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3温度的变化(正式)

合集下载

多样的气候-气温(第1课时)(课件)六年级地理下册(沪教版上海)

多样的气候-气温(第1课时)(课件)六年级地理下册(沪教版上海)

图中气温最高是:__3_1__℃__, 最低值是: _2__5_℃___,
气温日较差: 一天中最高气温与最低气温的差值
31℃-25℃ =6℃
31℃ 25℃
某地气温日变化曲线图
气温
思考:为什么一般午后2时才是一天气温最高时刻?
当地时间12点是太阳一天当 中辐射最强的时候,但需要经过 地面吸热、大气加热,然后地面 放热过程。气温的日变化是随着 太阳光照一天中的变化而变化的, 和地球的自转密切相关。
(1)早穿皮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 气温日变化
(2)夏作秋,没得收。 (3)白露秋风夜,一夜凉一夜。
气温年变化 气温日变化
(4)清明热得早,早稻一定好。
气温年变化
(5)五月不热,稻谷不结。
气温年变化
(6)过了白露节,夜寒日里热。
气温日变化
气温 等温线 图上温度值相同各点的连线称为等温线。
等温线呈闭合状态,且中心气温低, 表示低温中心。反之为高温中心。
活动(4)观察北半球和南半球的等温线的疏密程度,分析气温差异大小及原因。
北半球等温线弯曲密集,南 半球等温线平直稀疏,
北半球气温差异大,南半 球气温差异小
因为南半球海洋面积大。
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
世界气温的分布
活动 读下图说出北京与悉尼相比,1月份气温高的城市是哪个?7月份气温高的城市是哪个?
世界1月平均气温分布
北半球大陆上某地气温年变化曲线图
世界气温的分布
活动 将图D、E、F温度数据和比较分析填入下表中,并得出结论。
5℃ 5℃
18℃ 15℃
6℃
8℃
早上
中午
傍晚
以上实验说明了什么呢?
沙子升温快,降温也快;水升温 慢,降温也慢。海陆有热力差异。

用正、负数表示事物的变化-冀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用正、负数表示事物的变化-冀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用正、负数表示事物的变化-冀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正数和负数的概念,能够通过例子描述正数和负数的意义。

2.理解表示温度变化时,正、负数的含义,能够运用正、负数表示事物的变化。

3.学会正数、负数的加、减法规则,能够灵活利用正、负数进行计算。

二、教学内容1.正数、负数的含义2.用正、负数表示事物的变化3.正数、负数的加、减法规则三、教学过程1. 正数、负数的含义1.引入老师拿着两个纸板,一个写着“+”,一个写着“-”,问同学们:“这两个符号有什么含义?”同学们反应不一,有说加减的,有说正负的。

老师解释了加减与正负的区别,并进一步引入正数、负数的概念。

2.课堂讲解老师拿出两个数轴,一个用红色表示正数,一个用蓝色表示负数。

并由此引导同学们了解正数负数的含义。

正数表示以上的量,负数表示以下的量。

3.例题练习老师可以拿出例题让同学们进行计算并解释结果:•5+3=8, 5-3=2•5-7=-2, 7-5=22. 用正、负数表示事物的变化1.引入老师可以从温度正负数的表示引入此部分的讲解。

通过简单的实验和观察,同学们可以感知正、负数的变化,并理解其含义。

2.课堂讲解老师可以用实际例子,如北京温度从-5℃升到3℃的变化,将其用正数表示。

同理,将温度从3℃降到-5℃,将其用负数表示。

并引导同学们理解正负数的变化含义。

3.例题练习老师可以拿出例题让同学们进行计算并解释结果:•今天温度从10℃下降10℃,温度变化是多少?答案是-10•昨天温度是-5℃,今天升高了8℃,温度变化是多少?答案是3℃3. 正数、负数的加、减法规则1.课堂讲解老师可以从例题出发,进一步讲解正、负数的加减法规则,同学们可以理解并掌握正、负数的加减法运算。

2.例题练习老师可以拿出例题让同学们进行计算并解释结果:•2+(-3)=-1, -2+3=1•(-3)+(-5)=-8, (-5)-(-3)=-2四、教学总结1.总结正数、负数的含义2.总结用正、负数表示事物的变化3.总结正数、负数的加、减法规则五、教学反思1.关注同学们对负数概念的理解情况。

初中物理中考总复习课件:第三章 物态变化

初中物理中考总复习课件:第三章 物态变化
1. 汽化和液化:液体气体吸气体液体放
2. 汽化的两种方式:
表面 缓慢 液体的温度表面积 空气流速
汽化
内部 表面 剧烈
不变 吸
【点拨】
(1)蒸发能使它周围环境的温度下降,所以它具 有 制冷 作用.
(2)液体沸腾的条件:① 温度达到沸点 ;② .
继续吸热 两者缺一不可.
(3)不同液体的沸点一般不同;同种液体的沸点 与 气压 有关,气压越高沸点越高.
根据表中数据可知,海波的熔点是 48 ℃;海 波是 晶体 (选填“晶体”或“非晶体”). (5)如图4所示 BC 段表示熔化 过程,海波熔化共用了 3 分钟; 在熔化过程中继续吸热,温度不变, 内能增大;海波处于固液共存态; 40℃时海波处 固 态,50℃时海 波处于 液 态(选填“固”“液”或“固液 并存”).
3. 使气体液化的方法: 降低温度 和压缩体积. (1)家里的煤气罐中的石油气是通过 压缩体积 的
方式液化的. (2)雾和露的形成是通过 降温 的方式液化的. (3)气体液化,使其体积变 小 ,便于储存和运输.
四、 升华和凝华(10年1考,2010年考)
固体 气体
气体

固体

【点拨】升华吸热有制冷作用,如用于干冰人 工降雨.
变式拓展2:(2019·衡阳)下列现象产生的过程中 要吸热的是( D )
三、 晶体熔化、液体沸腾的条件
例3 如图10所示,一个烧杯中盛有碎冰,把装有 碎冰的试管插入烧杯中的碎冰中(试管底部不接 触烧杯底),对烧杯缓缓加热,当烧杯中有一半 冰熔化时,试管中的冰将( A ) A. 不会熔化 B. 熔化一半 C. 全部熔化 D. 有可能熔化一小半或更少一些
续吸热,但她发现撤掉酒精灯时,烧杯内的水没有

七年级数学第六章 第3-4节 温度变化及速度的变化北师大版知识精讲

七年级数学第六章 第3-4节 温度变化及速度的变化北师大版知识精讲

初一数学第六章第3-4节温度变化及速度的变化北师大版【本讲教育信息】一、教学内容温度的变化、速度的变化(第六章第三节-第四节)二、教学目标1.利用图象直观性强的特点了解因变量随自变量的变化而变化的情况。

2.通过速度随时间变化的实际情境,进一步经历从图象中分析变量关系的过程,加深对图象表示的理解,进一步发展从图象中获得信息的能力以及有条理地进行语言表达的能力。

三、知识要点分析知识点1:图象法(重点)图象是我们表示两个变量之间关系的又一种方法。

表格虽然比关系式强,但也不如图象反映的那么细致,因此科学仪器能迅速地展示某些人们很难绘制的图象,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普及,图象的应用将越来越广泛,我们将从表示变量之间关系的图象上获得越来越多的信息。

知识点2:利用图象获取变量间的信息利用图象直观性的特点,了解因变量随自变量变化的情况。

知识点3:分段图象分段图象反映出因变量在随着自变量的变化而变化的过程中,不仅有突然的变化,而且有跳跃性的变化,以至于图象不是连续的一条线,而是断开的。

知识点4:从分段图象上了解因变量随自变量的变化而变化的情况(1)看清纵横坐标的数值及大小。

(2)我们应该看图象的开始点、结束点对应的自变量的值。

注意:在用图象表示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时,必须用水平方向的数轴(横轴)表示自变量,用竖直方向的数轴(纵轴)表示因变量.横轴与纵轴一定有共同的原点。

图象的分段是由于因变量的值出现了跳跃性的变化或者说是由于自变量间断性的变化的原因。

【典型例题】考点一:温度的变化例1某市一天的温度变化如图所示,看图回答下列问题:(1)这一天中什么时间温度最高?是多少度?什么时间温度最低?是多少度?(2)在这一天中,从什么时间到什么时间温度开始上升?在这一天中,从什么时间到什么时间温度开始下降?【题意分析】本题主要是要求根据图象解决温度随时间的变化情况.【思路分析】观察所给图象可知,这一天中的最高温度是24℃,此时所对的时间是15时;最低温度是4℃,此时所对应的时间是6时;在这一天中,从6时开始温度上升,一直上升到24℃,此时到达最高温度,然后开始下降,由此可以确定问题的答案.解:(1)15时温度最高24℃,6时温度最低4℃(2)6时到15时温度上升,15时到24时温度下降.反思:本题给的是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解决此类问题时,注意观察图象,根据图象提供的信息解决问题.例2. 如图是护士统计一位甲型H1N1流感疑似病人的体温变化图,这位病人在16时的体温约是()A. 37.8 ℃B. 38 ℃C. 38.7 ℃D. 39.1 ℃【题意分析】本题要求根据提供的体温变化图象来确定病人某一时刻的体温.【思路分析】先根据横轴确定16时所在的位置,然后观察所对应的体温解决问题.【答案】C考点二:速度的变化例3. 某天小明骑自行车去上学,途中因自行车发生故障,修车耽误了一段时间后继续骑行,按时赶到了学校。

冀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第一单元 生活中的负数教案5用正、负数表示事物的变化

冀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第一单元  生活中的负数教案5用正、负数表示事物的变化

5 用正、负数表示事物的变化教学内容教材第10~11页,用正、负数表示事物的变化。

教学提示教材设计了小组合作,用温度计测量水温变化的小实验。

提出了具体的实验要求(一个水杯中加开水,一个水杯中加冰块),给出了用正数表示一个杯中水温上升的情况,用负数表示另一个杯中水温下降的情况的说明,呈现了记录数据的表格,让学生经历观察、测量、用正负数记录水温变化的过程。

在学生亲身实验、记录温度变化数据的基础上,提出“通过实验,你发现了什么现象?”的问题,让学生了解不管是加冰块还是加热水,水温的变化都是越来越慢,丰富学生的科学知识,培养善于观察、实验的探索精神。

这个活动,实验、观察、记录、讨论都是过程性目标,正确用正负数表示水温的变化是知识性目标,也是活动的重点和难点。

实验前,要使学生理解“变化情况”是在前次记录温度基础上高或降低的温度,也就是用现在的温度减前次记录的度数。

教学时,要给学生提供实验活动的素材,让学生在观察活动中记录水温的变化情况,然后,引导学生交流观察到的现象,并用数据分析产生这种变化的原因。

练一练中,设计了运用正负数表示事物变化的事例,第3*题供学生选作。

最后,还设计了记录一天中气温变化的实践活动。

教学目标1、经历小组合作、观察、测量、记录水温变化以及交流实验结果的过程。

2、能用正、负数记录水温变化及生活中一些事物的变化情况。

3、积极参加小组合作活动,进一步感受用正、负数表示事物的作用。

重点、难点重难点能用正、负数记录水温变化及生活中一些事物的变化情况。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实物投影仪;多媒体课件;实验工具、冷水、开水、冰块。

学生准备:计时器、记录表。

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1、让学生了解课前准备实验物品。

师:同学们看每个小组桌上都摆放了那些物品?生:两半杯水、两支温度计、手表和一张记录表。

设计意图:了解实验所需物品,激发学生参加实验的积极性及学习数学的兴趣。

2、学生估计水温。

然后用温度计测量水温并记录下来。

4.2气温的变化与分布(第一课时)课件-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1)

4.2气温的变化与分布(第一课时)课件-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1)

学以致用
下表是某地各月平均气温相关数值。据数据判断该地属于北
半球还是南半球?海洋还是陆地?
月份 1 2 3 4 5
气温 (℃)
23
28
21
16
9
6 7 8 9 10 11 12 3 -5 -10 -6 5 11 18
南低温的月份,判断南北半球。 2、最高气温出现在7月份,最低温出现在1月份,是北半球的陆地,反之是南半球的陆地;
读测量温度计读数示意图(图4.2.3),完成2~4题。
2.该地日平均气温是( B ) A.11.5 ℃ B.12 ℃ C.12.5 ℃ D.11 ℃
3.当天的最高气温是( B ) A.10 ℃ B.18 ℃ C.29.5 ℃ D.29 ℃
4.当天的气温日较差大约是( A )
图4.2.3
A.10 ℃ B.14 ℃ C.5 ℃ D.21 ℃
北半球 冬季温和
夏季高温 冬季寒冷
全年高温
夏季高温
南半球 冬季温和
全年严寒
小结
当堂检测
《高分突破》大本,P57页1-6题
1.下列用于测量气温的装置是( A )
A.百叶箱和温度计 B.风速风向仪 C.雨量器和量筒 D气压计
【地理实践】小敏同学做实验,在一天的4个不同时间(8时、
14时、20时和2时)测得气温分别是:10 ℃、18 ℃、12 ℃、8 ℃。
25 20 15 10 5 0 -5 -10 -15 -20 -25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气温/℃
任务四 根据绘制的气温曲线图,说明气温的变化特点。
图4.11 绘制某地气温年变化曲线图
① 找出该地最热月的平均气温。
7月 23.3℃

初中地理鲁教版(五四制)六年级上册第三章 天气与气候第二节 气温的变化与分布-章节测试习题

初中地理鲁教版(五四制)六年级上册第三章 天气与气候第二节 气温的变化与分布-章节测试习题

章节测试题1.【综合题文】读图“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回答问题。

【答题】年平均气温高于20℃的地区主要位于五带中的______带,低于﹣10℃的地区主要位于五带中的______带和______带。

全球气温从赤道向南、北两极______(递增、递减),产生这种变化规律的主要影响因素是______因素。

【答案】热北寒南寒递减纬度【分析】本题考查世界气温的有关知识。

【解答】由图可知,世界年平均气温高于20℃的地区主要位于五带中的热带,低于-10℃的地区主要位于五带中的北寒带和南寒带,全球气温从赤道向南、北两极递减,产生这种变化规律的主要影响因素是纬度。

【答题】南半球的等温线比北半球______(平直、弯曲),主要因为南半球的______面积大。

【答案】平直海洋【分析】本题考查世界气温的有关知识。

【解答】南半球的等高线比北半球平直,主要是因为南半球的海洋面积更大,地表性质更均匀。

【答题】从图中可以看出,最炎热的大洲是______洲,最寒冷的大洲是______洲。

【答案】非南极【分析】本题考查世界气温的有关知识。

【解答】从图中可以看出,最炎热的大洲是非洲,非洲大部分是在南北回归线之间,最寒冷的大洲是南极洲。

2.【答题】下列关于气温变化的说法,有误的是()A.一天中的最低气温一般出现在日出前后B.一天中的最高气温一般出现在14时左右C.北半球陆地上的最热月一般出现在7月D.南半球陆地上的最冷月一般出现在1月【答案】D【分析】本题是对南北半球的气温知识考查。

【解答】一天中的最低温一般出现在日出前后.故不符合题意;一天中的最高温一般出现在午后两点左右.故不符合题意;北半球的最高月均温一般为7月.故不符合题意;南半球的最低月均温一般为7月.故符合题意,选择D。

3.【答题】读某地气温年变化曲线图,判断该地位于()A.热带B.北温带C.南温带D.北寒带【答案】C【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气温曲线图的判读。

【解答】从图中可以看出,该地最冷月平均气温小于0℃为温带,并且最高月气温在1月,最低月7月,此地位于南半球,因此该地位于南温带.选项C符合题意。

第二节-气温的变化与分布课件

第二节-气温的变化与分布课件
为了直观地反映某地各月气温的高低变化, 通常绘制全年气温曲线图,图底的横线上标 出各月份,左侧竖线上会有表示气温的标尺, 各月的平均气温用圆点标出,各点的连线, 就是全年的气温变化曲线。
气温/℃ 30
20
10
(2008年)
月份
气温 (℃)
1 2345 6 10.2 10.7 13.4 18.2 22.1 25.5
-10
0
10
0
20
66.50N 23.50N
00
20
23.50S
10
0
-10
66.50S
2.气温的分布规律及影响因素
P57 活动 1.
赤道0°
南北半球的气温从赤道 向两极逐渐降低
(1)从赤道向两极,气温有什么变化规律?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受纬度位置影响
随着纬度的升高,地面获得的太阳光照逐渐减少。 气温从低纬度向高纬度逐渐降低。
气温年变化:以一年为周期的气温变化。
气温年较差:一年内的最高月平均气温与最低月平均气温的差。
年 较 差
30℃
陆地最高气温 26℃
7月(代表夏季)
陆地最低气温 -4℃
1月(代表冬季)
一年中,北半球气温, 大陆上7月最高,1月最低; 海洋上8月最高,2月最低
北半球某地(陆地)气温年变化曲线
会看吗?
气温(℃)
重点
讨论: 气温的变化有没有规律性?
周期性
日变化 年变化
为什么 呢?
地球的运动
自转产生:
现象:产生昼夜交替
气温日变化
公转产生:
现象:四季变化和五带划分
气温年变化
二、气温的变化
1.气温的日变化和日较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六章变量之间的关系
6.3 温度的变化
●教材解读
1、掌握表示两个变量之间关系的三种方法:列表法、解析式法、图象法。

2、从图象中获取信息,会表达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

●知识梳理
用图象分析变量之间的关系时,通常用水平方向的数轴(称为横轴)上的点表示___________量,用竖直方向的数轴(纵轴)上的点表示___________量。

●例题研讨
例1:如图是某地区一天的气温随时间变化的图像,根据图像回答:
(1) 在这个天中, t=__________时,气温最高,最高气温T=__________℃;
t=__________时,气温最低,最低气温T=__________℃;
(2) 在__________时间段中,气温保持不变;在__________时间段中,气温持续下降;
(3) t=__________时,气温达6℃;
(4) 如果某种作业必须在0℃以下才能实行操作,选择__________时间段比较合适。

变式:某商场一星期的销售额随时间的变化情况如图:
(1)星期三的销售额是万元,星期六是万元;这星期中销售额最高的是星期,是万元;(2)时间范围内销售额上升较快,时间范围内下降较快;
(3)图中A点表示意义是,B点表示意义是。

例2: (2006 成都)右图表示甲骑电动自行车和乙驾驶汽车沿相同路线行驶45千米,由A地到B地时,行驶的路程(千米)与经过的时间(小时)之间的关系.请根据这个行驶过程中的图象填空:
(1)汽车出发__________小时与电动自行车相遇;
(2)电动自行车的速度为__________千米/时;
(3)汽车的速度为__________千米/时;
(4)汽车比电动自行车早__________小时到达B地.
变式:甲,乙两人在一次赛跑中,路程s(米)与时间t(秒)间关系如下,请回答下列问题:
(1) 这次比赛跑的终点距起点多少米?
(2) 甲,乙两人谁先到达终点?他用多长时间?谁后到达终点?他用多长时间?
(3) 甲,乙两人在这次赛跑中的平均速度分别是多少?
●过关练习
1.一个苹果从180m的楼顶掉下,它距离地面的距离h(m)与下落时间t(s)之间关系如图,下面的说法准确的是( )
A.每相隔1s,苹果下落的路程是相同的;
B.每秒钟下落的路程越来越大
C.经过3s,苹果下落了一半的高度;
D.最后2s,苹果下落了一半的高度
2.一辆行驶中的汽车在某一分钟内速度的变化情况如下图,下列说法准确的是( )
A.在这个分钟内,汽车先提速,然后保持一定的速度行驶
B.在这个分钟内,汽车先提速,然后又减速,最后又持续提速
C.在这个分钟内,汽车经过了两次提速和两次减速
D.在这个分钟内,前40s速度持续变化,后20s速度基本保持不变
3.(2006桂林)今年,在我国内地发生了“非典型肺炎”
疫情,在党和政府的准确领导下,当前疫情已得到有效控
制.下图是今年5月1日至5月14日的内地新增确诊病
例数据走势图(数据来源:卫生部每日疫情通报).从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