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阅读:气温的时间变化

合集下载

一天中气温的变化规律

一天中气温的变化规律

一天中气温的变化规律
一天中气温的变化规律主要受到日出、日落、季节、气候以及其
他自然因素的影响。

一般情况下,一天的气温呈现出昼夜交替的规律。

从夜晚到清晨,气温通常较低,因为地表接受的太阳辐射较少,同时也没有太阳的加
热作用。

随着早晨的到来,太阳开始升起,地表开始受到太阳的辐射,气温逐渐升高。

通常在午后,气温达到最高峰,这是因为太阳的辐射
最为强烈。

随着太阳逐渐西下,地表再次接受的太阳辐射减少,气温
逐渐降低。

到了夜晚,气温再度回落,直到凌晨再次进入新的一天。

另外,季节的变化也会对一天中的气温产生影响。

在夏季,由于
太阳辐射更强烈,白天的气温较高,而晚上相对较凉。

而在冬季,则
由于太阳辐射较弱,白天的气温较低,夜晚更加寒冷。

当然,除了这些基本规律外,气候变化、地理位置、海洋和山脉
等因素也会对一天中的气温变化产生影响,使得气温的变化具有更大
的复杂性和差异性。

昼夜温度变化的规律

昼夜温度变化的规律

昼夜温度变化的规律稿子一:嘿,亲爱的朋友们!今天咱们来聊聊昼夜温度变化的规律。

白天的时候呀,太阳公公上班啦,那阳光直直地照下来,温度就开始蹭蹭往上升。

特别是中午那段时间,哇塞,热得能让人汗流浃背。

这时候出门,感觉自己就像被放进了一个大烤箱,走几步路都觉得要被烤熟啦。

不过呢,等到太阳公公慢慢下班,温度就不会像白天那么疯狂上升啦。

傍晚时分,温度会稍微降那么一点点,让人能喘口气。

等到了晚上,没有了太阳的加热,温度就会持续下降。

如果是在夏天,晚上可能还比较凉快,能睡个舒服觉。

但要是在冬天,晚上那可真是冷得让人直打哆嗦,恨不得把自己裹成一个粽子。

而且哦,不同的季节,昼夜温度变化的幅度也不一样呢。

夏天的时候,昼夜温差相对小一些,冬天可就大得多啦。

有时候白天还暖洋洋的,晚上就能把人冻得够呛。

还有还有,地理环境也会影响昼夜温度的变化。

在海边,昼夜温差一般就没那么大,因为海水能调节温度。

但在沙漠里,白天热得要命,晚上又冷得要命,温差大得吓人。

怎么样,是不是觉得昼夜温度变化还挺有趣的呀?稿子二:哈喽呀,小伙伴们!今天咱们来唠唠昼夜温度变化的规律。

你想啊,早上太阳刚升起,温度慢慢开始升高,不过这时候还挺舒服的,清清爽爽。

随着时间推移,到了上午,温度就像个调皮的孩子,一点点往上爬。

等到中午,简直是温度的狂欢时刻,热得让人直呼受不了。

下午呢,温度可能还会持续高一会儿,但慢慢地,它也开始累啦,准备休息。

一到晚上,太阳落山,温度就像泄了气的皮球,开始慢慢下降。

有时候晚上出门散步,会感觉有一丝丝凉意。

要是碰到有风的晚上,那风一吹,更觉得凉飕飕的。

而且呀,天气好不好也会影响昼夜温度变化呢。

要是晴天,白天升温快,晚上降温也快。

要是阴天,温度变化就会相对平稳一些。

还有哦,山区的昼夜温度变化也很特别。

山顶上和山脚下的温度常常差别很大,真的很神奇!总之呢,昼夜温度变化就像是一场奇妙的表演,每天都在上演着不同的精彩。

你是不是也这样觉得呢?。

气温的时间变化

气温的时间变化

气温的时间变化:取决于地面储热量的多少,落后于太阳高度的日变化与年变化。

1.日变化:一天中,若无明显天气过程的干扰,最低气温出现在日出前后,最高气温出现在午后2时(即当地地方时14:00)左右。

天气因素也会影响到一天中气温最高值出现的时间。

气温日较差:气温日较差亦称气温日振幅,是一天中气温最高值与最低值之差。

一般规律:大陆性气候>海洋性气候;晴天>阴天。

一天内,最高气温与最低气温的差值,称为气温日较差。

它的大小反映了气温日变化的程度。

如果某地一天之中,最高气温与最低气温的差值大,即日较差大,说明该地气温的日变化大。

较大的气温日较差,白天温度高,有利于植物有机质的制造;夜间温度低,可以减少植物的呼吸损耗,利于植物营养物质的积累,使果实饱满,瓜果含糖量高。

气温日较差的大小与地理纬度、季节、地表性质和天气状况等因素都有关系。

①纬度:低纬度地区日较差大,高纬度地区日较差小。

气温的日较差随纬度升高而减小的原因是:纬度较高地区的太阳高度的日变化小。

②天气状况:一般地,晴天日较差大,阴天日较差小;如柴达木盆地较干燥,多晴少雨,白天日晒,增温急剧,夜间地面辐射强,降温快,其日较差就比较大;而在多阴雨的藏东南地区,白天增温不大,夜间云层低,地面辐射相对较弱,降温少,所以日较差较小。

③季节:夏季气温日较差大,冬季气温日较差小。

原因是:夏季的正午太阳高度角较大,白昼较长。

④地形地势:凹地日较差大,凸地日较差小。

原因是:在凸起地形,如山顶,因与陆地接触面积小,受到地面日间增热、夜间冷却的影响较小,又因风速较大,湍流交换强,再加上夜间冷空气可以沿坡下沉,而交换来自由大气中较暖的空气,因此气温日较差较小;凹陷地形则相反。

⑤海拔高度:高海拔地形区日较差大,低海拔地形区日较差小。

如高原地区气温日较差大的原因是:由于海拔高,空气稀薄,白天大气的削弱作用小,太阳辐射强烈,地面温度急剧升高,加速了近地面空气的升温作用,因此即使是在冬季,在阳光下也会感到温暖如春;到了夜晚,由于空气稀薄、水汽所含杂质少,地面热量大量向空中散失,近地面气温迅速下降,夜晚温度很低。

一天的气温变化规律

一天的气温变化规律

一天的气温变化规律
清晨,通常在清晨,太阳尚未升起,气温最低。

这是因为地表在夜晚向外散发热量,导致气温下降。

同时,大气层中的水汽也会凝结成露水或者霜。

上午,随着太阳升起,地表开始受到阳光的照射,气温开始上升。

这一过程通常持续到上午中期。

气温的上升速度取决于太阳的高度、云层的厚度以及地表的特性。

中午,正午时分通常是一天中气温最高的时候。

这是因为太阳高度最大,直射地面的能量最强。

此时气温达到一天中的最高点。

下午,下午气温开始逐渐下降,因为太阳开始偏离正午时的位置,照射角度变得更小。

地表和大气层继续向外散发热量,导致气温下降。

傍晚,傍晚时分,太阳开始落山,地表再次向外散发热量,气温开始下降。

这一过程会持续到太阳完全落下地平线。

夜晚,夜晚气温持续下降,直至清晨。

在没有云层的情况下,
地表向外散发的热量会导致气温迅速下降,形成夜间的低温。

需要注意的是,上述规律是一般情况下的气温变化规律,实际情况会受到地理位置、季节、天气系统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而有所不同。

例如,在冬季气温变化幅度可能会更大,而夏季则可能相对稳定。

另外,气温变化规律在不同地区也会有所差异,例如沿海地区和内陆地区的气温变化规律可能会有所不同。

气温日变化规律及原因

气温日变化规律及原因

气温日变化规律及原因
气温是人们日常生活中关注的一个气象要素,而气温的日变化规律也是人们经常观察和研究的一个现象。

一般来说,气温日变化呈现出昼夜差异明显的特点,具体表现为白天温度较高,晚上温度较低。

那么,气温日变化的规律和原因是什么呢?
首先,气温日变化的规律与地球的日运动有关。

由于地球自转的原因,每天白天和晚上的时间长度是不同的,而在白天,太阳的光线照射到地面,使得地表和地下的物质受到热量的影响而温度升高。

而在晚上,太阳光线的照射减弱甚至消失,地表和地下的物质会因为缺乏外界热源而逐渐降温,导致气温下降。

其次,气温日变化的规律还与气体热力学原理有关。

气体分子热运动的速度与温度有关,温度升高时,气体分子热运动的速度也会增加,进而导致气压的增加,这会促使大气运动产生,使得热量在大气中传递和分布。

因此,白天气温升高主要是因为太阳的光线照射使得地表和地下物质吸收热量,而同时也因为大气运动带动热量的分布,使得地表温度逐渐升高。

而晚上,由于太阳光线的消失,地表和地下物质因为缺乏外界热源而逐渐降温,同时由于大气运动减弱,热量分布不均,导致气温下降。

综上所述,气温日变化的规律和原因主要是受到地球日运动和气体热力学原理的影响。

这对于人们的日常生活和气象预测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 1 -。

24小时气温变化曲线

24小时气温变化曲线

24小时气温变化曲线标题:24小时气温变化曲线概述:本文将以24小时为单位,探讨气温的变化曲线。

通过分析不同时间段内的气温波动情况,展示气温的变化规律,以期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天气变化。

1. 温暖的早晨(06:00 – 09:00)早晨是一天中气温相对较低的时段,特别是在日出后。

在06:00-07:00期间,气温通常处于较低点,平均在10℃以下。

随着时间的推移,气温逐渐升高,在08:00-09:00间可能达到15℃左右。

这个时间段通常是人们出行上班的时间,需要注意保暖措施。

2. 白天升温(09:00 – 15:00)早晨过后,气温开始迅速上升。

在09:00-12:00期间,气温可能会急剧升高,超过20℃。

这是白天最炎热的时段,人们需要防晒和补水。

下午12:00-15:00之间,气温可能会稍有下降,但仍保持在较高水平。

3. 午后的小幅变化(15:00 – 18:00)15:00-18:00期间,气温可能会出现小幅波动,但整体上保持相对稳定。

这个时间段通常是人们下班后的休闲时间,适合户外活动。

气温一般在20℃左右,但在特殊情况下,如夏季高温天气,可能会超过30℃。

4. 黄昏渐凉(18:00 – 21:00)18:00-21:00期间,气温逐渐下降,但仍保持在较为宜人的水平。

通常在这个时间段,气温会从25℃左右逐渐降至20℃以下。

人们可以感受到天气的变凉,适宜散步和户外聚会。

5. 夜晚的温凉(21:00 – 06:00)夜晚是一天中气温最低的时段。

21:00-24:00间,气温可能会降至15℃以下。

在凌晨时段(00:00-06:00),气温会进一步下降,常常在10℃以下。

此时,人们需要注意保暖,穿上合适的衣物。

总结: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24小时内气温的变化曲线。

早晨气温较低,白天最炎热,下午稍有回落,黄昏温度适宜,夜晚气温最低。

了解气温的变化规律,可以帮助我们合理安排日常生活和活动,为健康和舒适提供参考依据。

初中物理科普阅读:我国的“二十四节气”

初中物理科普阅读:我国的“二十四节气”

我国的“二十四节气”2016年11月30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审议,批准中国申报的“二十四节气”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劳动人民几千年来智慧的结晶,这二十四节气依次为: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它们将一年划分为不同的时期。

按照各个节气所反映的现象不同可划分为以下3类:天文类、气候特征类和物候现象类。

按天文类是如何划分的呢?在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过程中,太阳光在地球上某地的入射方向和地平面之间的夹角在不断变化,如图27甲所示,这个夹角叫太阳高度角,也叫太阳高度。

如图27乙所示,太阳高度越大,光束越集中,单位面积的地表上太阳辐射的强度就越大。

当太阳直射时,太阳高度角为90°,辐射强度最大。

如图27丙所示,太阳直射点由南向北到达赤道和北回归线时,分别是春分和夏至;由北向南到达赤道和南回归线时,分别是秋分和冬至。

立春、立夏、立秋、立冬也是按天文类划分的,表示每个季节的开始。

第二类是反映气候特征的。

小暑、大署、处暑、小寒、大寒五个节气反映了气温的变化情况;雨水、谷雨、小雪、大雪四个节气反映了降水现象;白露、寒露、霜降反映了水蒸气的液化、凝华现象,也反映出气温逐渐下降的过程。

第三类是反映物候现象的。

小满、芒种反映有关作物的成熟和收成情况;惊蛰、清明反映自然物候现象,人们可以根据物候现象从事相应的农业活动。

二十四节气充分体现了我国尊重自然以及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的理念,有关二十四节气还有许多有趣的知识,期待你去继续深入学习。

请根据上述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下列节气的命名与物态变化无关..的是________。

(选填选项前的字母,只有一个选项正确)A. 夏至B. 白露C. 大雪D. 霜降(2)根据文章,太阳直射点从赤道向北回归线移动过程中,处于北半球的中国大部分地区气温变化趋势应是气温逐渐_________。

历史各月气温趋势

历史各月气温趋势

历史各月气温趋势
《历史各月气温趋势》
气温是一个地区气候变化的重要指标,不同的月份往往呈现出不同的气温趋势。

在历史上,人们通过记录气温数据,发现了不同月份的气温变化规律。

一般来说,一年中的气温趋势可分为四季。

春季一般从3月到5月,气温逐渐回暖;夏季从6月到8月,气温趋于稳定并升高;秋季从9月到11月,气温逐渐降低;冬季从12月到2月,气温最低。

但在不同地区、不同年份,具体的气温变化趋势可能会有所不同。

比如,在南半球,7月到9月是冬季,气温趋于下降;而在北半球,同样的时间是夏季,气温则逐渐升高。

而在一些季风影响的地区,5月到8月是雨季,气温可能会有所下降。

在历史上,气温变化也呈现出一定的周期性。

例如,在一些地区,有“三伏天”、“三九天”等气温特点,这些都是气温变化的周期性现象。

总之,不同月份的气温趋势是受到地理位置、季节和气候等多种因素影响的。

通过记录和分析历史气温数据,能够更好地了解气候变化规律,为气候变化预测和应对提供重要的参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气温的时间变化
午热晨凉、冬寒夏暑,这是气温随时间变化的一般规律。

随着地球以一日为周期的绕轴自转和以一年为周期的绕太阳公转,某一地区所接受的太阳辐射的数量就出现以日、年为周期的变化,从而导致气温的昼夜(日)和季节(年)变化。

(1)气温昼夜变化
它是指气温以一日为周期的有规律变化。

气温日变化的特点是,一天当中有一个最高值和一个最低值,最高值出现在午后两点钟左右,最低值出现在清晨日出前后。

一天当中气温的最高值和最低值之差,称为气温日较差。

它的大小反映了气温日变化的程度。

日出以后,随着太阳辐射的增强,地面净得热量,温度升高。

此时,地面放出的长波辐射也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强,大气吸收了地面的长波辐射,气温也上升。

到了正午,太阳辐射达到最强,气温也随之上升。

此后,太阳辐射强度虽然开始减弱,但地面得到的热量仍比地面长波辐射推动的热量还要多,地面储存的热量仍在增加,所以地温继续升高,气温也随着升高。

到午后一定时间,由于太阳辐射的进一步减弱,使地面得到的热量开始少于推动的热量,地温开始下降。

地温的最高值就出现在地面热量由储存转为亏损、地温由上升转为下降的时刻。

这一时刻通常在午后一小时左右。

随后,由于地面热量不断地亏损,气温便逐渐下降,一直下降到清晨日出之前地面储存的热量减至最少为止。

所以,最低气温出现在清晨日出前后,而不是在半夜。

由此看来,一昼夜间气温的高低不仅取决于接受太阳辐射数量的多少,取决于地面的热量收支,即地面接收的太阳辐射的数量和向外放射的地面有效辐射的数量之差。

如收入多于支出,则地面储存的热量增加;反之,则减少。

同时还可以看出,任何一个地方,每一天的气温日变化都有一定的规律性。

但由于受众多因素的影响,又不是前一天的简单重复。

因此,需要全面考虑各种因素的综合影响。

(2)气温季节变化
它是指气温以一年为周期的有规律的变化。

地球上绝大部分地区,一年中有一个最高值和一个最低值。

由于气温的高低取决于地面储存热量的多少,地面储存热量最多的时期,就是气温最高值出现的时间;储存热量最少的时期,也就是
气温最低值出现的时间。

因此,一年中气温最高和最低值出现的时间,不是太阳辐射最强和最弱所在的一天(北半球的夏至和冬至日),也不是太阳辐射最强和最弱一天所在的月份(北半球的六月和十二月),而是比这一天要落后1~2个月。

即最低值出现在一月或二月,最高值出现在七月或八月。

海洋上落后较多,陆地上落后较少。

北半球,中、高纬度内陆的气温,以七月为最高,一月为最低;海洋的气温,以八月为最高,二月为最低。

一年中,月平均气温的最高值与最低值之差,称之为气温年较差。

它的大小与纬度、海陆分布等因素有关。

赤道附近,昼夜长短几乎相等,最热月和最冷月热量收支相差不大,气温年较差很小;愈到高纬地区,冬夏区分愈明显,气温年较差愈大。

对于同一纬度的海陆相比,陆上气温年较差比海洋大得多。

一般情况下,温带海洋上的年较差为11℃,大陆上的年较差可达20~60℃。

气温年较差也因天气状况的不同而不同。

云雨多的地区,气温年较差小;云雨少的地区,气温年较差大。

上海七月份气温日变化情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