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5G移动网络用户感知大数据探析体系探究

合集下载

面向中国移动客户服务分析的认知图谱系统研究

面向中国移动客户服务分析的认知图谱系统研究

2021年1月面向中国移动客户服务分析的认知图谱系统研究赵东明1,徐晨兴2(1.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天津有限公司,天津300020;2.亚信科技控股有限公司,北京584625)【摘要】为了更精准地匹配客户场景,让传统的知识图谱模型更好地认知用户需求,中国移动在传统大数据分析基础上加入语义理解能力,打造一种新的运营商服务分析知识图谱,构建一个以用户需求节点为中心的概念图谱,链接用户文本语义、大数据标签、运营策略、客户和原因概念,可以提升传统知识图谱的认知推理能力,进一步链接多模态数据提高推荐准确率,并且提供可解释能力,已在资费、家宽、无线领域的满意度预测场景落地,取得优异的效果。

【关键词】认知概念网络;知识图谱;语义理解;客户服务分析【中图分类号】TP39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222(2021)01-0168-030引言“计算—感知—认知”的人工智能技术发展路径,已经成为大多人工智能研究和应用专家的共识[1]。

面对“客户需求多元化、客户体验个性化、行业特征高度适配化”的数字化运营阶段,目前的中国移动知识图谱依然还称不上“智能”,在业务推理、运营分析、服务测评、大数据挖掘等场景中,预测结果缺乏可读性、解释能力弱、运营效果不佳导致效率降低等问题也经常被人诟病[2],这是因为当前的知识图谱系统更多的是从用户历史大数据标签、感知数据、画像数据出发,通过机器学习算法进行回归、分类,而不是真正从场景和用户需求出发。

在中国移动当前各个业务系统中,各类分析场景如产品推荐、用户维系、宏观数据分析等都极度依赖于人工,或采用机器学习、深度学习等模型进行黑盒分析,不透明也不可解释,但是在实际运营场景中,如果不能回答“为什么”问题,并解释这些系统如何产生特定的结果,就无法为后续业务操作提供有效帮助,限制各类AI能力的价值体现。

中国移动大数据标签库共有6000多个标签,彼此有从属、衍生关系,其中有海量的关系语义待挖掘,巨大的数据价值没有得到体现,有必要建立认知图谱网络,在存量运营、客服服务、运营分析等领域体现价值[3]。

5G通信网络中大数据技术的应用研究

5G通信网络中大数据技术的应用研究

5G通信网络中大数据技术的应用研究吴守成(安徽电信规划设计有限责任公司,安徽合肥230031)【摘要】随着5G通信网络的出现,通信行业迎来了新的发展方向,基于此需要对5G通信网络进行不断调整,这样才能满足大数据时代对5G 通信网络传输的要求。

本文就针对5G通信网络中大数据的应用,展开了分析,其目的就是避免数据异常现象的产生,为通信网络系统运行的稳定性提供了重要的支撑。

【关键词】5G通信网络;大数据技术;通信行业;通信网络系统【中图分类号】TP311.1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222(2020)05-0096-02在当今社会,5G通信网络和大数据技术已经成为发展的主流,不仅影响着各项社会生产活动,也为人们的日常生活提供了相对便利的条件。

同时,5G通信网络和大数据技术的有效融合,对于通信行业的发展是非常有利。

但是,在5G通信网络中大数据技术应用的时候,需要不断进行自我调整,提升其技术性能,这样才能保证数据传输的效率和稳定性,全面提升通信网络运行的质量。

1大数据技术特点大数据技术是时代发展的产物,并且将很多先进的信息技术融合在一起,例如:物联网、云计算等方面,并且大数据技术的出现,不仅影响着各项社会生产活动,在人们日常生活、以及工作等方面,都带来了便利的条件。

1.1数据量近几年,各项先进智能设备的出现,并且与互联的融合,产生大量的数据网[1]。

同时,随着智能设备的长期运行,数据量也随之增加,然而大数据技术可以对该方面进行处理,可以将大量的数据进行储存,避免出现数据异常的现象。

1.2数据来源大数据技术中含有大量的数据,并且这些数据的来源都是不同,例如:RFID射频数据、传感器数据、社交网络交互数据及互联网数据等方面。

1.3数据种类多由于数据的来源相对较多,数据的种类也相对较多,因此大数据面对这样的情况下,将数据类型分为:结构化、半结构化、非结构化等方面,这样可以将种类多样的数据进行存储,避免数据出现异常现象,确保数据传输和使用的稳定性。

5g移动网络技术论文范文

5g移动网络技术论文范文

5g移动网络技术论文范文5G移动通信技术作为后4G时代的衍生产物,它的发展状况备受社会公众的关注。

下面是店铺带来的关于5g网络技术论文的内容,欢迎阅读参考!5g网络技术论文篇一:《试谈5G移动通信技术及发展》摘要:5G移动通信技术作为后4G时代的衍生产物,成为面向2020年所推崇的新一代智能型移动通信系统,其发展状况备受社会公众的关注。

目前,以4G为典型代表的移动通信技术正处于快速建设阶段,5G移动通信发展进入初级探究工序,相关技术要点、性能特征、网络功能还有待进一步探究。

因此,明确5G移动通信系统的定位内容成为当下的实践要务,对移动通信网络的持续发展具备积极影响。

基于此,本文结合5G移动通信技术,论述基本发展现状及其关键要点,为其提供几点优化意见,以供相关研究参考。

关键词:5G移动通信;5G关键技术;无线网络;云计算;D2D通信引言自网络技术正式进入应用阶段后,移动通信成为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构成部分。

倡导高性能、高效率的通信系统,早已成为社会公众积极追求的实践要务。

4G移动通信最早起源于2000年的中后期,面对无线技术的高数据传输速率,第四代无线通信技术难以全面适应数据速率理论需求,而5G通信系统因2012欧盟所启动的METIS项目备受关注。

当前,开展5G移动通信网络研究活动显得尤为关键,便于稳定移动互联网的基础性能[1]。

5G移动通信系统整合以往通信机制的便利优势,杜绝单一化的无线接入技术,基本传输速率可达10Gb/s,自身覆盖率相比其他通信系统更具实际效益,成为实际可行的融合网络,值得应用于实践研究。

一、5G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现状在3G/4G通信技术的持续发展背景下,5G移动通信技术因其独特的研发特征,成为通信行业的新一代改革内容,也是后4G时代通信技术高效发展的关键要务。

目前,5G需求及其频谱、技术要点研究工作正在稳定运行。

以“2018年完成IMT-2020标准、2020年确定5G 标准”为设定方案,这与“中国863计划”所涵盖的技术研究核心理念不谋而合,为5G通信技术的优化发展提供了一定辅助条件[2]。

沪杭高铁用户感知大数据分析与优化实践

沪杭高铁用户感知大数据分析与优化实践

沪杭高铁用户感知大数据分析与优化实践一、背景概述随着高铁及动车的快速发展,无论是列车运营还是乘客数据业务通信都有高速数据业务需求。

对于电信运营商,有效提供优质的轨道无线宽带业务和高铁用户感知体验,是吸引电信高铁用户并提升满意度的必备条件。

高速行驶的列车多普勒效应严重,会导致上网卡顿、通话断续等感知问题。

本文以沪杭高铁为主要研究场景,结合SEQ平台数据和话务建模甄别高铁用户,通过高铁用户业务和行为特征的大数据分析感知体验,梳理无线质差小区定位方法及用户感知优化手段。

二、用户感知研究思路1.传统的网络优化分析传统方式基于高铁测试和MR采集数据两方面开展网络质量分析,但存在以下短板:受车体、车型、天气、位置等影响,单次测试结果随机性较大,无法全面反映实际高铁场景网络质量下的用户感知;MR采集和数据分析周期较长,且无法提供位置和时间准确性信息,实时性不精准从而无法真实提供高铁用户感知的特征数据;传统优化存在抽样少、随机性大、数据不清准等问题,因此需要建立一套新的高铁用户感知评估体系来改善实际高铁用户感知。

2.基于SEQ的大数据分析SEQ Analyst解决方案提供从网络层面到客户层面的网络性能管理、业务质量管理、客户体验管理等业务,从而实现对电信全网整体的质量管理和监控解决方案。

NPM:网络性能管理;SQM:业务质量管理;CEM:客户体验管理;通过多平台无线探针部署,在现有通信网络中提取有效信息,并进行加工合成为各类数据详单,上报给业务保障平台,从而结合网络维护经验,以客户感知为中心,进一步进行数据分析与挖掘,最终根据用户的业务需求。

因此基于SEQ的大数据分析,具备数据获取的实时性和准确性,从而更有利于网络实际用户感知体验的分析和后续优化。

三、高铁用户甄别算法1.高铁用户建模高铁用户识别主要经过两个处理过程:首先,过滤高铁小区SEQ话单,然后进行几何粗定位计算移动速度,识别出速度大150km/h的用户,判断为高铁用户;其次是剔除在两个高铁小区切换带来回切换的普通用户进一步提纯高铁用户群。

5G移动通信发展趋势与若干关键技术研究

5G移动通信发展趋势与若干关键技术研究

5G移动通信发展趋势与若干关键技术研究作者:杨明樊海剑杨晓珍来源:《中国新通信》2021年第07期【摘要】近些年移动通信事业快速的发展,网络从3G发展到4G让人们有了更好的上网体验。

网络的发展在各个国家都得到了更好的应用,在网络的发展进程中,5G网络逐步走进人们的视野中,各个科技发达的国家都希望在这领域进行突破,而我国想要更早的进行5G通信网络的建立,引领时代潮流,国家在网络建设发展上也进行了大量的资金投入,5G网络在大数据环境下发展已成必然趋势,移动作为我国通信事业的佼佼者,必将是5G通信的先行者,下面对相关问题进行研究。

【关键词】 5G 移动通信发展探究引言:移动通信技术经历了快速发展的阶段,通过发展历史来看已经经历了2G、3G、4G 阶段,目前正在向5G阶段快速前进。

众所周知我国要想实现信息化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实现5G,因此能够对5G移动通信的一些关键技术进行预见性研发,对其发展趋势进行提前预判。

5G技术在信号的覆盖范围、信息传播的安全性、客户的体验感和延时可靠等方面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当然在5G移动通信实际发展过程中也面临很多困难,因此在5G技术攻关过程中要加强合作,使得各项技术能够平稳有效的运行,取得好的结果,就能够推动社会进步和发展。

在当前5G技术的发展过程中,流量大的传感系统和设备将是关注的重点,对未来提升服务的技术水平和智能化水平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5G 移动通信的概述1.1 5G 移动通信的定义5G新的技术是以毫米波技术为基础的,即是一种低频短距离的接入技术,其频率控制在30 GHz~60 GHz 以内,利用短距离接入模式接入数据扩大频率的范围,能够为广大客户的使用带来很大的便利。

在接受信号方面,与以前使用的TDD和FDD只能单一的接收和发射信号相比,5G技术能够把网络资源分给不同类型和需求的用户,并且能够随时展开资源接收任务。

1.2 5G 移动通信发展的意义5G技术能够给我们全新的体验。

5G网络的应用现状与未来发展探究

5G网络的应用现状与未来发展探究

信19与电10China Computer&Communication网絡与通信藝术2020年第22期5G网络的应用现状与未来发展探究陈伟陈欣张竞文(国网陕西省电力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陕西西安710199)摘要:继4G网络之后,5G网络悄然兴起,并迅速成熟起来.在新时期,人们已经开启了5G网络通信技术的体验之旅,这将给予人们更加酣畅淋漓的网络新享受、新感悟.网络通信技术的发展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变革,能够满足人们更多的通信技术应用需求.基于此,本文分析了当下5G网络技术应用的现状,探索了其未来发展趋势.关键词:5G网络;通信技术;关键技术;应用现状;未来发展中图分类号:TN929.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9767(2020)22-159-035G Network Application Status and Future DevelopmentCHEN Wei,CHEN Xin,ZHANG Jingwen(Electric Power Research Institute of State Grid Shaanxi Electric Power Company,Xi'an Shaanxi710199,China) Abstract:Following4G networks,5G networks have quietly emerged and matured quickly.In the new era,people have embarked on a journey of experience of5G network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which will give people more hearty new enjoyment and new insights into the network.The development of network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has brought about tremendous changes in people's lives,and meets people's needs for more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applications.This article outlines5G network technology, analyzes the current status of5G network technology applications,and explores its future development.Finally,the applied strategy is given.Keywords:5G network;communication technology;key technology;application status;future development0引言继而让吞吐量与能源效率得以提升。

移动用户感知评估系统的建立与应用

移动用户感知评估系统的建立与应用

移动用户感知评估系统的建立与应用这里谈的用户感知,主要指用户业务使用感知。

传统的网络性能评估手段主要采用如下二种评估方式无法做到对于用户感知的准确评估:1) 话务统计的评估方式,评估的对象是小区、基站、核心网等模块,无法与用户对应;2 )路测和拨打测试的评估方式,虽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模拟用户的感知,但是这种采样式的评估方式无法全面体现用户的感知情况。

因此,需要采用新的手段,准确地评估手机用户对于网络质量的感知情况,在此基础上进行综合分析,可以提高问题定位的准确度,缩短问题的解决时间。

一、用户感知评估指标体系简述针对影响用户感知的指标体系,1X语音业务如用户话务量、平均通话时长、掉话率、拥塞率、寻呼失败率、起呼失败率等;对于3G、4G业务,如用户连接成功率、上网速率、4G下切3G、3G下切2G比率等等。

1)针对客户群用户,如客户群用户掉话率、高掉话用户比例、客户群用户拥塞率、高拥塞用户比例、客户群用户寻呼失败率、高寻呼失败用户比例;2)按手机集群来分(通过IMED 分类),发现不同终端类型用户感知比例,数据用户下切比例差异等相应指标体系;此外,还可以按照网元维度来分,通过各种信息相互关联,对网络性能、客户群业务特征、终端评估,发现感知偏差的用户个体或者集合,及时进行改进。

二、用户感知评估系统系统架构下图是基于现有网络的用户感知评估体系的系统架构图。

通过网络的基础设施、信令监测系统,将信令监测数据、C网PCMD原始数据、DPI分析数据采集、核心网话务统计数据和告警信息到统一的平台上,再通过对数据的预处理,生成基于用户感知评估体系的报表,先于用户发现问题,针对发现的问题及时解决问题,提高工作效率,提高用户感知的满意度。

前期网络维护中心已经基于C 网的PCMD系统,完成了C网业务监控系统的开发。

但是由于受限于软件开发能力、系统硬件处理能力、PCMD话单自身的局限性,还不能做到对移动业务的全面业务感知监控。

VOLTEPUSCHRB预留功能提升用户感知方案研究

VOLTEPUSCHRB预留功能提升用户感知方案研究

VOLTE PUSCH RB预留功能提升用户感知方案研究发布时间:2023-01-17T00:54:14.945Z 来源:《中国科技信息》2022年18期作者:郭欣欣[导读] 目前,运营商语音业务以VOLTE业主为主郭欣欣中国电信股份有限公司河北雄安新区分公司,071000【文章摘要】:目前,运营商语音业务以VOLTE业主为主。

虽然各运营商4G站点已基本满足用户覆盖需求,但仍存在墙体遮挡、上下行干扰等场景,导致信号信噪比低、路损严重,从而出现丢包现象,而丢包是影响语音业务质量最直接的因素之一。

为改善语音用户感知,本文研究了FDD-LTE PUSCH RB资源预留功能。

首先对FDD-LTE PUSCH RB资源预留功能进行了分析,确定该功能的能力范畴,主要分为PUSCH RB预留基础功能、PUSCH RB预留增强功能和覆盖增强RB预留功能。

然后进一步分析了PUSCH RB资源预留应用场景,主要为高干扰场景和上行弱覆盖两种场景进行应用。

最后通过修改基站侧配置,进一步验证对用户感知的改善效果。

通过选取现网10个小区进行参数验证,修改PUSCH RB预留参数后,VOLTE下行丢包率实施后改善21.1%,VOLTE上行丢包率改善22.6%,丢包得到很好的改善。

【关键词】:PUSCH RB预留 VOLTE 丢包1.引言目前,4G VOLTE语音业务相对占比在90%左右,而丢包是影响语音业务质量最直接因素之一。

根据大数据定位用户分析、结合整网情况,语音差点、覆盖盲点居多在室内。

虽然现在站点较多,但是存在墙体、干扰等情况,会出现信号信噪比低、路损严重等问题,体现现象多为小区弱覆盖、CCE聚合级别为8的比例较高、干扰噪声较高等。

为保障弱覆盖区域用户感知,本文将结合现网基站参数配置对FDD-LTE PUSCH RB预留功能进行研究。

2.PUSCH RB预留功能RB预留的本质,是将原有优质的RB资源块放在一个资源池里,优先调度这些RB资源块,防止其他RB干扰亦或数据量大资源不足时被调度导致语音包丢失,同时在资源池里放入一个固定的一个RB,该RB用于增强覆盖、降低同频干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面向5G移动网络用户感知大数据探析体系探究面向5G移动网络用户感知大数据探析体系探究摘要,为提升网络质量和用户感知,通过对中国联通网络现状和客户需求进行深入分析,建立了网络质量评价、网络价值评估、用户追踪与评估的方法,构建了移动网络用户感知大数据分析体系,实现了海量、多维数据的整合和综合分析以及高价值区域、高价值用户的评价、呈现,为建设、维护和市场提供了决策依据。

通过移动网络用户感知大数据分析体系的研究和开发,河南联通NPS值和用户感知大幅提升,彰显了系统分析定位感知类问题的准确和高效关键词,5G 用户感知多维数据大数据 NPS1 引言随着科研机构和高校正在进行的室内外定位技术研究不断成熟,通过专用设备改造,将室内外位置信息与用户数据和大数据结合、与网络优化工作相结合联系发展,也会给未来高价值区域、高价值用户的感知提升带来新的方法由于今后一段时间内将多网并存,且5G也即将商用,移动通信网络的规模和结构会变得日益复杂,用户对移动网络的服务及质量需求还将进一步提升。

与此同时,随着我国城1镇化建设的不断推进,也会产生新的网络需求,如大量新建的居民区、写字楼、隧道、地铁等,,网络覆盖和质量将亟待提升移动网络优化工作是移动通信网运行质量和用户感知提升的重要手段,也是一项长期持久的工作。

而面向移动网络用户的质量评价则是提升用户感知的重要内容和急需攻克的课题,笔者曾针对如何建立相对客观的评价体系进行了研究,面对目前4G+和即将到来的5G,如何提升用户的感知仍然是一项重要内容,值得运营商进行持续地研究鉴于当前开展网络优化工作的系统种类多、数据量大,用户对业务质量关注度不断提升的现状,急需建设基于移动网络用户感知的大数据分析系统,通过高价值用户、高价值区域业务和网络感知的提升,持续改善中国联通网络的NPS,Net Promoter Score,净推荐值,2 移动网络用户感知大数据分析系统的定位2.1 系统的定位面向5G,聚焦4G+,借助运营商多维数据和大数据手段,建立“面向网络、面向市场、面向用户”的分析格局和科学的评价体系,持续提升网络质量和用户感知,1,面向网络,建立“规建维优”一体化分析体系,实现精准建设,重点区域、高价值用户的分等级维护和优化,不2断提升网络侧运行质量和市场支撑能力,2,面向客户,建立基于业务的分析能力和响应支撑能力,提升用户APP,Application,应用程序,有效覆盖率和业务质量,提升用户感知,改善中国联通网络的NPS,3,面向业务,实现全网用户的业务拍照分析,针对不同区域、不同时段、不同用户等级建立全业务分析能力综上所述,通过对以上方面及多维数据的整合,构建中国联通移动网络用户感知大数据分析系统,结合业内先进的室内外精,识ㄎ患际酰,识别高价值用户、高价值区域,洞悉高价值用户的业务行为特征,建立完善的“发现问题、闭环处理、业务预测”分析系统,从而形成一整套建设、维护、优化、市场支撑、用户维系的运营和决策体系。

移动网络大数据分析流程如图1所示,2.2 多源数据的构成通过对现有网优相关数据的整理接入,为大数据分析提供数据来源,是移动网络用户感知分析系统的根基,1,KPI,Key Performance Indicator,关键绩效指标,数据,移动网络的关键质量指标,2,DT,Drive Test,路测,,是无线网络优化数据采集的方法。

路测是对移动网络的下行信号数据的采集,是模拟用户业务使用的测试手段,3,CQT,Call Quality Test,呼叫质量拨打测试,,是3指在固定的地点测试无线数据网络性能,4,用户投诉,来自电话、网络的用户投诉或诉求,5,MR,Measurement Report,测量报告,,手机上报的测量报告,6,厂家网管数据,从各种设备厂家配套的网管系统上获得的数据采集、故障监控、性能分析、安全管理等数据,7,经分数据,经营分析系统上获得的数据,包括资费、用户信息、套餐类型、收入、营销、渠道等报告数据,8,其他,后期根据实际需要进行入库的各类参考数据2.3 建模制定数据分析评估的各项指标,评估策略、评估模板、评价标准以及分析流程,,作为数据分析筛选、无效数据清洗的规则基础2.4 综合分析按照数据建模制定的规则及标准,对多源数据进行分析处理,既包括网络覆盖、语音质量、业务质量等性能分析评估,也包括用户终端、用户行为等业务内容的分析,后续在二期及以后的开发中可包含覆盖、容量等预测内容2.5 成果输出按照分析结果,输出指定类型的评估或问题报告,可包含覆盖类、质量类、业务终端类、市场支撑类等内容,从而形成面向网络、面向市场、面向用户的决策性报告42.6 扩展预测依据大数据分析结果,对生成的模型进行模型再生,对未来的业务、网络、用户行为趋势等内容进行客观预测并提前进行相关工作部署3 移动网络用户感知大数据分析系统的现阶段功能3.1 网络质量多维综合评价,1,多源数据接入开发,多渠道获取网优现有的多源数据信息,为平台提供基础数据来源作为后期项目功能拓展实施的基础,2,数据整合分析处理,利用大数据手段整合分析,通过数据清洗对比、分析挖掘,在加工结果数据基础上提供网络的性能统计,分析网络质量及价值,识别问题区域,3,网络质量多维评价,根据KPI、投诉、路测数据等质量评价维度,以网元、网格为单位对网络进行评价。

通过多源数据的网络评价结果整合分析展现,对网络侧的覆盖、维护及优化工作提供多维的对比参照信息,构建面向网络自身的评价,从而聚焦热点、难点进行问题闭环管控。

3.2 网络价值评估通过业务量,话务、流量,、业务频次等价值评价维度,以网元、网格为单位,对网络、区域价值进行评价。

通过价值评价识别价值区域,参照不同时段的区域业务聚集情况分5析,确定重点区域通信保障,提升用户感知,助力面向优化的精准提升,1,高价值区域,开展业务量高、用户集中的热点区域综合评价,提出分等级运维、建设和优化建议,确保该类区域用户的感知,2,高价值用户,针对ARPU,Average Revenue PerUser,每用户平均收入,、业务频次的分析和定界,建议基于业务的分析能力和响应支撑能力,提升用户APP有效覆盖率和业务质量以及重点用户的感知,从市场策略和服务等级进行全方位保障,3,基站等级管理,围绕业务占比、用户分布、基站自身建设和维护成本分布,提出基站的等级管理方案,有效提升网络效能3.3 用户追踪网络测试与评估基于普通用户终端,展示用户的真实移动网络体验,规避专业终端和用户实际感知的差异。

利用业内先进的室内外精准定位技术,做到近实时复现用户的位置和业务体验,全面把握用户的真实情况,降低测试分析成本。

同时,运营商内部实现众筹测试,驱动二次开发和新营收创新,1,提供了强大、易用的测试解决方案,能对2G、3G、LTE等移动通信网络的空中接口和无线事件进行准确实时的测试6,2,能对GSM/GPRS/EDGE/TD-SCDMA/CDMAIS95/1X/EV-DO/UMTS/WLAN/LTE/VoLTE等网络的服务质量进行全面深入的网络评估,3,能在同一个平台上进行不同网络对比测试、CS/PS,电路域/分组域,并发业务测试,4,对获取的无线参数与事件进行地理化展示,5,主动获取信息和主动排队测试相结合,充分利用了用户侧和运营商自主测试的两大资源,数据更全面,成本更低廉4 建立移动网络用户感知大数据分析系统的方法及手段4.1 统一数据分层处理架构统一数据分层处理架构如图2所示,4.2 统一的大数据处理技术架构基于大数据处理技术进行集成优化和自主研发,构建用户感知数据统一综合分析处理平台,如图3所示,4.3 应用软件核心技术根据移动网络用户感知大数据分析系统的业务要求及大数据分析平台整体网络架构情况,为了保证网络性能,该系统主要采用如下技术,,1,高性能嵌入式内存数据库,高性能内存数据库技术采用基于Linux的多线程和高效索引技术,在内存中对数据7进行缓存和实时操作,性能比直接访问物理数据库提高2,3个数量级,2,分布式云计算集群架构,自适应动态可调整云计算处理架构,能够实时动态对任务进行合理调度,并根据业务规模对集群进行在线动态扩容,实现处理能力的无缝升级,3,大数据存储和分布式技术,在业界流行的大数据平台基础上进行优化设计,实现分布式数据存储和MapReduce分布式计算架构,4,自主研发的分布式并行计算平台,针对网优业务数据的特点,采用分布式并行计算平台,充分满足海量数据的高速存储和处理要求5 用户感知综合评价体系的应用5.1 系统展示移动网络用户感知大数据分析系统界面图如图4所示,5.2 移动网络用户感知大数据分析系统的应用通过4G倒流比、掉线率、接通率、上下行速率、CQI,Channel Quality Indicator,信道质量指示,占比、CSFB,Circuit Switched Fallback,电路域回落,成功率等KPI指标及用户投诉和MR等数据,进行多维数据感知评估,显示中国联通河南省分公司,以下简称河南联通,当前优、良、差网格的评价在GIS上呈现,如图5所示通过对差网格的分析,结合高价值用户的分布,优先处8理网络中重要且紧急的问题,有效提升了用户的感知。

差网格在全省的分布如图6所示,通过对差网格的分析,结合用户在业务质量、投诉反馈等分析,将问题定位至网络侧、业务侧、终端侧等方面进行分等级处理和优化,取得了较好效果。

根据2015年四季度和2016年一季度对比,河南联通NPS的分值提升了7.8分,初步彰显了系统分析定位感知类问题的准确和高效6 结束语目前河南联通构建的移动网络用户感知大数据分析系统,完成了海量、多维数据的整合及综合分析功能,实现了高价值区域、高价值用户的评价和呈现,为建设、维护和市场提供了各类参考,通过众筹测试和精准定位,解决了问题捕捉、回溯难的瓶颈,同时将该类数据二次应用至综合分析的数据源,提升了综合评价的全面性和客观性通过移动网络用户感知大数据分析系统的建设,河南联通建立了“面向网络、面向市场、面向用户”的分析格局和科学的评价体系,持续提升了网络质量和用户感知。

下一步河南联通将围绕移动网络用户在4G+和即将到来的5G网络上的体验,进一步完善用户感知评价策略和体系。

目前基于用户感知评价的APP也正在研发当中,将对用户主观的感知评价提供更为科学的模型参考文献,9[1] 新华网. 工信部解读LTE FDD业务经营许可发放[EB/OL]. ,2015-02-27,. http,///info/2015-02/27/c_134023909.htm.[2] 李治国. KPI与业务体验相结合的移动宽带客户感知评价体系研究[J]. 移动通信, 2015,39,12,, 92-96[3] 李治,,. 基于覆盖控制的FDD-LTE网络质量管控体系研究[A]. 2015 LTE 网络创新研讨会论文集[C]. 2015.[4] 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肯尼斯?库克耶. 大数据时代[M]. 杭州, 浙江人民出版社, 2013.[5] 中国联通河南省分公司. 中国联通移网用户感知大数据分析系统项目建议书[Z]. 2016.[6]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 第3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R]. 2016.[7] 中国联合网络通信集团有限公司. 2016年运维专业线考核指导意见[Z]. 2016.[8] 中国联合网络通信集团有限公司. 中国联通2016年移动网络优化工作指导意见[Z]. 2016.[9] 中国联合网络通信集团有限公司. 中国联通客户口碑,NPS,2016年一季度综合测评报告[R]. 2016.[10] 中国联合网络通信集团有限公司. 中国联通VoLTE总体技术要求V1.0等14项企业标准[S]. 2015.?1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