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膝关节置换术研究进展
早期功能锻炼运用于全膝关节置换术的研究进展

早期功能锻炼运用于全膝关节置换术的研究进展
廖秋姣;唐爱合;林小珍;莫伟;周兰岛;唐强;刘芳印
【期刊名称】《中国医药导报》
【年(卷),期】2024(21)4
【摘要】全球老龄化进一步增加了膝骨关节炎(KOA)的发生率。
全膝关节置换术(TKA)是治疗终末期KOA的金标准。
尽管如此,TKA术后如果缺乏正确的康复训练,会严重影响肢体功能的恢复,增加住院时间,加重患者经济负担,严重者甚至造成残疾导致不良结局。
早期功能锻炼是手术成功的重要因素,并且可以确保患者持续的功能改善。
目前国际上对于早期功能锻炼的研究设计、康复方法和结局研究较多,国内尚处于起步阶段。
本文综述早期功能锻炼在TKA的研究进展,以期为我国TKA 早期功能锻炼提供临床参考。
【总页数】5页(P30-34)
【作者】廖秋姣;唐爱合;林小珍;莫伟;周兰岛;唐强;刘芳印
【作者单位】右江民族医学院护理学院;右江民族医学院附属医院关节外科老年骨科;右江民族医学院附属医院烧伤整形与创面修复外科;右江民族医学院附属医院护理部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687.4
【相关文献】
1.中药足浴配合功能锻炼在全膝关节置换术后患者患肢早期功能康复中的效果
2.情志护理联合早期功能锻炼对老年全膝关节置换术后关节功能的影响
3.早期功能锻炼对全膝关节置换术后DVT发生率和膝关节功能评分的调节作用
4.局部加压冷疗联合CPM功能锻炼对行全膝关节置换术后患者早期关节功能恢复的影响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后的康复研究进展

术后14以增强肌力为主进行主动膝关节屈伸活动随意主动膝关节屈伸活动和抗阻力主动膝关节屈伸活动每次运动量限制在最小限度根据运动后情况及效应全身状态疲劳局部肿胀疼痛等予以增减运动量14242出院后的康复训练周以内此时期一直用护膝保护膝关节锻炼以增强肌力为主辅助主动运动可以用手力协助也可以在浴池中侧卧位利用浮力协助主动屈伸膝关节
全膝关节置换术康复治疗的研究进展

全膝关节置换术康复治疗的研究进展【摘要】全膝关节置换术是治疗膝关节炎的有效方法。
然而,全膝关节置换术后,患者经常出现关节疼痛、肿胀、活动受限、肌力下降等问题。
康复治疗对改善全膝关节置换术后并发症,促进肢体功能恢复有良好作用。
本文综述了全膝关节置换术后康复治疗的研究进展。
【关键词】全膝关节置换术;康复治疗;研究进展骨关节炎是一种以关节功能障碍和慢性疼痛为特征的常见疾病。
据估计,每1000名成年人中有125名患者,是患者致残的主要原因之一,其中膝关节是最常见的受累关节。
全膝关节置换术是晚期膝关节骨关节炎患者的良好选择,其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手术技术和假体材料的使用寿命。
全膝关节置换术术后康复的重点是恢复膝关节活动度,恢复术侧下肢肌力,使患者具有独立生活和参与活动的能力。
1.国内外全膝关节置换术的研究现状全膝关节置换术是治疗各种原因引起的严重膝关节疾病的有效方法。
这是近年来中国开展的最有效的联合重建行动之一。
其目的是矫正关节畸形,重建关节稳定性,恢复和改善关节功能。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一直在进行关节置换术。
临床实践证明,全膝关节置换术能显著减轻关节疼痛,改善膝关节功能。
中短期随访发现全膝关节置换术的优良率接近90%。
1989年,国外研究报道,全膝关节置换术治疗骨关节炎的症状改善率在7年内达到98.8%,在10年内达到97.3%,在15年内达到90.6%。
因此,对于患有严重膝关节疾病的中青年患者,尤其是那些经历过多次关节切开或关节镜清创且症状没有改善的患者,应实施全膝关节置换术。
1.全膝关节置换术康复治疗研究2.1术前预康复在全膝关节置换术术后患者中,手术应激和术后活动减少会导致肌肉萎缩、肌力下降、骨密度下降和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导致整体功能水平下降,术前康复被认为是一种较好的预防和治疗方法。
术前康复是指患者在手术前采取的康复干预措施,也称为术前康复。
2002年,一些学者正式提出了预康复的概念,并将预康复理论应用于骨科围手术期患者。
全膝关节置换术术后并发症的防治研究进展

手术期望值增高 , 术后并发症的发 生率也随之增高 , 对术后并发症的 防治仍 是一个 值得 重视 的问题 。 T K A 术后 以并发感染 及疼痛为 多 见, 本文就其发生机制及防治措施
作 一综 述 。
1 T KA术后 假体 周 围感染
假体周 围感染 ( P J I ) 是T K A 术 后导致全膝关节翻修手术的第 四 大原 因 , 发 生 率 占0 . 5 % 1 . 5 %I , 其中4 8 %一 8 5 %为金黄色葡萄球菌
避免血肿引发感染等 , 一般在术后 引流液少于5 O m l 时拔管 ‘ 引 。 引流时 间过长或处理不 当同样会引发关 节周围感染… , 2 0 1 1 年广东省中医 院曾报道1 例属于人类病原菌的中 间葡萄球菌引起的延迟深部感染 ,
后3 ~ 6 个 月时 1 5 位患 者 的血 沉 、 c 反
感染 2。
1 . 1 感染 因素及预 防 术前存在 全身或局部感染是发生术后感染 的重要 原 因 。因此 , 要求 术 前严 格 查体 ,排除隐匿性感染灶 ,术前 1 天 、术 中直至术后7 天合理使用抗 生索能有效预防感染的发生 [ = 3 1 , 缩 短手术时间、 加强手术者无菌操作 及手术 室严格 消毒隔离措施 ,同样 可减低发生术后感染的可能 【 。 另
研究发现早期手术干预可提高保 留假体概率 [ 1 1 ] 。特别是对于后期 或严重感染病灶 , 及时有效地控制 感染可为进一步手术处理争取机 。 外, 合理选择手术切 口也能降低术 会 ( 口感染机会 ,比如膝外侧小切 口, 对 于单纯 使用抗生素治疗欠 或选 择 与先 前 的切 口有 一 定 距 离 佳 , 不能去除深 部感染 , 估计预后 的 内侧 切 口 [ 。 术 中加 强 对 软组 较差者 , 抗生素骨水泥 Ⅱ期翻修术 织的保护 , 术后及时纠正低蛋 白血 是 目前去除感染 的最有效治疗方 症、 密 切 监 测 血糖 等 , 均是 减 少 感 案 。 T K A 术后感染施行旷置术及 关节型骨水 泥间隔器 翻修术仍 广 染发生的有效措施 I 。 术后留置引
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后的护理研究

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后的护理研究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老年人群对生活质量的要求逐年提高,近年来行TKA的患者数量日益增多。
人工膝关节置换术可有助于缓解膝部的疼痛并改善其功能,提高患者生活质量,而优质的术后护理、有效的功能锻炼是获得良好疗效的基础。
笔者翻阅了近几年来相关文献资料,对这项手术的术后护理作一综述。
标签:人工膝关节置换术;术后护理;功能锻炼人工膝关节置换术是一种成熟的治疗方法,而术后的护理是保证手术疗效的重要措施。
本文意在讨论精心的术后护理、有效的康复训练方式使患者最大限度地恢复其关节各项功能。
1 人工膝关节置换术国内外研究现状全膝关节置换术(total knee arthroplasty,TKA)是近几年来国内开展的最有效的关节重建手术之一,是治疗各种严重膝关节疾病的一种有效方法[1],其目的是矫正原有的关节畸形,重建关节的稳定性,恢复和提高关节的各项运动功能[2]。
在八十年代,美国大约有50 000例患者进行膝关节置换手术,到了九十年代,增长高达约144 000例。
我们国家从八十年代以来,就开始了对关节置换术的开展和探索。
手术量的增长主要原因归结于人口老龄化、各类关节疾病和骨质疏松症的发病率增高。
TKA临床证明手术后明显提高患者膝关节的各项活动功能、减轻关节僵硬疼痛的症状,在中期和短期随访时发现总优良率接近90%。
国外研究者使用关节镜治疗骨关节炎,发现3.8年时症状改善率为39%,51%的患者还需行全膝关节置换术。
1989年国外研究者报道全膝关节置换术治疗骨性关节炎(OA),7年症状改善率为98.8%,10年症状改善率为97.3%,15年症状改善率为90.6%。
由此可见,对于40~60岁之间的患者,甚至比40岁更为年轻的患者,特别是已经有过多次关节切开术或关节镜下清理而症状未改善者,不能机械地受到年龄的限制,而应选用全膝关节置换术。
国外研究者报道958例单膝置换术,心脏、肺部、中枢神经系统、泌尿系及消化系的并发症发生率分别是2.0%、2.6%、2.1%、6.3%和4.4%。
微创全膝关节置换术研究的新进展

孕( 曲锡萍等“ 破血逐瘀 法在男 性生殖疾 病 中应用 ” 河 北 ,
中 医 ,97 54 , 。 18 , :7 )
微 创全 膝 关 节置换 术 研 究 的新 进展
黄 维琛 封 彦 齐 。吴修 军 , , 指导老 师: 郭礼 跃
( .贵阳 中医学院 0 1 7级研 究生, 贵州贵阳
中 图分 类 号 : 3 8 1 文 献标 识 码 : 文章 编 号 : 0 R 1. 7 A 1 2一l0 ( 00 0 0 18 2 1 )4—06 O 0 4一 5
现代膝关节 置换术 (o l n eatr l t, K 始 于 tt e r o a y T A) ak hps 2 O世纪 7 O年代 , 在过去三十多年 的时 间里 , 手术的方法与 技术 得到了长足 的发展 , 且不 断趋 于精 细与可靠 。微 创人
第3 2卷
・
第 4期
贵 阳 中 医 学 院 学报
J GCTCM
No 4 Vo . 2 . 13
6 ・ 4
21 0 0年 7月
J l 2 1 uy 0 0
1g 牛膝 3 g 当归 3 g 桃仁 3 g 路路通 3 g 地龙 1 g赤 0、 0、 0、 0、 0、 0、
芍 1 g红花 3 g 淫羊藿 1g 服 药二月 , 液检查 : 观乳 0、 0、 0, 精 外 白色 ,ml 活率 5 % , 4 , 存 0 活动 良好 , 精子 计数 04亿/ . 毫升 ; 又服益精活血 剂二 十剂 , 精液 检查 基本 正常 ; 月后妻 怀 五
按 : 精 管慢 性 炎 症 产 生 纤 维 化 , 痕 形 成 , 精 管 道 输 疤 输
狭 窄 甚至 阻 塞 , 致 不 育 , 疗 难 度 大 , 疗 时 间 长 达 数 导 治 治
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后的康复研究进展

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后的康复研究进展【摘要】本文就人工膝关节置换术后的心理康复、疼痛康复、功能锻炼、康复评定等方面进行阐述,由此提示护理人员应重视早期功能锻炼,同时加强人工膝关节置换术病人的健康教育,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高病人的生活质量。
【关键词】人工全膝关节置换;康复;研究进展【中图分类号】r64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5-0515(2011)07-0397-01全膝关节置换术(tkr)被认为是治疗终末期或严重的膝关节骨关节炎(koa)最有效、最成功的手术之一,其10年总优良率>95%[1]。
采用tkp治疗的患者不断增多,且术后康复训练正日益受到重视。
但目前该手术后患者的心理康复、疼痛康复、功能锻炼、康复评定等方面在国内还处于探索阶段,现将tkr的康复研究综述如下。
1 康复训练1.1 心理康复 tkr对于患者来说,尤其是老年患者,是一种严重的心理刺激,可直接影响手术及术后康复治疗的效果。
谢军[2]研究发现大部分患者对使用膝关节功能锻炼机(continuous passive motion, cpm)持续被动运动和进行活动都有恐惧心理。
表现为惧怕疼痛,而不愿配合功能锻炼。
要做好患者的心理支持,通过健康教育消除患者恐惧、焦虑等情绪,使之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1.2 早期综合功能锻炼手术当天麻醉消失后即可指导患者进行踝关节最大限度跖曲背伸的踝泵运动及股四头肌等长收缩运动。
术后第2天可进行压腿练习、直腿抬高练习,运用cpm进行被动锻炼,屈伸由0~30°开始,每次30min,逐渐增加到60min,角度每天增加5°-10°的屈曲度数,1周内尽量达到或接近90°,术后两周应达到110°。
术后第5~7 d,鼓励其下床站立、扶床练习下蹲动作。
术后第3周后,进行屈膝坐位起立、下蹲起立、上下楼梯、静态自行车等训练,早期依靠拐杖上下,健腿支撑,患肢从不负重到部分负重。
膝骨关节炎患者全膝关节置换术后本体感觉的研究进展

膝骨关节炎患者全膝关节置换术后本体感觉的研究进展膝骨关节炎是一种常见的关节疾病,主要表现为患者关节疼痛、僵硬、肿胀和功能障碍。
在临床上,对于膝骨关节炎患者,如果保守治疗无效,全膝关节置换术被认为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
术后患者的本体感觉状况对于手术效果的评价十分重要。
本文将探讨全膝关节置换术后膝骨关节炎患者的本体感觉研究进展。
一、术后疼痛感知膝关节置换术是一种创伤较大的手术,术后疼痛是患者十分关心的问题。
研究发现,术后的疼痛感知与多种因素相关,如手术方式、术后康复措施等。
有研究表明,采用神经阻滞技术可以有效减轻术后疼痛,改善患者的本体感觉。
术后镇痛治疗也是十分重要的,科学合理的镇痛方案可以有效减轻患者的疼痛感知,提高术后康复效果。
二、术后关节感知全膝关节置换术后,患者的关节感知是需要重点关注的一个问题。
一些研究表明,术后患者在关节感知上存在一定程度的障碍,表现为关节活动受限、关节稳定性差等问题。
这些问题可能会影响患者的日常活动和运动功能恢复,需要针对性的康复措施来改善术后患者的关节感知。
三、术后活动功能全膝关节置换术旨在改善患者的活动功能,术后患者的活动功能恢复也与本体感觉有一定的关系。
一些研究发现,术后患者在步态、平衡、力量等方面存在一定的障碍,与术后本体感觉有一定的关联。
术后康复过程中需要重点关注患者的本体感知状况,针对性地进行康复训练,以提高患者的活动功能。
全膝关节置换术后膝骨关节炎患者的本体感觉研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仍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进一步深入探讨。
未来的研究可以从神经解剖学、康复医学等多个领域综合考虑,全面深入地研究术后患者的本体感觉问题,为全膝关节置换术后患者的康复提供更加科学、有效的指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全膝关节置换术研究进展[摘要] 全膝关节置换术(tka)在全世界每年都在快速增长,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取得了很大进展。
但是术后出现假体松动、伸屈和负重后出现畸形、疼痛等并发症,已经引起了广大骨科医生足够的重视。
选择高质量的假体、设计个体化的假体和制定精确化的手术,成为骨科医生必须解决的问题。
本文对近年来人工膝关节手术指征、假体、生物力学模型以及手术方式的演变进行阐述,并结合目前最新发展的技术对tka未来发展的方向进行展望和预测。
[关键词] 全膝关节置换术;假体;生物力学;动力学模型[中图分类号] r687.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3)17-0015-02全膝关节置换术在全世界每年都在快速地增长,经过几十年的蓬勃发展,取得了很大进展。
如今全膝关节置换术成为治疗晚期骨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等疾病的最有效的方法,被大多数骨科医生认知,对减轻患者膝关节疼痛和改善膝关节功能有显著的疗效,然而术后出现假体松动、伸屈和负重后出现畸形、疼痛等并发症,已经引起了广大骨科医生足够的重视。
选择高质量的假体、设计个体化的假体和制定精确化的手术,成为骨科医生必须解决的问题。
本文对近年来人工膝关节手术指征、假体、生物力学模型以及手术方式的演变进行阐述;并结合目前最新发展的技术,对tka未来发展的方向进行了展望和预测。
1 手术指征迄今为止,tka的手术适应证仍然没有得到统一。
不论是何种类型的关节炎,只要有关节不能耐受的疼痛或者有明显破坏,都可以进行人工关节置换。
但必须注意以下几点:①患者年龄>60岁,②体重>80 kg,这也不是绝对的,可以根据实际情况作出判断。
除此之外,患者生活的质量也是影响手术成败的一个关键因素,如血友病、骨骼发育不全、幼年型类风湿性关节炎常有多关节病变,tka 能很好地解决患者的关节功能受限。
2 假体的演变及分类1969年,最原始的膝关节假体[1]——多中心假体,其最难解决的问题就是术后假体松动。
1971年出现的几何学型假体[2],最大的亮点就是符合生物力学的要求去匹配关节,然而遗憾的是没能够解决假体松动的难题。
1973年,insall开创了人工膝关节发展的巅峰时刻,研制了全髁型假体,后来还改进并开发了旋转平台假体。
接着insall又发明了后方稳定型的假体,这是人类史上最能满足患者需要的膝关节假体之一。
但是依然不能很好地避免术后假体的磨损、松动情况发生。
按固定方式可分为骨水泥型、非骨水泥型;按置换范围可分为单髁型、全髁型;按活动范围分为固定型、旋转平台型;按限制程度又分为限制型、非限制型。
尽管有庞大的假体系统供我们选择,根据患者自身条件选择最合适类型的假体,直接关系到手术效果。
相对于膝关节表面置换术,单髁关节置换术对病变间室进行表面置换,适用于单间室骨关节炎,内侧髁进行置换已经发展成熟,但外侧髁置换罕见报道。
uka的早期因假体设计、病例选择、手术技术等问题,失败率较高。
riddle等[3]报道美国uka置换数量逐年明显增加。
目前以骨水泥固定型人工关节居多;只要很好地把握手术指征、熟练掌握关节置换的技能,也会得到显著的疗效[4,5]。
而生物型固定型假体的制造原理是通过骨与假体之间的紧密贴附达到稳固的作用。
但是这种假体对骨骼质量、术者操作能力的要求高,而且术后恢复功能的时间长。
限制性假体主要指铰链式假体,术后膝关节只能在某一平面运动内活动,容易发生假体与骨水泥和骨组织之间应力分布高,从而出现假体松动[6],现在很少用在初次tka 的患者上,但是对于二次翻修术、骨肿瘤术后的关节的重建、严重的关节不稳等患者[7,8]有显著疗效。
临床上常用的非限制型假体有三大类:后方稳定型假体、侧副韧带稳定型假体、保留后交叉韧带型假体。
针对人tka中是否需要保存后十字韧带,目前还有很多的工作需要进行。
wang等[9]进行了一系列研究发现临床效果并没有显著的提高。
认为后交叉保留型假体没有破坏后交叉韧带,膝关节在屈曲的时候,股骨会向后方移动,从而增加了膝关节的活动度,而周围的韧带能把运动产生的应力抵消,使接触力明显下降[10]。
因此,要最大程度地维持膝关节的稳定,降低假体-骨水泥-骨组织界面应力,后十字韧带必须保留;而不保留后十字韧带的后方稳定型假体的研制是为了增加稳定性、减少假体间应力。
通常不保留后叉韧带的后方稳定型假体[11]首选严重畸形及后叉韧带有缺损的患者。
3 膝关节生物力学模型3.1 物理模型膝关节物理模型是将膝关节运动机制概括为四连杆的模型[12]。
有学者认为膝关节是由十字韧带和股、胫骨在矢状面上构成的四连杆结构。
胫骨平台与股骨髁接触的状态下,十字韧带的拉伸不明显[13]。
十字韧带的长度及其在股骨、胫骨上的附着位置计算可以得到其形态。
因此膝关节物理模型可以简化成以十字韧带为核心的股胫关节二维模型[14]。
还有些学者建立了三维的四连杆股胫关节模型[15],并对股骨、胫骨的位置进行了基本的描述。
3.2 解剖模型膝关节解剖学模型的建立必须先完成其几何解剖模型。
perie等利用mri、袁平等利用计算机分别以标本和人体膝关节为核心建立了几何模型[16,17]。
张文等[18]以实体膝关节为研究对象,把原始数据都导入ansys软件计算三维有限元模型,并对模型以及膝关节的受力情况进行了分析。
silvia根据mri扫描得到的dicom数据利用计算机处理得到了下肢的骨肌三维模型[19]。
最典型的是潘哲尔等[20]模拟的三维有限元模型能够真实地模拟膝关节的力学特性。
目前,对于膝关节软骨和半月板几何模型的建立也有零星报道。
但是没有一个确实依据证实其准确性。
3.3 运动学模型hefzy等[21]将解剖模型分为运动学模型和动力学模型,描述了运动学模型并建立膝关节的各个运动学参数之间的内在联系,但并未将这些运动学参数与负荷的大小相联系。
hartfel等[22]将螺旋轴的问题扩展到三维立体空间上。
证实了两个物体运动时,两个直纹曲面是由于螺旋轴位置的连续性改变形成的。
然而不足的是,hartfel等应用的数据不能构建出精确的螺旋轴曲面模型。
构建膝关节精确的螺旋轴曲面模型还有很多工作需要进行。
4 膝关节置换手术方式的发展tka的远期疗效关键因素是恢复精确的下肢力线,这就涉及到术中精确截骨和软组织的平衡。
通过文献分析得出以下结论:术后恢复的下肢力线应控制在冠状面上膝内外翻3°以内;假体的安置应控制股骨髁假体应相对于后髁轴线外旋3°~6°,并平行于stea。
传统的tka通常是用手工定位截骨,术者仅凭肉眼和手感辅以术中x线片来判断假体安置时下肢力线和软组织平衡等情况,必然会影响截骨的精确度,即使是经验丰富的关节外科医生,也会出现>3°的下肢力线不良等结果,以及旋转定位与关节稳定等问题,术中必然会出现难以估量的因素。
因此,传统tka的精确度一直是手术医生最棘手的问题。
迄今为止,诞生了一些手术装置,但由于膝关节的特殊性,尤其是患者伴有膝关节严重畸形,给精确的定位和截骨、假体的选择和安置带来了重重困难。
为了获得良好的膝关节置换效果,计算机辅助人工膝关节置换手术系统应运而生,从1993年格勒诺布尔着手计算机辅助人工膝关节置换手术系统的研制,于1997年计算机导航tka系统开始在临床使用,目的是解决手术医生困惑已久的难题,达到理想的手术疗效[23]。
计算机辅助膝关节置换手术系统对置换的膝关节在屈伸过程中的等距间隙和韧带平衡稳定有独特的控制能力。
计算机导航手术系统在术中可以密切观察,能够精确地控制软组织平衡,而且能获得膝内外翻3°范围内的精确的下肢力线和屈伸膝关节的间隙平衡。
5 展望人工膝关节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在基础研究、假体设计、生物力学以及手术技术等方面均取得了卓越的成就。
但是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设计出个性化假体、提高假体的使用寿命和提高术后的功能、减轻手术创伤和提高手术精确度,数字化医学将是今后努力的方向,也必将会对骨科学带来革命性的变化。
[参考文献][1] gunston fh. polycentric knee arthroplasty.prosthetic simulation of normal knee movement[j]. j bone joint surg br,1971,53(2):272-277.[2] coventry mb,finerman ga,riley lh,et al. a new geometric knee for total knee arthroplasty[j]. clin orthop relat res,1972,83:157-162.[3] riddle dl,jiranek wa,mcglynn fj. yearly incidence of unicompartmental knee arthroplasty in the united states[j]. j arthroplasty,2008,23(2):408-412.[4] gill gs,chan kc,mills dm. 5-to 18-year follow-up study of cemented total knee arthroplasty for patients 55 years oldor younger[j]. j arthroplasty,1997,12(1):49-54.[5] callaghan jj,squire mw,goetz dd,et al. cemented rotating platform total knee replacement. a nine to twelve year follow-up study[j]. j bone joint surg am,2000,82(5):705-711.[6] hui fc,fitzgerald rh jr. hinged total knee arthroplasty[j]. j bone joint surg am,1980,62(4):513-519.[7] karpinski mr,grimer rj. hinged knee replacement in re-vision arthroplasty[j]. clin orthp relat res,1987,220:185-191.[8] hernandez-vaquero d,sandoval-garcia ma. hinged total knee arthroplasty in the presence of ligamentous deficiency[j]. clin orthp relat res,2010,468:1248-1253.[9] wang cj,wang jw,chen hs. comparing cruciate-retaining total knee arthroplasty and cruciate-substituting totalknee arthroplasty: a prospective clinical study[j]. chang gung med j,2004,27(8):578-585.[10] most e,li g,sultan pg,et al. kinematic analysis of conventional and high-flexion cruciate-retaining total knee arthroplasties: an in vitro investigation[j]. j arthroplasty,2005,20:529-535.[11] 林剑浩,吕厚山. 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的假体选择[j]. 中华骨科杂志,1996,16(5):299-301.[12] feikes jd,o’connor jj,zavatsky ab. a constraint-based approach to modelling the mobility of the human knee joint[j]. j biomech,2003,1:125-129.[13] feikes j. articular surface representation in a 3d model of knee mobility[j]. j biomech,1998,31(supp11):148.[14] martelli sre,ellis mm,zaffagnini s. total knee arthroplasty kinematics: computer simulation and intraoperative evaluation[j]. j arthroplasty,1998,2:145-155.[15] wilson dr,feikes jd,o’connor jj. ligaments and articular contact guide passive knee flexion[j]. j biomech,1998,12:1127-1136.[16] perie d,hobatho mc. in vivo determination of contact areas and pressure of the femorotibial joint using non-linear finite element analysis[j]. clin biomech,1998,6:394-402.[17] 袁平,王万春. 膝关节三维有限元模型的建立及生物力学分析[j]. 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2010,1:85-89.[18] 张文,倪俊芳,蒋定华,等. 基于ct图像构建髌股关节生物力学模型[j]. 苏州大学学报(工科版),2009,4:57-59. [19] blemker ss,asakawa ds,gold ge,et al. image-basedmusculo modeling: applications,advances,and future opportunities[j]. j magnet reson image,2007,2:441-451.[20] 潘哲尔,张纯武,李驰,等. 基于mri的膝关节三维有限元模型建立及模拟负载分析[j]. 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2010,12:3-5.[21] hefzy ms,cooke tdv. review of knee models: 1996 update[j]. appl mech rev,1996,49:187-189.[22] hartfel ma,lysdahl hj,olson dg,et al. the use of screw/axis surfaces in the three-dimensional analysis of the human knee joint[m]//lantz sa,king ai.advances in bioengineering. anaheim ca: asme,1986:105-106.[23] 吴昊. 计算机辅助人工膝关节置换手术系统简介[j]. 国外医学,2005,(3):137-140.(收稿日期:2013-0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