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美文化论文:《傲慢与偏见》中反讽的译语赏析

合集下载

浅析《傲慢与偏见》的反讽艺术

浅析《傲慢与偏见》的反讽艺术

浅析《傲慢与偏见》的反讽艺术摘要:《傲慢与偏见》是英国小说家简·奥斯丁的代表作,具有很高的可读性和艺术性。

《傲慢与偏见》是以日常生活为素材,通过贝内特家的五个女儿对待终身大事的不同处理方式, 表现出乡镇中产阶级家庭出身的少女对婚姻、爱情问题的不同态度, 从而反映了作者本人的婚姻观。

《傲慢与偏见》的语言诙谐幽默,极具感染力,本文将从作品的主题表现、人物塑造、情节构思和语言风格方面分析《傲慢与偏见》的反讽艺术。

关键词:反讽;主题;人物塑造;构思;语言风格从18 世纪末到19 世纪初,庸俗无聊的“感伤小说”和“哥特小说”充斥着英国文坛,而简·奥斯丁的小说一反常规地展现了当时尚未受到资本主义工业革命冲击的英国乡村中产阶级的日常生活和田园风光,给沉闷的英国文坛带来了一股清新的文风,在英国文学史上起了重要的承上启下的作用。

简·奥斯丁的作品描写精细,格调轻松诙谐,富有戏剧性冲突,其代表作《傲慢与偏见》更是被全世界的读者所喜爱、推崇。

《傲慢与偏见》不仅有深刻的思想内容,而且在表现手法上也有鲜明的特点,一针见血、让人回味无穷的反讽手法的熟练运用,使故事在轻松的喜剧风格中达到相当深厚的艺术深度,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傲慢与偏见》是奥斯丁借助反讽手法悉心雕凿的艺术精品,在小说中,反讽不仅表现为富有讽刺意味的语句,并且将反讽艺术运用于主题表现、人物塑造、情节处理,乃至整个作品的构思之中。

奥斯丁以敏锐的艺术触觉,熔铸出成熟的反讽艺术,反讽使该小说成为一部具有浓厚喜剧色彩的现实主义杰作,成就了《傲慢与偏见》经久不衰的艺术魅力。

《傲慢与偏见》中反讽艺术手法的使用主要体现一下四个方面。

一、以反讽手法表现作品主题简·奥斯丁在《傲慢与偏见》中通过伊丽莎白及其姐妹对婚姻大事的不同处理,表现出英国乡镇中产阶级家庭出身的少女对婚姻爱情问题的不同态度,并通过四起婚事的对照描写,提出了道德和行为的规范问题,从而反映了作者本人的婚姻观:强调男女双方的真挚感情是缔结理想婚姻的基石,反对为了财产、金钱和地位而结婚,同时认为结婚不考虑上述因素也是愚蠢的。

[浅论《傲慢与偏见》中的反讽艺术]论傲慢与偏见的反讽艺术

[浅论《傲慢与偏见》中的反讽艺术]论傲慢与偏见的反讽艺术

[浅论《傲慢与偏见》中的反讽艺术]论傲慢与偏见的反讽艺术简・奥斯丁(Jane Austen,1775 -1817)是英国19世纪著名的女性作家,其作品多以英国乡村为背景,描写当时中产阶级绅士淑女间的婚姻和爱情风波。

《傲慢与偏见》是奥斯丁的成名作,也是世界上流传最广、最久的名著之一。

这部小说不仅有深刻的思想内容,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而且在表现手法上也有着极其鲜明的特点,即一针见血、让人回味无穷的反讽手法。

可以说,《傲慢与偏见》是奥斯丁借助反讽手法精心雕琢的艺术精品。

作为一种重要的艺术手段,反讽在《傲慢与偏见》中不仅表现在富有讽刺意味的语句中,还渗透于小说的每一个层面上。

本文试从小说的主题、情节和人物塑造等方面,分析反讽艺术在《傲慢与偏见》中的运用。

二反讽“反讽”(irony)源自希腊语,原为希腊古典喜剧中的一种角色类型,即“佯装无知者”,后来演变成为一种艺术手法。

在文学批评中,反讽又指“语境对一个陈述语的明显的歪曲”,即词语在上下文中发生了意义的改变,也就是言非所指。

Abrams认为,反讽包括言语反讽(verbal irony),情景反讽(situational irony),结构反讽(structural irony),稳定反讽(stable irony),浪漫反讽(romantic irony),宇宙反讽(cosmic irony)等,可见反讽类型的复杂性和用法的多样性。

杨钧从功能角度把反讽分为四种类型:言语反讽、情景反讽、结构反讽和模式反讽。

言语反讽含有比喻之意,往往是说话者表面上所说的和其实际所指的正好相反,小说作者的真实意图含而不露;这种反讽陈述通常清楚地表达说话者的态度或评价,但在整个语境中却暗示说话者的另一种不同甚至是相反的态度或评价。

言语反讽表现在语言的表层,在小说的叙述、描写和对话中都能运用,主要起含蓄的修辞作用,以激发读者的想象力;情景反讽则从语言层面扩展到小说的一个个独立的情节与场景中。

《傲慢与偏见》中的讽刺手法分析

《傲慢与偏见》中的讽刺手法分析
三、结论
在《傲慢与偏见》中,叙述者极好地利用了言语讽刺,情境 讽刺,这对主题的揭示、人物的刻画和情节的组织都大有裨益。 此外,简这部小说具有讽刺意味,并且更为成熟和至关重要的一 面是:它展现了一种认识世界的方式,一种观察事物的方式。它 描绘世界上的矛盾和悖论,观察人性并揭示日常生活中的女性现 实主义,这可以看作是讽刺的浪漫。
一、总论
反讽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奥斯丁小说《傲慢与偏见》中最突出的特征。它是指 使用语言来表达与字面意思相反的内容,通常具有幽默或讽刺的 文学风格或形式。在文学分析中,讽刺通常分为言语讽刺,戏剧 性讽刺,结构性讽刺和情境讽刺。在《傲慢与偏见》中,奥斯丁 倾向于充分利用这种手法来描绘生动的人物,构思各种情节并表 现出发人深省的主题。奥斯丁嘲笑诸如班纳特夫人,柯林斯先生 和凯瑟琳夫人这样的荒谬人物,同时在讽刺整个时代与社会的价 值观。
(作者单位:华中师范大学)
125
《傲慢与偏见》中的讽刺手法分析
★ 张玉华
百科教育
《傲慢与偏见》是简·奥斯丁的代表作之一,这部小说大量使 用反讽,包括言语反讽,戏剧性反讽,结构性反讽和情境反讽。 通过讽刺性的语言和情节,奥斯丁生动地描绘了人物,清晰地展 现了主题和故事情节。本文旨在分析《傲慢与偏见》的讽刺手法, 从而深入挖掘奥斯丁对女性现实主义的认识和发人深省的独特思 想。
显示出她的勇敢和敢于打破常规的精神,特别是对于女性现实主 义。
2、反讽描写人物 塑造典型人物是写实小说的基本特征。作为现实主义的杰作, 《傲慢与偏见》创造了生动鲜明的人物。根据哈丁的表征技术分类, 《傲慢与偏见》中的大多数角色都是“卡通人物”,当然,也有“素 描人物”。无论是卡通还是素描,奥斯丁都采用讽刺来描绘人物 的独特性格,这些具有共同特征但在性格上有明显缺陷的卡通人 物以极其夸张的方式描绘出来。班内特是卡通人物的典型示例。 她是一个刻薄,无知,脾气暴躁的女人。她一生的主要使命是让 女儿结婚。通过言语讽刺,作者生动地描绘了她可笑的举止和扭 曲的价值,即渴求将女儿嫁给有钱有地位的单身汉。贝内特先生 的态度也增强了讽刺意味。他不耻于妻子的八卦,但他的回应似 乎是礼貌而顺从的,这与他的真实想法不符。根据合作原则,班 纳特先生在讽刺中不遵守质量规则,并说他认为是错误的,缺乏 充分的证据,因此可能引起幽默。 此外,仍有一些素描人物因具有明显的缺陷,而讽刺效果突 出。同时,叙述者将人物与情节的发展按时间顺序进行对比,以 塑造讽刺意味并描绘人物的变化过程。这类似于言语讽刺和结构 性讽刺的叠加和组合。伊丽莎白就是以这种方式被巧妙地描绘的。 她有很多优点,例如聪明,可爱,独立和雄辩,而她也有缺点。 例如,她参加社交聚会,因威克汉的帅气而着迷,误解达西先生, 因此拒绝了他的提议。当理性被不合理的情感所蒙蔽时,她就沉 浸在对达西的偏见中。但是,在逐渐了解真相并接受了达西的提 议之后,她终于改变了对达西的态度。伊丽莎白前后思想和态度 的讽刺对比塑造了一个女性的真实特点,既有魅力也有缺点,现 实,生动,富于戏剧性。

析《傲慢与偏见》中反讽话语的讽刺幽默诗学效果

析《傲慢与偏见》中反讽话语的讽刺幽默诗学效果

析《傲慢与偏见》中反讽话语的讽刺幽默诗学效果《傲慢与偏见》是英国作家简·奥斯汀的代表作之一,被誉为文学史上的一部经典之作。

该小说通过描写主人公伊丽莎白和达西之间的故事,揭示了当时英国社会阶层分化和道德观念的弊端。

其中,反讽作为一种特殊的修辞手法,在小说的语言运用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起到了讽刺和幽默的诗学效果。

反讽是一种修辞手法,主要通过上下文的关系,以一种看似矛盾、不合逻辑的方式表达作者的真实意图。

在《傲慢与偏见》中,反讽话语频繁地出现,构成了小说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

例如,当伊丽莎白听到达西向她表白时,她的回答是:“我毫不怀疑您会是个极其出色的未婚夫,但如果您的才华能和您的人品一样出众的话,我相信您会是个非常幸福的人。

”这个回答既表达了伊丽莎白对达西的感情,又暗示了达西的才华和人品并不相符,形成了一种明显的反讽。

反讽话语在小说中还被用来讽刺和幽默。

例如,当伊丽莎白听到简向她说了一番关于婚姻应该建立在爱情基础上的话后,她的回答是:“您的话很有道理,但如果我们不考虑爱情,那么婚姻是否就会变得毫无意义了呢?”这个回答既表达了伊丽莎白对简观点的赞同,又通过反讽的方式暗示了婚姻不应该仅仅建立在爱情的基础上,从而起到了幽默的效果。

此外,反讽还在小说中被用来揭示社会阶层之间的差距和道德观念的不一致。

例如,当伊丽莎白和达西第一次见面时,达西表现出了傲慢和偏见,而伊丽莎白则表现出了傲慢和偏见。

这个场景既表达了作者对当时英国社会阶层分化的不满,又通过反讽的方式暗示了伊丽莎白和达西之间道德观念的不一致,起到了讽刺的效果。

综上所述,反讽作为《傲慢与偏见》中一种特殊的修辞手法,起到了很好的讽刺和幽默的诗学效果。

它通过上下文的关系,以一种看似矛盾、不合逻辑的方式表达作者的真实意图,揭示了当时英国社会阶层之间的差距和道德观念的不一致,起到了增强小说语言表现力的作用。

解读《傲慢与偏见》中的反讽艺术

解读《傲慢与偏见》中的反讽艺术

解读《傲慢与偏见》中的反讽艺术作为英国文坛的耀眼明星之一,简?奥斯汀的《傲慢与偏见》一度成为许多人百读不厌的文学名著。

与其他文学名著相比,反讽艺术是《傲慢与偏见》的主要特点之一。

简?奥斯汀通过细致的描写,将达西先生、伊丽莎白小姐等人物的内心活动更好地呈现出来。

一、反讽艺术(一)反讽艺术的概念反讽艺术是指,创作者通过颇具讽刺意味的写作技巧,使得内容的真实涵义与字面上表达出来的内容相反。

在阅读具有反讽艺术的作品过程中,人们需要充分联系上下文以及实际的语境实现对作者想要表达的真实含义的理解[1] 。

(二)反讽艺术的特征反讽艺术的特征主要是言非所指。

即作者所陈述的实际内容与其本身的表面意义截然相反,这种矛盾的存在能够将实际意义更加清晰、深刻地表现出来。

二、《傲慢与偏见》中的反讽艺术解读这里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对《傲慢与偏见》中的反讽艺术进行解读分析:(一)文本模式方面从《傲慢与偏见》的文本模式来看,作者在整篇作品中主要描述了四段风格迥异的婚姻。

在莉迪亚与威科姆、夏洛特和柯林斯、简和宾利以及伊丽莎白和达西这四段婚姻中,伊丽莎白小姐和达西先生无疑是最为和谐圆满的一对。

在伊丽莎白小姐和达西先生最初相识的过程中,伊丽莎白小姐认为达西先生对她以及很多事情都抱有偏见,而达西先生则觉得伊丽莎白小姐十分傲慢。

但到了故事的最后,这样两个互相看不惯对方的人物竟然在一起了,这种反讽艺术的应用为读者带来了更多的新奇阅读体验[2](二)文本结构方面在《傲慢与偏见》中,反讽艺术在文本结构处理方面的应用频率相对较高。

作者在处理文本结构的过程中,常常会应用一些颇具荒诞色彩的却被众人信服的真理来体现,如班奈特太太认为,她的未婚女儿的财产是这个世界上所有富裕的单身汉; 人们认为如果一个单身汉很富有,那么他总有一天会脱离单身状态等。

就在我们认为这些荒诞不羁的理论和信条都将会破灭之后,作者用反讽的语言向读者揭示上述那些不合理的言论最后竟然全部成了事实。

《傲慢与偏见》反讽赏析

《傲慢与偏见》反讽赏析

018 大观 2015.09
大观 文艺评论
当代文学视域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的新移民文学
侯君 (沈阳大学外国语学院 辽宁 沈阳 110000)
摘要:新移民文学在各种历史和现实的因素的综合影响下,按照自身的特定轨迹向前推进,并演绎出清晰可见的发展脉络。本文从共时的 横向关联上,就新移民文学的特质加以探析,从中探寻其对中国当代文学发展的意义。
这样兴许更好,因为跟女儿们比起来,她们 的容貌没有哪个都不能强得过你,你一去, 宾利先生没准看中你哩。
这段话话也选自第一段:贝纳特太太听 说有家境富裕的单身汉来到自己的村庄,顿 时十分兴奋,觉得这给自己的女儿们提供了 一个绝好的机会。为了实现自己的计划,她 极力想劝说丈夫去拜访宾利先生。然而,为 了逗弄自己的太太,贝纳特先生故意卖关子, 尖酸刻薄地氛围讽刺她一番。
新移民文学从破土而出至繁华于世,按 其时间线索以及文学表现内容的变化,大致 可以划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积淀期。改革开放后第一批 走出国门的中国人负载着创伤、贫困等种种 记忆。尽管他们大都怀有向往新生活的理想, 但在骤然进入一个全然不同的社会环境和遭 遇两种文化的强烈冲突时很容易陷入迷失之 中。这一批出国者 的生存体验从初踏上异域 土壤时的狂喜继而转向面对生存问题的无奈
和窘迫,此时新移民文学的书写充满了困惑、 漂泊、焦虑的主题。期间主要的代表作有苏 炜的《背影》,查建英的《丛林下的冰河》, 周励的《曼哈顿的中国女人》,曹桂林的《北 京人在纽约》等等。在这一时期,大批移民 迫于生计不得不远离文学,经济实力不足迫 使海外华人作家群体暂时走入沉寂。尽管新 移民文学在这一阶段尚处在稚幼期,数量上 也没有形成规模效应,但是作品中书写的新 移民形象,他们在异域文化中勇于拼搏开拓 的精神却极具鼓舞他人的励志作用。

《傲慢与偏见》中反讽的译语赏析——王科一译本和孙致礼译本对比赏析

《傲慢与偏见》中反讽的译语赏析——王科一译本和孙致礼译本对比赏析

《傲慢与偏见》中反讽的译语赏析——王科一译本和孙致礼译本对比赏析在中国的著名译者中,王科一和孙致礼是我们最熟悉的。

作为20世纪英译中文最杰出的代表人物,两位译者都曾将英国浪漫主义大文豪达芬奇的作品《傲慢与偏见》译成中文。

在这两种译本中,我们可以看到他们深刻而微妙的反讽。

首先,从王科一的译本来看,他对通俗语的处理非常出色。

这种精准的选择带给读者细腻的情感和表情,而且他的译文具有极强的韻律感。

例如,当本特鲁克抱怨把傲慢视为最坏的罪行的那句英文:”Vanity and pride are different things, though thewords are often used synonymously”,王科一将其译为“高傲与骄傲,虽同称还不异类”。

这段话中完美地反映出人类对傲慢的坚持和偏见,同时也影射出当时人们对傲慢的错误看法,这正是王科一提出的反讽。

另一方面,孙致礼在译稿中也展示了极为丰富的情感和技巧。

他处理古典文献时运用了精巧的句式,处理通俗文献时涉及细腻的生活细节,使作品更加生动逼真。

例如,当伯特莱克说到“傲慢是一种悬殊不容的罪孽”,孙致礼翻译成“傲慢罪孽极大,怨之至深”,而不是简单直接的译出对抗的感情,而是把傲慢的分量更加凸显出来,让读者觉得有种震撼与愠怒的情绪。

从这一点来看,孙致礼也是在施加鲜明的反讽。

从以上对比赏析中我们可以看出,英译中文的王科一和孙致礼都在《傲慢与偏见》一书中十分重视手法上的反讽,尤其是孙致礼,译作中对古典文学和通俗文学的发挥格外出色。

他们的译稿把文本中的反讽不仅保留了原有的张力,而且让我们更加深入地感受到达芬奇的文学手法。

如此,王科一和孙致礼翻译中的反讽,令人敬佩,值得细细推敲。

它们也是西方文学翻译中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对西方文学翻译起到重要作用。

论傲慢与偏见的反讽艺术浅析《傲慢与偏见》中的反讽艺术

论傲慢与偏见的反讽艺术浅析《傲慢与偏见》中的反讽艺术

论傲慢与偏见的反讽艺术浅析《傲慢与偏见》中的反讽艺术简・奥斯丁继承了欧洲文学的反讽传统,以高度的艺术自觉,创造了打上她个性烙印的更加成熟和更加凝练的反讽艺术,构筑了一部又一部反讽艺术的精品――《理智与情感》、《傲慢与偏见》、《诺桑觉寺》、《曼斯斐尔德庄园》、《爱玛》、《劝导》。

考察其作品,我们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她的小说是全反讽的,她创造了一种独特的奥斯丁式的全反讽的艺术,而《傲慢与偏见》则是这种艺术的杰出代表。

下面试从主题、人物、情节、语言等方面,来分析、探索字面反讽和结构反讽在小说中的使用和功能。

一、以反讽表现主题奥斯丁通过《傲慢与偏见》运用反讽批评了当时社会一味追求金钱和地位的婚姻观。

小说一开场,作者就用了言语反讽把主题烘托出来。

卷首第一句“凡有产业的单身汉,总要娶位太太,这已经成了一条举世公认的真理”,看似是对事实的描述,可能会引起读者的广泛认同;但紧接着却说“这样的单身汉……人们总是把他看做自己某一个女儿理所应得的一笔财产”,这个开头影射了本内特太太一直想把五个如花似玉的女儿嫁给有钱人的想法;如此看来,不是有产业的单身汉非得娶位太太,而是尚单身的女儿总要嫁个有产业的男子不可。

文中主要描写了柯林斯与夏洛蒂、魏肯与莉迪亚、简与宾利先生、达西与伊丽莎白这四对年轻人的爱情婚姻。

通过文中的对话,人物的性格及对婚姻的态度,可以得出资产阶级的婚姻实质――有钱无爱的金钱婚姻。

其中表现最明显,也是作者强烈讽刺的一对就是柯林斯与夏洛蒂的婚姻。

他们的爱情没有一见钟情,更不是心心相印的两情相悦,而是赤裸裸的金钱婚姻。

对于这样的金钱婚姻,本应是一个悲剧,小说结尾却讽刺性地给了个大团圆的结局。

二、以反讽刻画人物奥斯丁的小说被称为“世态喜剧”,她的每一部小说都是由一连串的喜剧性场景构成的。

人物的描写主要通过对话来表现。

《傲慢与偏见》的人物大多是在一场场宴请、一场场舞会的对话中展现其特色的,作者就是在对话中采用非直陈式介入,来达到对人物刻画的反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傲慢与偏见》中反讽的译语赏析
一、引言
英国女作家简•奥斯汀的《傲慢与偏见》,是一部脍炙人口的长篇佳作。

反讽在这一作品中的运用达到了戏谑、嘲弄及讽刺的效果,使作品生动幽默,富有艺术感染力。

令读者百读不厌。

在《傲慢与偏见》中,irony(反讽)是其艺术创作的精髓之所在。

奥斯汀的幽默和讽刺不动声色,微言大义,反话正说,令人常感余痛难消。

然而,反讽又是英语文学翻译中一个十分棘手的问题。

因此,译者在翻译时既要具慧眼识别,又要最大限度地传译,使读者能充分欣赏到原文的反讽特色。

本文拟对《傲慢与偏见》的两个译本(王科一译和孙致礼译)中对反讽的处理作一粗略比较,着重赏析两个译本在保留原小说艺术效果方面的不同处理。

以便求教于译界广大专家学者。

二、反讽
反讽作为一种修辞手法,通常指故意用与原意相反的话来表达本意,以达到谐谑、嘲弄、讽刺、喜爱和亲昵的目的。

英语里irony的含义远比汉语里的广泛,它不仅指作为修辞格的verbal irony(反语),也指一种文学技巧(a literary device),主要包括:verbal irony dramatic irony(戏剧性反语)和situation irony(情况反常)即literary irony(嘲弄)。

此外,irony还被人们用来表示一种对世界的认识、态度和心态:对世界加以描述、分析与推断,或对世界的矛盾和对抗表现出的一种冷静的、超然物外的态度等等。

Irony
作为英语辞格(verbal irony)和汉语的反语基本相同。

而翻译时能否成功再现英语原作中反讽的风格,使译文达到原文戏谑、嘲弄及讽刺的效果,却并非易事。

译者在翻译时既要具慧眼识别,又要最大限度地传译,使读者能充分欣赏到原文的反讽特色。

三、《傲慢与偏见》中反讽的译语对比赏析
反讽手法的巧妙运用是《傲慢与偏见》最大的艺术特色之一。

反讽艺术渗透于《傲慢与偏见》整部小说中,贯穿于人物刻画、情节发展与小说结构之中。

而反讽又是英语文学翻译中一个十分棘手的问题。

作者或言者的真实思想往往取决于个别词语的微妙差异,说出的话语是一回事,而其所指却可能是另外一回事,在翻译中直接表达出来便会显得生硬、不宜。

下面笔者就《傲慢与偏见》的两个译本(王科一译和孙致礼译)中对反讽的处理进行对比赏析。

例1:It is a truth universally acknowledged that a single man in possession of a good fortune must be in want of a wife.
王译:凡是有钱的单身汉,必定需要娶位太太,这已经成了一条举世公认的真理。

孙译:有钱的单身汉总要娶位太太,这是一条举世公认的真理。

《傲慢与偏见》中的这一开首句无疑可说是整个英语小说中最著名的开篇语句了。

原文里,反讽表现得淋漓尽致,富有特效。

主句使用了一个严肃的大字眼“It is a truth universally acknowledged”,仿佛在宣读一则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普遍真理和客观规律,然而从句的语调却急转直下“that a s ingle man must be in
want of a wife”,变得平淡无奇。

整部小说的喜剧性反讽基调便由这一突降法的开篇首句奠定。

在王译本中,译者加上了“凡是”一词,更加突出了原文的反讽语气,同时又照应了“举世公认的真理”这一说法。

“凡是”二字足以表明这条所谓客观真理的绝对正确性,不允许有任何例外存在,译文取得了与原文同样幽默的效果。

而孙译文虽然意义传达准确,句子凝练、匀整、利落,但缺少了原文的反讽意味。

例2:They were in fact very fine ladies; not deficient in good humor when they are pleased,nor in the power of being agreeable where they chose it, but proud and conceited.
王译:事实上,她们都是些非常好的小姐,她们并不是不会谈笑风生,问题是在要碰到她们高兴的时候;她们也不是不会待人和颜悦色,问题是在于她们是否乐意这样做,可惜的是,她们一味骄傲自大。

孙译:其实她们都是很出色的女性,高兴起来也会谈笑风生,适宜的时候还讨人喜欢,但是为人骄傲自大。

这是一段介绍Bingley姐妹的话语,原文里作者的反讽味道特别明显。

王译为了将反语表达出来,在译文里增加了“问题是在要碰到……”、“问题在于……是否乐意……”和“可惜的是,她们一味……”等原文字面上本无而在涵义上却含有的词语,使译笔确切而传神[2]。

而孙译照字面直译,语句虽说精练多了,却使读者难于理解原文的讽刺意味,可能误以为她们真是很好的小姐,只不过有点儿骄傲自大罢了。

例3:…“To treat in such a manner,the godson,the friend,
the favorite of his father”—She could have added“A young man too,like you,whose very countenance may vouch for your being amiable.”
王译:……“你是他父亲的教子、朋友,是他父亲所器重的人,他怎么竟这样作贱你!”她几乎把这样的话也说出口来:“他怎么竟如此对待像你这样的一个青年,光凭你一副脸蛋儿人家准知道你是个和蔼可亲的人。


孙译:……“如此对待他父亲的教子、朋友和宠儿!”——她本来还可以加一句:“还是像你这样一个青年,光凭那副脸蛋,就能看出你是多么和蔼可亲。


这是Elizabeth在听了Wickham自叙可怜身世后的一番话。

作为小说的女主人公,聪慧、伶俐的Elizabeth的形象也不是完美无缺的,同样受到作者的嘲讽。

由于对Darcy的强烈偏见,扭曲了她的判断力,使她敏锐的洞察力变得迟钝。

显然,谁都知道以貌取人是很不可取的,而Elizabeth此时却偏偏以貌取人,还振振有词,且浑然不知自己的幼稚可笑。

王译本在遣词方面不够简练,却十分传神地再现了原文的风格。

“To treat…”译为“竟这样作贱”要比孙译的“对待”胜一筹。

“She could have added”译为“她几乎把这样的话也说出口来”要比“本来还可以加一句”、“本来可以再加一句”更生动、形象、贴切。

“whose very countenance”译为“光凭你一副脸蛋儿”,更具口语特色更符合Elizabeth爱打趣的语言风格,更能体现她的内心情感倾向。

王译更准确地再现了原文风格,使Elizabeth的形象更
为丰满、可爱。

四、结语
《傲慢与偏见》中,反讽俯拾皆是,不胜枚举,通篇闪烁着智慧的光辉,充满了讥诮、幽默的话语,这也许是该小说魅力经久不衰的原因所在。

在英汉文学翻译过程中,尤其名著重译时,保留原文的风格美是最高标准及价值所在,也是译者必须竭尽全力所要达到的目标。

反讽的翻译虽是一件绞尽脑汁的工作,同时却具有不可抵挡的魅力,也往往是译者施展自己生气勃勃的才华的用武之地,保留原作的反讽风味是小说翻译再现原文神韵的必不可少的手段。

王科一先生和孙致礼先生的两个译本都以认真、严谨的态度,在充分传译原作的反讽特色方面付出了巨大的努力,译文各有千秋、值得回味。

不过,由于译者所处的时代背景不同,及各自的认识的局限性,两个译本都或多或少的有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这也是文学翻译中的正常现象。

王科一译文可读性强,但从整体上添加了许多词语,略嫌累赘。

孙致礼译文用词凝练多了,但有些语句却未能译出原文的反讽效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