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流对土地的作用》一课的教学反思

合集下载

(完整word版)《河流对土地的作用》优秀教案

(完整word版)《河流对土地的作用》优秀教案

《河流对土地的作用》教案【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河流是流水侵蚀土地而形成的。

2.河流会侵蚀河床和两岸,并带走泥土,在水流比较缓慢的地方,这些泥土又会沉积下来。

3.河流的侵蚀和沉积作用,形成了许多不同的地形地貌。

探究能力:1.通过做河流实验,探究河流对土地的作用。

2.根据河流实验,推测河流什么地方流速快,什么地方流速慢,什么地方将会有侵蚀,什么地方将会有沉积。

3.观察河流实验中的现象,用文字和不同的符号记录和表示河流实验结果,并对实验结果做出自己的解释.4.尝试解释冲击平原的形成原因。

情感、态度:1.认识到地表的地形地貌是不断变化着的。

2.培养对土壤的感情,认识保护耕地不被破坏的重要性。

3.风化、侵蚀、沉积等作用对人类有利有弊.【教学重点】做河流实验,探究河流对土地的作用。

【教学难点】观察河流实验中的现象,用文字和不同的符号记录和表示河流实验结果,并对实验结果做出自己的解释.【教学准备】分组器材:湿润、混有少量沙的土,长方形塑料水槽(可用一升牛奶盒剖开对接成河道装置),报纸,塑料薄膜,小铲子,大饮料瓶,塑料杯(杯底侧边扎孔),水,尺子,接水桶。

教师演示:河流形成、河流侵蚀两岸和河床、江河下游泥沙沉积成平原的图片或课件。

【教学过程】一、引入(出示河流的图片)师:河流一般是由冰雪融化成的小溪或是山涧溪流汇集而成的,当河流漫过地表时会对土地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呢?我们曾学过一篇语文课文《一个小村庄的故事》,由于人们的乱砍乱伐,导致洪水来临时,泥石流冲毁了小村庄。

今天,我就和同学们一起来探究一下河流对土地的作用(板书课题)。

二、探索河流对土地的作用1、河流形成后会侵蚀两岸的土地吗?师:流水侵蚀土地形成了沟壑,而沟壑在流水不断侵蚀的过程中会逐渐发展成大的切沟和冲沟并形成河床。

河流的形成也是流水对土地的侵蚀结果(出示千沟万壑的图片)。

那么形成后的河流对两岸的土地还会有侵蚀吗,你认为的侵蚀是什么样的呢?生:会。

2、讨论河流对土地还会产生什么影响。

河流对土地的作用教案

河流对土地的作用教案

河流对土地的作用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河流对土地的作用;2.理解河流的运动和侵蚀作用;3.认识河流管理在土地保护中的重要性。

二、教学重难点1.理解河流的运动和侵蚀作用;2.认识河流管理在土地保护中的重要性。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教师出示一张河流的图片,请学生观察并描述图片中的河流。

2.开启学生思维,提问:“你认为河流对土地有什么作用呢?”请学生回答。

(二)讲解河流的运动和侵蚀作用1.教师通过讲解和示范,向学生介绍河流的运动和侵蚀作用。

2.通过投影仪或课件展示一些河流的侵蚀现象,如河床的改变、河岸的冲刷等。

3.请学生观察和分析,总结河流的侵蚀作用。

(三)展示河流管理案例1.教师通过投影仪或课件,向学生展示一些有效的河流管理案例。

如修建防洪堤坝、加固河岸等。

2.请学生观察并讨论这些河流管理措施的目的和效果。

(四)小组讨论1.组织学生分成小组,讨论河流对土地的正面和负面影响,并记录下来。

2.每个小组派一位代表汇报讨论结果。

(五)整理学习成果1.请学生将讨论结果整理成报告并展示。

2.其他学生可以提问或发表自己的意见。

四、课堂延伸1.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到附近的河流观察和记录河流的运动和侵蚀作用。

2.布置小作业,要求学生调查本地区的河流管理情况,并撰写观察报告。

五、课堂总结1.请学生回答:“你觉得河流对土地有什么作用?”2.教师总结河流对土地的作用,强调河流管理的重要性。

六、板书设计河流对土地的作用1.河流的运动和侵蚀作用2.河流管理的重要性七、教学反思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本节课让学生了解到了河流对土地的作用,并强调了河流管理在土地保护中的重要性。

结合实地考察和小组讨论,提高了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综合思考能力。

同时,在课后的调查和报告中,能够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河流的认识和理解。

《河流》教学反思

《河流》教学反思

《河流》教学反思
标题:《河流》教学反思
引言概述: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们常常需要反思自己的教学方法和效果,以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学习效果。

本文将围绕着《河流》这一主题展开教学反思,探讨如何更好地教授这一主题,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

一、引导学生了解河流的基本概念
1.1 简要介绍河流的定义和特点
1.2 引导学生分析河流的形成原因
1.3 演示实例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河流的特点
二、探讨河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2.1 分析河流对地形地貌的塑造作用
2.2 探讨河流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2.3 引导学生思考河流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和利用
三、培养学生对河流的保护意识
3.1 引导学生了解河流生态系统的脆弱性
3.2 分析人类活动对河流生态系统的破坏
3.3 提倡节约用水和环保行为,保护河流生态环境
四、引导学生进行实地考察和实验
4.1 安排学生进行河流水质和水流速度的实地考察
4.2 组织学生进行模拟实验,探究河流的流向和流量变化
4.3 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数据分析,加深对河流特点的理解
五、激发学生对河流的兴趣和探索欲望
5.1 组织学生进行河流相关主题的小组讨论和展示
5.2 鼓励学生通过阅读、观察和实践,深入了解河流的多样性
5.3 提倡学生参与社区河流保护和整治活动,培养对河流的热爱和责任感
结论:
通过对《河流》教学反思,可以更好地引导学生深入了解河流的形成、影响和保护,激发他们对地理环境的关注和热爱,培养他们的环保意识和实践能力。

教师们应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创新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质量,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到知识的魅力和实践的意义。

《中国的河流》教学反思

《中国的河流》教学反思

《中国的河流》教学反思1、《中国的河流》教学反思本节是中国的河流第一课时,教学目的是通过学习和读图,使学生了解我国的河流和湖泊的大致情况,记住我国主要河流和湖泊的名称和位置,并根据图表综合分析河流的水文特征。

首先通过欣赏我国主要河流的优美风景图片导入新课,使学生不同的河流有感性的认识,为后面学习不同河流的水文特征做好铺垫。

展示我们当地的河流的图片,使学生能联系实际,从而更好地理解河流水文特征形成的原因。

在学习“内流区与外流区”这部分内容时,我主要从读图练习入手,通过查找主要河流各自注入的海洋,让学生得出内流河、内流区、外流河、外流区的概念。

然后让学生填图、记图,以达到当堂巩固的目的。

引导学生通过读图,比较内、外流区的分界线与季风区和非季风区的分界线,使学生认识到外流河的水文特征深受季风气候的影响。

本节的重难点是内外流区的水文特征,河流的水文特征涉及水量、水位、含沙量、有无结冰期等多个方面,这些特征的形成是受气温、降水、植被等多个因素的影响,因此首先引导学生弄清各个要素之间的联系,然后通过表格归纳的形式,让学生合作探究外流河水文特征的共同点和差异,这样使这部分知识条理清晰、重点突出。

从而帮助学生建立起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和因果关系,逐渐掌握地理学习的基本方法。

但是在教学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有的同学的知识面狭窄,对于对比学习不能够很好的理解。

在以后的教学中我将会充分的做足功课,充分的让学生在课堂中掌握课标要求的知识。

2、《池子与河流》教学反思《池子与河流》一课是用诗的形式写成的寓言故事。

课文内容主要是由池子与河流的对话构成的。

1、本文是略读课文,所以我引导学生们自主独立的读书,把课文读正确、流利,读出感情。

2、在学生读通课文的基础上,我引导学生交流自己的感受,并尽量在交流中拓展学生的思路。

如“池子”要“河流”抛弃怎样的生活?“池子”为什么提议“河流”抛开原有的生活?“河流”为什么会受人们的尊敬?“河流”欣赏的自然规律是什么?“河流”所提到的“自然规律”指什么?3、拓展延伸。

整理小学五年级科学《河流对土地的作用》教案

整理小学五年级科学《河流对土地的作用》教案

整理小学五年级科学《河流对土地的作用》教案整理小学五年级科学《河流对土地的作用》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掌握河流也是流水侵蚀土地而形成的,河流的侵蚀和沉积作用,形成了许多不同的地形地貌。

2、过程与方法:小组合作做河流实验,探究河流对土地的作用。

观察河流实验中的现象,用文字和不同的符号记录和表示河流实验结果,并对实验结果做出自己的解释。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到地表的地形地貌是不断变化着的;培养对土壤的感情,认识保护耕地不被破坏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做河流实验,探究河流对土地的作用。

教学难点:观察河流实验中的现象,用文字和不同的符号记录和表示河流实验结果,并对实验结果做出自己的解释。

教学准备:湿润、混有少量沙的土、长方形塑料水槽(可用一升牛奶盒剖开对接成河道装置)、报纸、塑料薄膜、小铲子、大饮料瓶、塑料杯(杯底侧边扎孔)、水、尺子、接水桶。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提问:1、你知道有哪些大的河流?家乡有哪些河流?这些河流和我们的生活生产有什么关系?学生讨论交流、2、教师小结后讲解:河流一般是由冰雪融化形成的小溪,或是山涧溪流汇集而成的。

当流水漫过地表时,会形成细小的水流和沟壑,这些细小的水流会逐渐形成溪流并汇成河流,而沟壑在流水不断侵蚀的过程中会逐渐发展成大的切沟和冲沟并形成河床。

3、河流的形成也是流水对土地的侵蚀结果。

那么河流对土地又会有什么影响呢?4、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索河流对土地的作用。

板书课题)二、探索河流对土地的影响1、河流会侵蚀两岸的土地吗?2、如果河流从崎岖不平的山地流到地势平缓的地方,河水携带的泥沙会怎样呢?回忆沉积实验,观看课本60页插图。

3、学生做实验。

准备实验装置:注意空出盒的1/3不要装土。

观察无河水流过的“河道”,在记录纸上画出河道的形状,把它的宽度、深度标记在图上,并用不同、的符号分别标记水流速度、水流速度慢有土沉积的地方。

推测:当河流形成时,什么地方流速大,什么地方流速小,什么地方会发生侵蚀,什么地方会发生沉积?在河道上记下自己的推测,用虚线标出。

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河流对土地的作用》教学设计

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河流对土地的作用》教学设计

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河流对土地的作用》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河流对土地的作用》是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的一课,主要让学生了解河流对土地的侵蚀、搬运和沉积作用,以及这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实例和简单的实验,引导学生探究河流与土地的关系,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和动手能力。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地理知识和观察能力,但对河流对土地的作用的理解还需通过实例和实验来加深。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对侵蚀、搬运、沉积等概念感到困惑,需要教师耐心讲解和引导。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河流对土地的侵蚀、搬运和沉积作用,知道这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和讨论,学会探究河流与土地的关系。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关爱环境、保护土地资源的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河流对土地的侵蚀、搬运和沉积作用。

2.难点:侵蚀、搬运、沉积等概念的理解和运用。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实例和实验,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观察、思考。

2.问题驱动法: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探究河流与土地的关系。

3.讨论法: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表达能力。

4.实践操作法:进行简单的实验,让学生动手操作,提高实践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材、课件和教学资源。

2.实验器材:塑料河流模型、沙子、计时器等。

3.图片和实例:有关河流侵蚀、搬运、沉积的图片和实例。

4.讨论话题:关于河流对土地作用的问题。

七. 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和实例,引导学生关注河流与土地的关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呈现(10分钟)介绍河流对土地的侵蚀、搬运和沉积作用,以及这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让学生初步理解侵蚀、搬运、沉积等概念。

3. 操练(10分钟)进行实验,让学生观察河流对土地的作用。

实验过程中,引导学生关注侵蚀、搬运、沉积等现象,并记录实验数据。

4. 巩固(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实验结果,总结河流对土地的作用。

《河流》教学反思

《河流》教学反思

《河流》教学反思引言概述:教学是一项重要的工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方法和效果。

本文将以《河流》这一教学主题为例,探讨教学反思的重要性以及如何进行有效的教学反思。

一、教学目标的设定1.1 确定教学目标的重要性教学目标是教师进行教学的指导方向,它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

在教授《河流》这一主题时,教师应明确教学目标,例如让学生了解河流的形成原因、特点和作用等。

1.2 设定具体的教学目标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知识水平和学科要求,设定具体的教学目标。

比如,让学生能够通过观察实地河流,了解河流的起源和流向。

1.3 教学目标的评估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及时评估学生的学习情况,以检验教学目标的达成程度。

可以通过课堂讨论、小组合作等形式,让学生展示他们对河流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二、教学方法的选择2.1 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教师在教学中应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可以通过讲解、实地考察、多媒体展示等方式,让学生全面了解河流的相关知识。

2.2 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鼓励学生积极参预,提出问题、发表观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

可以通过小组合作、角色扮演等方式,让学生主动探索河流的形成和变化。

2.3 创设情境,提高学习效果教师可以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界感受河流的魅力。

比如,组织学生进行户外实地考察,观察河流的流动、生态环境等,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三、教学资源的利用3.1 多样化的教学资源教师可以利用多种教学资源来支持教学活动,例如教科书、图片、视频、实物模型等。

通过多样化的教学资源,可以匡助学生更加直观地理解河流的相关知识。

3.2 利用科技手段在现代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科技手段来提供更加生动、直观的教学内容。

可以利用电子白板、投影仪等设备,展示河流的形成过程和相关地理信息,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3.3 利用实地考察实地考察是教学中重要的一环,可以让学生亲身体验河流的特点和作用。

教科版科学五上《河流对土地的作用》教案设计

教科版科学五上《河流对土地的作用》教案设计

教科版科学五上《河流对土地的作用》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河流对土地的主要影响及作用;2.掌握通过实地调查和观察的方式来认识河流的作用;3.学会运用科学方法进行观察和分析,培养科学思维和实验技能;4.提高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和责任感。

二、教学重点1.了解河流对土地的主要影响和作用;2.学习科学方法进行观察和分析。

三、教学难点1.通过实地调查和观察的方式来认识河流的作用;2.学会科学思维和实验技能。

四、教学内容及学习活动1. 导入(10分钟)通过图片、视频等多媒体方式展示不同河流对周围土地的影响,激发学生对河流作用的认识和兴趣,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后续教学内容。

2. 学习内容(30分钟)(1)河流对土地的影响分小组学习,提取河流对土地的影响因素:土壤肥力、水源、水利、农业、旅游等方面,领取素材并进行归类整理。

(2)实地考察组织实地考察活动,每位学生前往自家附近的河流进行实地调查,并记录一些基本信息,包括河流长度、宽度、流速、河岸景观、附近居民们使用对河流的影响等等。

3. 实验设计(40分钟)3.1 实验目的通过马克思温夫法探究河流对土壤肥力的影响。

3.2 实验器材丙酮、硝酸钠、硫酸亚铁、酚酞、滴定管、酒精灯(或燃气灯)、容量瓶、提取器、干燥皿、石英砂等。

3.3 实验步骤1.将采集回来的土壤进行干燥、研磨处理。

2.取0.5g土壤样品,加入提取器中,加入10mL丙酮,混合均匀,放置于黑暗环境中浸泡18-24小时。

3.取新鲜太阳能促进玉米发芽的存在的洛阳土样品1g,加入容量瓶中,加入8mL磷酸根试剂,14mL硝酸试剂,加入20mL稀硫酸。

4.用石英砂将提取器内的土壤样品提取至干燥皿中。

5.加入0.1%的水氧化钠后,用硝酸钠酸化滤液。

6.用酚酞指示剂滴定结果。

3.4 实验结果及分析实验数据表明,加以环境河流的土壤肥力比较高,这恰恰显示出河流对土地的帮助。

4. 总结反思(20分钟)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让学生自我分析哪些方面需要加强学习,培养科学思维和实验技能,加深对河流及土地作用的认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河流对土地的作用》一课的教学反思
【教学背景】
《河流对土地的作用》一课是新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地球表面及其变化》的第七课时。

是在探究了雨水对土地的侵蚀后,本课继续探究流水对土地的侵蚀,不同的是本课侧重在河流对土地的侵蚀作用方面。

虽然学生对河流不陌生,但“河流会侵蚀两岸的土地吗?如果河流从崎岖不平的山地流到地势平缓的地方,河水携带的泥沙会怎样呢?”这样的问题如果不是仔细观察过,学生很难回答。

于是我认为有必要让学生亲身体验。

因此,在准备学生的分组实验材料时,我需要像筛沙子一样,选之又选,思考再三,为教学的成功服务。

当我需要旁边带洞的杯子时,在实验室巡视了一圈,也没有找到,只好亲自制作。

可怎样才能制作一些洞大小一样的杯子呢。

经过一阵思索,最终,我利用了一次性筷子燃烧后带有的烫度,将一次性杯子烫了一个小洞。

当一切准备就绪后,我满怀信心得给学生们上课。

相信这次学生会有一个很好的体验。

【教学描述】
制定的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
(1)河流也是流水侵蚀土地而形成的。

(2)河流会侵蚀河床和两岸,并带走泥土,在水流比较缓慢的地方,这些泥土又会沉积下来。

(3)河流的侵蚀和沉积作用,形成了许多不同的地形地貌。

2、过程与方法
(1)做河流实验,探究河流对土地的作用。

(2)推测河流什么地方流速快,什么地方流速慢,什么地方将会有侵蚀,什么地方将会有沉积。

(3)观察河流实验中的现象,用文字和不同的符号记录和表示河流实验结果,并对实验结果做出自己的解释。

(4)尝试解释冲积平原的形成原因。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认识到地表的地形地貌是不断变化着的。

(2)培养对土壤的感情,认识保护耕地不被破坏的重要性。

(3)风化、侵蚀、沉积等作用对人类有利有弊。

教学重、难点
学生自主探究河流对土地的作用,并进行实验。

在观察、实验中记录和表示河流实验结果,并对实验结果做出自己的解释。

教学片段:
师:为什么上、中、下游的河床分布的石头状况不一样?河流对土地有什么影响?
生:河流对土地有侵蚀作用。

师:河流会侵蚀土地吗?
生:会!
师:那河流对土地仅仅只有侵蚀吗?还会产生什么影响?
生:应该还有。

师:那我们接下去该怎么办?
生:做实验。

师:很好!我们要制造一条河道。

那我们需要什么材料,每个人独立思考一下。

生:需要水,盒子,土壤。

师:很好!请大家看看具体怎么做。

学生开始实验。

在实验期间,当她们将堤坝建好后。

开始询问河道要如何建构在堤坝上。

10分钟后学生都未能及时完成河道。

师:接下去我们该如何注入水源到河道里。

生:利用杯子将水倒入
师:是直接将杯子里的水往河道上倒吗?
生:不可以。

师:为什么不可以,这样不是很方便嘛?
生:这样水的冲击力太大
生:水太太大会冲毁河道的
师:那我们该如何是好?
生:水流的速度要慢点。

师:很好!那请看看如何正确注入水源。

出示课件:用塑料杯垫在下方,一次性杯子置于上面,出水孔对准河道。

向杯内倒水,始终保持杯内的水是满的。

学生开始实验。

当学生倒满水在杯内时,我发现水直接流出洞口喷向中游,未曾流经上游。

而且听到有个学生说:“老师,这个很向在撒尿”虽然形容的很不雅,但很形象。

更有学生说:“老师这个水流的冲击力太大了。

”最终实验也不是很成功,虽然学生最终将结果都汇报出来了。

教学反思
我满怀期待的去上课,可课堂中的两次实验,让我不得不再一次去思考自己的材料准备的是否得当。

本以为让学生制造一条“无水河道”应该花不了5分钟时间。

可这堂课学生足足花了10分钟还没有完成好。

课后我对这一突发事件反复思考,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情况发生。

我开始回顾课堂上发生的各个细节。

在实验的期间,有部分学生总是询问我河道该如何建造,老师是不是这样的啊。

当时我认为学生已经知道如何去建造,在材料齐全的情况下,应该让她们自己动手操作。

最终的结果是学生没有很好完成。

于是我反思是哪里材料需要改良,才能将实验时间缩短为我理想的范围内。

如果教师事先制作一条“无水河道”的模型,让学生能使理论结合模型去制造。

在第二个实验中,水流的冲击力为什么会如此之大。

我再一次检查自己的材料,发现教参中是提供了木块。

我找不到的情况下,我就改为塑料杯。

难道不能将木块改为塑料杯吗?还是说杯上洞的位置过高了?
在第二次试教中,我将自己的猜想进行实践。

首先我提供了“无水河道”模型,发现第一个实验时间缩短了,达到了我理想范围内。

因此有时适当地提供模型会帮助学生理解相关的科学理念和理论,有效地改善了科学学习的质量。

在第二个实验中,起初我只将杯上洞的位置改低,未让木块代替塑料杯。

发现水流的冲击力是改善了,但是还没有达到预想的效果。

后来我想还是要尊重教参中所提
供的材料,终于如我所愿。

原来木块不仅仅具有垫高作用,它还起到了引流作用。

要上好一堂科学课,不仅仅需要好的教案,更是需要一套完整的材料。

所以,每一次涉及到实验,教师都要准备好充分的材料,并且要亲自实验。

要不断的完善实验材料,才能有一个成功的实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