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乙己》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孔乙己的教案范文

孔乙己的教案范文

孔乙己的教案范文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课文《孔乙己》的基本内容,了解孔乙己的形象特点和社会背景。

2.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提高他们对文学作品的分析和理解能力。

3. 通过学习《孔乙己》,引导学生思考社会问题,提高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同情心。

二、教学内容1. 课文《孔乙己》的基本内容,包括情节、人物、背景等。

2. 孔乙己的形象特点,包括他的性格、命运、社会地位等。

3. 鲁迅先生的文学风格和文学思想。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课文的基本内容和孔乙己的形象特点。

2. 讨论法:引导学生思考社会问题,提高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同情心。

3. 鉴赏法:分析鲁迅先生的文学风格和文学思想。

四、教学步骤1. 导入:简要介绍鲁迅先生及其作品《孔乙己》。

2. 讲解:详细讲解课文内容,分析孔乙己的形象特点。

3. 讨论:引导学生思考孔乙己的命运和社会背景,讨论社会问题。

4. 鉴赏:分析鲁迅先生的文学风格和文学思想。

5. 总结:总结课文内容,强调孔乙己的形象特点和社会意义。

五、教学评价1. 学生能熟练掌握课文《孔乙己》的基本内容。

2. 学生能理解并分析孔乙己的形象特点。

3. 学生能思考社会问题,提高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同情心。

4. 学生能鉴赏鲁迅先生的文学风格和文学思想。

六、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 理解《孔乙己》的人物形象及其所反映的社会现实。

2. 分析鲁迅先生的文学手法和语言特色。

3. 掌握课文中的关键信息和主题思想。

难点:1. 理解孔乙己复杂性格背后的社会原因。

2. 鉴赏鲁迅先生如何通过细节描写展现人物性格和社会环境。

3. 深入分析课文中的象征意义和隐喻。

七、教学准备1. 教材:《孔乙己》原文及相关评论文章。

2. 参考资料:鲁迅生平和作品介绍、相关历史背景资料。

3. 教学多媒体设备:投影仪、音响设备、教学课件。

八、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回顾上一节课的内容,引出本节课的学习重点。

2. 文本细读:分段朗读课文,引导学生关注重要语句和段落。

孔乙己教案

孔乙己教案

孔乙己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孔乙己》这篇短篇小说的背景和作者鲁迅;2.理解小说中的主要情节,并能够分析故事中的人物形象、主题等;3.提升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思辨能力;4.培养学生对鲁迅和其他文学作品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1.了解《孔乙己》的主要情节和主题;2.分析小说中主要人物的形象和特点。

三、教学难点1.分析小说中的主题和人物形象之间的关系;2.运用阅读理解和思辨能力对小说进行深入思考。

四、教学准备1.课本《孔乙己》一节;2.鲁迅相关的资料;3.学生阅读及讨论小组。

五、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引导学生回忆上一节课学习的内容,通过问题与学生互动,迅速激发学生对《孔乙己》的兴趣。

2. 导读(10分钟)•向学生简要介绍鲁迅及其作品的背景,了解他的思想和影响;•分享一些与《孔乙己》相关的知识,例如小说的背景、主要人物、故事情节等。

3. 阅读(20分钟)•学生自主阅读《孔乙己》;•老师布置相关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4. 分组讨论(15分钟)•学生分成小组,共同讨论并回答问题;•鼓励学生展示不同的观点,并进行思想碰撞。

5. 思考和总结(15分钟)•整合各小组的观点和讨论结果,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小说中的主题和人物形象;•引导学生总结相关观点,并就鲁迅对中国文学的影响展开讨论。

6. 拓展阅读(10分钟)•提供一些与《孔乙己》相关的文章和评论,鼓励学生进行进一步阅读;•学生自主地选择一篇文章进行阅读,并分享自己的观点。

六、课堂作业1.撰写一篇文章,以《孔乙己》为题材,讨论鲁迅作品对我们的启示和影响;2.阅读其他鲁迅作品,并写一篇读后感。

七、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对《孔乙己》这篇短篇小说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对鲁迅及其作品也有了更多的兴趣。

通过小组讨论和思考,学生的思辨能力得到了锻炼,并且对中国文学的认知也有所提升。

不过,在教学中还需要进一步引导学生进行拓展阅读,提高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分析和评价能力。

《孔乙己》教学设计

《孔乙己》教学设计

《孔乙己》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1)学生能够了解小说的时代背景和作者鲁迅的相关知识。

(2)理解并掌握文中重点字词的音、形、义。

(3)通过分析孔乙己的形象,培养学生概括人物形象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1)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文本,自主思考、合作探究,深入理解小说的主题。

(2)学习通过外貌、语言、动作等描写方法来塑造人物形象的写作技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让学生认识到封建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的毒害和封建社会的冷酷无情。

(2)引导学生关注社会中的弱势群体,培养学生的同情心和社会责任感。

二、教学重难点(1)分析孔乙己的人物形象,理解其性格特点和社会根源。

(2)体会小说中细节描写的作用,学习通过细节描写来刻画人物的方法。

2、教学难点(1)理解小说主题,探讨孔乙己悲剧命运的社会根源。

(2)引导学生对文中的“笑”进行深入分析,体会其背后的深层含义。

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小说的时代背景、作者生平以及文中的重点字词和文学常识。

2、问答法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讨论法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孔乙己的人物形象和小说主题,促进学生之间的思想交流。

4、朗读法通过朗读课文,让学生感受小说的语言魅力,体会人物的情感。

1、导入新课(1)通过多媒体展示鲁迅的图片和简介,引出作者。

(2)简单介绍《孔乙己》的写作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标注出生字词。

(2)教师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讲解重点字词的读音、含义和用法。

(3)学生默读课文,概括小说的主要内容。

3、精读课文,分析人物形象(1)找出文中描写孔乙己外貌、语言、动作、神态的语句,分析其性格特点。

例如:“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

”这句话表明孔乙己既不愿意放下读书人的架子,又穷困潦倒,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都很低。

(2)分小组讨论孔乙己的人物形象,每个小组推选一名代表进行发言。

孔乙己教案教学设计5篇

孔乙己教案教学设计5篇

孔乙己教案教学设计5篇孔乙己教案(一):《孔乙己》优秀教学设计回到课文[教学目标]1、认识封建科举制度的罪恶,教育学生珍惜此刻的学习生活2、在具体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描述中,去分析人物的性格特征,从而揭示孔乙己杯具生活的社会根源。

[教学重点和难点]:把握主题[由整理][教学过程]一、导语同学们,你们以前学过鲁迅的哪些小说?(学生回答教师提示),鲁迅一生写了33篇小说,最喜欢的是《孔乙己》,巴金先生也说,孔乙己写得多么好,日本一位作家也说,孔乙己是最完美的艺术典型,凡读过《孔乙己》的人,无不在心中留下孔乙己这个深受封建科举制度毒害,又遭到冷酷现实凉薄的苦人儿的形象。

鲁迅先生怎样运用鬼斧神工之笔来精心塑造这个形象呢?请让我们一齐来学习这篇课文――《孔乙己》。

二、时代背景介绍具体资料见教学用书。

三、检查预习状况:检查预习,正字注音(出示幻灯片先让一位程度中等的学生注音,然后群众订正)阔绰(chuò)阔气。

绰:宽绰,如绰绰有余羼(chàn)混和,掺杂;绽出(zhàn)突露出来。

比较绽淀字间或(jiàn)偶然,有时候。

注音中间读jian拭(shì)擦蘸(zhàn)在液体粉末或糊状物里沾一下就拿出来;打折(shé)打断附和(hè)(言语动作)追随别人(多含贬义)。

比较:和平he不屑置辩(xiè):认为不值得争辩;颓唐(tuí)精神萎靡,不振作戕害(qiāng)伤害。

戕:杀害。

四、学习前三段请一位同学表情朗读课文前3段,要求其他同学思考下列问题⑴努力掌握叙述和描述的中心⑵作者是怎样描述社会风情的。

请学生回答思考题,教师出行引导和评价。

要点提示:⑴开头三段先说酒店的大概状况,写出孔乙己生活在怎样一个社会环境。

2024版《孔乙己》优秀教学设计精选

2024版《孔乙己》优秀教学设计精选

精选•教学目标与要求•教学内容与重点难点•创意课堂设计方案•互动环节与作业布置目•资源整合与利用建议•反思总结与改进方向录教学目标与要求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能够分析小说的语言、结构和艺术特色。

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和表达能力,能够撰写与小说相关的文学评论或读后感。

掌握小说的基本情节和人物形象,了解小说的社会背景和文化内涵。

知识与技能目标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和探讨小说中所反映的社会问题和人性问题,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人文关怀精神。

激发学生对经典文学作品的兴趣和热爱,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和审美情趣。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探究精神,鼓励学生勇于探索和创新。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教学方法与手段要求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讲授、讨论、案例分析、角色扮演等,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如多媒体课件、网络资源等,以丰富教学内容和形式,提高教学效果。

注重教学过程的互动性和实践性,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和小组活动,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

教学内容与重点难点故事情节梳理语言风格品味文学手法分析030201文本解读与赏析人物形象塑造分析孔乙己形象特点其他人物形象人物形象对比主题思想探讨及启示社会批判主题探讨《孔乙己》所揭示的社会批判主题,如封建科举制度的弊端、社会阶级的固化等。

人性探讨分析文本中人物的人性表现,探讨人性中的善恶、自私与同情等复杂情感。

当代启示结合当代社会现实,思考《孔乙己》对当代社会的启示意义。

重点难点剖析及拓展延伸难点解析重点剖析针对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难点问题进行解析,如语言理解、文学手法运用等。

拓展延伸创意课堂设计方案情境导入激发兴趣创设旧时代酒馆场景01引入相关历史背景02提出问题引导思考03共同探究作品主题小组合作探讨《孔乙己》所表达的主题思想,如社会变革中的小人物命运等。

分组讨论人物形象学生分组讨论孔乙己的性格特点、命运走向等,加深对人物形象的理解。

第5课《孔乙己》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

第5课《孔乙己》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

教学设计模板教学过程序号时间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授课内容《孔乙己》教学目标1.了解小说的时代背景,理解故事情节,把握小说的主题。

2.通过品读有关孔乙己的外貌、动作、语言、神态等方面的语句,分析他的性格特征。

3.抓住小说中的环境描写,洞悉造成孔乙己悲剧的社会原因,认识封建社会的世态炎凉。

4.批判封建科举制度的腐朽和病态社会的冷酷,认识到封建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的毒害。

教学重点通过品读有关孔乙己的外貌、动作、语言、神态等方面的语句,分析他的性格特征。

关注人物描写,分析人物性格,理解人物的复杂性和丰富性。

教学难点抓住小说中的环境描写,洞悉造成孔乙己悲剧的社会原因,认识封建社会的世态炎凉。

教学方法启发式教育教学媒体多媒体及视频展台板书设计第二课时孔乙己人物形象悲剧原因读者眼中:可笑可怜的悲剧人物冷酷社会众人眼中:可有可无的取笑对象病态思想自身性格3分钟第一课时一、复习导入猜一猜:这是我们学过鲁迅先生的哪几篇小说?今天我们学习《呐喊》礼的另一篇小说《孔乙己》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默读课文整体把握,概述小说内容这篇小说将了怎样的故事?明确:时间、地点、人物、事件2课文分为几部分?画出小说的情节结构第一部分(1-3):介绍孔乙己生活的社会环境。

第二部分(4-8):介绍孔乙己平日来酒店喝酒的状况。

第三部分(9-13):描述孔乙己最后一次来酒店喝酒的悲惨情形和命运结局。

3了解小说的叙事视角,把握情节设置特点(1)小说用谁的口吻讲述孔乙己的故事?(2)“我”回忆了孔乙己的哪几个生活片段?哪些是“我”亲历的,哪些是“我”从他人的闲聊中了解到的?①众人取笑孔乙己偷东西;②众人奚落孔乙己没考中秀才;③孔乙己小伙计写字;④孔乙己给小孩子分茴香豆(3)情节设置的特点小伙计的视角,正面叙述发生在咸亨酒店的几个片段,孔乙己的科考、抄书营生、偷书被打等情节以插叙和转述的方式呈现。

没有发展阶段分明的情节安排,只是展现了几个生活片段。

孔乙己教案教案 孔乙己教案教学设计3课时

孔乙己教案教案 孔乙己教案教学设计3课时

孔乙己教案教案孔乙己教案教学设计3课时一、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内容,感受鲁迅先生的文学魅力。

2.分析孔乙己的形象,理解其背后的社会意义。

3.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培养文学鉴赏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分析孔乙己的形象。

2.教学难点:理解孔乙己形象背后的社会意义。

三、教学课时3课时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引导学生回顾鲁迅先生的生平和作品。

2.提问:同学们对《孔乙己》这篇课文有什么初步印象?(二)阅读课文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故事情节。

2.教师辅导学生理解生字词。

(三)课堂讨论1.请学生谈谈对孔乙己这个角色的认识。

2.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孔乙己的性格特点。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复习上节课的内容,回顾孔乙己的性格特点。

2.提问:同学们觉得孔乙己这个角色在故事中起到了什么作用?(二)深入分析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孔乙己与周围人的关系。

2.讨论孔乙己悲剧命运的根源。

(三)课堂小结2.强调课文的社会意义。

第三课时(一)复习导入1.回顾上节课的内容,讨论孔乙己的形象。

2.提问:同学们觉得这篇课文想要传达给我们什么信息?(二)拓展延伸1.教师引导学生联系现实生活,思考孔乙己形象的现实意义。

2.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看法。

2.布置作业:写一篇关于孔乙己的读后感。

五、教学反思1.本节课通过阅读、讨论、分析,让学生对孔乙己这个角色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2.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较高,能够积极思考、表达自己的观点。

3.教师在课堂上注重引导,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提高了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4.作业布置具有针对性和实用性,有助于巩固课堂所学。

六、教学建议1.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启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深入分析课文内容。

2.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提高课堂互动性。

3.结合现实生活,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的社会意义。

4.加强课后辅导,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解答学生的疑问。

重难点补充:第一课时(一)导入教师提问:“同学们,你们在生活中有没有遇到过像孔乙己这样的人物?他们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学生分享自己的经历和感受。

《孔乙己》课教案教学设计

《孔乙己》课教案教学设计

《孔乙己》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孔乙己》,使学生了解作者鲁迅及作品背景,理解作品的主题思想和人物形象。

2. 过程与方法: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品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揭示,培养学生的同情心和对弱势群体的关注。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分析孔乙己的人物形象,理解作品的主题思想。

2.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从作品中感受到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揭示。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作者鲁迅及作品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故事情节,感知人物形象。

3. 合作探究:分组讨论,分析孔乙己的人物形象,理解作品的主题思想。

4. 分享交流:各小组代表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5. 总结提升:教师引导学生从作品中感受到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揭示,培养学生的同情心和对弱势群体的关注。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掌握情况。

3.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合作探究过程中的表现,包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课后作业:1. 根据课堂所学,结合个人思考,写一篇关于《孔乙己》的读后感。

2. 针对作品中的社会现实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和建议。

六、教学策略:1. 情境创设:通过设置相关情境,让学生更好地融入作品,感受作品所传达的情感。

2. 启发式教学:教师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3. 情感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同情心,提高对弱势群体的关注度。

4. 小组合作:鼓励学生互相交流、讨论,提高团队合作能力。

七、教学方法:1. 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理解课文的能力。

2. 合作探究:分组讨论,引导学生深入分析作品内容。

3. 案例分析:选取典型例子,进行详细讲解,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作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孔乙己》教学设计教学目标:能力目标:通过读写结合,分析孔乙己的形象和造成其悲剧的社会原因。

情感目标:评析孔乙己这一人物的社会意义,了解作者对腐朽罪恶的封建科举制度和病态冷酷的社会的揭露和批判。

重点难点: 孔乙己性格特征的分析以及造成孔乙己悲剧的社会原因.教学方法:读写结合法。

通过多种阅读方法,仔细揣摩鲁迅小说含蓄、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以深刻理解人物形象,进而整体把握内容;通过写对联,促使学生将感受提取、整合,从而达到“深入分析和思考小说人物的性格内涵,理解作品的思想意义”的目的。

课前预习:1、整理关于鲁迅的文学常识,包括原名、籍贯、作品集、已学作品、身份。

2、利用工具书和书下注解,扫除字词读音及解释上存在的障碍。

3、找出本文写作的年代,查找资料,了解当时中国所处的时代背景。

4、查找资料,了解科举制度。

5、熟读课文1-3小节,根据对课文的理解,完成对联并附上横批。

上联:短衣帮寒酸穷苦站着吃喝下联:横批:6、找出有关孔乙己的五个片段描写,以小标题的方式概括。

示例:片段一偷窃遭人嘲笑(第4小节)片段二片段三片段四片段五7、找出关于孔乙己的两次外貌描写,用批注的形式在文章旁边写出自己读出的信息。

(提示:可以看出孔乙己什么心理,什么性格等)(预习环节,一节课,基本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

)第一课时教学目标:一,了解环境描写的作用,感受孔乙己的生存环境。

二,学习以人物的外貌表现人物性格的写作方法。

三,初步感知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的毒害。

重点难点:了解社会环境;学习人物描写,感受人物形象。

教学过程:一:了解作者写作背景,请学生展示预习成果,教师适当补充。

二:介绍小说三要素,过渡到下一环节——感知社会环境。

三:重点阅读1_3小节,通过对人物描述感知社会环境。

1、(检查预习环节5)出示上联:短衣帮寒酸穷苦站着吃喝请三个学生分别读123小节,其余学生听读,并思考老师从哪些地方得到“寒酸穷苦”的信息?集体交流。

教师引导:师:第一小节可从哪些数量词看出“寒酸穷苦”?生:“四文”“一碗”“一文”“一碟”“十几文”师:短衣帮一般的消费如何?菜尤其是荤菜他们吃吗?从哪儿可见?生:“倘肯”“如果”,表示假设,他们是不可能这样阔气的。

师:那句话道出实情?生:“但这些顾客,多是短衣帮,大抵没有这样阔绰”。

师:这句话读的时候,短衣帮是什么心情?用什么语气来读?生:失望。

师:将能体现短衣帮穷酸的数量词重读,将“但……”这一转折的句子读出失望来。

齐读。

生齐读。

2、展示下联,并从文中找你这样对的依据。

生1:长衫客财大气粗坐着享受。

他们踱着步子,要就要菜,慢慢坐着吃喝。

可见其身份高人一等,有钱。

生2:长衫主富贵阔绰坐着享受。

师评价并引导品读:对于酒菜,鲁迅对于短衣帮和长衫客买的情形所用文字不一样。

找出来,并扮演短衣帮、长衫客的身份表演一下。

生:一个是“买”,会说:“老板,买一碗酒!”一个是“要”,坐在座位上喊:“小二,来两碗酒,四盘菜。

”师:很好。

齐读写长衫主顾的文字,语速要慢一些,重读“踱”“要”“慢慢”。

生:齐读。

师:根据上下联,加个横批。

生:同人不同命、天上人间、天壤之别师肯定,出示老师的横批:贫富分明。

3、师:除了这两类人,还有小伙计“我”和掌柜。

我们还是尝试用对联揭示他们的特点个性。

上联,我们一起来出,也用十一个字。

小伙计给人留下什么印象?生:傻。

师:那是谁对他的评价?生:掌柜。

师:那么你怎么认为?生:憨厚老实。

师:好。

上联有了:小伙计憨厚老实——(板书)那什么事可见呢?生:不会在酒里羼水。

师:那上联就这样:小伙计憨厚老实不会羼水。

动脑筋,根据对掌柜的描述,用四个字形容其个性,再用四个字表明其表现。

生:凶掌柜老奸巨猾欺贫怕富。

师:再加个横批。

提示:小伙计不会羼水就是“傻”,掌柜的对穷人富人冷热分明,这是个什么社会?生:世态炎凉。

师小结这一环节。

四、(检查预习环节6)整体感知情节,展示五个片段的小标题。

生:偷书被嘲笑、没有进学被嘲笑、教我写“茴”字、分孩子茴香豆、打折腿后来喝酒。

五、重点阅读前后两处外貌描写。

1、先静思默读,然后小组交流,仔细咀嚼,品读文字传达的信息,了解孔乙己的内心和性格。

教师示范:“青白脸色”,表明他营养不良,生活穷困。

2、生展示,集体交流。

教师指引,明确:孔乙己以读书人自居,身份低微,有自食其力的能力却好喝懒做,年岁已大,痴迷科举,为其所毒害,遭受毒打、命运凄惨、生活越发窘迫。

3、朗读指导:师:对这样一个人,无论是作者还是读者,我们都会生发什么情感?生:可怜他,同情他。

也觉得可悲。

师:用什么语气、语速来读这两段文字?前后语速一样吗?生:低沉的、缓慢的。

后面的比前面更慢。

师:为什么?生:后面的外貌描写显示孔乙己的境遇更为悲惨。

师请学生范读,其余学生准备评价。

全体学生齐读。

六、总结。

七、布置作业:就前后两次外貌描写,给孔乙己写副对联。

第二课时教学目标:一,学习用语言神态动作描写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二,理解孔乙己悲剧的原因,探讨主题。

三,深入感知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的毒害。

重点:通过语言神态等描写感受人物形象。

难点:理解孔乙己悲剧成因及意义。

教学过程:一:检查作业导入:请学生出示对联,总结对孔乙己外貌描写的感受。

生:脸色青白转黑瘦越发潦倒长衫破旧变短袄更加穷困师:着眼脸色和衣着的变化来写出其经济越发窘迫。

很好。

生:身着长衫以读书人自居站着喝酒比短衣帮不如横批:里外不是人师:着眼于他特殊的身份,还用横批道出了他的尴尬处境。

很有才。

生:好喝懒做不会营生之乎者也却要偷窃横批:都是科举惹得祸师:太有才了,道出了孔乙己沦落至此的原因。

二:品读语言、神态描写。

1、以小组为单位就五个片段中的语言神态描写,说说自己的感悟。

2、展示成果。

生:片段一中,他被人嘲笑偷书,却睁大眼睛分辩,脸涨的通红,青筋绽出,说是别人污了他的清白,他是窃书不是偷,读书人偷书不算偷。

可见其以读书人自居、死要面子。

师:读这一段文字。

对于众人和孔乙己分别用什么语气来读?生:众人是嘲讽的语气。

孔乙己是着急的、急切的。

师:很好。

请人分角色朗读。

生分角色朗读。

请生就刚才的分角色朗读进行评价。

师小结。

三,品味动作描写。

师引导:对于孔乙己的动作老师引导大家来看两个字,这两个字的使用可见鲁迅文学巨匠的写作功夫。

孔乙己掏钱的动作,第一次是?第二次是?生:排、摸师:可以自己做一下这两个动作,边做边揣摩孔乙己的心理。

生:“排”,没钱却炫耀有钱;折了腿后“摸”钱可见真的很穷了。

师:揣摩得透彻。

那能否融入你的理解,上联用上“排”字,下联用上“摸”字,写副对联?生:一“排”显炫耀一“摸”现穷困生:有钱“排”出九文没钱“摸”出四个生肯定。

四,探讨主旨,领会人物的社会意义1探讨其悲剧成因。

生:丁举人的恶毒。

师:造成了直接的伤害、肉体的伤害。

丁举人只不过是一个举人,文中并未交代他是什么官,为什么他敢在自己家滥用私刑?生:大家都害怕他,因为他是举人,可能将来还是进士。

生:社会黑暗。

官官相护,可能他没当官,但可能当官,所以当官的也怕他三分。

师:很有道理。

黑暗的封建社会是罪魁祸首。

还有什么原因呢?生:他自己好喝懒做。

生:他有谋生的身体条件,但嗜酒如命,自小读书,不会营生,一心想着靠科举爬上官位。

师:自身的不上进,又为科举毒害。

除了自身原因,除了肉体所受的伤害,还有吗?生:周围人的嘲讽,是对他的精神伤害。

师引导分析“笑”的相关文字。

明确:人们孔乙己的不幸和痛苦来取乐。

作者勾画出这些人麻木冷漠无聊的嘴脸,反映封建社会的黑暗冷酷,笑声里蕴藏着悲凉的意味。

师生讨论归纳造成孔乙己悲惨遭遇的原因、意义。

明确:1、社会原因。

(1)封建科举制度的毒害。

(2)封建等级制度和封建思想侵蚀下,民众的麻木不仁。

(3)以丁举人为代表的封建统治者的残酷摧残。

2、自身原因。

热衷科举、好喝懒做、麻木不仁、至死不悟。

老师总结:这篇小说,通过对孔乙己后半生几个悲惨生活片断的描述,成功地塑造了封建末世备受科举制度摧残的下层知识分子的形象,控诉了封建制度的罪恶,揭示了国民冷漠、麻木的状态。

五、质疑。

1、生再读书,质疑,集体交流。

2、师预设相关问题:孔乙己最后死了吗?六,布置作业:1、感悟文中鲁迅对孔乙己的感情,完成对联:哀其不幸深受科举毒害2、熟读课文3、课外推荐阅读小说《阿Q正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