英国小说鉴赏_傲慢与偏见鉴赏论文[1]
傲慢与偏见毕业论文

傲慢与偏见毕业论文傲慢与偏见毕业论文《傲慢与偏见》是奥斯丁的代表作。
这部作品以日常生活为素材,一反当时社会上流行的感伤小说的内容和矫揉造作的写作方法,分享了傲慢与偏见的毕业论文,一起来看看吧!一、导论(一)研究综述《傲慢与偏见》中的婚姻话题一直以来为人们乐此不疲地谈论着,下面是前人对该书婚姻的分析:不管是贝内特夫妇还是夏洛特和柯林斯夫妇,他们的婚姻的出发点都是钱。
在当时工业革命的大潮下,人们疯狂地追逐名利地位,形成了经济第一的观念,同时却忽略了对妇女的教育,把她们框在狭小的家庭生活圈内,限制了她们的受教育权利。
因此,没有多少财产的年轻女性在那样的金钱社会中唯一的生存机会就是嫁个有钱人。
这种资本主义婚姻的实质无非就是金钱和利益的结合,缺少了情感因素这一基本保障,在日久经年的婚姻生活中虽然衣食无忧,但必定缺少了应有的快乐,也体会不到何谓幸福的婚姻。
(二)本文的研究视角和研究目的《傲慢与偏见》作为世界经典名著,被毛姆列为世界十大小说名著之一,其文学价值自然不言而喻。
因此,多年来,对该书的解读和研究从未中断过。
不管是对奥斯丁本人的研究,还是对书中各个人物的解读,或是对该书文学艺术的考究,都深刻地反映了《傲慢与偏见》作为世界上经久不衰的一部作品有其独特的魅力。
本文从婚姻这一角度深入研究书中四对青年男女的婚姻状况,讨论影响人们幸福婚姻的因素到底有哪些。
是爱情?是金钱?还是社会地位?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不同的人对幸福的理解不同,自然对婚姻的选择也不尽相同。
本文提倡爱情是婚姻最根本的要素,也是婚姻最重要的条件,当然一定的物质基础与婚姻的幸福指数也密切相关。
通过对书中四对婚事的探讨,以及它们对当代人的影响,最后笔者总结了爱情才是缔结一段美好婚姻的最重要的因素。
二、《傲慢与偏见》中不同性质的婚姻(一)理想的婚姻:伊莉莎白与达西1.真爱的结合伊莉莎白与达西的感情纠葛贯穿了整部小说。
伊莉莎白是贝内特太太的二女儿,不仅美貌出众,而且聪明过人。
英语论文《傲慢与偏见》

Female Independent Life Attitude Difficulty Pride and Prejudice
1
摘要
《傲慢与偏见》历来都被认为是英国文学史上经典的爱情小说之一。这部 闻名遐迩的小说的主人公伊丽莎白以及其姐妹和朋友的婚姻始终是评论家、观 众及读者评论、争议的对象。关于她们的婚姻,人们众说纷纭,争议颇多。有 人认为是婚姻让她们更加懂得了生活,并懂得了如何去追求幸福生活;也有人 认为她们只是在单纯的追求以婚姻来摆脱自己的困境。这篇论文主要试图撇开 大众的婚姻意识说法,从女性主义角度解读《傲慢与偏见》并赋予其新的观点。 同时也试图通过对《傲慢与偏见》的主人公伊丽莎白及其姐妹和朋友对待生活 的几个不同态度的分析,来揭示现代女性对待生活的态度。本文的出发点主要 是文章中的几位具有代表性的女性对待婚姻和婚姻生活,家庭和家庭生活,以及 物质和精神生活的态度;和她们面对困难时所表现出来的积极态度以及所表现 出来的现代女性对待生活对态度和面对困难时的积极乐观的态度和敢于面对和 接受现实的挑战,不怕艰难的勇气。
1. 1.The Author.......................................................................................................2 1. 2.The Novel.........................................................................................................3 2. Women’s Attitudes Towards Life Reflected in the Novel.........................................3 2.1. Towards Marriage and Marriage Life..............................................................4
《傲慢与偏见》本科毕业论文

《傲慢与偏见》和《简•爱》之女性意识比较目录摘要 (2)关键词 (2)Abstract (2)Key words (2)一、《傲慢与偏见》与《简•爱》女主人公对比 (3)(一)在两性关系上,伊利莎白表现为要求受到男性尊重,简•爱则体现在大胆追求男女平等和女性的独立 (3)(二)在爱情方面,伊利莎白较为保守被动地追求爱情,而简•爱则大胆主动地追求幸福 (5)(三)在婚姻家庭观上,伊莉莎白追求的是爱情加财富,简•爱则是精神、灵魂的平等 6二、伊利莎白和简•爱的女性意识的差异的成因 (8)(一)两位主人公成长环境的不同 (8)(二)两位女作家所处时代和个性的差异 (9)三、两部作品在19世纪英国女性小说中的地位和意义 (10)(一)奥斯丁的作品传达的是初步的女性主体意识 (11)(二)勃朗特的作品更多否定了男女性别角色的差别 (12)注释.................................................................................................................... 错误!未定义书签。
参考文献.. (14)致谢.................................................................................................................... 错误!未定义书签。
《傲慢与偏见》和《简•爱》之女性意识比较摘要:简•奥斯丁和夏绿蒂•勃朗特同为英国以写作女性文学而著称的女作家,她们各自的代表作《傲慢与偏见》和《简•爱》都是英国小说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作品。
她们塑造的女性形象在根深蒂固的父权社会为自由平等的地位抗争,折射出19世纪女性意识的觉醒。
然而,由于创作时代和背景的不同,《简•爱》比《傲慢与偏见》更为清晰地表达了男女平等的观念,使女性从传统的生活模式中走了出来。
《傲慢与偏见》翻译批评与赏析

https://
REPORTING
• 引言 • 《傲慢与偏见》及其翻译概述 • 翻译批评 • 翻译赏析 • 翻译策略探讨 • 总结与展望
目录
PART 01
引言
REPORTING
WENKU DESIGN
目的和背景
1 2
探究《傲慢与偏见》的翻译质量
推动翻译实践的发 展
翻译批评与赏析不仅具有理论价 值,还可以为翻译实践提供指导 。未来研究可以更加注重理论与 实践的结合,将研究成果应用于 翻译实践,推动翻译实践的发展 和提高翻译质量。
THANKS
感谢观看
REPORTING
https://
翻译时应尽量保留这些特点。
适当调整语言风格
由于不同语言之间存在差异,因此在翻译过程中可能需要对原文的语言风格进行适当调 整,以使其更符合目标语言的表达习惯。这种调整应在不损害原文意义和艺术价值的前
提下进行。
文化因素处理策略
文化背景注释
在翻译过程中,对于原文中涉及的文化背景 和历史事件等,可以采用注释的方式进行补 充说明,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译文。例如 ,在《傲慢与偏见》中,原文涉及大量19世 纪英国社会的文化背景和风俗习惯,翻译时 可以通过注释进行解释说明。
02
加强跨学科合作
翻译批评与赏析涉及语言学、 文学、文化等多个领域,未来 研究可以加强跨学科合作,借 鉴相关学科的理论和方法,为 翻译批评与赏析提供更加全面 、深入的视角。
03
关注译者主体性
04
在翻译过程中,译者的主体性发 挥着重要作用。未来研究可以更 加关注译者的主体性,探讨译者 在翻译过程中的决策、创造和影 响因素,以及不同译者主体性的 差异对翻译结果的影响。
傲慢与偏见 鉴赏 分析 达西

ABSTRACTPride and Prejudice is a representative masterpiece written by Jane Austen. This fiction with social scenic style not only attracted vast readers long ago, but also brings with a unique artistic taste even by today. The application of irony is one of characteristics in the fiction. The author has vividly described five different kinds of loves and marriages by skillfully using irony and his witty and humorous language. Moreover, for the first time throughout the history of English literature, Jane Austen has completely researched and discussed about the issue of women’s circumstance and social status. She proposed and insisted that women should fight for their independent dignity and equal rights. It represents an advanced thinking of feminine consciousness.Keywords:Pride and Prejudice Irony Love Marriage Feminine Consciousness《傲慢与偏见》鉴赏摘要《傲慢与偏见》是简.奥斯丁的代表作。
艺术理论论文 赏析《傲慢与偏见》电影对白的反讽艺术

艺术理论论文赏析?傲慢与偏见?电影对白的反讽艺术一、寓意于讽的经典〔一〕影片简介电影?傲慢与偏见?系据英国女作家简?奥斯汀的同名小说改编,通过婚姻问题的一隅生动展现了18世纪的英国社会面貌和中产阶级的风貌,运用反讽和喜剧这两种有力的艺术武器来批判不合理的所谓道德和乡绅贵族阶层的保守观念,揭露其虚伪和愚蠢的本质。
该影片以18世纪英国乡村中产阶级的生活为背景,以班纳特〔Bennet〕一家的几个女儿的婚事为事实主线,以男女主人公之间因傲慢与偏见产生的爱情纠葛为情感主线,整部影片浪漫而又现实。
班纳特太太攀富心重,期望自己的女儿们能够嫁入上流社会。
租住在班纳特家附近庄园的未婚阔少宾利先生〔MrBingley〕爱上了美丽温柔的大女儿简。
而他的朋友达西〔Darcy〕被二女儿伊丽莎白〔Elizabeth〕的聪明直率所吸引,却在初次见面的舞会上因出言不逊的傲慢使得伊丽莎白对其心存偏见,后伊丽莎白又听信品行不端的年轻军官威克姆对达西的诋毁,更是加重了内心的误解。
最后,达西在偶遇伊丽莎白后向其求婚,言语的傲慢使得伊丽莎白对他的偏见到达顶峰。
而伴随着这一过程的演进,大女儿简与宾利的爱情似乎也充满挫折和误解。
故事的转折从达西给伊丽莎白写信解释开始,对之前伊丽莎白的误解和威克姆对自己的诋毁进行解释。
后伊丽莎白参观达西的庄园发现达西接待他们的态度无丝毫傲慢而是非常热情,更使得伊丽莎白慢慢消释内心的偏见。
期间伊丽莎白收到关于妹妹莉迪亚与负债累累的威克姆私奔的家信几近崩溃,达西并未因此歧视她的家庭而是真诚地寻找她妹妹并资助他们完成婚礼。
一系列的变化使得伊丽莎白消除了内心的偏见,重新燃起爱情之火。
〔二〕言语反讽的效果?傲慢与偏见?这部影片的鲜明主题主要是通过曲折细腻的感情变化来表达,而全片的喜剧性反讽手法发挥了重要作用。
该影片绝妙娴熟地运用反讽这一艺术手法,全片灵活多变,从宏观和微观、旁白和对白等多个角度进行刻画,堪称反讽艺术的典范。
[参考论文]《傲慢与偏见》简奥斯丁女性意识论文
![[参考论文]《傲慢与偏见》简奥斯丁女性意识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e5217eaac67da26925c52cc58bd63186bceb92aa.png)
《傲慢与偏见》简奥斯丁女性意识论文摘要:奥斯汀的女性意识是先进的,对当时的女权运动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但不得不承认受当时的经济、政治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女性意识还较为稚嫩,不够成熟。
随着,资产阶级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以及资产阶级改革的深入,奥斯汀的女性意识得到了发展,逐步趋于成熟,这点从她后来的几部作品当中可以得到印证。
并且《傲慢与偏见》的文学性及艺术性,对社会文明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推动者女权主义运动进一步发展。
1 前言《傲慢与偏见》作为简·奥斯丁的长篇代表作在海内外颇具盛名。
近几年由《傲慢与偏见》改编的剧集和电影越来越多,这一现象证明了《傲慢与偏见》经久不衰的艺术魅力。
《傲慢与偏见》中所体现的女性爱情观与婚姻观是当时资产阶级经济发展的产物,是女性意识的觉醒。
简·奥斯丁通过文学弘扬了女性意识,比奥斯汀稍晚的英国女作家夏洛蒂·勃朗特也是这支女性意识队伍当中的一名先锋队员,女性意识在十九世纪得到了飞跃性的发展。
2 时代女性的追求十九世纪是英国工业革命时期,资本主义发展到了另一阶段:由早期资本主义向资本主义工业化过渡。
工业使得英国社会的各个方面发生了重大的变革。
男性掌握着经济大权,享有很高的社会地位,而女性受到性别的限制,个人的追求受到严重的压制,在社会当中处于弱势地位[1]。
对当时来说,女性提高自己的地位、改变自身命运的有效途径就是婚姻,而物质则是当时衡量婚姻好坏的一个重要标准。
在这种观念的影响下,许多年轻女子把找到一桩好的婚事当成人生目标。
然而现实生活是残酷的,它抹杀了婚恋生活的浪漫,打碎了女性的美好憧憬。
这一点书中有具体的表现,伊丽莎白的家人在没有见到新邻居——宾利先生的时候就因为他庞大的经济收入而对他产生无限的向往。
而女主人公伊丽莎白的好友夏洛特明知道柯林斯缺乏浪漫,却还是因为他的社会地位同意嫁给他。
对于夏洛特来说,没有婚姻可以没有爱情但一定要有一定的经济效益。
《傲慢与偏见》的开篇提到这么一句话:“饶有家资的单身汉,总想娶位太太,这是举世公认的真情实理”,从这句话中,我们可以知道当时主流的爱情观与婚姻观的影响因素有两个主要方面:一是财产;二是社会地位。
傲慢与偏见赏析一千字以上

傲慢与偏见赏析一千字以上篇一:傲慢与偏见赏析《傲慢与偏见》赏析《傲慢与偏见》是奥斯丁的代表作。
这部作品以日常生活为素材,一反写作方法当时社会上流行的伤感小说的内容和矫揉造作的写作方法,生动地反映了18世纪末到19初处于保守和闭塞状态下的英国乡镇生活和世态人情。
这部社会风情画式的小说不仅在当时吸引着广大的读者,时至今日,仍仍然给听众以独特的艺术享受。
简·奥斯汀,英国著名女性小说家,她青年人的作品主要关注乡绅中产女性的婚姻和生活,以女性特有的细致入微的观察力和活泼风趣的文字真实地描绘了程围世界的小天地,尤其是绅士淑女间的婚姻和爱情风波。
奥斯汀终身未婚,家道小康。
由于居住在乡村小镇,接触到的是中小地主、牧师等女英雄以及他们恬静、舒适的生活环境,因此她的作品里没有重大的社会矛盾。
她的作品格调轻松戏谑,富有喜剧性冲突,深受读者欢迎。
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庸俗无聊的“感伤小说”和“哥特小说”充斥英国文坛,而奥斯汀的小说破旧立新,一反常规地展现了当时尚未受到资本主义工业革命冲击的英国乡村中产阶级的日常生活和田园风光。
她的作品往往通过喜剧性的场面嘲讽人们的愚蠢、自私、势利和盲目自信等可鄙可笑的弱点。
奥斯汀的小说出现在19世纪初叶,一扫大受欢迎的潮流假浪漫主义潮流,继承和健康发展了英国18十五世纪优秀的现实主义传统,为19世纪现实主义小说的高潮做编出了准备。
虽然其作品反映的深度和深度有限,但她的作品如“两寸牙雕”,从一个小窗口中窥视到整个社会形态和人情世故,对改变当时小说创作中的庸俗风气起了好的作用,在英国小说的发展史上有承上启下的意义,被誉为地位“可与拜伦平起平坐”的作家。
奥斯汀在研究她恰好相反的社会时,明显地表现出对当时社会的不满,正如她通过伊丽莎白的口写道所说的:“世事经历得越多,我就越发对这个世界不满。
世人都是善变的,那种表面的优点或见识是太不可靠的。
日复一日,我的这种信念更加固执。
”于是她就拿起反讽和喜剧这两种有力的艺术武器来批判那些的传统和乡绅贵族阶层的保守人物,揭露他们的虚伪,嘲弄他们的愚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傲慢与偏见鉴赏论文 摘要:《傲慢与偏见是》是简.奥斯汀的代表作,也是奥斯汀作品中最受欢迎的一部长篇小说。这不小说中有许多亮点:其一,里面有四段婚姻,这四段婚姻基本概括了当时社会中爱情和婚姻的状况,通过对四种不同婚姻和爱情的描写,解析和探讨,充分体现了作者的爱情和婚姻观。其二:采取了讽刺的手法描写了里面的人物,贯穿于整个故事的结构之中。 关键词:不动声色的讽刺,傲慢,偏见,个性,结构,英国乡镇生活。 这部小说以日常生活为素材,一反当时社会上流行的感伤小说的内容和矫揉造作的写作方法,生动地反映了保守和闭塞事情的英国乡镇生活。 小说发生在英国乡村,贝纳特家的五个女儿待嫁闺中,两位贵族先生的出现,民兵团的到来,给他们原本平静的田园生活带来了一些不平凡的意义。 小说开头那句“每一个有钱的单身汉,都得娶一位太太,这就像一条举世公认的真理。”已经是脍炙人口的名句了。小说中“母亲”形象的班纳特太太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作者将她描述为:“一个智力贫乏,孤陋寡闻,喜怒无常的女人。她生平最大的事就是把女儿们嫁出去。” 的确,在一个男尊女卑的现象十分严重的社会中,班纳特家中只有女儿,没有男嗣,因而,班纳特家的财产不得不由班纳特先生的侄子继承。这样致使班家小姐的嫁妆只有从其母亲当年的嫁妆中分得,嫁妆的卑微常常使的年轻的小姐们不得不选择通过婚姻来为自己将来的温饱作打算,自然会将婚姻视为金钱至上的买卖。难怪郡里一旦来了一位有钱的绅士,班纳特太太便认定他为自己的准女婿。 贯穿整部小说的几个婚姻故事,既有关于伊丽莎白好友夏洛特的,又有关于她自己姐妹的婚姻,但仔细思考看来,这几个婚姻故事其实是为了衬托出伊丽莎白的爱情。 如夏洛特和柯林斯尽管婚后过着舒适的物质生活,但他们之间没有爱情。柯林斯不仅为人做作、举止粗俗,唯一可取的便是溜须拍马之功。但他可以继承班纳特家的财产,且自己有一份田地和一份牧师的俸禄。在文中柯林斯曾很明确地说过自己结婚的三个理由。“我结婚有这样几个理由:第一,我觉得只要是像我这样生活宽裕的牧师都应当为牧区居民在婚姻方面带头起一个模范作用;第二,我坚信婚姻会大大地促进我的幸福;第三,可能这一点我应当早一点提出来,这也恰恰是我有幸称为恩主的那位贵夫人曾再三建议和嘱咐我要办的事。”结婚对于柯林斯来说仿佛更多的是为了别人而结,自己却从中鲜有收获,这是一种无爱的婚姻。而对于受过教育可是没有多少财产的夏洛特来讲,结婚是唯一的一条体面的出路,虽然可能不见得能使人得到幸福,但毕竟是避免贫穷的最可靠的保险箱。仅仅为了这些,当柯林斯向伊丽莎白求婚失败后的三天中,夏绿蒂一直借看望好友伊丽莎白为由,与柯林斯朝夕相对,终于在第三天使柯林斯向她求婚。她成了柯太太,却不惜失掉伊丽莎白多年的友情……婚后,她不断忍受着丈夫令人生厌的怪异行为,她唯一的安慰是使她的新家有条不紊,并在世人面前构建一个美满的家庭。 而莉迪亚和威克汉姆的婚姻无疑就是《傲慢与偏见》中最荒诞且最不被看好的婚姻了。作者甚至没有正面交代二人是如何走到一起,继而出走的。只是简单的通过简和加丁纳舅妈写给伊丽莎白的信,让读者了解情况的大概。这桩完全由肉欲和金钱操控的婚姻注定是失败的。 作者在最后一章含蓄得指出:“威克姆不久便清淡爱情,莉迪亚对他稍许持久一些。” 但是这么荒唐的婚姻却使班纳特太太高兴无比,足以可见她有多么期待嫁出女儿。 书中较为美满的便是伊丽莎白的姐姐简和宾利的爱情故事了。当时的婚姻缔结的充要条件是男方有可观的家产,女方有丰厚的嫁妆。于是他们的结合便是幸福,便会为世人所承认接收。但是由于简的家庭条件使得宾利家人对她很不看好,也从中作出了多方阻挠,加上宾利在爱情上有些时候表现得过于懦弱和不自信,这当然在一定程度上和他谦逊随和的性格有所关系。但他总是过多地听信朋友和亲戚的劝告,而对于和简的爱情没有一个很好的把握,致使他们之间有过一些的波折,不过最后他们的结局仍是美好的,因为他们是出于对对方的爱情,而非金钱。 本书的女主人公伊丽莎白与达西的爱情可谓是最有看头的了。达西这个人物是被许多人所喜爱的,达西曾说过“我真的不如有些人那么有本事,和素不相识的人也能大谈特谈。也不能对别人说的话随声附和,假装关心。”这也就容易让人误解为达西的傲慢与冷漠。性格相对内向的达西总喜欢安静地坐在伊丽莎白身旁,但不善言辞的他总是和伊丽莎白谈到没几句就无话可说了。当遭遇伊丽莎白的冷淡甚至是激烈的言辞时,达西从未抱怨和放弃过。即使是遭受求婚被拒和被自己深爱的人误会的双重打击时,达西仍能很好地保持绅士风度,并不以此怨恨。当再次见到伊丽莎白时,他努力克服以前的不足,还默默地为贝纳特一家做了许多事。他的爱并没有像柯林斯那样因为一次的拒绝而随之烟消云散,他一直在等待,哪怕是仅存的一点点的希望都能激励达西继续坚持,主动把握,这点也是宾雷所远远不够的。书中伊丽莎白一直是以一个正面人物来写的,她理智、活泼、爱打趣,善于对人冷眼旁观并直看穿其心思。书中常有她发表的见解和看法,作者通过她来表达自己的意图和观点。书中男女主角的爱情并不顺利。出于富贵上流社会的绅士,达西习惯性地拥有自己的骄傲,但是这对于出生普通的伊丽莎白而言,却是十分有看不惯的。这也便造成了伊丽莎白对其的偏见。因为达西的这种傲慢其实是地位差异上的反差,只要存在这种差异,他与伊丽莎白之间就不可能存在共同的思想感情。这便是为什么达西不顾门第与财富向伊丽莎白“牺牲” 式的求婚却还是失败了。不过最后达西抛开了自己的傲慢,伊丽莎白发现自己的偏见是错的,两个人还是为了对方的优秀而坠入爱河,幸福地生活在一起了。 这个发生在英国乡村的美丽故事简单却让人喜欢,让人难以割舍,让人随着书中主人公的喜与悲一起喜与悲。我想这才算是一部成功的小说,它与当时英国流行的小说是那么的不同,这大概也是它能够永远流传下来的原因吧。 参考文献: 1朱小舟.《傲慢与偏见》中的反讽,外语与外语教学。 2邵锦娣,白劲鹏.文学导论[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3。 3朱虹.奥斯汀研究[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 摘要:傲慢与偏见》是奥斯汀的代表作,也是奥斯丁作品中最受欢迎的一部长篇小说。其中的四段婚姻基本完全概括了当时社会中爱情和婚姻的状况,通过对四种不同婚姻和爱情的描写,解析和探讨,充分体现了作者的爱情和婚姻观。本文就是通过对这四段婚姻的详细的分析,来探讨《傲慢与偏见》中的爱情观和婚姻观:恋爱婚姻与财产和社会地位相互关联,恋爱婚姻不能仅取决于财产和社会地位,正确的婚姻应当建立在相互爱慕、相互尊重的基础上。既反对为钱而结婚,也反对轻率结婚,强调婚姻中感情因素的重要性,并把男女双方感情作为缔结理想婚姻的基石。 关键词: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 英国乡镇生活 不动声色的讽刺大家 描绘日常平凡生活中平凡人物 《傲慢与偏见》这部作品以日常生活为素材,一反当时社会上流行的感伤小说的内容和矫揉造作的写作方法,生动地反映了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处于保守和闭塞状态下的英国乡镇生活和世态人情。这部社会风情画式的小说不仅在当时吸引着广大的读者,时至今日,仍给读者以独特的艺术享受。 奥斯丁在这部小说中通过班纳特五个女儿对待终身大事的不同处理,表现出乡镇中产阶级家庭出身的少女对婚姻爱情问题的不同态度,从而反映了作者本人的婚姻观:为了财产、金钱和地位而结婚是错误的;而结婚不考虑上述因素也是愚蠢的。因此,她既反对为金钱而结婚,也反对把婚姻当儿戏。她强调理想婚姻的重要性,并把男女双方感情作为缔结理想婚姻的基石。书中的女主人公伊丽莎白出身于小地主家庭,为富豪子弟达西所热爱。达西不顾门第和财富的差距,向她求婚,却遭到拒绝。伊丽莎白对他的误会和偏见是一个原因,但主要的是她讨厌他的傲慢。因为达西的这种傲慢实际上是地位差异的反映,只要存在这种傲慢,他与伊丽莎白之间就不可能有共同的思想感情,也不可能有理想的婚姻。以后伊丽莎白亲眼观察了达西的为人处世和一系列所作所为,特别是看到他改变了过去那种骄傲自负的神态,消除了对他的误会和偏见,从而与他缔结了美满姻缘。伊丽莎白对达西先后几次求婚的不同态度,实际上反映了女性对人格独立和平等权利的追求。这是伊丽莎白这一人物形象的进步意义。 从小说看,伊丽莎白聪敏机智,有胆识,有远见,有很强的自尊心,并善于思考问题。就当时一个待字闺中的小姐来讲,这是难能可贵的。正是由于这种品质,才使她在爱情问题上有独立的主见,并导致她与达西组成美满的家庭。 在《傲慢与偏见》中,奥斯丁还写了伊丽莎白的几个姐妹和女友的婚事,这些都是陪衬,用来与女主人公理想的婚姻相对照。如夏绿蒂和柯林斯尽管婚后过着舒适的物质生活,但他们之间没有爱情,这种婚姻实际上是掩盖在华丽外衣下的社会悲剧。 书中反映的“婚姻应以爱情而不是以财产与地位为基础,男女双方感情是缔结理想婚姻的基石。”这种新型婚姻观更接近于现代生活,这就使得《傲慢与偏见》一书超越了同时代的爱情小说,有了更加深刻的思想内涵,具备了更加积极的社会意义。奥斯汀是一位不动声色的讽刺大家,她的小说,语言清新、秀丽、细腻,展示了女作家丰富的感情,她还善于挖掘人物特别是女性的内心世界。简·奥斯汀是第一个现实地描绘日常平凡生活中平凡人物的小说家,在英国文学史上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奥斯丁的小说尽管题材比较狭窄,故事相当平淡,但是她善于在日常平凡事物中塑造鲜明的人物形象,不论是伊丽莎白、达西那种作者认为值得肯定的人物,还是魏克翰、柯林斯这类遭到讽刺挖苦的对象,都写得真实动人。同时,奥斯丁的语言是经过锤炼的,她在对话艺术上讲究幽默、讽刺,常以风趣诙谐的语言来烘托人物的性格特征。这种艺术创新使她的作品具有自己的特色。 参考文献: 毕宇宏;;《傲慢与偏见》中的五桩婚姻[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2期 傅俊;试论简·奥斯汀的现实主义和女性视角[J];镇江高专学报;2002年04期 严静;;试论《理智与情感》所表现的社会思潮[J];作家;2010年06期 黄桂凤;;从家庭教育学的角度看《傲慢与偏见》中班特纳一家女儿们的性格[J];中国校外教育;2010年02期 奥斯汀的《傲慢与偏见》,正如她自己所说,是在两寸象牙上细细的雕刻,它是奥斯汀的代表作。这部反映婚姻问题的小说是作者作品中最受欢迎的一部,也是她本人最喜欢的作品。作品生动的反映了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处于保守和闭塞状态下的英国乡镇生活和世态人情。其社会风情化似的小说不仅在当时吸引着广大的读者,时至今日,仍给读者以独特的艺术享受。她是第一个现实地描绘日常平凡生活的小说家,在英国小说史上起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整部作品没有滂沱的气势,没有曲折跌宕的情节,但就是这种简单,至今深深地吸引着我们。奥斯汀短暂的一生几乎都是在英国的乡间度过的,也许就是周围朴素,宁静的氛围孕育了她淡然的气质。并不能因为没有丰富的经历,就对她的对于事物的分析能力有所怀疑,读过〈傲慢与偏见〉的人一定会为她细腻、敏锐的情感所折服。在写《傲慢与偏见》时,她只是一个十几岁的女孩,难道这不是一种天赋吗?她的确很少接触“外界”,但思想存在,想象存在,这一切的存在就足够。 和奥斯汀的其他几部小说一样,《傲慢与偏见》的取材事实上是相当狭窄的。正如夏洛蒂•勃朗特曾说:“我可不愿意在她们的那些高雅而狭窄的房子里跟她(奥斯汀)的那些绅士淑女们呆在一起。”在我看来,奥斯汀的小说有点像小女子文学,缺少一种大气的感觉。但我却喜欢这种“小女子文学”。你可以说她目光狭窄,也可以说她缺乏深度,你却无法抵挡她的魅力。事实上,取材范围的狭窄,并没有限制作者的视野,正如《傲慢与偏见》中达西和伊丽莎白的一段对话。达西说:“在乡下,你四周的环境非常闭塞,很少变化。”而伊丽莎白却回答到:“可是人本身变化那么多,你永远可以在他们身上看出新的东西。”这也许正代表了作者自己的看法吧。奥斯汀自己说“乡间村庄里的三、四户人家”是她“得心应手的好材料”,还把自己的艺术比作在“二寸象牙”上“细细地描画”。在我看来这正是作者的长处,也是其小说独到的地方。精工细致,一丝不苟,娓娓道来,细水长流,这就是我所喜欢的“小女子文学”的特点。无怪乎有人建议奥斯汀换一种写作方式的时候,奥斯汀拒绝道:“我必须保持自己的风格,按自己的方式写下去……”忽然联想到台湾作家三毛的文章,其最受欢迎的几本散文集如《撒哈拉的故事》《稻草人手记》等,无非也是写一些生活琐事,取材也不见得有多广泛多深刻,却如此受亲睐,大概也源于此吧。反映生活的作品即是美的作品,《傲慢与偏见》带给我们的是一种英国乡村浓郁的生活气息,让人倍感亲切自然。对大多数人来说,只有平平淡淡从从容容才是真。好的文学作品总是反应永恒的人性,普通人的心态,在读者中产生共鸣。评论家们始终把奥斯汀排在勃朗特之前,其地位仅次于莎士比亚,就在于她的平淡、安宁。更何况有道是于平凡之中见伟大,于细微之处见深情,取材虽小,反映的问题却不一定小。这一点下面将谈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