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气温度的时间变化和空间分布

合集下载

第四节 大气温度随时间的变化

第四节 大气温度随时间的变化
第四节 大气温度随时间的变化 一、气温的周期性变化
1、气阳辐射
最大值 12点 原因
地面温度
13点
大气(温度)
14—15点 大气接收地 面辐射需要 一个过程而 不是瞬间
太阳高度角最大
12点之后地面热量 仍然得大于失,温 度还要上升一段时 间
(2)最低气温:次日日出前, 日较差:一天中最高温与最低温的差值。 其变化规律为: 纬度:低纬大于高纬,从副热带向两极递减

气温年较差变化规律:
纬度:随着纬度的增加而增大
在赤道地区太阳高度角终年相差不大,最冷月和最热
月热量收支差别不明显所以气温年较差较小 。


在高纬地区夏季太阳直射北回归线与冬季太阳直射南
回归线时的太阳高度角相差极大,所以年温差也较大。

海陆:陆地大于海洋(1、7月
2、8月)

二、气温的非周期性变化 受大气运动影响
低纬 正午太阳高度角大 接受的太阳辐射多 最高温度高 夜间放出的也多 差值大
高纬 正午太阳高度角小 接受的太阳辐射少 最高温度低 夜间放出的也少 差值小 季节:夏季大于冬季 地表性质:陆地大于海洋;山谷、河川、盆地大于山峰凸地形 云量:晴天大于阴天
新疆气候概况
……
(摘自《天山网》)
/GB/channel11/51/200206/20/13908.html
某地的气温:周期性变化为主 非周期变化为辅


日较差
阴晴
日变化 规律 第四节 大气温度随 时间 的变化 年变化 规律 纬度 海陆 年较差 海陆 地形 季节 纬度
新疆气候的又一特点是气温日较差大。一般是白
昼气温升高快,夜里气温下降大。许多地方最大的气

气象学第三章

气象学第三章

傍晚转变型(由日射型向辐射型过渡): 图中19时
15
影响土温变化的因素 土壤本身的物理特性:
土壤含水量、热容量、导热率、导温率 土壤颜色、土壤机械组成及腐殖质
外界条件: 地形起伏、地面覆盖物 天气、气候条件 纬度、季节、太阳高度角
16
海陆增温和冷却差异
同样的太阳辐射下,海洋吸收的太阳能多于陆地吸收的太 阳能; 陆地吸收的太阳能分布在很薄的地表面上,而海水吸收的 太阳能分布在较厚的水层中;
d
干中性湿 不稳 绝对不稳定
35
五、大气中的逆温
概念 逆温 在一定条件下,气温随高度的增高而增加,气温 直减率为负值的这种现象称为逆温。 阻塞层 当发生逆温时,冷而重的空气在下,暖而轻的
空气在上,不易形成对流运动,使气层处于稳定状
态,阻碍了空气垂直运动向上发展,因而又称阻塞 层。
36
逆温的分类(按成因) 辐射逆温、湍流(即乱流)逆温、平流逆温、下沉逆 温、地形逆温、锋面逆温和融雪逆温等。 辐射逆温 定义:夜间由地面、雪面或冰面、云层顶部等辐 射冷却形成的逆温。 厚度:一般为200~300m。高纬地区冬季有时可 达2,000m左右。 出现时间:大陆上常年都可出现,以冬季最强, 夏季最弱。
28
绝热冷却
气块上升:体积↑,对外做功→内能↓→T↓→绝热冷却。 因气块绝热上升而使温度下降的现象,称为绝热冷却。 干绝热直减率(γ
d

在大气静力平衡的条件下,干空气和未饱和的湿
空气因作干绝热升降运动而引起气块温度随高度的变
化率,称之为干绝热直减率。
d = 0.98℃/100m 1℃/100m
最低气温
日出前后 日出前后
19
2、日较差随高度的升高而减小。

天气与气候知识点

天气与气候知识点

气温专题一、气温的定义、热源、影响因素及变化1、定义:是指大气的冷热程度2、热源:根源是太阳辐射;直接热源是地面辐射3、影响因素:(1)太阳辐射:由低纬向高纬递减(2)地面状况:海陆分布(大陆性与海洋性);地形(海拔、山脉走向、阴阳坡、盆地、迎风坡背风坡);洋流(3)大气环流(4)人类活动:热岛效应、雨岛效应、沙漠效应、阳伞效应、温室效应、火炉效应,湖泊效应,绿洲效应4、气温的时间变化:(1)日变化:最高在14时,最低在日出前后;(2)年变化:北半球:陆地(7月最高、1月最低);海洋(8月最高,2月最低)南半球:陆地(1月最高、7月最低);海洋(2月最高,8月最低)二、气温特征描述指标:年均温、最热月、最冷月均温、气温日较差、气温年较差大小1、气温日较差及其影响因素:(1)气温日较差——一天中最高气温与最低气温的差值①.温度高低取决于热量收支状况,由盈余转为亏损时,温度最高,由亏损转为盈余时,温度最低。

②.地面温度13时达最高,地面辐射最强。

③.气温14时最高,日出前后最低。

其差值为气温日较差。

(2)影响气温日较差的因素①太阳辐射——纬度和季节(通过影响太阳高度而影响);低纬____高纬;夏季___冬季(尤以中纬最明显)②下垫面(海洋和陆地、沿海和内陆;平原和山地;裸地和植被覆盖地等);海陆:沿海____内陆地形地势:山麓____山顶;凹地____高地。

植被:好____差③气候和天气状况:晴天_____阴天2、气温的年较差及影响因素(1)气温年较差——最高月均温与最低月均温的差值(2)影响气温年较差的因素①纬度:高纬____低纬②海陆:沿海____内陆;干燥_____湿润③地形地势:盆地_____山地④植被:好____差三、气温的表示方法:等温线(空间分布);气温变化曲线(时间变化)四、气温的空间分布1、水平分布:(1)世界气温分布的一般规律:①赤道及其附近地区气温最高,由赤道向两极,气温逐渐降低。

大气温度的时间变化和空间分布

大气温度的时间变化和空间分布
2006-9-30 26
2006-9-30 17
辐射日总量 (J/m2·d)
地面太阳辐射日总量的时空分布
(设透明系数a=0.7,用数值积分法计算) 设透明系数a=0.7,用数值积分法计算)
纬度 0 10 20 30 40 50 60
18
70 90 80
2006-9-30
冬至
春分
夏至
秋分
冬至

年较差的影响因素: 年较差的影响因素: 1、纬度: 这是对气温年较差影响最大的 因素。一般来说,气温年较差随纬度的升 高而增大。 原因:太阳辐射的年变化幅度随纬度的 增高而增大。因为一年中昼夜长短的变化 幅度随纬度增大。 2、海陆分布 3、海拔 4、气候干 湿 5、雨季
2006-9-30
绝对不稳定 干中性 湿不稳
10
不稳定能量
• 不稳定能量就是气层中可使单位质量空气 块离开初始位置后作加速运动的能量。 • 气层能提供给气块的不稳定能可分为下述 三种情况:
2006-9-30
11
大气稳定度对大气污染的影响
• 大气稳定度对烟流扩散有很大的影响,不同稳定度导致从烟囱 排出的烟羽形状不同。下面是与稳定度有关的五种典型烟流:
F2006-9-30 = 0 → a = 0 ,中性状态。 1 −G
6
2006-9-30
7
∴ 判断大气是否稳定:
> 对于未饱和空气、干空气,可利用 γ − γ d = 0 来判断; < > 而对饱和空气而言,用 γ − γ m = 0 来判别, <
一般实验时用此法,但不实用,实际应用中常用另一种方法。 ②用位温梯度判别
2006-9-30
24
祝同学们假期快乐,注意安全! 祝同学们假期快乐,注意安全!

温度的地理和时间变化

温度的地理和时间变化

2.冻害:温度降到冰点以下,植物组织发生冰冻而引起的伤害。
`
?原因:
冰点以下,细胞间隙形成冰晶,导致细胞失水而死亡。
东北林业大学森林资源与环境学院 *2024年3月14日
三、温度对植物的影响
温度与伤害
❖ 低温危害
3.冻举:又称冻拔。土壤反复冻融,使树苗被完全拔出土壤。
是寒冷地区更新造林的危害之一。
林内雨量=滴落量+径流量+穿透雨量 林外雨量:在连续降雨的一段时间内,林冠上部或旷地雨量。 树冠截留雨量=林外雨量-林内雨量
影响林冠截留雨量的因素:
树种特性,森林层次结构,降雨强度
入渗土壤的水
初渗率:在水分渗入土壤中时,在初期入渗速率很大,即初渗率。
终渗率:初渗率在短时间内即急剧下降,最后趋于稳定,即终渗率。
森林 森林草原 荒漠
湿润度(P/E):年平均降水量(mm)与潜在蒸发量之比
干燥度(K):可能蒸发量与同期降水量之比。
我国采用大于10℃的活动积温乘以0.16倍作为可能蒸发量。
`
计算公式: K=0.16∑t/r (100页表6-4)
干燥度
水份状况
自然植被
≤0.99
湿润
森林
1-1.49
半湿润
森林草原
1.50-3.99
东北林业大学森林资源与环境学院 *2024年3月14日
Water in the air vapor, cloud and mist
◆ It is in common use that denote the vapor in the air via relative humidity :A/B * 100%
东北林业大学森林资源与环境学院 *2024年3月14日

第二章(第四节)大气温度的时空变化

第二章(第四节)大气温度的时空变化

b)世界气温分布特征 北半球等温线7月份比1月份稀疏,说明7 ① 北半球等温线7月份比1月份稀疏,说明7月份北半 球南北温差小, 月份北半球南北温差大。 球南北温差小,而1月份北半球南北温差大。 冬季北半球等温线在大陆上凸向赤道, ② 冬季北半球等温线在大陆上凸向赤道,海上凸向极 夏季相反,说明冬季大陆上温度较海上低, 地,夏季相反,说明冬季大陆上温度较海上低,夏季大陆 温度高于海洋。 温度高于海洋。 最高温度带在10 20° 附近,称热赤道。 10~ ③ 最高温度带在10~20°N附近,称热赤道。
二、气温的空间分布 1.气温的水平分布 1.气温的水平分布
a)等温线分布与温度场 等温线稀疏:表示温差小,温度分布均匀; ① 等温线稀疏 : 表示温差小 , 温度分布均匀 ; 反之 气温变化大。 气温变化大。 等温线平直:表示影响因素少,弯曲性大, ② 等温线平直 : 表示影响因素少 , 弯曲性大 , 影响 因子多,分布复杂。 因子多,分布复杂。 等温线东西排列:表示温度随纬度而变, ③ 等温线东西排列 : 表示温度随纬度而变 , 纬度影 响为主。 响为主。 等温线与海岸线平行:表示主要受海洋影响。 ④等温线与海岸线平行:表示主要受海洋影响。 等温线凸向低温方向:表示暖舌: ⑤ 等温线凸向低温方向 : 表示暖舌 : 此处气高于周 围。 等温线凸向高温方向:表示冷舌: ⑥ 等温线凸向高温方向 : 表示冷舌 : 此处气温低于 周围。 周围。
思 考 题
名词:太阳常数;大气透明系数;大气质量; 1. 名词:太阳常数;大气透明系数;大气质量;大气 逆辐射;地面有效辐射;地面辐射差额;黑体;位温; 逆辐射;地面有效辐射;地面辐射差额;黑体;位温;干 绝热过程;湿绝热过程;大气层结稳定度。 绝热过程;湿绝热过程;大气层结稳定度。 太阳辐射经过大气时受到那些削弱?削弱规律如何? 2. 太阳辐射经过大气时受到那些削弱?削弱规律如何? 海陆热力差异表现在那几方面? 3. 海陆热力差异表现在那几方面?对温度变化有何影 响? 如何判断大气层结稳定度? 4. 如何判断大气层结稳定度? 何谓逆温?对流层中常见那几种逆温? 5. 何谓逆温?对流层中常见那几种逆温?它们是如何 形成的? 形成的? 影响气温日变化、年变化的因子有那些? 6. 影响气温日变化、年变化的因子有那些? 7.为什么不同纬度、季节、时间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不 7.为什么不同纬度、季节、 为什么不同纬度 同?

空气的温度和湿度变化

空气的温度和湿度变化

空气的温度和湿度变化空气的温度和湿度是大气中两个重要的气象要素,它们对人类和自然界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空气温度和湿度的变化规律以及它们对我们生活的影响。

一、空气温度的变化空气温度是指空气中分子热运动带来的热量。

它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太阳辐射、大气层结构、地面特性等。

在不同的地方和不同的时间,空气温度会发生变化。

1. 季节性变化:随着四季的更替,空气温度呈现出明显的季节性变化。

夏季,由于太阳的直射,温度较高;冬季,太阳角度较低,温度较低。

春秋季则介于两者之间。

2. 日变化:每天中午空气温度最高,但在夜晚达到最低点。

这是因为夜晚没有太阳辐射,地面散失热量,导致空气温度下降。

3. 地理位置的影响:不同的地理位置会有不同的气候特征,从而影响空气温度的变化。

例如,赤道附近气温高,而极地地区气温低。

4. 高度的影响:随着海拔的升高,大气层压力下降,空气稀薄,导致温度下降。

这也是为什么山区气温较低的原因之一。

空气温度的变化直接影响着我们的生活。

人们会根据温度的高低选择合适的衣物来保持舒适,同时,不同的温度也对农作物的生长和动物的适应能力产生影响。

二、空气湿度的变化空气湿度是指空气中的水蒸气含量。

它也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温度、大气运动等。

空气湿度的变化对气候和人类生活都有重要的影响。

1. 季节性变化:空气湿度在不同季节表现出不同的特点。

夏季,由于水汽蒸发增多,湿度相对较高;冬季,水汽减少,湿度相对较低。

2. 时间变化:空气湿度在一天中也会有变化。

通常在清晨湿度较高,而在中午相对较低。

3. 地域差异:不同的地区由于地理位置、地形等因素,湿度也有所差异。

例如,沿海地区湿度一般较高,而内陆地区湿度较低。

4. 降水的影响:降水会增加空气中的湿度,尤其是暴雨等强降水。

而降水之后,湿度通常会下降。

空气湿度的变化对人的健康和环境有着重要的影响。

过高的湿度会造成不适,容易滋生细菌和霉菌,影响人们的居住环境。

而过低的湿度则会导致空气干燥,容易引发呼吸道问题。

初中地理气温的变化与分布知识点

初中地理气温的变化与分布知识点

初中地理气温的变化与分布知识点一、气温的变化与分布1、气温是指大气的温度。

生活中,人们比较关心一天中的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

2、描述一个地区的气温,还需要使用日平均气温、月平均气温和年平均气温。

3、一个地区的气温变化是有规律的,以一天为周期的气温变化叫气温日变化;以一年为周期的气温变化叫气温年变化。

4、通过用气温曲线图表示气温在时间上的变化。

5、一天中,最高气温出现在午后2时左右,最低气温出现在日出前后;最高气温与最低气温的差叫气温日较差。

6、一年中,北半球气温,通常大陆上7月份最高,1月份最低,海洋上8月最高,2月最低。

(南半球相反)。

一年内的最高月平均气温与最低月平均气温的差叫气温年较差。

7、气温的观测仪器有温度计、最高温度表、最低温度表,都放置在百叶箱(离地面1.5米高)中。

自动气象观测每逢整点记录一次,人工时8、14、20、2各记录一次。

8、世界各地冷热不同,气温的分布有很大差别,通常用等温线图来表示气温的水平分布。

在等温线图上,同一条等温线上各点的气温相等。

9、根据等温线的延伸方向,来判读气温递变的方向:如等温线沿东西方面延伸,说明南北方向存在气温差异。

10、根据等温线的疏密程度,分析气温差异(简称温差)的大小:如等温线稀疏的地区,气温差异小;而相反,等温线密集的地区,气温差异大(新疆有说法:早穿皮袄午穿纱)。

11、根据等温线的'闭合情况,判断高低温中心的分布:如:等温线呈闭合形状时,如果中心气温低,表示这里是低温中心;反过来就是高温中心。

12、读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可以发现:北半球等温线数值由南向北递减,南半球等温线数值由北向南递减,也就是说:气温大致由低纬向高纬递减(气温降低)。

13、在山地和丘陵,气温随海拔升高而降低。

大致每升高100米,气温约下降0.6℃。

也就是每升高1000米,气温下降6℃.[气温的垂直变化]如江西庐山成为夏季避暑胜地的原因就是因为地势高,所以气温低。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6-9-30 19
由太阳直接辐射日总量的分布可知年较差的变化
2006-9-30
20
• 2.气温的非周期性变化 气温的非周期性变化(non-periodic 气温的非周期性变化 variation of air temperature)
变化原因: 变化原因: 天气突变 大规模冷暖空气的活动
2006-9-30

∂θ θ = (γ d − γ ) ∂Z T
∂θ ∂ Z > 0, γ > γ d 时,气层稳定 ∴ ∂ θ < 0, γ < γ 时,气层不稳定 d ∂Z ∂θ ∂ Z = 0, γ = γ d 时,气层中性 2006-9-30
8
③用层结曲线(大气温度随高度变化曲线)和状态曲线(即上 用层结曲线(大气温度随高度变化曲线)和状态曲线( 升空气块的温度随高度的变化曲线)的分布来判断大气稳定度。 升空气块的温度随高度的变化曲线)的分布来判断大气稳定度。
F2006-9-30 = 0 → a = 0 ,中性状态。 1 −G
6
2006-9-30
7
∴ 判断大气是否稳定:
> 对于未饱和空气、干空气,可利用 γ − γ d = 0 来判断; < > 而对饱和空气而言,用 γ − γ m = 0 来判别, <
一般实验时用此法,但不实用,实际应用中常用另一种方法。 ②用位温梯度判别
2006-9-30
2
大气稳定度(atmospheric 大气稳定度 stability)
• 大气稳定度是指气块受任意方向扰动后,返回或远离原平 衡位置的趋势和程度。 • 它表示在大气层中的个别空气块是否安于原在的层次,是 否易于发生垂直运动,即是否易于发生对流。假如有一团 空气受到对流冲击力的作用,产生了向上或向下的运动, 那末就可能出现三种情况: 1、如果空气团受力移动后,逐渐减速,并有返回原来高度 的趋势,这时的气层,对于该空气团而言是稳定的 (stable) ; 2、如空气团一离开原位就逐渐加速运动,并有远离起始高 度的趋势,这时的气层,对于该空气团而言是不稳定的 (unstable) ; 3、如空气团被推到某一高度后,既不加速也不减速,这时 的气层,对于该空气团而言是中性气层(neutral) 。
21
大气温度的空间分布
• 气温垂直梯度: 气温垂直梯度: 气温随高度的分布,称为温度层结 (temperature stratification)。大气温度的铅直分 布一般用气温垂直梯度(气温直减率,vertical temperature gradient)来表示。 气温直减率( γ ):实际气层中高度每变化单位 高度时气温的降低值。 在对流层中,气温随高度 的升高而降低, γ>0 。 但 γ 的值是随时、随地改变的,不是常数! 请注意γ与γd 、 γm的区别!
2006-9-30 22
逆温
1、定义:温度随高度的增加而增加,此时 。 2、逆温与研究污染有关的因素: ①逆温层的消失时间; ②逆温层底的高度; ③逆温层的厚度; ④逆温的强度(温度随高度的变化情况)。 不同季节都应掌握上述数据。 逆温的最危险状况是逆温层正好处于烟囱排放口。 3、逆温形成的过程 形成逆温的过程多种多样,最主要有以下几种: ①辐射逆温(较常见);②平流逆温;③锋面逆温; ④湍流逆温;⑤下沉逆温。
2006-9-30 17
辐射日总量 (J/m2·d)
地面太阳辐射日总量的时空分布
(设透明系数a=0.7,用数值积分法计算) 设透明系数a=0.7,用数值积分法计算)
纬度 0 10 20 30 40 50 60
18
70 90 80
2006-9-30
冬至
春分
夏至
秋分
冬至

年较差的影响因素: 年较差的影响因素: 1、纬度: 这是对气温年较差影响最大的 因素。一般来说,气温年较差随纬度的升 高而增大。 原因:太阳辐射的年变化幅度随纬度的 增高而增大。因为一年中昼夜长短的变化 幅度随纬度增大。 2、海陆分布 3、海拔 4、气候干 湿 5、雨季
2006-9-30
绝对不稳定 干中性 湿不稳
10
不稳定能量
• 不稳定能量就是气层中可使单位质量空气 块离开初始位置后作加速运动的能量。 • 气层能提供给气块的不稳定能可分为下述 三种情况:
2006-9-30
11
大气稳定度对大气污染的影响
• 大气稳定度对烟流扩散有很大的影响,不同稳定度导致从烟囱 排出的烟羽形状不同。下面是与稳定度有关的五种典型烟流:
平展型 扇型
漫烟型 波浪型 熏烟型
爬升型 锥型 屋脊型
2006-9-30 12
大气温度随时间的变化
• 气温随时间的变化有两种周期:年变化和 日变化。 • 气温的周期性变化类似于正弦函数的变化, 因此可用与正弦函数类似的几个特征量来 表示其变化规律。 • 表示正弦函数的特征量有: • 平均值 • 振幅 • 位相
2006-9-30
24
祝同学们假期快乐,注意安全! 祝同学们假期快乐,注意安全!
2006-9-30
25
γm
作业
• 写出等温大气压高方程的表达式,举例说 明其应用的方面。 • 求出气压为1000hPa,气温分别为30℃和 ﹣30℃的饱和湿空气的虚温差。说明虚温 差在高温,高湿时大,还是低温,低湿时 大? γ • 为何湿绝热直减率小于干绝热直减率? m γ 的大小与什么有关?如何通过 γ m , d ,γ 判 断大气的层结稳定度?
2006-9-30 16
• (2)气温的年变化 气温的年变化(annual variation) 气温的年变化 特点: 特点: 回归线以外的地区为单波型:最高为7月, 最低为1月,海上落后一个月; 回归线之间赤道附近地区为双波型:最高 为4、10月,最低为7,1月。 原因:太阳直射点的季节变化,在赤道附 近地区,一年有两次太阳直射。
2006-9-30 13
• 类似地可引出表示温度变化的特征量: 类似地可引出表示温度变化的特征量: • 平均温度(mean temperature):日平均温度、年 平均温度 平均温度 • 振幅 振幅(amplitude) — 又叫变幅、较差(range),即 一个周期中最高值与最低值之差。 • 日较差 日较差(diurnal range) :一天中气温最高值与最 低值之差 。 • 年较差 年较差(annual range) :一年内最热月与最冷月 的月平均温度之差。 • 位相 位相(phase):温度最高值与最低值出现的时间 。 :
2006-9-30 26
T ' = T0 − γ d dZ , T = T0 − γdZ (对于未饱和空气干空气按 γd 变化)
∴ T − T ' = (γ − γ d )dZ ………………………………………③ 将③代入②式,得
2006-9-30
γ −γ d F1 − G 来自 T dZm' g
5
讨论: <1> γ − γ d > 0 气块上升时,dZ↗, F1 − G > 0 → a > 0 ,符合不稳定条件; 气块下降时,dZ↘。 F1 − G < 0 → a < 0 ,符合不稳定条件。 ∴ γ − γ d > 0 无论上升、下降均属于不稳定状态。 <2> γ − γ d < 0 气块上升, dZ↗, F1 − G > 0 → a < 0 ,稳定状态; 气块下降,dZ↘。 F1 − G < 0 → a > 0 ,稳定状态。 在此状态下,不易扩散。 γ=0 等温;γ<0 逆温是稳定状态中更稳定的状态。 <3> γ − γ d = 0
2006-9-30 14
• 气温的周期性变化 (1)气温的日变化 (1)气温的日变化(diurnal variation) : 气温的日变化(diurnal 近地层气温的变化主要取决于下垫面温度 的变化,变化特点有: 1、位相比地面落后,且随高度的升高而 推迟。1.5m高处日最高温度出现在14~15 推迟。1.5m高处日最高温度出现在14~15 时左右,最低气温出现在日出前后。 2、振幅随高度的升高而减小。
ρ’, P’, T’
z
用状态方程代入:
T '−T a= g T
ρ0 , P0 , T0
ρ0 , P0 , T0
由此可见空气的稳定度取决于 气块与周围空气的温度差。
2006-9-30
4
T' ρ ∴ ρRT = ρ ' RT ' => = ρ' T
∴ F1 − G = (ρ − ρ ' )Vg = (ρ − ρ ' )
气象学与气候学 第二章 大气的热能和温度
大气温度的时间变化和空间分布
大气稳定度(atmospheric 大气稳定度 stability)
• 空气在上升过程中的绝热变化是大气中降温最快 的过程; • 上升过程中的绝热变化会导致水汽的凝结,这是 大气中云、雾、雨、雪形成的最重要的原因; • 因此,判断大气中是否会产生云雾,主要就是看 大气中是否会产生上升运动; • 判断空气是否会产生上升运动,就要看空气在铅 直方向上位置稳定的程度,即大气稳定度。
2006-9-30 3
判断大气稳定度的基本方法
气块在受到扰动后上升z 气块在受到扰动后上升z高度后自身产生的加 速度取决于气块受到的合力。 速度取决于气块受到的合力。 气块受到的合力为浮力与重力之差: F= mg-m’g =(ρ-ρ’) V g mgρ, P, T 单位质量气块所受的力就是加速度, 单位质量气块所受的力就是加速度 , 所以合 力产生的加速度:
ρ m' T ' −T g = − 1m ' g = ρ' ρ' T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