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温空间分布和时间变化

合集下载

影响气温和降水的因素

影响气温和降水的因素

一、影响气温的因素1、太阳辐射(纬度因素)气温的空间分布规律为:气温由低纬向高纬度递减。

气温的时间分布为:一天中最高温出现在午后两点,最低温出现在日出前后。

一年中最高温(以北半球为例)陆地上出现在7月份,海洋上出现在8月;最低温出现在1月,海洋出现在2月。

南半球相反。

2、地面状况:(1)海陆分布:在相同的太阳辐射条件下,陆面的增温或冷却都比海洋表面表现得剧烈。

在夏季同纬度大陆上要比海洋上气温高,等温线在大陆上向高纬凸出,在海洋上向低纬凸出;在冬季同纬度大陆又比海洋上冷,等温线在大陆上向低纬凸出,海洋上向高纬凸出(所以有1陆南7陆北的说法)。

且陆地上的日温差和年温差都大,而海洋上的日温差和年温差都小。

世界上最热的地方出现在北纬20°—30°的非洲沙漠地区,1月份北半球最寒冷的地方不在北极,而在西伯利亚的维尔霍扬斯克,那里1月份平均气温为-50.5℃,绝对最低气温达-68℃(2)地形类型:盆地地形,周围高山环绕,热量不易散失,气温高。

高山高原,地势高,空气稀薄,大气的保温作用差,气温低。

冬季风的迎风坡比背风坡的气温低,例如秦岭以北冬季气温0°以下,秦岭以南0°以上。

(3)反射率:反射率越高,地面得到的热量越少,气温越低。

新雪的反射率最高,赤道附近的海洋地区的反射率最低。

(4)植被覆盖:覆盖率越低,气温的变化越大。

荒漠地区的温差大,森林地区的温差较小。

3、大气环流和洋流输送热量,可以调节高低纬之间的温度。

低纬地区的热量通过大气环流和洋流输送到高纬,使低纬地区温度降低,高纬地区温度升高,大大减小了高低纬地区之间的温度差异。

据计算,由于大气环流和洋流的作用,热带地区温度降低< XMLNAMESPACE PREFIX ="ST1" />10℃左右,纬度60°以上的高纬地区温度升高20℃左右。

由此可见,大气环流和洋流对气温分布有多么显著的影响。

晋教版地理 七年级上册 期中复习串讲 第四章 天气和气候——地球大气的风云变化 专题 (解析版)

晋教版地理 七年级上册 期中复习串讲 第四章 天气和气候——地球大气的风云变化 专题 (解析版)

晋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期中复习串讲第四章天气和气候——地球大气的风云变化知识梳理一、气温概念:指大气的冷暖程度单位:℃(读作摄氏度)测量仪器:温度计气温日平均气温表示月平均气温年平均气温二、气温时间变化日变化最高气温:午后2点左右最低气温:日出前后气温年变化(北半球)气温最高月:7月(陆地)气温最低月:1月(陆地)三、气温的空间分布【规律总结】1、世界1月平均气温分布特点是从赤道地区向南北两极地区递减;北半球等温线弯曲且密集,气温差异大;南半球等温线较平直且稀疏,气温差异小,主要是因为南半球的海洋面积广阔。

2、世界7月平均气温的分布特点是从赤道地区向南北两极地区递减;除南极洲外,全球大部分地区的平均气温多在0℃以上。

3、气温随海拔的升高而下降,海拔每上升100米,气温约降低0.6℃。

等温线:在地图上将气温相同的各点连接起来的线——等温线图。

气温不同纬度地区:低纬——高纬(气温逐渐降低)(纬度位置)的空分夏季陆地气温高,海洋气温低间分布同纬度地区海陆分布布规冬季陆地气温低,海洋气温高律山地:海拔升高,气温低(地形因素)四、降水和降水的分布【规律总结】日降水量的计算方法:将每天8时和20时观测到的降水量数值相加。

含义:从大气中降落到地面的液态水和固态水形式:雨、雪、冰雹等降水单位:毫米(㎜)表示:多年的平均降水量五、降水的季节变化同一地区的不同季节降水量不同降水全年多雨型的季不同地区的不同季节全年少雨型节变降水量不同夏季多雨型化冬季多雨型六、降水的空间分布【规律总结】世界年降水量的分布特点是:赤道地区降水多,两极地区降水少;亚欧大陆沿海地区降水多,内陆地区降水少;回归线附近的大陆东岸降水多,西岸降水少。

等降水量线:在地图上把降水量相同的各点连起来的线。

降水分赤道地区降水多,两极地区降水少(纬度位置)的空布亚欧大陆的沿海地区降水多,内陆地区降水少(海陆分布)间分规南、北回归线附近的大陆东岸降水多,西案降水少律山地迎风坡降水多,背风坡降水少(地形因素)七、天气天气概念:指一个地方短时间内大气的风雨、冷热、阴晴等状况特点:短时间、多变的天气和我们天气人类生产、生活八、常用天气符号1、常见天气符号2、风向与风级的表示概括总结:风向是指风的来向;风速越快风力越大,反之风力越大风速则越快。

气温分布及成因

气温分布及成因

气温分布及成因方法平台1.思维步骤:理解大气热状况—归纳影响气温的因素—解释气温时空分布特点。

2.运用关键:高中理论要与初中世界、中国区域的气温分布特点(等温线区域图)紧密结合。

必懂原理一.影响气温高低的因素太阳辐射是根本原因(纬度、正午太阳高度、白昼长短)—太阳辐射是能量源泉;大气自身条件(天气、大气透明度、大气密度)—与大气对太阳辐射削弱有关;地面状况{海陆分布、洋流、地形)—地面是近地面大气主要的直接热源;人类活动—森林、水库、城市等影响大气和下垫面。

二.气温的空间分布和时间变化规律1、图表分析气温的垂直分布规律及原因2、气温水平空间分布规律及成因①世界气温水平分布特点从世界7月和1且等温线分布图上,可以清楚地看到地球上气温分布的一般规律。

(一)在南北半球上,无论7月或1月,气温都是从低纬向两极递减。

这是因为低纬度地区,获得太阳辐射能量多,气温就高;高纬度地区,获得太阳辐射能量少汽温就低。

从图上可以看出,等温线并不完全与纬线平行,这说明气温的分布,除主要受太阳辐射影响外,还与大气运动、地面状况等因素密切相关。

(二)南半球的等温线比北半球平直,这是因为表面物理性质比较均一的海洋,在南半球要比北半球广阔得多。

(三)北半球,1月份大陆上的等温线向南(低纬)凸出,海洋上则向北(高纬)凸出;7月份正好相反。

这表明在同一纬度上,冬季大陆比海洋冷,夏季大陆比海洋热。

(四)7月份,世界上最热的地方是北纬200一300大陆上的沙漠地区。

这是因为:7月份太阳直射北纬200附近;沙漠地区少云雨,太阳辐射强度大;沙漠对太阳辐射吸收强,增温快。

撒哈拉沙漠是全球的炎热中心。

1月份,西伯利亚形成北半球的寒冷中心。

世界极端最低气温出现在冰雪覆盖的南极洲大陆上。

等温线的弯曲判读1、判断南北半球因为太阳辐射是地球表面热量的主要来源,所以无论冬夏季节还是南北半球,气温都是由低纬向高纬递减。

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北半球的低纬在南方,高纬在北方;南半球则相反。

温度的地理和时间变化

温度的地理和时间变化

2.冻害:温度降到冰点以下,植物组织发生冰冻而引起的伤害。
`
?原因:
冰点以下,细胞间隙形成冰晶,导致细胞失水而死亡。
东北林业大学森林资源与环境学院 *2024年3月14日
三、温度对植物的影响
温度与伤害
❖ 低温危害
3.冻举:又称冻拔。土壤反复冻融,使树苗被完全拔出土壤。
是寒冷地区更新造林的危害之一。
林内雨量=滴落量+径流量+穿透雨量 林外雨量:在连续降雨的一段时间内,林冠上部或旷地雨量。 树冠截留雨量=林外雨量-林内雨量
影响林冠截留雨量的因素:
树种特性,森林层次结构,降雨强度
入渗土壤的水
初渗率:在水分渗入土壤中时,在初期入渗速率很大,即初渗率。
终渗率:初渗率在短时间内即急剧下降,最后趋于稳定,即终渗率。
森林 森林草原 荒漠
湿润度(P/E):年平均降水量(mm)与潜在蒸发量之比
干燥度(K):可能蒸发量与同期降水量之比。
我国采用大于10℃的活动积温乘以0.16倍作为可能蒸发量。
`
计算公式: K=0.16∑t/r (100页表6-4)
干燥度
水份状况
自然植被
≤0.99
湿润
森林
1-1.49
半湿润
森林草原
1.50-3.99
东北林业大学森林资源与环境学院 *2024年3月14日
Water in the air vapor, cloud and mist
◆ It is in common use that denote the vapor in the air via relative humidity :A/B * 100%
东北林业大学森林资源与环境学院 *2024年3月14日

高中地理之气温

高中地理之气温

气温一、气温气温:指空气的温度,常用摄氏度(℃))表示。

二、气温的时空变化1、气温的时间变化(1)日变化①最高:地方时14时左右。

(因为太阳辐射把热量给地面,地面辐射把热量给大气需要一个过程。

)最低:日出前后。

②日均温:把一天中8时、14时、20时、2时测得的气温相加再除以4。

③气温日较差及其影响因素气温日较差:一天中最高气温与最低气温的差。

影响因素:1)天气(晴天气温日较差>阴天气温日较差)。

2)地形(凹地气温日较差>凸地气温日较差),如山谷气温日较差高于山顶气温日较差。

原因:低凹地形,通风不良,夜间常为冷空气下沉汇合处,且受地面影响较大。

凸地因风速较大,且与四周大气接触广,受地面影响小,温差小。

特殊:大尺度高原山地,海拔越高,日较差越大。

海拔高,空气密度小,对太阳辐射削弱作用降低,晚上保温作用弱。

3)海陆即下垫面比热容(陆地气温日较差>海洋气温日较差)。

4)纬度(低纬度地区气温日较差>高纬度地区气温日较差)。

原因:纬度越高,太阳高度角日变化越小,日较差越小。

5)季节(中纬地区:夏季气温日较差>冬季气温日较差)。

原因:太阳辐射日变化夏季比冬季大得多。

低纬地区太阳辐射日变化随季节变化很小,极地地区冬有极夜、夏有极昼,两地太阳辐射日变化随季节影响变化不大,日较差不大。

6)植被(裸地气温日较差>绿地气温日较差;沙土日较差>粘土日较差;深色土日较差>浅色土日较差)。

(2)年变化①气温最高与最低月份温馨提示1)地面储热,因此年内气温最高和最低值落后太阳辐射最强和最弱的月份1~2个月。

2)南半球相反。

3)海洋延后一个月。

(海洋热容量大,增温降温慢)②气温年较差:一年中月均温最高值与月均温最低值之差。

1)随纬度升高年较差变大,因为太阳辐射年变化随纬度增大而增大。

赤道附近,昼夜几乎相等,最冷月和最热月热量收支相差不大,年较差很小。

极地地区,昼夜长短变化大,冬寒夏凉,年较差大。

地理高考知识点气温的空间分布

地理高考知识点气温的空间分布

地理高考知识点-气温的空间分布地理网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以下就是全文阅读,欢迎大家跟小编一起学习。

气温的空间分布:(1)气温的垂直分布:对流层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递减(2)气温的水平分布:①纬度分布:气温都从低纬向两极递减:在南北半球上,无论7月或1月,这是一般规律,∵低纬地区获得太阳辐射能量多,气温就高;高纬地区获得太阳辐射能量少,气温就低。

我国热量最丰富的地区:海南岛②海陆分布:夏季陆地﹥海洋,冬季海洋﹥陆地;南半球的等温线比北半球平直:说明:南半球同纬度地区气温变化不大。

∵南半球海洋比北半球广阔得多。

③气温高的地方,等温线向高纬凸出,反之,气温低的地方,等温线向低纬凸出。

北半球同一纬度上,一月等温线向南(低纬)凸出,海洋上则向北(高纬)凸出。

(7月份正好相反)。

∵在同一纬度上,冬季大陆气温比海洋低,夏季大陆气温比海洋高。

【记法】:一陆南凸;高高低低。

④7月世界最热在北纬20&deg;-30&deg;的沙漠地区。

1月北半球最冷在西伯利亚。

世界最低温在南极洲大陆上。

气温年较差:(1)影响因素:海陆热力性质;地表植被水分状况;云雨多少。

(2)变化规律:内陆﹥沿海,大陆性气候﹥海洋性气候,裸地﹥草地﹥林地﹥湖泊,晴天﹥阴天。

(3)气温年较差低纬小,高纬大(∵低纬正午太阳高度、昼夜长短的变化幅度小;高纬相反)(4)注意:影响气温分布的因素:①纬度(纬度低气温高,纬度高气温低);②地形、地势(海拔每升高1000米,气温降低6℃。

);③下垫面性质(海陆位置、植被状况);④天气状况(白天晴天比阴雨天气温高,多云的夜晚比晴朗的夜晚气温高)。

第 1 页。

气温的分布与变化

气温的分布与变化

气温的分布与变化一、气温的空间分布指气温在全球各地区分布状况及其有规律的变化,叫气温的空间分布。

就全球而言,气温的空间分布从低纬到高纬递减分布规律。

全球最高气温绝对值出现在北纬30°大陆内部的沙漠中;北半球最低气温绝对值出现在西伯利亚;全球最低气温绝对值出现在南极大陆上。

我国最高气温出现在新疆吐鲁番盆地中,最高值达48.9℃;最低气温出现在黑龙江的漠河地区,气温达-52.3℃。

气温的垂直变化,一般规律是海拔每升高100米,气温下降0.6℃。

二、阿济济耶有世界“热极”之称,位于北非利比亚的首都黎波里以南约50~100千米处。

这里气候炎热少雨,终年高温,1月份平均气温在20℃以上,夏季平均气温在30℃以上。

在这里测得的世界气温最高绝对值记录为57.8℃,称为世界热极。

三、气温垂直递减率又称“气温直减率”或“垂直温度梯度”。

大气近地面这层叫对流层,对流层内的温度在正常情况下是随高度增加而降低的。

这是因为对流层空气的热源来自地面,太阳辐射透过大气层首先使地温升高,地面再以辐射的形式将热传给大气,因此,越近地面的空气获得的热量越多,温度越高。

在对流层的不同高度,气温垂直递减率并不相同,平均为0.6℃/100米,即每升高100米,气温下降0.6℃。

气温垂直递减率的减小随纬度、季节、湿度等条件不同而不同。

陆地上夏季因近地面层气温升高而使气温直减率增大,冬季近地面层气温低,气温直减率减小。

同理,白天直减率要大于夜晚,干燥地区或干燥季节直减率要大于湿润地区或湿润季节,低纬气温直减率大于高纬。

利用垂直递减率计算某地的气温或高度计算方法:分三步进行:1.求两地高差 H1-H22.求两地温差 T1-T23.T1-T2=(H1-H2)×0.6℃/100米。

4个未知数中,只要知道了3个,即可求得第4个。

四、等温线弯曲的分布规律五、影响等温线分布的因素等温线变化示意图解说影响因素等温线平直与纬线平行太阳辐射能量因纬度而不同太阳辐射(或纬度)等温线大体与海岸线平行气温由沿海向内陆递变海洋影响程度不同夏季:内陆向高纬凸冬季:内陆向低纬凸A、B、C同纬度,B处内陆。

气温和降水

气温和降水

气温日较差的一般规律
大陆性气候>海洋性气候 盆地>山地 晴天>阴天 随纬度增高而减少
地势 天气
下垫面
地势高, 大气稀薄
晴朗地地的势势天气
比热容大
比热容小
大气的削弱 和保温作用弱
地面增 降温慢
地面增 降温慢
昼夜温差大
昼夜温差小 昼夜温差大
气温日较差的一般规律
• 一般随纬度增高而增大 • 北半球陆地气温7月最高,1月最低 • 北半球海洋气温8月最高,2月最低
气温和降水
什么叫气温?
是指大气的温度, 也就是空气的冷热程度
一. 气温
1.气温的时间分布规律
• 日变化
气温℃
32
30
28
26
今日最低温:23℃
出现时间:日出前后
24
23℃
22
今日最高温:29℃ 出现时间:午后2时
29℃
2 4 6 8 10 12 14 16 18 20 22 24 时
气温日较差:一天中的最高温-最低高 海拔高
距离冬季风源地进
位于冬季风的迎风坡
小结:
时间分布规律
日变化
气温日较差的一般规律
气温
空间分布规律
影响气温的因素: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形、洋流、大气、下垫面、人类活动
2.气温的空间分布规律
• 从低纬向高纬递减 • 同纬度夏季陆地气温高于海洋气温,冬季相反 • 山区气温随海拔升高而降低
3.影响气温的因素
• 纬度位置:纬度高低→太阳高度大小、白昼时间长短→太阳辐射能
• 海陆位置:海洋性气候?大陆性气候?
• 地形:地势高低
• 洋流:寒流与暖流
• 大气:
天气状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气温空间分布和时间变化
主要知识点: 1气温垂直分布 2气温水平分布
3气温日变化和年变化 一、气温垂直分布
⑴读下表记忆低层大气的主要成分及作用
⑵读下图比较对流层和平流层的主要特点
答案:对流层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递减;空气以对流运动为主;天气现象复杂多变
平流层气温随高度增加而增减;空气以平流运动为主;天气晴朗稳定
重要结论:
1对流层气温垂直递减率:6℃/1000米 2上冷下热利于空气对流
低层大气组成
体积(%) 作用
干 洁
空 气
N 2 78 地球生物体蛋白质的重要组成部分
O 2 21 人类和一切生物维持生命活动所必需的物质 CO 2 0.033
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基本原料,并对地面起保温作用
03 很少
能吸收太阳紫外线,对地球上的生物起着保护作用
水汽 很少
产生云、雨、雾、雪等天气现象;影响地面和大气的温度
固体杂质 很少
作为凝结核,是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
图2为北半球中纬度某地某日5次观测到的近地面气温垂直分布示意图。

当日天气晴朗,日出时间为5时。

读图回答3~4题。

(10高考文综卷)
3.由图息可分析出
A.5时、20时大气较稳定
B.12时、15时出现逆温现象
C.大气热量直接来自太阳辐射
D.气温日较差自下而上增大
4.当地该日
A.日落时间为17时
B.与相比白昼较长
C.正午地物影子年最长
D.正午太阳位于正北方向
答案:3.A 4.B
二、气温水平分布
世界气温水平分布规律
①在南北半球上,无论 7 月或 1 月,气温都是从低纬向两极递减。

②南半球的等温线比北半球平直
③北半球,1月份大陆上的等温线向南(低纬)凸出,海祥上则向北(高纬)凸出;7 月份正好相反。

④7 月份,世界上最热的地方是北纬20°-30°大陆上的沙漠地区。

1 月份,西伯利亚形成北半球的寒冷中心。

世界极端最低气温出现在冰雪覆盖的南极洲大陆上。

中国一、七月气温分布特点?
一月:由南向北降低,南北温差大
七月:除青藏高原和高山外,普遍高温,南北温差小
16
16
-
- 16
- 32
- 16
- 8 - 8 - 16 - 16 - 16
- 16 我国一月 平均 气温分布图
三、气温日变化和季节变化
1为什么气温最低值出现在日出前后?最高气温出现在午后2时?
日出前后,地面辐射散失热量和吸收太阳辐射热量达到平衡时,地面储存热量最少,地面温度最低,随后气温达最低值;
日出后地面获得的太阳辐射热量多于地面辐射散失的热量,地面储存的热量增加,地面温度升高,当午后地面辐射散失热量和吸收太阳辐射热量达到平衡时,地面储存热量最多,地面温度最高,地面辐射在把热量传给大气还需要一段时间,午后2是气温达最高值;
2北半球陆地上和海洋上最冷和最热的月份?原因是什么?
陆:7月最热;1月最冷
海:8月最热;2月最冷
地面储存热量的缘故,7月地面储存热量最多,1月最少。

四、气温日较差和年较差
1、青藏高原为什么昼夜温差(气温日较差)大?
青藏高原的海拔高,空气稀薄,晴天多,大气洁净,白天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所以太阳辐射强,温度高;晚上大气逆辐射弱,气温低;所以昼夜温差大。

2、阴天比晴天的气温日较差小
白天云层反射太阳辐射,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少,气温低;夜间,云层使大气逆辐射增强,地面辐射散失热量少,近地面气温不太低,所以阴天比晴天气温日较差小
3、月面温度昼夜温差大的原因
月球无大气,白天太阳辐射未经削弱,直接到达月面,增温高;夜间,无大气的保温作用,月
面辐射散失热量多,月面温度很低;月球自转周期长;月面由岩石组成,比热容小,温度变化快。

五、等温线图的阅读
等温线是温度相等的各点的连线。

其判读方法一般是根据等温线的数值大小、疏密程度、排列方向、弯曲形状等特点,判断气温分布特点,进而推断某一地理事物和现象的分布变化特点及原因。

①根据等温线的数值递变规律判断南北半球。

②根据等温线的疏密判断温差大小及分析原因。

③根据等温线走向特点分析影响因素:
a.若等温线与纬线大致平行,表明该地主要受纬度因素的影响;
b.若等温线与海岸线平行,表明该地受海陆分布影响显著;
c.如果等温线与等高线平行,则表明该地气温受地形影响。

④根据等温线弯曲分布情况来判断下垫面状况(海陆差异、地势起伏、洋流分布等)。

⑤找出某区域不同季节气温极值及分析原因等。

例一读某区域气温图,图中A、B分别为陆地或海洋,1、2、3为同纬度的三个点,完成下列要求。

(1)图中区域的位置是________(南或北)半球。

【相关考点】利用等温线图判断南、北半球。

(解析)等温线数值由南向北递减─→北半球。

等温线数值由北向南递减─→南半球。

(参考答案)北半球。

(2)1处的温度值为________(>,=,<)15℃,2处的温度值为________(>,=,<)15℃,3处的温度值为________(>,=,<)15℃。

【相关考点】利用等温线图判断某点的温度值。

(解析)在同一条等温线上温度相同,处于两条等温线间的点温度介于两条等温线间。

(参考答案)> = <
(3)若A处为陆地,B处为海洋,则图中区域所处的季节为________(夏季或冬季)。

【相关考点】利用等温线图判断某点的季节。

(解析)陆地气温高于海洋─→夏季海洋气温高于陆地─→冬季
(参考答案)夏季
(4)若A处为海洋,B处为陆地,则图中区域所处的时间为________(一月或七月)。

【相关考点】利用等温线图判断某点的时间。

(解析)北半球夏季─→七月,冬季─→一月
南半球夏季─→一月,冬季─→七月
(参考答案)一月
(5)若此图为七月份等温线图,试判定A处为________(海洋或陆地),B处为________(陆地或海洋)。

【相关考点】利用等温线图判断海陆分布。

(解析)七月:等温线北凸─→陆地;南凸─→海洋
一月:等温线北凸─→海洋;南凸─→陆地
(参考答案)陆地海洋
(6)若此图A处为海洋,B处为陆地,试判定1与3两处中,气温日较差较大的是________,气温年较差较小的是________。

【相关考点】利用等温线图判断气温日较差与年较差的大小。

(解析)同纬度地区,气温日较差─→陆地大于海洋
同纬度地区,气温年较差─→陆地大于海洋
(参考答案)3 1
例二读“等温线图”,回答下列问题。

(1)C处气温差比D处________(大或小)。

【相关考点】利用等温线图判断温差。

(解析)等温线密集─→温差大;等温线稀疏─→温差小
(参考答案)大
(2)A点的气温在_________℃以下,该处可能为_________(山地或盆地);B点的气温在_________℃以上,该处可能为_________(山地或盆地)。

【相关考点】利用等温线图判断地形。

(解析)等温线闭合时
中心气温高─→中心地势低─→盆地
中心气温低─→中心地势高─→山地
(参考答案)4 山地 28 盆地
(3)EF为同纬度地区上的两点,试估算EF间的相对高度是。

【相关考点】利用等温线图判断两地相对高度。

(解析)在同纬度地区,大致海拔每升高100米,下降0.6℃。

(参考答案)4000m
小知识:
你知道气象台怎么测气温吗?区别气温日较差和日均温的差异?气温日较差与农业生产的关系?
气温是离地面1.5米百叶箱的温度计所测的数值,一般一天测4次,分别在时间2时、8时、14时、20时,这四次气温的平均值即为日平均气温;一个月的日均温的平均值是月均温;12个月的月均温的平均值是年均温。

气温日较差是一日最高温和最低温的差,日较差大有利于作物积累有机质(或糖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