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诗词鉴赏论文

合集下载

古代诗歌学术论文

古代诗歌学术论文

古代诗歌学术论文古代诗歌,非常具有感情意味,是我们继承和发扬这个光荣传统的教材。

这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古代诗歌学术论文,仅供参考!古代诗歌学术论文篇一古代诗歌意境透析摘要鉴赏古代诗歌,必须要把握诗歌意境。

在语文教学中,要通过意象、比较、知人论世等几个方面领悟诗词的意境。

关键词意境原型意象比较鉴赏知人论世每每闭门静坐,聆听名乐,见门前桂影婆娑,屋后桑构掩映,便逸兴遄飞,自然而然地想到大诗人王维的《竹里馆》,总是难忘那令人梦牵魂绕清幽绝俗的境界。

“弹琴复长啸” !那幽竹馆里,诗人独坐其间偃仰啸歌的情景活现于眼前,想像他那精通音律的琴声,想像他那含英咀华的吟唱,想像他置身于深幽茂密的篁竹林,沐浴那空明澄静的月光的情景,自然就领悟到古代先贤们生活的情操,感悟生活的雅趣。

我国为诗之王国,继承和传播中国古代诗歌这笔丰厚的文化遗产是我们语文老师的重要任务,培养学生阅读古代诗歌的兴趣及鉴赏古代诗歌的能力,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点,也是个难点。

诗歌的艺术境界,即诗的意境,是诗人对社会现象和自然现象感受以后产生的一种诉诸笔端的真实情怀,是诗人将内部世界(境的“心灵化”)与外部世界(意的“具象化”)融合而成的充满主观情意的艺术图画,是诗人追求的最高艺术目标。

因此,不引导学生深入体验诗的意境,就不能算真正进入了诗歌鉴赏教学,当然也不能获得诗歌鉴赏的最高层次的美的享受。

何谓意境?所谓意境,就是客观物象同作家主观感情高度融合的结晶和语言呈现。

诗歌是语言的艺术,但伟大诗人总是能超越文字的羁绊,在诗歌中把语言文字幻化成直观的视觉的美。

如何才能准确领悟诗的意境呢?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把握:一、感悟原型意象原型意象是解开诗歌奥秘的金钥匙。

这些印在人们头脑中的祖先经验在各个时期被称为“种族记忆”、“原始意象”,而通常称为“原型”。

原始意象是艺术意象的深层原型。

我国诗人历来都很注重运用意象来反映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及其独特的美感。

有许多意象一旦被前人创造出来就往往递相沿袭。

中国古代文学名作鉴赏结业论文

中国古代文学名作鉴赏结业论文

《中国古代文学名作鉴赏》结业论文姓名:罗泽东学院:旅游与城乡规划学院学号: 200601080107 指导教师:兰毅与生命体验伴行的诗文永生――《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硕果仅存的文明古国,华夏的诗文向来以登峰造极的艺术手法和炉火纯青的意境刻画闻名遐迩。

数千年来,华夏诗文为世人津津乐道,经久不衰。

除其华美典雅的辞藻韵律,带给人无比赏心悦目心旷神怡的鉴赏美感外。

还在于它拥有饱含洗尽铅华生命感悟的意蕴,能给予人心灵的触动,精神的洗涤。

笔者以为:品诗,下者品词,中者品韵,上者品意。

顾名思义。

品诗初级阶段,乃品诗之遣词造句。

档次如同垂髫蒙童熟悉三字经千字文,囫囵吞枣,只知其形。

有句古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

到了这个地步,可以称得上懂诗。

因为潜移默化之间,诗的韵律已经镌刻于脑海。

不谈出口成文,至少耳熟能详,信手拈来。

古时有典故高山流水,引喻知己难求。

华夏艺术,无论诗词歌赋,还是琴棋书画,都存在一个共同点:意蕴。

诗的艺术成就达到登堂入室的标志就是意蕴的有无。

不能感同身受地体验到作者字里行间表达出来的思绪情感,显然不能称为会品诗。

除诗外,华夏令世界叹为观止的文学史里,词也是一颗得天独厚的明珠。

它格律虽不及诗精致,字斟句酌间也不如诗字字珠玑。

但它所修饰情感的细腻显然比诗犹有过之。

词起于隋唐,兴盛于赵宋。

受累于赵宋偃武修文,词总给人一种哀婉缠绵伤春悲秋的香闺女儿态。

但这显然不是词的真意。

如同诗中也有六朝遗风上官仪的“琴悲桂条上,笛怨柳花前”的绮丽婉媚,词中也不乏辛弃疾“梦回吹角连营,沙场秋点兵”般豪情状语。

诗可以说写的是<a name=baidusnap0></a><Bstyle='color:black;background-color:#ffff66'>人生</B>,词表达的同样是生命。

两者若要永生,首要合情。

今人古月,今月古人,若说什么能隔世神交,唯有情感共鸣了。

古典诗词鉴赏论文

古典诗词鉴赏论文

古典诗鉴赏词——走近时代造就的才女屈原在充满爱国激情的抒忧发愤之作《离骚》中写道“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在追寻真理方面,前方的道路还很漫长,但我将百折不挠,不遗余力地去追求和”求索。

探索。

中华上下五千年历史长河的积淀中,无数风流人物所留下脍炙人口的篇章深深震撼着后人。

在古典诗词的赏析中,我们又何尝不是慢慢积累,斟酌古代诗人的用词技巧,联系当时的生活背景,国家,仕途命运,品析诗词中所寄予的情怀。

古典诗词之所以散发着无穷的诱惑力,很大程度上正源自古代文人用笔的高超,以及对现实生活、仕途、国家命运的深刻品寓。

高中时代,忙于备战高考,少有时间品读李清照的作品,泛读中感受到她的情怀,婉转缠绵的笔作,内心世界的强大,婉约派的巅峰之作深深地打动着我。

老师在课堂上也曾赏析了李清照的词并分析了她生活的时代背景,生活遭遇。

出生于书香门第,父亲李格非精通经史,长于散文,母亲王氏也知书能文。

在家庭的熏陶下,她小小年纪便文采出众。

李清照对诗、词、散文、书法、绘画、音乐,无不通晓,而以词的成就为最高。

词的风格委婉、清新,感情真挚,给人一种莫名的安静的感觉,或清新明丽、意境优美,或沉重忧虑、沉郁感伤,自然的语言、抑扬顿挫的音律、至情感性的感情代代流传着,带给人美的感染、带给人至高的艺术氛围,引起历代文人难以忘怀的共鸣。

写的是自己亲身感受与内心体验,显得格外真挚细腻、委婉动人。

她从女性特有的心理出发,挑选怅惘悲愁时所容易联想到的事物,用女性独有细腻的笔法加以组织,因而更加别有风致,独树一帜。

其文学创作具有鲜明独特的艺术风格,居婉约派之首,对后世影响巨大,在词坛中独树一帜,。

人称易安体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

佳节又重阳,玉枕纱橱,半下面就赏析其《醉花阴》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词的整体把握】1、稀薄的雾气浓密的云层掠起烦愁直到白昼,龙脑的香料早已烧完了在炉金兽。

美好的节日又到重阳,洁白的瓷枕,轻纱笼罩的床厨,昨日半夜的凉气刚刚浸透。

关于诗词议论文(合集5篇)

关于诗词议论文(合集5篇)

关于诗词议论文(合集5篇)第一篇:关于诗词议论文关于诗词议论文无论在学习或是工作中,说到论文,大家肯定都不陌生吧,论文是讨论某种问题或研究某种问题的文章。

那么你有了解过论文吗?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关于诗词议论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关于诗词议论文1古往今,有不少诗人留下来美词佳句,而我却情有独钟于李煜的《渔父词》。

唐朝有李白写有《把酒问月》:宋朝有苏轼留有思乡的《水调歌头》;清朝有郑燮留有出尘脱俗的诗句;当代有叶挺,写有雄心壮志的《囚歌》;现有朱自清文笔清新的《荷塘月色》张满红的《声声慢》“凄凄惨惨戚戚”,让我记忆犹新,“逃之夭夭,灼灼其华”则让我一段时间内沉迷其中,后来,经过上网查询,这是一首贺新娘的诗;秦始皇一统七国,荆轲去刺秦王,所写“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悲壮情怀和不完成任务誓不回还的坚定意志描写的淋漓尽致。

“一棹春风一叶舟,一纶茧缕一轻钩。

花满渚,酒满瓯,万顷波中得自由。

”《渔父词》这首诗,是我偶然从一首歌末尾听来的,刚开始,没什么,后来,不知不觉,竟开始喜欢这首诗了,这首诗表现出文人绝不与俗世同流合污的乐观向上的精神,“万顷波中再得自由"则是我对这首诗的理解。

比起现代的诗词散文,我最喜欢的还是古诗词,《洞仙歌》、《湘妃怨》、《玉楼春》、《虞美人》、《临江仙》都别具一番风昧,有的凄美惨凉;有的则是抒景感怀;而那宫妃,也是众多诗人锁描写人物:花蕊夫人、杨贵妃、虞美人、梅妃。

”我欲乘风归去,有恐“诗、词是一个朝代、一个人的代表,具有历史风范,不恐绝代风华,往事已去,只是那往事背后令人心酸的回忆。

风华绝代,往事如烟;乱世之中,那些唐诗宋词,一一保存完整,流芳百世,细细品味时,会让你收获意外的惊喜,这也是一种乐趣,意料之中的乐趣。

关于诗词议论文2鸡年新春,以“赏中华诗词、寻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为宗旨的《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在中央电视台连续播出。

作为诗词爱好者,我收看了全部比赛,并通过手机同步参与了比赛。

古诗鉴赏优秀文章(精选13篇)

古诗鉴赏优秀文章(精选13篇)

古诗鉴赏优秀文章古诗鉴赏优秀文章(精选13篇)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许多人对一些广为流传的古诗都不陌生吧,古诗的格律限制较少。

你知道什么样的古诗才经典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古诗鉴赏优秀文章(精选13篇),欢迎大家分享。

古诗鉴赏优秀文章篇1古诗词犹如一杯茶,恬静中带着一丝清香;古诗词又似一枚橄榄,愈品愈有味;古诗词更像一朵莲花,既清新又自然,让人心旷神怡。

一直以来,古诗词都是我的良师益友,伴我成长,让我的成长之路洒满阳光。

我好似望见那多情的李白着一袭青袍,脸色微红地在屋中踱步。

笔墨一泼就是一首诗:“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去还复来”,这是何等的自信啊,“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这是多么令人向往的知音呀!苏轼大笔一挥,“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辞章雄伟,气势磅礴,晏殊却发出了“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的人生慨叹,他们那一句句诗词,把我带入了那令人神往的世界,思绪也跟着飞翔……我爱古诗词,古诗词无处不在:当我在学习道路上消极受挫时,仿佛有人在我耳边呢喃说:“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当我求知若渴,而却屡屡碰壁时,我会想起那句:“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来给自己加油。

当我迷失了方向,感到前途迷茫时,一句“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重新点燃了我的希望,当我沉迷于网络游戏,虚度光阴时,妈妈常会吟诵着“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让我细细咀嚼“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的个中滋味……那一句句富含哲理的诗,不时地敲醒了一个梦中人!悠悠的古诗情也让我体会到了诗人当时的独特情感,学会了“炼字”的技巧。

如贾岛的《寻隐者不遇》中: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贾岛是大家熟悉的唐朝著名的苦吟诗人,提起他,我们自然会想到他的名句:“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

”看似简单的两句诗,但他为了是用“推门”好,还是“敲门”好,费尽了心机。

因此,在一般人的心目中,只知道贾岛炼字上的工夫,其实,炼字并不能概括他诗歌创作的特点。

语文教学研究:古代诗词鉴赏教学研究精品论文十六篇

语文教学研究:古代诗词鉴赏教学研究精品论文十六篇

语文教学研究:古代诗词鉴赏教学研究精品论文十六篇语文教学研究:古代诗词鉴赏教学研究精品论文十六篇饶水知音古诗词鉴赏教学研究精品论文十六篇中国古典诗歌语言的的变形魅力【摘要】中国古典诗歌中因为特殊的需要对一些诗歌语言进行了变形处理变形的,变形主要有词性的改变、词序的颠倒、字词的省略三种类型,变形后的诗歌诗歌语言更加简洁、含蓄、鲜活。

高尔基说过文学的第一要素是语言。

诗歌语言作为特殊的传达媒介则是整个语言家族中的皇后,它高度简约却能涵包巨大内蕴,超强缩浓却不失透剔晶莹是语言的的艺术。

所以诗歌语言同其他文学样式如小说、戏剧等的语言相比,更具有抒情性、含蓄型、凝练性和跳跃性。

特别是中国古典诗歌多半是抒情小诗,一首诗歌里面的一方面词语数量并不多,蕴含的意象却非常丰富,另一方面要借助极节省的语言外壳表达极隽永的思想情感,且要符合音韵的需求,这就需要诗歌必须对诗歌语言进行特殊处理,由此产生独具魅力的中国古典诗歌语言之“变形”。

这里,我就中国古典诗歌中一些常见的语言变形现象作一简单论述。

1中国古典诗歌中词性的改变中国古代诗人,为了炼字、炼意的需要,常常改变诗词中某些词语的词性。

这些词语往往就是一首诗的“诗眼”或一首词的“词眼”。

诗眼就是一首诗的点睛之笔,是一首诗中诗人所要表现的思想感情、语言意境的凝聚点和升华点,可谓笔力千钧。

如“星临万户动,月傍九霄多”(《春宿左省》杜甫),“日色冷青松”(《过香积寺》王惟),“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题破山寺后禅院》),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蒋捷的“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等。

古人惯于活用词语,形容词、名词都可做动词,且一做就做的鲜活生动,境界全出。

如:“春风又绿江南岸”,一个“绿”字,春天的勃勃生机就展现出来了。

又如“红杏枝头春意闹”,一个“闹”字,就在读者眼前呈现出一幅热情洋溢的画面:大地复苏,桃树、杏树、梨树竞相开放,你不让我,我不让你;树下成片成片的花一下子全笑了,花枝招展的;成群结队的蜜蜂、蝴蝶往来穿梭。

中国古诗词鉴赏论文

中国古诗词鉴赏论文

中国古诗词鉴赏论文摘要:古诗词古诗词是我国古代文明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是我国古代先哲们留给我们的文化瑰宝。

我们应多读、多自问、知人论世、缘景明情、以意逆志,才能透彻领悟古诗词,古为今用,继承创新古诗词。

关键词:古诗词阅读鉴赏我国古代文明历史悠久,博大精深。

古诗词是我国古代文明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是我国古代先哲们留给我们的文化瑰宝。

作为炎黄子孙,我们必须学会阅读鉴赏古诗词,古为今用,继承创新古诗词。

一、多读所谓鉴赏,除音乐外,是与“看”的动作紧密相连。

鉴赏的“鉴”字,就是“看”的意思。

虽同是一个看的动作,却又有种种不同的程度,和“看”相近的字,从来就有“见”、“视”、“观”三字,但它们的程度却同中有异。

“见”是“见到,看见”之义,不包含复杂的心理作用。

“视”是指“见到,看见,观察”的意思。

同一个“看”,包含“见”、“视”、“观”三个阶段。

我们看到别人的一幅画或一篇文章是“见”,表明这是某人曾画过这么一幅画或做过这么一篇文章,其中曾画着或写着什么而已。

“视”则是辨别这一幅画或这一篇文章的结构,主旨等。

而“观”则是深入其境,用整个心思去和阅读理解。

“见”只是一种感官,“视”是一种知识思辨,“观”则是包含整个的心理活动。

只有到达“观”的境界,才称得上“鉴赏”。

但艺术来源于生活,却又高于生活,距离产生美。

“鉴赏”有时也称“玩赏”或“玩味”,可以说“玩”就是“鉴赏”。

而我们读古诗词大都是囫囵吞枣,死记硬背,结果是诗不能反复地去吟,词不能低回地去诵,这实在是一件可惜可憾之事,只有我们不断地去读着玩,并且在反复玩中随时觉有新的意味发现,这才是真正把玩古诗词中的妙处,才真正称得上阅读鉴赏。

所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好诗不厌百回读”,都强调了多读的重要性。

因此,培养我们古诗词的鉴赏水平,就要力求做到多读。

刘勰说得好:“观千剑而后识器、操千曲而后晓声。

”我们只有通过多读古典诗词,走进古典诗词,走近作者,产生共鸣,并在情感的介入中陶冶自己的情操,培养我们的想象力,以期提高我们的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

教学论文古诗词赏析5篇

教学论文古诗词赏析5篇

教学论文古诗词赏析5篇第一篇:教学论文古诗词赏析学科:初中语文题目:如何教学生应对中考语文课外古诗词的阅读赏析作者:株洲湘渌实验学校刘新内容提要:株洲中考语文卷从2009年开始,加进了对课外古诗词的阅读赏析,一般设有两个小题目,分值为3-4分。

如果学生平时不加以训练,要想在中考中较好地完成这两个阅读赏析题,获得满分,有些难度。

我个人认为教给学生阅读赏析的方法是突破古诗词阅读赏析的重要途径。

本人采取的方法是第一步课前打下阅读赏析古诗词的知识基础;第二步是课中掌握阅读赏析古诗词的赏析方法。

关键词:课外古诗词阅读赏析方法从2009年开始,株洲市初中语文毕业升学考试卷中增加了一道题:课外古诗词阅读赏析。

设计有两个小题(通常是第27、28小题),分值为3-4分。

记得2009年担任初三语文教学的我收到这个中考信息时,可“急坏”了,因为我们平时忽视了这个知识点的教学,对古诗词的教学只注重了学生的背诵和默写,“赏析”这一块做的工作很少。

怎么办?在那些复习的日子里,有着二十多年教龄的我试着摸索着为学生补上这一课,这一补还真有成效,以致到现在我都沿用了以下的训练方法教学生阅读赏析古诗词,送走了又几届初三学生,他们也在中考语文中取得了好的成绩。

我的训练方法是:第一步课前帮助学生打下古诗词阅读赏析的知识基础我每教一届学生都会从初一起逐渐输入学生脑子里作为初中学生应该掌握的初浅的诗歌知识。

如:1、诗歌的种类:①写景诗②咏物诗③咏史诗2、诗歌的语言:①清新②平淡③绚丽④明朗⑤含蓄⑥简洁3、诗歌的形象:①叙事诗塑造的是人物形象;②抒情诗,往往是作者自己;③其它的诗描写景和物。

4、诗歌的意境:就是诗人情感和诗歌中描述的图象的有机结合。

5、思想内容:①主题思想②作者感情③社会意义④作品情调诗歌的特点6、抒情方式:①借景抒情②借物抒情③寓情于景④直接抒情7、表现手法:①托物言志②对比烘托③借用典故④虚实结合⑤善用象征8、修辞手法:比喻、拟人、排比、反复……,要求学生了解它们的作用和效果即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典诗词鉴赏——走近时代造就的才女屈原在充满爱国激情的抒忧发愤之作《离骚》中写道“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在追寻真理方面,前方的道路还很漫长,但我将百折不挠,不遗余力地去追求和探索。

中华上下五千年历史长河的积淀中,无数风流人物所留下脍炙人口的篇章深深震撼着后人。

在古典诗词的赏析中,我们又何尝不是慢慢积累,斟酌古代诗人的用词技巧,联系当时的生活背景,国家,仕途命运,品析诗词中所寄予的情怀。

古典诗词之所以散发着无穷的诱惑力,很大程度上正源自古代文人用笔的高超,以及对现实生活、仕途、国家命运的深刻品寓。

高中时代,忙于备战高考,少有时间品读李清照的作品,泛读中感受到她的情怀,婉转缠绵的笔作,内心世界的强大,婉约派的巅峰之作深深地打动着我。

老师在课堂上也曾赏析了李清照的词并分析了她生活的时代背景,生活遭遇。

出生于书香门第,父亲李格非精通经史,长于散文,母亲王氏也知书能文。

在家庭的熏陶下,她小小年纪便文采出众。

李清照对诗、词、散文、书法、绘画、音乐,无不通晓,而以词的成就为最高。

词的风格委婉、清新,感情真挚,给人一种莫名的安静的感觉,或清新明丽、意境优美,或沉重忧虑、沉郁感伤,自然的语言、抑扬顿挫的音律、至情感性的感情代代流传着,带给人美的感染、带给人至高的艺术氛围,引起历代文人难以忘怀的共鸣。

写的是自己亲身感受与内心体验,显得格外真挚细腻、委婉动人。

她从女性特有的心理出发,挑选怅惘悲愁时所容易联想到的事物,用女性独有细腻的笔法加以组织,因而更加别有风致,独树一帜。

其文学创作具有鲜明独特的艺术风格,居婉约派之首,对后世影响巨大,在词坛中独树一帜,人称"易安体"。

下面就赏析其《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

佳节又重阳,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1、【词的整体把握】稀薄的雾气浓密的云层掠起烦愁直到白昼,龙脑的香料早已烧完了在炉金兽。

美好的节日又到重阳,洁白的瓷枕,轻纱笼罩的床厨,昨日半夜的凉气刚刚浸透。

在东篱饮酒直饮到黄昏以后,淡淡的黄菊清香飘满双袖。

别说不会消损神魂,珠帘卷起是由于被受西风,闺中少妇比黄花更加消瘦。

2、【词中名词释义】词中出现的名词解释:永昼:漫长,悠长的白天。

瑞脑:即龙脑,是一种香料名。

金兽:兽形的铜香炉,用于焚烧香料。

玉枕:瓷枕的美称。

纱厨:纱帐,一称碧纱帐。

东篱:语出陶渊明《饮酒》诗:“采菊东篱下,悠悠见南山”。

后即以东篱指代赏菊之处。

暗香:幽香。

这里指菊花的香气。

帘卷西风:“西风卷帘”的倒文。

黄花:指菊花。

3、【全词具体赏析】这首词的创作背景是作者早期和丈夫赵明诚分别之后所写,九月重阳,登高怀旧,倍加思亲,此时的她与丈夫分隔两地,孤苦伶仃,整首词通过悲秋伤别来抒写词人的寂寞与相思情怀。

上片"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

佳节又重阳,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

”主要描写秋凉情景。

“薄雾浓云愁永昼”,薄雾浓云布满整个天际,更罩满词人心头。

一天从早到晚,这种阴沉沉的天气最使人感到愁闷难捱。

外面天气不佳,只好待在屋里,烦闷的情绪涌上心头,可惜至爱的丈夫不在身边,孤苦伶仃更与谁人说。

“瑞脑消金兽”一句,转写室内情景:她独自看着香炉里瑞脑香的袅袅青烟出神,侧面道出了时间的漫长以及生活的百无聊赖,又烘托出环境的凄寂。

“佳节又重阳,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

”又是重阳佳节了,天气骤凉,睡到半夜,凉意透入帐中枕上,对比夫妇团聚时闺房的温馨,真是不可同日而语。

上片寥寥数句,便把一个闺中少妇心事重重的愁态描摹出来。

她走出室外,天气不好;待在室内又闷得慌;白天不好过,黑夜更难挨;坐不住,睡不宁,真是难以将息。

“佳节又重阳”在中华这片热土上有着深刻寓意,古人对重阳节十分重视,盼望家人团圆,游子能够回到父母亲身边,亲友团聚,相携登高怀旧,佩茱萸,饮菊酒,共享天伦之乐。

从天气到瑞脑金兽、玉枕纱厨、帘外菊花,词人用她愁苦的心情来看这一切,由环境深入到内心世界,无不涂上一层愁苦的感情色彩。

下片“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写重阳节这天赏菊饮酒的情景。

把酒赏菊本是重阳佳节的一个重要习俗,无奈丈夫游玩未归,孤身一人,李清照在屋里闷坐了一天,直到傍晚,才强打精神“东篱把酒”。

可是,酒意渐浓信未解,忧伤压抑的情怀并没有得到一丝宽解,反而在她的心中掀起了更大的感情波澜。

重阳是菊花节,菊花开得极盛极美,她一边饮酒,一边赏菊,染得满身花香。

然而,她又不禁触景伤情,菊花再美,再香,也无法送给远在异地的亲人。

“有暗香盈袖”一句,暗写她无法排遣的对丈夫的思念。

她实在情不自禁,再无饮酒赏菊的意绪,于是匆匆回到闺房。

深秋的节候、物态、人情,已宛然在目。

佳节依旧,赏菊依旧,但人的情状却有所不同。

这是构成“人比黄花瘦”的原因。

“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末尾三句设想奇妙,比喻精彩。

“消魂”极喻相思愁绝之情。

“帘卷西风”即“西风卷帘”,暗含凄冷之意。

匆匆离开东篱,回到闺房,瑟瑟西风把帘子掀起,人感到一阵寒意,联想到把酒相对的菊花,顿感人生不如菊花之意。

上下对比,大有物是人非,今昔异趣之感。

为末句“人比黄花瘦”作环境气氛的渲染,联想到刚才把酒相对的菊花,菊瓣纤长,菊枝瘦细,黄色的菊花不止外形上雅淡、清秀,与作者因相思而消瘦的体态相近,在菊花品格的传统象征意义上,也酷似作者清高、淡泊的精神,这样的比喻正比较恰切地反映了当时作者由于离开丈夫而孤独、愁闷的生活状态和内心情感。

取义新奇传神,言情含蓄。

菊花即使形态凋残而斗风傲霜,人则悲秋伤别,消愁无计,顿生人不如菊的悲催落寞之感。

以“人比黄花瘦”作结,取譬多端,含蕴丰富。

这三句直抒胸臆,写出了抒情主人公憔悴的面容和愁苦的神情,共同创造出一个凄清寂寥的深秋怀人的境界。

工稳精当,是词人艺术匠心之所在:先以“消魂”点神伤,再以“西风”点凄景,最后落笔结出一个“瘦”字。

词人巧妙地将思妇与菊花相比,展现出两个镜头:一边是萧瑟的秋风摇撼着羸弱的瘦菊,一边是思妇布满愁云的憔悴面容,情景交融,创设出了一种凄苦绝伦的境界。

“愁”、“凉”二字。

深秋的节候、物态、人情,已宛然在目。

这便是构成下片“人比黄花瘦”的原因。

下片写重阳感怀。

首二句写重九赏菊饮酒。

古人在旧历九月九日这天,有赏菊饮酒的风习。

唐代诗人孟浩然《过故人庄》中就有“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之句。

宋时,此风不衰。

重阳节这天,词人照样要“东篱把酒”直饮到“黄昏后”,菊花的幽香盛满了衣袖。

这两句写的是佳节依旧,赏菊依旧,但人的情状却截然不同了:“莫道不消魂,帝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上下对比,大有物是人非,今昔异趣之感。

就上下片之间的关系来说,这上片写的是原因,下片写的是结果。

4、【词中表现主题的手法】词中巧妙地运用到比喻的手法,以花喻人瘦,由于菊花的体态瘦削,一派凋残的形象,人老花黄,作者把自己与菊花的整体形象结合得十分紧密,极合女词的情致,耐人寻味。

也可说是运用了烘云托月的手法,有藏而不露的韵味。

下片写菊,并以菊喻人。

但全篇却不见一“菊”字。

“东篱’,化用陶渊明‘采菊东篱下”诗意,但却隐去了“采菊”二字,实际是藏头。

“把酒”二字也是如此,“酒”字之前,本来有“菊花”二字,因古人于九月九日有饮菊花酒的风习,这里也省略了“菊花”二字。

再如“暗香”,这里的“暗香”指的是菊花花蕊的香气。

“黄花”,也就是“菊花”。

由上可见,全词不见一个“菊”字,但“菊”的色、香、形态却俱现纸上。

词中多此一层转折,吟味时多了一层思考,诗的韵味更加浑沉。

设问手法也是词中饱受后人称赞的艺术特点。

“莫道”句带有反诘与激问的成分。

全词开篇点“愁”,结句言“瘦”。

“愁”是“瘦”的原因,“瘦”是“愁”的结果。

贯穿全词的愁绪因“瘦”而得到了最集中最形象的体现。

可以说,全篇画龙,结句点睛,巧妙结合,相映成辉,创设出了“情深深,愁浓浓”的情境。

5、【个人感悟】通过全面学习《醉花阴》这首词,李清照用清丽的语言,写的是思亲,但却没有出现思亲或相思之苦的语句,用叙事的方式,表达了内心世界深深的思亲的愁苦,显的很沉重高雅。

通过深秋环境的渲染,描述了重阳佳节把酒赏菊的情景,更烘托了一种凄凉寂寥的氛围,抒发了作者思念丈夫的寂寞与孤寂的心情。

整首词宛如一幅忧愁而美丽的画面。

词人的愁情,能穿透时空,盾破天际,引起每个人内心的共鸣。

李清照的词美,美在含蓄,美在幽婉,美在词法用功之妙。

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想必李清照的词将陪伴我左右,欣赏的不仅是她傲人的才华,更是她豁达的胸襟,闲看庭前花开花落。

作为一个封建时代的女性,她一生经历了无数苦难和坎坷,国破,家亡,财散,再嫁,离婚,还没有子嗣。

她凭借顽强的意志挺住了,她现在留存下来的文学作品,诗,词,和文,全部加起来也就不过七八十篇,但其地位与多少大作家,文豪在中国的文学史上平起平坐,她无疑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一道亮丽的风景,过去如此,现在如此,以后也将如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