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婷两首新诗赏析
舒婷诗歌《惠安女子》原文及赏析

舒婷诗歌《惠安女子》原文及赏析(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诗歌散文、原文赏析、读书笔记、经典名著、古典文学、网络文学、经典语录、童话故事、心得体会、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poetry and prose, original text appreciation, reading notes, classic works, classical literature, online literature, classic quotations, fairy tales, experience,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舒婷诗歌《惠安女子》原文及赏析【导语】:惠安女子野火在远方,远方在你琥珀色的眼睛里以古老部落的银饰约束柔软的腰肢幸福虽不可预期,但少女的梦蒲公英一般徐徐落在海面上啊,浪花无边无际天生不爱倾诉苦难并非苦难惠安女子野火在远方,远方在你琥珀色的眼睛里以古老部落的银饰约束柔软的腰肢幸福虽不可预期,但少女的梦蒲公英一般徐徐落在海面上啊,浪花无边无际天生不爱倾诉苦难并非苦难已经永远绝迹当洞箫和琵琶在晚照中唤醒普遍的忧伤你把头巾一角轻轻咬在嘴里这样优美地站在海天之间令人忽略了:你的裸足所踩过的碱滩和礁石于是,在封面和插图中你成为风景,成为传奇惠安女子赏析福建惠安,历史上是一个“十年九旱,十雨九涝”的地方,闭塞,贫穷,封建陈规陋习,给惠安女子带来了许多苦难。
舒婷双桅船诗歌原文及赏析

舒婷双桅船诗歌原文及赏析舒婷双桅船诗歌原文及赏析在日常生活或是工作学习中,大家都经常接触到诗歌吧,诗歌是表现诗人思想感情的一种文学样式。
还苦于找不到好的诗歌?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舒婷双桅船诗歌原文及赏析,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双桅船舒婷雾打湿了我的双翼可风却不容我再迟疑岸呵,心爱的岸昨天刚刚和你告别今天你又在这里明天我们将在另一个纬度相遇是一场风暴、一盏灯把我们联系在一起是一场风暴、另一盏灯使我们再分东西不怕天涯海角岂在朝朝夕夕你在我的航程上我在你的视线里赏析一首美好的诗往往是情景交融的。
舒婷的《双桅船》尤其如此。
似乎舒婷也很喜欢这首小诗,她出版的第一本诗集便以《双桅船》而命名。
《双桅船》是诗人运用朦胧诗的写法,采用象征、意象来表达人的主观情绪,从而伸张人性的佳作。
全诗表现了诗人双重的心态与复杂的情感。
一方面,是理想追求的“灯”,另一方面,是爱情向往的“岸”。
在执着追求理想的进程中,时而与岸相遇,又时而与岸别离,相和谐又相矛盾。
同时,在理想追求进程中,诗人时而感到前行的艰难与沉重,又时而感到一种时代的紧迫感而不让自己停息。
“雾打湿了我的双翼/可风却不容我再迟疑。
”诗中所表现的情绪与心态,既是诗人自我的、个性的东西,同时,又是那个特定时代的青年们所普遍感受到而难以言表的东西。
诗人以她细腻的心,运用象征的技巧,把它完美地表达出来,使之成为一首脍炙人口的佳作。
本诗的一个重要艺术特点是象征。
在朦胧诗中,象征多是用某种具体的事物和人们能直感的形象来替代人的某种主观情绪和某种社会态度。
简言之,就是用具象来表达抽象。
诗题“双桅船”,就是一种象征。
全诗的目的不在于描写一只客观的双桅船,而是借用双桅船这一具体形象来表现诗人自己,表现诗人双重的心态与复杂的情感。
或者说,诗人觉得,我就象一只双桅船。
双桅船中的“双桅”又暗示着某种深层的含义。
双桅并在,意味着诗人心目中爱情与事业并立又相区别的心理。
另外,诗中的“岸”、“风”、“风暴”、“灯”等都具有明显的象征性。
致橡树赏析

致橡树赏析(一):舒婷以前是名满天下的诗人,《致橡树》以前是传遍天下的诗歌,二十年前,评说纷纭。
虽然如今朦胧诗派早已落入冷寂,但舒婷及其《致橡树》却值得一说。
《致橡树》是完全没有朦胧意味的感情诗,诗人运用缜密流畅的思维逻辑,表达了明丽隽美的意象,在中国新诗八十年的发展史上,也许再没有其它任何一首感情诗比它更优秀。
更难能可贵的是它创作于一九七七年三月,是文革后最早的感情诗。
作品赏析4《致橡树》赏析之三感情的礼赞《致橡树》一诗,采取木棉树的独白口吻与橡树对话,在当时的诗歌创作上,这种手法是具有开拓性的。
橡树是一种木质紧实而高大的用材树,而木棉树又叫英雄树,形象亦高大挺拔,是花树中最高大的一种。
我们不得不承认诗人在选取诗歌创作材料时的精心设计:橡树是那样适合代表男性的阳刚之美,而木棉则又是那样贴切地代表了女性的自强自立以及与男性的平等要求。
诗人透过拟物化的艺术手法,用木棉树的内心独白,热情而坦城地歌唱自己的人格理想以及要求比肩而立、各自独立又深情相对的感情观。
很好的句子这首诗一诞生,橡树和木棉,就成为我国感情诗中一组品格崭新的象征形象。
这组形象的树立,不仅仅否定了老旧的青藤缠树、花叶依风的旧的情爱描述模式,同时也超越了牺牲自我偏重于给予的互爱原则,完美地体现出富于人文精神的现代性爱品格:真诚、高尚的互爱,建立在各自独立的位置与人格的前提下。
这种感情观极有思想含量和艺术震撼力,显得无比的厚重。
致橡树赏析(二):《致橡树》一诗,采取木棉树的独白口吻与橡树对话,在当时的诗歌创作上,这种手法是具有开拓性的。
橡树是一种木质紧实而高大的用材树,而木棉树又叫英雄树,形象亦高大挺拔,是花树中最高大的一种。
我们不得不承认诗人在选取诗歌创作材料时的精心设计:橡树是那样适合代表男性的阳刚之美,而木棉则又是那样贴切地代表了女性的自强自立以及与男性的平等要求。
诗人透过拟物化的艺术手法,用木棉树的内心独白,热情而坦城地歌唱自己的人格理想以及要求比肩而立、各自独立又深情相对的感情观。
舒婷经典爱情诗,《致橡树》《神女峰》作品解析

舒婷经典爱情诗,《致橡树》《神女峰》作品解析以下是由为您整理提供的关于舒婷的两首经典爱情诗的内容,欢迎阅读。
舒婷的两首经典爱情诗《致橡树》我如果爱你——绝不像攀援的凌霄花,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我如果爱你——绝不学痴情的鸟儿,为绿荫重复单调的歌曲;也不止像泉源,常年送来清凉的慰藉;也不止像险峰,增加你的高度,衬托你的威仪。
甚至日光。
甚至春雨。
不,这些都还不够!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做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
根,紧握在地下;叶,相触在云里。
每一阵风过,我们都互相致意,但没有人,听懂我们的言语。
你有你的铜枝铁干,像刀、像剑,也像戟;我有我红硕的花朵,像沉重的叹息,又像英勇的火炬。
我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我们共享雾霭、流岚、虹霓。
仿佛永远分离,却又终身相依。
这才是伟大的爱情,坚贞就在这里:不仅爱你伟岸的身躯,也爱你坚持的位置,脚下的土地。
作品解析:《致橡树》一诗,采取“木棉树”的独白口吻与“橡树”对话,在当时的诗歌创作上,这种手法是具有开拓性的。
橡树是一种木质紧实而高大的用材树,而木棉树又叫英雄树,形象亦高大挺拔,是花树中最高大的一种。
我们不得不承认诗人在选取诗歌创作材料时的精心设计:橡树是那样适合代表男性的阳刚之美,而木棉则又是那样贴切地代表了女性的自强自立以及与男性的平等要求。
诗人通过拟物化的艺术手法,用木棉树的内心独白,热情而坦城地歌唱自己的人格理想以及要求比肩而立、各自独立又深情相对的爱情观。
这首诗一诞生,橡树和木棉,就成为我国爱情诗中一组品格崭新的象征形象。
这组形象的树立,不仅否定了老旧的青藤缠树、花叶依风的旧的情爱描写模式,同时也超越了牺牲自我偏重于给予的互爱原则,完美地体现出富于人文精神的现代性爱品格:真诚、高尚的互爱,建立在各自独立的位置与人格的前提下。
这种爱情观极有思想含量和艺术震撼力,显得无比的厚重。
作为女性,她默认应该具有脉脉含情的体贴和温柔,但又认为不能停留在这种情意绵绵的状态,她承认铺垫和衬托能使对方的形象更加出众和威武,但又觉得这种作用仍然没有表达出爱情的全部力量。
舒婷《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及赏析

【导语】舒婷是朦胧诗派的代表作家之⼀。
她的诗注重⾃我表现,追求⼼灵的⾃由,诗作贯穿着以个性和⼈道主义为核⼼的⼈⽣忧患意识和社会批判意识,表达了对现代社会⼈的处境的关怀。
她的诗富于想象,⽽且刻意有新的创造,能在⼀些常常被⼈漠视的常规现象中发现尖锐深刻的诗化哲理,在艺术表现上往往采⽤暗⽰、局部或整体象征的⼿法,注重诗歌意象的组合,由意象群构成整体性的诗歌象征结构,给读者留下了⼴阔的想象、阐述的余地,从⽽给诗歌带来了朦胧美、含蓄美、弹性美。
下⾯是⽆忧考为⼤家带来的舒婷《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及赏析,欢迎⼤家阅读。
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 舒婷 我是你河边上破旧的⽼⽔车, 数百年来纺着疲惫的歌; 我是你额上熏⿊的矿灯, 照你在历史的隧洞⾥蜗⾏摸索 我是⼲瘪的稻穗,是失修的路基; 是淤滩上的驳船 把纤绳深深 勒进你的肩膊, ——祖国啊! 我是贫困, 我是悲哀。
我是你祖祖辈辈 痛苦的希望啊, 是“飞天”袖间 千百年未落到地⾯的花朵, ——祖国啊! 我是你簇新的理想, 刚从神话的蛛⾥挣脱; 我是你雪被下古莲的胚芽; 我是你挂着眼泪的笑涡; 我是新刷出的雪⽩的起跑线; 是绯红的黎明 正在喷薄; ——祖国啊! 我是你的⼗亿分之⼀, 是你九百六⼗万平⽅的总和; 你以伤痕累累的乳房 喂养了 迷惘的我、深思的我、沸腾的我; 那就从我的⾎⾁之躯上 去取得 你的富饶、你的荣光、你的⾃由; ——祖国啊, 我亲爱的祖国! 诗作赏析:⼀颗拳拳的⾚⼦之⼼ 《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是舒婷的代表作之⼀,旨在表达诗⼈对祖国的⼀种深情。
与以往同类的诗作相⽐,它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与个性特⾊——既有当代青年那迷惘的痛苦与欢欣的希望,⼜有⼥⼉对祖国艾艾的不满与献⾝的真情。
全诗⽴意新颖,感情真挚,⼀反过去某些诗的浮泛与“神话”式的歌颂,从⼀个别致的⾓度来吟唱祖国的歌。
正如诗中所唱:“我是你簇新的理想,/刚从神话的蛛⾥挣脱”,诗⼈以⾚⼦的⽬光,扫瞄着祖国的贫穷与落后,以拳拳的⼥⼉之⼼,表达着哀怨的深情:“我是贫困,/我是悲哀。
舒婷《神女峰》赏析

舒婷《神女峰》赏析《神女峰》/舒婷在向你挥舞的各色手帕中是谁的手突然收回紧紧捂住了自己的眼睛当人们四散离去,谁还站在船尾衣裙漫飞,如翻涌不息的云江涛高一声低一声美丽的梦留下美丽的忧伤人间天上,代代相传但是,心真能变成石头吗为眺望远天的杳鹤错过无数次春江月明沿着江岸金光菊和女贞子的洪流正煽动新的背叛与其在悬崖上展览千年不如在爱人肩头痛哭一晚舒婷发表《致橡树》以后四年,又有《神女峰》面世。
《致橡树》通过“木棉”对“橡树”的倾诉,表现了对独立平等、既尊重对方存在又珍惜自身价值的爱情观念的呼唤。
而《神女峰》则更多地表现出对爱情婚姻中“正统”道德的反思与批判。
诗歌由巫山神女峰触发的灵魂惊悸写起。
神女峰凝结着许多内涵不同的爱情故事,而这首诗主要取意于宋玉的《高唐赋》和《神女峰》。
两赋写楚怀王梦中亲幸了巫山神女,神女便树立了永远忠贞于他的志节。
怀王死后,他的儿子襄王和宋玉游巫山,神女虽一度对宋玉萌生爱意,又被襄王苦苦追求,却终于理性战胜情欲,毅然表示要永远忠于怀王,不再与别人恋爱。
沿着这一逻辑,民间传说又补充了神女日夜凝望怀王,日久化为石柱,成了人们万世景仰的偶像等内容。
于是,神女峰便成了不嫁二男、贞节重于生命的文化标本。
诗歌一开始就展现的意向是;:船到神女峰前,游客们向石像挥舞起各色手帕,对这一偶像狂热的崇敬,表现出在传统道德的强大磁场中,人们思维习惯和感情趋项的顽固惯性,然而觉悟者还是有的,她收回挥舞的手臂,捂住眼睛搽拭泪水--她分明觉察了神女偶像的可悲性。
人们离去后,她继续苦苦思索:那么多女人总是通过苦守贞洁来追求一种道德价值的实现,她们热衷于把美丽的梦想安排在一条可怕道路的尽头。
她们的悲惨充斥着社会生活和神话故事,以致悲剧“代代相传”,被铸造成道德楷模,被铺设成文化传统。
多么可悲。
“但是,心/真能变成石头吗?”这是困惑,更是质疑:那神女,那许多的妇女,本来有着鲜活的生命和正常的需求,怎么能甘心变成石头呢?她们为着一个没有价值的期待,错过许多俯拾即是、本该属于自己的幸福机遇。
舒婷诗歌《献给我的同代人》原文及赏析

舒婷诗歌《献给我的同代人》原文及赏析(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诗歌散文、原文赏析、读书笔记、经典名著、古典文学、网络文学、经典语录、童话故事、心得体会、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poetry and prose, original text appreciation, reading notes, classic works, classical literature, online literature, classic quotations, fairy tales, experience,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舒婷诗歌《献给我的同代人》原文及赏析【导语】:献给我的同代人他们在天上愿为一颗星他们在地上愿为一盏灯不怕显得多么渺小只要尽其可能唯因不被承认才格外勇敢真诚即使像眼泪一样跌碎敏感的大地处处仍有持久而悠远的回声献给我的同代人他们在天上愿为一颗星他们在地上愿为一盏灯不怕显得多么渺小只要尽其可能唯因不被承认才格外勇敢真诚即使像眼泪一样跌碎敏感的大地处处仍有持久而悠远的回声为开拓心灵的处女地走入禁区,也许——就在那里牺牲留下歪歪斜斜的脚印给后来者签署通行证品意象读新诗——舒婷《献给我的同代人》赏析“意象”是诗歌的灵魂,是诗人表达情感,寄托情思的载体。
舒婷《致橡树》原文及赏析(5篇)

舒婷《致橡树》原文及赏析(5篇)《致橡树》赏析1舒婷发表《致橡树》以后四年,又有《神女峰》面世。
《致橡树》通过“木棉”对“橡树”的倾诉,表现了对独立平等、既尊重对方存在又珍惜自身价值的爱情观念的呼唤。
而《神女峰》则更多地表现出对爱情婚姻中“正统”道德的反思与批判。
诗歌由巫山神女峰触发的灵魂惊悸写起。
神女峰凝结着许多内涵不同的爱情故事,而这首诗主要取意于宋玉的《高唐赋》和《神女峰》。
两赋写楚怀王梦中亲幸了巫山神女,神女便树立了永远忠贞于他的志节。
怀王死后,他的儿子襄王和宋玉游巫山,神女虽一度对宋玉萌生爱意,又被襄王苦苦追求,却终于理性战胜情欲,毅然表示要永远忠于怀王,不再与别人恋爱。
沿着这一逻辑,民间传说又补充了神女日夜凝望怀王,日久化为石柱,成了人们万世景仰的偶像等内容。
于是,神女峰便成了不嫁二男、贞节重于生命的文化标本。
诗歌一开始就展现的意向是;:船到神女峰前,游客们向石像挥舞起各色手帕,对这一偶像狂热的崇敬,表现出在传统道德的强大磁场中,人们思维习惯和感情趋项的顽固惯性,然而觉悟者还是有的,她收回挥舞的手臂,捂住眼睛搽拭泪水——她分明觉察了神女偶像的可悲性。
人们离去后,她继续苦苦思索:那么多女人总是通过苦守贞洁来追求一种道德价值的实现,她们热衷于把美丽的梦想安排在一条可怕道路的尽头。
她们的悲惨充斥着社会生活和神话故事,以致悲剧“代代相传”,被铸造成道德楷模,被铺设成文化传统。
多么可悲。
“但是,心/真能变成石头吗?”这是困惑,更是质疑:那神女,那许多的妇女,本来有着鲜活的生命和正常的需求,怎么能甘心变成石头呢?她们为着一个没有价值的期待,错过许多俯拾即是、本该属于自己的幸福机遇。
多么荒谬。
下文的“金光菊”和“女贞子”是巫峡中的常见植物,它们聚凑成迎船而来的“洪流”。
它们生机蓬勃,自由活泼,体现着生命属于自己,应由自己支配的哲理,启发人们抛弃那为“规范”而生活的旧的伦理枷锁。
最后两句,指出“神女”们为了一种道德虚荣,在寂寞痛苦中挣扎,甘做一个毫无意义的展览品,实在不值得,不如步入世俗生活,向心爱的人倾诉心声,宣泄委屈,这才是幸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舒婷两首新诗赏析
舒婷,原名龚佩瑜,1952年出生,厦门人。
1969年下乡插队开始写作。
主要著作有诗集《双桅船》《会唱歌的鸢尾花》《始祖鸟》《舒婷的诗》等,散文集《心烟》等8部。
境外出版5个语种9种个人诗译本。
这里选择她的《流水线》和《在潮湿的小站》进行赏读。
1.流水线
在时间的流水线里
夜晚和夜晚紧紧相挨
我们从工厂的流水线撤下
又以流水线的队伍回家来
在我们头顶
星星的流水线拉过天穹
在我们身旁
小树在流水线上发呆
星星一定疲倦了
几千年过去
它们的旅行从不更改
小树都病了
烟尘和单调使它们
失去了线条和色彩
一切我都感觉到了
凭着一种共同的节拍
但是奇怪
我惟独不能感觉到
我自己的存在
仿佛丛树与星群
或者由于习惯
或者由于悲哀
对本身已成的定局
再也没有力量关怀
异化,连同“存在性不安”
拖着疲惫的双腿,从工厂的流水线撤下来,揉着发悃的眼皮、满脑子迷迷糊糊;抬头,夜空的星星晕头向;闭眼,无数飞舞的焊点火冒金花。
星星、焊点、金花,三种意象相互缠绕、叠加,构成那个夜晚的某种契机。
原先,宇宙中那么生动的星相,此时由于“疲惫移情”,也变得“麻木”了;本来,大自然那么多活泼的小树,也在流水线的“排序”下,变得机械呆板了。
凭着敏锐直觉,从多年生存体验里,拽住了一个“诗想”。
1972年底,从插队的地方调回城里,先后当了8年工人:翻砂工、浆洗工、挡车工、焊接工。
处在生产第一线,经常“三班倒”,因此对流水线“情有独钟”。
8年积劳,“忽然”发作于那个夜晚。
第一段写四种流水线(时间的、空间的、工作的、自然的),为其后的思绪“提升”做了感性铺垫。
第二段引出流水线运行轨迹——不管是自然的还是人生的——所造成的弊端病态。
诗人身在其中,凭着与对象“一种共同的节拍”,心有灵犀一点通,意识到这种陷阱的可怕、可虑。
第三段写在这种包围圈里,诗人终于醒悟,外力无休止的运,势必夷平人的感性棱角,约束人的自由空间。
人在机械的轨道里,自我最容易被剥夺篡改,人的“自在”,
早被先天“异在”了,何谈还有什么能力“自为”呢?人一旦落入“异在”力量的同化主宰中,主体性丧失殆尽,人的存在还有什么意义呢?
以流水线为标志的工业化进程,不断高歌猛进,但初级阶段,落后的生产关系和生产力,难免叫人沦为流水线的工序。
尤其是密集型手工操作,在“驯服工具论”的支配下,掩盖了广大低层员工的劳动辛酸;遮蔽了活生生的具体个人,扭曲了人性;严密组织的机器和教条模式运,从物质到精神,都教人陷入统一的律令里。
“异化”问题,在今天看来,不过是常识。
可是26年前,是大大的雷区!揭示流水线造成的异化,可说是该诗的表层宗旨,但在当年却有点“石破天惊”。
因为当时整个主流社会都不敢承认“异化”。
女诗人以亲身的切肤之痛说出了它的“真谛”:人以自身的精明与精密,制造了流水线,反过来,精密的流水线奴役了人的灵性;人受惠于工业文明种种好处,反过来,人自身也被不断规则化,这是无法逃避的悖论。
此诗的价值,我以为,在当时的历史语境下,是前卫地把多年来,一个重大的社会课题给率先戳破了;让长期来,人们因高度组织化、律令化的麻痹神经,有了些许激动,并引发对相关问题的反思:包括越来越突出的权利异化(权利出租经由利润获取改变原来性质)、技术异化(武装到牙齿的工具理性把人变为零件)、文明异化(其负面导致一系列非人性戕害),如此等等,这些联想的“启蒙”,就是该诗最大的社会效果。
现在,我倒觉得,该诗的冲击性,还不在异化层面,而是最后一节:“或者由于习惯/或者由于悲哀/对本身已成的定局/再也没有力量关怀”。
这种出自直接体验的哀叹,不应该看成是简单的宿命感伤,而是直击人——作为存在物的本源性思考。
当代存在论心理学家和文化批判家莱恩,在研究众多精神病理后,提出“存在性不安”理论。
笔者以为,借用这一术语,完全可以将其引申为人的一种基本生存境遇。
人,无时不面临着“存在性不安”,在终极意义上,是无法摆脱“死亡逼近”的,而在当下的生存链条中,同样难以祛除各种焦虑:比如吞没焦虑、爆聚焦虑、僵化焦虑、异化焦虑。
这些焦虑,使个体僵死而不生动,被动而缺乏自主,以及非人化征候,被异在力量吞没,等等,我们在该诗的末尾,闻到了浓浓的“存在性不安”的气味。
如果我们认可“存在性不安”是人类一种基本景况,那么,我们就没有理由指责《流水线》“悲观绝望”,这对于向来过于乐观、缺乏悲剧情怀的国人来说,它的出现,恰恰是一种久违了的提醒。
因为对于人的“关怀”,始终应是第一位的和“终极”的。
2.在潮湿的小站
风,若有若无
雨,三点两点
这是深秋的南方
一位少女喜孜孜向我奔来
又怅然退去
花束倾倒在臂弯
她在等谁呢?
月台空荡荡
灯光水汪汪
列车缓缓开动
在橙色光晕的夜晚
白纱巾一闪一闪……
推拉摇移,电影化镜头
电影手法在诗中的应用,涉及诸多元素,比如蒙太奇,比如镜头调度、景深处理,乃至于画外音。
1980年2月,女诗人写成“小站”,从语言学角度看,这是用普通白描,描写人
生驿站一次失之交臂的场景:该来接站的人没来;接他人的少女误把“我”当作要接的人。
朴素的画面,留下深深的惆怅。
暂且不去考虑——可能隐藏在白描后面的——那种擦肩而过的遗憾:本该来临的却未能到达,不该到来的竟提前来到的人生错位,而是追索该诗用什么手段来获得效果。
笔者有点小小得意,因为20年前在撰写相关文章时,发现该诗的电影化创作手法。
曾经兴奋说与舒婷听,她表现出不以为然。
没有主观企图,却有客观效用,这说明,女诗人在不自觉中,其实有过下意识运作,只是没有留下刻意痕迹而已。
奇怪的倒是,毫无电影理论和实践准备的她,能在有限空间中,似乎预谋似的,将电影“推拉摇移”,共6组镜头,全部悉数派上场;寥寥76个字,也用了全景、远景、中景、特写等5种景别(景深)。
这种高密度电影化的做法,是否意味着现代艺术门类进一步融汇打通?在某种意义上,也应验了“无意插柳柳成阴”的艺术规律?
为方便说明,特地用表格对“小站”做一一分解对照:
很可惜,女诗人没有拿这首诗去报考电影学院。
不过推定,她还是要被拒之门外的,因为所有考官都会认定:这只是一次偶然的、下意识的巧合。
但它有效地提示我们,诗歌与电影在更大范围内的联姻;诗歌对电影元素的积极吸纳与消化。
陈仲义,著名诗评家,现居福建厦门。
本文编校:郑利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