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理解严羽的兴趣说

合集下载

名词解释严羽的兴趣说

名词解释严羽的兴趣说

名词解释严羽的兴趣说严羽的兴趣说是指中国学者严羽所提出的一种解释文化现象的方法论。

其核心理念是认为个人兴趣是推动文化发展的引擎,并且个人兴趣与社会兴趣在相互作用中形成了文化的动力。

严羽的兴趣说通过对个体兴趣与社会兴趣的关系进行分析,探讨了文化演进的根本驱动力,为我们理解文化现象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

在严羽看来,个体兴趣是文化发展的基础,个人的兴趣的多样性和变化性推动了文化的多样性和变化性。

个人兴趣产生于个体对外界事物的主观感知,经由知识、经验等因素的作用不断丰富和演变。

而社会兴趣则是指社会群体对于某一特定领域的共同兴趣,它既受到个体兴趣的影响,也受到社会背景和文化环境的制约。

个人兴趣与社会兴趣之间的相互作用形成了文化的动态过程。

个人兴趣的不断追求和满足促使了文化的创新与变革,而社会兴趣的共识形成和传承则保持了文化的延续性和稳定性。

个人兴趣通过与他人的交流和互动而被赋予更大的意义和影响力,成为社会文化的一部分。

严羽的兴趣说对于我们理解文化现象和推动文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它突破了以往对文化传统的僵化观念,提出了文化的自主性和多样性,认识到文化的变革需要个体的主动参与和创新。

其次,它强调了个体和社会之间的相互作用,指出了个人兴趣和社会兴趣之间的辩证关系,打破了对个体和社会相互对立的二元论观念。

在实践层面,严羽的兴趣说也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推动文化发展的策略。

我们可以通过培养和挖掘个体兴趣,引导个体的自主探索和创造力的释放,激发他们对文化的热情和参与度。

同时,我们也应该关注社会兴趣的形成和传承,通过传播和教育来增强社会对特定文化领域的认同和保护。

然而,严羽的兴趣说也存在一些争议和挑战。

首先,个体兴趣与社会兴趣之间的关系并不总是和谐的,个人兴趣的极端追求可能导致社会价值观的冲突和文化传统的失落。

其次,兴趣本身是一个主观的概念,个体兴趣的多样性和变化性使得其在实践中的操纵和引导难以确定。

总之,严羽的兴趣说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和方法论,它强调了个体和社会之间的相互作用,认识到个人兴趣和社会兴趣在文化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论严羽“兴趣”说

论严羽“兴趣”说

作者: 高勤丽
作者机构: 山东大学中文系 研究生
出版物刊名: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页码: 92-95页
主题词: “兴趣”说;诗歌审美理论;艺术形象;诗歌艺术;“四灵”;诗歌形象;江西诗派;现实针对性;艺术原则;司空图
摘要: <正> 南宋严羽的《沧浪诗话》,是他继司空图“韵味”说之后提出的自己诗歌审美理论的“兴趣”说代表作。

历代对严羽“兴趣”说褒贬不一,争论颇大。

本文试就严羽“兴趣”说提出的现实针对性、“兴趣”说的内涵、“兴趣”说的艺术原则等问题做些粗浅的探讨。

一、“兴趣”说提出的现实针对性 北宋时期,宋诗经过欧、梅、苏、黄的开拓和提倡,显示了不同于唐诗的特色,以苏黄为代表的宋诗主流和唐人相比,突破了唐以前诗歌以“吟咏情性”为主要职能的传统,把原来许多不入诗的材料都写入诗中,而且写法上往往采用散文化的叙述手法和结构方式,以文为诗,。

严羽“兴趣”说浅析

严羽“兴趣”说浅析

文学评论・古典文学严羽“兴趣”说浅析包彩云 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摘 要:严羽在《沧浪诗话・诗辩》中提出诗有别材、诗有别趣,以之为兴趣说先导。

严羽提倡盛唐兴趣,高标性情,乃针对江西诗派及理学诗派而发。

严羽提倡以兴趣为诗以矫正时弊,具有强烈的时代针对性及积极的革新意义。

关键词:别材;别趣;兴趣;感兴;江西诗派作者简介:包彩云,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中国古代文学专业2014级硕士生。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6)-27-064-02“兴趣”是严羽诗学中具有本体论高度的核心概念。

本文拟从严羽以禅喻诗的大语境出发,对别材、别趣的内涵作相关探讨,以进一步探索兴趣说的含义及兴趣说对诗歌语言特性的内在规定,并明确兴趣说提出的时代针对性。

一、别材、别趣的含义(一)别材(1)別材之別:别材之别乃取自禅宗“教外别传”之喻。

禅宗不依赖言教经典,不同于其他疏经造论的宗派。

故禅宗自称“宗门”,将己判摄为“教外别传”。

此“别传”之“别”显然具有特别、区别、根本的意味,别材也即诗歌特别的、根本的材料。

诗歌的材料来源具有特殊性:诗材来源于内心,是诗人深切体验到的感性的材料,别于外在的学问;又如禅宗以内心领悟佛法而得佛法大义,暗示别材是切中诗歌要害的第一义,乃诗之所以为诗的根本。

(2)别材非别才:《沧浪诗话》各本本作“别材”,但在后世学者的转相引述中却常作“别才”。

如李重华《贞一斋诗说》:“人谓诗有别才,非关学力者,只就天分一边言之。

”将“别材”作“别才”,理解为作诗需要特别的才情、才性。

“材”与“才”虽常通假,但本义实不可混淆。

若说诗需别才,于理诚然可通,但纵观前后文,又显然不符严羽本意。

一则严羽所批判之宋代诸公多少年天才,非无才者;二则诗人才情高低与诗歌别趣有无缺少必然关联;三则若强调才能,又后文论述全与才能无涉,未免前后脱节。

别材之材实指诗歌材料,与才情无关。

(二)别趣别趣之别同于别材之别,此处重点借助对趣在古代文论中的意义梳理来理解严羽所谓别趣之“趣”。

浅析严羽兴趣说的审美内涵

浅析严羽兴趣说的审美内涵

《长江丛刊·理论研究》2017.02浅析严羽兴趣说的审美内涵王宝华【摘 要】本论文基于严羽兴趣说产生的文化渊源和原初语境,广泛的涉猎与其相关的文化思想领域,力图全面、系统的探究严羽兴趣说的理论深度和文化意义。

挖掘和反思兴趣说的美学内涵和当下的理论生命力。

【关键词】严羽 兴趣 审美内涵严羽在《沧浪诗话·诗辨》中提出兴趣说,他认为“兴趣”是思想和情感的互渗。

严羽所谓的“兴趣”蕴含的思想源起于诗人的“情性”,是由外物触发而形成的,达到理与辞的相融,理与趣的统一,兴与趣的同一,天人合一,无迹可求。

严羽将诗歌的内涵表述为“诗者,吟咏情性也”换句话来说诗歌的目的和文学功能是表情达意。

诗不仅应该有浓厚的感情色彩,同时也应该承载着丰富的思想意蕴。

在严羽之前,汉代的《毛诗序》已经提到了“吟咏情性”是诗歌的主观审美特征,魏晋时期的诗歌理论也都是强调诗歌的表现特征。

从整个文学批评史上来看,严羽的提法只是对传统诗学的延续,但将严羽的说法还原到具体的历史文化语境中,那么结果就大相径庭了。

在严羽生活的时代之前,宋代的一些诗歌流派在诗歌写作中很大程度上强调对前人的模仿和借鉴,脱离了诗言志和吟咏性情的原初语境。

虽然严羽仅仅接续了“诗者,吟咏情性也”这一诗学传统,但在当时的诗坛乃至文坛都是具有积极的意义。

而且他在重申诗歌这一传统的表现特征的同时,又提出了“盛唐诸人惟在兴趣”。

实质是他认为唐人缘情体物,将主观情感投入到客观事物上,构建成诗歌的兴象,注入生动的生命力和深厚的审美意蕴。

从而达到思想与情感的统一,浑然一体,无迹可求。

“兴趣”应该呈现出气象浑厚和含蓄蕴藉的审美特征。

“气息浑厚”是指诗歌的流转圆美,意境整一的总体美学风貌及其含蓄隽永的审美境界。

严羽在提及汉魏诗歌的“气象混沌,难以句摘”,建安诗歌的“全在气象,不可寻枝摘叶”,深厚的艺术气息并不是简单地用语词表达来实现的,而是将浓烈的情感融入具体的语言之中,可以看出他对于诗歌的评价侧重诗歌表现出来浑然一体的审美特征。

(南宋)严羽《沧浪诗话》译文

(南宋)严羽《沧浪诗话》译文

(南宋)严羽《沧浪诗话》译文(南宋)严羽《沧浪诗话》译文沧浪诗话·诗辨夫学诗者以识为主,入门须正,立志须高,以汉魏晋盛唐为师,不作开元天宝以下人物。

若自退屈,即有下劣诗魔入其肺腑之间,由立志之不高也。

行有未至,可加工力;路头一差,愈骛愈远,由入门之不正也。

故曰:学其上,仅得其中;学其中,斯为下矣。

又曰:见过于师,仅堪传授;见与师齐,减师半德也。

工夫须从上做下,不可从下做上,先须熟读楚辞,朝夕风咏,以为之本;及读古诗十九首、乐府四篇;李陵、苏武、汉魏五言皆须熟读;即以李杜二集枕藉观之,如今人之治经。

然后博取盛唐名家酝酿胸中,久之自然悟入。

虽学之不至,亦不失正路。

此乃是从顶?上做来,谓之向上一路,谓之直截根源,谓之顿门,谓之单刀直入也。

【译文】学诗的人要以识见为主:入门要须要正,取法应该高;要以汉、魏、晋、盛唐的诗人为师,不以开元、天宝之后的诗人为榜样。

如果自己产生退缩屈从之心(不敢向盛唐诗人学习),就会有下劣诗魔进入他的胸臆,这是由于他立志不高。

行路没有走到终点,这还是可以加油继续向前走得;假如开始走时路的方向就错了,那就会越跑越远了;(作诗取法不高)这就是入门不正啊!所以说:取法其上,仅得其中;取法其中,这就定得其下了。

又所以说:智慧见识超过老师,(老师)仅可以传授(作诗之法)与他;智慧识见与老师相等同,(他所接受于老师的)就要减少到老师的一半了。

学诗的工夫要从学习最好的作品开始,而不可从低下的作品学起。

先要熟读《楚辞》,朝夕诵读吟咏,以作为学诗之根本;下及《古诗十九首》,《乐府》四篇,李陵、苏武诗和汉魏五言古诗都必须熟读;再将李白、杜甫的诗集反复研读,好像现在的人研治经书那样,然后广泛吸取盛唐名家诗之精华,酝酿于胸中,时间长了就自然深入领悟(作诗的奥妙)了。

这样,虽然未必达到(学诗的)最高境界,也不会失去(学诗的)正路。

这就是(佛教禅宗所说的)从顶门上做起,可以说是向上的门路,可以说是直接寻求到根本,可以说是顿入了法门,可以说单刀直入之法。

《沧浪诗话》中以禅喻诗本义

《沧浪诗话》中以禅喻诗本义

浅谈《沧浪诗话》中以禅喻诗的本义严羽的诗歌理论是以禅喻诗,但是,应该怎样理解以禅喻诗,历代诗论家无论是赞成的或是反对的似乎都没有抓住严羽的要旨。

那么严羽的”以禅喻诗”的本义是什么呢?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看,”以禅喻诗”并非始自严羽,正如郭绍虞先生所指出的那样,”诗禅之说原已成为当时认得口头禅了。

[1]既然如此,严羽自称”以禅喻诗”……是自家实证实悟者,是自家闭门凿破此片田地,即非傍人篱壁、拾人涕唾得来者。

[2]岂非大言不惭?其实不然。

郭绍虞就此解释说,沧浪之诗禅可以分为二义。

以禅论诗,其说与以前一般的诗禅说同;”以禅喻诗”才是沧浪的特见。

”以禅论诗”是就禅理与诗理相通点而言的;以禅喻诗,又是就禅法与诗法相类之而比拟的。

[3]笔者认为”以禅喻诗”的本质在于”喻”,在这里诗与禅的关系只是一种比喻,也就是说用禅学的用语来比喻学诗赏诗写诗的情况。

而且,严羽运用禅学的用语只是用他所理解的意义并不一定按照禅学的意义来取譬的。

[4]”以禅喻诗”,自唐至宋,早已不是什么新的课题,由禅而诗,早已展开了两条途径:一条是沟通禅定与诗思,两种不同的精神状态相互参照,诗向禅靠拢,形成一种独特的诗的美学风格;另一条途径是借鉴禅理丰富发展诗歌理论,将禅家那种求得精神解脱的生命体验转化成为具有审美创造意义的生命体验。

[5]我认为第一种途径主要是从诗的欣赏的角度,把参禅的悟比成赏诗的极致,是获得一种生命体验的审美诗性情感。

第二种途径是是从诗歌创作的角度,把诗人通过对前人作品的长期学习,而最后自觉掌握作诗规律比成参禅以后的悟。

一、从诗歌的创作过程来看严羽”以禅喻诗”首先提出”妙悟”,以为这是诗道的根本,”大抵禅道惟在妙悟,诗道亦在妙悟。

”那么所说的”妙悟”是在什么范畴内,具休指什么?为什么他要拈出”妙悟”来论事,我觉得这个必须分析清楚。

佛家之悟、妙悟、顿悟,含意相近,所以严羽在《沧浪诗话》中又称悟、顿门,这在佛家都是指豁然开朗地佛教真谛的情景。

严羽兴趣说新探

严羽兴趣说新探

【 键 词 1兴 趣 ; 境 ; 次 关 语 层
【 中图分类号】 I0 【 2 6 文献标识码】A
严 羽诗 学 理 论 所 建 构 的 概 念 系 统 , 来 源 上 看 可 以 分 从
【 文章编" 17 — 4 42 0)3 0 0 — 2  ̄]6 1 5 5 ( 60 ~ 16 0 0 f 国古 代文论语境 中“ 的涵义与 “ ” 1 l 兴” 趣 的涵义 的简 单相
VO16 . NO 3 Ma 2 0 y.0 系 , 湖南 岳阳 【 摘 440 ) 10 6
要】“ 兴趣” 是严羽首创的一个美学范畴 , 内涵 由语言层 、 其 形象层和情感层组 成 。 三个层 次相互
粘 联 , 机 统 一 。“ 趣 ” 一 个 全 新 的 结 构 , 不 可 能 摆 脱 已死 先 辈 们 的 纠 缠 。 有 兴 是 但
推崇“ 兴趣” 的表层 目的。他推崇 “ 兴趣” 的深层 目的在于直 面宋代 诗歌创作 的实际 , 旗帜 鲜明地 反对并企图纠正以江 西诗派为代表 的“ 近代诸公 ” 的诗歌创作弊端。以黄庭坚为 “ 宗祖 ” 的江西诗派 的一部分诗作 , 着意堆 砌冷僻的典故 , 琢
中。 同样 的术 语 。 至 为 同 一 个作 家所 使 用 , 往 往 表 示 不 甚 也
是泛指一股所谓好玩有趣 的” 趣味” 之意 , 而当是指 由于诗
人 内心 之 兴 发 感 动 所 产 生 的一 种情 趣 。 涛人 内心 深 处 的 而 兴 发感 动是 由外 物 引 发 的 , 种 感 发 的情 趣 是 使 诗 人 写 出 这 有 生命 之 诗篇 的 基 本 动力 。 三是 从 读 者 的 角 度 出发 加 以 读 解 。 自清 先生 是较 早 的 代表 人 物 , 说 :兴趣 , 就 读 朱 他 “ 是 者 方 面 说 。诗 文 能 引起 读 者 想 见 的 意 象 , 到 作 者 所 要 表 达 达 的 境 界 , 是 所 谓 兴 趣 。 1 国哈 佛 大 学 教 授 宇 文 所 安 就 ”6 1 美

“兴趣说”、 “妙悟说”探析严羽《沧浪诗话》的诗学体系

“兴趣说”、 “妙悟说”探析严羽《沧浪诗话》的诗学体系

“兴趣说”、“妙悟说”探析严羽《沧浪诗话》的诗学体系作者:吴昊来源:《文艺生活·中旬刊》2017年第03期摘要:《沧浪诗话》是宋代一部体系严密、思想深刻的诗歌理论著作。

它强调诗歌的审美艺术性,“兴趣说”是《诗话》批评鉴赏论的核心,“妙悟说”则是诗歌创作论的基础。

严羽以“兴趣”为本体、以“妙悟”为方法所构建的诗学体系,对中国古典诗学批判理论产生深远影响。

关键词:严羽;沧浪诗话;兴趣;妙悟;诗学中图分类号:I207.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7)08-0007-02一、本体论:“兴趣说”严羽从盛唐的诗坛气象总结出作诗的审美旨趣——兴趣。

所谓兴,是指感情的兴发。

钟嵘指出“文已尽而意有余,兴也。

”①到了唐代则进一步将其发展为“兴寄”说。

叶嘉莹将“兴”概念概括为:“‘兴’就是见物起兴,就是感发兴起的意思,就是由外面的景物引起你内心之中的一种兴发感动。

”所谓趣,则是审美主体在外物中体会到的美感。

严羽说“盛唐诸人,惟在兴趣”,似乎是看到了盛唐诗基调昂扬而又快意自适的美感特征。

兴趣就是一种审美趣味,一种自然、超功利、审美的艺术旨趣。

②“诗者,吟咏情性也。

盛唐诸人惟在兴趣,羚羊挂角无迹可求。

故其妙处透彻玲珑不可凑泊......言有尽而意无穷。

”③从严羽的这段论述中可以看到他首先规定了诗歌的本质,即“吟咏情性”。

“吟咏情性”并非是严羽首创,其最早见于《毛诗序》,但那时“吟咏情性”并未和诗歌发生联系。

直至严羽,将“吟咏情性”与诗歌境界“兴趣”结合在一起,“情性”可看作是“兴趣”达成的基础。

诗歌中既有情感,又是真“情性”的表达,自然会充满“兴趣”,只是“兴趣”的体会,需读者反复揣摩,才能悟出其中“真味”。

其次,在“吟咏情性”的指导下,实现诗歌的“兴趣”。

“羚羊挂角”本是佛家语,严羽借用佛家语,意指诗歌作成所达到的一种“无迹可求”的状态。

何谓“无迹可求”?“诗有词、理、意兴。

南朝人尚词而病于理,本朝人尚理而病于意兴,唐人尚意兴而理在其中,汉魏之诗词理意兴无迹可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怎样理解严羽的“兴趣”说?
(1)严羽在《沧浪诗话·诗辨》里说:“盛唐诸人,惟在兴趣,羚羊挂角,无迹可求。

”提出了“兴趣”说。

(2)“妙悟”是就诗歌创作主体而言,“兴趣”则是“妙悟”的对象和结果,即指诗人直觉到的那种诗美的本体、诗境的实相。

“兴趣”是“兴”在古典诗论里的一种发展,它与钟嵘所说的“滋味”、司空图所说的“韵味”有着直接的继承关系。

都概括出了诗歌艺术的感兴直观的特点及其所引起的丰富隽永的审美趣味。

(3)从严羽对唐诗和宋诗的比较看,他认为唐诗有“兴趣”,而宋诗则缺少“兴趣”这种审美特征。

可以看出,“兴趣”就是唐诗具有的感兴直观的特点和由此而产生的丰富隽永的审美趣味。

有“兴趣”的作品必然形象生动,理趣含蕴在形象之中;反之,直接说理、议论,或以文字、才学入诗,缺少形象性的作品就是缺少“兴趣”的作品。

(4)“兴趣”是“兴”在古典诗论里的发展,它与钟嵘的“滋味”、司空图的“韵味”有直接的关系,都是指诗歌艺术的感兴直观的特点及其所引起的丰富隽永的审美趣味。

羚羊挂角:就是说存在了但找不到如何存在的线索,即已经创造出了意境但如何获得的无迹可求,读者找不到,作者也找不到。

但恰恰因为这种找不到使得接受者只要陶醉其中就是了这就是所谓兴趣了。

兴趣不能理解为对什么有兴趣或者兴趣爱好,而是一种现在是进行时状态,即主体处在一种被激发被提振的情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