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关系的历史问题
中日关系的历史、现状及我国的对日政策

四、正确看待和把握日本问题
(一)始终坚持从我长远战略高度认识稳定 中日关系的重要性 (二)坚决按照党中央的统一部署开展对日 工作
1、如何理解中日间“政冷经热”的原因? 2、正确看待和把握日本问题
1、中日两国的实力基础出现均衡化趋势 2、中日相互交往的认识基础发生变化 3、中日关系的原则基础面临挑战 4、中日相互作用方式开始发生演变 5、中日政治与安全关系的促进因素减少 6、中日相互作用的内容范围不断扩大 7、中日关系诸领域间的平衡失调
一、中日关系的历史和现状
(三)中日关系的新特点
1、两国舆论相互作用的日益密切化、复杂化、敏感化 2、“政冷经热”
1、日本战后初期实行“亲美一边倒”的外交政策,中日无 邦交
麦克阿瑟
接受日本投降的仪式
一、中日关系的历史和现状
2、 70年代日本确立多边自主外交恢复日中邦交,构筑远东地区的日、 美、中三角关系
日 中 邦 交 正 常 化
田中角荣于1972年9月25日访华
一、中日关系的历史和现状
(二)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中日关系出现的一系列新 变化
形势政策教研室
教师:朴雨龙
中日关系的历史、现状 及我国的对日政策
一、中日关系的历史和现状
二、我国政府的对日政策 三、影响中日关系的主要问题 四、正确看待和把握日本问题 延大社科部形势与政策教研室
一、中日关系的历史和现状
(一)中日关系的历史
一衣带水的近邻:两千年友好,五十年对立
一、中日关系的历史和现状
二、我国政府的对日政策
(二)积极推进各个领域互利合作,扩大共同 利益 (三)大力弘扬民间传统友好 (四)坚持原则,进行有理、有利、有节的斗争, 坚决维护中日关系大局
历史问题与中日关系

历史问题:中日间的历史问题主要包括四个方面:(1)历史认识问题;(2)历史遗留问题(如日军遗留在中国国土上的化学武器的处理问题);(3)历史牵连问题(如台湾问题);(4)历史根源问题(在中国方面,需要总结“落后就要挨打”的教训;在日本方面则需要反省“国强就想扩张”的教训)。
但是,人们一般所说的“历史问题”,主要是指历史认识问题。
日本对问题的看法:1、日本的国民性对其认识问题的影响日本是一个善于学习的民族,日本民族的特点之一是崇尚先进,能不断吸取外国的先进文化,但它只对先进文化表示认同。
日本的神道教文化又使日本人崇尚武力,争强好胜,蔑视其他民族,对落后的民族缺乏尊重。
有些人形容日本人是不顾一切的。
1972 年中日恢复关系之初,双方的友好一时掩盖了矛盾,随着时间的推移,特别是中国改革开放和经济的迅速发展,对日本民族带来了很大的影响。
近年来,日本人危机感很重。
作为一个经济大国,日本要求在国际社会上有地位,有发言权,但现实差距很大,心里极不平衡。
日本经济科技发达,在一些日本人看来,现在是中国更需要日本,而不是相反。
高傲和矛盾的心态使日本不愿面对历史问题进行深刻反省和道歉。
2、二战后美军对日实行单独占领,保留天皇制,使得日本对战争问题认识不深,对军国主义的清算极不彻底,造成了日本国民对侵略战争历史认识的普遍模糊与混乱。
3、日本的选举制度对中日政治关系的影响不可低估。
在日本现行的选区选举制度之下,选举输赢往往取决于国内问题,而不是国家的对外战略问题。
政治家关心的是选区内的事,而不是国家大事,心胸过于狭窄,眼光较为短浅,为争取更多的选票,谋取自己的政治私利,往往不顾虑国家的长远利益。
4、国内经济长期处于低迷的状态,易使日本政府将矛头向外,转移国民的视线。
二战日本曾以经济“奇迹”今世人惊叹,以此为依托,日本在20 世纪80 年代前半期提出争当政治大国的蓝图。
孰料1991 年“泡沫经济”破灭,易导致日本经济陷于十年萧条。
中日关系的障碍和中国外交战略应对?

中日关系的障碍和中国外交战略应对?中日关系,存在以下4个主要的障碍:第一,历史问题。
侵华战争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但是时至今日,部分日本政客对那段侵华历史仍然缺少最起码的悔罪意识,参拜供奉战犯灵位的靖国神社就是这种意识的表现之一。
第二,台湾问题。
日本政府已经开始在台湾问题上试探中国的底线,日本部分政治势力也对日后干扰中国的统一大业心存幻想。
可以预见,中日两国围绕台湾问题的较量还会发生。
第三,能源问题。
由于东海春晓气田问题、俄罗斯石油管道问题等,中日在能源问题上的争端已经浮上水面。
一方面,中日同为能源消费大国、对外能源依存度都很高;另一方面,中日两国的外部能源输入通道几乎是重合的。
这就使得两国面临一个重大的战略选择,是为了局部利益将冲突扩大化,还是从大局出发进行合作,共同维护外部石油线路的安全畅通。
第四,亚洲经济合作问题。
众所周知,中国和东盟国家的自由贸易协定进展顺利,成绩斐然。
日本在中、日、东盟之间如何定位非常关键。
如果日本将自己看作亚洲经济发展的龙头,将中国视为竞争对手,则亚洲的经济合作和今后的发展前景将充满变数。
中日关系有巨大发展前景:1.以史为鉴,面向未来。
中日两国拥有两千年交往史,这在世界上没有先例。
应从中吸取有益经验教训,使其成为推动两国关系发展的动力。
正确的态度是,承认历史事实,反对美化侵略的言行,不做伤害战争受害国人民感情的事情,进而共同发扬友好传统,开辟两国关系的未来。
2.坚持一个中国原则。
日美安全同盟是日美双方的事情,中国之所以关心就是因为它涉及了台湾的问题,而台湾问题是中国的内政,不允许任何国家直接地或间接地予以干预。
3.互利合作,世代友好。
中日关系只有一个前途,这就是谋求世世代代的友好。
我们不仅要改善和维护两国人民的友好感情,还要加强互利双赢合作,为世代友好增添新的内涵。
中日友好合作有很大的潜力,特别是在经贸方面,中方的目标是实现两国的共同发展。
4.和平发展,共振亚洲。
浅析中日关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中日关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论文摘要】:中国和日本是一衣带水、海天相望的近邻。
中日两国都是当今世界上有影响的政治经济大国,继续发展两国睦邻友好关系不仅对我们两国,而且对全世界都具有深远影响和重要意义。
中日关系在各自对外关系中显然居于重要地位,但进入世纪之交,中日关系出现了令人忧虑的状况。
本文主要分析中日关系存在的问题,中日两国关系存在问题的主要因素以及我国应对的对策。
我认为,不管是历史遗留问题或是至今的摩擦,两国问题在和平沟通和交流的条件下还是能够和平解决的。
一、中日历史关系甲午战争后,日本伙同西方列强,加剧对中国的瓜分和掠夺,把中国视为其争夺殖民地和势力范围的场所,直至公然发动全面侵华战争;新中国建立后,日本又加入美国的反华包围圈,中日在政治上相互隔绝二十多年。
40年前,中日双方签署《联合声明》,邦交实现了正常化。
俗话说“四十不惑”,两国关系不但没有改善,反而由于日本的购岛行为而急剧恶化。
中日关系正除以一个关键阶段,是进是退,关键取决于双方能否把握机遇,进行积极的政策互动,这就需要我们认清规律、把握大局,抓好关键、用好机遇、实现局部利益与总体有好的再平衡。
一.中日关系存在的问题中国与日本的交往由来已久,同为东亚两个最具影响力的国家,在历史的舞台上,谁也无法忽略谁的存在。
随着两国的发展,摩擦和矛盾不断发生,我认为中日两国关系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三点:一是历史问题,二是钓鱼岛问题,三是能源问题。
1.历史问题。
满清时期,清政府的腐败、军队的颓废,英国用坚船利炮打开了中国的大门,震惊了全世界,历史上的强国竟沦落至此。
相反,日本走上了明治维新的道路,不断增强自己的实力。
蓄谋已久的侵略——日甲午战争终于爆发,结果是中国惨败。
从甲午中日战争开始,中日两国的摩擦一直没有消灭过:九一八事变、七七事变、南京大屠杀、中国大扫荡——三光政策等等,这一系列的历史问题,造成中日关系的不断恶化。
日本军国主义过去对中国几十年的侵略,给中日两国带来了沉重的灾难,给中国人民造成了难以磨灭的心理创伤,给中日两国关系带来严重恶化的后果。
中日关系的历史与现状

中日关系的历史与现状中日两个国家在历史上存在着紧张、矛盾和合作的关系。
从古代的两国交往,到现代的政治、经济等各个方面的合作,我们可以看到中日关系的历史与现状。
一、古代的中日交往中国和日本地理位置相近,古代的两国互相交往颇为频繁,古代的中日关系在文化、军事、贸易等方面都十分紧密。
早在公元57年,中国东汉时期的皇帝汉光武帝就向日本派遣使者,此后古代的两国交往不断加强。
唐朝时期,中日文化的交流达到了高峰。
中国的唐代诗词在日本广为流传,日本武士的着装、军事智慧也深受中国文化的影响。
因此双方文化的交融不断深入,对中日两国的文化影响也不止于古代。
二、近代中日关系的历史自1840年起,中国的近代化变革引发了历次战争和军事冲突,中日两国之间的矛盾也日益激化。
1894年至1895年,甲午战争的爆发成为中国和日本两国历史上最重要的一次战争。
中国战败后与日本签订了辛丑条约,这一条约使中国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为日本的军国主义打开了了一个缺口。
1937年7月7日,日本发起了中日全面战争,中日战争爆发,历时八年,使中国受到了巨大的伤害。
这一战争成为中国和日本关系中的重要分水岭。
战后,中国和日本两国保持相对疏远的态度,但是在日本的发展道路上加速融入国际社会后,中国和日本的联系逐渐增多。
三、现代中日关系的现状自20世纪90年代初,中日关系渐趋稳定,两国高层在国际和双边场合上频繁互动,两国之间的贸易和投资也日益增多。
随着中国的崛起和日本的经济困境,中日之间的经济联系日益紧密,2010年中日贸易总额达到了2971亿美元,中国成为了日本的最大贸易伙伴,而日本也是中国的第三大贸易伙伴。
但另一方面,中日关系在政治和历史问题上依然存在分歧和争议。
其中最重要的问题是中国和日本之间的领土争端,“钓鱼岛问题”成为了政治和舆论领域关注的热点话题。
此外,战争历史、对侵华行为的道义认识也是中日关系的一大阻碍。
为了改善两国关系,中日两国领导人也在历史和地缘政治的基础上进行了长期、复杂的谈判。
笔谈中日关系中的历史问题

笔谈中日关系中的历史问题 编者按:最近时期,中日关系的现状与走向成为中日两国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
而历史与历史认识对中日关系现状的影响,则更为历史学者关注。
如何认识中日关系中的历史问题,目前显有不同观点。
这种分歧主要是政治观点方面的分歧,但也包含了由于认识历史的视角不同而产生的学理方面的分歧。
针对后一种情况,本刊认为对这个问题展开讨论,对于推动历史研究,并把这种研究与现实问题结合在一起,是有必要的。
作为研究历史的学术刊物,本刊展开此种讨论,主要是以剖析学术观点为目的。
同时,由于历史研究的主要目的是为现实服务,故展开此种讨论,也是为了从学理的角度来辨别政治观点的是非。
本刊认为,产生观点分歧和由此而来的学术争鸣,在人们追求真理的过程中是一个不可逾越的阶段。
本刊举办“笔谈中日关系中的历史问题”,也正是基于这种认识。
本笔谈以来稿时间为序。
需要说明的是,本刊真诚希望为勇于探讨真理的学者提供一块争鸣的园地,但受篇幅限制,不能邀请更多学者参加笔谈,同时,也不能为参加笔谈者提供更多充分发表见解的空间,敬请作者与读者谅解。
笔谈中日关系中的历史问题历史问题与大战略权衡时殷弘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近年来中日经贸关系和日本对华投资不断扩大,中日经济互相依赖越来越密切。
但是,中日间在某些重要方面的紧张气氛在加剧,特别是中日两国很大部分民众之间的互厌甚至敌意在增长,这是一个对中国的长远安全有所危险的重大忧患。
中日关系非常重要,而且永远重要。
然而为什么现在可以说更重要了?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有这个忧患。
对此,应当有所着急:不是为日本人,而是为我们国家的一些根本利益。
中日关系目前最突出的问题是历史问题。
对我们自己来说,要能正确对待历史问题,我认为要讲两个大道理。
一个是从大战略权衡出发的战略集中原则,另一个是如何正确对待国与国之间的历史宿怨。
战略集中,就是要安排好国家各种目标之间的轻重缓急次序。
有时至关紧要的几个目标之间是有些抵触的,因而必须确定什么最重要,什么是第一位的。
中日之间存在的问题

中日之间面临的主要问题姓名:裴浩阳班级:测绘1603班学号:201628010320 中日关系在过去的40多年里取得了巨大的发展,成绩显著,但当今中日之间还是存在着影响两国关系健康发展的重大的、原则性的、深层次的问题,概而言之可以分为三大类,即历史问题、政治安全问题和现实经济问题。
(一)历史问题1.参拜靖国神社问题靖国神社位于日本东京都千代田区九段北,前身是“东京招魂社”。
最初的意图是为了给在明治维新内战中,为辅佐天皇而死去的三千多官兵“招魂”。
1869年6月由明治政府设立,1879年6月正式改称为“靖国神社”。
“靖国”是“镇护国家”的意思,因此靖国神社不同于一般的神社,是专门祭祀死在战场的军人的神社。
目前,靖国神社具有军国主义的性质。
据统计,靖国神社里供奉的灵位中,有80%以上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丧生的,其中一些人仅在日本历史上,而且在人类历史上也可算作恶贯满盈、臭名昭著的人物。
其中有甲、乙、丙级战犯1000余人,甲级战犯15人,有7人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判处绞刑,包括侵华战争主要决策者之一的东条英机、南京大屠杀首恶罪犯松井石根等。
他们均犯有破坏和平罪、违反人类罪,是双手沾满亚洲人民鲜血的刽子手。
根据日本宪法政教分离的原则,政府首脑正式参拜靖国神社是违宪的,但长期以来日本右翼保守势力要冲破这一禁区。
从1951--1975年,几乎每届日本首相都到靖国神社参拜,但都不同程度强调是以“私人身份”参拜的,中曾根康弘上台后,第一次以公职身份,正式前往靖国神社参拜。
2001年4月,小泉纯一郎当选为日本首相后,每年都要以内阁总理大臣的身份,参拜靖国神社,至今已经参拜了四次。
日本首相小泉纯一郎参拜靖国神社,遭到了中国和亚洲各国的强烈抗议,直接导致了中日关系的倒退。
2.日本教科书问题日本教科书,是由民间团体编写,最后由文部省审定,各学校自己决定使用与否。
教科书每四年审定一次,日本政府用每四年审定一次的方法,来逐步纂改历史。
中日关系的历史背景与未来发展

中日关系的历史背景与未来发展作为东亚两个大国,中日关系一直备受关注。
然而,在过去一百多年的历史中,两国之间的关系经历了许多曲折和波折。
本文将从历史角度出发,探讨中日关系的历史背景,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
一、历史背景在很长的时间里,中日关系是友好的。
自古以来,中日两个民族并没有太多的矛盾与冲突,相反,在文化与经济方面双方都进行了广泛且深入的交流。
但是,在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期的时候,由于种种原因,这种友好的关系慢慢转变为敌对的状态。
一、列强侵略亚洲在19世纪后期,列强开始侵略亚洲,这也是中日关系一开始趋于紧张的重要原因之一。
在这场列强的争夺中,日本成为了一个重要的力量。
作为一个新兴的民族国家,日本希望能够和其他列强一样获取更多的资源和殖民地,这也促使日本开始向邻近的亚洲国家扩张。
1894年,日本与中国发生了甲午战争。
在这场战争中,日本轻松击败了落后于时代的中国军队,从而开始控制中国的主权领土。
在此之后,爆发了数次中日战争,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中日关系一直处于相对封锁和敌对的状态中。
二、二战后的中日关系二战后,中日关系的状况和全球政治的状况一样,是非常复杂和微妙的。
时间不长,历史记忆深刻,加上形势多变,两国关系的发展受到了很多的限制。
1.美国的干预在经过短暂的和平之后,两国之间又因为美国的干预而产生了新的矛盾。
在冷战时期,美国将日本作为自己在亚洲的盟友。
在美国的支持下,日本开始进行经济的重建和快速的发展,而中国在这个时期却处于相对落后和贫困的状态。
在这个大背景下,中日之间的矛盾也激化了。
例如,在1969年的日本驻华大使村上信夫应邀访问中国之时,日本的自卫队公然进入了钓鱼岛的领空,引起了中国的愤怒,从而导致了中日两国的外交关系一度降温。
2. 1980年代以来的经济合作自1980年代以来,中日两国之间开始进行了经济上的交流与合作。
中国的改革开放政策开启了中国对外开放的大门,而日本正在将自己的钱和技术投入到中国的经济建设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正如外交部发言人洪磊所说:日本只有正视历史,以史为鉴, 才能面向未来。我们敦促日本切实恪守深刻反省侵略历史的表态 和承诺,以实际行动取信于国际社会,否则日本同亚洲邻国的关 系就没有未来。
安倍态度
今年9月自民党总裁选举时,他一度表示,“任 首相时因为种种原因不得不放弃参拜靖国神社,这 让我一直悔恨不已”。但被问及如果再次担任首相 是否会参拜靖国神社时,他表示“要酌情考虑”。
17日参拜完靖国神社后,安倍面对媒体同样的问 题时说:“日中、日韩关系处于目前的状况,不便 就担任首相后的情况表态。” 他还表示,“我此次参拜是以自民党总裁身份 对战争中为国捐躯士兵的灵魂表示尊重,我想任何 国家都会对为国阵亡将士的灵魂予以抚慰。这是一 种表达维护地区和平的方式。”
日本政府对晋国神社的参拜
2001年——2006年期间, 日本首相小泉纯一郎竟连续六 次参拜靖国神社(其中一次在 8月15日)。
日本政府对晋国神社的参拜
2013年4月23日日本168 名议员参拜靖国神社 人数为 1989年来最多
日本政府对晋国神社的参拜
而自2006年小泉纯一郎之 后,6年多来就是2014年迎来甲 午马年,也就是正值日本发动甲 午战争120周年,中日关系严重 恶化,处在新的历史十字口之际。 造成中日关系雪上加霜的是, 2013年12月26日,日本现任首 相安倍晋三在第二次执政一周年 之际,悍然前往参拜靖国神社, 并以“总理大臣”名义献上白色 菊花
中日关系的历史问题
-----靖国神社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1、靖国神社供奉对象。
2、日本政府参拜靖国神社。 3、对中日关系的影响。
甲 军数 侵 级 官是 略 该 战 兵在 主 神 犯 及中 义 社 。 殖日 战 供 民战 死 奉 地争 的 自 募及 军 明 集太 人 治 兵平 及 维 。洋 军 新 其战 属 以 中争 , 来 包中 其 为 括阵 中 日 了亡 绝 本 的大 军 名日 多 国 14
靖国神社大门外两 侧是建于19两座10余 米高的石灯笼状纪念 塔。
塔身底座嵌有16块浮雕, 描绘了甲午战争等历次 战争的画面,并都配有 文字说明。这些浮雕在 变相地炫耀日军当年帝 国军人“丰功伟业”。
靖国神社是日本侵略历 史的罪证。对靖国神社的态 度,直接反映着日本政府对 过去侵略历史的认识和未来 发展的态度。
中国的反应
1、中国驻日大使程永华率先在日本《每日新闻》发表题 为《发表“不战誓言”找错了地方》的署名文章,批驳安倍 参拜的错误观点。 2、近40余人次中国驻外使节通过发表署名文章、召开 记者会等方式批驳安倍政府错误言行,频率之高、规模之 大十分鲜见。 3、中国外交部长王毅当天下午即召见日本驻华大使木寺 昌人,表示如果日方蓄意继续挑战中日关系底线,中方必将 奉陪到底。 4、国务委员杨洁篪发表谈话表示中国人民不可侮,奉劝安 倍改弦易辙。
全 国 政 协 十 二 届 二 次 会 议 新 闻 发 言 人
中国外交部发言人华春莹: 靖国神社问题事关日本的 当政者能否坦诚面对自己国家 的过去,能否正确认识和对待 日本军国主义的侵略历史,能 否尊重受害国人民的感情。包 括中国人民在内的世界各国人 民拭目以待的。
指出,日本军国主义在二战中犯下的侵略罪行铁证 如山。日本只有正视和深刻反省过去的侵略历史,才有 可能开辟未来,才能真正同亚洲邻国发展友好合作关系。
日本各方态度
据日本时事通信社3月14日 报道,针对日本首相安倍晋三 2013年12月参拜靖国神社一事, 时事通信社日前进行了一次与理 论调查,结果显示,44.6%的被 访者认为“不应该参拜”, 38.0%的被访者认为“应该参 拜”。
由此可见,除了部分右翼分子, 大部分日本人还是正视历史,希望两 国友好发展的。
靖国神社 对中日关系的影响
中日关系进入“冰封”状态。
不要走!!! 等你思想高大上了再说吧!
中国群众游行示威,反对日本参拜靖国神社。
如何改善中日关系:
日本领导人参拜供奉有甲级战犯的 靖国神社,严重破坏了中日关系的政治 基础,他已经失信于中国政府和中国人 民。当前,日本政治右倾化持续发展, 未来的发展令人担忧。 我们希望日本领导人认识到其倒行逆 吕新华 施的严重后果。如果他真心想改善与周 边国家的关系,就必须以实际行动纠正 其错误,立即停止破坏中日关系、制造地区紧张局 势的一切言行。只有这样才可能重新打开中日对话 的大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