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鲁科版高中化学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合集下载

高一鲁科版化学知识点总结归纳

高一鲁科版化学知识点总结归纳

高一鲁科版化学知识点总结归纳化学作为一门自然科学学科,是研究物质组成、结构、性质及其变化规律的科学。

在高一的学习过程中,我们接触到了许多重要的化学知识点,这些知识点为我们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本文将对高一鲁科版化学课程中的知识点进行总结归纳,帮助大家回顾和巩固所学内容。

一、化学基础知识点1. 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表- 原子结构的组成及电子排布规律- 元素周期表的组织和特点2. 化学键与化合物的分类- 金属键、离子键和共价键的概念及特点- 分子、离子和原子团的概念及其分类3. 化学反应与化学方程式- 化学反应的基本概念- 化学方程式的表示方法及其平衡原则4. 物质的结构与性质- 物质的宏观性质和微观结构的关系- 物质的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的区别5. 酸碱与盐- 酸碱的定义及性质- 盐的命名和化学反应二、化学实验与实验技能1. 常用实验器材和仪器2. 常见实验操作技巧3. 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4. 实验数据处理和误差分析三、常见化学反应和物质运动1. 高温燃烧和燃烧反应- 燃烧反应的类型和特点- 燃烧反应的副反应和防控措施2. 酸碱反应和中和反应- 酸碱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和指示剂- 酸碱中和反应的计算和应用3. 氧化还原反应- 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和基本特点- 原子氧化数的计算和平衡氧化还原方程式4. 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 反应速率的定义和影响因素- 化学平衡的条件和平衡常数计算5. 物质的溶解和溶液的性质- 溶解的定义和影响因素- 溶液浓度的计算和性质四、常见物质的性质与应用1. 金属与非金属- 金属的性质和应用- 非金属的性质和应用2. 气体、液体和固体- 气体的特性和应用- 液体的特性和应用- 固体的特性和应用3. 有机化合物- 碳的化学性质和衍生物- 烷烃、烯烃和炔烃的结构和命名4. 化学肥料和化学药品- 化学肥料的分类和特点- 化学药品的分类和应用通过对以上内容的总结归纳,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记忆高一鲁科版化学课程的知识点。

鲁科版高中化学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鲁科版高中化学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鲁科版高中化学必修一知识点总结鲁科版高中化学必修一知识点总结一、知识摘要鲁科版高中化学必修一是一门基础化学课程,旨在介绍化学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实验方法。

本课程主要包括以下知识点:1、化学基础知识:包括化学符号、化学反应、化学键、化学能等基础概念及其相关计算。

2、化学实验方法:包括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实验设计、实验数据的处理与分析等。

3、元素周期表:介绍了元素周期表的构成、周期律和各周期元素的基本性质。

4、分子结构:详细介绍了分子结构的基本概念,如共价键、离子键和金属键等。

5、化学反应速率与化学平衡:阐述了化学反应速率的概念、影响因素和化学平衡的原理及其应用。

6、酸碱盐反应:讲解了酸碱反应、中和反应和盐类水解反应的基本原理及其应用。

7、氧化还原反应:介绍了氧化还原反应的基本概念、影响因素和重要反应类型。

8、有机化学:简要介绍了有机化合物的基本结构、分类和重要反应类型。

二、知识框架1、化学基础知识1、化学符号2、化学反应3、化学键4、化学能2、化学实验方法1、化学实验基本操作2、实验设计3、实验数据处理与分析3、元素周期表1、元素周期表的构成2、周期律3、各周期元素的基本性质4、分子结构1、分子结构的基本概念2、共价键3、离子键4、金属键5、化学反应速率与化学平衡1、化学反应速率的概念2、影响因素3、化学平衡的原理及其应用6、酸碱盐反应1、酸碱反应2、中和反应3、盐类水解反应的基本原理及其应用7、氧化还原反应1、基本概念2、影响因素3、重要反应类型8、有机化学1、有机化合物的基本结构2、分类3、重要反应类型三、学习策略为了更好地掌握鲁科版高中化学必修一的知识点,建议采用以下学习策略:1、扎实基础:重点关注化学基础知识,如化学符号、化学反应、化学键和化学能等,为后续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2、实验贯穿:通过实验巩固和拓展知识,掌握基本实验操作、实验设计和实验数据处理与分析等方法。

3、横向对比:学习元素周期表、分子结构等内容时,可横向对比不同概念之间的异同点,加深理解。

鲁科版高中化学必修一知识点总结经典

鲁科版高中化学必修一知识点总结经典

鲁科版高中化学必修一知识点总结经典鲁科版高中化学必修一知识点总结经典高一化学模块I主要知识及化学方程式一、研究物质性质的算法方法和程序1.基本方法:观察法、实验法、分类法、比较法第三步:用比较的方法对观察到的现象进行分析、综合、推论,概括出结论。

二、钠及其化合物的性质:1.钠在空气中会缓慢氧化:4Na+O2==2Na2O2.钠在空气中燃烧:2Na+O2点燃====Na2O23.钠与水反应:2Na+2H2O=2NaOH+H2↑现象:①钠浮在水面上;②熔化为银白色小球;③在水面上才四处游动;④伴有响声;⑤滴有酚酞的水变红色。

4.过氧化钠与水反应:2Na2O2+2H2O=4NaOH+O2↑5.过氧化钠与二氧化碳反应:2Na2O2+2CO2=2Na2CO3+O26.碳酸氢钠受热分解:2NaHCO3△==Na2CO3+H2O+CO2↑7.氢氧化钠与碳酸氢钠反应:NaOH+NaHCO3=Na2CO3+H2O8.在碳酸钠溶液氢氧化钠中通入二氧化碳:Na2CO3+CO2+H2O=2NaHCO3三、氯及其化合物的一般性1.过氧化氢与氢氧化钠的反应:Cl2+2NaOH=NaCl+NaClO+H2O2.铁丝在氯气中燃烧:2Fe+3Cl2点燃===2FeCl33.制取漂白粉(氯气能通入石灰浆)2Cl2+2Ca(OH)2=CaCl2+Ca (ClO)2+2H2O4.氯气与水的反应:Cl2+H2O=HClO+HCl5.次氯酸钠在空气中变质:NaClO+CO2+H2O=NaHCO3+HClO6.次氯酸钙在空气中所变质:Ca(ClO)2+CO2+H2O=CaCO3↓+2HClO四、以物质的比率为中心的物理量关系1.物质的量n(mol)=N/N(A)2.物质的量n(mol)=m/M3.标准状况下气体物质的量n(mol)=V/V(m)4.溶液中溶质的固体的量n(mol)=cV五、胶体:1.定义:分散质粒子直径介于1~100nm之间的分散系。

鲁科版高中化学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鲁科版高中化学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高一化学模块I 主要知识及化学方程式一、研究物质性质的方法和程序1.基本方法:观察法、实验法、分类法、比较法2.基本程序:第三步:用比较的方法对观察到的现象进行分析、综合、推论,概括出结论。

二、钠及其化合物的性质:1.钠在空气中缓慢氧化:4Na+O2==2Na2O2.钠在空气中燃烧:2Na+O2 点燃 ====Na2O23.钠与水反应:2Na+2H2O=2NaOH+H2↑现象:①钠浮在水面上;②熔化为银白色小球;③在水面上四处游动;④伴有嗞嗞响声;⑤滴有酚酞的水变红色。

4.过氧化钠与水反应:2Na2O2+2H2O=4NaOH+O2↑5.过氧化钠与二氧化碳反应:2Na2O2+2CO2=2Na2CO3+O26.碳酸氢钠受热分解:2NaHCO3 △ ==Na2CO3+H2O+CO2↑7.氢氧化钠与碳酸氢钠反应:NaOH+NaHCO3=Na2CO3+H2O8.在碳酸钠溶液中通入二氧化碳:Na2CO3+CO2+H2O=2NaHCO3三、氯及其化合物的性质1.氯气与氢氧化钠的反应:Cl2+2NaOH=NaCl+NaClO+H2O2.铁丝在氯气中燃烧:2Fe+3Cl2点燃===2FeCl33.制取漂白粉(氯气能通入石灰浆)2Cl2+2Ca (OH ) 2=CaCl2+Ca ( ClO ) 2+2H2O 4.氯气与水的反应:Cl2+H2O=HClO+HCl5.次氯酸钠在空气中变质:NaClO+CO2+H2O=NaHCO3+HClO6.次氯酸钙在空气中变质:Ca ( ClO ) 2+CO2+H2O=CaCO3↓+2HClO四、以物质的量为中心的物理量关系1.物质的量n(mol ) = N/N(A)2.物质的量n(mol ) = m/M3.标准状况下气体物质的量4.溶液中溶质的物质的量n( mol ) = V/V(m) n ( mol ) =cV五、胶体:1.定义:分散质粒子直径介于1~100nm之间的分散系。

2.胶体性质:① 丁达尔现象② 聚沉③ 电泳④ 布朗运动3.胶体提纯:渗析六、电解质和非电解质1.定义:①条件:水溶液或熔融状态;②性质:能否导电;③物质类别:化合物。

鲁科版-高中化学必修1知识点总结(整理版)

鲁科版-高中化学必修1知识点总结(整理版)

鲁科版-高中化学必修1知识点总结(整理版)高中化学必修1一、动力学:1、动力学概念:动力学是研究物质过程发展及变化的过程,是物质的运动规律的研究。

2、影响反应速率的因素:包括温度、压力、物质浓度、反应原子种类等。

3、反应物浓度:反应物浓度越大,反应速率越快,反应物浓度越小,反应速率越慢。

5、微观反应的表示:物质的反应可以由微观的碰撞理论和反应区模型来表示。

二、物质的组成和结构:1、物质的组成:物质由原子和分子组成,原子又由核心和电子构成,核心由核子和中子组成。

2、元素和化合物:元素是由相同种类的原子组成,化合物是由多种原子组成。

3、分子结构:分子具有各种结构,在结构上可分为共价键和非共价键。

4、化学反应:化学反应是指一种物质与另一种物质经历的改变的反应,其中的原子的结构或化学性质发生了变化。

三、电化学:1、电化学概念:电化学是指电解质在外加电场作用下经由电荷转移与电荷形成化学反应及产物分离的过程。

2、离子电势:离子电势是指分子容量之间电势差,是促使离子在电解质溶液中运动的力量。

3、电解质与非电解质:电解质可在电解液中解离出正、负离子,而非电解质不具有电解能力。

4、电极反应:电极反应是指电极上发生的化学反应,其本质是由电荷的转移所引起的化学反应。

1、化学平衡概念:对于某一反应来说,已经达到压力、温度和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反应的反方向和正方向的反应速率一定,则反应处于一种特殊的平衡状态,这种状态成为化学平衡状态。

2、化学反应类型:化学反应可分为两种,单向反应和双向反应。

3、平衡常数:平衡常数是反应已达到平衡状态时,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比值,表示平衡反应方向。

4、因数变化:当改变一种反应条件时,可以影响平衡反应的进行方向,即可通过改变压强、温度或反应物的浓度,调节反应的方向。

完整版)鲁科版高中化学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完整版)鲁科版高中化学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完整版)鲁科版高中化学必修一知识点总结高一化学模块I主要知识及化学方程式一、研究物质性质的方法和程序研究物质性质的方法包括观察法、实验法、分类法和比较法。

在研究物质性质时,基本程序包括观察、实验和分析综合推论,最终得出结论。

二、钠及其化合物的性质钠在空气中缓慢氧化生成Na2O,而在空气中燃烧则生成Na2O2.钠与水反应生成NaOH和H2气体,观察到的现象包括钠浮在水面上、熔化为银白色小球、在水面上四处游动、伴有嗞嗞响声以及滴有酚酞的水变红色。

过氧化钠与水反应生成NaOH和O2气体,而与二氧化碳反应则生成Na2CO3和O2气体。

碳酸氢钠受热分解生成Na2CO3、H2O和CO2气体。

氢氧化钠与碳酸氢钠反应生成Na2CO3和H2O。

在碳酸钠溶液中通入二氧化碳则生成NaHCO3.三、氯及其化合物的性质氯气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NaCl、NaClO和H2O。

铁丝在氯气中燃烧生成FeCl3.氯气能通入石灰浆制取漂白粉,反应生成CaCl2、Ca(ClO)2和H2O。

氯气与水反应生成HClO和HCl。

次氯酸钠在空气中变质生成NaHCO3和HClO,而次氯酸钙在空气中变质生成CaCO3和HClO。

四、以物质的量为中心的物理量关系物质的量可以用分子数或质量来表示,其单位为XXX。

在标准状况下,气体物质的量可以用体积来表示。

在溶液中,溶质的物质的量可以用浓度和体积来表示。

五、胶体胶体是分散质粒子直径介于1~100nm之间的分散系。

胶体具有丁达尔现象、聚沉、电泳和布朗运动等特性。

胶体可以通过渗析来提纯。

六、电解质和非电解质电解质和非电解质是指在水溶液或熔融状态下能否导电的化合物。

强电解质包括强酸、强碱和大多数盐,而弱电解质包括弱酸、弱碱和水等。

离子方程式的书写包括写出化学方程式和将易溶、易电离的物质改写成离子形式,其它则以化学式形式出现。

化学反应中需要注意的几点:1.反应物和产物中的离子符号需要保留,但反应前后没有变化的离子符号可以删除。

新版鲁科高中化学必修第一册第一章认识化学科学 知识点梳理

新版鲁科高中化学必修第一册第一章认识化学科学 知识点梳理

第一章认识化学科学第一节认识化学科学知识点1化学科学的形成与发展1.古代化学东方:烧制陶器、冶金、酿酒及炼丹术西方:炼金术2.近代化学1661年,波义耳提出化学元素概念,标志着近代化学的诞生.1777年,拉瓦锡提出氧化学说。

1803年,道尔顿提出原子论为近代化学淡定基础。

1811年,阿伏伽德罗提出分子学说,系统解决了在物质组成和原子量测定方面的混乱问题。

1811年,门捷列夫发现元素周期律,把化学元素及其化合物纳入一个统一的理论体系。

3.现代化学人们对化学物质世界的认识,由宏观到微观,由定性到定量,由静态到动态不断认识,发现了放射性元素,建立量子化学等分支学科。

带动生物等其他学科的发展,1965年我国科学家合成结晶牛胰岛素。

知识点2化学科学的主要特征化学是在原子、分子水平上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转化及其应用的一门基础学科,其特征是从宏观和微观两个角度认识物质、以符号形式表征物质、在不同层面上创造物质。

青蒿素提取过程:提取有效成分获得晶体确定组成测定结构合成修饰广泛应用知识点3化学科学的探索空间现在化学家已经能在微观层面操纵分子和原子了,组装分子材料,分子器件和分子机器等。

分子齿轮,石墨烯修饰等。

第二节研究物质性质的方法和程序知识点1研究物质的基本方法常用观察、实验、分类、比较等方法,可以观察物质的颜色、状态、气味,观察需要有计划有目的的观察。

1.钠的物理银白色固体,质软,能用小刀切割,密度小于水大于煤油,常保存在煤油中。

2.钠的化学性质①钠与空气中氧气反应4Na+O2=2Na2O2Na+O2点燃Na2O2②钠与水反应2Na+2H2O=2NaOH+H2↑(钠与水反应的现象:浮、熔、游、嘶、红)③钠与氯气、硫等非金属反应Cl2 +2Na 点燃2NaCl(火焰呈黄色,白烟)2Na+S=Na2S(研磨或加热)④钠与盐溶液的反应钠先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钠和氢气,氢氧化钠再与盐溶液发生反应。

3.钠的氧化物知识点2研究物质性质的基本程序1.氯气的物理性质氯气是一种黄绿色气体,有刺激性气味,有毒,密度比空气大,易液化形成液氯(黄绿色液体),可溶于水(1:2),在工业上用于制造盐酸、有机溶剂和杀菌消毒剂。

高一鲁科版化学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高一鲁科版化学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第一节1.化学科学的概念:化学是在原子、分子的基础上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转化及其应用的一门基础科学2.①1661年-英国科学家波义耳提出了元素的概念②1881年-法国化学家拉瓦锡建立了燃烧的氧化学说③1803年-英国科学家道尔顿提出原子学说④1811年-俄国科学家阿伏伽德罗提出分子学说⑤1869年门捷列夫发现元素周期律第二节研究物质性质的基本方法:观察法、实验法、分类法、比较法、模型法、假说法(一)金属钠22常温4Na+O2=2Na2O(白色固体)现象:银白色变为白色加热/点燃2Na+O2=加热/点燃=Na2O2 (淡黄色固体)现象:剧烈燃烧,产生淡黄色火焰,生成淡黄色固体3.与酸反应(钠少量)2Na+2HCl=2NaCl+ H2↑(比钠与水反应更剧烈) 现象:有无色无味气体产生(钠多量:先和酸再和水) 2Na+2HCl=2NaCl+ H2↑2Na+2H2O=2NaOH+H2↑现象:有无色无味气体产生4.与碱反应只和水2Na+2H2O=2NaOH+H2↑5.与盐反应钠和硫酸铜2Na+2H2O=2NaOH+H2↑2NaOH+CuSO4=Cu(OH)2↓+Na2SO4 现象:有气体生成,有蓝色沉淀生成总结:与酸先和酸,与碱只和水,与盐先和水,与氧看条件6.钠的用途:(1)蒸汽钠灯(2)用作还原剂(3)Na-K合金作导热剂222Na→Na2O→NaOH→NaOH溶液→Na2CO3溶液/结晶→Na2CO3粉末Na2O2→NaOH→NaOH溶液→Na2CO3溶液/结晶→Na2CO3粉末9.钠保存在煤油中原因:钠与空气中氧气和水蒸气均反应,因为密度比煤油大沉在煤油瓶底部,从而隔绝空气233别名 纯碱、苏打小苏打 溶解性 Na 2CO 3溶解性> NaHCO 3溶解性 与CO 2反应 Na 2CO 3+ CO 2+H 2O=2 NaHCO 3与HCl 反应Na 2CO 3+HCl= NaHCO 3+ NaClNaHCO 3+ HCl= NaCl+H 2O+ CO 2↑ NaHCO 3+ HCl= NaCl+H 2O+ CO 2↑ 与NaOH 反应 NaHCO 3+NaOH= Na 2CO 3+ H 2O与Ca(OH)2反应 Na 2CO 3+ Ca(OH)2= CaCO 3↓+2NaOH(少)NaHCO 3+ Ca(OH)2= Na 2CO 3+CaCO 3↓+2H 2O (多)NaHCO 3+ Ca(OH)2= CaCO 3↓+NaOH+H 2O 转化 Na 2CO 3 NaHCO 3 用途造纸、化工原料、制玻璃制药、制发酵粉11.比较Na 2CO 3和NaHCO 3热稳定性实验装置B 管是Na 2CO 3 A 管是NaHCO 3现象:右边的澄清石灰水变浑浊(二)研究物质性质的基本程序 1.氯气的物理性质 颜色 状态 密度 味道 溶解性 毒性 黄绿色气体比空气大刺激性气味能溶于水有毒2.氯气的化学性质 ①与H 2O 反应△Cl 2+H 2O ⇄HCl+ HClO△结论:干燥的氯气没有漂白作用,湿润的氯气具有漂白性(氯气和水反应生成HClO )△HClO :能使有色物质褪色,消毒,杀菌作用,不稳定性2HClO=光照=2HCl+ O 2↑△久置氯水:稀盐酸△新制氯水:三分子四离子 分子:Cl 2、H 2O 、HClO 四离子H +、Cl -、OH -、ClO -△实验内容 实验现象实验结论 将镁条投入氯水中 镁条表面有气泡冒出 氯水中含有H +将氯水中滴加硝酸银溶液 产生白色沉淀 氯水中含有Cl -将红色的布条放入氯水中 红色布条褪色 氯水中含有漂白性物质(HClO ) 氯水中滴加紫色石蕊溶液先变红后褪色氯水中含H +和漂白性物质(HClO )△Cl 2和碱反应(NaOH 可吸收多余Cl 2,防止污染空气)制备84消毒液Cl 2+2NaOH=NaClO+NaCl+ H 2O 消毒原理 NaClO+CO 2+H 2O=NaHCO 3 + HClO有效成分 2HClO=光照=2HCl+ O 2↑制备漂白粉2Cl 2+ 2Ca(OH)2= Ca(ClO)2+CaCl 2+ H 2O 漂白原理Ca(ClO)2+CO 2+H 2O= CaCO 3↓+2 HClO用石灰乳 有效成分 2HClO=光照=2HCl+ O 2↑②与Na 反应 Cl 2+2Na=点燃=2NaCl(剧烈燃烧,黄色火焰,产生大量白烟)③与Fe 反应 3Cl 2+2Fe=点燃=2FeCl 3(产生红棕色烟,溶于水,溶液呈黄色) 氯气的强氧化性 ④与Cu 反应 Cl 2+Cu=点燃=CuCl 2(产生黄棕色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一化学模块I主要知识及化学方程式一、研究物质性质的方法和程序1.基本方法:观察法、实验法、分类法、比较法2.基本程序:第三步:用比较的方法对观察到的现象进行分析、综合、推论,概括出结论。

二、钠及其化合物的性质:1.钠在空气中缓慢氧化:4Na+O2==2Na2O2.钠在空气中燃烧:2Na+O2点燃====Na2O23.钠与水反应:2Na+2H2O=2NaOH+H2↑现象:①钠浮在水面上;②熔化为银白色小球;③在水面上四处游动;④伴有嗞嗞响声;⑤滴有酚酞的水变红色。

4.过氧化钠与水反应:2Na2O2+2H2O=4NaOH+O2↑5.过氧化钠与二氧化碳反应:2Na2O2+2CO2=2Na2CO3+O26.碳酸氢钠受热分解:2NaHCO3△==Na2CO3+H2O+CO2↑7.氢氧化钠与碳酸氢钠反应:NaOH+NaHCO3=Na2CO3+H2O8.在碳酸钠溶液中通入二氧化碳:Na2CO3+CO2+H2O=2NaHCO3三、氯及其化合物的性质1.氯气与氢氧化钠的反应:Cl2+2NaOH=NaCl+NaClO+H2O2.铁丝在氯气中燃烧:2Fe+3Cl2点燃===2FeCl33.制取漂白粉(氯气能通入石灰浆)2Cl2+2Ca(OH)2=CaCl2+Ca(ClO)2+2H2O 4.氯气与水的反应:Cl2+H2O=HClO+HCl5.次氯酸钠在空气中变质:NaClO+CO2+H2O=NaHCO3+HClO6.次氯酸钙在空气中变质:Ca(ClO)2+CO2+H2O=CaCO3↓+2HClO四、以物质的量为中心的物理量关系1.物质的量n(mol)= N/N(A)2.物质的量n(mol)= m/M3.标准状况下气体物质的量n(mol)= V/V(m)4.溶液中溶质的物质的量n(mol)=cV五、胶体:1.定义:分散质粒子直径介于1~100nm之间的分散系。

2.胶体性质:①丁达尔现象②聚沉③电泳④布朗运动3.胶体提纯:渗析六、电解质和非电解质1.定义:①条件:水溶液或熔融状态;②性质:能否导电;③物质类别:化合物。

2.强电解质:强酸、强碱、大多数盐;弱电解质:弱酸、弱碱、水等。

3.离子方程式的书写:①写:写出化学方程式②拆:将易溶、易电离的物质改写成离子形式,其它以化学式形式出现。

下列情况不拆:难溶物质、难电离物质(弱酸、弱碱、水等)、氧化物、HCO3-等。

③删:将反应前后没有变化的离子符号删去。

④查:检查元素是否守恒、电荷是否守恒。

4.离子反应、离子共存问题:下列离子不能共存在同一溶液中:①生成难溶物质的离子:如Ba2+与SO42-;Ag+与Cl-等②生成气体或易挥发物质:如H+与CO32-、HCO3-、SO32-、S2-等;OH-与NH4+等。

③生成难电离的物质(弱电解质)④发生氧化还原反应:如:MnO4-与I-;H+、NO3-与Fe2+等七、氧化还原反应1.(某元素)降价——得到电子——被还原——作氧化剂——产物为还原产物2.(某元素)升价——失去电子——被氧化——作还原剂——产物为氧化产物3.氧化性:氧化剂>氧化产物还原性:还原剂>还原产物八、铁及其化合物性质1.Fe2+及Fe3+离子的检验:①Fe2+的检验:(浅绿色溶液)a) 加氢氧化钠溶液,产生白色沉淀,继而变灰绿色,最后变红褐色。

b) 加KSCN溶液,不显红色,再滴加氯水,溶液显红色。

②Fe3+的检验:(黄色溶液)a) 加氢氧化钠溶液,产生红褐色沉淀。

b) 加KSCN溶液,溶液显红色。

2.主要反应的化学方程式:①铁与盐酸的反应:Fe+2HCl=FeCl2+H2↑②铁与硫酸铜反应(湿法炼铜):Fe+CuSO4=FeSO4+Cu③在氯化亚铁溶液中滴加氯水:(除去氯化铁中的氯化亚铁杂质)3FeCl2+Cl2=2FeCl3④氢氧化亚铁在空气中变质:4Fe(OH)2+O2+2H2O=4Fe(OH)3⑤在氯化铁溶液中加入铁粉:2FeCl3+Fe=3FeCl2⑥铜与氯化铁反应(用氯化铁腐蚀铜电路板):2FeCl3+Cu=2FeCl2+CuCl2⑦少量锌与氯化铁反应:Zn+2FeCl3=2FeCl2+ZnCl2⑧足量锌与氯化铁反应:3Zn+2FeCl3=2Fe+3ZnCl2九、氮及其化合物的性质1.“雷雨发庄稼”涉及反应原理:①N2+O2放电===2NO②2NO+O2=2NO2③3NO2+H2O=2HNO3+NO2.氨的工业制法:N2+3H2 2NH33.氨的实验室制法:①原理:2NH4Cl+Ca(OH)2△==2NH3↑+CaCl2+2H2O②装置:与制O2相同③收集方法:向下排空气法④检验方法:a) 用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试验,会变蓝色。

b) 用沾有浓盐酸的玻璃棒靠近瓶口,有大量白烟产生。

NH3+HCl=NH4Cl⑤干燥方法:可用碱石灰或氧化钙、氢氧化钠,不能用浓硫酸。

4.氨与水的反应:NH3+H2O=NH3•H2O NH3•H2O NH4++OH-5.氨的催化氧化:4NH3+5O2 4NO+6H2O(制取硝酸的第一步)6.碳酸氢铵受热分解:NH4HCO3 NH3↑+H2O+CO2↑7.铜与浓硝酸反应:Cu+4HNO3=Cu(NO3)2+2NO2↑+2H2O8.铜与稀硝酸反应:3Cu+8HNO3=3Cu(NO3)2+2NO↑+4H2O9.碳与浓硝酸反应:C+4HNO3=CO2↑+4NO2↑+2H2O十、硫及其化合物的性质1.铁与硫蒸气反应:Fe+S△==FeS2.铜与硫蒸气反应:2Cu+S△==Cu2S3.硫与浓硫酸反应:S+2H2SO4(浓)△==3SO2↑+2H2O4.二氧化硫与硫化氢反应:SO2+2H2S=3S↓+2H2O5.铜与浓硫酸反应:Cu+2H2SO4△==CuSO4+SO2↑+2H2O6.二氧化硫的催化氧化:2SO2+O2 2SO37.二氧化硫与氯水的反应:SO2+Cl2+2H2O=H2SO4+2HCl8.二氧化硫与氢氧化钠反应:SO2+2NaOH=Na2SO3+H2O9.硫化氢在充足的氧气中燃烧:2H2S+3O2点燃===2SO2+2H2O10.硫化氢在不充足的氧气中燃烧:2H2S+O2点燃===2S+2H2O十一、镁及其化合物的性质1.在空气中点燃镁条:2Mg+O2点燃===2MgO2.在氮气中点燃镁条:3Mg+N2点燃===Mg3N23.在二氧化碳中点燃镁条:2Mg+CO2点燃===2MgO+C4.在氯气中点燃镁条:Mg+Cl2点燃===MgCl25.海水中提取镁涉及反应:①贝壳煅烧制取熟石灰:CaCO3高温===CaO+CO2↑ CaO+H2O=Ca(OH)2②产生氢氧化镁沉淀:Mg2++2OH-=Mg(OH)2↓③氢氧化镁转化为氯化镁:Mg(OH)2+2HCl=MgCl2+2H2O④电解熔融氯化镁:MgCl2通电===Mg+Cl2↑十二、Cl-、Br-、I-离子鉴别:1.分别滴加AgNO3和稀硝酸,产生白色沉淀的为Cl-;产生浅黄色沉淀的为Br-;产生黄色沉淀的为I-2.分别滴加氯水,再加入少量四氯化碳,振荡,下层溶液为无色的是Cl-;下层溶液为橙红色的为Br-;下层溶液为紫红色的为I-。

十三、 常见物质俗名①苏打、纯碱:Na2CO3;②小苏打:NaHCO3;③熟石灰:Ca (OH )2;④生石灰:CaO ;⑤绿矾:FeSO4•7H2O ;⑥硫磺:S ;⑦大理石、石灰石主要成分:CaCO3;⑧胆矾:CuSO4•5H2O ;⑨石膏:CaSO4•2H2O ;⑩明矾:KAl (SO4)2•12H2O十四、 铝及其化合物的性质1. 铝与盐酸的反应:2Al+6HCl=2AlCl3+3H2↑2. 铝与强碱的反应:2Al+2NaOH+6H2O=2Na[Al (OH )4]+3H2↑ 3. 铝在空气中氧化:4Al+3O2==2Al2O3 4. 氧化铝与酸反应:Al2O3+6HCl=2AlCl3+3H2O5. 氧化铝与强碱反应:Al2O3+2NaOH+3H2O=2Na[Al (OH )4] 6. 氢氧化铝与强酸反应:Al (OH )3+3HCl=AlCl3+3H2O 7. 氢氧化铝与强碱反应:Al (OH )3+NaOH=Na[Al (OH )4] 8. 实验室制取氢氧化铝沉淀:Al3++3NH3•H2O=Al (OH )3↓+3NH4+十五、 硅及及其化合物性质1. 硅与氢氧化钠反应:Si+2NaOH+H2O=Na2SiO3+2H2↑ 2. 硅与氢氟酸反应:Si+4HF=SiF4+H2↑3. 二氧化硅与氢氧化钠反应:SiO2+2NaOH=Na2SiO3+H2O 4. 二氧化硅与氢氟酸反应:SiO2+4HF=SiF4↑+2H2O5. 制造玻璃主要反应:SiO2+CaCO3高温===CaSiO3+CO2↑ SiO2+Na2CO3高温===Na2SiO3+CO2↑鲁科版化学必修2知识点归纳与总结第一章 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律一、原子结构质子(Z 个)原子核 注意:中子(N 个) 质量数(A)=质子数(Z)+中子数(N)1.原子) 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原子的核外电子数核外电子(Z 个)★熟背前20号元素,熟悉1~20号元素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H He Li Be B C N O F Ne Na Mg Al Si P S Cl Ar K Ca电子层: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对应表示符号: K L M N O P Q 2.元素、核素、同位素元素:具有相同核电荷数的同一类原子的总称。

核素:是指具有一定数目质子和一定数目中子的一种原子。

同位素:质子数相同而中子数不同的同一元素的不同原子互称为同位素。

(对于原子来说) 质量数:质子数与中子数之和,为整数,不同于相对原子质量。

5. 电子数相同的微粒组①核外有10个电子的微粒组:原子:Ne;分子:CH4、NH3、H2O、HF;阳离子:Na+、Mg2+、Al3+、NH4+、H3O+;阴离子:N3-、O2-、F-、OH-、NH2-。

②核外有18个电子的微粒:原子:Ar;分子:SiH4、PH3、H2S、HCl、F2、H2O2、N2H4、C2H6;阳离子:K+、Ca2+;阴离子:P3-、S2-、HS-、Cl-、O22-二、核外电子排布核外电子排布规律1)能量最低原理:核外电子总是尽先排布在能量最低的电子层里,然后再由里往外排布在能量逐步升高的电子层里,即依次:K→L→M→N→O→P→Q顺序排列。

2)各电子层最多容纳电子数为2n2个,即K层2个,L层8个,M层18个,N层32个等。

最外层电子数不超过8个,次外层不超过18个,倒数第三层不超过32个【注意】以上三条规律是相互联系的,不能孤立理解其中某条。

如M层不是最外层时,其电子数最多为18个,当其是最外层时,其中的电子数最多为8个。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