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位化学》课程教学大纲

合集下载

《配位化学》教学大纲

《配位化学》教学大纲

《配位化学》教学大纲(*为选讲内容)学时:34学时学分:2理论学时:34 实验或讨论学时:0适用专业:化学教育,应用化学,材料化学大纲执笔人:翟慕衡大纲审定人:魏先文一、说明1.课程的性质、地位和任务:配位化学是无机化学的最重要的分支领域之一,它一方面在不断发展丰富和完善自身,同时也与其他的相关学科联系,渗透、交融得非常密切,近年来发展迅速,其深度、广度在不断变化,它不仅与化学中的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物理化学、高分子化学等学科相互关联、渗透,而且与材料科学、生命科学以及医药等其他学科的关系也越来越密切,新的配合物,新的配合物内容和知识,新的成果不断涌现,同时配合物的一些原理和知识也是大学本科生应掌握的内容。

本课程主要介绍配位化学的基本原理和知识,以及现代配位化学的新知识、新物质、新领域、新成果、新进展及趋势。

2.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1)熟悉配位化学的基本原理和知识及研究任务;能用基本理论和知识处理一般的配位化学问题;(2)了解配位化学的新领域、新成果、新物质、新内容、新知识、新进展及发展趋势;(3)了解配位化学与其他学科相互交叉、渗透、融合的特点;(4)通过学习使学生对配位化学的知识具有一定的系统性和覆盖面,掌握事实与理论,普及与提高,基础与实用,以及了解个别与综合,独立与联系,现在和未来的关系;(5)与拓宽和加深知识的层面和深度,提高综合知识的运用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使学生在科学思维能力上得到更高、更好的训练和培养。

3.课程教学改革:课程既要反映配位化学前沿研究的成果和进展,及与其他学科交叉、渗透的特点,又要着重介绍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体现出系统性和覆盖面,事实与理论,普及与提高、基础与实用、个别与综合、独立与联系,现在和未来的兼顾并重。

二、课程的基本内容和教学要求:1.引言(学时数:1)教学内容:介绍配位化学的重要性,应用价值,及与其他学科相联系的关系。

2.配合物的基础知识(学时数:4)重点、难点及要求:了解配位化学的发展历史;了解配合物的组成、定义及配体类型;掌握配合物的分类及特点;掌握配合物的结构和异构现象;掌握配合物的命名法则和命名。

配位化学2b-分子轨道

配位化学2b-分子轨道

Oh
A1g A2g Eg T1g T2g A1u A2u Eu T1u T2u
E 8C36C2 6C4 3C2(=C42) i 6S4 8S6 3σh 6σd
1 1 1 1 1 –1 2 –1 0 3 0 3 0 1 1 1 1 2 -1 3 0 3 0 -1 1 1 -1 0 -1 1 1 –1 0 1 -1 1 -1 0 1 -1 1 1 2 -1 -1 1 1 2 -1 -1 1 1 1 1 1 -1 1 1 2 0 -1 2 3 3 -1 -1 -2 -3 -3 1 -1 -1 1 0 -1 1 1 -1 0 (Rx, Ry Rz) (xy,xz,yz) X2+y2+z2
得 A1g Eg T1u 即6个群轨道分属于 A1g, Eg 和T1u
不可约表示。 Г(6σ) = A1g + Eg + T1u
5) 求出与中心原子价轨道相关的配体群轨道(用投影算符):
中心原子轨道
ψ(A1g) = (1/6)1/2(pz1+pz2+pz3+pz4+pz5+pz6)
匹配
s
ψ(Eg) = (1/12)1/2(2pz5+2pz6-pz1-pz2-pz3-pz4)
体, 因而这六条轨道可以形成 键。而另外三条轨道, 即3dxy、
3dxz、3dyz, 因其位于x、y、z轴之间, 在Oh场中对于形成键对 称性不匹配, 不适合于形成键, 但可参与形成键。 因此, 可以根据对称性对上述轨道进行分类: a1g—— 4s t1u——4px、4py、4pz t2g——3dxy、3dxz、3dyz eg——3dz2、3dx2-y2 a 非简并
OrbitalTheory),即 MO法。该理论注意了分子的整体性, 因此较好地说明了多原子分子的结构。

《配位化学》教学大纲

《配位化学》教学大纲

《配位化学》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名称:配位化学课程类别:专业选修课适用专业:化学专业考核方式:考查总学时、学分: 32 学时 2 学分其中实验学时: 0 学时一、课程教学目的配位化学作为无机化学的最重要的分支领域之一,在化学基础理论和实际应用方面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它在不断发展丰富和完善自身的同时,也与其他的相关学科联系,渗透、交融得非常密切。

近年来,配位化学发展迅速,其深度、广度在不断变化。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系统了解配位化学的形成与发展,熟悉配合物的基本概念,掌握配位化学中的化学键理论,配合物的结构、光学性质、稳定性与反应动力学,了解配位化学在新材料、新领域方面的研究进展。

拓宽和加深学生的知识层面,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能用基本理论和知识处理一般的配位化学问题,兼顾基础知识的讲授与学科前沿领域研究成果与热点的介绍。

二、课程教学要求1.注意本课程与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物理化学、结构化学等学科相互关联、渗透,以及与材料科学、生命科学以及医药等其他学科的密切关系,做到学科之间有机的统一。

2.注意讲清本课程中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在保持课程的科学性及系统性的基础上,应突出重点、难点,并努力反映本学科的新成就,新动向。

注意理论的实践性,紧密联系科研生产中的应用。

3.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利用直观教具如图表、幻灯及录像和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等。

4.因学时有限,而内容较多,因此有一部分内容要求学生自学。

学生自学部位不占总学时,但仍然是大纲要求掌握内容。

学生自学部分,采用由教师提示,学生课后自学并提出问题,老师课后解答的方式。

三、先修课程无机化学、分析化学、仪器分析、有机化学、物理化学和结构化学四、课程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是配合物的化学键理论、配合物的空间结构和异构现象,配合物的稳定性及其影响因素。

教学难点是配合物的化学键理论,及配合物的反应动力学。

五、课程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授课方式:课堂讲授为主。

采用讨论式、启发式教学法,开展创造性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奥林匹克化学竞赛《配位化学》辅导提纲

奥林匹克化学竞赛《配位化学》辅导提纲

近代无机化学(Modern Inorganic Chemistry)目的和要求本课程概要介绍近代无机化学的新兴前沿领域,以使学生对无机化学与其它相关学科交叉和渗透的现状和活跃点有一定程度的了解。

课程通过分别介绍基本概念、现状、新增长点、应用等相关知识,涵盖了配位化学、原子簇化学、生物无机化学、固体无机化学和核化学诸领域。

期望在拓宽学生知识面、开发创新性思维及对后续相关课程的学习、研究等方面能够起一定的启发作用。

本课程适用于化学系大三学生。

基本内容及学时分配固体无机化学(6学时)第一章固体无机化学研究概述(2学时)1.1 绪言固体无机化学;固体无机化学研究的内容1.2 国外活跃的研究领域C60的发现与团簇化学;高温超导体与层状化合物;纳米材料与纳米技术;1.3 国内固体无机化学研究概述国内无机固体化学研究特点;国内纳米材料研究进展第二章固体无机化合物的合成与制备(2学时)2.1 固态反应固态反应的一般原理;初产物法2.2 软化学法溶胶-凝胶法;水热法;溶剂热法;气相输运法第三章固体无机化合物的结构与功能(2学时)3.1 固体无机化合物的鉴定衍射技术;显微镜技术;光谱技术;热分析3.2 固体无机化合物的结构与功能离子电导和固体电解质;电性与半导体;其它电性与功能;磁性材料;光学材料核化学(8学时)第一章绪论(2学时)1.1 核化学简介核化学的特征;核化学的内容;核化学的重要性1.2 核化学的历史回顾放射性和放射性元素的发现及其意义;放射性衰变现象的发现及其意义;同位素的发现及其意义;原子模型的建立;人工核反应和人工放射性的发现及其意义;铀核裂变现象的发现及其意义;超铀元素的发现及其意义;历史回顾的启迪意义第二章自发核反应—放射性衰变(2学时)2.1 核反应简介核反应按自发性的分类;有关名词简介:核素、同位素、放射性、放射性衰变、天然放射性、人工放射性、核反应2.2 放射性衰变的主要类型α衰变;β衰变:负电子衰变、正电子衰变、电子倍获(EC)衰变;中子辐射衰变;γ衰变和内转换;自发裂变;放射性衰变的守恒定律2.3 放射性核素与放射性衰变系放射性核素与放射性元素;放射性衰变系:铀放射系、锕放射系、钍放射系及镎放射系2.4 简单放射性衰变动力学放射性衰变定律;半衰期;地球年龄及年代鉴定第三章核稳定性和结合能(1学时)3.1 核稳定性经验规则3.2 质量亏损与结合能质能相等定律;质量亏损;结合能3.3 核力与核结构模型核力;原子核的结构模型第四章人工核反应(2学时)4.1 简介人工核反应的发现及应用;人工核反应的守恒定律;人工核反应的类型4.2 轰击反应定义;入射粒子的反应4.3 核裂变定义;人工核裂变;中子诱发裂变;能量释放;链锁反应;临界质量;核能的利用;核反应堆:重水堆、增殖反应堆、核废料的处理4.4 核聚变定义,核聚变的存在和意义;氢弹;核聚变的前景第五章放射性核素的应用—示踪剂与放射性示踪法(1学时)5.1 示踪法与示踪剂5.2 放射性示踪法的特点5.3 示踪法在化学中的应用反应机理研究;分析化学中的应用;热原子化学5.4 示踪法在医学方面的应用临床诊断;治疗;医学科学研究和生命科学5.5 示踪法在海洋科学中的应用生物无机化学(10学时)第一章引言、生物体中的元素及其应用(2学时)1.1生物无机化学是一门新兴的边缘学科1.2生物体中的元素及其应用生命元素;生命元素在生物体中的作用第二章金属蛋白与金属酶(8学时)2.1 重要的生物配体(2 h)卟吩及卟啉类化合物;蛋白质简介2.2 生物体中的金属卟啉类化合物(4 h)血红素血红蛋白和肌红蛋白(肌红蛋白,血红蛋白,Mb与Hb和分子氧的氧合作用,合成的氧载体)细胞色素;过氧化物酶和过氧化氢酶;叶绿素;维生素B12和B12辅酶2.3 非血红素的含铁蛋白和含铁酶(2 h)非血红素铁蛋白简介;铁硫蛋白简介;蚯蚓血红蛋白;配位化学(10学时)第一章配位化合物的基本概念(2学时)1.1 配位化学及其研究内容配位化学的定义;配位化学的研究内容;配位化合物与金属有机化合物1.2 络合物的命名络离子;含络阴离子的络合物;含络阳离子的络合物;中性络合物(没有外界);配体的次序;复杂络合物;简名和俗名;常见配体名称的缩写;简单几何异构体的命名;含有桥联基团(或原子)的简单双核络合物的命名1.3 配体的类型与螯合物按中心金属与配体相互作用成键的性质分类;根据配位点的数目分类第二章配位化合物的异构现象(2学时)2.1 化学结构异构配位异构;键合异构;电离异构与水合异构(或溶剂合异构)2.2 立体异构几何异构;配体异构;构象异构;旋光异构2.3 络合物的绝对构型及其测定测定绝对构型的两种方法;八面体络合物绝对构型的命名第三章配位化合物的晶体场、配体场理论和分子轨道理论简介(4学时)3.1 晶体场理论简介正八面体场;正八面体以外的其它场;高自旋和低自旋络合物;影响∆值的因素;络合物的电子光谱简介;过渡金属络合物的磁矩;姜-泰勒效应;络合物立体构型的选择3.2 修正的晶体场理论——配体场理论简介静电晶体场理论的缺陷;配体场理论简介3.3 分子轨道理论简介分子轨道理论的要点;过渡金属络合物的MO能级图;反馈π键的形成;过渡金属络合物的荷移光谱简介第四章络合物的基本反应及其动力学和机理简介(2学时)4.1 基本概念络合物的基本反应;活性络合物和惰性络合物;活性、惰性与稳定、不稳定4.2 络合物取代反应的机理研究配体取代反应的三种可能机理;反应位能图;晶体场理论在络合物取代反应动力学和机理研究上的应用4.3 平面正方形络合物的配体取代反应速率方程和反应机理;反位效应4.4 络合物的电子转移反应简介两类电子转移反应;两个典型的反应;电子转移的两种机理;热力学因素对电子转移反应活化能的影响原子簇化学(8学时)第一章导言( 1学时)1.1 原子簇的历史和现状原子簇定义的沿革;原子簇的研究现状:研究领域、研究热点及科学意义第二章非金属原子簇(2学时)2.1 多面体硼烷的结构与化学键几何构型:闭式、开式、网式、敞网式;硼烷的化学键:多中心定域键,拓扑法,硼烷的基本成键要点,s t y x键数算式,拓扑原则,拓扑法的不足;Wade规则—骨架成键电子对理论:Wade规则要点,Wade规则理论方法的意义2.2 合成、性质与命名乙硼烷、高级硼烷(包括阴离子)、较高级硼氢阴离子的制备;一些硼烷的主要性质:挥发性、毒性、热稳定性、对氧化剂敏感、与H2O反应、与Lewis碱的反应,亲电取代反应;命名规则第三章金属原子簇(4学时)3.1 简介过渡金属簇合物的分类;金属簇合物化学的形成和现状3.2 金属-金属键M-M键存在的结构参数和磁学证据;M-M键形成因素3.3 金属羰基簇合成方法:还原缩合法、热解缩合法、脱除卤化物法、多核、异核簇的合成方法;羰基簇的反应性:配体取代反应、加成反应、骨架转化反应3.4 过渡金属原子簇化合物的结构规则具有定域键的原子簇和有效原子序数规则(18电子规则);具有多中心键的原子簇和多面体骨架电子对理论(Wade规则);其它规则简介3.5 金属原子簇与催化均相催化;多相催化;生物固氮酶的模型物主要参考书[1] 徐志固编著, 现代配位化学, 化学工业出版社, 1987[2] 游效曾编著, 配位化合物的结构与性质, 科学出版社, 1992[3] 朱文祥, 刘鲁美主编, 中级无机化学,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3[4] F A Cotton and G Wilkinson, Advanced Inorganic Chemistry, Fifth Edition, John& Sons, Inc. 1988[5] D F Shriver, P W Atkins and C H Langford, Inorganic Chemistry, 英国牛津大学出版社, 1994年(第二版); 中译本, 高忆慈等译,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7[6] G L Miessler and D A Tarr, Inorganic Chemistry, 2nd Ed. Prentice-Hall, Inc.,1999[7] 游效曾, 我国配位化学进展, 化学通报, 1999, (10), 7[8] 项斯芬编著, 无机化学新兴领域导论, 北京大学出版社, 1988[9] 朱声逾, 周永洽, 申泮文编著, 配位化学简明教程, 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90[10] 罗勤慧, 沈孟长编著, 配位化学, 江苏科技出版社, 1987[11] 陈慧兰, 余宝源编著, 理论无机化学,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87[12] 戴安邦等, 配位化学, 无机化学丛书, 第十二卷, 科学出版社, 1987[13] 徐光宪, 王祥云, 物质结构, 第二版,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87[14] 周公度编著, 结构化学基础, 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1[15] (美)肖邦G R, (瑞典)赖德伯格J 著, 中译本, 核化学—理论和应用, 原子能出版社, 1988[16] 刘元方, 江林根, 放射化学, 无机化学丛书, 第16卷, 科学出版社, 1988[17] 王夔等,生物无机化学,清华大学出版社,1988[18] 计亮年等,生物无机化学导论,中山大学出版社,1992[19] E I Ochiai Bioinorganic Chemistry An Introduction 1977(中译本,1987)[20] (美)Anthony R.West 著,苏勉曾等译固体化学及其应用,复旦大学出版社,1989[21] 韩万书主编中国固体无机化学十年进展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22] 徐如人编著固体合成化学吉林大学出版社。

配位化学教学大纲

配位化学教学大纲

配位化学教学大纲预览说明:预览图片所展示的格式为文档的源格式展示,下载源文件没有水印,内容可编辑和复制中国海洋大学本科生课程大纲课程属性:学科基础课程性质:选修一、课程介绍1.课程描述:配位化学是高等院校化学化工类专业的一门选修课程,配位化学是无机化学领域中一个重要分支,具有边缘科学的性质,它已经成为沟通无机化学与有机化学、无机化学与生命科学等学科的重要渠道。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获得配位化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以及配位化合物的相关应用,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并提高知识水平。

本课程的教学着重讲述配位化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同时在教学中也注意介绍正在发展中的一些较新的理论、方法和应用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2.设计思路:配位化学是在无机化学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门重要的学科,发展至今,配位化学已经具有了一整套完善的理论体系;另一方面配位化学与物理化学、有机化学、生物化学、固体化学、材料化学和环境科学等学科相互渗透,使配位化学已成为众多学科的交叉点。

因此,本课程在系统讲解配位化学的基础理论知识之外,在教学过程中将结合学科前沿和试验测试结果,把配位化学与各学科交叉发展的最新动态和最新成果介绍给学生,提高学生学习的新鲜感和趣味性。

课程内容包括两个模块:基础理论知识和交叉学科介绍。

基础理论知识讲包括:配位化合物的基本知识,配位化合物的化学键理论,配合物的表征方法,配合物的反应动力学和反应机理,配合物在水溶液中的稳定性。

交叉学科介绍包括:金属有机配合物,金属原子簇化合物,特殊类型的配合物,配位催化,海洋配位化学,配合物合成化学,生物配位化学,配位化学的最新发展领域与动态。

3. 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关系:配位化学是在无机化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门独立的、同时也与化学各分支学科等互相渗透的具有综合性的学科。

配位化学几乎渗透到化学及相关学科的各个领域,例如分析化学、有机金属化学、生物无机化学、结构化学、催化化学、配位光化学、界面配位化学、纳米配位化学、以及配位超分子化学等等。

配位化学教学大纲

配位化学教学大纲

《配位化学》教学大纲课程名称:配位化学课程英文名称:Coordination chemistry学时/学分:32/2适用专业与开课学期:化学、应用化学第6学期一、本课程的目标与任务21世纪的配位化学是处于现代化学中心地位的二级学科。

本课程是在化学、应用化学本科专业学生修完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物理化学、中级无机化学等课程之后开设的一门选修课。

主要任务是系统介绍配位化学的基本知识(配合物的基本概念、立体化学、合成)、基本理论(价键理论、晶体场理论、分子轨道理论、配位场理论)等;重点介绍各种类型的配合物及配位化学与其它学科(理论化学、物理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材料、生命科学等)的相互紧密联系和交叉渗透;了解配合物在各方面的广泛应用;展望配位化学发展新趋势、新特点。

立足本科选修课层次,处理好深度、难度,通过教学,使学生拓宽知识视野,丰富配位化学知识,培养创新精神。

二、课程基本内容与基本要求第一章配合物的基本概念(2学时)1、基本内容(1)配合物的定义、组成、命名、分类;(2)配合物的立体化学。

2、基本要求:(1)了解配位化学研究的内容及发展趋势;(2)复习配合物的定义、组成、命名、分类;学习特殊配合物的化学式书写及命名;(3)掌握配合物的几何异构、旋光异构及其它异构等。

第二章配合物的化学键理论(4学时)1、基本内容:(1)价键理论;(2)晶体场理论;(3)分子轨道理论;(4)配位场理论。

2、基本要求:(1)复习巩固VBT;(2)学习掌握CFT;(3)了解MOT、LFT,理解各种理论的基本要点、相互区别与联系;(4)会运用各种理论解释常见配合物的成键,空间构型及性质。

第三章配合物的电子光谱及磁性(3学时)1、基本内容:(1)配位场光谱、电荷迁移光谱、配位体内部的电子光谱;(2)配合物磁性及其影响因素。

2、基本要求:(1)了解配合物的电子光谱三种类型;(2)掌握配位场光谱;(3)了解配合物磁性决定因素。

第3章 配位化学PPT课件

第3章 配位化学PPT课件

第一节 配位化学基础
1.2 配合物的组成及命名
(1) 配合物的命名规则
(c) 同类配体(无机或有机类)按配位原子元素符号的英 文字母顺序排列。
[Co(NH3)5H2O]Cl3 三氯化五氨·一水合钴(III) (d) 同类配体同一配位原子时,将含较少原子数的配体排 在前面。 [Pt(NO2)(NH3)(NH2OH)(Py)]Cl 氯化硝基·氨·羟氨·吡啶合铂(II)
3 第 章 配位化学
顺-[PtCl2(NH3)2]
目标&要求
掌握较复杂配合物的命名规则 掌握配合物的立体异构现象 掌握配合物化学键基本理论
(价键理论、晶体场理论、配体场理论、分子轨道理论)
了解新型配合物的类型及应用
一、配位化学基础 二、配位立体化学 三、配位化学理论 四、新型功能配合物及应用
第一节 配位化学基础
1.4 配合物的分类
按中心原子数目分类:
单核配合物和多核配合物
按配合物所含配体种类分类:
单一配体配合物和混合配体配合物
按配体的齿数分类:
简单配合物、螯合物、大环配合物等
按配合物价键特点分类:
经典配合物和非经典配合物
第二节 配位立体化学
2.1 配合物的几何构型 2.2 配合物的异构现象
CH2CH2NH2 NH
CH2CH2NH2
二乙三胺(dien)
第一节 配位化学基础
1.3 配体的基本类型及配位能力 四齿配体
二水杨醛缩乙二胺(Salen)
第一节 配位化学基础
1.3 配体的基本类型及配位能力 六齿配体
乙二胺四乙酸钠(EDTA)
第一节 配位化学基础
1.3 配体的基本类型及配位能力 冠醚 (大环醚)

配位化学课件第1章要点

配位化学课件第1章要点

配合物是由可以给出孤对电子或多个
不定域电子的有一定数目的离子或分
子(称为配体)和具有接受孤对电子
或多个不定域电子的空位的原子或离 子(统称为中心原子),按一定的组
成和空间构型所形成的化合物。
3.常见说法:一般认为配合物是 由两种或多种可以独立存在的简单
物种通过各种结合作用形成的组成
和结构一定的化合物。
第五章 配合物的电子光谱和磁学 性质
第六章
配合物的合成
第七章 一些特殊配合物简介 第八章 配合物的应用
三.教学方法及要求: 四.本课程主要参考书:
1.
杨帆,等编著. 配位化学,华东师大 出版社, 2002,4
单秋杰编著. 配合物及其应用,哈工 大出版社, 2003,6
2.
3.孙为银编著,配位化学,化学工业出
3.按配体种类异同分类:
(1)单一配体配合物:含有相同配体的 配合物,如Na3[Co(NO2)6] ; [Cu(NH3)4]SO4等。 (2)混合配体配合物:含有不同配体配 合物,如[Co(CO)4(NH3)2]+ ; [Pt(NH2)(NO2)(NH3)2]等。
4.按配体种类分类:
(1)羰基配合物:低价过渡金属(包括 零价)与羰基形成的配合物,如 [Ni(CO)4]; [Fe(CO)5]等。 (2)不饱和烃配合物:金属离子与烯烃、 炔烃、环戊二烯离子C5H5-、苯等不饱和 配体形成的配合物,如[Pt(C2H4)Cl3]- 、 [Fe(C5H5)2]; [Cr(C6H6)2]等。
氰根、亚硝基等配体形成的配合物。配 体的配位原子提供一对孤对电子与中心 离子形成σ键,同时中心离子提供电子 对进入配体(如羰基CO)的π*空轨道, 形成反馈π键。如Fe(CO)5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化学原理》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1、课程代码:2、课程名称:化学原理(含元素化学、配位化学两部分)3、学时/学分:484、先修课程:无机及分析化学、有机化学、结构化学等。

5、面向对象:化学、应用化学、生物学、药学及化学相关专业。

6、开课院(系)、教研室:化学化工学院无机及分析化学教研室7、教材、教学参考书:《无机化学》下册主编,北师大、华中师大、南京师大,高教出版社《无机化学》下册孟天佑主编,吉林大学出版社《配位化学》(教材)刘伟生主编,化学工业出版社, 2013。

《配位化学》罗勤慧著,科学出版社, 2012。

《中级无机化学》项斯芬姚光庆编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配位化学-原理与应用》章慧等著,化学工业出版社,2010。

二、课程性质和任务物质性质及反应的有关事实是化学中最为本质的东西,而元素化学则是阐述物质性质及其变化规律理论的基础学科。

《配位化学》是无机化学中极为重要的分支学科,在化学基本理论研究及实际应用方面有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近年来它已渗透到生物、分离分析、医药、催化冶金、材料科学、环境科学等领域,与各学科有着日益广泛的联系,目前,文献上报道的新化合物绝大多数是配位化合物。

配位化学的基础则是化学原理以及元素的基本性质。

作为化学类相关专业学生的选修课, 本课程主要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掌握元素性质递变规律及配位化学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了解单质的制备方法及各主族、副族元素化合物的性质,掌握配位化学的研究方法、应用及其发展趋势。

三、教学内容和基本要求本课程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为元素化学部分,包括1—13章,主要研究元素周期表中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及元素化学的关系,要求学生能进一步地应用无机化学基本原理(主要是热力学原理及物质结构原理)去学习元素的单质及其化合物的存在、制备、性质及反应性的变化规律,进一步加深对无机化学基本原理的理解,也进一步学会运用有关原理去研究、讨论、说明、理解、预测相应的化学事实。

第二分部分为配位化学部分,主要学习配位化合物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 如配位化学的发展简史, 配位化合物的命名、几何构型及异构现象, 配位化合物的结构理论及配位取代反应等;并介绍非经典配合物、原子簇配合物、生物无机配合物、超分子配合物等,使学生对配位化学基本理论、研究方法、应用及发展有较全面的认识。

具体安排如下:元素化学部分(30学时)第一章氢、稀有气体1. 了解稀有气体的性质和用途。

2. 了解氙的氟化物的性质。

第二章卤族元素1. 掌握卤族元素的概况。

2. 掌握卤族单质的结构和性质。

3. 掌握卤化氢和氢卤酸的性质。

4. 了解氯的含氧酸及其盐的性质。

5. 运用元素电位图判断卤素单质及其化合物的氧化还原性。

第三章氧族元素1. 掌握氧族元素的概况。

2. 了解氧、硫单质的同素异形体。

掌握氧和臭氧的性质。

3. 掌握硫化氢和过氧化氢的性质。

4. 掌握亚硫酸、硫酸、硫代硫酸及它们盐的性质。

5. 了解金属硫化物的特性。

第四章氮族元素1. 掌握氮族元素的概况。

2. 掌握氨和铵盐的性质。

3. 掌握硝酸、亚硝酸及它们相应盐的氧化性、热分解性。

4. 掌握磷酸的酸性、缩合性及磷酸盐的溶解性。

5. 掌握砷、锑、铋的氧化物及水合物的酸碱性,盐类的水解作用。

6. 掌握亚砷酸的还原性,铋酸钠的氧化性。

第五章碳族元素1. 掌握碳族元素的概况。

2. 掌握碳,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的结构和性质。

3. 掌握硅、锡、铅的氧化物和其水合物的酸碱性。

4. 掌握锡(Ⅱ)的还原性和铅(Ⅳ)的氧化性。

第六章硼族元素1. 掌握硼族元素的概况。

2. 掌握硼的单质、乙硼烷、三氧化二硼、硼酸、硼砂的性质及乙硼烷的结构。

3. 掌握金属铝、氧化铝、氢氧化铝的性质;三氯化铝的结构和性质。

第七章 s及p区元素1. 掌握各主族元素的主要氧化数、金属性及非金属性;单质的结构、熔点、沸点在周期系中的变化规律。

2. 了解共价型氢化物酸碱性的变化规律。

3. 掌握主族元素氯化物的键型、晶体结构、熔点、沸点的周期性变化规律及它们的水解作用。

4. 掌握主族元素氧化物及其水合物的酸碱性的周期性变化规律。

第八章 d区元素1. 掌握d区元素的电子层结构特征和氧化数变化规律。

2. 了解d区元素金属单质的性质。

3. 了解d区元素氧化物及其水合物酸碱性的变化规律。

第九章 d区元素(一)1. 了解钛和钒及其重要化合物的性质。

2. 了解铬(Ⅲ)的还原性和铬(Ⅵ)的氧化性;铬酸盐和重铬酸盐的互变。

3. 掌握锰的氧化数+2,+4,+6和+7的氧化还原性及其介质的影响。

4. 钛的制备、铬和钨的冶炼、同多酸和杂多酸及其盐等列为选学。

第十章 d区元素(二)1. 了解铁、钴、镍金属单质的性质和用途。

2. 掌握铁、钴、镍的氧化物、氢氧化物和盐的主要性质。

3. 了解铁系元素的重要络合物。

4. 羰基络合物列为选学。

第十一章 ds区元素1. 了解ⅠB族和ⅡB族原子的电子结构特征和一般性质。

2. 了解ⅠB族和ⅡB族金属的性质和用途。

3. 掌握铜、银、锌和汞的氧化物、氢氧化物和重要盐类的性质。

4. 了解铜、银、锌和汞的重要络合物。

5. 铜(Ⅰ)和铜(Ⅱ)、汞(Ⅰ)和汞(Ⅱ)的相互转化。

第十二章 f区元素1. 掌握镧系元素的电子层结构的特征和原子的基本性质。

单质的性质和用途。

2. 了解镧系元素氧化数为+3的重要盐类的溶解性。

3. 掌握锕系元素的电子层结构的特征和原子的基本性质。

4. 钍和铀的重要化合物性质列为选学。

第十三章碱金属和碱土金属(自学)1. 了解单质氢的性质和用途。

2. 掌握各类氢化物的性质。

3. 掌握s区金属的金属性、熔点、沸点、密度及其虽原子序数变化的递变规律,它们与空气、水中的作用。

4. 掌握s区金属的氧化物与水、酸的作用以及它们的盐类在水中的溶解性。

配位化学部分(18学时)第十四章配合物的基本知识(2)1. 配位化合物的特征及其发展2. 配位化合物的分类及命名3. 配位化合物的立体化学及异构现象要求:掌握配合物定义、分类及命名;了解配位化学发展过程;掌握多种异构现象。

第十五章配位化合物的化学键理论(2)1. 价键理论2. 晶体场理论3. 分子轨道理论4. 配位化合物的电子光谱要求:掌握配合物价键理论和晶体场理论的基本要点,会用两种理论解释配合物的成键问题及解释配合物的稳定性;了解分子轨道理论;掌握配合物电子光谱产生的机理,会解释配合物的光谱。

(配位化合物的电子光谱放在最后一节课讲解)第十六章配位化合物在溶液的稳定性(2)1. 配位化合物稳定性及稳定常数2. 影响配位化合物稳定常数的因素要求:掌握配合物稳定性及稳定常数的意义;了解影响配位化合物稳定常数的因素;了解螯合效应及熵效应解释;冠醚配合物的特性。

第十七章配位化合物的反应动力学(2)1. 配位取代反应2. 电子迁移的内层机理和外层机理要求:掌握八面体配合物取代反应的SN1和SN2机理及其生成的取代反应产物;掌握四面体配合物取代反应的反位效应及其应用;了解配合物氧化还原反应及电子迁移的内层机理和外层机理。

第十八章配体的反应性及配位催化(2)1. 配体的反应性2. 配位催化要求:掌握配合物的形成对配体的影响,了解配位催化的应用。

第十九章非经典配合物(2)1. 18和16电子规则2. 主族元素的金属有机配合物3. 金属茂配合物4. 羰基配合物5. 氰根配合物要求:掌握非经典配合物的18和16电子规则,掌握主族元素的金属有机配合物、金属茂配合物、羰基配合物、氰根配合物等的常见合成方法、结构特点和性质。

第二十章原子簇配合物(2)1. 过渡金属羰基簇合物2. 非羰基金属簇合物(M-M键)要求:掌握过渡金属羰基原子簇配合物的常见合成方法、结构特点和性质;了解非羰基金属簇合物M-M多重键的存在。

第二十一章生物无机配合物(2)1. 生命的必需元素2. 几种金属酶的活性中心要求:了解生命的必需元素及其在体内的作用;掌握几种金属酶的活性中心的结构及其作用原理。

第二十二章超分子配合物(2)1. 超分子配合物的基本概念2. 超分子配合物与功能材料要求:了解超分子配合物的基本概念;了解超分子配合物与功能材料研究的前沿领域。

四、实验(上机)内容和基本要求本课程无实验(上机)要求。

五、对学生能力培养的要求本课程要求学生能进一步地应用无机化学基本原理(主要是热力学原理及结构原理)去学习元素的单质及其化合物的存在、制备、性质及反应性的变化规律,从而进一步加深对无机化学基本原理的理解,也进一步运用有关原理去研究、讨论、说明、理解、预测相应的化学事实。

本课程主要通过课堂教学的形式使学生掌握配位化学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熟悉配位化学的研究方法、应用及其发展趋势,使学生对配位化学基本理论、研究方法、应用及发展有较全面的认识。

六、其它说明推荐以下内容:1、课程教学网站、教学参考网站2、基于学业规范的要求(道德行为规范、作业规范、实验规范等)。

不得迟到,上课期间,不得使用手机。

3、考试成绩除了笔试外,还包括平时的考勤、作业和讨论。

撰写人:陈虹锦、舒谋海院(系)公章:院(系)教学主管签字(盖章):时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