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国古诗词教学内容

合集下载

扬子江-文天祥教案

扬子江-文天祥教案
项目及主题名称
爱国主义古诗词
授课教师
课程名称
扬子江
授课时间
1课时
学校名称
班级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生平与创作背景
2、反复朗读诗歌,整体把握诗歌内容和作者的情感。
3、体会作者怀报国壮志而白发催人的悲愤。
教学重点
体会作者慷慨激昂的爱国情感,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教学难点
通过品味语言,初步鉴赏诗歌的艺术美和情感。
扬子江-----文天祥
几日随风北海游,回从扬子大江头。
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
六、诗歌初解
前几日伴狂风自去北海漂游,费尽千辛万苦回到扬子江头。
我的心就像那一根磁针,不永远指向南方誓不罢休。
诗的首二句纪行,叙述他自镇江逃脱,绕道北行,在海上漂流数日后,又回到长江口的艰险经历。
末二句抒情,以“磁针石”比喻忠于宋朝的一片丹心,表明自己一定要战胜重重困难,回到南方,再兴义师,重整山河的决心。
七、名词解释
扬子江:长江在南京一带称扬子江。
北海:这里指北方。
回从:曲意顺从。
磁针石:即指南针。
南方:这里指南宋王朝。
8、课堂提问
师:诗人运用了哪几种写作手法来写触景生情,抒写了自己心向南宋,不到南方誓不罢休的坚强信念的?
生:比、兴
(赋就是铺陈直叙,即是人把思想感情及其有关的事物平铺直叙地表达出来。比就是类比,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
4、创作背景
师:文天祥在赣(gàn)州知州任上,以家产充军资,起兵抗元,入卫临安,不久任右丞相,赴元军谈判被扣留,拘押北行。后脱险南归,率兵抗击元军。景炎元年(1276),他在从南通往福州拥立端宗以力图恢复的途中,作《扬子江》一诗述志。(这首诗是一首大义凛然的爱国情怀诗歌,饱含着爱国主义激情)

初中爱国古诗整理教案

初中爱国古诗整理教案

初中爱国古诗整理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本节课所学的古诗内容,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

2. 通过分析古诗中的爱国情怀,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他们的爱国情操。

3.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提高他们的团队协作能力。

二、教学内容1. 选取初中阶段具有代表性的爱国古诗,如《登鹳雀楼》、《示儿》、《己亥杂诗》等。

2. 分析古诗中的意象、情感和价值观,引导学生理解诗人的爱国情怀。

3.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总结古诗中的爱国主题,提高他们的归纳能力。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简要介绍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所选古诗,理解诗意,体会诗情。

3. 课堂讲解:教师对古诗进行详细讲解,分析诗中的意象、情感和价值观,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人的爱国情怀。

4.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总结古诗中的爱国主题,分享自己的心得体会。

5. 课堂总结:教师对学生的讨论进行点评,总结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强调爱国情怀的重要性。

6. 课后作业:学生根据所学内容,撰写一篇关于爱国古诗的作文。

四、教学策略1. 情境教学:通过图片、音乐等手段,营造氛围,让学生感受诗中的意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2. 启发式教学: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思考回答,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

3. 小组合作: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他们的团队协作能力。

4. 情感教育:通过对古诗中爱国情怀的分析,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他们的爱国情操。

五、教学评价1. 学生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讨论等情况,评价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2. 学生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的课后作业,评价他们的学习效果。

3. 学生价值观培养:通过课堂表现和课后作业,评价学生爱国情怀的培养情况。

六、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要对本节课的教学进行反思,总结成功的经验,找出不足之处,为下一节课的教学做好准备。

同时,关注学生的学习进度和情感变化,适时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诗两首:《我爱这土地》、《乡愁》教案

诗两首:《我爱这土地》、《乡愁》教案

诗两首:《我爱这土地》、《乡愁》教案•相关推荐诗两首:《我爱这土地》、《乡愁》教案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案,教案是教材及大纲与课堂教学的纽带和桥梁。

那么应当如何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诗两首:《我爱这土地》、《乡愁》教案,欢迎阅读与收藏。

诗两首:《我爱这土地》、《乡愁》教案篇1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熟读并背诵,把握诗歌的内在旋律与和谐节奏。

2. 把握诗歌的意象,领会其象征意义。

能力目标1.品味诗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2.体会诗歌中优美的意境,感受涌动着的激情。

3.把握诗歌的主题。

提高阅读和鉴赏诗歌的能力。

德育目标体味诗歌抒发的恋土深情和思乡愁绪,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情感。

教学重点诵读。

理解诗歌意象,体会诗人真挚的情感。

教学难点感受诗歌中涌动着的激情,把握诗歌主题。

教学方法1.诵读法通过感情诵读,把握诗歌的内在旋律与和谐节奏,认真体味诗歌蕴含的深沉情感。

2.探究欣赏法如对诗歌意象和主题的解读。

3.比较阅读法如将余光中与席慕蓉同类题材(抒写乡愁)诗歌进行比较。

教具准备多媒体CAI课件、投影仪、录音机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要点]学习《我爱这土地》,把握诗中意象,体会诗人真挚的爱国情感。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谁不爱自己的母亲.谁不爱自己的祖国?穿越时空,只有一种感情能将民族的心联系起来,那就是对祖国深深的爱恋。

早在1938年,著名诗人艾青就眼含热泪对祖国母亲唱了一首深情的赞歌——《我爱这土地》。

今天,我们——起去感受诗人澎湃着的灵魂。

二、资料助读投影:艾青和《我爱这土地》艾青(1910~1996),原名蒋海澄,浙江金华人。

他生长在农村,自幼为贫苦农妇哺养,对我们民族的主体——农民有着儿子般的深情。

长大后的曲折经历、坎坷遭遇,使他很快成长为—个革命者。

1929年赴法国留学,并开始诗歌创作。

1932年回国,在狱中写成诗作《大堰河一一我的保姆》,奠定了在诗坛的地位。

语文古诗词山坡羊潼关怀古优秀教案设计精选5篇

语文古诗词山坡羊潼关怀古优秀教案设计精选5篇

语文古诗词山坡羊潼关怀古优秀教案设计精选5篇《山坡羊·潼关怀古》篇一一、教学目标:1、反复吟咏诵读,体会作者的情感;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精神和人道主义情怀。

2、学习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写作方法,学会借景抒情感怀,提高写作能力。

二、重点难点1、通过多读多背,培养和增强学生对古诗词的语感和悟性,同时有效地积累诗词曲知识。

2、了解文章创作背景,通过抓住诗歌关键字词,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课时安排:1课时四、教学步骤:1、情境导入,揭示课题在慷慨悲愤的音乐声中,给同学们营造一种历史沧桑之感,引出叹世、怀古这一散曲流行的题材,进而导出新课————《山坡羊潼关怀古》。

电脑课件出示“古潼关地形图”,要求学生介绍潼关的地理位置以及在历史上发挥的作用。

(设题目的:缩短学生与潼关的空间距离)明确:潼关内有华山,外有黄河,西有长安,东有洛阳,地势险要,易守难攻,是历代兵家必争之地。

课前热身(1)、自由读课文(使学生排除朗读疑难,为理解文意作铺垫。

)(2)、正音峦(luán) 踌(chóu )蹰(chú )阙(què)兴(xīng)(3)、齐读(要求读准字音。

)(4)、听录音范读课文。

再通过教师示范朗读创设情境,使学生明确朗读时的节奏、重音、语气、语调等。

)2、初步感知课文,理解文意,让学生自主品读和翻译课文,并随机抽查提问。

华山的峰峦相连,如四面八方聚拢而来,黄河的波涛洪流如雄狮怒吼,震地撼天,凶险的潼关要道就在华山黄河之间。

遥望古都长安城,思绪万千,心绪纷乱。

经过秦汉遗址令人伤心万千,无数宫殿都化作了废墟和泥土。

一朝兴起,百姓要受苦。

一朝灭亡,百姓还是受苦。

张养浩赴陕西途中登临潼关古塞,怀古思今,写下了这一抒情名篇。

前三句写登临潼关所见,由远至近,既是写景也是抒情,含蓄地表达了心中波澜起伏的情感。

“聚”和“怒”写出了山河的动态与灵性,将山的雄伟与水的奔腾之势勾勒出来,有力地烘托了作者吊古伤今的悲愤伤感之情。

(教学案)第三单元 17、爱国词四首 诉衷情(当年万里觅封侯) (1) Word版含解析教案

(教学案)第三单元 17、爱国词四首 诉衷情(当年万里觅封侯) (1) Word版含解析教案
“身老沧州〞并非意在叹老,只是愤怒权臣误国,致使自己请缨无路。
“谁料〞二字写出了往日的天真与今日的失望,理想与现实格格不入,感慨自己被迫退隐。
7、总结:
主要表达的是作者爱国之情,报国之志。反映陆游壮志难酬的悲愤和感慨。
手法:比照、用典〔间接抒情〕、直接抒情
五、串读课文,升华情感
女生 男生
梦里原想—— 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
教学方法
讲授法、诵读法
教具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第一课时〕
教学步骤及内容
一、视频导入
播放视频朗诵?满江红?
二、知人论世
介绍作者陆游以及本词的写作背景
三、整体感知
1、学生初次朗读,理解大意
2、听录音,把握节奏和情感
3、学生再次朗读,揣摩作者情感
四、探究学习
1、解题?诉衷情?,明确:爱国
2、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
教案
授课教师
时间
课题
高度的爱国情怀——?诉衷情?
教学目的
1、知识与能力:掌握作品用典、比照的艺术手法;理解词所蕴含的思想情感;
2、过程与方Βιβλιοθήκη :掌握诗歌朗读技巧,积累诗歌鉴赏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词人强烈的爱国情怀,树立正确的爱国观念
教学
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词作用典、比照的艺术手法;
教学难点:古诗词中情感的分析
(2)典故:旧貂裘:传说苏秦十次游说秦王无成,回家时“黑貂之裘敝〞〔?战国策•秦策?〕。 这里那么是以貂裘积满灰尘,陈旧变色,暗示自己不受重用,未能施展抱负。
(3)“暗〞字流露了词人怎样的感情?
流露出词人报国之志随时光的流逝难以实现的沉痛、失落之情。

爱国古诗一年级诵读教案

爱国古诗一年级诵读教案

爱国古诗一年级诵读教案一、教学目标。

1. 让学生了解爱国主题的古诗词,培养学生对国家的热爱和对传统文化的尊重。

2. 帮助学生掌握古诗词的基本朗读技巧,提高学生的朗读表达能力。

3. 培养学生的语言感知能力和审美情感。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 教学重点,让学生熟练朗读爱国主题的古诗词,并理解其中的爱国情感。

2. 教学难点,让学生理解古诗词中的意境,感受其中的爱国情感。

三、教学准备。

1. 选取适合一年级学生的爱国主题古诗词,如《登鹳雀楼》、《将进酒》等。

2. 准备相关的图片或教具,帮助学生理解古诗词中的意境。

3. 制作课堂教学PPT,辅助教学。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播放国歌或其他爱国歌曲,让学生感受爱国情感。

2. 学习古诗词,教师向学生介绍爱国主题的古诗词,让学生了解古诗词的背景和作者。

3. 朗读古诗词,教师示范朗读古诗词,然后让学生跟读,重点训练古诗词的语音语调和节奏感。

4. 理解古诗词,通过图片或教具展示古诗词中的意境,帮助学生理解古诗词的含义和情感。

5. 分角色朗读,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让他们分角色朗读古诗词,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表达能力。

6. 创设情境,通过角色扮演或情境再现,让学生感受古诗词中的爱国情感,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

7. 总结,教师对学生的朗读进行点评,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爱国主题的重要性。

五、作业布置。

让学生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爱国主题古诗词,背诵并朗读给家人或朋友听,培养学生对爱国主题的情感认同。

六、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爱国主题的古诗词有了一定的了解,朗读能力和情感体验也得到了提升。

在以后的教学中,可以结合国家重大节日或纪念日,开展更多爱国主题的古诗词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培养他们的文学修养和民族情感。

初中爱国诗课文朗读教案

初中爱国诗课文朗读教案

教案名称:初中爱国诗课文朗读教学年级:八年级学科:语文教材:《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朗读,感受爱国诗文的情感和韵律,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2. 帮助学生理解爱国诗文的主题和内涵,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3. 提高学生的朗读技巧和表达能力,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教学重点:1. 爱国诗文的理解和感悟。

2. 朗读技巧的指导和训练。

教学难点:1. 爱国诗文深层含义的理解。

2. 朗读时情感的融入和表达。

教学准备:1. 教材:《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2. 多媒体设备:投影仪、音响设备。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以生动的语言引导学生思考爱国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2. 学生分享自己对爱国的理解和感受。

二、新课内容展示(15分钟)1. 教师展示爱国诗文,如《登鹳雀楼》、《示儿》等。

2. 教师引导学生朗读诗文,注意语音语调和情感的把握。

3. 学生自主朗读,体会诗文的意境和情感。

三、朗读技巧指导(10分钟)1. 教师示范朗读,强调朗读的节奏、停顿和情感的融入。

2. 学生模仿朗读,教师给予个别指导和反馈。

3. 学生练习朗读,相互交流心得。

四、小组合作学习(10分钟)1. 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首爱国诗文进行朗读。

2. 小组内讨论如何更好地表达诗文中的情感和意境。

3. 各组展示朗读,其他小组给予评价和建议。

五、总结与反思(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次课的学习内容和收获。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体会和感悟。

3. 教师给予鼓励和指导,并提出改进的建议。

教学评价:1. 学生对爱国诗文的理解和感悟程度。

2. 学生在朗读时的技巧和表达能力。

3. 学生参与小组合作学习的积极性和合作意识。

教学反思:本教案通过朗读教学,旨在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和文学素养。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理解爱国诗文的深层含义,并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朗读技巧。

同时,要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给予每个学生充分的关注和指导。

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教案

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教案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生活中是否遇到过困难,却依然坚持梦想的情况?”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诗词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陆游在困境中展现的爱国情怀。
2. 教学难点
(1)诗词意境的把握:学生对诗词意境的理解可能存在困难,需要通过具体分析诗句中的意象、修辞手法来深入体会诗人的情感。
(2)朗诵技巧的运用:学生可能在诗词的节奏、韵律把握上存在困难,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反复示范和指导。
(3)文化背景的融入:学生对诗人陆游及其时代背景可能了解不足,影响对诗词的深入理解,需要教师引导学生了解相关历史知识。
3. 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诗句的字面意义和诗人情感表达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如诗词意境的把握,我会通过举例和比较来帮助大家理解。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 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诗词意境相关的实际问题。
2. 朗诵体验: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诗词朗诵体验。这个活动将演示如何通过朗诵表达诗人的情感。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 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陆游及其诗词的基本概念。《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是陆游在困境中表达忧国忧民之情的代表作。它是古诗词中的一个重要篇章,展示了诗人坚定的爱国主义精神。
2. 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这首诗的具体内容。通过分析诗句,了解陆游在困境中如何表达对国家的忠诚和热爱。
实践活动环节,学生们在分组讨论和朗诵体验中表现积极,能够主动参与到课堂互动中来。但在实验操作环节,我发现部分学生在朗诵时对节奏和韵律的把握不够准确,这说明我在教学中还需要加强朗诵技巧的指导。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爱国主题诗歌赏析
爱国诗歌,是我国古典诗歌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在这些诗歌中,诗人们或表述对祖国大好河山的无限热爱,或表现对民族命运和祖国前途的热切关注,或抒发自己保家卫国、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洋溢着强烈的爱国主义激情。

今天,我们学习这些诗歌,可从中受到生动而深刻的爱国主义传统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国兴我荣,国衰我耻。

爱国,是我们炎黄子孙心中永远的情结,是我国五千年文明史中一个永恒的文学主题。

自古以来,无数仁人志士为国家民族奔走呼号,甚至流血捐躯,留下了许多惊天动地可歌可泣的事迹。

他们留下来的无数爱国诗篇,正是他们碧血丹心的结晶,是我国悠悠文学长河中杰出的一支。

今天,我们捧读这些诗词,仍不免为之激情满怀。

心潮澎湃。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承和发扬爱国主义传统,对于振奋民族精神,凝聚全民族力量,团结全国各族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中华民族的振兴而奋斗,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我国古代的爱国主义诗歌,是我们继承和发扬这个传统的生动教材。

一、《春望》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1、颈联除写战火愈烧愈炽,百姓惨遭杀戮外,作者用来形容家书的珍贵,表达了他对的强烈思
念。

答案:抵万金妻子儿女
2、你怎样理解"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一句。

答案:两种理解都可:一种触景生情,花鸟本为娱人之物,但因感时恨别,却使诗人见了反而坠泪惊心。

二种移情于物,以花鸟拟人,感时伤别,花也溅泪,鸟亦惊心。

3、首联中"破"、"深"字炼得极好,试分析其表达作用。

答案:"破"字写出触目惊心之景色。

"深"字写出令人满目凄然之景。

4、赏析千古名句"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
答案:战火连续不断,多么盼望家中亲人的消息,写出了消息隔绝久盼音讯不至时的迫切心情,引人共鸣。

5、"国破山河在"中"破"给人描绘了一幅怎样的景象?
"破"字写出国都长安沦陷,城池残破,处处是断壁残垣、破砖碎瓦的破败景象,使人触目惊心。

6、此诗将眼前景胸中情融为一体,谈谈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答案:这首诗集中地表达了诗人忧国伤时、念家悲已的感情。

7、《春望》紧扣一个"望"字,感情细腻感人。

"望"的内容是:_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望"中所想的句子是: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8、《春望》一诗的主题是____ ;表达了作者感伤心情的句子是:。

答案:伤感国事,怀念家人;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9、请展开想象,描述"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所展示的画面,并揭示诗句的含义。

答案:面对沦陷的山河,一位满头白发的老人因焦虑忧愁不停地挠头叹息。

老人昔日那长长的头发如今纷纷断落,已经短得无法梳髻插簪。

含义:这一细节,含蓄而深刻地表现了诗人忧国思家的情怀。

10诗人用“抵万金”来形容什么?(2分)
形容家书的珍贵,表达对妻子儿女强烈的思念之情。

11、诗中“草木深”表面上写的是山河依旧,草木蔓生的情景,实际上是写草茂人稀,荒凉萧条,物是人非的社会状况;一个“深”字,表现了因战乱而荒芜的景象。

12、本诗将眼前景、胸中情融为一体,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感时忧国、思家念亲
13、从“国破”、“烽火”可以看出,杜甫的这首诗与唐代哪一重大历史事件有关?安史之乱
14、结合全诗内容,体会诗题中的“望”字包含哪两层意思?
一方面是看到了“国破山河在”的惨景,另一方面是对于亲人团聚的守望和期盼。

15、结合“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两句诗,说说诗人是如何抒发情感的。

抒发了诗人对家破国残的感伤之情
16、最后两句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写出了人忧愁,烦闷的情状,把忧国思家的感情表现得更加深沉和突出
(二)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陆游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1、这是一首七言绝句,表达了诗人炽热而深沉的爱国热情。

请从炼字的角度对“僵”、“孤”二字作点赏析。

答:“卧”字前一个“僵”道出了诗人老迈的境况,“村”字前一个“孤”表明诗人与世隔绝的状态,一“僵”,一“孤”写出了诗人凄凉的处境。

2、诗歌第三句既是眼前现实情景的描绘,又象征了南宋王朝的处境和命运岌岌可危。

3、从全诗看,侧重写出了诗人的什么愿望?
答:写出了诗人日夜渴望收复失地,万里从戎,以身报国的心愿。

(三)《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八百里分麾下灸,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破阵子》塑造了一个壮岁驰骋疆场、暮年壮心不已的英雄形象,这是词人理想自我的化身。

词的上阙写道:“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主人公即使在酒醉中也不忘挑灯看剑,连做梦都是吹角连营的场景,可见收复失地、报效国家已化作主人公的唯一信念,成为他生命的全部内容。

“挑灯看剑”和“吹角连营”又显示出主人公的身份是军事统帅。

1.辛弃疾的《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中,从视觉、听觉两方面生动表现激烈战斗场面的词句是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2.《破阵子》中与《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中“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两句意境相似的诗句是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3.这词首融梦幻(梦境、理想)与现实于一体,富于浪漫色彩。

(2分)
4.这首词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2分)答抒发了作者抗敌报国、建功立业的爱国情感(1分)和报国无门、壮志未酬的悲愤
(四)《山坡羊•潼关怀古》张养浩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

望西都,意踌躇。

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1.曲中描写主人公在潼关驻足远望、感慨横生的样子的句子是:望西都,意踌躇(1分)
2.全曲由所见所想到所感,借凭吊潼关古迹,表现了这样一个历史的主题: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无论怎样改朝换代,人民依旧过着痛苦的生活。

(或: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3、用简洁的语言赏析画线句
子。

一个“聚”字和一个“怒”字,分别从视觉和嗅觉两个角度形象地表现出峰峦高峻的形态和波涛呼啸的气势
4.你是怎样理解“兴,百姓苦;亡,百姓苦”这句话的?一个朝代兴起了,必定大兴土木,修建豪华宫殿,从而给人民带来巨大灾难;一个朝代灭亡了,在战争中遭殃的也是人民。

5、曲子开头描写潼关的地势,作用是什么?在潼关路上望西都,自然引发历史兴亡的感慨;写潼关之险,意在说明历代王朝仍然难逃灭亡的命运,突出了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