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式塔心理学
格式塔心理学名词解释

格式塔心理学名词解释格式塔心理学是当代最重要的心理学理论之一,也是最具影响力的心理学理论之一。
它的核心思想是一切行为都是按照一个特定的结构规划,并且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结构,这称为“格式塔”。
格式塔心理学所采用的结构是精神分析主义和行为分析的理论结合,它包括以下几个基本概念:自我、社会角色、冲突结构、精神过程、深层意义、情绪表象和自我认知等。
首先,讨论“自我”。
自我是一个心理概念,它指的是每个人的内在原则,也就是个体的个性、价值观和思想。
格式塔心理学认为,个体的自我是不同的,人们会根据自身的性格特点、社会背景、文化背景等等形成自己的自我。
其次,讨论“社会角色”。
社会角色是指个体在特定社会环境中正式或非正式地扮演的角色。
格式塔心理学认为,社会角色是一种主动的行为,它会影响个体的行为、思想和情感等方面。
社会角色的形成受到社会背景、文化背景、家庭背景等的影响。
第三,讨论“冲突结构”。
冲突结构指的是一种内在社会现象,即个体在行为方面常常会矛盾于自身的价值观念和思想体系。
格式塔心理学认为,这种冲突会影响个体的自我认知、心智发展、行为发展等方面。
第四,讨论“精神过程”。
精神过程指的是个体在思考过程中所产生的每一个步骤,从想法到行动,识别冲突、解决问题和决定行动等,都是一种精神过程。
格式塔心理学认为,个体的精神过程是一种动态的过程,个体会根据社会环境、文化环境和家庭环境等因素不断改变自己的思维过程,以适应各种情况。
最后,讨论“深层意义”。
深层意义是指个体对现实意义、人生价值和生活目标的认识。
格式塔心理学认为,深层意义是个体在社会环境和文化环境中形成的一种深刻的认识,它影响着个体的思想观念和行为准则,为他们提供了一种发展和学习的方向。
以上就是格式塔心理学中一些重要名词的解释,它们构成了一种全面而有效的心理学理论,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人的行为,更深入地了解自身,以及更好地应对各种情况。
格式塔心理学也为心理咨询和治疗等领域提供了有益的理论支持,有助于人们更好地解决心理问题,提升心理健康。
格式塔心理学

《拓扑心理学原理》(1936)
《心理动力的动力表述和测量》(1938)
《解决社会冲突》(1948)
《社会科学中的场论》(1951)
1912年诞生
1920年,确立在德国的主导地位
1930年代中期,在美国较有影响。
格式塔心理学在美国的发展大致可分为三个时期:
第一个是传播与初步接纳期(1912~1930年)
准概念事实
生活空间的拓展
生活空间的动态性
二、心理场
需要,紧张系统
01
蔡戈尼克效应
02
效价
03
正效价
04
负效价
05
冲突类型
06
趋近-趋近冲突
07
趋近-回避冲突
08
回避-回避冲突
09
三、动机理论
四、人格组织
内部个体区域 边缘层 中心层 运动知觉区域 边缘区域 中心区域
团体是一个具有内在动力的整体,要改变个体首先要设法改变团体,团体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的改变,会对其中的个体产生压力,促使其行为向与团体一致的方向改变。
从问题解决前到问题解决之间的过渡不是一个渐变的过程,而是一个突发的质变过程;
顿悟学习的特点
01
02
03
04
05
格式塔学派对试误说的批判
桑代克设计的实验情境过于复杂,超出了动物可理解的范围。
质疑桑代克的练习律和效果律。
桑代克把学习看作是一种渐进的量变过程也不符合实验中的现象。
其实,二者并非截然对立。
1914年,获柏林大学哲学博士学位
1921年,柏林大学
1932~1933年,斯坦福大学访问
1933~1935年,康奈尔大学任教
1935~1945年,衣阿华大学儿童福利研究站教授
格式塔心理学

格式塔心理学格式塔心理学是西方现代心理学的主要流派之一,根据其原意也称格式塔心理学为完形心理学,完形即整体的意思,格式塔是德文“整体”的译音。
1912年在德国诞生,后来在美国得到进一步发展,与原子心理学相对立。
“格式塔”(Gestalt)一词具有两种涵义。
一种涵义是指形状或形式,亦即物体的性质,例如,用“有角的”或“对称的”这样一些术语来表示物体的一般性质,以示三角形(在几何图形中)或时间序列(在曲调中)的一些特性。
在这个意义上说,格式塔意即“形式”。
另一种涵义是指一个具体的实体和它具有一种特殊形状或形式的特征,例如,“有角的”或“对称的”是指具体的三角形或曲调,而非第一种涵义那样意指三角形或时间序列的概念,它涉及物体本身,而不是物体的特殊形式,形式只是物体的属性之一。
在这个意义上说,格式塔即任何分离的整体。
格式塔心理学这一流派不像机能主义或行为主义那样明确地表示出它的性质。
综合上述两种涵义,它似乎意指物体及其形式和特征,但是,它不能译为“structure”(结构或构造)。
考夫卡曾指出:“这个名词不得译为英文structure,因为构造主义和机能主义争论的结果,structure在英美心理学界已得到了很明确而很不同的含义了。
”因此,考夫卡采用了E.B.铁钦纳(E.B.Titchener)对structure的译文“configuration”,中文译为“完形”。
所以,在我国,格式塔心理学又译为完形心理学。
格式塔这个术语起始于视觉领域的研究,但它又不限于视觉领域,甚至不限于整个感觉领域,其应用范围远远超过感觉经验的限度。
苛勒认为,形状意义上的“格式塔”已不再是格式塔心理学家们的注意中心;根据这个概念的功能定义,它可以包括学习、回忆、志向、情绪、思维、运动等等过程。
广义地说,格式塔心理学家们用格式塔这个术语研究心理学的整个领域。
格式塔心理学是西方现代心理学的主要流派之一,根据其原意也称为完形心理学。
名词解释格式塔心理学说

名词解释格式塔心理学说格斯塔尔心理学(Gestalt Psychology)是一种心理学理论和方法论,于20世纪初在德国兴起。
格斯塔尔心理学强调整体性和瞬间经验的重要性,以及人类意识的自我组织能力。
它与传统的结构主义和功能主义心理学观点不同,将人类体验看作是由个体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所形成的整体。
格斯塔尔心理学以德国教育家、心理学家马克斯·温特尔(Max Wertheimer)为首,他与其他心理学家如库尔特·考夫卡(Kurt Koffka)、沃尔夫冈·柯勒成(WolfgangKöhler)共同开拓了这一领域。
最初,格斯塔尔心理学是研究知觉(Perception)和感知的心理过程,后来发展为更广泛领域的研究。
格斯塔尔心理学的核心原则之一是“整体优于部分之和”。
这意味着人们倾向于将有关事物的部分组织成有意义的整体,而不是仅仅关注于它们的单独部分。
例如,人们在看到一只鸟时,会将它的羽毛、翅膀和嘴巴等部分整合在一起,并认知为一只完整的鸟。
另一个重要的概念是“瞬间经验”(Phenomenal Experience)。
格斯塔尔心理学认为,人类经验是由瞬间和连续的经验组成的,在这个过程中,人们根据当前的环境和需要塑造和解释事物。
人们的意识是活跃、主动参与的,不仅仅是被动接受外界信息的结果。
格斯塔尔心理学还关注人类的自我组织能力。
它认为人类的认知过程不仅是被动接收和处理信息的结果,而且还包括一种自发的组织和整合过程。
人们倾向于将相似的元素组合在一起,并以某种方式对信息进行分类和组织。
格斯塔尔心理学对问题解决和学习过程也有独特的见解。
它强调认知洞察力(Insight)和洞察解决问题的重要性。
根据这一观点,问题解决并不总是通过分析和推理来实现的,而是通过突破性的见解和直觉来实现的。
这种观点对认知心理学产生了重要影响,并为发展启发式问题解决策略和教学方法提供了依据。
格斯塔尔心理学关注整体性、瞬间经验和自我组织能力。
《格式塔心理学》课件

经典实验二:图形-背景实验
总结词
探究人类在视觉感知中如何区分图形和背景的关系。
详细描述
图形-背景实验是探究人类在视觉感知中如何区分图形和 背景关系的经典实验。实验中,观察者会看到一些由不 同形状和线条组成的图案,并需要在规定时间内分辨出 哪些是图形,哪些是背景。这个实验揭示了人类在视觉 感知中,大脑会根据一定的规则和原则,自动将视觉信 息分为图形和背景两部分,以便更好地理解和解释。
促进自我认知
通过整体理解个人经历和情感,帮助来访者深化自我认知。
解决心理问题
运用格式塔心理学方法,解决如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
提升心理健康水平
通过心理咨询,提高个体心理学在艺术领域的应用
丰富艺术表现形式
艺术家运用格式塔心理学原理,创造出更具表现 力和感染力的作品。
动力性原则
总结词
整体具有自组织的动力特征
详细描述
动力性原则是指整体具有自组织的动力特征。整体内部的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形成一种自我调节、自 我组织的机制。整体的动力特征不是外部强加的,而是由内部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所形成的。
完形性原则
总结词
整体具有内在的完形倾向
详细描述
完形性原则是指整体具有内在的完形倾向。整体倾向于保持一定的结构特征和完整性,即使在受到外 界干扰或破坏的情况下,整体也能够通过自我调节和修复,保持其内在的完形性。完形性原则说明了 整体的稳定性和自我保护机制。
详细描述
格式塔心理学强调整体性原则,认为整体的结构和功能不是各部分简单相加所 能比拟的,整体具有超越各部分简单相加的特性。整体具有特殊的性质,整体 先于部分存在,并且制约着部分的性质和意义。
组织性原则
总结词
格式塔(心理学中的理论)

格式塔(心理学中的理论)(二)引言概述:格式塔理论是由德国心理学家克劳德·勒维-斯特劳斯在20世纪50年代提出的一种心理学理论,是一种关于社会认知和心理规律的理论。
格式塔理论认为,人们对于信息的处理是按照一定的规律进行的,人们通过对信息的归类和编码,来实现对外界的认知。
本文将深入探讨格式塔理论,并从五个大点出发,介绍格式塔理论的核心概念和相关应用,以期逐步揭示这一理论的深度和广度。
正文内容:一、格式塔理论的核心概念1. 结构化认知:格式塔理论认为,人们通过对信息进行结构化的认知,来整合和组织外界的各种知觉刺激。
这种结构化认知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和解释世界,并构建起个体在社会交往中的自我。
2. 选择性感知:格式塔理论指出,由于人们的认知资源有限,所以个体在信息处理过程中会进行选择性感知,即只关注与自己感兴趣或重要的信息,而忽略其他无关的信息。
这种选择性感知可以提高信息的处理效率,但也可能导致信息的片面性。
3. 简化与归类:为了方便对信息进行处理和记忆,格式塔理论将人们的信息处理过程描述为一种简化与归类的策略。
人们通过将信息归类到已有的概念和认知结构中,来加深对信息的理解,同时也可以减少对外界信息的认知负荷。
二、格式塔理论的应用领域1. 广告营销:格式塔理论认为,人们对广告的反应和记忆是受到其结构和编码方式的影响的。
在广告设计中,可以利用格式塔理论的原理,通过简单易懂、结构化的广告语言和图像来吸引消费者的注意,并提高广告的认知和传达效果。
2. 教育教学:教育教学中的知识传递和学习也可以受益于格式塔理论的应用。
教师可以通过对知识进行结构化的教学,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知识点,提高学习效果。
同时,学生也可以通过将新知识归类到已有的知识结构中,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3. 商业决策:格式塔理论也可以应用于商业决策中。
在面对复杂的商业环境和信息冲击时,管理者可以通过对信息的结构化和归类来进行决策,从而更好地理解和把握市场趋势,做出更准确的商业决策。
格式塔心理学理论

产生背景
格式塔心理学产生有深刻的社会背景。德国自1871年实现全国统一后,资本主义工业经过二、三十年的迅速 发展,到20世纪初迎头赶上并超过了老牌的英、法等资本主义国家,一跃成为欧洲最强硬的政治帝国。德国以最 新呢起的力量,要求重新划分势力范围,积极参与瓜分世界的罪恶活动。后来更是妄图称霸世界、征服全球,使 全世界归属于德意志帝国的整个版图中。在意识形态中,强调主动能动、统一国民意志、加强对整体的研究。德 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科学等领域的研究,都被迫适应这一背景和潮流,心理学自然也不可能例外,格式塔心 理学不过是这一社会历史条件下的一种产物。
基本观点
1.学习即知觉重组或认知重组。
格式塔心理学家对学习的解释,往往倾向于使用知觉方面的术语。学习意味着要觉察特定情境中的关键性要 素,了解这些要素是如何联系的,识别其中内在的结构。所以,学习与知觉、认知几乎是同义词。
象其他学派的心理学家一样,格式塔心理学家也认为,通过学习,会在头脑中留下记忆痕迹,记忆痕迹是因 经验而留在神经系统中的。但格式塔心理学认为,这些痕迹不是孤立的要素,而是一个有组织的整体,即完形。 因此,学习主要不是加进新痕迹或减去旧痕迹的问题,而是要使一种完形改变成另一种完形。这种完形的改变可 以因新的经验而发生,也可以通过思维而产生。格式塔学习理论所**的,正是发生这种知觉重组的方式。所以, 在格式塔心理学家看来,一个人学到些什么,直接取决于他是如何知觉问题情境的。如果一个人看不出呈现在他 面前的问题,看不出各种事物之间的联系,那么他对事物的知觉就还处在无组织的、末分化的状态,因而也就无 所谓学习了。一个人学习的方式,通常是从一种混沌的模糊状态,转变成一种有意义的、有结构的状态,这就是 知觉重组的过程。
2.格式塔学派引发了知觉心理学的革新
心理学史课件 第8章 格式塔心理学

第三节 似动现象的研究与格式塔心理学的建立
二、格式塔心理学的建立
1912年,韦特海默发表了他的研究结果,题目为“运动知觉的实验研究”。这篇文章被 认为标志着格式塔心理学学派的正式开始。
PART 04 第四节 格式塔心理学有关知觉的
研究
第四节 格式塔心理学有关知觉的研究
一、图形与背景的关系原则
当我们对某个对象进行知觉时,并不是对对象的所有方面都有清晰的感知,其中的有些 方面能被我们明显地感受到而凸现出来,这一部分就形成图形,而对象的另外一些方面 则退居到衬托的地位就形成背景。
第一节 格式塔心理学产生的背景
三、哲学理论背景
格式塔心理学的产生受到德国哲学家康德的先验论和胡塞尔的现象学理论的影响。格式 塔心理学把现象学作为它的理论基础,并以现象学的实验来研究心理现象。影响格式塔 心理学的哲学思想包括: 第一,康德的先验论。 第二,胡塞尔的现象学。 第三,实证主义。 此外,格式塔心理学还受到怀特海的新实在论观点和摩尔根的突创进化论的影响。
第四节 格式塔心理学有关知觉的研究
七、简单性原则
人们对一个复杂对象进行知觉时,只要没有特定的要求,就会常常倾向于把对象看作是 有组织的简单的规则图形。
第四节 格式塔心理学有关知觉的研究
八、连续性原则
如果一个图形的某些部分可以被看作是连接在一起的,那么这些部分就相对容易被我们 知觉为一个整体。
PART 05 第五节 格式塔心理学的其他研究
第四节 格式塔心理学有关知觉的研究
五、好图形的原则
主体在知觉很多图形时,会尽可能地把一个图形看作是一 个好图形。好图形的标准是匀称、简单而稳定,即把不完 全的图形看作是一个完全的图形,把无意义的图形看作是 一个有意义的图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心理学背景 ⑴马赫 对空间感觉和时间感觉的研究。 奥地利物理学家,著作《感觉的分析》
对于空间(几何图)、时间(曲调)形式的感觉与元素 无关,而是独立的形式(form)
⑵形质学派 强调经验的整体性
一首曲子,不同乐器演奏相同;四边形不是四条边简单 相加,而是新的质
研究方法
现象法,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把直接经验作为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对其进
行自然的观察, 2、坚持对经验进行朴素而如实的描述,不做任
何推测 3、对经验进行质的分析,反对盲目地照搬自然
科学的量的方法 4、强调经验和行为的整体性,反对元素分析和
刺激
同型论
身心关系:认为生理历程与意识历程在结构的 形式方面彼此完全等同。
格式塔心理学
Gestalt Psychology 整体不等于部分之和
——韦特海默
科学心理学建立(1879) 构造主义(1893) 机能主义(1896)
精神分析(1895) 行为主义(1913)
格式塔心理学(1912) 日内瓦学派(1955)
人本主义(1961) 认知心理学(1967)
格式塔的组织原则
图形与背景的关系、接近原则、相似原则、闭合原则、 完形趋向原则、共向原则、简单原则、连续原则。
图形-背景法则 具有一定配置的场内,有些对象突出来形成易于
被感知的图形,而其它对象则退居于次要地 位成为背景。
23
❖接近法则:刺激在空间和时间彼此接近时,容易 组成整体。
24
闭合法则:刺激的特征倾向于聚合成形时,即使其 间有断缺处,也倾向于当做闭合而完满的图形。
让三岁幼儿作类似的取得糖果实验,结果 100%的孩子都到新的更浅的灰色纸上取得糖 果。
研究对象
(一)直接经验 格式塔心理学家用直接经验代替意识,所谓直接经验
就是主体直接感受到或体验到的一切,认为一切经验 都是有意义的整体。 (二)行为 将行为分为整体行为和分子行为,认为心理学应研究 有意义的整体行为。 环境:地理环境和行为环境
对构造主义的批评
格式塔心理学把构造主义的元素说称为“砖块 和灰泥心理学”,说它用联想过程的灰泥把元 素的砖块粘合起来,借以垒成构造主义的大厦。
构造主义的困境:一个例子 当你走进心理学实验室,一个构造主义心理学
家问你,你在桌子上看见了什么? “一本书”
“不错,当然是一本书。”“可是,你‘真正’看见了什么?” “你说的是什么意思?我‘真正’看见什么?我不是已经告诉你 了,我看见一本书,一本包着红色封套的书。” “对了,你要对我尽可能明确地描述它。” “按你的意思,它不是一本书?那是什么?” “是的,它是一本书,我只要你把能看到的东西严格地向我描述 出来。” “这本书的封面看来好像是一个暗红色的平行四边形。” “对了,对了,你在平行四边形上看到了暗红色。还有别的吗?”
产生背景
1、哲学背景 康德的先验论和胡塞尔的现象学 (1)世界:现象的“此岸”和本体的“彼岸” 认识:形式和质料。知识或经验的形式是先验
的,天赋的。如时空、因果 (2)现象即本质:自由公正地描述直接经验,
不加修改地观察,纯粹意识。
2、自然科学背景 物理学中的场论
经典力学→场论:磁场 场是一个整体,其中每个部分都由场整体决定,
“在它下面有一条灰白色的边,再下面是一条暗红色的细线,细线 下面是桌子,周围是一些闪烁着淡褐色的杂色条纹。”
“谢谢你,你帮助我再一次证明了我的知觉原理。你看见的是颜 色而不是物体,你之所以认为它是一本书,是因为它不是别的什 么东西,而仅仅是感觉元素的复合物。”
那么,你究竟真正看到了什么?格式塔心理学家出来说话了: “任何一个蠢人都知道,‘书’是最初立即直接得到的不容置疑 的知觉事实!至于那种把知觉还原为感觉,不是别的什么东西, 只是一种智力游戏。任何人在应该看见书的地方,却看到一些暗 红色的斑点,那么这个人就是一个病人。”
(1880 ~ 1943)
苛勒 (Wolfgang
Kohler)
(1 88 7 ~ 1 9 6 7)
勒温(Kurt Lewin
(1890 ~1947)
考夫卡(Kurt Koffka)
(1886 ~ 1941)实验依据似动现象实验 之前的解释:眼球运动说 韦特海默的反驳:眼球运动需要130毫秒以上,
主要理论
代表人物: 韦特海默(M. Weitheimer), 苛勒(W.Kohler),考夫卡(K.Koffka)
美国心理学史家波林:“耐人寻味的是,我们 看到这三个人的创造性和他们的多产力构成了 反比例。”
完形心理学
1912年于法兰克福大学实验室建成
➢格式塔学派的代表人物
韦太海默
(Max Wertheimer)
对它们的知觉经验。结果发现,当两条线段的 距离短于30毫秒时,人们看到a、b同时出现; 当时距长于200毫秒时,人们看到a、b先后出 现;当时距约为60毫秒时,人们看到线段从a向 b运动。
可曾记得我们在小时玩过的游戏,在许多重叠 纸上画某个人的不同形态,然后快速翻阅,图 上的“人”就动了起来,这是似动现象的最好 例子。
先让小鸡学会辨别一种浅灰色纸和一种深灰色 纸,小鸡在浅灰色纸上能啄到谷粒,在深灰色 纸上不能啄到谷粒,两种纸常常交换位置,经 过40—60次训练,小鸡学会了拣浅灰色纸啄米, 以后变换条件,把深灰色纸换成更浅灰色纸, 以观察小鸡对浅灰色和更浅灰色纸的反应,结 果有70%的小鸡啄新的更浅的灰色纸,只有 30%的小鸡仍啄原来的浅灰色纸。
而60毫秒就可以产生似动现象 小鸡视觉辨别实验:不是对特殊刺激反应,而
是对整体关系的反应 对部分的分析无法解释整体的性质,整体不等
于各部分的总和,整体先于部分且大于部分之 和,并决定着各部分的性质。
“人们把客观上静止的物体看成是
运动的,或者把客观上不连续的位 移看成是连续运动的现象”。
20世纪初,德国心理学家M.韦特海默用实验方 法研究了似动现象。他相继呈现一条垂直(a) 和一条水平(b)的发亮线段(见图似动现象 实验示意),改变两条线段呈现的时距,并测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