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社会保障制度变迁

合集下载

香港回归日的社会福利与社会保障体系

香港回归日的社会福利与社会保障体系

香港回归日的社会福利与社会保障体系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中国并成为特别行政区,这是香港历史上的重要里程碑。

回归日对于香港的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体系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香港回归日后社会福利与社会保障体系的变化与发展。

一、社会福利体系的变化香港回归日后,中国政府积极推动社会福利改革,致力于提高香港市民的生活品质和福利待遇。

以下将从医疗保障、教育保障和养老保障三个方面讨论社会福利体系的变化。

1. 医疗保障回归后,香港的医疗保障体系得到了极大的改善。

政府增加了在香港的医疗资源投入,提高了医疗设施的级别和水平。

香港市民享受到更好的医疗服务,药品和医疗费用的补助也得到了提高。

此外,针对特殊群体,如老年人和残疾人,政府也加大了医疗保障力度,提供了更多的医疗资源和服务。

2. 教育保障回归日后,香港的教育保障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

政府加大了教育经费的投入,提高了教育资源的配置。

香港的学校设施得到了升级和改善,教育质量得到了提高。

此外,政府实行了普及高中教育的政策,提供了更多的升学机会和教育资源,让更多的青年能够接受高质量的教育。

3. 养老保障回归日后,香港的养老保障体系也发生了积极的变化。

政府建立了全面的养老保障制度,为退休的香港市民提供了稳定的养老金。

此外,政府鼓励市民参与商业养老保险,并提供相应的税收优惠政策。

社区养老服务体系也得到了建立和完善,为老年人提供了更好的社会支持和关爱。

二、社会保障体系的发展回归日对香港的社会保障体系也带来了新的发展和改变。

香港政府加大了社会保障的力度,通过完善制度和政策来保障市民的基本生活需求。

1. 社会保险制度回归日后,香港政府加大了社会保险的覆盖范围和力度。

建立了相应的社会保险制度,包括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等。

这些制度为香港的劳动者提供了基本的保障和福利待遇,确保他们在面临风险和困难时能够获得一定的经济支持。

2. 最低工资回归后,香港政府制定了最低工资政策,确保所有劳动者的工资不低于一定的标准。

香港回归日了解特别行政区的社会保障与健康医疗

香港回归日了解特别行政区的社会保障与健康医疗

香港回归日了解特别行政区的社会保障与健康医疗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中国,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特别行政区。

这一历史性的事件对香港的社会保障与健康医疗体系产生了一系列的影响和变化。

本文将介绍香港特别行政区的社会保障和健康医疗政策,并探讨其对香港居民的影响。

一、社会保障体系香港特别行政区建立了一套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旨在保障居民的基本权益。

这个体系包括了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医疗保险和住房保障等方面的政策。

1. 养老保险在香港特别行政区,居民参加养老保险是义务而不是义务。

工作的居民需每月缴纳一定比例的工资作为养老金,退休后可以享受养老金的待遇。

这一政策为香港居民的晚年生活提供了一定的经济保障。

2. 失业保险失业保险在香港特别行政区也得到了广泛实施。

符合条件的居民在失业时可以获得一定的生活补助,以帮助他们渡过难关。

3. 医疗保险香港特别行政区的医疗保险系统被认为是全球最好的之一。

居民可以通过缴纳医疗保险费用,享受到全面的医疗保健服务。

香港的医疗保险覆盖面广,医疗技术和设备先进,医疗水平高。

居民可以在需要的时候获得及时有效的医疗救助。

4. 住房保障香港特别行政区还实施了一系列的住房政策,致力于改善居民的居住条件。

政府通过提供经济适用房、公共租赁房和居民房屋贷款等方式,帮助居民解决住房问题。

二、健康医疗体系香港特别行政区的健康医疗体系以其公平、高效和高质量而闻名。

香港的医疗服务包括了公立医院、私立医疗机构和社区医疗中心等。

居民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选择适合自己的医疗服务。

1. 公立医院香港特别行政区拥有一系列的公立医院,提供免费或者低收费的医疗服务。

这些医院设备齐全,医疗技术先进,医生和护士水平高。

居民可以在这里得到优质的医疗服务。

2. 私立医疗机构与公立医院相比,私立医疗机构在设备和服务上更加豪华和便利。

居民可以选择在私立医疗机构享受更高品质的医疗服务,但相应地,费用也会更高。

3. 社区医疗中心香港特别行政区还设有一系列的社区医疗中心,旨在提供基本的医疗保健服务。

香港回归日香港特区的社会福利政策与老龄化挑战

香港回归日香港特区的社会福利政策与老龄化挑战

香港回归日香港特区的社会福利政策与老龄化挑战随着时间的推移,香港特区的人口老龄化问题日益严重。

这使得社会福利政策的制定和调整成为了当务之急。

本文将探讨香港回归日以来,香港特区实施的社会福利政策,并探索这些政策在应对老龄化挑战方面的成效。

一、养老金制度在香港回归日之前,特区政府已经开始逐步实施养老金制度,旨在为老年人提供基本的经济保障。

回归后,香港特区不断完善养老金制度,提高了老年人的福利待遇。

政府通过增加养老金的发放金额和降低领取年龄,鼓励更多的老年人申领养老金,从而帮助他们改善生活质量。

二、医疗保健政策香港特区的医疗保健政策十分完善,为老年人提供了全面的医疗服务。

回归后,特区政府进一步提高了医疗保健的覆盖范围和质量。

老年人可以享受到免费或者低价的医疗服务,这大大减轻了老年人的经济负担。

此外,特区政府还大力推动社区医疗服务的发展,使老年人能够更便捷地接受基本的医疗保健服务。

三、长期护理服务随着香港特区的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长期护理成为了亟待解决的问题。

为了应对这一挑战,特区政府积极推动长期护理服务的发展。

回归以来,特区政府建立了一系列的长期护理机构和服务,为需要长期照顾的老年人提供支持。

这些机构提供各种形式的护理服务,包括居家护理、社区护理以及机构护理等,为老年人提供了多样化的选择。

四、老年人就业政策老年人就业是香港特区面临的另一个挑战。

为了充分发挥老年人的劳动力潜能,特区政府推出了一系列的老年人就业政策。

这些政策包括鼓励企业为老年人提供灵活的工作安排、提供特殊的培训机会等。

通过促进老年人就业,特区政府帮助他们保持社会参与感,提高生活质量。

总结起来,香港特区在回归日后积极应对老龄化挑战,通过制定和完善各类社会福利政策,为老年人提供了全面的保障和支持。

然而,面对不断增加的老年人口和医疗护理需求,香港特区仍需不断完善和调整社会福利政策,以更好地满足老年人的需求。

同时,特区政府还应鼓励社会各界共同参与,为老年人提供更多的支持和关爱。

回归日纪实解读香港回归后的社会保障与福利

回归日纪实解读香港回归后的社会保障与福利

回归日纪实解读香港回归后的社会保障与福利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祖国怀抱,结束了一国两制的历史。

这一重要时刻不仅标志着香港的历史性转折,也带来了社会保障与福利的重大变革。

本文将对香港回归后的社会保障与福利进行解读,探讨其影响和挑战。

一、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与发展自回归以来,香港加强了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为市民提供了更为全面和可持续的福利。

首先,香港政府通过立法保障了市民的基本权益,包括工资、劳动条件、健康和安全保护等。

其次,香港积极推进社会保险制度的建立,涵盖了养老、医疗、失业和工伤等领域。

特别是养老保险制度的建立,有效解决了老年人口增加的问题,提升了老年人的生活质量。

二、医疗保障的改革与优化香港回归后,医疗保障也经历了一系列改革与优化。

首先,香港政府增加了对医疗资源的投入,扩大了医疗保障范围,提高了市民享受医疗服务的权益。

其次,香港加强了公立医院的建设,提升了医疗水平和服务质量。

此外,香港还推行了医保支付改革,实现了医疗费用的合理分担,减轻了市民的经济负担。

三、失业保障制度的完善回归日后,香港致力于改善失业保障制度,为失业人员提供更多的帮助和支持。

香港政府通过加强就业服务、提供培训和再就业机会等措施,积极促进就业和创业,减少失业人数。

此外,香港还完善了失业救济金制度,提高了救济标准和发放速度,确保失业人员的基本生活需求。

四、社会救助制度的加强为了保障社会弱势群体的生活,香港回归后加强了社会救助制度的建设。

香港政府通过制定相关政策和法律,确保贫困人口的基本生活需求得到满足。

此外,香港还加大了对残疾人、孤儿、老人等特殊群体的扶助力度,为他们提供更多的关爱和支持。

五、社会保障与福利的挑战与应对香港回归后的社会保障与福利虽然取得了显著进展,但仍面临一些挑战。

首先,人口老龄化问题日益凸显,养老和医疗保障压力加大。

其次,社会保障资源分配不均衡,存在一些弱势群体得不到有效保障的问题。

此外,与经济发展不平衡的问题相连,劳动力市场的不稳定性和就业机会的不足也给社会保障带来了一定的压力。

中国香港的社会救助制度发展及与内地的比较

中国香港的社会救助制度发展及与内地的比较

78中国香港的社会救助制度发展及与内地的比较刘诺佳 周 婷( 南京农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江苏 南京 210095 )【摘 要】我国香港地区的社会救助制度起步于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且在香港地区的社会保障体系中占据重要地位。

本文通过对中国香港的社会救助制度的介绍,与内地进行救助理念、救助内容、救助管理、救助主体方面的对比。

香港地区的社会救助制度可以在社会救助目的、服务及水平、标准给付、重视非政府机构合作方面为内地社会救助制度提供借鉴。

【关键词】中国香港;社会救助;比较一、引言中国香港是东亚福利体制代表之一,其社会保障带有强烈的自由主义,又受到传统儒家的影响。

经过长期建设,中国香港的社会保障基本架构已经建立,形成了特色的社会保障体系。

目前中国香港的社会保障制度主要内容有:以综援计划为主体的社会救助,社会福利津贴及服务,强制性公积金制度等。

社会救助在中国香港的社会保障体系中,占据了极为重要的地位。

社会救助是让受助者获得最基本的保障,从而能够促进社会公平、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经济进一步发展。

整体上看,香港的社会救助已经实现其为社会成员提供的兜底的安全网的目标,保证了居民的基本生活。

其内容包括:综合社会保障援助计划、自力更生支援计划、公共福利金计划、交通意外伤亡援助计划、暴力及执法伤亡赔偿计划等。

根据香港社会福利署统计数据,截至2017年3月31日,综援个案数目及受助人数则分别为236522宗及346709人,在2016至2017年度,根据综援计划发放的款项达223.08亿元;公共福利金计划发放的款项达221.23亿元;根据暴力及执法伤亡赔偿计划发放的赔偿金达599万元;根据交通意外伤亡援助计划发放的援助金达2.5456亿元。

二、香港社会救助体系在回归前,二十世纪五十年代,香港政府开始介入社会保障事务。

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为了维护香港社会稳定,香港社会保障快速发展。

在社会救助方面,1971年推行“公共援助计划”,1973年实行伤残老弱津贴,1978年实施老年经济状况调查补贴与残疾补贴制度。

回归日特刊解读香港回归后的社会保障与福利

回归日特刊解读香港回归后的社会保障与福利

回归日特刊解读香港回归后的社会保障与福利香港回归中国已经过去了二十余年,这段时间内,香港在社会保障与福利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本文将对香港回归后的社会保障与福利进行解读,探讨其对香港社会的影响。

一、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回归后,香港制定了健全的基本医疗保险制度,为居民提供了全方位的医疗保障。

根据该制度,居民可以在需要医疗服务时享受到基本医疗保险的覆盖,减轻了医疗负担。

此外,香港还建立了完善的公立医疗机构网络,提供高质量的医疗服务,全力保障居民的健康。

二、养老金制度为了保障老年人的生活质量,香港建立了健全的养老金制度。

根据该制度,居民在退休后可以享受到稳定的养老金收入,确保老年人的经济生活无忧。

此外,香港还推行了多项优惠政策,为老年人提供各类福利和服务,关心和照顾他们的生活需求。

三、失业保险制度为了帮助失业者渡过难关,香港建立了完善的失业保险制度。

根据该制度,失业者可以获得失业金的资助,帮助他们维持基本生活。

同时,政府还提供职业培训和就业援助,帮助失业者重新就业,增加他们的就业机会。

四、住房保障制度由于香港的土地资源有限,住房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焦点。

回归后,香港政府实行了一系列的住房保障政策,积极推进公共住房建设。

政府通过公屋租金补贴和购屋优惠等措施,帮助居民解决住房问题,提高了他们的居住条件。

五、教育保障制度回归后,香港注重发展教育事业,致力于提供优质的教育资源。

政府加大了对教育的投入,扩大了教育经费的规模。

此外,香港还推行了贫困家庭教育援助计划,为贫困家庭的子女提供教育资助,确保他们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机会。

总结起来,香港回归后在社会保障与福利方面取得了显著的进展。

通过建立健全的医疗、养老、失业、住房和教育保障制度,香港提高了居民的生活水平,增强了社会的稳定性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回归日特刊的解读,为我们更好地了解香港回归后的社会保障与福利政策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借鉴。

让我们共同努力,为香港的发展贡献力量。

香港回归日香港特别行政区的社会福利与医疗保障

香港回归日香港特别行政区的社会福利与医疗保障

香港回归日香港特别行政区的社会福利与医疗保障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祖国,成立了香港特别行政区。

香港特别行政区在社会福利和医疗保障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为市民提供了更加全面和优质的服务。

本文将就香港特别行政区的社会福利和医疗保障进行分析。

一、社会福利自回归以来,香港特别行政区致力于提升社会福利水平,保障市民的基本权益。

香港政府通过多项措施,改善社会福利制度,包括提高社会保障覆盖范围、增加社会福利支出、加强社会救助等。

首先,香港特别行政区实施了全民医疗保险制度,确保每个市民都能享受到基本医疗保障。

政府设立了医疗补助计划,帮助低收入家庭和长者获得医疗服务。

此外,香港政府还积极开展健康宣教活动,提倡健康生活方式,预防疾病,提高市民的健康水平。

其次,香港特别行政区加大了对弱势群体的救助力度。

政府设立了社会救助计划,为困难家庭、残疾人士、老人等提供经济援助和服务支持。

香港政府还加强了对儿童福利、家庭服务、庇护中心等方面的支持,为弱势群体提供全方位的帮助。

最后,香港特别行政区重视促进社会公平和包容。

政府积极开展社会调查和研究,了解市民的需求和期望,制定相关政策和措施,推动社会福利事业的发展。

香港政府还鼓励社会各界参与社会福利公益事业,共同建设和谐社会。

二、医疗保障香港特别行政区的医疗保障体系健全,保障了市民的医疗需求。

香港政府致力于提高医疗服务水平,保障市民的健康权益,实行了多项政策和措施。

首先,香港特别行政区建立了全面的医疗保险体系,确保市民享有基本的医疗保障。

政府支持和监管私人医院和公立医院,提高医疗服务的水平和质量。

此外,香港政府还加强了对医疗机构和医疗人员的管理和培训,提升医疗服务的专业水平。

其次,香港特别行政区实施了医疗补助计划,帮助低收入家庭和长者获得医疗服务。

政府提供了医疗费用补贴和医疗援助,减轻市民的经济负担,确保他们及时得到医疗救治。

此外,香港政府还不断完善医疗保险制度,保障医疗服务的公平性和可及性。

香港社会保障制度概述

香港社会保障制度概述
• C. 特别津贴:申请人可获发特别津贴,以应付个人或家庭的特别需要,例如租金、学
香港简介
香港素以优良治安、自由经济和健全的法律制度等闻名于世,有“东方之珠”、 “美食天堂”和“购物天堂”等美誉。著名景点有维多利亚港、海洋公园、迪士 尼乐园等。
人口概况
表1 2004年至2015年香港人口数量
数据来源:香港统计局,
人口概况
抚养比:每1000个劳动年龄人口抚养的非劳动年龄人口 性别比:每1000名女性对应的男性人数 数据来源:香港统计局,
需要。 • B. 补助金:
• 长期个案补助金 :有年老、残疾或经医生证明为健康欠佳成员的受助家庭,如连续领 取援助金达12个月或以上,可按家庭中这类合格成员的人数,获发每年一次的长期个 案补助金,作为更换家居用品和耐用品之用。
• 单亲补助金 :单亲家庭每月可获发单亲补助金,以顾及单亲人士独力照顾家庭所遭遇 的特别困难。
在遭受失业、疾病伤残时却求助无门。 2、港英当局以以大部分华人无意久居香港为由,拒
绝为本地居民提供任何社会服务。 因此:
这一时期社会保障主要是民间自救与互助形式。 两类民间组织承担了社会保障主要责任: 一是华人社团,其二是宗教团体。
2.建立期(1950-1988年)
背景: 1,19世纪50年代以后香港发展成为工业社 会,救济任务空前严重。 2,50、60年代自然灾害(火灾、水灾)频 发,人民生活陷入困境。
份不少于一年; 3.在香港总共居住
满一年(即由取得 香港居民身份至 申请日前)。居港 一年的日数无须 连续或紧接在申 请日前。在申请 日前如离港不超 过56天(不论连续 或间断)亦视为符 合居港一年的规 定。
➢居港规定
1.入息审查 (申请人及其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香港社会保障制度变迁社会保障,意指社会成员因年老、体弱、疾病、伤残或失业等原因无法维持基本生活时,可以从国家和社会获得基本生活的保障。

一般而言,社会保障包括社会保险、社会互助、社会救济、社会福利、优抚安置等几个方面的内容,它是国家和社会向社会弱势群体提供的物质帮助,以此达到老有所养、病有所医、困有所济、死有所恤的目的。

百余年来,香港的社会保障从无到有、层次由低而高,并且明显地划分为1950年代以前、五、六十代和70年代以后三个发展阶段,本文拟对各个阶段香港社会保障的状况做一个概括性的分析和总结。

(一)在传统社会中,普通平民百姓的生、老、病、死等生活问题都是依靠家庭或宗族成员之间的相互扶持而得到解决的,因而家庭或宗族便为个人生活提供了某种程度的保障。

而香港的情况则有所不同。

香港开埠后,陆续吸引了大批华人前来谋生,由于前景不甚明朗,许多人将父母妻儿留在家乡,只身赴港,因此,来港的内地居民,多数为单身男性,只有一些经济条件较好的居民才携眷在香港居住。

根据1882年的统计,当时华人男性人数为68,000人,女性为19,000人,而家庭仅有9,724户,数量非常之少。

[i] 20世纪以后,这种情况有了某种程度的改变,但相对于内地的大家庭而言,仍然显得人单势孤。

这些海外漂流的华人失去了家庭的屏障,失去了原有的社会关系纽带,当他们遭遇到失业、疾病、伤残等天灾人祸时,便会陷入求助无门的悲惨境地。

因此,香港自开埠伊始,便是一个社会保障需求十分强烈的社会,当地华人在陷入困境时迫切需要政府和社会伸出援手。

然而,在1950年代以前,港英当局以人口流动性太大,大部分华人无意久居香港为借口,拒绝为本地居民提供任何社会服务。

在这一时期,社会保障主要以民间自救与互济的形式出现,具体而言,有两类民间组织承担了社会保障的主要责任,其一是华人社团,其二是宗教团体。

在形形色色的华人社会组织中,面向全体民众的慈善团体首推东华三院和保良局。

在华人思想观念中,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皆有所养的观念可谓深入人心,所以,当香港“发展为一个繁盛的商埠后,对类似的集体慈善制度的需求与时俱增,这需求便由地方上的社会贤达设立慈善团体来解决。

”[ii] 1869年的太平山义祠事件直接促成了首家华人慈善团体的问世。

其时,香港设有义祠,用以安奉亡故贫苦华人的牌位,以待其亲属来港时迎回故里,叶落归根。

然而,久而久之,义祠变成了病人等死的场所。

1869年4月,太平山附近的一所义祠尸体横陈,臭气熏天,引起周围居民骚动,闻讯前去采访的西报记者将义祠描绘为人间地狱。

当年,来自不同行业的华人杰出人物便筹划建立一所华人医院,1872年,医院落成。

东华医院的主要工作包括医疗、救济、教育、接生、丧葬五大类。

它救贫治病、办义学、设产房、施棺木、置坟场,在发生灾害时组织救济,如1906年的台风风灾、1918年的马场大火、1934年石塘咀煤气爆炸等灾变发生后,救济工作都是由该院主持的,[iii] 东华医院由此成为惠及全体市民的慈善组织。

1878年,以“防范诱拐、保障妇孺”为宗旨的华人慈善机构-保良局成立。

东华医院和保良局在为香港华人解危济困方面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除东华医院和保良局外,同乡会、宗亲会也是提供社会服务的机构。

在香港社会,血缘团体和地缘团体为数众多,这一方面是由于华人文化传统中家族观念与乡土观念深厚,另一方面也是出于漂泊异乡的现实需要。

同乡会等社团组织多以救助同乡为宗旨,如旅港福建商会和福建同乡会均以“谋同乡福利”为主要会务,旅港潮州同乡会则明确指出:“本会为吾潮侨港同乡之集团,即同乡之家庭也;故所负使命为赞襄社会公益,拱护桑梓安宁,辅助同乡事业,排解同乡纠纷,联络同乡情谊,救济同乡疾苦……”。

[iv] 这些团体所提供的实际服务包括排难解纷、职业介绍、金钱接济等。

有些组织完善的同乡会还举办赠医施药,开办义学、遣送棺柩骨骸回籍等。

如旅港福建商会的主要工作为创办义学、为同乡贫苦无法殡殓者施棺、救济来港难民、为本港及内地慈善事业捐款等等。

[v] 宗亲社团是传统的社会保障形式在城市环境中的延续,虽然其救助的对象往往局限于同乡、同宗,但由于20世纪以后此类社团大量涌现,其保障服务亦可以覆盖很多的人口。

另一类提供社会救助的组织是教会所属的各种机构。

教会在香港创办有医院、诊所、孤儿院、老人院,为居民提供医疗服务,收容被遗弃的人。

教会还向穷人提供形式不同的救济,在一定程度上帮助了贫穷无依者渡过困境。

(二)50年代以后,香港开始了工业化,经过十数年的奋斗,香港成为一个工业化社会。

在此期间,随着经济的发展,香港的社会保障事业也有所进步。

50年代,香港社会所面对的主要困难是人口爆炸所引发的生存危机,据统计,1946年香港人口恢复到二战以前的水平,为160万人,其后,由于国内战争的影响,大量难民蜂涌而至,1950年春估计达到236万人。

当时香港经济发展水平有限,而且又处于从贸易港转向工业化城市的起步阶段,一下子消化吸收如此众多的人口十分困难,所以,许多人的生活陷入困顿,连最起码的衣食住都难以得到保障。

而且,屋漏偏逢连阴雨,五、六十年代香港各种灾害频频发生,火灾、水灾、风灾,不一而足,动辄便使数万人无处栖身,衣食无着。

因而,解决人的基本生存问题便成为社会救助的主题。

在这一非常时期,民众能够得到的社会救助主要来自于三个方面:首先是华人社会组织。

原有的东华三院、保良局、宗亲会、同乡会等组织宝刀不老,继续发挥作用。

此外,街坊福利会在社会救助方面显现出日益重要的作用。

二战以后,香港政府大力支持民间组织街坊福利会的发展。

到1960年,香港共有60个街坊福利会,中心工作是办理义学以救济失学、赠医施药以济贫病,派送棉衣、派发粮食以救饥寒。

每当有天灾发生时,街坊会都会挺身而出,到场协助救援。

[vi]其次是国际救援组织,国际志愿团体活跃是香港社会五、六十年代所特有的现象。

大批难民涌入香港,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关注。

香港原有一些国际性的救济机构,此时有更多类似机构出现。

它们得到海外的财政支持,可以在本地举办救济活动。

如红十字会、救世军等团体从总部分配到了更多的物资。

60年代以后,许多国际团体认为香港已经摆脱了困境,便陆陆续续撤走了。

最后是香港政府。

50年代,在社会救助任务空前繁剧的情况下,各志愿机构颇感力不从心。

当时的香港总督葛量洪(1947-1957年)承认,“社会福利事业已不是华民科和志愿团体的服务所能应付的了。

”[vi i] 有鉴于此,香港政府终于改变了过去袖手旁观的态度,开始有限度地介入社会服务。

这是社会保障方面一个最明显的变化。

香港政府的工作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修建公共房屋。

1953年圣诞节,九龙石峡尾木屋区发生大火,区内木屋毁于一旦,5万人无家可归。

事件发生后,香港政府一方面意识到此次来港难民不再是匆匆过客,一方面迫于灾民的强烈要求以及社会舆论的压力,决定实行大规模公共工程,以解决居民住房问题。

此后,在港府改善社会福利的各项计划中,房屋计划一直居于首位。

政府修建了大量公共房屋,用以安置居住条件特别恶劣的居民。

到1964年3月,共建成徙置大厦247座,新区居民达到60多万人。

到1965年底,徙置居民将近80万人,这意味着每5位居民中就有1人住在徙置楼宇中。

到1968年,港府总计动用6亿港元,开辟了21个新区,建成了449座徙置大厦。

[viii] 获准入住新区的居民主要包括灾民、贫苦家庭、危楼居民、木屋居民。

新区楼宇的租金只等于私人楼宇租金的四分之一或五分之一,大批低收入居民改善了居住条件,而经济上并没有增加负担。

第二、参与社会救济。

二战后,香港政府成立了社会局,1958年改为社会福利署。

该机构以救助受灾人口和贫困人口为主要任务,实施应急式的社会救济。

“当一场木屋大火或其他天灾发生,社会福利署便会立即派发食物、衣服及其他物品给灾民”。

[ix] 如1956年九龙暴动发生后,暴乱所及地区贫苦居民日常生活受到严重影响,社会局曾展开大规模救济,受益达2.6万人。

[x] 1960年,在港九两地,社会福利署下设了6个社会服务处,每天为1万多人供应救济膳食,救济对象为因失业、疾病,年老无依、残废、或施手术而一时无法生活者。

[xi] 1963年社会福利署救助了天灾、火警、危楼倒塌、覆舟等不测灾祸的受害者。

是年12月,坚尼地城发生爆炸事件,福利署在事发翌日即以公款购买干粮给予亟需救济的死伤者家属。

[xii] 除应付突发性的各种灾变外,政府对社会特殊人群的救助也开始施行。

社会福利署下设公共援助部,负责经常性的援助工作,主要是向赤贫者提供物质资助。

但这种援助规模小,水平低,如根据1970年的规定,在港居住5年以上,其收入扣除房租和学费后不足33元的人方可领取援助,据此只有7300个家庭与个人得到资助,而资助的主要形式是发放干粮和熟食,当时港府每年用于公共援助的资金仅为500万港元。

由于资助标准极为可怜,此项公援仅仅是聊胜于无。

第三、推行公医制度。

沿袭英国的公医制度,香港政府在各地区设立收费低廉的公立诊所和公立医院,保证市民病有所医。

五、六十年代中,各种各样的社会救助措施帮助香港民众度过了那段艰难的岁月,尤其是香港政府积极推进公共房屋建设,惠及了大批普通百姓,因而许多人认为政府的公屋政策是一种最大的社会福利政策。

[xiii] 但是,从总体上看,这一时期的社会保障仍然是一种“救火队”式的紧急援助,并不能为民众提供制度性的保障。

香港政府的理想做法仍是要借用民间团体的力量,解决种种社会问题。

港府社会福利署虽然参预了多项福利工作,但正如港督葛量洪所说,“它谨慎地避免取代或控制志愿机构的工作。

这个部门主要是提供指导及统筹工作”。

香港政府因袭战前的观念,将社会服务视为一种施惠,而不是政府责无旁贷的责任。

慈善团体的救济再加上政府的援助,香港的社会服务充满着悲天悯人的慈善味道。

曾经有学者对此大加抨击,认为:“一个正常的社会不需要慈善机关,需要的是一种合理的社会福利制度;一个正常的社会的公民不需要他人的怜悯,需要的是就业的机会,与疾病、意外、失业时的生活保障”,[xiv] 这一分析可以说是切中要害的。

社会保障理论认为,大工业瓦解了以家庭为生产单位的社会结构,同时也破坏了家庭的保障职能,从而产生了建立社会保障制度以维持社会稳定的客观要求。

在香港转变为一个工业化社会以后,这种以社会互助和社会救济为基调的社会保障愈益显得落后陈旧,不能适应经济的发展状况。

然而,变革现有的社会保障模式则意味着政府要大幅度增加对社会服务事业的投入,而当时的港府关心财富的创造甚于关心财富的分配,无意在社会保障方面作更大的投资。

60年代末期,香港爆发了大规模的社会冲突。

1966年,天星轮渡加价引发骚乱,1967年,几桩工潮又引发了范围广泛的社会动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