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式37式太极拳谱
37式太极拳分解教学

37式太极拳分解教学吴式太极拳是太极拳流派中一种,今天给大家推荐的是37式太极拳分解教学,这套太极拳是一套简化版的太极拳,在传统吴式太极拳的根底上进展创编的,很适合人们日常用来锻炼身体。
人的体能、智能,要保持正常安康状态,最根本的措施是实现三个方面的动态平衡,即机体的动与静的平衡,心理上紧张与松弛的平衡,新陈代谢的平衡。
故有云:“平衡为安康之本。
”而传统的陈式太极拳,正是处处讲平衡,处处讲阴阳相济、阴阳对称、阴阳互包、阴阳交替、阴阳消长、阴阳互根等等,促使人体各个系统整体性上地进展自我调整,从而到达一种生命的稳态,即动态平衡。
人体有八大系统,即运动系统、神经系统、循环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泌尿系统、内分泌系统、生殖系统,太极拳对这八大系统都有积极的调整作用。
它的调节作用的特点是以外促内,由内及外,内外结合,内外互动,内外结合,内外互为影响,就是我们常说的“一阴一阳互为其根”。
俗话说,人老腿先老。
而陈照奎老师传授的这套低架太极拳就最重视下肢运动,因此,这套太极拳对运动系统肯定有好处。
练低架太极拳腿部肌肉兴旺,血管饱满,这样就增加了血液输送与回流的泵力。
通过练拳,大腿肌肉增厚,肌肉群的伸展收缩,本身就起了一种对心脏血液收放泵力作用的辅助功能。
另外,虚实转换能锻炼两腿的耐力,对维持人体的平衡大有好处。
陈式太极拳注重顺逆缠丝劲的锻炼。
这种胸腰的开合旋转,手脚的顺逆缠丝,对舒筋活络,疏通气血,都有好处,尤其是对人体的微循环系统有好处。
再加上运动中的松活弹抖,这种振荡力量,也能促进微循环系统的功能。
此拳强调丹田内转,胸腰折叠,所有动作都要求以丹田带动,腰不动,手不发。
因此它首先通过丹田内转运动,进展自我按摩,提高了小肠壁毛细血管的功能,增强了吸收功能;其次,腹部的运动促进了肠的蠕动,增强了排泄功能;再有,由于丹田内转加强了腹部运动,还能够减少腹部脂肪的堆积,对减肥有一定的作用。
陈式太极拳的动作比拟多,一路和二路共有154个式子,600多个动作。
吴式太极拳37式口诀

吴式太极拳37 式口诀
吴式太极拳是一种内外兼修、柔和、缓慢、轻灵、刚柔相济的中国传统拳术。
下面是小编想跟大家分享的吴式太极拳37 式口诀,欢迎大家浏览。
一、起势:
1、重心右移:
2、左脚跟提起;
3、左脚横移;
4、左脚跟落平;
5、两臂前伸;
6、旋腕上棚;
7、蹲身按掌。
二、揽雀尾:
1、两掌外棚;
2、坐步抱掌(左抱七星);
3、左弓步打挤;
4、转身措掌;
5、坐步抱掌(右抱七星);
6、右弓步打挤;
7、翻掌前伸;
8、坐身回捋;9、转腰翻掌;10、右弓步前棚掌;11、坐身摆臂;12、回身扣脚前按掌;13、转腰摆掌。
三、搂膝拗步:
1、转身提按;
2、左脚向左横移;
3、左弓步搂按;
4、上步提按;
5、右弓步搂按;
6、上步提按;
7、左弓步搂按。
四、手挥琵琶:
1、坐身抱掌(左抱七星);
2、转腰翻掌;
3、左弓步平抹;
4、并步左掌上棚。
五、野马分鬃:
1、转身摆掌;
2、上步坐身捋掌;
3、胸前合掌;
4、左弓步分掌;
5、上步坐身捋掌;
6、胸前合掌;
7、右弓步分掌。
六、玉女穿梭:
1、上步坐身翻掌;
2、左弓步棚掌;
3、坐身旋掌;
4、回身托掌;
5、左弓步架按掌;
6、转身扣脚抱掌;
7、转身上步抱臂;
8、右弓步棚掌;
9、坐身旋掌;10、回身托掌;11、右弓步架按掌;12、坐身。
吴式37式太极拳分解教学第一段分解要领

吴式37式太极拳分解教学第一段分解要领
吴式37式太极拳的第一段是太极拳的基础,也是其他段式的基础。
下面是第一段的分解要领:
1. 起势:身体直立,双脚并肩,两手自然下垂,注意呼吸。
2. 左右分脚:将左脚向左跨一步,同时将左手提起,右手自然向下放置,屈膝下蹲,注意身体要保持平衡。
3. 右掌劈:将右手向前推出,掌心向下,掌心与身体平行,左手自然下垂,注意手臂要放松。
4. 左掌劈:将左手向前推出,掌心向下,掌心与身体平行,右手自然下垂,注意手臂要放松。
5. 单鞭:将右手向后退,同时将左手向前伸出,掌心向外,手臂与身体形成一条直线,右脚跟抬起,左腿微屈做出单鞭的姿势。
6. 局部收势:将左手回收,右手和左脚同时向身体收起,保持身体平衡不动。
7. 左右分脚:将左脚向右跨开一步,同时将右手提起,左手自然向下放置,屈膝下蹲,注意身体要保持平衡。
8. 右掌劈:将右手向前推出,掌心向下,掌心与身体平行,左手自然下垂,注意手臂要放松。
9. 左掌劈:将左手向前推出,掌心向下,掌心与身体平行,右手自然下垂,注意手臂要放松。
10. 抱球系列:将右手与左手重叠,放在丹田部位,保持内心平静,呼吸放松。
以上就是吴式37式太极拳的第一段分解要领,需要多次练习才能掌握这段基础技巧。
吴氏太极拳.doc

退步打虎(之二)
说明:退步打虎势乃防御动作,两手错掌披面打出,连随退步右腿起脚,这是以退为进的御防法。老架子有左右打虎势,现取其一。
双峰贯耳
双峰贯耳运双捶,打击太阳和耳门;
太阳本是头动脉,击中头晕人不省;
此脉即是太阳穴,穴闭知觉全失去;
左手采扌履向下按;
右手打出顺势搓,虚实相应功效佳;
左右搂膝纯一理,
搂为采扌履按向前,
进退步法连环式,步随身换有虚实。
搂膝拗步之二
搂膝拗步攻守宜,前进后退左右斜;进退转换须灵敏,得心应用在感觉;
搂为采扌履按前进,
左右斜按随身转,
感觉灵敏变化多,懂劲之后乃灵活。
倒撵猴三式之一
说明:倒撵猴的姿势与搂膝拗步一样,在过程中有些不同而定势则一。
扇通背之一(又名肩通背)
左手撑掌右开弓,好似箭矢脱弦出,若能知晓呼而吸,此势能使气冲天,开弓圆满气贴背,立身中正始不差。
扇通背之二
撇身捶
撇身捶来阴阳肘,肘里藏捶示神奇;若能一中窝心炮,管他金刚也会倒;
退步上步为一体,运用全凭顺势取;沾粘连随不丢顶,任你进退自由行。
吴鉴泉拳式(五)
云手
云手只是手连环,阴掌阳掌左右翻;进退开合虚实掌,八法圈转一俱全,不论正面与反面,前裆后臀两面兼,左右两腋随意用,沾连粘随运用完,采扌列肘靠随机便,无拘无束任你反。
吴鉴泉太极拳式(一)
预备势
说明:预备势者,是在未开始动作的预备姿势,其目的在于先将心情平息,然后起势
注意要点:立身中正,腹内松净,二目平视,精神内守。
动作要领:两手松掌,徐徐提起,渐渐垂下,提手是吸,垂手是呼,呼吸用鼻。
口诀:
太极拳三十七式技解(3)

太极拳三十七式技解(3)第二十四式披身踢脚披身踢脚是退中有攻的招法,既能击敌,又能发放敌人。
披身时,必须以腰为枢纽而不失顶劲,否则就不能保持平衡而获得进退自由的有利形势。
例如,对方左脚上步出右直拳击打我面部,我在后撤左步退身避击之际,左手捋其右拳。
若对方撤手掤身以右膝撞向我胸腹部。
我上体急沉坐,两手外扳其右膝,用按劲化其攻势。
如果对方乘势落右脚,出左拳击打我面部,我应立即撒手披身,踢出右腿击敌腹。
踢脚之法,稍加变化,还可成窝心脚、穿喉脚或搜裆脚之类的杀招。
以脚尖接足跟的两次重复击打,一旦击中敌方要穴,可获得一举制敌之效。
比如说,对方前移右步,突起右脚踢击我裆部,我后移步御其锋芒的同时双手下塌压其左脚背。
如其乘势落左步,猛起右腿朝我咽喉及面部踹击而来,我左脚先退一步仰身避闪,右脚随之前弹对方的丹田穴,然后前压身,用抖劲以足跟震击对方的中极穴至曲骨穴部位。
第二十五式双风贯耳双拳由两侧取外线击敌人两耳门或太阳穴,犹如风行一般,即是“双风贯耳”。
比如说,对方前移步用右直拳击打我面部,我必后退步并用右手阻截其右腕内侧:若对方前上左步,两手前伸抱住我后颈或头部,随势提起右膝撞击我胸腹部,我可沉身,两臂屈肘猛下按劲椎开对方的右膝,上身前俯掤身,低头脱离其双手抱颈之险,在双手猛用按挤劲使对方膝顶起不到作用的瞬间,右脚上前一步,两臂滚拳向上夹贯对方之两耳门,致其晕仆。
此式中两拳和两臂的运行路线各为半个圆弧,自下而上合成一个整圆。
运用时,要求保持顶劲而胸背含拔,腰裆拧扣,还应与小臂的滚卷和两拳的运行协调一致,上肢不得僵硬,肩胛松开。
在双拳夹击敌头颈时,如果对方耐打,我可运用擒拿法中的拧扭动作,伸指抱头搓扭,以此折伤其颈椎。
比如说,对方前移右步用右直拳击打我面部,我退右步,右手拦截其腕内侧。
如其乘势前掤身伸双臂欲抱我头部,并提左膝撞向我胸腹部,我在沉身低头含胸的同时,两掌下压对方左膝,用捋掤劲前推,借对方左膝下落之际,我左脚前进步,上抬双拳夹击对方两耳门,随之伸指抱住其头向左扭搓,紧接着右转身旋体,向右后旋拧,将其颈骨扭折。
吴氏三十七式太极拳动作要领及意念

吴氏三十七式太极拳动作要领第一式:太极起势(4动):1、两脚平行相距一拳宽自然站立,平均承担身体的重量。
两臂、两腿和脊柱关节拉开,肌肉放松,精神放松,思想专一(排除一切杂念)。
意在右肩松左胯、意在右肘松左膝、意在右手松左脚,身体的重心移到右腿。
意念依次在右手小手指、无名指、中指、食指、大拇指;左脚横移与肩宽左脚大趾、二趾、三趾、四趾、小趾依次落地,脚跟落地想右手掌根。
重心在两脚中间。
2、两脚平立意念忘掉(无极式)。
3、两腕前掤意在手心劳宫,意念用指尖够手心。
两臂起略高于肩,两掌手指舒展前伸。
4、两掌下采意在手背(外劳宫)。
第二式:揽雀尾(八动):1、左抱七星意在右肩。
2、右掌打挤意在夹脊。
3、右抱七星意在左肩。
4、左掌打挤意在夹脊。
5、右掌下捋意在右掌心。
6、右掌前掤意在右掌心。
7、右掌后掤意在右掌心。
8、右掌前按意在右掌心。
第三式:搂膝拗步(六动):1、左掌下按意在右肩井。
2、右掌前按意在左掌心。
3、右掌下按意在左掌心。
4、左掌前按意在右掌心。
5、左掌下按意在右掌心。
6、右掌前按意在左掌心。
第四式:手挥琵琶(四动):1、右掌回捋意在左肩。
2、左掌前掤意在右掌心。
3、左掌平按意在左手中指指尖。
4、左掌上掤意在左掌心。
第五式:野马分鬃(四动):1、左掌回捋意在右肩。
2、左肩左靠意在玉枕穴。
3、右掌回捋意在左肩。
4、右肩右靠意在玉枕穴。
第六式:玉女穿梭(二十动):1、右掌翻转意在右肩井。
2、左掌斜棚意在左掌心。
3、左掌反采意在左肩井。
4、右掌前按意在左掌心。
5、左掌右转左掌心。
6、右掌斜棚右掌心。
7、右掌反采意在右肩井。
8、左掌前按意在右掌心。
9、两掌内合意在右肩井。
10、右掌下采意在左掌心。
11、右脚横移意在左肩井。
12、右肩右靠意在玉枕穴。
13、右掌翻转意在右掌心。
14、左掌斜棚意在左掌心。
15、左掌反采意在左肩井。
16、右掌前按意在左掌心。
17、左掌右转意在左掌心。
18、右掌斜棚意在右掌心。
19、右掌反采右意在肩井。
王培生讲解吴式三十七式太极拳

王培⽣讲解吴式三⼗七式太极拳 王培⽣,出⽣于1919年3⽉24⽇,名⼒泉,号印诚,原籍河北武清县⼩韩庄,是我国近现代著名的武术家。
王培⽣先⽣讲解吴式三⼗七式太极拳1王培⽣先⽣讲解吴式三⼗七式太极拳2王培⽣先⽣讲解吴式三⼗七式太极拳3附录⼀:王培⽣先⽣⼤事年表 1925年在私塾学习四书五经。
(断断续续有三年光景) 1931年学习⼋卦掌,师从马贵,号世清。
在北平东城极乐庵受居⼠戒,蒙恩师妙禅法师赐法号印诚。
1932年师从张⽟莲学习弹腿。
师从杨瑞霖(字禹廷)学习太极拳,后经师爷王有林(字茂斋)精⼼指点。
1933年-1944,在北平太庙太极拳研究会。
北平第三民众教育馆武术培训班任助教。
1935年受学友⾦互、徐振宽⼆⽼等⼈教授,学习儒家、道家等传统⽂化经典及修⾝之法。
1936年与沈⼼禅、吴⾦镛、张道⼀、王⽉后等⼈研习佛道之法。
1946年与师兄王真⼀道⼠研习道学(龙门派)修⾝之法。
1947年与⾼瑞周等⼈共同创办北平汇通武术研究社,任副社长。
1953年简化创编吴式太极拳37式,1958年整理出版成书。
1953年-1958年任北京⼯业学院体育教研室武术教师。
1958年8⽉、11⽉先后在绥远、天津召开的全国民族形式体育运动⼤会上任评判员。
1954年-1963年,在北京师范⼤学体育系教授武术。
同时在北京矿业学院、北京钢铁学院、中央戏剧学院、北京农业机械化学院教授武术。
1957年担任全国武术射箭观摩交流⽐赛⼤会裁判。
1963年-1979年在当时极端的政治环境下受⼈牵连⼊狱,并随后在嫩江劳改就业,由于环境极为艰苦,不能正常从事平常的武术研究,促使先⽣默识揣摩内功⼼法,将平⽣所学融会贯通、发展升华,在武术⽓功上另开⼀⽚天地,创⽴了许多治病健⾝的⼩功法,医⼈众多。
1981年在北京⽼年⼈运动会上获太极⼑⾦牌。
是年在沈阳与⽇本少林拳法联盟访华团交流技艺,令⽇本拳师躬⾝钦佩,因⽽王培⽣先⽣被⽇本《阿罗汉》杂志尊为中国⼗⼤武术家之⼀名扬海内外。
吴式37式太极拳谱

吴式37式太极拳谱
吴式37式太极拳谱第1式太极起式(4)
第2式揽雀尾(8)
第3式搂膝拗步(6)
第4式⼿挥琵琶(4)
第5式野马分鬃(4)
第6式⽟⼥穿梭(20)
第7式肘底看锤(2)
第8式⾦鸡独⽴(4)
第9式倒撵猴(10)
第10式斜飞式(4)
第11式提⼿上势(4)
第12式⽩鹤亮翅(4)
第13式海底针(4)
第14式扇通背(臂)(2)第15式左右分脚(12)第16式转⾝蹬脚(4)第17式进步栽锤(6)
第18式翻⾝撇⾝锤(2)第19式⼆起脚(6)
第20式左右打虎(4)
第21式双风贯⽿(4
第22式披⾝踢脚(4)
第23式回⾝蹬脚(4)
第24式扑⾯掌(4)
第25式⼗字腿(单摆莲)(4)第26式搂膝指裆锤(4)
第27式正单鞭(6)
第28式云⼿(6)
第29式下势(2)
第30式上步七星(上步骑鲸)(2)
第31式退步跨虎(2)
第32式回⾝扑⾯掌(2)
第33式转⾝摆莲(双摆莲)(4)第34式弯⼸射虎(4)
第35式卸步搬拦锤(4)
第36式如封似闭(2)
第37式抱虎归⼭、⼗字⼿、收式(6)。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吴式37式太极拳谱第1式太极起式(4)
第2式揽雀尾(8)
第3式搂膝拗步(6)
第4式手挥琵琶(4)
第5式野马分鬃(4)
第6式玉女穿梭(20)
第7式肘底看锤(2)
第8式金鸡独立(4)
第9式倒撵猴(10)
第10式斜飞式(4)
第11式提手上势(4)
第12式白鹤亮翅(4)
第13式海底针(4)
第14式扇通背(臂)(2)第15式左右分脚(12)第16式转身蹬脚(4)
第17式进步栽锤(6)
第18式翻身撇身锤(2)第19式二起脚(6)
第20式左右打虎(4)
第21式双风贯耳(4
第22式披身踢脚(4)
第23式回身蹬脚(4)
第24式扑面掌(4)
第25式十字腿(单摆莲)(4)第26式搂膝指裆锤(4)
第27式正单鞭(6)
第28式云手(6)
第29式下势(2)
第30式上步七星(上步骑鲸)(2)
第31式退步跨虎(2)
第32式回身扑面掌(2)
第33式转身摆莲(双摆莲)(4)第34式弯弓射虎(4)
第35式卸步搬拦锤(4)
第36式如封似闭(2)
第37式抱虎归山、十字手、收式(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