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3.7《记念刘和珍君》语言特色素材

合集下载

最新-2018高中语文第7课 记念刘和珍君名人眼中的鲁迅备课素材 新必修1 精品

最新-2018高中语文第7课 记念刘和珍君名人眼中的鲁迅备课素材 新必修1 精品
鲁迅先生就在躺椅上看着我:“你这裙子是咖啡色的,还带格子,颜色混浊得很,所以把红衣裳也弄得不漂亮了。”
“……人瘦不要穿黑衣裳,人胖不要穿白衣裳;脚长的女人一定要穿黑鞋子,脚短就一定要穿白鞋子;方格子的衣裳胖人不能穿,但比横格子的还好;横格子的,胖人穿上,就把胖子更往两边裂着,更横宽了 ,胖子要穿竖条子的,竖的把人显得长,横的把人显得宽……”
鲁迅先生从上往下看了一眼:“不大漂亮。 ”
过了一会又加着说:“你的裙子配的颜色不对,并不是红上衣不好看,各种颜色都是好看的,红上衣要配红裙子,不然就是黑裙子,咖啡色的就不行了;这两种颜色放在一起很混浊……你没看到外国人在街上走的吗?绝没有下边穿一件绿裙子,上边穿一件紫上衣,也没有穿一件红裙子而后穿一件白上衣的……”
【名家有约】
回忆鲁迅先生
萧红
鲁迅先生的笑声 是明朗的,是从心里的欢喜。若有人说了什么可笑的话,鲁迅先生笑得连烟卷都拿不住了,常常是笑得咳嗽起来。
鲁迅先生走路很轻捷,尤其使人记得清楚的,是他刚抓起帽子来往头上一扣,同时左腿就伸出去了,仿佛不顾一切的走去。
鲁迅先生不大注意人的衣裳,他说:“谁穿什么衣裳我看不见的……”
5.老舍:看看鲁迅全集的目录,大概就没人敢说这不是个渊博的人。可是渊博二字还不是对鲁迅先生的恰好赞同。
6.茅盾:要冒这一切伟大的永久纪念的必得办到,由一个先决条件:学习鲁迅!
7.鲁迅逝世时,郁达夫在《怀鲁迅》中写下这样的话:没有伟大的人物出现的民族,是世界上最可怜的生物之群;有了伟大人物,而不知拥护、爱戴、崇拜的国家,是没有希望的奴隶之邦。(《怀鲁迅》郁达夫,一九三六年十月二十四日在上海,原载一九三六年十一月一日《文学》第七卷第五号)
我开始问:“周先生怎么也晓得女人穿衣裳的这些事情呢?”

《记念刘和珍君》语言风格

《记念刘和珍君》语言风格

《记念刘和珍君》语言风格《探寻〈记念刘和珍君〉的语言风格》《记念刘和珍君》有着独特的语言风格,就像一首悲愤交织的挽歌。

它的语言是犀利的,如同锐利的剑刃,直刺向那黑暗的社会。

鲁迅在文中表达愤怒时,没有丝毫的含蓄,那是一种压抑到极致后的爆发。

他说“我已经出离愤怒了”,这愤怒就像即将喷发的火山,炽热而汹涌。

这种直白地表达强烈情感的方式,在我们自己的写作或者表达中,是很值得借鉴的。

有时候我们心中有愤懑,就不要遮遮掩掩,要像鲁迅这般痛快地抒发出来。

这篇文章的语言又是深沉的,好似幽邃的古井,深不见底。

字里行间蕴含着无尽的悲痛与对牺牲者的敬重。

我们看他写那些遇害的青年,写刘和珍,就像是在黑暗中勾勒出一抹明亮又脆弱的光影。

那种深沉的情感不是浮于表面的悲叹,而是扎根于内心深处,深入骨髓的痛惜。

我们在描述自己珍视的事物或者人物时,也可以学习这种深沉。

比如说我们怀念一位逝去的长辈,不要只是简单地说难过,要去挖掘内心深处的情感,像鲁迅写刘和珍那样,写出那些独属于你们之间的回忆和情感的分量。

文中还充满了讽刺的意味,好比一把软刀子,看着不那么锋芒毕露,却能割得人心里生疼。

鲁迅对反动势力的批判,没有破口大骂,而是用一种看似平静的叙述,把那些丑恶的嘴脸揭露出来。

这就像我们看到一个人做了坏事,我们不直接说他坏透了,而是把他做的坏事一件一件地摆出来,让大家自己去评判。

这样的讽刺效果,往往比直接的辱骂更有力量。

在生活中,如果我们遇到不公平的事或者看不惯的人,也可以用这种方式,把事情的真相呈现出来,让那些不合理之处自己暴露在阳光下。

《记念刘和珍君》的语言也有着一种凝重感。

就像沉重的铅块,压在读者的心头。

每一个字仿佛都承载着历史的重量。

我们写作时,想要表达重要的事情或者庄重的情感,也可以营造这样的凝重感。

不要让文字轻飘飘的,要让读者能感受到事情的严肃性。

这就好比我们讲述一场大灾难,不能用讲述日常趣事的那种轻松口吻,要让文字有沉甸甸的质感。

【2019-2020】新人教版高一语文记念刘和珍君知识要点总结-精选word文档 (2页)

【2019-2020】新人教版高一语文记念刘和珍君知识要点总结-精选word文档 (2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 新人教版高一语文记念刘和珍君知识要点总结《记念刘和珍君》是民国时期文学家鲁迅收录在《华盖集续编》的散文,高一语文记念刘和珍君知识要点具体如下,鲁迅先生的文章一直都是高中阶段学习理解的重难点,因此同学们一定不要掉以轻心。

一、作者简介鲁迅,原名周树人,(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中国近现代最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教育家、思想家和革命家,鲁迅的精神被称为中华“民族魂”,并且他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

他是浙江绍兴人(祖籍河南省正阳县),原名周樟寿,字豫山、豫亭,后改为豫才。

母亲鲁瑞、父亲周伯宜。

1898年去南京求学时改名周树人。

鲁迅(周树人)是老大,周作人是老二.周建人是老三(即《风筝》里的弟弟)。

“鲁迅”是他1918年为《新青年》写稿时开始使用的笔名,从此成为世人最崇敬的笔名。

鲁迅是中国近现代最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也是世界上最有成就的作家之一。

二、重点字词本课的生字词的语音、字形及部分字词的含义是必须掌握的重要知识点。

具体内容请点击了解:新人教版高一语文记念刘和珍君重点字词三、必背语段记念刘和珍君作为高中阶段的重点课文,其背诵的段落也是大家必须掌握的重点。

具体内容请点击了解:高中新人教版必修一语文记念刘和珍君必背语段四、重点句子理解掌握本文的重点语句有助于大家理解鲁迅先生的思想及文章特点。

具体内容请点击了解:新人教版语文必修一记念刘和珍君重点句子理解五、全文结构文章结构可以帮助大家清晰的了解文章脉络,方便大家分开段落理解文章中心思想。

学习高一语文记念刘和珍君知识要点一定不要忘记对《记念刘和珍君》的创作背景进行了解,《记念刘和珍君》一文写于三一八惨案之后,鲁迅先生在参加了刘和珍的追悼会之后,亲作《记念刘和珍君》一文,追忆这位始终微笑的和蔼的学生,痛悼“为中国而死的中国的青年”,歌颂“虽殒身不恤”的“中国女子的勇毅”。

纪念刘和珍君作文素材运用

纪念刘和珍君作文素材运用

纪念刘和珍君作文素材运用
今天语文课上,老师说要写纪念刘和珍君的作文,我想了很久,脑海里一片空白。

刘和珍君是谁?我好像只是听说过。

我记得上个星期,爸爸带我去看了场电影,里面的英雄为了救更多的人,自己牺牲了。

他们和刘和珍君一样,都是坚强勇敢的,是不愿意被我们遗忘的。

下课后,我跑去问老师刘和珍君的故事。

老师说,刘和珍君是在战争中英勇牺牲的英雄。

她为了新中国,为了人民的利益,勇猛顽强,她的精神值得我们永远纪念。

不过,我还没有读过英雄的故事,也没看过战争的电影,我几乎不知道刘和珍君是谁,她的事迹我一点也不了解。

我该怎么写作文呢?
离开了学校,我去翻阅了语文书,认真地阅读了关于刘和珍君的故事。

原来,她是在“一二·九”运动时,为了反抗日本侵略者,惨遭敌人杀害的。

我仿佛看到了刘和珍君在街头高呼口号,看见了她坚毅的眼神,看到了她为了国家和人民,无畏牺牲的勇气。

我的心禁不住一阵阵抽痛,眼泪止不住地流下来。

我想,我一定要好好学习,做一个对国家和人民有用的人,永远记得刘和珍君和其他英雄的事迹。

我要写一篇关于刘和珍君的作文,我要把她的故事告诉全世界,让她永远活在人们心中。

《记念刘和珍君》语言赏析

《记念刘和珍君》语言赏析

《记念刘和珍君》语言赏析一、谴词用语鲜明生动文章一开始,程君问“可曾为刘和珍写了一点什么没有”,勾起了“我”对烈士的悲痛的怀念,再次感到“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也早觉得”,其中“也”字是针对程君的请求而言,说明写作此文,不仅仅因程君的请求,更主要的是出自“我”本身的意愿:“早”字则进一步说明,要写文章纪念的愿望由来已久,不只是由程君请求才引起的。

第一节里还有这样一段文字:“我只觉得所住的并非人间。

四十多个青年的血,洋溢在我的周围,使我艰于呼吸视听,那里还能有什么言语?”鲜血“洋溢”在自己的“周围”,以至“艰于呼吸视听”,这都是可以感觉到的,这样,就不仅把青年流血之多,自己郁闷、悲痛之深形象地表现了出来,而且把“非人间”的令人窒息的特点,活生生地具体化了。

在第七段揭露当局者“凶残”,抨击流言家“下劣”,称颂中国女性临难“从容”,用词十分精当、简洁,说明作者在遣词用语上的锤炼功夫,也反映了作者精湛的文字修养。

二、巧妙运用修辞手法本文巧妙地运用了比喻、反语、对比、反衬等修辞手法。

如作者在表达对于徒手请愿的看法时写道:“人类的血战前行的历史,正如煤的形成,当时用大量的木材,结果却只是一小块,但请愿是不在其中的,更何况是徒手。

”鲁迅用一个浅近的比喻,便具体、形象地阐明了一个深奥的抽象的道理,这个比喻很浅近、很生动,读者易于理解,易于接受,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第五段中“伟绩”、“武功”等词,用反语揭露中外反动派“屠戮妇婴”、“惩创学生”的罪恶行径。

文章用“庸人”与“真的猛士”对比。

庸人惯用忘却的方法,对人世间的悲哀与不平作淡化处理,作者批判了这种庸人的生活哲学,肯定了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和正视淋漓鲜血的真的猛士的现实主义精神。

为了使记叙起伏跌宕,文章运用了对比和反衬的手法。

如第五段记叙刘和珍、张静淑、杨德群前仆后继、殒身不恤的场景时,就通过对比和反衬,将一个杀害徒手请愿学生的惊心动魄的场面,栩栩如生地展现在读者面前。

《记念刘和珍君》语言的气势美

《记念刘和珍君》语言的气势美

《记念刘和珍君》语言的气势美鲁迅先生撰写《记念刘和珍君》,旨在纪念刘和珍君以及跟刘和珍君一样被残忍杀害的青年学生们. 文章语言中的逻辑矛盾暗含着鲁迅先生内心汹涌的情感矛盾. 多处使用了长句与短句结合、转折句式贯穿通篇,维持着文章字句间隐形的热度。

营造出这样的气势美,根本原因就是应用了极富感染力的语言手段。

下面就针对这种语言手段的应用进行深刻的探讨。

一、长句与短句结合,让语言跌宕起伏在《纪念刘和珍君》中,大量长句与短句的结合,整句与散句的结合给读者营造出一种酣畅淋漓的痛快之感。

不同长短的语句都会让文章呈现出不同的声调、色调以及情调,这几种有机组合起来就是一篇文章的气势。

一般情况下,短句与对句可以营造出一种急迫感,与之相比,长句与散句的气势相对舒缓。

在《纪念刘和珍君》中,鲁迅先生将长句与短句、对句与散句很好的结合起来,文章该缓时缓,该急时急,就很好的抒发出了自己内心的一种悲愤情怀,让整个文章连绵不断、跌宕起伏,感染力极强。

例如,在这段话中:“惨象,已使目不忍视了;留言,尤使我耳不忍闻。

我还有什么话可以说呢!我懂得哀亡民族之所以默无声息的缘由了。

沉默啊,沉默啊,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这段话就是对句与短句子结合最为突出的一段,在整段话之中,气势磅礴,蕴含着激奋的情绪。

二、转折词贯穿通篇,让文章充满力量鲁迅先生的大部分作品中都十分注重转折词的使用,这一点在《纪念刘和珍君》中得到了深刻的体现,在整篇文章中,共计 69 个句子,其中有 26 个句子中存在转折词,这些转折词不仅包括常用的转折词“然而”“可是”“但是”“但”“而”,还大量的应用了不同类型的语气副词。

这些虚词可以反映现实,对于作者的要求也是很高的,虚词的应用需要遵循劲健有力的原则,将这些转折词应用在文章中能够让文章形成一种曲折多变的表现,这些转折词可以单独出现,也可以应用在复句的连接中。

如《纪念刘和珍君》中有一句话:“我向来是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推测中国人的,然而我还不料,也不信竟会下劣凶残到这地步。

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一文本素材:3.7 记念刘和珍君 从先疑到先觉的少年刘和珍

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一文本素材:3.7 记念刘和珍君 从先疑到先觉的少年刘和珍

学必求其心得,业必贵于专精
从先疑到先觉的少年刘和珍
1904年12月,刘和珍诞生在南昌一个职员的家庭。

在她14岁那年,父亲因病去世,遗下寡母及两弟一妹,母亲为了供孩子上学,每天绩麻纺纱到深夜,并把两间住房也租给别人,一家人挤在一间房里。

后来,一弟一妹因病无钱医治,也不幸夭折了。

艰难的生活,使年幼的刘和珍过早地成熟了。

每天放学回家,她便帮助母亲挑水、劈柴、做家务。

她不爱多说话,凡事都喜欢在心里想个明白。

她学习异常勤奋,从不偷懒,一个人老是躲在房间里读书写字。

生活的艰辛,使她从小养成了勤劳、朴素、干练和好学上进的品格.
1918年夏天,刘和珍从女子公学毕业了,并以优异成绩考入省立南昌女子师范学校。

发榜那天,名单前挤满了许多人,她也挤在人群中。

只听有人议论说:“这下可好了,读师范不要钱,还有人给米,给书。

”听到这话,刘和珍转过身来笑着问:“你知道这米、这书是哪里来的?”
“是官府给的.”
“不!”刘和珍用清脆的嗓音说,“不是官府给的,这粮和书都是老百姓的心血,我们要努力读书,才对得起老百姓。

"
小小年纪的刘和珍,语音虽然稚嫩,但敢于说“不"的精神,已经有所展现了。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3.7《记念刘和珍君》原文赏析素材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3.7《记念刘和珍君》原文赏析素材

原文赏析全文分为七个部分。

第一部分:通过对几难烈士悲痛的追悼,阐明写本文的起因。

第一小段写参加追悼会的人要求作者写点纪念刘和珍君的文章。

本段一开始就写明开追悼会的时间和地点。

“我独在礼堂外徘徊”,表现出鲁迅的悲愤难遣的心情。

然后写和程君的谈话,很自然地引到写纪念文章的事。

这里的“正告”,是郑重地提醒的意思,表现了纪念刘和珍君的文章是来自群众的强烈的要求。

第二小段指出写本文的一个重要的起因—刘和珍君生前是个敢于追求真理、反抗黑暗的青年。

在反动派的残酷迫害下,不但鲁迅等所编的进步刊物往往停刊,“有始无终”,而且这些进步刊物的读者也常常有被迫害的危险,所以“销行一向就甚为寥落”,而在这样的情况下,刘和珍竟“毅然预定了《莽原》全年”。

“毅然”两字有力地表现了刘和珍是个敢于反抗黑暗、追求进步思想的青年,这是下文写到她勇敢地领导同学反对杨荫榆和向段执政府请麒的思想基础,也是鲁迅“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纪念她的重要原因。

他们之间不仅是师生关系,而且是同一营垒中的革命同志。

“生活艰难”主要指当时的黑暗现实。

这段两次用“只能如此而已”,曲折地表达了鲁迅悲愤万分的心情,是对于当时“屠伯们逍遥复逍避”的黑暗现实的强烈控诉,是作者誓为改变当时黑暗现实而战斗的决心。

第三小段指出写本文的另一个重要起因——反动派在屠杀爱国青年后,竞又指使它的帮凶文人吹出“阴险的论调”,真是凶残卑劣极了!所以必须写出此文,作为祭品献给死者。

“可是我实在无话可说”,这句话本身就说明鲁迅已愤怒到什么程度,已经无法用语言来表达了。

“我只觉得所住的并非人间”,不是人世,而是狐鼠昼行的禽兽世界。

“四十多个青年的血……”一句,是直接控诉反动派屠杀青年的血.腥罪行的,这样大量的鲜血,“洋溢在我的周围”,把我泡了起来,使我连呼吸、看、听都异常艰难,哪里述能说什么话?“长歌当哭是必须在痛定之后的”一句,长歌指放声悲歌,当,代替,哭,哀哭,哀痛。

这句的意思是说,用写文章来揭露反动派的罪行和追悼先烈,在先烈刚刚牺牲、作者内心剧痛时是不容易办到的,只有等过一段时间,悲痛的心情稍平息时,才能真正“痛定思痛”,再回想以前的悲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语言特色
语言矛盾中的强烈情感
本文八个部分自始至终都贯穿着言与不言这一矛盾。

1. 我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

2. 可是我实在无话可说。

3. 那里还能有什么言语?
4. 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

5. 我正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

6. 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
7. 但是,我还有要说的话。

8. 呜呼,我说不出话,但以此纪念刘和珍君。

表面上看这几句话在语义上充斥着矛盾,作者反复提到“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

”、“有要说的话”,但却屡屡表示“无话可说”。

在言与不言中作者徘徊不定,自打嘴巴。

但这样的语义逻辑矛盾,恰恰暗含了作者内心冷静的理性与热烈的情感的交错,从思维变化的维度来看,并不矛盾。

第一组中“我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一句是在程君劝鲁迅为刘和珍写文章,提及刘和珍爱读鲁迅的文章,并订阅《莽原》杂志后所述。

这一“必要”应理解为鲁迅对像刘和珍这样的进步青年的认同与爱护。

第二组中“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和“我正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

这两句话都是在叙述“庸人”的世界中,时间会冲淡烈士流血的印迹后提出的,表达了作者欲警醒“庸人”世界保持记性,抗拒遗忘的想法。

第三组中“但是,我还有要说的话”一句紧接着详叙了刘和珍等人的遇害经过以及她们在死难面前的互助,这一叙述侧面证明了她们并非“暴徒”,而真正滥施暴虐的是段祺瑞执政府。

在这几句欲言的表达中,我们看到了鲁迅对进步学生的爱,看到了鲁迅对麻木的国人的警示,看到了鲁迅对诬陷青年学生的反动政府的有力回击。

这就是尚能保持冷静状态下的鲁迅,一个有爱、有责任感、有正义感的鲁迅。

但冷静的、理性的鲁迅却又时时为心中猛烈的情感的火焰所燃烧,呈现无语的状态。

第一组中“可是我实在无话可说”和“那里还能有什么言语”是在论及反动派制造流血惨案、流言家在惨案后制造“阴险的论调”时所述。

第二组中“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是在叙说惨案发生的经过,反动当局凶残屠杀进步青年,走狗文人无耻污蔑进步青年后所说。

第三组中“呜呼,我说不出话,但以此纪念刘和珍君”一句处于全文结尾,是作者在分析请愿的意义,提出“真的猛士,将更奋然而前行”后提出。

在一、二组无语的表述中,充斥着对反动当局凶残暴虐的控诉,对走狗文人阴险无耻的愤怒,两次谈及都使他无话可说,这样的无语正是强烈情感使然,是情到深时的无言,鲁迅太愤怒了、太痛苦了。

第三组中“呜呼,我说不出话,但以此纪念刘和珍君”一句区别于前面的“无话可说”的表述。

前两组中的“无话可说”,愤慨的同时并未真的无语,叙述还在持续。

而作者在“呜呼,我说不出话”的表述后却真正无语了,全文止步于此。

“说不出话”较“无话可说”所表达的情感则更为浓烈,强烈、丰富的情感已无法以言语的形式来表达,而只能寄以“呜呼”的长啸来倾诉。

此时,情感的浓烈打乱了言语的形成逻辑,情感占据了身体的各个器官,理性被最大程度的压抑,情感成为个体的主导,情感甚至能等同于个体,个体也充溢着情感,情感的强烈程度达到了无以复加的顶峰状态。

转折句的使用
本文从开篇叙及写作缘由到第三部分叙述我对刘和珍君的印象及第六部分对徒手请愿意义
的讨论,全文多处呈现为理性的冷静,但全文的情感却始终处于“冷而不冷”的热度中。

转折句式的大量使用是维持隐形的热度的重要因素。

本文大量使用转折句式,其中以关联词“但”来连接的有10处,以关联词“但是”来连接的有2处,以关联词“然而”来连接的有5处,以关联词“而”来连接的有3处,以关联词“却”来连接的有3处,以关联词“可是”来连接的有1处,全文共有 24 处语义上的转折。

转折关系复句又叫主从关系复句,前后分句的意思相反或相对,或部分相反。

转折关系复句语义上呈现差异性,这种差异性在《记念刘和珍君》一文中,明显体现为情感不断地跳跃与突转。

即便是叙述中也包含了大量的转折语气,“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这虽然于死者毫不相干,但在生者,却大抵只能如此而已”、“下午便得到噩耗,说卫队居然开枪,死伤至数百人,而刘和珍即在遇害者之列。

但我对于这些传说,竟至于颇为怀疑”。

大量转折句式的使用使得文章的情感虽在理性的控制之下,却从来未曾冷却,保持着一种热度,这样的处理也使得叙述之后的抒情、强烈情感的表达,更为顺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