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诗词鉴赏

合集下载

经典古诗赏析

经典古诗赏析

经典古诗赏析经典古诗赏析 在平平淡淡的学习、⼯作、⽣活中,许多⼈对⼀些⼴为流传的古诗都不陌⽣吧,古诗泛指中国古代诗歌。

什么样的古诗才经典呢?以下是⼩编为⼤家收集的经典古诗赏析,仅供参考,⼤家⼀起来看看吧。

1、李频——《渡汉江》 岭外⾳书绝,经冬复⽴春。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

注解 岭外:⼤庾岭之外,就是⼴东。

译⽂ 久在岭南居住,家乡⾳讯全⽆; 经历⼀个寒冬,⼜到⽴春时候。

距离家乡越近,⼼中越发不安; 遇⼈不敢相问,唯恐消息不祥。

赏析 这是久离家乡⽽返归途中所写的抒情。

诗意在写思乡情切,但却正意反说。

写愈近家乡,愈不敢问及家乡消息,担⼼听到环的消息,⽽伤了好的愿望。

语极浅近,意颇深邃;描摹⼼理,熨贴⼊微;不事造作,⾃然⾄美。

2、陈⼦昂——《送魏⼤从军》 送魏⼤从军 陈⼦昂 匈奴犹未灭, 魏绛复从戎。

怅别三河道, ⾔追六郡雄。

雁⼭横代北, 狐塞接云中。

勿使燕然上, 惟留汉将功。

陈⼦昂诗鉴赏 这是⼀⾸赠别诗,出征者是陈⼦昂的友⼈魏⼤(姓魏,在兄弟中排⾏第⼀,故称)。

此诗不落⼀般送别诗缠绵于⼉⼥情长、凄苦悲切的窠⾅,从⼤处着眼,激励出征者⽴功沙场,并抒发了诗⼈的慷慨壮志。

⾸⼆句“匈奴犹未灭,魏绛复从戎”,⾸句暗⽤汉代威镇敌胆的骠骑将军霍去病“匈奴未灭,⽆以家为”的典故,抒发了以天下为⼰任的豪情。

此处“匈奴”借汉时的匈奴指当时进犯边境的少数民族。

诗⼈⼜把春秋时曾以和戎政策消除了晋国边患的魏绛⽐作魏⼤,变“和戎”为“从戎”,典故活⽤,既表明了诗⼈对这次战争的看法,同时也暗⽰魏⼤从戎,是御边保国的正义之举。

三四两句中,“三河道”点出送别的地点。

古称河东、河内、河南为三河,⼤致指黄河流域中段平原地区。

《史记·货殖列传》说:“夫三河在天下之中,若⿍⾜,王者所更居也”,此处代指在都城长安送客的地⽅。

“六郡”,指⾦城、陇西、天⽔、安定、北地、上郡。

“六郡雄”,原指上述地⽅的豪杰,这⾥指西汉时在边地⽴过功的赵充国。

诗词鉴赏20首

诗词鉴赏20首

诗词鉴赏20首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解析:这首诗超级有名,几乎人人都会背。

你看啊,大诗人李白晚上睡不着觉,看到床前那白花花的月光,迷迷糊糊的,还以为是地上结了霜呢。

然后他抬起头看着那明亮的月亮,一下子就勾起了思乡之情,又低下头开始想家了。

就这么简单的几句诗,把那种漂泊在外的孤独感和对家乡的思念,表现得特别到位。

就像我们出门在外,有时候看到个什么东西,突然就想家了,李白就是这么个感觉。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赏析:这诗写的就是春天早晨的事儿。

春天嘛,人容易犯困,诗人睡了个好觉,一觉醒来都不知道天已经亮了。

到处都能听到鸟儿在叽叽喳喳地叫,感觉特别有生机。

然后他就想起昨晚上听到风雨声,心里就琢磨啊,这风啊雨啊的,得吹落多少花儿啊。

这诗给人一种很清新的感觉,就像早上起来打开窗户,新鲜空气扑面而来,还带着春天那种特有的小忧伤,担心那些美丽的花儿被吹落了。

鹅,鹅,鹅,曲项向天歌。

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解析:这可是骆宾王小朋友写的诗哦。

你看他写的鹅多生动啊。

鹅鹅鹅,先叫几声引起你的注意。

然后说那鹅弯着脖子朝着天唱歌呢,就像个小歌唱家一样。

再看鹅的样子,白色的羽毛浮在绿色的水上,红色的脚掌在水里划动着清波,就像一幅画一样。

这诗简单又有趣,把鹅的形象写得活灵活现的,感觉骆宾王当时就在鹅旁边,仔细地观察着这些大白鹅呢。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赏析:这首诗可大气了。

诗人站在鹳雀楼上,看着太阳沿着山慢慢落下去了,黄河水奔腾着向大海流去。

这画面特别壮阔。

然后诗人就想啊,要是想看到更远的地方,那就得再爬上一层楼。

这诗不仅写出了眼前的美景,还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呢,就是要想看得更远,就得不断努力提升自己,就像爬楼一样,一层一层往上走,很有哲理又很有画面感的一首诗。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解析:这诗写的是边塞的事儿。

鉴赏古代诗词的技巧和方法范文(通用3篇)

鉴赏古代诗词的技巧和方法范文(通用3篇)

鉴赏古代诗词的技巧和方法范文(通用3篇)1.把握主人公的立足点一般而言,把握抒情主人公的时空立足点,就可以为贯通全诗提供一个坚实的平台,是解读诗歌的重要方法。

抒情类诗的主体分为两类:一类有诗人设身代言,即诗人设想自己就是诗中的人,为他们奔走呼喊,代他们倾诉衷肠;一类是诗人直抒胸臆,抒情主人公的形象也就是诗人自身的形象。

总体看,后一类居多。

2.关注诗歌的题目诗歌的题目是诗人写作意图的集中体现,它像一条红线,串联起散落在诗歌中的珍珠,像一个窗口,让我们看到诗人的内心世界。

关注题目,分析题意,同样是贯通全诗的重要方法。

因为并不是所有的诗都能找到立足点,像咏物诗、咏怀诗、咏史诗、哲理诗等,一般就没有,那就更应该关注题目。

3.了解诗歌的结构4.答题应紧扣原诗的内容命题者对诗歌鉴赏考查的目的是看看我们是否真正读懂了诗歌,因此对思想内容和表达技巧的分析,必须结合原诗歌的具体内容来进行,千万不能空泛而谈。

如果是选择题则要紧扣原诗词内容进行判断选择,否则难以说明自身是否读懂了原诗。

5.明白选择题选项常见干扰设置句意理解方面:误解多义字、对象错位、偷换概念等;思想感情分析方面:无中生有、牵强附会、任意拔高等;表达技巧方面:张冠李戴、想当然等。

我们在平时要多加练习,并及时总结答题规律。

6.熟悉有关意象与意境的知识7.清楚诗人的用典古代的诗人喜欢用典,其原因一是借他人酒杯浇胸中块垒,为表达委婉一些;二是以古喻今,更理直气壮一些;三是可以用较少的文字传递较多的信息,使表达简明一些。

一般用典有两层含义:(1)用历史旧事,借古喻今;(2)引用或化用前人诗句,既自明心迹,又丰富诗歌的意蕴,提高诗歌的文化品位,用黄庭坚的话来说就是“脱胎换骨”。

8.记诵诗歌鉴赏口诀9.掌握诗歌鉴赏题的答题一般程序(3)单项核对。

选择项中有的是解释或分析单项内容的,如对诗歌中的修辞项的解释,我们就可以与诗句逐一核对,去掉那些无中生有的,指鹿为马的。

古代诗词经典名句赏析

古代诗词经典名句赏析

古代诗词经典名句赏析诗词名句鉴赏古诗词名句经典加赏析01.励学篇宋·赵恒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钟粟。

安居不用架高堂,书中自有黄金屋。

出门莫恨无人随,书中车马多如簇。

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自有颜如玉。

男儿欲遂平生志,五经勤向窗前读。

〖经典评析〗字里行间给我们的启示是读书考取功名是当时人生的一条绝佳出路。

02.集杭州俗语诗清·黄增色不迷人人自迷,情人眼里出西施。

有缘千里来相会,三笑徒然当一痴。

〖经典评析〗有缘千里来相会是经典名句,形容两个有缘分的人,不管相隔多远,都会相遇的。

最早出自宋·无名氏《张协状元》第14出:“有缘千里能相会,无缘对面不相逢。

”03.题桃花扇传奇清·陈于王玉树歌残迹已陈,南朝宫殿柳条新。

福王少小风流惯,不爱江山爱美人。

〖经典评析〗诗人有感于短命昏君朱由崧重蹈南朝陈后主覆辙的历史,激愤难抑,于是写下了这首脍炙人口的怀古名篇。

04.杂感清·黄景仁仙佛茫茫两未成,只知独夜不平鸣。

风蓬飘尽悲歌气,泥絮沾来薄幸名。

十有九人堪白眼,百无一用是书生。

莫因诗卷愁成谶,春鸟秋虫自作声。

〖经典评析〗“十有九人堪白眼,百无一用是书生”是该诗的名句,道出了古往今来读书人的辛酸,此句在自嘲的同时,亦寄寓了极大的悲愤力量。

现在多用来形容虽有满腹学问,可惜有志难伸的困境。

05.夜坐·其二清·龚自珍沉沉心事北南东,一睨人材海内空。

壮岁始参周史席,髫年惜堕晋贤风。

功高拜将成仙外,才尽回肠荡气中。

万一禅关砉然破,美人如玉剑如虹。

〖经典评析〗所谓“美人如玉”,即用秦女弄玉吹箫引凤的典故,象征着诗人为艺术锲而不舍的审美追求;所谓“剑如虹”,即用荆轲入秦的典故,象征着诗人为祖国不惜献身的伟大襟怀。

[注]砉然【xrán】:砉然是属于象声词,多形容破裂声、折断声、开启声、高呼声。

06.白鹿洞二首·其一唐·王贞白读书不觉已春深,一寸光阴一寸金。

诗词鉴赏与解读

诗词鉴赏与解读

诗词鉴赏与解读诗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承载了丰富的思想、情感和艺术表达。

通过鉴赏与解读诗词作品,我们能够领略到诗人的情感世界,进一步理解其中的深意。

本文将对几首经典诗词进行鉴赏与解读,从中探索出其独特之处。

一、李白的《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静夜思》是李白最著名的短诗之一,也是中国古代诗歌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

这首诗以简约而富有音韵美的文字,抒发了李白在寂静的夜晚思念故乡的情感。

通过“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这一句,诗人直接描绘了月光的明亮和凉爽,给人一种宁静祥和的感觉。

接着,“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则展示了李白远离家乡的孤独之情,诗人以宏大的自然景象表达了自己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二、苏轼的《东篱乐府》一蓑烟雨任平生,满招领月又西风。

芳草几时闻?黄鸟有时鸣。

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

夜寒苦雨过倾城,千树万树梨花开。

《东篱乐府》是苏轼晚年创作的乐府词作,描绘了秋天的美丽景色。

苏轼以细腻的表达和独特的意象赢得了广泛的赞誉。

词中的“一蓑烟雨任平生”是苏轼对自己生活态度的总结,他不愿被外界所困扰,以一蓑烟雨来形容自己任意自由。

接着的“满招领月又西风”表达了秋天的到来以及自然界的变化。

之后的几句描述了秋天的特点,如芳草凋零、黄鸟鸣叫等,展示了词人对季节的深入观察和感知。

三、杜甫的《望岳》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望岳》是杜甫写给自己的一首诗,也是中国古代诗歌中最著名的山水诗之一。

诗中以岱宗为象征,表达了杜甫对自然和人生的思考。

首句“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表达了对名山岱宗的思念与向往。

接下来的几句以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等类比手法,描绘了山峦之间的壮丽景色。

最后两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则展示了诗人的豪情壮志,意味着杜甫渴望凌驾于众山之巅,俯瞰世界。

鉴赏与解读诗词作品是一项深入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任务。

中国古诗词鉴赏

中国古诗词鉴赏

中国古诗词鉴赏一、长歌行(节录)汉乐府青青园中葵,为丛藓科扭口藓等待日晞。

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

常恐秋喻云亮,焜徐华胡衰。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允文允武不不懈努力,老大徒伤悲。

【注释】1.青青:植物生长得强劲时颜色。

2.晞(xī):晒干。

3.阳春:寒冷的春天。

4.德泽:恩惠。

5.秋节:秋季。

6.焜(kūn)黄:枯黄色。

7.华:同“花掉”。

8.老大:年老。

9.徒:徒然。

【今译】河水滔滔流向东海,怎么可能将再往回上涌呢?允文允武年华不不懈努力有所作为,等待至年纪旧时,就是羞愧哀伤也没用。

【赏析】乐府诗就是最能够代表汉代诗歌成就的一种体裁。

它常使用诗赋、比、启、互文、反反复复歌咏的润色手法及描摹、对照、衬托等技巧状物抒情,这首《长歌行》便代表了这种特色。

“青上园中葵”四句描述了春天的景象。

清晨、朝露、青葵、阳光,这是一副多么生机盎然的图画。

春回大地,万物生长,大自然赐与人间春光和恩泽。

诗人的欣喜,感激之情力透纸背,随即又抒发了悲壮的情绪。

“哀”字既是对萧瑟景象的描述,又是对惋惜心情的表达。

接着联想到百川归海、一去不回,并以此来比喻韶光之匆匆易逝。

最后感慨“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劝勉世人要珍惜光阴,有所作为。

全诗从青葵起兴,联想到四季变化;又以江河作比,得出应当抓紧时间、奋发努力的结论,其比、兴手法是很明显的。

《长歌行》属于汉乐府《二者和歌、平调》两首中的第一首。

“长歌”适合抒发深邃的感情,这一首娓娓道来,存有叙述,存有抒情,存有孤寂,也存有教诲,并使整张诗含蕴柔和,余意无穷。

既承继了“讷西县咏志”的传统,又极具形式上的美感,易于反反复复吟唱。

二、七步诗曹植(三国·魏)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

本就是同根生,相煎何太着急?【注释】1.釜(fǔ):古代的'一种锅。

2.煎:煎熬,隐喻迫害。

【沃苏什卡】据《世说新语文学》记载:曹植的哥哥曹丕做了皇帝后,要想迫害曹植,于是命令曹植在走七步路的短时间内做一首诗,做不成就杀头。

(完整版)20首古典诗词名篇鉴赏

(完整版)20首古典诗词名篇鉴赏

(完整版)20首古典诗词名篇鉴赏古典诗词20首名篇鉴赏1、点绛唇林逋金谷年年,乱生春色谁为主?余花落处,满地和烟雨。

又是离歌,一阕长亭暮。

王孙去,萋萋无数,南北东西路。

【注释】:①金谷:即金谷园,指西晋富豪石崇洛阳建造的一座奢华的别墅。

②王孙:贵人之子孙。

也是草名。

③萋萋:草盛貌。

【赏析】:林逋的《点绛唇》是一首咏草的杰作。

以拟人手法,写得情思绵绵,凄楚哀婉。

语言美,意境更美。

为历代读者称诵。

此为咏物词中的佳作。

全词以清新空灵的笔触,物中见情,寄寓深意,借吟咏春草抒写离愁别绪。

整首词熔咏物与抒情于一炉,凄迷柔美的物象中寄寓惆怅伤春之情,渲染出绵绵不尽的离愁。

“余花”两句,写无主荒园细雨中春色凋零,绚烂的花朵已纷纷坠落,连枝头稀疏的余花,也随蒙蒙细雨而去。

“满地和烟雨”,境界阔大而情调哀伤,虽从雨中落花着笔,却包含着草盛人稀之意。

眼看“匆匆春又归去”,词人流露出无可奈何的惆怅情怀。

过片直写离情。

长亭,亦称十里长亭。

古代为亲人送行,常长亭设宴饯别,吟咏留赠。

此时别意绵绵,难舍难分,直到太阳西下。

“又是离歌,一阕长亭暮”,词人正是抓住了黯然销魂的时刻,摄下了这幅长亭送别的画面。

最后“王孙”三句,活用《楚辞意,是全词之主旨。

“王孙”本是古代对贵族公子的尊称,后来诗词中,往往代指出门远游之人。

凝望着亲人渐行渐远,慢慢消失了,唯见茂盛的春草通往四方之路,茫茫无涯。

正如李煜》清平乐《词所说:“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

”【话外音】:金谷园曾经是锦绣繁华的丽园,如今已是杂树横空、蔓草遍地了。

写春色用“乱生”二字,可见荒芜之状,其意味,与杜牧《金谷园》诗中的“流水无情草自春”相近。

“谁为主”之问,除点明园的荒凉无主外,还蕴含着作者对人世沧桑、繁华富贵如过眼烟云之慨叹。

【集评】:石崇《金谷诗序》里说,征西将军祭酒王诩回长安时,他曾金谷涧为其饯行。

所以后来南朝江淹的《别赋》中就有“送客金谷”之说,成了典故。

“金谷年年,乱生春色谁为主?”人既去,园无主,草木无情,依旧年复一年逢春而生。

古诗词原文及鉴赏7篇

古诗词原文及鉴赏7篇

古诗词原文及鉴赏7篇经典的古诗词鉴赏篇一次北固山下王湾〔唐代〕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青山外一作:青山下)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赏析这是一首五律诗,颈联被明代胡应麟赞为“形容景物,妙绝千古”。

时序匆匆交替,这怎不让身在“客路”的诗人顿生思乡之情?诗中“生”“入”用了拟人手法。

虽是无意说理,却在描写景物中蕴含理趣。

海日生于残夜驱尽黑暗,江上景物呈现“春意”闯入旧年,赶走严冬,蕴含了时序变迁,新旧交替的自然规律,表现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生活哲理,给人乐观积极向上的力量。

“潮平两岸阔”中“阔”,是表现“潮平”的结果。

春潮涌涨,江水浩渺,放眼望去,江面似乎与岸平了,船上人的视野也因之开阔。

这一句,写得恢弘阔大,下一句“风正一帆悬”,便愈见精采。

“悬”是端端直直地高挂着的样子。

诗人不用“风顺”而用“风正”,是因为光“风顺”还不足以保证“一帆悬”。

风虽顺,却很猛,那帆就鼓成弧形了。

只有既是顺风,又是和风,帆才能够“悬”。

那个“正”字,兼包“顺”与“和”的内容。

这一句写小景已相当传神。

但还不仅如此,如王夫之所指出,这句诗的妙处,还在于它“以小景传大景之神”《姜斋诗话》卷上。

可以设想,如果在曲曲折折的小河里行船,老要转弯子,这样的小景是难得出现的。

如果在三峡行船,即使风顺而风和,却依然波翻浪涌,这样的小景也是难得出现的。

诗句妙在通过“风正一帆悬”这一小景,把平野开阔、大江直流、风平浪静等等的大景也表现出来了。

海日东升,春意萌动,诗人放舟于绿水之上,继续向青山之外的客路驶去。

这时候,一群北归的大雁正掠过晴空。

雁儿正要经过洛阳的啊!诗人想起了“雁足传书”的故事,还是托雁捎个信吧:雁儿啊,烦劳你们飞过洛阳的时候,替我问候一下家里人。

这两句紧承三联而来,遥应首联,全篇笼罩着一层淡淡的乡思愁绪。

这首诗抒写诗人泛舟东行,停船北固山下,见潮平岸阔,残夜归雁而引发的怀乡情思,熔写景、抒情、说理于一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十二、古代诗歌鉴赏[考点讲析]“初步鉴赏文学作品,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思想内涵,体味作品的艺术魅力,这是中学语文教学一项不可或缺的内容。

”(张伟明语)自1994年起,考查诗歌鉴赏。

起初只考一首古代诗歌鉴赏,3分,后来又增加现代诗歌鉴赏,题量也从一题增至三题,9分。

2002年,2003年,只考古诗鉴赏,题型也由选择题改为简答题,6分。

主观性命题是“考虑到鉴赏问题可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即使是同一首作品,由于阅历不同、感受能力差异等因素,不同的人可能会有不完全一致的理解”(张伟明语)。

命题形式不断变化,高考对诗歌鉴赏的要求逐步提高,试题难度逐步加大。

古代诗歌鉴赏要求考生依据试题鉴赏作品形象、语言、表达技巧,评价其思想内容,从近两年来看,重点考查了作品的语言,尤其是作者炼字炼句的着力点。

要读懂并且会鉴赏古代诗歌,首先要抓标题,了解写作重点,“春夜洛城闻笛”交代了时间、地点、事情;其次要抓形象,以理解作品的内容自然形象还是人物形象,自然形象常常是为了表现人物形象,谁在吹笛,谁在闻笛,“何人”看似设问,其实是融入了诗人自己;再次,还要寻求中心词句,以把握作品思想内容的核心,“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闻玉笛之声,闻折柳之音,起故园之情。

另外,还要积累一些古代诗歌的知识,适当注意答题的方法。

关于古代诗歌方面的知识1、1、思想内容诗歌中的形象和意象,是作者精选出来的素材,具有典型性和暗示性,易引起读者的联想。

它们是诗人情意的载体,是其情感的物化。

意境是沟通作者思想情感与鉴赏者思想情感的桥梁,作品形象鲜明,情景交融,就易使鉴赏者如身临其境,产生共鸣。

领会诗歌的意境,要以语言为媒介,发挥想象和联想,进入作者创设的境界中去。

把握意象,深入意境,有助于深刻体会诗歌的主旨。

对诗歌主旨把握的正误浅深,不仅在于是否读懂,还在于能否在广义语境中充分挖掘。

应充分利用诗题中的关键字眼或小序的提示,联系诗人的际遇、补充的注释及有关的时代背景等等,综合驾驭,忌讳割裂时代,架空分析,人为拔高。

2、艺术风格古代诗歌风格纷呈:雄浑、细腻、淡雅、宁静、朴素、平实、华妙、庄严等。

李白诗清新飘逸,杜甫诗沉郁顿挫,元轻白俗,郊寒岛瘦,苏辛豪放,柳李婉约,诗作个性鲜明。

鉴赏时要反复诵读,仔细玩味。

3、3、创作手法情景交融是古人写景咏物诗的最大特点,或寓情于景,或寓情于物,或借古咏怀,赋、比、兴,对比烘托、象征寄托、直抒胸臆、侧面渲染要注意区分,不能混同。

4、诗歌语言诗歌是语言的艺术,清新、绚丽、明快、含蓄、平易、简洁,丰富多彩。

古人写诗,重“炼字”,欣赏古诗要善于发现并领会那些经过精“炼”而传神、富有深意的词语。

另外了解诗歌中的一些典故、佳话、用语、风尚,也有助于解读诗意。

具体答题时,要读清要求,不要答非所问,隔靴搔痒;要结合相关的诗句作简要分析,不能架空分析。

如有“是否”(或“能否”)的问法,先作判断,再回答理由。

虽说可以见仁见智,但更多的时候是有相对唯一的答案的,想标新立异,反不能自圆其说。

[高考题例]1.(2003年高考题)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过香积寺王维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

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

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注]。

注:安禅,佛家语,指闭目静坐,不生杂念;毒龙,指世俗杂念。

古人评诗时常用“诗眼”的说法,所谓“诗眼”往往是指一句诗最精练传神的一个字。

你认为这首诗第三联两句中的“诗眼”分别是哪一个字?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诗眼”分别是“咽”、“冷”。

山中的泉流由于岩石的阻拦,发出低吟,仿佛呜咽之声。

照在青松上的日色,由于山林幽暗,似乎显得阴冷。

“咽”、“冷”两字绘声绘色、精练传神地显示出山中幽静孤寂的景象。

)解析:古人很重“炼”字,尤其是动词,“咽”、“冷”是第三联中的两个动词,营造了一种意境,与全诗是相一致的。

2.(2002年高考题)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春夜洛城闻笛李白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前人在评论这首诗时曾说,“折柳”二字是全诗的关键。

诗中“折柳”的寓意是什么?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为什么?(“折柳”这首曲子寓有惜别怀远之意。

本诗抒发了思乡之情,而这种思乡之情是从听到“折柳”曲的笛声引起的,可见“折柳”是全诗的关键。

)解析:这首诗是开元二十三年(公元735年)李白客居洛阳是夜深人静之时,被笛声引起的思乡之情。

诗的前两句描写笛声随春风而传遍洛阳城,后两句写因闻笛而思乡。

“折柳”属汉乐府古曲,抒写离别行旅之苦。

古人别离往往从路边折柳枝相送;杨柳依依,正好表达恋恋不舍之情。

全诗紧扣“闻”字,因笛声而“闻”折柳,因“闻折柳”而起思乡之情。

3.(2001年全国高考题)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1)~(2)题赋得暮雨送李胄韦应物楚江微雨里,建业暮钟时。

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

海门深不见,浦树远舍滋。

相送情无限,沾襟比数丝注。

注:古人有“密雨如散丝”的诗句。

(1)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C)A.首联两句写黄昏时分,诗人伫立在细雨蒙蒙的江边。

这既点明了诗题中的“暮雨”,又照应了诗题中的“送”字。

B.二、三两联描写船帆被细雨打湿而变重,鸟翅因沾雨而无法轻巧地飞翔,天朦朦胧胧看不清通海处,远处江边的树却显得十分滋润。

C.尾联中将沾襟的别泪与散丝般的密雨交融在一起。

十分含蓄地表达了诗人的送别之情,情与景巧妙地结合了起来。

D.全诗第一句直接点明“微雨”,而后面主要是通过对船帆、鸟羽、天际、大树的描绘来烘托蒙蒙细雨,这样更增强了诗的形象性和表达力。

解析:这是一首送别诗,却重在写景,全诗紧扣“暮雨”和“送”字着墨。

A、B、D三项都是恰当的。

C项“十分含蓄地表达了诗人的送别之情”分析不恰当,尾联“相送情无限,沾襟比散丝”,直抒胸臆,离别之情喷涌而出。

(2)这是一首写送别的诗,但主要篇幅却是写景,将离别之情寓于这些景中。

下面几首写送别的唐诗中,与它写法相同的一首是(B)A.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

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

B.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圆。

荷笠带斜阳,青山独归远。

C.闻道衡阳外,由来雁不飞。

送君从此去,书信定应稀。

D.满酌劝随仆,好随郎马蹄。

春风慎行李,莫上白铜鞮。

解析:A项直写悲壮的送别之情;C项中的“闻道”“书信定应稀”都是直接抒情;D项全诗几乎是劝戒“僮仆”之语,未见寓情于景中之笔。

只有B项是写景传情,写离别之地,渲染一种凄凉的氛围,离别之情含蕴其中。

4.(2000年全国高考题)对下面这首宋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C)约客赵师秀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A.前两句写出了时令特色和地方气息,从侧面透露出诗人在静候友人来访时的感受。

B.第三句点题,以“夜半”说明诗人在久久等待,但约客未至,却只听到阵阵的雨声、蛙声。

C.第四句描写了“闲敲棋子”这一细节,生动地表现出诗人此时闲适恬淡的心情。

D.全诗通过对环境和人物动作的渲染,描写诗人雨夜等候客人的情景,含蓄而有韵味。

解析:“黄梅”、“雨”、“池塘”、“蛙声”,写出了江南梅雨季节的夏夜之景,诗人在这样的雨夜约了友人来下棋,但友人尚未出现,他只得静静等候。

第三句用“有约”点出了诗人曾“约客”来访,“过夜半”说明了等待时间之久,本来期待的是约客的扣门声,但听到的却只是一阵阵的雨声和蛙声,比照之下更显示出作者焦躁的心情。

全诗通过对撩人思绪的环境及“闲敲棋子”这一细节动作的渲染,既写了诗人雨夜候客来访的情景,也写出了约客未至的一种怅惘的心情。

故A、B、D三项赏析正确。

C项中,“闲敲棋子”确是一个细节的描写,约客久候不到,灯芯很长,诗人百无聊赖之际,下意识地将黑白棋子在棋盘上轻轻敲打,而笃笃的敲棋声又将灯花都震落了。

这种貌似闲逸,其实反映出诗人内心的焦躁。

可见C项分析不当。

三、课内精练1.(2003年北京春招)阅读下面唐诗,完成(1)~(2)题闻雁韦应物故园渺何处?归思方悠哉。

淮南秋夜雨,高斋闻雁来。

寒塘赵嘏晓发梳临水,寒塘坐见秋。

乡心正无限,一雁过南楼。

(1)填空:这两首诗从体裁上看都属于____________。

这两首诗都是抒发___________。

(五言绝句思乡之情)(2)简答:这两首诗为什么都写到雁?(雁是候鸟,春秋迁徙。

秋天,大雁仿佛在奋力飞回故巢。

这种景象每每牵动游子的思乡之情。

因此,诗人常常借雁抒情,寄寓自己的浓浓乡愁)2.(2003年上海春招)阅读下面的两首诗,完成(1)~(2)题甲过华清宫(唐)杜牧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乙题华清宫(宋)杜常行尽江南数十程,晓风残月入华清。

朝元阁①上西风急,都向长杨②作雨声。

注:①朝元阁:唐朝宫殿。

②长杨:指长杨宫,汉代宫殿。

(1)(1)从这两首七绝的内容看,它们都属于□□诗。

(咏史)(2)这两首诗所咏对象相同,但写法不同:甲诗是通过描述________________,讽刺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乙诗是通过描绘华清宫凄清的景色,抒发了作者对历代王朝□□的感慨。

(送荔枝一事唐玄宗、杨贵妃的淫逸误国兴衰或兴废或更替)3.(2002年全国春招)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完成(1)~(2)题村行王禹偁偁马穿山径句初黄,信马悠悠野兴长。

万壑有声含晚籁,数峰无语立斜阳。

偁棠梨叶落胭脂色,荞麦花开白雪香。

何事吟余忽惆怅?村桥原树似吾乡。

(1)(1)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B)A.首联照应题目,点明地点和时令,写出了诗人信马徐行、观赏山野景色的悠然兴致。

B.第二联上下句构成对比,生动地表现出山中有时喧响有时静穆的景象。

C.第三联以“胭脂”和“白雪”为喻,形象地描绘出山村绚丽多彩的秋景。

D. 最后两句设为问答,抒发了诗人由外界景物所触发的浓浓的思乡之情。

解析:A、C、D三项是对诗歌的正确赏析。

B中“有时喧响有时静穆”的分析和“对比”之说不当,“数峰无语”是写人因眼前景色可爱而对山忘言,以上句“有声”衬托“无语”之静。

(2)(2)对这首诗的分析,最恰当的一项是(D)A.全诗抒发的是诗人观赏山村美丽景色时悠然自得的心情。

B.诗的主旨是表达诗人对美丽幽静山村的由衷赞美与向往。

C.全诗情景交融,诗人思乡的惆怅心情已经渗透在前面的景物描写之中。

D.诗中通过情绪的陡然转折,表现了诗人深藏于内心、随时会被触发的怀乡之情。

解析:A项是分析主旨,但以偏概全;B项也是以偏概全;C 项“渗透”之说不当。

诗中先说“信马悠悠野兴长”,后说“吟余忽惆怅”,可见D分析恰当。

4.(2002年上海春招)阅读下文,完成(1)~(4)题。

小重山岳飞昨夜寒蛩不住鸣。

惊回千里梦,已三更。

起来独自绕阶行。

人悄悄,帘外月胧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