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胞和组织的适应损伤与修复
(完整版)病理学知识点归纳

第一章、细胞和组织的适应、损伤与修复第一节、细胞和组织的适应性反应1、适应:是指细胞、组织、器官对持续性内外刺激产生的非损伤性应答反应,表现为细胞、组织、器官通过改变自身的代谢、功能和形态结构,与改变了的内外环境间达到新的平衡,从而得以存活的过程,称为适应2、适应的主要表现:①萎缩②肥大③增生④化生萎缩:发育正常的实质细胞、组织或器官的体积缩小称为萎缩,组织或器官的萎缩还可以伴发细胞数量的减少。
(注意与发育不良、未发育的区别)1、分类:①生理性萎缩:多与年龄有关。
如青春期胸腺萎缩②病理性萎缩病理性萎缩的常见类型和举例脑动脉粥样硬化→脑萎缩恶性肿瘤、长期饥饿→全身器官、组织萎缩肾盂积水→肾萎缩下肢骨折固定后→下肢肌肉萎缩脊髓灰质炎→前角运动神经元损伤→肌肉萎缩垂体功能减退→性腺、肾上腺等萎缩3.病理变化:肉眼观:器官或组织体积缩小,重量减轻,颜色变深或呈褐色,质地变韧。
镜下观:细胞体积缩小或兼有数目减少,间质增生,细胞浆内出现脂褐素。
肥大:由于实质细胞体积增大引起组织和器官体积增大称为肥大,肥大的细胞内细胞器增多,功能增强。
分类①生理性肥大:妊娠期雌、孕激素刺激子宫平滑肌蛋白合成增加,举重运动员上肢骨骼肌的增粗肥大②病理性肥大:代偿性肥大:如高血压病时的左心室心肌肥大、一侧肾脏摘除,对侧肾脏肥大内分泌性(激素性)肥大:如肢端肥大症增生:器官或组织的实质细胞数量增多称为增生,是细胞有丝分裂活跃的结果。
分类生理性:①女性青春期乳腺②病理性:激素或生长因子过多,如乳腺增生病注:肥大与增生往往并存。
在细胞分裂增殖能力活跃的组织,其肥大可以是细胞体积增大和细胞数量增多的共同结果;但对于细胞分裂增殖能力较低的组织,其组织器官的肥大仅因细胞肥大所致。
化生:是指由一种分化成熟的细胞类型被另一种分化成熟的细胞类型所替代的过程称为化生化生的形成是由具有分裂增殖和多向分化能力的幼稚未分化细胞或干细胞转型分化的结果。
通常只发生在同源性细胞之间。
细胞和组织的适应、损伤与修复

各种刺激→组织细胞→应答反应↓适应生理病理刺激→组织细胞损伤→修复第一节细胞和组织的适应适应:当机体内外环境发生变化时,细胞、组织和器官通过改变自身的代谢、功能和结构加以调整的答应反应过程,称为适应。
※在形态上表现为细胞:体积缩小——萎缩体积增大——肥大数目增多——增生形态改变——化生一、萎缩已发育正常的细胞、组织或器官的体积缩小。
(一)、原因与分类生理性:胸腺、女性生殖器官萎缩。
病理性:1、营养不良性萎缩。
2、压迫性萎缩。
3、失用性萎缩。
4、去神经性萎缩。
5、内分泌性萎缩。
(二)、病变肉眼:器官体积小、重量轻、颜色深、褐色萎缩。
镜下:细胞体积小、数量少、脂褐素颗粒。
二、肥大细胞、组织和器官体积的增大,称肥大。
1、代偿性肥大:如高血压左心肥大。
2、内分泌性肥大:如妊娠时子宫肥大。
三、增生组织、器官内实质细胞的增多称为增生。
生理性增生:代偿性:如红细胞增多。
激素性:如哺乳期乳腺。
病理性增生:代偿性:如损伤修复增生。
激素性:如乳腺增生症等。
四、化生一种分化成熟的细胞转化为另一种分化成熟的细胞的过程。
柱状上皮——鳞状上皮化生上皮组织胃粘膜上皮——肠上皮化生间叶组织:又称间充组织,动物胚胎时期的结缔组织。
由许多星状多突的细胞彼此连接成网。
注意:属适应性反应——上皮组织的可逆;间叶不可逆。
失去原有形态及功能。
只能在同源组织中进行。
化生的组织可能癌变。
第二节细胞和组织的损伤损伤的概念:当机体内外环境变化超过了组织和细胞的适应能力,可引起细胞和细胞间质发生物质代谢、组织化学、超微结构、光镜和肉眼可见的异常变化。
一、损伤的原因原因损伤部位备注缺氧细胞膜、线粒体、溶酶体最重要的因素生物因素①取决于病原的类型、毒力、数量、机体免疫力。
②最常见的因素。
物理因素化学因素膜的通透性、酶的结构和功能取决于毒物的浓度、作用持续的时间和作用部位。
免疫因素遗传因素引起细胞结构、功能、代谢等异常。
其他二、损伤的形态学变化细胞水肿脂肪变性变性:可逆性损伤玻璃样变性病理性色素沉着组织细胞的损伤病理性钙化细胞坏死细胞死亡:不可逆细胞凋亡(一)变性因细胞物质代谢障碍引起的形态学变化,表现为细胞或细胞间质内出现异常物质或正常物质含量异常增多的现象。
细胞组织的适应损伤和修复

病变进展快
与正常组织无明显分 界线
可出现全身中毒症状
气性坏疽
好发部位:继发于深部组 织得开放性创伤,合并 产气荚膜杆菌感染所 致
病变特点: 坏死组织内产生大量气
体,按之有捻发音 病变进展迅速,与正常组
织分界不明显 易出现全身中毒症状
结局
• 由于坏死组织不能复活,对机体来说就是一 种异物,故机体通过各种方式将其清除,以利 组织修复。
细动脉玻璃样变性 细动脉管增厚,有均质红染得透明物质沉着,管腔明
显狭窄
二、细胞死亡
• 细胞因受严重损伤而累及胞核时,出现代谢 停止,结构被破坏和功能丧失等不可逆性变 化。
• 包括坏死和凋亡。
坏死
概念:机体局部组织,细胞得死亡。 特点:形态结构上常出现一定得标志;大多数情
况下,坏死就是由变性发展而来,少数情况下, 就是由极强烈得损伤因素直接引起得。
大家应该也有点累了,稍作休息
大家有疑问的,可以询问和交
12
2、压迫性萎缩
器官或组织长期受 压后,由于血管受 压造成局部缺血 而发生得萎缩
3、失用性萎缩
因组织和器官长期功能和代谢下降所致。 如:骨折后肢体长期不活动导致得肌肉萎缩。
4、神经性萎缩
因运动神经元或轴突损伤引起得效应器萎缩。 如:脊髓灰质炎患者因前角运动神经元损伤导致 所支配得肢体肌肉萎缩。
空洞
• 与外界相通得器官内,较 大范围得坏死组织经溶 解后,由自然管道排出后 残留得空腔。
机化
• 如坏死组织较大,位于 机体深部。
• 坏死组织不能完全溶 解吸收或分离排出,而 由新生得肉芽组织将 坏死组织取代得过程, 称为机化。
• 最终形成瘢痕。
细胞和组织的损伤、适应与修复

04
细胞和组织损伤、适应与修 复的关系
损伤、适应与修复的相互影响
01
损伤是适应与修复的前提
组织或细胞受到损伤后,会引发一系列的适应性和修复反应,以恢复其
正常功能。
02
适应是修复的重要基础
在长期或反复的损伤刺激下,细胞和组织会逐渐适应并产生相应的代偿
机制,以减轻或消除损伤的影响。
03
修复是损伤和适应的最终目标
损伤的原因
物理因素
如紫外线、高温、低温、电离辐射等。
化学因素
如毒素、药物、重金属等。
生物因素
如病毒、细菌、寄生虫等。
生理因素
如细胞老化、细胞凋亡等。
损伤对细胞和组织的影响
1 2
结构改变
细胞或组织结构受到破坏,导致形态和功能异常。
功能失调
细胞或组织功能受损,无法正常发挥其生理作用。
3
代谢紊乱
细胞或组织的代谢过程受到影响,导致物质代谢 和能量代谢异常。
通过有效的修复过程,细胞和组织能够恢复到损伤前的状态,或至少达
到一种能够维持其基本功能的稳定状态。
损伤、适应与修复在疾病中的作用
损伤与疾病的发生
许多疾病的发生都与细胞和组织的损伤有关 ,如创伤、感染、化学物质或放射线暴露等 。
适应与疾病的进展
在疾病的发展过程中,细胞和组织会通过适应来应 对损伤,但有时这种适应会进一步导致疾病的发展 。
02
细胞和组织的适应
适应的定义与类型
适应的定义
细胞和组织对环境变化或损伤所做出 的反应性改变,以维持其结构和功能 的稳定。
适应的类型
分为可逆性适应和不可逆性适应两种 类型。可逆性适应是指细胞或组织在 受到刺激时发生的暂时性反应,而不 可逆性适应则涉及结构和功能的永久 性改变。
病理-细胞和组织的适应、损伤与修复

温度、机械、电流、电离辐射
4. 生物学因素
细菌、病毒、立克次体 原虫等
56
5. 免疫反应
变态反应、自身免疫性疾病
6. 遗传性缺陷
染色体畸变或突变
7. 营养失衡 8. 其它
内分泌因素, 医源性、衰老、心理和社会因素等
57
二、细胞损伤的机制
上述各种损伤因素可通过五个方面引 起细胞和组织损伤:
肉眼:
器官肿胀、体积变大、重量增加、 边缘变钝、切缘外翻、颜色苍白 无光泽、状如水煮 常见于心、肝、肾等器官实质细胞
64
肝水样变性
65
光镜下: 细胞体积增大,胞浆疏松透亮,胞浆内 许多粗颗粒。严重时胞体肿大似气球,称 气球样变性 电镜下: 胞核正常,胞浆基质疏松,电子密 度降低,线粒体肿胀呈囊泡状,内质网扩 张,核糖体脱失,呈空泡状
60
4. 膜完整性破坏
• • • • • •
6种可能机制: 补体活化时其所介导的细胞溶解 病毒感染时穿孔素(perforin)介导的细胞溶解 离子通道的特异性阻滞 膜离子泵衰竭 膜脂质改变 膜蛋白质交联
61
5.不可逆的线粒体损坏
各种损伤因子都可以损坏线粒体
损伤的早期线粒体内膜形成高电导通道,使 线粒体的通透性发生转换。如果损伤因素持续存 在,就会严重影响线粒体维持质子运动的功能和 氧化磷酸化,使细胞色素C漏入细胞质内,线粒 体发生不可复性损伤,导致细胞死亡
• 柱状上皮——鳞状:慢性支气管炎假复层纤毛柱状上皮化生 • 移行上皮——鳞状:肾盂上皮的化生、膀胱上皮的化生 • 胃上皮—肠上皮化生: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肠上皮化生
– 间叶组织:间叶——间叶(结缔组织、脂肪、肌肉、脉管、骨、软骨、淋巴 组织、造血组织)
病理学学习笔记

病理学:第一单元细胞、组织的适应、损伤和修复适应性改变:萎缩:体积变小和数量减少。
肥大:体积的增大,细胞内线粒体、内质网、核糖体及溶酶体增多。
(三体一网)。
增生:实质细胞数量增多。
化生:一种分化成熟的细胞因受刺激因素的作用转化为另一种分化成熟细胞的过程。
鳞状耐磨。
结缔组织间叶骨化。
损伤:细胞水肿:细胞膜及细胞内线粒体等结构受损。
轻度水肿实为肿胀的线粒体和扩张的内质网。
病毒性肝炎时,肝细胞重度水肿,整个细胞变圆如气球,故称气球样变。
脂肪沉积:常见于肝,也可见于心、肾等器官。
脂滴可被苏丹Ⅲ染成橘红色。
严重贫血时,心内膜下和乳头肌部分心肌细胞发生脂肪变性呈黄色、未发生脂肪变性的心肌呈红色,二者相同排列形成虎皮斑纹状故称虎斑心。
玻璃样变性的概念:1.结缔组织玻璃样变:常见于纤维瘢痕组织、纤维化的肾小球以及动脉粥样硬化的纤维性斑块等。
2.血管壁玻璃样变:常见于高血压病时的肾、脑、脾和视网膜的细动脉。
3.细胞内玻璃样变:慢性肾小球肾炎时,合成玻璃样小滴;病毒性肝炎时,嗜酸性小滴。
坏死:活体。
1.坏死的病理变化:1)细胞核的改变:核浓缩,核碎裂,核溶解。
2)细胞质的改变:如肝细胞坏死出现的嗜酸性小体。
3)间质的改变。
2.坏死的类型:(1)凝固性坏死:蛋白质凝固,如肾、脾的贫血性梗死。
(2)液化性坏死:酶性水解而液化,脑、胰腺。
凝固性坏死的特殊类型:①干酪样坏死:主要是结核杆菌引起的坏死。
如:肺干酪性结核。
②坏疽:干性坏疽:由于动脉受阻而静脉仍通畅,水分少,多见于四肢末端,原因有下肢动脉粥样硬化、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等;湿性坏疽:肢体或与外界相通的脏器(肠、子宫、肺)。
因动脉闭塞而静脉回流受阻。
气性坏疽:因深部肌肉,按之有捻发音。
结局 1.溶解吸收2.分离排出:残留的空腔称空洞。
3.机化:毛细血管和成纤维细胞等组成的肉芽组织长入坏死区,最后成为瘢痕组织。
4.纤维包裹、钙化。
凋亡的概念:是生理过程。
修复:再生能力:永久性细胞:包括神经细胞、骨骼肌及心肌细胞。
细胞、组织的适应、损伤与修复

细胞、组织的适应、损伤与修复是生物体对环境变化和损伤的生理反应过程。
下面是对这些概念的一般解释:
1. 细胞的适应
细胞适应是指细胞对环境条件的调整和变化,以维持正常功能并适应环境压力。
适应可以是可逆的,也可以是不可逆的,取决于环境压力的强度和持续时间。
常见的细胞适应形式包括增生(细胞数量增加)、肥大(细胞体积增大)、萎缩(细胞体积减小)等。
2. 组织的适应
组织适应是指组织对环境刺激作出的结构和功能上的调整。
组织适应可以包括细胞数量增加、细胞类型改变、基质合成增加等。
例如,肌肉组织在力量训练后适应增生,骨骼组织在负重运动中适应增加骨密度。
3. 细胞的损伤
细胞损伤是指细胞受到损害或破坏,导致细胞结构和功能的改变。
细胞损伤可以由多种原因引起,包括物理创伤、化学物质暴露、感染、缺氧、炎症等。
细胞损伤的严重程度可以从可逆性到不可逆性变化。
4. 组织的损伤与修复
组织损伤是指细胞受到严重损害或死亡,导致组织结构和功能的丧失。
组织损伤的修复过程涉及多个步骤,包括凝血、炎症、增生和重塑。
在修复过程中,损伤组织会通过再生(细胞增生)或瘢痕形成(纤维组织替代)来填补损伤区域。
修复过程旨在尽量恢复组织的结构和功能。
总之,细胞和组织的适应、损伤与修复是生物体对环境变化和损伤的复杂生理反应过程。
这些过程对于维持身体的正常功能和健康至关重要。
病理学第二章细胞、组织的适应、损伤与修复

各种细胞的再生能力:
(1)不稳定细胞:再生能力最强,如全身的上皮细胞、 淋巴造血细胞等。
萎缩、肥大、增生、化生等。
第二章 第一节 适应
一、萎缩
概念:指发育正常的细胞、组织、器官的体积缩小。
分类
1.生理性: 如:成年人的胸腺萎缩,老年性萎缩,更年期后的性腺萎
缩等。
第二章 第一节 适应
第二章 第一节 适应
一、萎缩
分类 2.病理性: ①营养不良性萎缩:如脑动脉硬化→脑萎缩; ②压迫性萎缩:如肾盂积水→ 肾实质萎缩; ③失用性萎缩:如肢体骨折→肌肉萎缩; ④去神经性萎缩:如脊髓灰质炎→肌肉萎缩; ⑤内分泌性萎缩:如垂体缺血坏死→甲状腺萎缩。
第三节 损伤的修复
➢掌握 肉芽组织的概念、形态特点及作用。
➢熟悉 再生、纤维性修复、瘢痕组织的概念,创 伤愈合的类型,骨折愈合的过程,影响创 伤愈合的因素。
第二章第三节 损伤的修复
第三节 损伤的修复
修复:指机体对损伤造成的缺损进行修补 恢复的过程。
再生 由周围同种细胞增生修复 形式
纤维性修 由肉芽组织填补
第二章 第一节 适应
一、萎缩
第二章 第一节 适应
一、萎缩
病理变化
大体观察:萎缩的组织、器官的体积缩小, 重量减轻,硬度增加,颜色变深。
组织学观察:实质细胞体积缩小或伴有数量 减少。某些实质细胞内可见脂褐素颗粒。
第二章 第一节 适应
一、萎缩
影响和结局 萎缩的细胞、组织或器官的代谢降低,
第二章第二节 损伤
肝脂肪变性
第二章第二节 损伤
肝脂肪变性苏丹Ⅲ染色
第二章第二节 损伤
心肌脂肪变性(锇酸染色)
第二章第二节 损伤
3.影响和结局 病因去除后,可逐渐恢复正常。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干燥 ,收缩 , 黑色 明确分界线 感染不严重 全身中毒症状不严重
2)湿性坏疽: 发生于与体表相通的内脏; 有动脉阻塞且静脉淤血。 肿胀明显, 呈污黑色或黑绿色 恶臭 分界线不清 感染严重 全身中毒症状严重
3)气性坏疽:特殊类型的湿性坏疽)
见于深部肌肉开放性损伤
厌氧菌溶解坏死组织, 产生气体,病灶呈蜂窝状, 棕黑色,有奇臭, 按之有捻发音
(一)概念: 即旺盛增生的幼稚结缔组织,
主要由新生毛细血管和成纤维细胞构成,
肉眼: 呈鲜红色,颗粒状,质地柔软,似 鲜嫩肉芽,故称之为肉芽组织。
镜下: 肉芽组织主要由三种成分构成 (1)新生毛细血管; (2)成纤维细胞; (3)炎性细胞 ( 4 ) 组织间液。 肉芽组织早期不含神经纤维,故无痛觉。
皮肤浅表创伤, 少量出血后,血 凝固结痂覆盖创 面,痂下表皮再 生后,结痂自行 脱落称之。
四、骨折愈合:
⒈血肿形成 ⒉纤维性骨痂形成 ⒊骨性骨痂 ⒋骨痂改建或再塑
为活体内单个或小团细胞的死亡,无自 溶改变及炎症反应。
电镜:为有胞膜包绕的细胞器及核碎片,光镜 下嗜酸性小体。
第3节
损伤的修复
修复(repair)
是指组织缺损后,由邻近健康组织细胞分 裂、增生来修补和恢复的过程。
再生与修复 肉芽组织 创伤愈合 骨折愈合 影响再生修复的因素
一、再生与修复
(一)概念:
二、坏 死
活体内局部组织、细胞的死亡称为坏死。 最严重的、不可复性的损伤变化。
(一)病理变化
镜下: ⑴细胞核:细胞核变化是细胞死亡的标志 表现为: ①核固缩 ②核碎裂 ③核溶解
⑵细胞质:嗜酸红染 颗粒状 胞浆呈虫蚀状、空泡化
⑶间质:基质解聚 胶原肿胀、崩解 无结构红染物质
(4)坏死细胞的质膜(细胞膜、细胞器膜等): 崩解、结构自溶, 并引发急性炎症反应。
再生:由损伤周围的同种细胞分裂增生 来修复的过程。
生理性再生
再
完全性再生
生
病理性再生
不完全性再生
(二)各种组织细胞的再生能力
不稳定 生理性再生细胞:如被覆上皮、 细 胞 淋巴和造血细胞。
稳定
细胞
永久性 细胞
受损时能再生。如肝、肾、腺 细胞、间叶组织细胞
缺乏再生能力。如:神经、心 肌和横纹肌细胞
( 三)各种组织的再生过程
创面缩小
3.肉芽组织增生和瘢痕形成
3天左右:肉芽组织从伤口底部及边缘长出 5 - 6天:成纤维细胞产生大量胶原纤维 7 - 12天:胶原纤维合成达高峰 30天左右:瘢痕形成。
4.表皮及其他组织再生
凝块下伤口边缘基底细胞增生
向中心移动
单层上皮形成 覆盖肉芽表面
分化为鳞状上皮
(二)类型
二期愈合
痂下愈合:
钙皂呈混浊石灰样,小白点,质地较硬或透 明。
镜下坏死组织有时可见脂肪组织的轮廓,内 有散在嗜酸性染色的颗粒状物质(钙皂。)
3、坏疽:
大面积坏死并伴有不同程度的 腐败菌感染,使坏死组织呈黑褐色 称为坏疽。
发生机制:
腐败菌
坏死组织
H2S
+
Fe S
Fe2+
(黑褐色)
坏疽(黑褐色)
分类:
1)干性坏疽: 多发于四肢。
干酪样杯死(cascous necrosis): 是凝固性坏死的特殊类型 是结核病特征性病变 由于坏死组织分解比较沏底,肉眼可见
坏死组织质地松软,色淡黄色呈豆腐渣 状,状似干酪,故称干酩样坏死
2、液化性坏死:坏死组织分解呈液状。
脑组织 化脓菌感染 阿米巴肝脓肿
脂肪性坏死:见于坏死性胰腺炎
胰腺炎时,胰液溢出,其中胰脂酶释放,将 胰周脂肪组织中的中性脂肪分解为甘油和脂肪 酸,脂肪酸与组织液中的钙离子结合形成不溶 性钙皂。
2. 对机体的影响: 有利: 保持组织器官完整性 保持组织器官坚固性
不利: 瘢痕收缩影响功能
形成瘢痕疙瘩。
三、创伤愈合
(一)创伤愈合的基本过程
1.创口早期变 化
局部组织坏死,血管破裂出血 充血水肿,炎性渗出 凝块干燥为痂皮
肌纤维母细胞增生 2.伤口收缩
牵拉 整层皮肤及皮下组织向中心移动
伤口收缩
(二)功能及作用:
1) 抗感染,保护创面 2) 填补创口和组织缺损 3) 机化血凝块,坏死组织及பைடு நூலகம்它异物
(三)结局: 老化后变成瘢痕组织
瘢痕组织
纤维化的肉芽组织呈灰白色, 质较硬,缺乏 弹性的组织。
肉眼:灰色半透明、毛玻璃样,质硬化无弹性。
镜下:大量胶原纤维束组成,呈均质红染 即玻璃样变性。
1.上皮组织再生 (1)被覆上皮再生 (2)腺上皮再生
2.纤维组织再生
3.血管的再生--以出芽方式再生
4.神经纤维的再生:神经鞘细胞增生--连接毁断神经纤维处---神经轴突长入
正常神经纤维
神经纤维断离,远端 神经膜细 及近端的一部分髓鞘 胞增生,
及轴突崩解
轴突生长
神经轴突达末 梢,多余部分
二、肉芽组织
坏死组织特点:
①外观无光泽,暗淡混浊; ②失去正常组织弹性 ③无血液供应 ④温度↓ ⑤失去正常感觉及运动功能
(二)类型:
1、凝固性坏死
坏死组织呈凝固状。 病理变化: 1)肉眼:干燥、坚实、灰白或灰黄、暗红色边缘
(充血出血带) 2)镜下:坏死区细胞结构消失,但细胞的外形和 组织轮廓仍可保存一段时期
(三)坏死结局
⑴溶解、吸收: ⑵分离、排出:形成溃疡及空洞 ⑶机化:肉芽组织逐渐替代坏死组织的过程 ⑷包裹、钙化和囊肿形成
(四)坏死后果:
⑴小范围坏死:疼痛及功能↓ ⑵重要器官坏死:功能↓↓及危及生命 ⑶大范围坏死伴感染:即坏疽,全身中毒
细胞凋亡 cell apoptosis
指在生理或病理状态下,细胞发生由基因调控 的有序的主动消亡过程,亦称为程序性细胞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