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国家节能减排政策新调整
节能减排补助资金管理暂行办法-财建〔2020〕10号

节能减排补助资金管理暂行办法正文:----------------------------------------------------------------------------------------------------------------------------------------------------节能减排补助资金管理暂行办法第一条为规范和加强节能减排补助资金管理,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等相关法律法规以及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深化财税体制改革的具体要求,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节能减排补助资金,是指通过中央财政预算安排,用于支持节能减排方面的补助资金。
节能减排补助资金按照共同财政事权转移支付管理,实施期限至2022年。
第三条节能减排补助资金重点支持范围:(一)节能减排体制机制创新;(二)节能减排基础能力及公共平台建设;(三)重点领域、重点行业、重点地区节能减排;(四)重点关键节能减排技术示范推广和改造升级;(五)其他经国务院批准的支持范围。
节能减排补助资金的支出方向到期后,财政部联合行业主管部门根据国务院有关规定及相关产业发展形势需要等进行评估,根据评估结果确定是否继续实施。
第四条节能减排补助资金分配结合节能减排工作目标、投资成本、节能减排效果以及能源资源综合利用水平等因素,主要采用补助、以奖代补、贴息和据实结算等方式。
第五条节能减排补助资金实施全过程绩效管理。
申请资金时要同步填报绩效目标,执行中开展绩效监控,年度终了进行绩效自评,定期开展外部绩效评价,加强评价结果应用,推动绩效信息公开,主动接受社会监督。
第六条财政部根据项目任务、特点等情况,将资金下达地方或纳入中央部门预算。
财政部各地监管局按照工作职责和财政部要求,对属地节能减排补助资金进行监管。
地方申请资金、中央财政下达预算时,应当同时抄送当地监管局。
第七条项目实施过程中,因实施环境和条件发生重大变化需要调整时,应按规定程序上报财政部和有关部门,经批准后执行。
节能减排方针政策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25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部署应对气候变化工作,决定到2020年我国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行动目标,并提出相应的政策措施和行动。
会议认为,妥善应对气候变化,事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和人民群众根本利益,事关各国人民的福祉和长远发展。
中国作为负责任的发展中国家,主张通过切实有效的国际合作,共同应对气候变化。
我们将坚持《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京都议定书》基本框架,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主张严格遵循巴厘路线图授权,加强《公约》及《议定书》的全面、有效和持续实施,统筹考虑减缓、适应、技术转让和资金支持,推动哥本哈根会议取得积极成果。
在不久前联合国召开的气候变化峰会上,胡锦涛主席代表中国政府向国际社会表明了中方在气候变化问题上的原则立场,明确提出了我国应对气候变化将采取的重大举措。
全国人大常委会作出了关于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的决议。
中国的立场和主张,赢得了世界各国的充分理解和广泛认同。
我国始终高度重视气候变化问题,坚定不移地走可持续发展道路,从国情和实际出发,制定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积极推进经济和产业结构调整、优化能源结构、实施鼓励节能、提高能效等政策措施,不断增加应对气候变化科技研发投入,努力减缓温室气体排放,增加森林碳汇,提高适应能力,取得了积极成效。
面对气候变化的严峻挑战,我们必须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采取更加强有力的政策措施与行动,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努力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
会议决定,到2020年我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作为约束性指标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并制定相应的国内统计、监测、考核办法。
会议还决定,通过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积极推进核电建设等行动,到2020年我国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的比重达到15%左右;通过植树造林和加强森林管理,森林面积比2005年增加4000万公顷,森林蓄积量比2005年增加13亿立方米。
节能减排相关政策文件

节能减排相关政策文件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环保问题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关注。
为了减少能源消耗和排放量,国家出台了一系列节能减排相关的政策文件。
首先,是《国家中长期节能规划(2004-2020年)》。
该规划提出了我国节能减排的总体目标和措施。
其中,重点关注的是能源高效利用、优先发展可再生能源和推广新能源汽车等方面。
此外,规划还提出了加强管理、完善法律制度等措施,以促进我国节能减排事业的快速发展。
除此之外,还有《节能减排绩效评估管理办法》。
该办法针对企业和政府部门,制定了评价节能减排绩效的标准和方法。
企业和政府部门需按照一定的标准来进行自我评估,并在评估中提出改进和创新措施。
这一办法的实施,有助于加强企业和政府部门在节能减排方面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另外,政府还出台了《节能减排财政政策》。
该政策针对节能减排产业,推出了税收优惠、财政补贴等激励措施,以鼓励企业和个人在节能减排方面的积极行动。
此外,政府还通过资金扶持、技术培训等方式,支持节能减排产业的发展。
此外,国家还出台了一系列针对不同领域、不同行业的节能减排政策。
例如,针对建筑行业,政府推出了《建筑节能条例》,规定了
建筑节能的标准和要求;针对交通行业,政府推出了《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以加速新能源汽车的普及。
总之,我国节能减排相关的政策文件,从多个方面出发,针对不同领域、不同行业制定了一系列具有指导意义的政策措施。
这些文件的出台和实施,能够有效促进我国节能减排事业的发展,推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
2020年工业企业单位产品能源消耗限额

2020年工业企业单位产品能源消耗限额随着全球能源问题的日益突出,各国都在积极推动能源消耗的调控和管理。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我国家,我国在能源消耗管理领域也一直走在前列。
为了推动工业企业节能减排,保护环境,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我国政府对工业企业单位产品能源消耗实行了严格的限额管理,并制定了针对2020年的相关政策。
本文将围绕2020年工业企业单位产品能源消耗限额展开探讨,从政策依据、具体规定、执行情况等方面进行阐述。
一、政策依据1.1《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节约能源法是我国关于节约能源的基本法律,是保障我国能源资源安全、促进能源生产和消费健康可持续发展的一部重要法律。
其规定了各级政府和相关单位的节约能源的责任和义务,为制定和实施企业单位产品能源消耗限额提供了法律依据。
1.2《工业企业单位产品能源消耗限额管理办法》工业企业单位产品能源消耗限额管理办法是2015年8月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发布的,是对《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的具体细化和落实。
该管理办法对工业企业单位产品能源消耗限额的确定、公布、调整、检查、考核等环节进行了详细规定,为推动工业企业节能减排提供了具体的操作指南。
二、具体规定2.1 限额标准的确定工业企业单位产品能源消耗限额的确定,必须根据产品的种类、材质、生产工艺等实际情况进行科学评估和核定。
同时要考虑到国家产业政策、技术进步和资源利用等因素,综合确定每个企业产品的能源消耗限额标准。
2.2 限额公布和调整国家能源管理部门要及时公布工业企业单位产品能源消耗限额标准,使企业明确自己的消耗标准。
要根据国家产业政策、技术进步以及资源利用情况对限额标准进行动态调整,保证其与实际生产情况相适应。
2.3 限额的检查和考核国家能源管理部门要建立健全的工业企业单位产品能源消耗限额的检查和考核制度,对企业进行定期检查和考核,发现问题及时进行整改。
对于不达标企业,要依法依规进行处罚,并纳入企业信用评级体系中。
2020年节能减排的补贴政策是什么

2020年节能减排的补贴政策是什么一、“十二五”节能减排工作取得显著成效。
各地区、各部门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把节能减排作为优化经济结构、推动绿色循环低碳发展、加快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抓手和突破口,各项工作积极有序推进。
“十二五”时期,全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降低18.4%,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氨氮、氮氧化物等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分别减少12.9%、18%、13%和18.6%,超额完成节能减排预定目标任务,为经济结构调整、环境改善、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作出了重要贡献。
二、充分认识做好“十三五”节能减排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产业结构优化明显加快,能源消费增速放缓,资源性、高耗能、高排放产业发展逐渐衰减。
但必须清醒认识到,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快和消费结构持续升级,我国能源需求刚性增长,资源环境问题仍是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之一,节能减排依然形势严峻、任务艰巨。
各地区、各部门不能有丝毫放松和懈怠,要进一步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上来,下更大决心,用更大气力,采取更有效的政策措施,切实将节能减排工作推向深入。
三、坚持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市场驱动、社会参与的工作格局。
要切实发挥政府主导作用,综合运用经济、法律、技术和必要的行政手段,着力健全激励约束机制,落实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对本行政区域节能减排负总责、政府主要领导是第一责任人的工作要求。
要进一步明确企业主体责任,严格执行节能环保法律法规和标准,细化和完善管理措施,落实节能减排目标任务。
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加大市场化机制推广力度,真正把节能减排转化为企业和各类社会主体的内在要求。
要努力增强全体公民的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意识,实施全民节能行动,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共同促进节能减排的良好氛围。
四、加强对节能减排工作的组织领导。
要严格落实目标责任,国务院每年组织开展省级人民政府节能减排目标责任评价考核,将考核结果作为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年度考核、目标责任考核、绩效考核、任职考察、换届考察的重要内容。
2020年我国能源利用现状及对策的分析(课件)

2020年我国能源利用现状及对策的分析(课件)我国能源现状及利用对策的分析以前,我们常接受这样的教育:我们的国家地大物博、物产丰富。
可是,我们同时拥有庞大的人口,各种常规能源资源人均占有量远低于世界水平.随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对各种能源的需求不断扩大,能源利用方面出现了各种问题,以前传统的能源利用结构已经远远不能满足我国的发展。
在对我国能源现状进行分析的同时,我们有必要对我国的能源现状进行了解,我国现在能源利用方面表现出来的利用率低,不平衡等特点是有着深刻的现实影响因素。
我国现在能源资源有以下特点:1.能源资源总量比较丰富。
我国拥有较为丰富的化石能源资源。
其中,煤炭占主导地位。
已探明的石油、天然气资源储量相对不足,油页岩、煤层气等非常规化石能源储量潜力较大。
中国拥有较为丰富的可再生能源资源。
2。
人均能源资源拥有量较低。
我国人口众多,人均能源资源拥有量在世界上处于较低水平.极大的限制了我国的能源利用。
3。
能源资源分布不均衡.我国能源资源分布广泛但不均衡。
煤炭资源主要蕴藏在华北、西北地区,水力资源主要分布在西南地区,石油、天然气资源主要分布在东、中、西部地区和海域。
而我国主要的能源消费地区集中在东南沿海经济发达地区,资源分布与能源消费地域存在明显差别。
由于经济,技术,地理等因素的影响,所有我国在能源利用方面也呈现不均,所以才有现在大规模、长距离的北煤南运、西气东输、西电东送,南水北调等重大工程。
......感谢聆听4.能源资源开发难度较大。
我国虽然能源丰富,但是常规化石能源可以利用率低,开采难度大,例如煤很多需要深处开采,很少可以直接进行露天开采……正是由于我国能源自身分布等因素,再加上我国历史,经济条件影响,我国现在能源利用方面也出现了与之相似的特点.我国现在能源利用结构方面表现出以下特点:1。
能源消费以煤为主,环境压力加大。
煤炭是我国的主要能源,以煤炭为主的常规化石能源是我国现在利用比较广泛的,限于我国现在的发展状况以及科技水平,以煤炭为主的能源结构在未来相当长时期内难以改变。
节能减排法律法规最新汇编(2011.3)

节能降耗法律法规政策汇编(部分)2011年3月目录国家法律、法规、政策一、节能降耗1、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主席令第77号)2、中华人民共和国可再生能源法(主席令第33号)3、公共机构节能条例(国务院令第531号)4、民用建筑节能条例(国务院令第530号)5、关于印发《电力需求侧管理办法》的通知(发改运行〔2010〕2643号)6、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印发《节能技术改造财政奖励资金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财建[2007]371号)7、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印发《合同能源管理项目财政奖励资金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财建[2010]249号)8、工业和信息化部科学技术部财政部关于印发《再生有色金属产业发展推进计划》的通知(工信部联节[2011]51号)9、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国发〔2010〕32号)10、关于进一步加强淘汰落后产能工作的通知(国发〔2010〕7号)11、转发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关于加快推行合同能源管理促进节能服务产业发展意见的通知(国办发〔2010〕25号)12、关于印发半导体照明节能产业发展意见的通知(发改环资[2009]2441号)13、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企业节能减排工作的指导意见(工信部办〔2010〕173号14、关于促进节能服务产业发展增值税营业税和企业所得税政策问题的通知(财税[2010]110号)15、工业和信息化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工业节水工作的意见(工信部节[2010]218号)16、工业和信息化部关于水泥工业节能减排的指导意见(工信部节[2010]582号)17、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公布环境保护节能节水项目企业所得税优惠目录(试行)的通知(财税[2009]166号)18、能源效率标识管理办法(国家发改委、国家质监局17号令)19、关于财政奖励合同能源管理项目有关事项的补充通知(发改办环资[2010]2528号)20、关于公布环境保护节能节水项目企业所得税优惠目录(财税[2009]166号)(与17重复)21、工业和信息化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工业节水工作的意见(工信部节[2010]218号)22、国务院批转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关于抑制部分行业产能过剩和重复建设(国发〔2009〕38号)23、关于清理对高耗能企业优惠电价等问题的通知(发改价格〔2010〕978号)24、关于促进节能服务行业发展增值税、营业税和企业所得税政策问题的通知(财税[2010]110号)(与14重复)25、关于促进节能服务产业发展增值税营业税和企业所得税政策问题的通知(财税[2010]110号)(与14重复)二、循环经济1、中华人民共和国循环经济促进法(主席令第四号)2、《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循环经济的若干意见》(国发[2005]22号)3、关于支持循环经济发展的投融资政策措施意见的通知(发改环资[2010]801号)4、关于推进再制造产业发展的意见(发改环资〔2010〕991号)5、关于印发《再制造产品认定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工信部节〔2010〕303号)6、再制造产品认定实施指南(工信厅节[2010]192号)7、关于印发《循环经济发展规划编制指南》的通知8、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关于开展城市矿产示范基地建设的通知(发改环资[2010]977号)9、关于印发新型干法水泥窑纯低温余热发电技术推广实施方案的通知(工信部节[2010]25号)三、清洁生产1、中华人民共和国清洁生产促进法(主席令72号)2、清洁生产审核暂行办法(国家发改委、环保总局令16号)3、关于加快推行清洁生产的意见(国办发[2003]100号)4、工业和信息化部关于太湖流域加快推行清洁生产的指导意见(工信部节[2009]104号)5、工业和信息化部关于加强工业和通信业清洁生产促进工作的通知(工信部节[2009]461号)6、财政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关于印发《中央财政清洁生产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财建[2009]707号)7、《国家重点行业清洁生产技术导向目录》(第一批)简介8、《国家重点行业清洁生产导向目录》(第二批)9、《国家重点行业清洁生产技术导向目录》(第三批)10、火电行业清洁生产评价指标体系(试行)11、包装行业清洁生产评价指标体系(试行)12、水泥行业清洁生产评价指标体系(试行)13、印染行业清洁生产评价指标体系(试行)14、制革行业清洁生产评价指标体系(试行)15、制浆造纸行业清洁生产评价指标体系(试行)16铜冶炼等5个行业清洁生产技术推行方案(工信部节[2011]113号)四、资源综合利用1、关于印发《国家鼓励的资源综合利用认定管理办法》的通知(发改环资[2006]1864号)2、关于公布资源综合利用企业所得税优惠目录(2008年版)的通知(财税[2008]117号)3、关于资源综合利用及其他产品增值税政策的通知(财税[2008]156号)4、关于以农林剩余物为原料的综合利用产品增值税政策的通知(财税[2009]148号)4、关于再生资源增值税政策的通知(财税[2008]157号)5、中国资源综合利用技术政策大纲(公告)6、工信部发布《废旧轮胎综合利用指导意见》公告(工产业政策[2010]第4号)7、申报国家发展改革委审核的资源综合利用电厂认定管理暂行规定8、工业和信息化部关于工业副产石膏综合利用的指导意见9、国家经贸委关于印发《资源综合利用电厂机组》认定管理办法的通知(国经贸资源[2000]660号)五、节能评估1、《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和审查暂行办法》(2010年国家发改委第6号令)2、国家节能中心《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工作指南》(2010年本)3、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和审查工作资料汇编(征求意见稿)4、《关于企业投资项目咨询评估报告的若干要求》和《企业投资项目咨询评估报告编写大纲》(国家发改委第37号公告)5、关于加强工业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和审查工作的通知(工信部节[2010]135号)六、新能源1、关于开展私人购买新能源汽车补贴试点的通知(财建[2010]230号)2、私人购买新能源汽车试点财政补助资金管理暂行办法七、其他1、部分工业行业淘汰落后生产工艺装备和产品指导目录(2010年本)(工产业[2010]第122号)2、国家重点节能技术推广目录(第一批)3、国家重点节能技术推广目录(第二批)(国家发改委公告2009年第27号)4、国家重点节能技术推广目录(第三批) (2010年第33号公告)5、工业领域节能减排电子应用技术导向目录(第二批)(工信部节[2011]9号)6、国家能耗限额标准(26项)目录7、有色金属工业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2006—2020年)8、关于抑制部分行业产能过剩和重复建设引导产业健康发展若干意见的通知(国发〔2009〕38号)9、进一步推进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的通知(财建[2011]61号)浙江省法律、法规、政策一、节能降耗1、浙江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办法(人大常委公告第9号)2、浙江省重点用能单位节能管理办法(浙经贸资源[2001]268号)3、浙江省建筑节能管理办法(浙江省人民政府令第234号)4、浙江省能源利用监测管理办法(省政府令第143号)5、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浙江省超限额标准用能电价加价管理办法的通知(浙政发〔2010〕39号)6、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强建筑节能工作的通知(浙政办发〔2005〕63号)7、浙江省民用建筑能耗和节能信息统计报表制度实施方案8、关于印发《浙江省重点用能企业节能行动实施方案》的通知(浙经贸资源〔2006〕511号)9、关于加快淘汰落后产能促进工业转型升级的若干意见(浙政发〔2010〕34号)10、浙江省合同能源管理财政奖励资金管理实施细则(浙财企〔2010〕232号)11、关于印发浙江省节能环保产业发展规划的通知(浙政发〔2010〕57号)12、关于进一步加强工业节水工作的通知(浙经信资源[2010]418号)13、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工业转型升级的实施意见(浙政发〔2008〕80号)14、浙江省人民政府批转节能减排统计监测及考核实施方案和办法的通知(浙政发〔2008〕42号)15、转发省发改委等部门关于贯彻国发〔2009〕38号文件实施意见的通知(浙政办发[2010]27号)16、浙江省执行差别电价政策企业认定暂行办法17、浙江省超限额标准用能电价加价管理办法(浙政发[2010]39号)18、关于超能耗产品惩罚性电价加价标准的通知(浙价资〔2010〕275号)二、循环经济1、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循环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浙政发〔2010〕63号)2、浙江省循环经济发展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浙财建字〔2006〕158号)3、关于印发浙江省节能及工业循环经济财政领资金管理办法的通知(浙财企字[2008]134号)三、清洁生产1、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全面推行清洁生产的实施意见(浙政发[2003]22号)2、关于印发《浙江省清洁生产审核暂行办法》的通知(经贸资源〔2003〕1040号)3、浙江省清洁生产审核验收暂行办法(浙经贸资源〔2005〕643号)4、浙江省清洁生产审核机构管理暂行办法(浙经贸资源〔2008〕331号)四、资源综合利用1、关于印发《浙江省实施〈国家鼓励的资源综合利用认定管理办法〉细则》的通知(浙经贸资源〔2007〕265号)2、关于我省水泥企业资源综合利用认定工作的意见(浙经贸资源〔2003〕39号)五、节能评估1、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浙江省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和审查管理办法的通知(浙政办发〔2010〕35号)2、关于印发《浙江省工业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报告审查程序(试行)》的通知(浙经信资源〔2010〕575号)3、浙江省工业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报告内容及深度要求(试行)4、关于印发《浙江省工业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机构备案管理办法(试行)》的通知(浙经信资源〔2010〕559号)5、关于印发《浙江省工业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审查专家库管理办法》的通知(浙经信资源〔2011〕101号)六、新能源1、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浙江省新能源产业发展规划的通知(浙政发〔2010〕59号)2、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光伏等新能源推广应用与产业发展的意见(浙政办发〔2009〕55号)杭州市法律、法规、政策一、节能降耗1、杭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杭州工业转型升级的若干意见(杭政〔2011〕1号)2、关于推进工业转型升级加快淘汰落后产能的若干意见(杭政函〔2010〕276号)3、杭州市建筑节能管理办法(市政府令第226号)4、关于印发杭州市节能奖励办法的通知(杭政办函〔2008〕383号)5、杭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大节能技术改造项目资助力度的通知(杭政办函〔2008〕377号)二、循环经济1、关于加快工业循环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杭政函[2005]211号)2、杭州市发展循环经济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杭政办函【2008】353号三、清洁生产1、杭州市强制性清洁生产实施办法(杭州市人民政府令第239号)四、资源综合利用1、市经委关于转发浙江省实施国家鼓励的资源综合利用认定管理办法细则的通知(杭经资源[2007]336号五、节能评估1、杭州市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和审查管理暂行办法(杭政办函〔2008〕366号)2、杭州市2010年产业发展导向目录与空间布局指引(杭政办函〔2010〕11号)3、杭州市薄钢板行业振兴三年行动计划(2009-2011年)六、新能源1、市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杭州市新能源产业发展规划(2010-2015年)的通知(杭政办函〔2010〕86号)2、杭州市私人购买使用新能源汽车试点财政补助资金管理办法(试行)(杭政办函〔2011〕31号)3、杭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杭州市太阳能光伏等新能源产业发展五年行动计划的通知(杭政办函〔2009〕330号)七、其他1、杭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推进限期禁止现场搅拌砂浆工作的实施意见(杭政办函〔2008〕283号)2、杭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市经委市财政局关于杭州市物联网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管理办法(杭政办函〔2010〕258号)富阳市法律、法规、政策一、节能降耗1、关于进一步加强节能工作的意见(富政函[2007]109号)2、关于加快推进集中供热工作的意见(富政函〔2006〕39 号)3、转发省发计委《关于富阳市江南片造纸企业集中供热热力规划的批复》的通知(富政办〔2004〕53号)二、循环经济1、富阳市工业循环经济发展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富政办〔2008〕3号)2、关于调整和完善工业经济发展扶持政策的若干意见(富政〔2006〕1号)3、关于加快工业循环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富政函[2007]110号三、清洁生产1、富阳市全面推行清洁生产实施办法(富政函〔2005〕73号)四、节能评估1、《富阳市2008年产业发展导向目录》(富政〔2008〕5号)2、关于促进富阳造纸行业转型提升的若干意见(富政〔2007〕13号)节能降耗基础知识1.能源能源亦称能量资源或能源资源,是指煤炭、石油、天然气、生物质能和电力、热力以及其他直接或者通过加工、转换而取得有用能的各种资源。
全球主要国家碳减排目标及其应对气候变化的措施(大学专业研究所整理)

1http://unfccc.int/home/items/5265.php2http://unfccc.int/home/items/5264.php4Carbon Pollution Reduction Scheme:Australia's Low Pollution Future,.au/en/publications/cprs/white-paper/cprs-whitepaper.aspx 5Carbon Pollution Reduction Scheme:Australia's Low Pollution Future,.au/en/publications/cprs/white-paper/cprs-whitepaper.aspx 6Carbon Pollution Reduction Scheme An Overview by Johnson Winter & Slattery,RESOURCESTOCKS magazine3Carbon Pollution Reduction Scheme:Australia's Low Pollution Future,.au/en/publications/cprs/white-paper/cprs-whitepaper.aspx 7http://unfccc.int/home/items/5264.php8http://unfccc.int/home/items/5265.php9http://unfccc.int/home/items/5264.php10Canada's Action on Climate Change,Government of Canada,http://www.climatechange.gc.ca/default.asp?lang=En&n=D43918F1-111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与行动——2009年度报告,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2009年11月12http://unfccc.int/home/items/5264.php13Council adopts climate-energy legislative package,Brussels, 6 April 2009 ,COUNCIL OF THE EUROPEAN UION, 14http://unfccc.int/home/items/5264.php15The UK Low Carbon Transition Plan: National Strategy for Climate & Energy,/en/content/cms/publications/lc_trans_plan/lc_trans_plan.aspx16http://unfccc.int/home/items/5264.php 17http://unfccc.int/home/items/5264.php18http://unfccc.int/home/items/5265.php19孙振清,刘滨,何建坤,印度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简析,气候变化研究进展,2009年9月National action plan on climate change,government of india20http://unfccc.int/home/items/5265.php21面向低碳社会的12大行动,22Action Plan for Achieving a Low-carbon Society,July 29, 200823Action Plan for Achieving a Low-carbon Society,July 29, 200824Interim report by the Hydroelectric Study Group, July 25, 2008.25http://unfccc.int/home/items/5265.php26National strategy on climate change Mexico(Executive Summary),inersecretarial commission on climate change。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国家节能减排政策新调整(一)工业经济发展平稳运行,工业能耗和污染物排放有望继续下降济增长有望继续保持平稳运行态势,且稳中有进、稳中提质,工业能源消费总2016年1-12月,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累计同比增长6.0%,增速比上年同期回落0.1个百分点,连续7个月保持单月增长6%以上的水平,稳定增长的态势十分明显。
部分高载能行业生产开始恢复,粗钢、生铁、水泥和平板玻璃产量同比分别增长1.2%、0.7%、2.5%和5.8%。
受工业生产回暖影响,1-12月,全国工业用电量41383亿千瓦时,同比增长2.9%,增速比上年同期提高3.5个百分点,占全社会用电量的比重为69.9%;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下降5.5%左右,与上半年相比略有反弹,但基本可以保证年度目标任务的完成;截止2016年12月底,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为1.34吨标准煤,比2010年的1.92吨标准煤下降30.2%。
进入2017年,工业经量保持低速增长,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有望继续呈现下降态势。
首先,一系列节能减排规划文件相继发布,“十三五”工业节能目标、任务和措施已基本明确。
国家发展改革委牵头制定的《“十三五”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即将出台,全面部署“十三五”时期节能减排各项重点工作;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的《工业绿色发展规划(2016-2020)》明确提出,“十三五”我国规模以上工业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要下降18%的目标。
其次,工业生产回暖带动工业能源消费需求缓慢回升(图1),但大幅反弹的情况不会出现。
2016年以来,大宗商品价格逐步上涨,部分高耗能产品,如有色金属、建材、钢铁等产品产量同比增速有所提高;但2017年,在国内外市场需求均不乐观的情况下,高耗能产品产量大幅反弹的可能性几乎不存在,工业能源消费总量不会快速增加,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下降速度可能减缓,但仍处于下降区间。
进入2017年,在高污染行业增长有限和环保执法强化推进的情况下,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有望继续保持下降态势。
首先,近期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了《“十三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要求大力实施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以提高环境质量为核心,对重点地区、流域、行业实行更加严格的排放总量控制。
其次,工业源污染物排放占排放总量比重较高,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烟粉尘(主要是PM10)排放量分别占全国污染物排放总量的90%、70%和85%左右,工业是主要污染物减排的重点也是难点,随着总量减排措施的深入推进,工业领域主要污染物排放有望延续下降态势。
(二)四大高载能行业用电量比重保持下降,结构性节能减排继续推进首先,四大高载能行业能耗占全社会能耗的比重有望在2017年稳中有降。
2011年以来,化工、建材、钢铁和有色等四大高载能行业能源消费量占全社会的比重一直保持下降态势;2016年1-9月,四大行业用电量占全社会用电总量的比重为29.3%,比去年同期下降了约1个百分点。
其次,工业经济结构有望继续改善。
2016年以来,高技术产业、装备制造业的投资增速总体快于整体投资增速,“三去一降一补”扎实推进,供给结构在不断优化,供给质量在明显提高。
第三,工业经济增长新动力正在形成。
通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传统动力在不断改造升级的同时新动力也在加快孕育成长。
10月份,高技术产业、装备制造业的增加值增速分别是10.5%、10.1%,比规模以上工业增速分别高4.4和4个百分点。
(三)重点区域绿色发展水平持续提升,能源消费走势地区分化显著2017年,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重点区域绿色发展水平有望进一步提升。
根据环保部发布的监测数据,2013年以来,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区域的PM2.5浓度均保持明显的下降态势,与2013年相比,三个区域2016年1-9月PM2.5浓度从98μg/m3、65μg/m3、47μg/m3下降到53μg/m3、39μg/m3、28μg/m3,降幅为分别为47%、40%和40%。
随着《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工业绿色发展规划(2016-2020)》的全面落实,我国重点区域绿色发展水平有望进一步提升。
同时,我国各地区能源消费走势分化越来越明显。
2016年1-10月,全社会用电量增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4.8%)的省份有14个,主要包括西藏(19.9%)、新疆(11.9%)、安徽(9.5%)、陕西(9.5%)、江西(9.3%)、浙江(8.4%)等;全社会用电量负增长的省份有4个,其中甘肃省增速为-5.6%。
(四)工业绿色发展综合规划全面实施,绿色制造体系建设系统推进2017年,我国第一个工业绿色发展综合性规划《工业绿色发展规划(2016-2020)》(以下简称《规划》)的落实工作将全面展开,推动形成全面推进绿色发展的工作格局。
《规划》是为贯彻落实国家“十三五”规划纲要和《中国制造2025》而制定发布的,明确提出了“十三五”期间的工作目标,包括节能、低碳、节水、清洁生产、综合利用、绿色能源、产业结构优化、绿色制造产业发展等9大类指标;《规划》在继承“十二五”工业节能减排工作的基础上,提出了要加快构建包括绿色产品、绿色工厂、绿色园区、绿色供应链等要素在内的绿色制造体系,形成了更加系统、更加平衡、更加全面的任务体系;为配合《规划》的具体实施,工信部又相继发布了《绿色制造工程实施指南(2016-2020)》、《关于开展绿色制造体系建设的通知》和《绿色制造标准体系建设指南》等政策文件,绿色制造体系建设将在2017年全面系统地推进。
(五)应对气候变化态度不会动摇,工业低碳发展动力与压力并存2017年,尽管面临着美国新政府调整奥巴马时期气候变化政策等不确定因素,我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态度不会动摇。
一方面,我国作为负责任的大国,认真履行2016年4月签署的《巴黎协定》的有关承诺。
另一方面,绿色发展理念已深入人心,成为我国经济社会未来转型发展的重要方向。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上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等五大发展理念,决不能再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换取一时一地的经济增长。
同时,随着我国低碳发展管理体系的不断完善,低碳工作将迈上新台阶。
2016年1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了《关于切实做好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启动重点工作的通知》,碳交易市场建设在试点基础上全面推进;《国务院关于印发“十三五”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工作方案的通知》中提出,“十三五”期间我国单位工业增加值二氧化碳排放要下降22%,工业领域二氧化碳排放总量趋于稳定,同时积极控制工业过程温室气体排放,“十三五”期间累计减排二氧化碳当量11亿吨以上。
工业是我国碳排放的主要领域,上述措施的推进将为工业低碳发展同时提供压力和动力。
(六)节能环保产业发展五年规划预计出台,产业继续平稳较快发展2017年,关于推动节能环保产业发展的专项规划预计将会出台,产业将继续平稳较快发展。
首先,节能环保产业将延续近年来的快速发展的态势。
节能环保产业是我国重点培育和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十二五”以来,我国节能环保产业发展迅速,一直保持15%以上的年均增速,年产值已经达到约 4.5万亿元。
进入“十三五”,节能环保产业发展的外部环境依然有利,具备继续保持高速增长的条件。
其次,关于产业发展的“十三五”规划等措施预计很快出台。
国家发展改革委正在牵头制定《“十三五”节能环保产业发展规划》,《“十三五”循环发展引领计划》正在公开征求意见,工业和信息化部正在研究制定环保装备“十三五”发展的指导性文件等。
第三,“互联网+”为节能环保产业发展提供新动力。
《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中提出,推动互联网与生态文明建设深度融合,加强资源环境动态监测,大力发展智慧环保,完善废旧资源回收利用体系,建立废弃物在线交易系统。
二、需要关注的几个问题(一)工业绿色发展方式尚未形成首先,传统制造业粗放发展模式导致工业能源资源消耗高。
目前,我国工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约为40%左右,但工业能源消费量占全国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仍然高达70%左右。
其次,高耗能高污染行业规模依然庞大导致污染排放总量居高不下。
目前,工业领域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烟粉尘等主要污染物的排放量占比仍然高达90%、70%和85%左右,工业领域的污染物排放主要来源于散烧煤和不清洁用煤,散烧煤和不清洁用煤是造成大气污染的主要因素之一。
第三,基础制造工艺绿色化水平尚待提升。
产品(零件)制造精度低,材料及能源消耗大。
以铸造为例,目前我国铸件尺寸精度低于国际标准1~2个等级,废品率高出5%~10%,加工余量高1~3个等级,吨铸铁件能耗为0.55~0.7吨标准煤,约为国际先进水平的1.5倍。
(二)企业、行业和区域节能减排发展水平不均衡首先,大企业和中小企业绿色发展水平不均衡。
“十二五”以来的工业节能减排措施以大企业为重点,通过节能减排技术改造显著提升了大企业绿色发展水平,但中小企业工艺装备普遍落后,能耗、水耗、土地和矿产资源消耗相对较高,污染物排放量小面广。
其次,不同行业绿色发展水平差异较大。
“十二五”以来,国家重点抓高耗能、高污染行业节能减排,对新兴产业节能减排重视不足。
例如电子工业炉窑能耗占电子信息制造业比重较高,但相对落后和能耗较高的窑炉设备仍在广泛使用。
第三,区域间绿色发展水平差异较大,绿色发展理念认识存在差异。
根据每年发布的《中国绿色发展指数报告》,北京、青海、海南、上海、浙江、内蒙古、福建、天津、江苏等地区绿色发展水平较高,而宁夏、甘肃和河南等地区绿色发展水平较低。
(三)科技创新对节能减排支撑不足(四)高耗能行业产能过剩继续制约节能减排动力自我国工业经济增长逐步进入新常态,部分高耗能行业产能过剩问题更加突出,企业效益下滑导致节能减排内生动力不足已成为长期问题。
2016年以来,尽管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各月利润都保持增长,但高耗能行业企业节能减排内生动力仍然不足。
分行业看,今年建材产品价格温和上升,但价格水平仍然较低,行业亏损面较大;钢铁、有色金属行业受产品价格回升及去年同期基数偏低影响,二季度以来行业利润实现了增长,但由于钢铁和有色行业供给过剩和下游需求不足导致的供需矛盾尚未根本性缓解,产品价格进一步回升压力较大,企业融资难、成本高问题仍然突出,企业仍然无力承担节能环保技术改造带来的成本上升。
三应采取的对策措施建议(一)加快构建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小的绿色制造体系一是加快推动《工业绿色发展规划(2016-2020)》的全面落实。
要推动各级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充分认识工业绿色发展的重大意义,加强组织领导,结合实际情况提出本地区加快推进工业绿色发展的目标任务和工作方案。
建立责任明确、协调有序、监管有力的工业绿色发展工作体系,进一步强化目标责任评价考核,加强监督检查,保障规划目标和任务的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