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教考试面试训练——说课真题示例七之《南北气温的差异》说课稿点评

合集下载

南北气温的差异说课稿

南北气温的差异说课稿

南北气温的差异说课稿
南北气温的差异说课稿
 说教材
 本课是新课标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二节〈气候多样季风显着〉的第一课时.
 课程标准的要求:
 通过阅读等温线分布图,了解我国冬,夏气温分布特点,培养学生判读,分析等温线分布图的技能.初步学会分析气温分布特点的形成原因.
 了解我国温度带的划分依据及分布地区,使学生进一步明确我国地理环境的巨大差异性.逐步学会联系生活经验并运用有关资料,分析不同温度带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1,在自然地理环境诸要素中,气候处在一个很特殊的位置,它既受制于地理位置,地形,地势等地理要素,又通过水热的不同组合,直接影响着各地区的河湖,土壤,植被乃至地貌等的形成和分布,影响着人类的生产和生活,由此可见,它渗透了地理学习的所有章节.因此,在中国地理的学习中,学好气候知识是学好中国地理的关键所在.
 2,本节南北气温的差异是中国的自然环境这一章的第二节〈〈气候多样季风显着〉〉的第一部分,体现了气温作为气候最基本组成要素之一的重要地位.这部分知识的学习和技能的掌握是学习东西干湿的差异, 季风气候显着, 气候复杂多样等知识的前提和基础.
 (三),教材的主要内容:。

初中地理《南北气温的差异》优秀教案样板.doc

初中地理《南北气温的差异》优秀教案样板.doc

约是多少摄氏度?为什么这里是我国夏季平均气温最低的地区?学生读图讨论回答。

【指图总结】(1)夏季,除青藏高原等地区外,大部分地区7月平均气温在20℃以上,说明我国普遍高温。

(2)漠河的7月平均气温为16℃以下,海口的7月平均气温为28℃以上。

我国南北平均气温相差仅为12℃左右,气温差别不大。

(3)7月我国平均气温最低的地区在青藏高原内部,大约在8℃以下。

因为青藏高原地势很高,故青藏高原内部成为我国夏季平均气温最低的地区。

【板书】二、夏季,全国普遍高温(青藏高原除外)。

【启发提问】为什么我国夏季普遍高温南北气温相差不大呢?依据刚才学过的分析冬季气温分布的原因的方法,同学们课下可以讨论夏季气温分布的原因。

【承转】根据气温的南北差异,并结合农业生产的实际,我国从北到南可以划分为5个温度带和一个高原气候区。

请同学们看书上“我国温度带的划分图”。

【指导读图】说明读图要求,指导读图方法:(1)我国共划分哪五个温度带和一个气候区?(2)这五个温度带和一个气候区分别分布在哪些主要的地区?(3)暖温带与亚热带的分界线,大致与1月份的哪条等温线一致(读我国1月平均气温图)?(4)我们这个地区属于哪个温度带,东北平原、黄河中下游地区、海南岛、长江中下游地区、青藏高原地区各属于哪个温度带。

【板书】三、温度带的划分与分布【启发提问】不同的温度带对我们生产和生活有什么影响呢?【分小组讨论回答】(课件提示)(1)不同的温度带内,生长的果树有什么不同?(2)在不同的温度带内,作物能够成熟的次数有什么不同?(3)南北气温的差异在传统民居的建筑上有什么差异?(4)你还能说出哪些不同?【练习与小结】(课件)板书设计南北气温的差异一、冬季,南北气温差别很大。

二、夏季,全国普遍高温(青藏高原除外)。

三、温度带的划分与分布初中各种班干部工作职责篇一为加强班级建设,发挥班委会及班干部的核心领导作用,各负其责,各尽所能,调动班干部工作的积极性,使班级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特制定此工作职责。

《南北气温的差异》说课稿

《南北气温的差异》说课稿

《南北气温的差异》说课稿各位老师,大家好,我是来自镇坪县初级中学的地理老师史少欢。

拥有专业的教学技术才无愧与我从事的教师行业。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冬季南北气温的差异”,本节课选自新课标湘教版初中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二节第一课时,教学对象是初中八年级的学生。

八年级学生在初一已经学习了“世界气候”,对气候形成因素、等温线判读等相关知识有所掌握,但对小尺度中国的气温判读还需要老师引导,帮助完成对中国冬季南北气温差异的理解分析,找到1月0℃等温线,加深记忆。

气温作为气候要素之一,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这部分知识的学习和技能的掌握是后边学习“温度带的划分”、“气候复杂多样”、“季风气候显著”等知识的前提和基础。

新课程标准要求:通过阅读“中国1月平均气温分布”图,了解我国冬季气温分布特点,培养学生判读、分析等温线分布图的技能,初步学会分析气温分布特点的形成原因,使学生学会联系生活实际和经验并运用有关资料进一步明确我国地理环境的巨大差异。

教学目标①通过阅读1月气温分布图,掌握我国冬季气温分布特点,培养学生读图、析图的能力;②通过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学会利用已有资料和知识简单分析冬季气温分布的形成原因;③形成对我国地理环境的差异认识;④培养学生探究性学习兴趣,使学生形成主动参与、乐于参与探究的学习态度,增强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教学重点:①我国冬季气温分布特点;②1月0℃等温线的分布位置,大致经过秦岭-淮河一线;教学难点:①有关等温线图的分析判读;②我国冬季气温分布特点的形成原因。

说教法根据地理新课标的要求,教材内容,结合学生实际,采用多媒体课件,通过情境导入、设置疑问、读图比较、自主探究、分组讨论、合作交流、课后探究等方法,选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激发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效率。

说学法1、读图法:通过课件展示引导学生观察、思考、比较、分析,得出结论,使学生学会并掌握等温线分布图的读图方法(读图名、读图例、提信息、析规律、探原因);2、联系法:通过新旧知识间的相互联系,得出我国冬季南北气温差异形成的原因;3、笔记法: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通过描等温线,在书上标注重点,及时掌握课堂重难点内容;4、课后探究:为巩固学生对本节课重难点的理解分析,课后探究“我国7月夏季南北气温的特点”,培养学生主动学习、学以致用的态度。

《南北气温的差异》说课稿范文

《南北气温的差异》说课稿范文

《南北气温的差异》说课稿《南北气温的差异》说课稿范文(一)教材内容本节课是新课标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二节《气候多样季风显著》的第一课时——南北气温的差异。

(二)教材的地位和作用在自然地理环境诸要素中,气候处在一个很特殊和重要的位置,它与地理学习的所有章节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本节课“南北气温的差异”是中国的自然环境这一章的第二节《气候多样季风显著》的第一部分,体现了气温作为气候最基本组成要素之一的重要地位。

这部分知识的学习和技能的掌握是学习“东西干湿的差异”、“季风气候显著”、“气候复杂多样”等知识的前提和基础。

(三)课标要求通过阅读等温线分布图,了解我国冬、夏气温分布特点,培养学生判读、分析等温线分布图的技能。

初步学会分析气温分布特点的形成原因。

了解我国温度带的划分依据及分布地区,使学生进一步明确我国地理环境的巨大差异性。

逐步学会联系生活经验并运用有关资料,分析不同温度带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

(四)教学重点分析1 我国冬、夏气温的分布特点及成因。

我国冬、夏气温的分布特点是学习我国“季风气候显著、气候复杂多样”的前提和基础。

2 一月0 °C等温线的分布位置一月0 °C等温线是我国一条重要的自然地理分界线,了解0 °C等温线的分布位置,对归纳我国冬季气温分布特点有很大帮助。

3 我国主要温度带的分布及其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不同温度带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体现了新课程标准“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的教育理念。

这部分知识的探究既能够使学生深切感受到地理与现实生产、生活的息息相关,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热情,又培养了学生知识迁移的能力。

(五)教学难点分析1 对“等温线图”和“我国温度带的划分图”的分析判读能力。

首先,在世界地理课程学习中,学生虽然已经接触了“世界气温分布图“,但对“等温线图”的判读方法仍然存在难度。

掌握了等温线图的判读,可以迁移到等降水量图的判读以及其他等值线图的判读过程中。

《南北气温的差异》教学案例.doc

《南北气温的差异》教学案例.doc

《南北气温的差异》教学案例【案例背景】这是一所农村初中校,这是一个活蹦乱跳的班级,这是一堂临时接到通知的公开课,这是一名有十几年教龄的老师,这是一群刚刚接手的学生。

前天,教研组长临时通知我说今天要开一堂学校的公开课,并说要请摄像师随堂拍摄。

完了,只有一天的吋间准备,太急了!按照教学计划,我这一堂课要上的应该是八年级上册《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环境第二节气候多样季风显著》的第一课时——《南北气温的差异》。

公开课倒是上过不少,但而对摄像机述是头一遭,学生们也是如此,并R时间这么急,冇点赶鸭了上架的意思。

没办法了,只好抓紧时间搜集资料、备课,制作课件。

【案例描述】课前,同学们纷纷走进多媒体教室,教室后面齐刷刷地坐着一排老师,一前一后摆着两台摄像机,这阵势真的是冇点让人“毛骨耸然”,就连我这身经百战的老师都冇点腿软。

事实证明,这两名“大炮”还是相当有杀伤力的,原本活跃的班级在它们的“火力覆盖”下变得战战兢兢、鸦雀无声,这让我费了不少力气,努力调动课堂的气氛,所以也浪费了不少吋间。

上课铃响了,为了活跃课堂的气氛并顺理成章地引入新课,我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同学们,现在老师有个问题需要大家帮帮忙。

这时,学生们满脸疑惑:老师竟然要我们帮忙?于是,我顺势抛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寒假来临,刘星的妈妈准备带上刘星去北极村感受北国的风光;夏东海准备带上小雨、小雪到海南旅游。

一家人在讨论准备行李的时候犯愁了,该如何准备去两地旅游的衣物呢?请犬家帮帮忙。

用这几个学生非常熟悉的电视角色来导入新课确实很不错,学生们开始活跃起来,纷纷给出了建议,从而打破了刚才的恐惧心理。

其实这个问题我并不要求学生给出准确的答案,只不过想调动一下气氛并给学生建立“南北温差大”的初步印彖。

接下来好戏开场:我模仿电视节目创设了这样一个环节:“大家猜猜看”并进行了抢答,用大屏幕打出几幅照片并配上文字说明,让学生猜这是我国的北方或南方,具体是什么地点?课堂气氛进一步活跃起來,最终,学生们猜出了哈尔滨和海南三亚,这吋我顺便也引导学生复习了“我国的34个省级行政区的名称、简称和行政屮心”,巩固了]口知识也初步认识了冬季我国南北气温差异大的特点。

《冬季南北温差大夏季普遍高温》说课稿范文

《冬季南北温差大夏季普遍高温》说课稿范文

《冬季南北温差大夏季普遍高温》说课稿范文《冬季南北温差大夏季普遍高温》说课稿范文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人教版初中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二节气候的第一课时:南北气温的差异。

我的说课内容将从以下六个方面来进行。

1、说教材;2、说学生;3、说教学目标;4、说教学重难点;5、说教学方法;6、说教学过程。

希望得到各位领导和各位专家的批评指正!一、说教材本章教材主要是介绍中国的自然环境特征:地形、气候、河流;本节主要介绍中国的气候特征——气候多样,季风显著。

而气温是反映气候特征的重要要素,因此学习《南北气温的差异》,让学生掌握我国气温的分布特点,是认识我国气候特征的基础,也有利于理解各区域自然环境和农业生产上的差异。

二、说学生(“地理教学是一种有目的、有步骤地培养学生认识地理环境、形成地理技能的活动。

”在教学中要考虑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规律。

)学生在七年级已经学习了世界的气候,知道气温是反映气候特征的主要因素之一。

具备了学习气候的基础知识,拥有一定的气候图判读能力以及从图中提取,分析,归纳地理信息的能力;但是,由于学生在七年级学习的是大尺度空间的气候分布,学生能够从生活体验到的感性认识还不够丰富。

三、说教学目标(基于对课程标准理念的落实及教学内容等实际情况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阅读1月、7月气温分布图,概括出我国冬,夏气温分布特点。

过程与方法目标:掌握阅读和分析等温线分布图的方法,通过新旧知识间的相互联系,学会利用已有资料和知识简单分析地理现象。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探究性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形成主动参与,乐于探究的学习态度。

四、说教学重难点(根据以上对于教材和学生的分析,我把本节课的教学重点确定为:)重点:我国冬夏两季的气温分布特点。

(由于学生知识储备和生活经历的局限性,我把本节课的教学难点确定为:)难点:影响我国气温分布的主要因素。

五、说教学方法(新课程要求教师“要善于结合教学实际的需要,灵活地、有创造性的使用教材。

新课标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南北气温的差异》优质说、上、评实录配套配套教案配套(刘老师)

新课标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南北气温的差异》优质说、上、评实录配套配套教案配套(刘老师)

登陆21世纪教育助您教考全无忧“南北气温的差异”说课稿成都新世纪外国语学校刘娟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人教版初中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二节—气候多样、季风显著的第一课时:南北气温的差异。

我的说课内容将从以下六个方面来进行。

1、说教材;2、说学生;3、说教学目标;4、说教学重难点;5、说教学方法;6、说教学过程。

一、说教材本节主要介绍中国的气候特征——气候多样,季风显著。

而气温是反映气候特征的重要要素,因此学习《南北气温的差异》,让学生掌握我国气温的分布特点,是认识我国气候特征的基础,也有利于理解各区域自然环境和农业生产上的差异。

二、说学生学生在七年级已经学习了世界的气候,知道气温是反映气候特征的主要因素之一。

具备了学习气候的基础知识,拥有一定的气候图判读能力以及从图中提取,分析,归纳地理信息的能力;但是,由于学生在七年级学习的是大尺度空间的气候分布,学生能够从生活体验到的感性认识还不够丰富。

三、说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能阅读1月、7月气温分布图,概括出我国冬,夏气温分布特点。

过程与方法目标:掌握阅读和分析等温线分布图的方法,会新旧知识间的相互联系,学会利用已有资料和知识简单分析地理现象。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学生有探究性学习的兴趣,主动参与,乐于探究的学习态度。

四、说教学重难点重点:我国冬夏两季的气温分布特点。

难点:1.影响我国气温分布的主要因素。

2.结合我国气温的南北差异和农业生产实际划分的温度带。

五、说教学方法在教学活动中,我对课本中的正文、图表、阅读材料、活动等素材整合,围绕“指导学生学法,重视学习过程”这个核心来设计教学方法。

采用的教学方法主要有:情境导入法、读图比较法、自主探究法、讨论交流法等。

并且选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激发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效率。

六、说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展示:中国各地油菜花风光图,为什么金灿灿的油菜花,开放的时间不同?得出各地的气候不同,同时引起学生学习中国气候的兴趣。

黑龙江教师招聘招教考试面试训练——说课真题示例七之南北气温的不同说课稿点评

黑龙江教师招聘招教考试面试训练——说课真题示例七之南北气温的不同说课稿点评

招教考试面试训练——说课真题示例七之《南北气温的不同》说课稿点评【应试者作答摘录】列位评委、列位老师: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南北气温的不同”。

我将从教材、教法、学情与学法、教学程序、板书设计五个环节来进行。

一、说教材(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课教学内容是新课标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二节“气候多样,季风显著”的第一课时,本节主要介绍中国的气候,在内容编排上都是围绕气候特征这一主线展开的。

要了解气候首先要了解它的大体要素--气温的散布及特点,对这部份知识的学习和技术的掌握是学习本节内容的前提和基础。

(二)课程标准的教学要求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通过已有的气温资料及地图来熟悉我国气温散布规律,进一步探讨影响我国气温散布规律的主要因素。

(三)教材处置按照学生情况和教学实际,从以下三方面利用教材。

1.开放教学内容在教学中注意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引进必要的素材与知识,率领学生走向自然和社会。

2.精心设计活动在教学中,活动的设计以探讨和发现为核心,注重启发性和趣味性,增强教材的实践性和探索性,着力表现“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重视学生的学习进程”这一理念。

3.充分利用图像充分利用各类图形,使地理图像成为学生学习的重要工具,发展智能的重要载体。

(四)教材重难点分析1.重点(1)我国冬、夏气温的散布特点及成因。

(2)我国主要温度带的散布及其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2.难点(1)有关“等温线图”和“我国温度带的划分图”的分析判读。

(2)我国冬、夏气温散布特点的形成原因。

二、说教法(一)教学目标的要求分析与说明1.知识与能力(1)知道我国冬、夏气温散布特点。

初步学会分析气温的形成原因。

(2)通过阅读等温线图,培育学生判读分析等温线散布图的技术。

2.进程与方式(1)学会并熟练阅读1月、7月平均气温散布图(等温线图),归纳我国冬、夏气温散布特点。

(2)通过阅读我国温度带划分图,了解我国各温度带的范围,并结合生产和生活实际分析不同的温度带对咱们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贵州教师考试网|贵州事业单位考试网招教考试面试训练——说课真题示例七之《南北气温的差异》说课稿点评
【应试者作答摘录】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南北气温的差异”。

我将从教材、教法、学情与学法、教学程序、板书设计五个环节来进行。

一、说教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课教学内容是新课标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二节“气候多样,季风显著”的第一课时,本节主要介绍中国的气候,在内容编排上都是围绕气候特征这一主线展开的。

要了解气候首先要了解它的基本要素--气温的分布及特点,对这部分知识的学习和技能的掌握是学习本节内容的前提和基础。

(二)课程标准的教学要求
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通过已有的气温资料及地图来认识我国气温分布规律,进一步探究影响我国气温分布规律的主要因素。

(三)教材处理
根据学生情况和教学实际,从以下三方面使用教材。

1.开放教学内容
在教学中注意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引进必要的素材与知识,带领学生走向自然和社会。

2.精心设计活动
在教学中,活动的设计以探究和发现为核心,注重启发性和趣味性,增强教材的实践性和探索性,着力体现“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这一理念。

3.充分利用图像
充分利用各种图形,使地理图像成为学生学习的重要工具,发展智能的重要载体。

(四)教材重难点分析
贵州教师考试网|贵州事业单位考试网
1.重点
(1)我国冬、夏气温的分布特点及成因。

(2)我国主要温度带的分布及其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2.难点
(1)有关“等温线图”和“我国温度带的划分图”的分析判读。

(2)我国冬、夏气温分布特点的形成原因。

二、说教法
(一)教学目标的要求分析与说明
1.知识与能力
(1)知道我国冬、夏气温分布特点。

初步学会分析气温的形成原因。

(2)通过阅读等温线图,培养学生判读分析等温线分布图的技能。

2.过程与方法
(1)学会并熟练阅读1月、7月平均气温分布图(等温线图),归纳我国冬、夏气温分布特点。

(2)通过阅读我国温度带划分图,了解我国各温度带的范围,并结合生产和生活实际分析不同的温度带对我们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对由我国地理环境差异性所孕育的不同文化的欣赏的情感。

(2)树立因地制宜、合理利用资源、使人和自然环境和谐相处的可持续发展观念。

(二)教学方法的使用与分析
本节课根据课标要求和教材内容的特点,结合学生实际,主要采用计算机辅助教学,充分利用地理课件,将文字、图形、动画等媒体综合在一起,创设直观性与探索性相结合的教学情境,以强化教学的直观性。

通过设置问题、启发诱导、读图分析、观察对比、分组讨论等方法进行教学,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三、说学法
(一)学情分析
学生在初一时已经学习了世界的气候,知道气温和降水是反映气候特征的两个主要因素。

贵州教师考试网|贵州事业单位考试网具备了解气候的初步基础知识,拥有一定的气候图判读能力以及从地图中提取、分析、归纳地理信息的能力。

但是,学生在初一学习的是大尺度空间的气候分布,学生对于区域气候还不是很熟悉,从生活周围体验到的感性认识还不够深刻。

(二)学法指导
本节课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渗透学法:
1.自主学习
指导学生学会阅读材料,从各种地理图像中获取地理信息,以图析文,发现问题,自我感悟,建构新知。

2.合作学习
利用分组讨论,使学生在沟通中互补,在交流中发展,在合作中提高。

3.探究学习
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敢问善思,乐于探究,在活动中探究理解,探究后提炼观点。

四、教学过程
根据以上对课程标准的把握和对教材结构、学生特点、教学策略的分析,我设计了如下教学流程,以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通过学生喜爱的情景喜剧引出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从学生喜爱的情景喜剧《家有儿女》中的角色引入“外出旅游时该如何选择衣物”,创设一个学生感兴趣的教学情境,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如此设计也是根据新课程理念“尊重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的经历和体验出发”,同时为后面的第二个教学环节设置一个悬念,让学生带着悬念进入本节课的第二个教学环节。

(二)读图比较,认识规律
这是本课的重点环节,主要采用问题驱动方式,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来完成。

首先,用多媒体展示出一月份平均气温图,指导学生分析、探讨以下问题:
1.一月份0摄氏度等温线主要穿过了哪些地区?(指导学生动手在地图册上将0摄氏度等温线画出来,以训练学生的读图能力,加深印象。

因为这是我国一条重要的自然地理分界线,该线南北的植被、耕地类型、河流水文特征、农作物种类等,均有较大差异。

)
2.一月份,漠河和海口的平均气温各是多少摄氏度?
贵州教师考试网|贵州事业单位考试网
3.计算一月份漠河和海口的平均气温相差多少摄氏度?
学生通过读图分析,逐步总结出我国冬季气温分布特点:冬季南北气温差异大(并且知道我国冬季气温最低的地方是漠河,气温最高的地方是南海诸岛)。

然后,在学生掌握冬季气温分布规律基础上,指导学生自主探究夏季的气温图,通过读图分析,认识到我国夏季南北温差不大,概括出夏季气温分布特点:南北普遍高温(并且知道我国夏季气温最低的地方是青藏高原,气温最高的地方是吐鲁番)。

在本环节的活动中,学生通过读图探究、自主学习掌握我国冬夏两季气温的分布规律,教师也因势利导归纳出读气温图的方法。

同时也解释了前面设置的悬念,还能激发学生主动提出问题的积极性--为什么冬季南北气温差异大?夏季全国普遍高温却还要除去青藏高原呢?老师再次因势利导,让学生自主探究其原因。

进入到本节课的第三个教学环节。

(三)小组互动、探究学习
此环节的学习是本课的难点,主要采取小组互动的形式,指导学生共同探究来完成。

老师通过多媒体展示学生在探究学习过程中必要的素材:我国1月与7月平均气温图;海口、北京、漠河三地纬度及气温图表。

学生合作探究、读图填表,总结规律。

引导学生通过已有的资料和知识储备总结出:纬度位置是影响我国冬季气温分布的主要因素。

并进一步引导学生探讨夏季最低气温在青藏高原的原因:是由于在高原山地气温随海拔的升高而降低(地形因素的影响)。

由于自然环境总是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我国气温的分布特点,对我们的生活都造成了哪些影响呢?由此进入第四个环节的学习。

(四)讨论交流、合作学习
本环节主要是引导学生从生活体验出发,将地理知识和生活实际联系起来。

首先,多媒体展示:我国温度带的划分图及划分温度带的主要指标。

让学生认识气温和农业生产的关系,掌握各温度带的划分。

其次,引导学生小组合作、讨论交流,通过联系实际认识气温对人们的生产、生活的影响。

活动结束后,对这节课的知识进行总结,如果时间充裕通过课堂练习检验本节课学生学习的效果。

五、板书设计
这节课的板书设计应直观、系统,不仅要能帮助学生构建知识网络,而且还能及时地体现教材中的知识点和重点,以便于学生能够理解掌握。

贵州教师考试网|贵州事业单位考试网我说课的内容到此为止,谢谢大家。

【中公教师考试网点评】
这是一篇以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为主要学习方式的中国自然地理说课稿。

说课过程主要从以下四点进行点评:
1.说课人对地理课程标准和教材的理解和把握程度比较全面,对教学内容的地位和作用的理解、分析都很准确,对教学目标的贯彻落到实处;对重难点的把握都很恰当。

2.对教学方法选择的合理和有效程度体现了地理学科的教学要求和特点;根据具体的教学目标选用教法,符合学生的年龄阶段特征,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说课人设计的地理教学程序科学合理,具有较强的科学性、有效性和实用性。

三维教学目标落实到位,内容的安排充分利用了课程资源,贴近学生的生活,结构合理,重难点突出。

在方法的选择和学法的指导上,抓住了学生的兴趣点,利于学生自主探究学习,满足不同学生的地理学习需要。

说课过程流畅自如,脉络清晰,环环相扣,逐层深入,没有丝毫拘泥于说课过程设计的痕迹。

4.说课教态比较自然,但语言不是很清晰,不够简练、准确,语速较快;显示出内心比较紧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