刻面宝石类型
宝石鉴赏_宝石的切磨款式-电子教材

第八节宝石的加工与款式“玉不雕不成器”,这句话充分说明了宝石加工的重要性。
宝石只有经过款式设计和精细的雕琢加工,才能具有高美学价值和商品价值。
宝石加工过程也是一种艺术创作的过程,它必须以人们的审美观念和消费心理为基础,每一块宝石都需要因材施艺,因材施工,最大限度地体现其价值,同时也要强调款式设计的独特性和新颖性。
一、宝石款式设计的原则宝石的款式指得是宝石的造型,也称宝石的切工或琢型。
宝石款式设计的基本原则是最大限度地体现宝石的价值。
这里的价值包括宝石的美学价值和商业价值,即通过加工能把宝石的美充分表现出来,从而实现它最大的经济价值。
因此,在进行宝石的款式设计和加工时,必须充分考虑到宝石本身所具有的特性,如宝石的颜色,多色性、透明度和它的内含物等,将其内在的美充分地体现出来。
如利用宝石中存在大量平行排列的针状包裹体,把它切磨成弧面型,以体现它的猫眼或星光效应。
另一方面,在加工宝石时,还要注意尽可能地保留宝石的重量,以实现它最大的商业价值。
这对贵重宝石而言尤为重要。
二、宝石的主要切磨款式(一)弧面型1. 种类弧面型,也称素身型或凸面型。
它由一个抛光的弧形顶面和一个只经粗磨,但未抛光的底面组成。
它的主要特点是观赏面是一个抛光的弧形面。
弧面型琢型根据顶面和底面的形态分为三类,见图1-5-1。
单凸面型凹凸面型双凸面型图1-5-1 弧面型琢型的三种类型①单凸面型顶面为凸型,底面为一平面。
这是一种常见的宝石琢型。
②双凸面型顶、底面都是凸面,一般顶面经过抛光,而底面不抛光,以保持最大的重量。
这种琢型多见于天然宝石中。
①凹凸面型顶面是凸面而底面是一个凹面。
这种琢型使宝石比较薄,目的是增加宝石的透明度。
2.弧面型款式适用的宝石弧面型款式主要是体现宝石对光的反射效果,而不是透射和折射的效果。
因此,它适合于以下几种类型的宝石:①不透明或半透明的宝石。
如不透明的绿松石、半透明的翡翠等。
②具有特殊光学效应的宝石。
如具有猫眼效应、星光效应或变彩效应的宝石。
钻石词典

Appraisal (评估)-所描述物品的估测零售价之书面估测。
可用于保险,数年更新一次。
Bezel Facet (主刻面)-圆形明亮式钻石位于冠部的八个大风筝形刻面,也称为冠部主刻面。
Brilliance (明亮度)-明亮度指的是当钻石台面向上时白光的反射。
明亮度使得钻石与其他宝石相比更为独特。
其他的宝石也有明亮度,但是都无法和钻石这样的反射程度相比。
明亮度主要是由光线进入台面,抵达亭部刻面,再反射穿过台面形成,台面可见最大程度的光线。
Brilliant Cut Diamond(圆形明亮式钻石)-57刻面的圆形钻石(如果在底尖处也有一个刻面则为58刻面)。
在这种切工形状类型中,所有的刻面都呈辐射状从钻石的中间向周围发散。
因为该切工类型是为了尽可能增加明亮度而设计,故称为明亮式切工。
圆形钻石、椭圆形、雷蒂恩型、公主方型、心形、榄尖形以及梨形都属于该类切工。
Carat (克拉)-计量钻石重量的标准单位。
一克拉相当于五分之一克或者一百四十二分之一盎司。
一克拉等于一百分。
克拉这一称谓来源于一种克拉豆,其重量比较稳定,过去一直用来计量宝石。
Cavity (空洞)-包裹体的一种,是钻石上大或深的开口。
Clarity (净度)-钻石包含内部特征及外部特征的程度。
净度分级由无暇(FL)到不完美(I)。
Clarity Enhancement(净度优化)-任何用来在外观上改进钻石净度的过程。
根据具体宝石的情况,可使用客体物质如玻璃或树脂进行裂隙及空洞填充。
Cleavage (擘裂面)-钻石内部平行于某一晶格平面的裂隙。
擘裂面可由固有的内部应力或锐器敲击导致。
裂纹通常延伸至表面。
Cloud (云状物)-一群很小到极小的白色包裹体,外观似云状。
Color Grading (颜色分级)-对钻石颜色进行分级的系统,该系统分为无色系统(适用于白色钻石)或根据其光谱色泽、颜色深度和颜色纯度分级的系统(适用于彩钻)。
对白色钻石而言,IGI使用国际通用的分级体系,从D色(完全无色)到Z色(浅黄色)Crown (冠部)-钻石腰部以上的部分。
宝石琢型与加工工艺学

宝石琢型与加工工艺学第1章宝石琢型与加工概述第1节宝石加工工艺分类根据宝石饰品的类别及其加工技术方法的不同,可以将宝石加工工艺大致划分为如下六类:1、钻石加工工艺钻石是宝石中最珍贵的品种,也是硬度最大、加工难度最大的宝石材料,因而需要使用专门的设备和特殊的工艺方法来进行加工,可谓是宝石加工中的特种工艺。
2、刻面型宝石加工工艺刻面型宝石主要是由若干个小平面组合而成的几何多面体饰品,需要使用适合研磨平面的刚性磨具来进行加工,加工设备的专一性较强,但加工工艺方法较为复杂,操作技术难度相当较高。
3、弧面型宝石加工工艺弧面形宝石主要是由简单的凸形弧面组成的宝石饰品,需要使用柔性的磨具来加工弧面,加工设备一般比较简单,工艺方法也比较容易。
4、链珠型宝石加工工艺宝石项链可以由多粒形状相同或不同的链珠组合而成,链珠的琢型不同,加工工艺有别,如刻面型链珠的主要加工设备和工艺方法与刻面型宝石加工工艺基本相同,而圆珠型和随意型链珠的加工则需要使用专门的加工设备和特殊的加工方法。
5、异型宝石加工工艺这类工艺主要是加工一些异形挂件和特殊形态的工艺品,其加工设备要因产品的特点灵活选用或者专门设计制造,加工工艺也随宝石特点和造型需要而灵活选择。
6、玉雕加工工艺玉雕指玉器产品的雕琢工艺,有时也指玉器。
所使用的加工设备比较简单,主要是玉雕机和各种辅助磨具,但玉雕加工的手工特点很强,玉雕的造型千变万化,是一门创作性极强的手工艺技术,属于特种工艺。
第2章宝石琢型的分类及演化第1节宝石琢型的分类宝石的琢型式样繁多,但常见的琢型归纳起来有五大类:弧面型、刻面型、链(念)珠型、雕件及异型。
2.1.1 弧面琢型弧面琢型(cabochon)是指表面突起的、截面呈流线性的、具有一定对称性的琢型宝石,其底面可以是平的或弯曲的,抛光的或不抛光的。
主要用于不透明和半透明,或具有特殊光学效应(如变彩、猫眼、星光等效应),或含有较多包裹体或裂隙等宝石材料的加工。
宝石的琢形

刻面宝石的琢型与审美摘要据相关资料统计,刻面琢型宝石大约要追溯到公元前2世纪,而真正有文字记载的大约要到公元11世纪。
到了20世纪,随着加工机械的不断改进,钻石的规则化越来越明显,出现了58个面的圆明亮式琢型。
琢型种类也在不断增加,圆明亮型、祖母绿型、橄尖型、心型、梨型、垫型、雷蒂恩型、椭圆型、公主方型成为大众琢型。
刻面宝石的审美从光学角度和美学角度发展,旨在能最大程度地简化消费者在选择刻面琢型宝石时的思路。
关键词刻面宝石琢型历史溯源审美刻面宝石在近年越来越受到国人的关注,随着钻石消费量的急剧上升,中国钻石消费量已经成功超越日本,跃居世界第一。
所以国民在宝石消费中的盲目性越来越受到关注,如何理性选购刻面宝石珠宝首饰?希望通过对琢型的简单介绍,起到指导购买的作用。
一、刻面琢型的历史溯源据相关资料统计,刻面琢型出现的确切时间已经无法考究,但根据市场的推断,最早的刻面琢型宝石大约要追溯到公元前2世纪,而真正有文字记载的大约要到公元11世纪。
刻面琢型的演化的发展大体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1、尖琢型。
尖琢型是钻石最早的刻面琢型,大约出现于14世纪。
这种琢型基本保持钻石的八面体晶体原形,只对晶体进行简单的打磨提高对称性、光泽和透明度。
2、桌形琢型。
桌形琢型大约出现在15世纪。
这种琢型在尖琢型的基础上打磨掉了一个角顶,出现了一个较大的台面,这种琢型的出现标志着钻石规则琢型的出现。
3、玫瑰琢型。
该琢型从正面看似一朵盛开的玫瑰花,玫瑰琢型大约出现于15世纪或16世纪中叶。
玫瑰琢型基本形状是上部有若干个三角小面,下面一个大平面。
玫瑰琢型样式较美,但会使钻石的火彩、亮度欠佳。
4、圆多面形琢型。
圆多面形琢型是由桌形琢型发展而来,开始的圆多面形琢型为单琢型,类似现在的八面形琢型,后来渐渐过渡到圆。
大约在17世纪法国主教推动单琢型向双多面形琢型演变。
20世纪初期,随着加工机械的不断改进,钻石的规则化越来越明显,出现了58个面的圆明亮式琢型。
宝石琢型的分类及演化

1) 明亮形花式琢型
• ①蛋形明亮琢型
②马眼形明亮琢型
③心形明亮琢型
④梨形明亮琢型
2) 阶梯形花式琢型
• 此类琢型的一般特征是:
• ①冠部和亭部的斜刻面主要由一系列的呈层状平行
排列的梯形刻面组成;
• ②腰形多呈规则或截角的长方形和正方形,也有许
多呈其它规则或不规则的多边形,如三角形、菱形、 哨子形等;
1、尖琢型
• 尖琢型是最早的钻石刻面琢型,大约出现于14世纪。 这种琢型是用钻石的八面体原石加工而成的。 • 但由于八面体面为解理面,完全沿解理面抛光十分 困难,因而抛磨的刻面与八面体面有一小的交角 (至少1°~ 2°)。
2、桌形琢型
• 桌形琢型大约出现在15世纪早期。 • 它也是利用了八面体钻石原石的形状特点加工而成 的,只是简单地磨掉八面体钻石原石的一个角顶, 这样便形成了冠部有1个较大的四方形台面和4个 (条)自然倾斜面(棱)的桌形。 • 桌形琢型是首次出现的规则的钻石琢型。
1)圆形明亮琢型
• 琢型腰棱的轮廓为圆形。 • 标准的圆形明亮琢型由57—58个刻面组成:其中冠 部有33个刻面(1个台面、8个星小面、8个冠主面、 16个上腰小面);亭部有24个刻面(16个下腰小面、 8个亭主面);此外,底尖有时是1个平行台面的很 小刻面,目的是为了避免亭尖部位破损。
• 对于钻石,圆形明亮琢型已有了几种被认为是能最 好地显示亮度、火彩并保持重量的理论比例,如美 国理想琢型、艾普洛琢型、国际钻石委员会琢型及 斯堪的纳维亚琢型等。
②英国星形琢型
• 该琢型在某些方面与英国方形琢型相同。不同的是 其亭部刻面为4个三角形刻面和4个等腰梯形刻面, 从腰棱向下直接延伸到底尖。
5)三明亮琢型
• 三明亮琢型是明亮琢型的一种变型,在17世纪出现, 腰棱呈近方形或垫形,其特点是冠高、台面小、亭 深、底尖大。也叫老矿(工)琢型和帕鲁兹琢型。 • 有两种主要的变形,即巴西琢型和里斯本琢型。
刻面型宝石加工工艺

显示最佳亮度
加工: 1、材料特性对亮度的影响:
亮度取决于光的传播特性,而光的传播特性由材 料特性决定。
荧光作为亮度的假象,干扰亮度观察。
2、宝石琢型对亮度的影响:
①精确琢型角度、比例以保证全内反射,达到理 想琢型亮度。
②通过抛光提高表面反射光(光泽)来保证亮度。 (刻面平整光滑,弧面平滑,柔顺)
(3)对粘棒B前端胶体进行加热处理,使胶体处 于热可塑状态。
(4)将粘棒B推向A,使粘棒A、B与宝石粘为一体。
7.亭部研磨
在研磨亭部刻面时,研磨方法与冠部刻面的研磨 方法基本相同。具体步骤如下:
(1)将抛光盘换位磨盘,八角手调至1号孔位。 开启机器。打开冷却水开关。
(2)调整托盘高度,将八角手放于其上,缓缓下 降宝石以接触磨盘,研磨会在宝石坯料的底面上 形成一条边楞,当边棱将至底面圆的中线处时暂 停此面的磨削,变化八角手模块的边,研磨下一 个主刻面。
17 世 纪 中 后 期 , 先 后 出 现 单 翻 式 琢 型 、 方 钻 式 (古垫式)琢型 18世纪初期,出现了老矿工式琢型和巴西式琢型
18世纪中叶后,近代圆钻式琢型相继诞生。
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是老欧洲圆钻式琢型和英国 圆钻式琢型。 19世纪中叶,近代圆钻式琢型才开始流行
20世纪初,由马歇尔·托尔科夫斯基所创,被美 国人广泛使用,被称为美国理想琢型。
⑥抛光时无须冷却。不必添加冷却装置、滴加冷 却液。
6.反向粘结
宝石冠部研磨完毕后,需将宝石翻转,即将冠部 粘结起来,以便琢磨亭部。
如图所示,A为原粘结有宝石的粘棒,B为将要粘 结宝石的粘棒,反向粘结步骤如下:
(1)先将粘棒A固定在对接台的一端;
(2)取一前端带有胶体的粘棒B,放在对接台另 一端的V型槽内,使其前端胶体与宝石相距0.5厘 米左右。
刻面宝石类型

刻面型刻面型又称棱面型和翻光面型、其基本持点是宝石造型由许多小翻面按一定规则排列组合构成、呈规则对称的几何多面体。
刻面型琢型的种类很多,据统计达数百种之多。
常见的也有二十多种。
这些琢型根据其形状特点和小面组台方式的不同,可分为四大类:钻石式(Brilliant Cut)钻石式琢型是目前运用最多的琢型。
它起源于钻石晶体形状,也主要用于钻石的造型,不过其他彩色透明宝石也多用此琢型,如紫晶、海蓝宝石、橄榄石、紫牙乌、黄玉等。
为了更好地理解钻石式琢型的设计思想,有必要回顾一下钻石式的发展简史。
钻石式的前身是尖角式(The Point Cut)和桌式(1he Table Cut)。
尖角式盛行于中世纪的欧洲大陆,它是利用钻石本身的八面体磨光而成,磨削量很少。
桌式琢型出现于16世纪初,一直沿用到17世纪中。
该琢型是在尖角式基础上切去一顶用,成一四方台而,有时底部也切角成一小底面(图2—3)。
尖角式和桌式只能适用于晶形较为完整的钻石八面体单品,对晶形不完整或聚形晶则无能为力。
这由当时的生产力水平和科技水平所决定,还不能对钻石进行较大量的琢磨。
早期钻石式出现于17世纪中叶,开始是单翻式琢型(图2—4)。
这是近代圆钻式琢型的雏形。
随后在l7世纪末出现了方钻式(古垫式)琢型(图2-5),其特点是腰形酷似古代椅子的方垫,在翻光面的数量和排列构成上开始多样化,比较典型的是老矿工式琢型和巴西式琢型。
此类琢型在18世纪达到盛期,当时风行于巴西、威尼斯、阿姆斯特丹、安特卫普和英国伦敦等钻石加工和贸易中心。
在那里,大量早期的尖角式和桌式钻石被重新琢磨成方钻式琢型。
18世纪中叶后,近代圆钻式琢型相继诞生。
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是老欧洲圆钻式琢型和英国圆钻式琢型(图2—6)。
英国圆钻式琢型最早由英国珠宝商戴维.杰弗逊设计的(1750年)。
可惜的是当时正盛行方钻式和玫瑰式琢型,这种比较科学的圆钻式未被普遍接受,原因主要是圆钻式相对于方钻式和玫瑰式,在琢磨中损失的重量较大,当时人们尚未认识列钻石“火彩”和“灿光”的美学价值,只一味追求保存最大重量。
宝石加工款式:刻面型.

宝石加工款式:刻面型这种款式由完全覆盖宝石表面的一系列几何形平面构成。
用刻面型并使原石以合适的角度研磨抛光,宝石会显示四种宝贵的光学效应:体色、亮度、火彩和闪耀程度。
刻面型宝石的类型很多,据统计达数百种之多,常见的也有数十种,这些琢型根据其形状特点和小面组合方式的不同,可分为以下几类。
1、钻石式琢型(Brilliant Cut)钻石式琢型是目前适用最多的琢型之一,它起源于钻石晶体形状,也主要用于钻石的琢型。
不过其它透明宝石也可用此琢形,如紫晶、海蓝宝石、橄榄石、石榴石、电气石、锆石和黄玉等。
这种琢形可能是十七世纪未期一位叫Vincenzio Peruzzi•的宝石工匠在威尼斯发展起来的,在以后的年代里,这种琢型的理想比例一直在修改,至今它仍然是钻石最令人喜爱的琢型,这种琢型由冠部、腰部和亭部三部分组成,其冠部有33个小面,包括:1个台面,8个冠部主小面,8个星小面,16个上腰小面;亭部有25个小面,包括:1个底面,8个亭部主小面,16个下腰小面,其理想的比例(见图3-1-11)。
图3-1-11 圆多面形琢型比例及小面名称2、阶梯形琢型(Step Cut)也被称为祖母绿琢型或陷井式琢型。
这种琢型的最简单形式有一方形轮廓和一个被一系列矩形小面环绕的方形台面,其底部终止于一个尖顶。
阶梯型琢型最大的特征是具有阶梯状的翻光面,其最典型的是用于祖母绿切磨的祖母琢型(图3-1-12)。
由祖母绿琢型演化而来的琢型很多,从正方形-长条形都有,这主要取决于宝石原石的形状。
图3-1-12 阶梯形(祖母绿型)琢型示意图3、玫瑰式(Rose Cut)主要用于那些具不完整晶体的钻石,如板状、尖角状和一些厚度较薄的碎片,也用于其它一般宝石。
玫瑰式琢型的主要特点是:上部由多个小面组成,下部仅有一个大而平的底面,看上去象个单锥体(图3-1-13)。
这种琢型虽然不利于显示宝石的火彩和亮度,但其优美的几何形状和适用性仍有一定的吸引力,一些常见的玫瑰式琢型如(图3-1-13)。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刻面型刻面型又称棱面型和翻光面型、其基本持点是宝石造型由许多小翻面按一定规则排列组合构成、呈规则对称的几何多面体。
刻面型琢型的种类很多,据统计达数百种之多。
常见的也有二十多种。
这些琢型根据其形状特点和小面组台方式的不同,可分为四大类:钻石式(Brilliant Cut)钻石式琢型是目前运用最多的琢型。
它起源于钻石晶体形状,也主要用于钻石的造型,不过其他彩色透明宝石也多用此琢型,如紫晶、海蓝宝石、橄榄石、紫牙乌、黄玉等。
为了更好地理解钻石式琢型的设计思想,有必要回顾一下钻石式的发展简史。
钻石式的前身是尖角式(The Point Cut)和桌式(1he Table Cut)。
尖角式盛行于中世纪的欧洲大陆,它是利用钻石本身的八面体磨光而成,磨削量很少。
桌式琢型出现于16世纪初,一直沿用到17世纪中。
该琢型是在尖角式基础上切去一顶用,成一四方台而,有时底部也切角成一小底面(图2—3)。
尖角式和桌式只能适用于晶形较为完整的钻石八面体单品,对晶形不完整或聚形晶则无能为力。
这由当时的生产力水平和科技水平所决定,还不能对钻石进行较大量的琢磨。
早期钻石式出现于17世纪中叶,开始是单翻式琢型(图2—4)。
这是近代圆钻式琢型的雏形。
随后在l7世纪末出现了方钻式(古垫式)琢型(图2-5),其特点是腰形酷似古代椅子的方垫,在翻光面的数量和排列构成上开始多样化,比较典型的是老矿工式琢型和巴西式琢型。
此类琢型在18世纪达到盛期,当时风行于巴西、威尼斯、阿姆斯特丹、安特卫普和英国伦敦等钻石加工和贸易中心。
在那里,大量早期的尖角式和桌式钻石被重新琢磨成方钻式琢型。
18世纪中叶后,近代圆钻式琢型相继诞生。
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是老欧洲圆钻式琢型和英国圆钻式琢型(图2—6)。
英国圆钻式琢型最早由英国珠宝商戴维.杰弗逊设计的(1750年)。
可惜的是当时正盛行方钻式和玫瑰式琢型,这种比较科学的圆钻式未被普遍接受,原因主要是圆钻式相对于方钻式和玫瑰式,在琢磨中损失的重量较大,当时人们尚未认识列钻石“火彩”和“灿光”的美学价值,只一味追求保存最大重量。
直到19世纪中叶,近代圆钻式琢型才开始流行起来。
近代圆钻式琢型与方钻式相比,其亭部底小面变小,台面到底小面的高度也略为减小.从而使钻石的亮度增强,“火彩”也增加。
现代圆钻式琢型始于本世纪初,由马歇尔·托尔科夫斯基首创。
他在1914年根据光学原理,经过计算提出,通过减小圆钻式琢型的冠角和亭角,可以增强亮度(实现“灿光”)。
在他以前的各种琢型设计中,冠角和亭角基本上是根据钻石原石八面晶体的品面夹角确定的。
马歇尔·托尔科夫斯基设计的早期现代圆钻式琢型在美国被广泛采用,因此也被称为美国理想式琢型(图2—7)。
图2—8中所示的琢型都是在马歇尔的圆钻式琢型的基础上变来的,一般仅在翻面比例、台面宽度和高度方面进行改进。
如詹森等人设计的琢型(1926),其冠角和冠高都比较大(图2—8b),虽然“火彩”有所增强,但亮度损失太多,因而未被钻石工匠和珠宝商们普遍接受。
1940年,W.F·爱普勒设计的琢型在欧洲受到广泛赞誉,很快风糜欧洲,所以也有人称该琢型为欧洲圆钻式琢型(图28c)。
l970年,在斯堪得纳维亚一些国家开始流行一种称为scan.D.N标准圆钻式琢型(图2—8d),该琢型已成为目前钻石和宝石加工的常用琢型之一。
上面这几种现代圆钻式琢型的尺寸比例可见表2—2。
现代圆钻式琢型的设计思想非常明确,那就是:尽可能地表现出钻石的“火彩”和“灿光”特点。
至于保存尽可能多的重量,已退为次要考虑的方面。
近20年来,现代圆钻式琢型的发展日益完美,翻光面越来越多,而琢磨精度要求也越来越高。
回2—9中仅给出了几种比较著名的现代圆钻式琢型。
当然,这些琢型一般只用于高质量的大块钻石。
对于小颗粒钻石和彩色宝石则多采用标准圆钻式琢型和其他一些简单琢型(图2-10)。
下面简单介绍一下标准圆钻式琢型各翻面和角的名称。
从图2—ll 中可以看到,整个琢型由三部分构成,即冠部、腰部和亭部。
冠部顶端中央的较大的八边形面称为台面,呈风筝状的四边形面称冠主面,共有8个,冠主面与腰围的水平面(或台面)的夹锐角称为冠角,它是冠部各面的基准角。
紧连台面四周的8个三角形小面称为星小面。
冠部与腰部之间16个小面称为上腰小面。
腰部与享部间的16个小面称下腰小面。
亭部8个构成八角星状的小面称为亭主面,它与腰围水平面的夹锐角称亭角,是亭部的基准角。
另外,有时在亭部底端有一小八边形面,称为底小面,主要是为了减少宝石底部的损坏。
标准圆钻式琢型是基本琢型,其他钻石式琢型多由其变化而来。
因此,掌握好圆钻式琢型的特点,可以在设计中举一反三,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现代钻石式琢型除了圆钻式琢型外,还有许多其他变型(图2—12)。
这些琢型实际上仍然沿用了圆钻式的尺寸比例和角度,只是腰形不同而已,这一方面是为了迁就原石的形状特点另一方面也使琢型向多样化方向发展。
特别是对彩色宝石的设计,目前经常采用这些变形琢型,以适应市场需求。
玫瑰式(Rozecut)玫瑰式琢型主要用于那些不完整的钻石晶体(如板块、尖角状和一些厚度较薄的碎片)的设计。
其出现时间可能稍晚于桌式,在18世纪达到鼎盛,近代用得越来越少。
该琢型因其正面看上去形似一朵盛开的玫瑰花,故而得名。
玫瑰式琢型的主要特点是,上部由多个小面规则组成,下部仅有—个大而平的底面,看上去象个单锥体(图2—13)。
这样的琢型,对于“火彩”和亮度都不利,但其优美的几何形状和适用性仍有一定的吸引力。
所以有时仍可以见到这种琢型。
在玫瑰式琢型中,荷兰玫瑰式最为常见(图2-14)。
这种琢型—般在上部中央有6个三角形翻面顶角相连构成一个正六边形,六边形周围有l2个或18个小三角翻面环绕。
除了荷兰玫瑰式外,还有一些其他玫瑰式琢型,图2—15列出了一部分常见的玫瑰式琢型。
有的比较简单,用于小石;有的比较复杂,用于较大的原石。
双玫瑰型是单玫瑰型的变型,它的底部与上部对称。
历史上曾有2颗名钻:Florentine(1 37克拉)和sancy(55克拉)就是被琢磨成双玫瑰式琢型,这两颗钻石都来自印度。
阶梯式(step Cut)阶梯式琢型最大约特点是具有阶梯状的翻光面。
其最典型的琢型是祖母绿式(图2—16)。
该琢型由于常用于祖母绿宝石的琢磨而得名。
由祖母绿式变化而来的琢型很多,从正方形-长条形都有,这主要取决于宝石原石的形状。
在阶梯式琢型中,翻光面的数目和阶梯数不是重要的,因为此琢型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使透明的有色宝石表现出浓艳鲜亮的色彩,闪耀并不重要。
因此,其亭部比钻石式深,而冠部相对较浅,且台面比较大。
正是因为阶梯式琢型在面角比例上不象钻石式要求那么严格,所以它在彩色透明宝石中应用很广,可以适应各种形状、大小的实石原石的切磨,并且省料省工。
目前它已成为市场上最常见的琢型之一。
图2—16所示的祖母绿式琢型和图2—17所示的琢型是比较大的宝石常用琢型。
其中陷井式琢型也可用于钻石琢磨,若翻光面尺寸比例和冠J亭角合适的话,同样可以出现“灿光”和“火彩”。
图2—18所示的24个阶梯式琢型,一般用于小颗粒宝石原石琢磨,具体用哪一种琢型,应根据原石形状而定。
这些琢型主要是为了保持宝石的重量。
琢磨十分简单。
混合式(The Mixed Cut)混合式琢型是指由前述几种琢型混合而构成的琢型。
其冠部可以是钻石式,也可以是阶梯式,亭部也是如此。
混台式琢型适用范围很广。
它的优点就是兼有钻石式和阶梯式两类琢型的长处,并且造型上不局一格,变化多样,适用性很强。
因此它既可以用于钻石,以充分体现钻石的“灿光”和“火彩”(图2—l9中的二十世纪式和纪念式),也可以用于其他彩色宝石,以体现有色宝石浓艳的色彩(如图2—19中的开罗星式)。
有时还可兼顾宝石重量和闪耀(如巴利奥钻式)。
总之,混合式琢型在使用时十分灵活,可以有利于设计师和宝石工匠们尽情发挥其想象力和创造力。
不过,混合式也有一个缺点,就是琢磨的难度较大,不适于大批量生产,只适合用于一些高档宝石的设计和琢磨。
宝石款式就是指宝石的造型,它是宝石原石经琢磨后所呈现的式样,也称为琢型或切工(型)。
在宝石首饰石中,常见的宝而琢型可分为四大类:凸面型、刻面型、珠型和异型。
凸面型凸面型又称弧面型或素身型(俗称腰圆)。
其特点是观赏面为一凸面(弧面)。
根据凸面型宝石的腰形(腰部的外部形状),可将凸面型琢型进一步分为圆形、椭圆形、橄榄形、心形、矩形、方形、垫形、十字形、垂体形等(见图2—1)。
若根据凸面型宝石的截面形状,可将凸面型琢型分为以下五类;(1)单凸面琢型琢型顶部呈外凸的弧面,底部为平面(见固2—2a);(3)扁豆凸面琢型该琢型上下凸面弧度一样,高度都比较低.呈扁豆状。
欧泊石有时采用此琢型(见图2—2b)。
(3)双凸面琢型这种琢型的特征与扁豆凸面琢型相似,但其上凸面比下凸面高(见图2—2c)。
星光宝石、猫眼石、月光石多用此琢型。
(4)空心凸面琢型该琢型是在单凸面琢型的基础上,从底部向上挖一凹面空心(见图2—2d)。
此琢型多用于色深、透明度低的宝石,经挖洞后,使其顶部变薄,以增加透明度,颜色也变得鲜亮些。
加翡翠就常用此琢型。
(5)凹面琢型此琢型亦常用于组合宝石,其基本形状与单凸面琢型一样,只是在顶部凸面上又向下控了一个凹面,目的是为了在凹面中再镶上一颗较贵重的宝石,如星光宝石或猫眼石等(图2—2e)。
珠型珠型也是宝石中最常用到的造型之一,通常用于中、低档宝石琢磨之中,可以用于制作不同的首饰,如项链珠、手链珠、耳坠珠、胸坠珠和其他佩饰珠。
珠型根据其形态特点可进一步分为许多类型。
比较常见的有圆珠型、椭圆珠型、扁圆珠型、腰鼓珠型、圆柱珠型和棱柱珠别(图2—20)。
其中棱柱珠型又可分为立方体珠、正四方位珠、正三棱柱珠和菱柱珠等若干琢型。
珠型以各种简单的几何休为主,适用于半透明-不透明的宝石琢磨中,它既可以表现宝石的色彩美、又可从体现几何形态的规整美。
另外,由于其几问形状简单规整,且所用宝石原石量多价廉,因而可以大批量生产出规格完全一样的琢型。
珠型的魅力并不主要表现在单粒珠子上,而是在十几个乃至上百颗同一琢型或不同琢型的珠子所串连形成的造型上,这种整体造型可简可繁,可长可短,变化万千。
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服饰需要等进行选择。
因此,珠型宝石是人们最常佩带的首饰石之一。
目前珠宝市场上的大宗货就是珠型宝石,特别是项链珠员常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