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社会化

合集下载

社会学概论新修精编本(第三版)课件第六章 人的社会化与个体化

社会学概论新修精编本(第三版)课件第六章 人的社会化与个体化
渗透,虚拟经济的规模迅速扩大。 ✓ 在一些国家,以套利为目的的投机经济不断取代以生产为主体的实体经济的传统地 位。不确定性、高波动性和高风险
性也随之成为当代经济领域的常态现象。
第一节 社会化和个体化概要
二、个体化社会与人的个体化
(一)“个体化社会”的到来 • 第三,社会生产体系的轻型化、小型化和微型化。 ✓ 随着社会产业结构由重型 化的工业制造业向轻型化的信息服务业的转型,以及社会生产的信息化、符码化 和数字化,
授 给晚辈。现在,社会学家普遍认为社会化是一个双向过程,即长辈与晚辈之间相互传授知识和规范。现代社会的变 迁速度快,知识更新速度也快,一些成年人往 往要接受逆向社会化。
• 再社会化 ✓ 是指全面放弃原已习得的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 重新确立新的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再社会化与发展社会化有本质的
不同:第一,发展社会化着眼于人的完善,而再社会化着眼于人的改造;第二,再社会化的形式一般要比发展社会化 要剧烈。
第二节 人的社会化
一、社会化概述
1、“镜中我”理论 • 美国社会学家库利是最早将 “自我”概念引入社会化研究的社会学家之一。他认为,自我或人格是社会的产物,是通
过社会互动而产生的。 他将自我意识的形成分为三个阶段:首先,我们设想自己在他人面前的行为方 式;其次,实施 行为之后,我们设想或理解他人对自己行为的评价;最后,我们 根据自己对他人的评价的想象来评价自己的行为,并 据此做出下一步反应。在这样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中,就逐渐形成了每个人的自我意识和个性。库利非常形 象地将这 一过程形成的自我概念称为 “镜中我”,即每个人的 “自我”观念其实 是他人这面 “镜子”的反射。
第二节 人的社会化
一、社会化概述
4、人格发展“八阶段”论 • (5)认同与角色混淆 (青少年期)。 ✓ 这一时期青少年特别注意观察和认识各种社会角色的意义,学会扮演不同角色,实现角色的自我认同。 • (6)亲密与孤独感 (青年期或成年早期)。 ✓ 个人将经历求爱和建立家庭等事件。 • (7)关注后代与关注自我 (中年期或成年期)。 ✓ 个人的社会成就已相对达到顶峰,自己的子女已逐渐长大,增加了对他人特别是对下一代人的关心。 • (8)完 善与绝望 (成熟期或老年期)。 ✓ 在这人生的最后阶段中,个人会经常回忆和总结自己一生的活动,力图给自己的一生做出一个使自己满意的解释。

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6-10章)【圣才出品】

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6-10章)【圣才出品】

第六章人的社会化6.1 复习笔记一、什么是社会化1.社会化的定义(1)“社会化”内涵的发展过程①20世纪50年代以前的社会化研究主要以少年儿童为对象,研究的重点是个体如何从一个“生物人”转变为一个“社会人”。

②20世纪50年代开始,社会化研究的范围逐渐扩大,出现并形成了广义的社会化研究。

在广义社会化的观点看来,社会化不仅是一个“生物人”向“社会人”转变的过程,而且是一个内化社会价值标准、学习角色技能、适应社会生活的过程。

社会化是一个贯穿人生始终的过程。

③近年来,随着研究的深入,广义的社会化研究又有了新的发展:a.强调研究个体的社会化对于整个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意义,以及个体社会化过程中社会环境因素所起的作用,个体的成长与社会运行和发展之间的互动关系。

b.扩大“个体”概念的内涵。

“个体”既可以指一个个具体的人,也可以指社会意义上的一个群体或单元。

(2)社会化概念的内涵存在三种不同的理解角度:①从文化的角度来看,社会化是一个文化传递和延续的过程,社会化的实质是社会文化(核心是价值标准)的内化。

②从个性发展的角度,社会化被视为一个人的个性形成和发展的过程,社会人就是经由社会化过程而形成有个性的人。

③社会结构角度认为,社会化就是要使人变得具有社会性。

社会化功能在于维持和发展社会结构。

(3)社会化的概念社会化是指个体在与社会的互动过程中,逐渐养成独特的个性和人格,从生物人转变成社会人,并通过社会文化的内化和角色知识的学习,逐渐适应社会生活的过程。

在此过程中,社会文化得以积累和延续,社会结构得以维持和发展,人的个性得以健全和完善。

社会化是一个贯穿人生始终的长期过程。

2.社会化的类型(1)初级社会化①初级社会化是发生在生命早期的社会化。

其主要任务是向儿童传授语言和其他认知本领,使其内化社会文化规范和价值标准,能够正确理解社会关于各种角色的期望和要求。

②初级社会化主要发生在儿童时期,是整个社会化过程的基础。

第六章人的社会化

第六章人的社会化
2.难点
社会化的问题
4
• 每一个人、每一个个体的成长 都是同社会化紧密联系在一起 的。一般来说,生命个体都会 成长为正常的人,但也存在例 外。古今中外都有不少这方面 的个案:
5
人 猿 泰 山
6
一、什么是社会化 (一)社会化的定义
• 怎样理解“后勤社会化” 或“养老社会化”中的 “社会化”?
7
一、社会化的定义 (一)社会化的基本涵义
• 公开发表《论无限性、宇 宙和诸世界》一文,否定 了“上帝”的存在,1600 年2月,他被天主教会活 活烧死。
20
(二)社会化的特点
社会化是社会强制性和个体能动性的
1
有机统一 。
个体社会化是一个终身不间断地进
2
行的过程
不同时代、不同阶级、不同民族、
3
不同国家和不同地区个体的社会化
往往具有不同的特点
9
• 北京大学社会学系编写的《社会学 教程》:
“社会学所谓的社会化,就是 指一个个体,通过学习群体文化, 学习承担社会角色,把自己一体化 到群体中去的基本过程。”
10
• 王步征主编的《人与社会》: 社会化是指 “不知不识的生物
人,通过接受社会文化,学习承担 社会角色,逐渐转化成为一个社会 人的过程。……社会化的对象,是 社会中未成年的个人。”
11
• 杨心恒主编的《社会学概论》: “社会化就是社会将一个自然人转化
成为一个能够适应一定的社会文化,参与 社会生活,履行一定角色行为的社会人的 过程;也是一个自然人在一定的社会环境 中通过与他人的接触与互动,逐渐地认识 自我,并成为一个合格的社会成员的过 程。”
12
• 全国13所高校联合编写的《社 会心理学》:

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章节题库(人的社会化)【圣才出品】

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章节题库(人的社会化)【圣才出品】

第六章人的社会化一、概念题1.社会化(华中农大2011、2010年研;中国青年政治学院2009年研;中山大学2007年研)答:社会化是指个体在与社会的互动过程中,逐渐养成独特的个性和人格,从生物人转变成社会人,并通过社会文化的内化和角色知识的学习,逐渐适应社会生活的过程。

在此过程中,社会文化得以积累和延续,社会结构得以维持和发展,人的个性得以健全和完善。

社会化是一个贯穿人生始终的长期过程,包括五种类型:①初始社会化;②预期社会化;③发展社会化;④逆向社会化;⑤再社会化。

2.反向社会化(南京理工大学2011年研)答:反向社会化又称逆向社会化(reversal socialization),是指晚辈传授文化规范和知识给长辈的现象。

社会化长期被认为是一个单向过程,即长辈将社会规范和文化知识传授给晚辈。

现在,社会学家普遍认为社会化是一个双向过程,即不但有长辈传授知识和规范给晚辈,也有晚辈传授知识和规范给长辈。

3.再社会化(西南大学2010年研;人大2008年研)答:再社会化(resocialization)是指全面放弃原已习得的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重新确立新的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

再社会化与发展社会化有本质的不同:①发展社会化着眼于人的完善,而再社会化着眼于人的改造;②再社会化的形式一般要比发展社会化剧烈。

再社会化虽然着眼于人的改造,但它并不一定是负面的和强制性的。

改造罪犯,让罪犯洗心革面,重新做人,这是再社会化,是负面的,强制性的。

而其他某些形式的再社会化,比如新兵入伍后要全盘放弃原来的生活方式,接受新的生活方式,这虽然是强制性的,但却不是负面的。

一个人移民到了新的国家和文化环境以后,可能也要全盘放弃原来的文化,接受新的文化。

这种再社会化既不是强制性的,也不是负面的,反而可能是主动的、正面的。

二、简答题1.影响个体社会化的主要因素有哪些?(南京理工大学2010年研)答:影响个体社会化的主要因素包括:(1)社会化的生物基础①语言能力。

社会化和个体化

社会化和个体化
1、人旳主体性是取得旳:前当代社会只有极少部分人享有特权和主体身份, 绝大多数社会组员受着老式社会关系旳束缚;当代人则是普遍具有主体性旳人。
大旳“当代之谜”,集中了当代社会诸多现象中旳问题、矛盾和冲突。 (二)社会化与个体化有其各自特定旳含义 社会化是每个人必然经历旳基础性发展过程;个体化意味着人旳社会化过程具有了早期当代社会所未有旳特征,
从而提升了个人旳发展指向,同步也更新了个人旳当代性内涵。两者含义不同,不能彼此取代。 (三)个体化在某些方面是老式社会化旳超越 个体化不但内含了自然旳生物个体向社会人旳转变,而且意味着一种社会人向更新旳当代人旳连续迈进。
文档仅供参考,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三、社会化旳过程和内容
(一)早期社会化 早期社会化涉及小朋友期和青年期旳社会化。 小朋友期是社会化过程旳开端,进行旳主要是初级社会化。 青年期大量进行旳是预期社会化。 青年人“自我认同危机” (二)成人继续社会化 成年人旳社会化主要是初级社会化基础上旳发展社会化或继续社会化。 在当代社会,社会变迁速度快,而且程度剧烈,个人要适应时代旳迅速变化,就必须不断接受新
色,而是将来要扮演旳角色。 3、发展社会化(developmental socialization)是相对于基本社会化而言旳,而且是在基本社会化旳基础上进行旳。 4、逆向社会化(reversal socialization)是指晚辈向长辈传授文化规范和知识旳社会化。 5、再社会化(resocialization)是指全方面放弃原已习得旳价值原则和行为规范,重新确立新旳价值原则和行为规
文档仅供参考,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一、社会化概述
(二)社会化旳类型 社会化涉及五种类型: 1、基本社会化(primary socialization)是发生在生命早期旳社会化。 2、预期社会化(anticipatory socialization)是这么一种社会化形式:人们在此过程中学习旳不是目前要扮演旳角

第六章小学生的品德发展儿童社会化的核心内容,就是使儿

第六章小学生的品德发展儿童社会化的核心内容,就是使儿

• 作业: • 课后:1、4、6、7、8题。
品德发展是知、情、意、行协调发展。道德 从心理学角度分为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 志和道德行为。

• (一)道德认识(道德观念):对道德行为规范 及其意义的认识。是品德的基础。
• (二)道德情感:伴随着道德认识而产生的一种 内心体验。是品德的动力。
• (三)道德意志:有自觉的道德行为,与克服困 难相联系的心理过程。对品德起调节作用。

第六章 小学生的品德发展

儿童社会化的核心内容,就是使儿童成为一
个有道德的人,成为能遵守社会规定的道德规范
和行为准则的人。

什么是道德?品德还可以用什么词代替?
道德品质、品行、德性、操行等。

第一节 品德概述
• 一、品德的含义
• 依据道德规范在行为中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 的心理特征和心理倾向。
二、品德的心理结构
• (四)在道德认识和道德情感的推动下,产生的 对他人和社会有道德意义的活动。是品德的重要 标志。
52

第二节 品德发展的基本理论
• 一、皮亚杰的道德发展阶段论

20世纪20年代末和30年代初,皮亚杰对儿童
的道德判断进行了系统研究。
• 1、对偶故事法:提出各种成对的故事,故事 中都有无意和故意的行为造成的不良后果,然后
脱自我中心,不再盲目服从权威。同样的行为,
除了看结果外,也考虑动机。
• 所谓自律:道德并不意味盲目遵守规则,服从权 威,还必须考虑行为者动机以及行为者当时所处 的具体情境,同样行为,对与错没有绝对标准。

比如,“超速”为了急救病人,那就不是错
误行为。规则不是绝对的,为了满足需要,规则

社会学第六章社会化

社会学第六章社会化
个体在社会化中的能动性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个体自身的知识、经验、价值观和人格特征等因素影响、引 导着个体的社会化,个体不仅有选择地将社会价值文化内化,还 将内化了的社会价值文化有创造性地外化; 二是社会化的个体之间的相互作用,个体既被社会化,也影响其 他个体的社会化,个体既是社会化的客体,也是社会化的主体。
第六章
人的社会化与个体化
人的社会化与个体化
• • • • 人的社会化 社会角色的扮演 人的个体化 社会化与个体化的关系
第一节
社 会 化 概 述
一、社会化的含义 二、社会化的基本特征 三、社会化的类型 四、社会化的意义
人是社会性的动物,人的本质是社会性,但人的社会性并不 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后天获得的。社会中的每个个体,从出 生到参与社会生活,都需要一个在社会中学习和成长的过程。 这个过程我们称之为:人的社会化。社会化反映着个人与社 会的复杂关系,这也是一种具有复杂意义的社会过程。
为了提高她的注意力和记忆力,就让她把白天学的课程 重复几遍;特别是为了提高她的思维能力和想象力,就 让她画出昨天见到的鱼、树叶、面包、人物等等……同 时,为了培养她的语言表达能力,矫正她说话吐字不清 用的鼻子哼的毛病,每天都让她背儿歌、古诗、谜语等; 为了使她手、脚、眼、耳达到协调,让她随录音机唱歌、 跳舞;为了培养她的生活自理能力,就教她洗头、梳头、 洗衣服、钉钮扣、学蹬缝纫机、淘米洗菜,收拾房 间……无疑,矫正和塑造一个新的王显凤是艰难的,但 是,细心的老师们发现,猪孩在由浅入深,循序渐进, 反反复复的适应社会教育面前“返猪”现象的时间越拉 越长,她身上的猪性越来越小……功夫不负有心人,七 年过去了,王显凤在社会大课堂耳濡目染,在老师们辛 勤培养下,不仅学会了许多知识,而且社会交往能力有 了突破性的提高,甚至滋生了许多高级情绪。

第六章 专业化与社会化

第六章 专业化与社会化

级、包装、保鲜、储存、运输、 销售等服务 4、经营管理服务 提供经营咨询、市场信息、法律 服务、仲裁纠纷等
5、教育培训服务
农业科技知识的普及、经营管理机农业实
用技术的培训、农民再就业培训等
6、金融服务
农村资金融通、农业信贷、农业保险等
7、生活服务
农村住房建设、农民生活消费等
⒋指导事业。农协利用其在农村中无所不在的组织系 统,进行农业经营和生活指导,为农民提高农业经营 效益和生活水平创造条件。农协的指导事业包括农业 经营指导、生活指导和管理指导三方面,最主要的还 是经营指导。 ⒌医疗保健事业。农协承担了日本农村大部分医疗保 健工作。 此外,农协还从事共同设施利用、信息服务设施、 经营委托、土地改良等其它事业,并且协助政府加强 对农民、农村各项工作的指导和管理。农协在推动日 本农业经济发展和农村社会进步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 作用。
(五)借鉴国外经验和发挥我国农业传
统农业精华的关系
第二节 农业生产社会化
一、农业生产社会化产生的客观必然性
农业生产社会化是农业分工和协作发展的结
果。 分工与协作是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规律
分工
是指由不同的劳动者(或生产组织),
分别完成不同的农产品的生产过程;或 同一农产品生产过程的不同生产环节 (阶段),分别由不同的劳动者(或生 产组织)来完成,从而使这些环节或阶 段独立出来。
目的要求:熟悉农业生产社会化的意义,掌
握提高我国农业生产社会化程度的途径,农 业生产专业化的类型。了解发展农业商品化、 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意义及途径。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农业生产专业化 农业生产社会化 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第一节 农业生产专业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模仿阶段。包括人的一生中最初的两年时间。在 这个阶段,儿童仅仅从事米德所说的与父母“手势交 流” 活动,模仿父母的动作。在这个时期,真正的 “客我”尚未发展起来。 2)嬉戏阶段。从两岁时开始,大约持续几年的时间, 这时孩子开始从事角色借用:他们把自己想象为处于 他人的角色或地位,从而发展起从他人的角度看待自 我与世界的能力。 3)群体游戏阶段。三四岁以后,一个人的群体游戏 阶段就立即开始了。在这个阶段,儿童开始走出家庭, 与更多的人和群体发生联系,同时他们也把家庭看作 是他们所隶属于的群体。儿童开始关心在非家庭群体、 包括作为整体的社会中所扮演的角色。“客我”的形 成过程已经完成。
3、弗洛伊德:无意识(1856、弗洛伊德:无意识 1939)
心理分析奠基人,是人类行为研究领域的一个关键性 人物。 与库利和米德不一样,他们强调的是个体与社会之间 的协调,而弗洛伊德则看到在这两者之间更为基本的 是冲突;库利和米德把自我解释为一种社会的产物, 并强调语言和其他符号系统的重要性,可弗洛伊德则 强调在社会化过程中的生理基础和情感的力量。 弗洛伊德认为,我们大量的心理活动产生于无意识领 域,这是我们意识和“理性”难以进入的区域。事实 上,弗洛伊德对无意识的“发现”,被认为是20世纪 的最大成就之一。
关于人格的理论
社会学家对人格所感兴趣的一个方面,就是所 谓的自我(self)。自我就是指个体对他们的 个人特征和社会认同的意识与感觉——就是我 是谁,我怎样与他们区分开来?自我(自我认 同)的发展,极大地依赖于社会化的过程。 有关人格的代表性理论有:库利的“镜中我” 理论、米德的“角色借用”理论、弗洛伊德的 “无意识”理论、艾里克逊的“认同危机”理 论、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
(3)主动与内疚(学龄前):儿童进入这个 时期时,他们已能控制自己的身体。现在他们 开始了新的机体运动活动,同时还包括语言与 一些好玩的事。在这个阶段,无论孩子是获得 了主动首创性还是内疚感,都依赖于父母对儿 童的自发活动的反应。如果父母让儿童感到他 们的行为是坏孩子行为,他们的问题是幼稚的, 他们所玩的东西愚蠢可笑,他们就可能产生一 种强烈而持续的内疚感。
(6)亲密与孤独(青年时期):这个阶段包 括求爱与建立家庭。艾里克逊所说的亲密,即 指一个人在无须虑及自我认同丧失的情况下去 爱另一个人或关心另一个人的能力。如果一个 人不能与他人亲近,他或她就会生活在一种孤 独感之中。亲近他人的能力很大程度上依赖于 一个人的自我认同强度的大小。
(7)代际关怀与自我沉浸(中年期):中年 期的人已有了丰富的人生阅历,他们的关怀开 始超出自己的家庭,更加关心未来一代的成长, 关心下一代将要生活于其中的社会状况。艾里 克逊把这种关怀称为“代际关怀” 。那些没 有形成代际关怀的人,则会沉溺于自我,个人 的需要和舒适成为他们的主要关怀。
今天,许多社会学家感到,弗洛伊德太过 于强调生物因素对人格塑造的影响,而对社会 因素强调不足。但弗洛伊德在很大程度上也强 调了儿童在家庭中的社会经历。除了他关于无 意识的理论之外,弗洛伊德广为人接受、流传 最久的理论贡献也许就是他关于儿童期的事件 对后来生活的影响。
4、艾里克·艾里克逊:认同危机 、艾里克 艾里克逊 艾里克逊: (1902-1994)
三、人格发展理论
在婴儿与其父母的互动过程中,婴儿不仅仅在机体和 情感方面有所发展,而且他们也正在成为一个社会意 义上的人。他们同时还在形成自己的人格。 什么是人格?社会学家及其他社会科学家来说,人格 (personality)指的是特殊的思想、感觉和自我观照 的模式,它们构成了特殊个体的一系列鲜明的品质特 征。人格可以分为几个主要部分:认知(思想、知识 水平、知觉和记忆)、行为(技能、天赋和能力水平) 及情感(感觉与感情)。
(8)完美与绝望(老年期):在这个最后阶 段,个人的主要活动接受尾声,他们已有了更 多的时间来思考。完美的感觉来自一个人对他 或她的一生的满足。而另一个极端则是,如果 一个人认为自己的过去失去了一系列机会,或 者走错了路,那么就会陷入绝望之中。
5、让·皮亚杰:认知发展 、 皮亚杰 皮亚杰:
瑞士学者皮亚杰关心的只是人格发展的某个局部,也 即认知的发展,或者说,我们学会思考的途径。 皮亚杰断言,在每个发展阶段,从婴儿期到青少年期, 儿童所有的活动都标记着确定的智力操作类型,这些 智力操作类型为儿童获得知识给定了某种结构。他相 信,尽管有些儿童比另外一些走过这些阶段要快些, 但所有的儿童都必经按同样的顺序走过所有的阶段。 由此,皮亚杰感到,像“可以在任何时候对任何孩子 教以任何东西”的说法,不仅是错误的,而且事实上 是荒谬的。
(4)勤奋与自卑感(学龄期):这个阶段包 括整个小学阶段。在这个时期,儿童要知道东 西是由什么做成的,它们是怎样动作的,它们 在做什么。如果成年人鼓励儿童努力去制作、 构筑某些实际的东西,允许他们完成他们的计 划,对他们所做的结果提出表扬,这就会加强 儿童的勤奋感。但父母如果把孩子努力制作或 做的事情看作是“捣乱”或“搞得乌七八糟”, 或者教师要求孩子遵守像成人那样严格的规则, 就会使儿童产生自卑感。
根据艾里克逊的观点,人格发展的每 个阶段是由“认同危机” 来定义的。一 个稳定的自我认同源自于对这些认同危机 的积极解决,在现代社会中,这也囊括了 人们对生活的许多基本关怀。
艾里克逊的认同危机
(1)信任与不信任(婴儿期):婴儿的需要 如果得到充分的满足,就会产生信任,即产生 世界是安全的感觉。但是,如果对婴儿的照料 不是稳定的或不是充分的,或者如果婴儿感到 被拒绝,就孕育了一种基本的不信任,而这将 在往后的发展阶段起作用。这个信任与不信任 的问题在人的一生的头一年并没有完全得到解 决。在人的一生中,信任可变为不信任,反之 亦然。
(2)自主与怀疑(儿童早期):自主(独 立的感觉意识),是儿童运动机能和大脑智 能发展的结果。当儿童能够控制自己的肌肉、 冲动、他们的自我及周围的环境时,他们就 会有自主感;当儿童被剥夺这种自主锻炼时, 就会感到怀疑,甚至害羞。儿童进入其他发 展阶段后,就会更加感到害羞和怀疑而不是 自主,这就影响到了他们在青春期与成人期 的自主意识的获得。
1、查尔斯·库利:镜中我 (1864、查尔斯 库利 库利:
1929)
最早提出自我发展理论的社会学家之一。 按照库利的说法,自我作为一种社会产物,它 的出现有三个阶段:首先,我们察觉到我们在 他人面前的行为方式;其次,我们领悟了别人 对我们行为的判断;第三,基于对他人反应的 理解,我们评价我们的行为。 由于我们对自我的认识,可以说是对他人是如 何想象我们自己的反映,因此库利就称这种自 我为“镜中我” 。
二、婴幼儿的社会化
1、与人类的接触 2、情感发展(研究表明,人类情感的发展,有一
个固定的顺序。新生婴儿似乎只会四种情感:满足感、 惊讶、厌恶和沮丧。6-8周以后,婴儿才会有快乐感, 3-4个月后,才会生气, 8-9个月后才出现悲哀与害 怕,……直到孩子五六岁时,他们才开始表现出所谓 的社会情感,如无安全感、谦逊、信任他人和嫉妒。 一些更复杂的情感,像罗曼蒂克激情、对生命意义和 善恶本性的哲学沉思,到青少年时代到来后才会出 现。)
尽管一些科学家认为人类的社会行为受到生物 遗传的影响很大。但很少有科学家认为,人类 行为完全是由遗传基因或者环境所单独决定的。 大多数科学家都确信,人类行为是由两者共同 形塑的。 我们每个人都是一个生物有机体。并且所有的 社会科学家都认识到,一个人的生物需要的满 足,特别是早年的生物需要的满足,是其社会 化过程的重要部分。
2、乔治·赫伯特 米德:角色借用 、乔治 赫伯特 米德: 赫伯特·米德 (1863-1931) )
符号互动论发展中最重要的人物 。 米德认为,在孩子出生的最初几个月里,他们并未意识到自己与 他人是有所区分的。随着语言的发展和对符号的理解,自我概念 开始发展。当在思维中把自己当作客体并与其他事物区分开来加 以想象和思考的时候,自我就形成了。他们可以与自己的自我 “交谈”,可以对自我作出反应。他们本身成了自我的客体。 米德将自我分为两个部分:“主我(I)”与“客我(me)”。 “主我”包括每个人自发的、独一无二的、“自然”特征,如在 每个正常婴儿和儿童那里都有的无约束的冲动和动力。“客我” 是自我的社会部分——对社会要求的内化和对那些要求的个人意 识。 自我的发展包含主我与客我之间的一系列连续交流,在这种交流 过程中,主我不断地对变化着的客我作出反应。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
(1)感觉运动阶段:在孩子1岁半到2岁时,他对世 界的了解,是完全通过他们的感觉器官的。儿童伸手 够、触摸、坐、走路、探索。起初,他们的行为很偶 然,但随着一天天长大,就变得越来越有目的了。在 这个最初阶段,儿童学会在大脑中建构和再构客体。 例如,如果把一个新生儿注视的物体从其视线中移走, 婴儿的眼睛是不会跟着物体走。对婴儿来说,“视线 之外”的东西,就意味着“存在之外”。如果物体不 在视线之中,它就不存在。然而,在感觉运动阶段的 末期,儿童就能在大脑中获得对客体的影像。
(5)认同与角色混淆(青春期):儿童进入青春期 的时候,他们的身体起了变化。青少年看待世界和思 考问题有了新的方法。他们的角色除了儿童时期的女 儿、儿子、朋友、学生等外,又加进男友、女友、运 动员、学者及许多其他的角色。这些新角色必须平缓 地与原来的角色结合成新的角色集,以促进强烈的自 我认同。在这之前的早些阶段,如果他们已形成了较 强的信任感、自主感、主动性和勤奋感,进入青春期 后,他们就比那些没有形成这些感觉意识的人有更好 的机会获得强烈的自我认同感,避免角色混淆。
低级动物是靠本能而不是靠文化指导群体生活, 幼仔可以在非常小的时候就独立生活。动物幼 仔把它生下来最早见到的移动客体当作“母 亲”——一个叫做印模 印模的过程。但是一个幼鸭 印模 仔即使它所见到的第一个移动客体是母鸡,它 也会根据本能去找水、游泳。缺乏本能,一个 未受到保护的人类婴儿的生存机会比大多数新 生动物就要小得多,但同时,动物对本能的依 赖将它们局限在了一套固定的行为模式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