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治疗慢性胆囊炎临床疗效评价

合集下载

探讨中医治疗慢性胆囊炎的临床效果观察

探讨中医治疗慢性胆囊炎的临床效果观察

探讨中医治疗慢性胆囊炎的临床效果观察摘要:目的:浅析慢性胆囊炎患者接受中医治疗的临床效果。

方法:选择2014年5月至2016年5月入住我院接受治疗的180例慢性胆囊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从180例胆囊炎患者中选取100例慢性胆囊炎患者进行分组,对照组和治疗组均有50例。

对照组患者使用的是常规西医治疗方式,治疗组使用的是中医治疗方式,并比较分析两组的临床治疗情况。

结果:治疗组经过治疗后,临床治愈率统计为62%,治疗有效率统计为92%;对照组的治愈率为40%,治疗有效率是72%。

经过对比分析,中医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有效率要比西医组优秀,治疗组和对照组的治疗效果差异性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中医治疗慢性胆囊炎临床中的效果突出,患者的治疗有效率高,值得在临床治疗中推广使用中医治疗方式。

关键词:中医治疗;西医治疗;慢性胆囊炎;疗效分析Abstract:Objective:to analyze the clinical effect of chronic cholecystitis treated by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Methods:180 cases of chronic cholecystitis patients selected from May 2014 to May 2016 in our hospital as the research object,the retrospective analysis of the clinical data,and from 180 cases of cholecystitis patients were selected from 100 cases of chronic cholecystitis patients were divided into two groups,control group and treatment group were 50 cases. The patients in the control group were treated with conventional western medicine,and the treatment group was treated with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he clinical treatment of the two groups was compared and analyzed. Results:after treatment,the cure rate of the treatment group was 62%,and the effective rate was 92%. The cure rate of the control group was 40%,and the effective rate was 72%. Through comparative analysis,the effective rate of clinical treatment of TCM group is better than that of Western medicine group,and the difference of treatment effect between treatment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i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0.05). Conclusion:the clinical effect of TCM in the treatment of chronic cholecystitis is prominent,and the treatment efficiency of the patients is high. It is worth popularizing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reatment in the clinical treatment.Keywords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reatment;western medicine treatment;chronic cholecystitis;curative effect analysis;慢性胆囊炎属于胆囊疾病,因结石、炎症等原因而发作,患者如果不积极接受治疗,则会导致病情反复,慢性胆囊炎患者还会逐渐演变成急性胆囊炎,如果不完全治愈,很可能会导致后遗症的存在。

柴芍利胆汤治疗慢性胆囊炎的临床疗效评价

柴芍利胆汤治疗慢性胆囊炎的临床疗效评价

柴芍利胆汤治疗慢性胆囊炎的临床疗效评价发布时间:2021-08-30T09:03:00.490Z 来源:《医师在线》2021年21期作者:张定荣[导读] 目的:慢性胆囊炎患者采用柴芍利胆汤治疗的临床疗效张定荣四川省苍溪县中医医院四川苍溪 6284000摘要:目的:慢性胆囊炎患者采用柴芍利胆汤治疗的临床疗效。

方法:病例研究样本为76例慢性胆囊炎患者,研究年限区间为2020年4月-2021年4月,采用用药方案差异分组模式划分为研究组、对照组,对照组患者为西药治疗,研究组患者为柴芍利胆汤治疗,对比分析两组相关指标。

结果:对比两组临床有效率,研究组高于对照组(P<0.05)。

结论:慢性胆囊炎患者采用柴芍利胆汤治疗效果显著,可全面推广。

关键词:柴芍利胆汤;慢性胆囊炎;临床疗效慢性胆囊炎致病原因为胆囊内部长期存在结石或急性胆囊炎反复发作,可导致胆囊壁厚度增加、胆囊萎缩、胆囊功能异常等临床表现,患者多伴有上腹部压痛及餐后饱胀感。

临床治疗慢性胆囊炎多采用西药干预,此类药物停药后易复发,且不良反应发生率较高[1]。

传统中医理论认为,慢性胆囊炎的主要致病原因为血瘀、饮食不节、情志不畅等,利用中药组方治疗该疾病的相关问题是临床研究的热点。

本研究汇总评估本院患者相关资料,评价分析柴芍利胆汤治疗的临床价值。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病例研究样本为76例慢性胆囊炎患者,研究年限区间为2020年4月-2021年4月,采用用药方案差异分组模式划分为研究组、对照组,患者主要临床表现为上腹部不适感、嗳气、反酸、腹胀等,经超声检查确诊为慢性胆囊炎,同意参与研究。

总结并分析两组基线临床资料,研究组男20例,女18例,年龄范围区间值24-55岁,平均(39.55±4.68)岁,病程范围区间值9个月-4年,平均(2.35±1.06)年。

对照组男22例,女16例,年龄范围区间值27-54岁,平均(39.86±4.65)岁,病程范围区间值7个月-4年,平均(2.27±1.03)年,基线资料对照分析无统计学层面差异(P>0.05)。

中医治疗慢性胆囊炎效果观察

中医治疗慢性胆囊炎效果观察

中医治疗慢性胆囊炎效果观察刘振军(黑龙江省嫩江县惠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黑龙江黑河 161400)【摘要】目的 观察中医治疗胆囊炎的临床效果。

方法 择取我院接受治疗的慢性胆囊炎患者48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划入中医组和西医组,西医组患者接受西医治疗,中医组患者根据中医分型辩证治疗。

结果 中医组患者总有效率高于西医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采用中医治疗慢性胆囊炎,其利胆、健脾、运脾的治疗思想充分利用了机体反应状态调整,能够有效预防传变,控制症状并消除病因,辨证治疗改善整体,综合效果比较理想。

【关键词】慢性胆囊炎;中医治疗;效果观察【中图分类号】R259 【文献标识码】B为了观察中医治疗慢性胆囊炎的疗效,选择2015年4月~2016年4月期间在我院收治的慢性胆囊炎患者48例作为研究对象进行临床研究,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择2015年4月~2016年4月期间在我院接受治疗的慢性胆囊炎患者48例作为研究对象。

诊断标准:①B 超检查提示胆囊壁增厚,胆囊缩小或增大;②突发时胆红素、白细胞水平正常或微升;③右上腹触痛,合并脂肪食物不耐受、纳差、泛酸、恶心、呕吐等症状;④剑突下区疼痛、右上腹疼痛反复发作,持续1年以上,痛感主要集中在右肩背部。

将全部患者使用随机数法划入中医组和西医组,其中中医组24例,年龄29~68岁,平均年龄(45.7±15.7)岁;男14例,女10例。

西医组24例,年龄30~67岁,平均年龄(47.2±16.2)岁;男13例,女11例。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无统计学差异,P>0.05。

1.2 方法西医组患者接受西医治疗,50.0%硫酸镁口服10 mL,静脉滴注头孢唑肟钠、甲硝唑等抗感染药物,持续2周,中医组患者根据中医分型辩证治疗:①肝胆湿热型:柴胡15 g,大黄12 g,白芍15 g,丹皮15 g,半夏10 g,栀子10 g,枳实10 g,薏苡仁20 g,水煎服,500 ml/d,持续2周;②脾胃气虚型:木香5 g,人参10 g。

慢性胆囊炎应用中西医结合疗法治疗的临床效果分析

慢性胆囊炎应用中西医结合疗法治疗的临床效果分析

慢性胆囊炎应用中西医结合疗法治疗的临床效果分析慢性胆囊炎是指胆囊长期受到炎症刺激引起的一种炎症性疾病,导致胆囊功能异常,常常伴有腹痛、恶心、呕吐等症状。

针对慢性胆囊炎的治疗方法主要有中药治疗、西药治疗、手术治疗等。

中西医结合治疗可以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提高治疗效果。

本文主要探讨慢性胆囊炎应用中西医结合疗法治疗的临床效果。

一、中药治疗中药治疗慢性胆囊炎具有明显的优势,中药可以通过调整胆囊蠕动和分泌、改善局部循环等作用,缓解胆囊炎症状。

主要的中药治疗方法包括中药口服、中药穴位贴敷、中药行气、祛湿、活血化瘀等。

中药治疗慢性胆囊炎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疗效确切,副作用小,深受广大患者的欢迎。

例如,常用的传统中药膏剂治疗,如四时护胆膏、复方蒲公英消胆片等,可以调节人体的阴阳平衡,改善胆囊的功能,降低炎症反应。

另外,中药穴位贴敷治疗也是一种常见的中药治疗方法,如足三里、神阙、肝俞、胆俞等穴位,可改善胃肠蠕动,促进胆汁分泌,减轻疼痛和不适感,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二、西药治疗西药治疗主要包括抗生素治疗、止痛药治疗等,抗生素主要用于症状明显、急性发作的患者,可以快速杀灭炎症的病原体,有效减轻患者胆绞痛的症状。

止痛药治疗则可以缓解患者腹痛和不适感。

三、手术治疗手术治疗一般适用于慢性胆囊炎严重病例和胆囊结石等并发症的患者,主要包括胆囊切除术、胆囊镜手术等。

四、中西医结合疗法中西医结合疗法是将中医治疗与西医治疗相结合的治疗方法,是一种全面、系统、个性化的治疗方式,可以综合调节患者的身体状况,提高患者的免疫力,从而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胆囊炎,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来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一般采用中药穴位贴敷和口服中药,并辅以西药的治疗方法。

中药穴位贴敷和口服中药可以缓解和控制慢性胆囊炎的症状,调整胆囊功能。

西药可以快速控制病情,起到镇痛、消炎等作用。

例如,可以采用中药清热解毒,消散肿块治疗慢性胆囊炎,如板蓝根、黄芩、连翘、青黛、菊花等能清热解毒、消散肿块的中药可以口服,用来预防慢性胆囊炎的急性发作。

中药治疗慢性胆囊炎的效果评估

中药治疗慢性胆囊炎的效果评估

中药治疗慢性胆囊炎的效果评估研究题目:中药治疗慢性胆囊炎的效果评估研究背景:慢性胆囊炎是一种常见的胆道疾病,临床上经常出现胀痛、消化不良和肝功能异常等症状。

传统的治疗方法主要是手术切除胆囊,但手术风险较高,对患者术后生活也会有一定影响。

因此,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中药在慢性胆囊炎治疗中的作用。

研究问题:1. 中药治疗慢性胆囊炎的有效性如何?2. 中药治疗对患者生活质量是否有改善?3. 中药治疗是否会对病情恶化造成不良影响?研究方案方法:1. 研究设计: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试验的方法,将慢性胆囊炎患者随机分为中药治疗组和对照组,观察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

2. 参与者选择:招募符合入选标准的慢性胆囊炎患者,排除其他疾病干扰因素。

3. 治疗方案:中药治疗组采用中药治疗方案,对照组采用传统治疗方法,持续治疗一定周期。

4. 数据收集:收集患者基本信息、症状评分、生活质量评估等指标。

5. 数据分析:采用SPSS软件进行数据分析,比较两组数据之间的差异。

数据分析和结果呈现:1. 对照组和中药治疗组的患者基本特征进行描述性统计,并进行差异检验,以评估两组是否具有可比性。

2. 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包括症状缓解率、临床症状评分等指标。

采用适当的统计方法,如卡方检验、t检验等。

3. 比较两组患者的生活质量评估,包括身体功能、社会功能等方面的评价指标。

4. 结果以表格、图形等形式呈现,并进行合理解读。

结论与讨论:1. 中药治疗在慢性胆囊炎中具有一定的疗效,可以缓解症状和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2. 中药治疗与传统治疗相比,没有明显的不良影响。

3. 中药治疗的具体机制还需要进一步研究,以提高疗效和减少不良反应。

本研究通过前瞻性、随机对照试验的方式,详细评估了中药治疗慢性胆囊炎的效果。

研究结果表明,中药治疗具有一定的临床疗效,并且不会对患者生活质量造成不良影响。

然而,中药治疗的具体机制还需要深入研究,以便找到更好的治疗方案。

此外,本研究还存在一些限制,如样本量较小、研究周期较短等,这些也需要在以后的研究中进一步改进。

慢性胆囊炎应用中西医结合疗法治疗的临床效果分析

慢性胆囊炎应用中西医结合疗法治疗的临床效果分析

慢性胆囊炎应用中西医结合疗法治疗的临床效果分析目的探讨在慢性胆囊炎患者中,应用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的临床疗效。

方法选取该院2011年7月—2013年6月收治的慢性胆囊炎患者50例进行分析,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25例。

对照组采用单纯西医药物治疗方案,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中药大柴胡汤。

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以及并发症和复发情况。

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96.0%)明显高于对照组(80.0%),患者并发症发生率(8.0%)明显低于对照组(24.0%),半年后对两组患者进行随访,观察组患者疾病复发率(12.0%)明显低于对照组(28.0%),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对于慢性胆囊炎患者而言,应用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的临床疗效更佳,有效改善了患者的症状,降低了并发症和疾病复发率,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案。

标签:慢性胆囊炎;中西医结合;临床疗效;并发症;疾病复发慢性胆囊炎是临床中常见的胆道疾病,会有多种因素导致该疾病的发生,常见的例如结石、化学刺激、慢性感染、急性发作等[1]。

近年来,伴随着社会环境和生活饮食习惯的改变,该疾病的发病率呈现逐年上升趋势。

患者的主要特点是上腹部隐痛、消化不良、厌食油腻等,常规西医药物治疗容易导致疾病复发[2]。

为了进一步探究该疾病的临床治疗有效性和安全性,该研究选取该院2011年7月—2013年6月医院收治的慢性胆囊炎患者50例进行分析,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资料收治的慢性胆囊炎患者50例,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25例)和观察组(25例)。

在对照组中,男性14例,女性11例;年龄在34~70岁之间,平均年龄(52.5±2.3)岁;病程3个月~12年,平均(4.3±1.2)年;合并胆囊结石6例。

在观察组中,男性13例,女性12例;年龄在31~68岁之间,平均年龄(51.0±2.7)岁;病程5个月~10年,平均(4.1±1.5)年;合并胆囊结石8例。

中医治疗慢性胆囊炎的临床疗效分析

中医治疗慢性胆囊炎的临床疗效分析
异不显著 ,无统计学意义 >0 . 0 5 ),具有可 比性 。
1 . 2方 法 :对 照组 采用常 规治疗 方式 ,具体治疗 过程 为 :为 患者给药 5 %的硫酸 镁1 0 mL 口服治疗 ,同时为患者静 脉滴注 甲硝 唑和头孢哌酮
舒 巴坦钠 等抗生 素予 以治疗 ,2 N/ 疗程 ,一共 3 个 疗程 。观察 组采用
胆囊炎 占少数 。对于胆囊炎的治疗 ,在 临床上 其治疗 方法 较多 ,而不 同的治疗方法所起 到的效果也不 同网 。近年来 采用中医治疗慢性胆囊 炎
少 ,但略有毛糙 ,则为治疗有效;如果患者治疗后,其临床症状和临
床 体征无 明显变化 ,B 超 检查患者胆囊壁厚度和粗糙程度 ,均有明显改 善 ,则治疗无效。治疗有 效率= ( 痊愈+ 有效 )/ 总例数 ×1 0 0 %。 1 . 4统计学 分析 :应用S P S S 1 9 . 0 软 件分析 ,计 量数据 采用均数 ±标准
中医联合 超短波 治疗的方 式 ,主要 为患者开药疏 肝利胆 汤进 行治疗 , 该药物 的配方为 枳壳 、柴胡 、赤 芍、生甘 草 、木香 、黄芩 、各1 5 g , 鸡 内金 、川厚朴 、郁金 、山楂 各 1 2 g ,黄 连 1 0 g ,熟大 黄8 g 。同时根 据患者 的具体病情 进行加 味治疗 ,如 果患者胁痛 严重 ,以一 侧或两侧 胁肋部疼 痛为主 要表现 的病证 ,则需要加 入元胡 1 0 g ;如果 患者有蛔
开始在 临床上普 遍使用 ,且 口碑 较好。本研究 主要据此 分析在临床 治 疗 中对 比分析常规治疗与 中医治疗的临床效果 ,现具体报道如下。 间比较采用f 检验 ,计数资料 采用百 分 比表示 , 数 据对 比采取 校验 , P >0 . 0 5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 P< 0 . 0 5 ,差异具有

中西医结合治疗22例慢性胆囊炎的疗效观察

中西医结合治疗22例慢性胆囊炎的疗效观察

中西医结合治疗22例慢性胆囊炎的疗效观察胆囊炎是一种常见的胆道疾病,患者常常出现上腹疼痛、恶心呕吐、食欲不振等症状。

传统的治疗方法主要是手术切除胆囊,但手术风险较高,恢复周期较长。

因此,中西医结合治疗成为一种备受关注的疗法。

本文旨在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胆囊炎的疗效,并通过22例患者的观察结果进行分析。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中医对胆囊炎的认识和治疗方法。

中医认为,胆囊炎主要是由于湿热内蕴,气机不畅所致。

中医治疗胆囊炎的方法主要包括中药治疗和针灸疗法。

其中,中药治疗以清热解湿为主,常用的方剂有龙胆泻肝汤、黄连解毒汤等。

针灸疗法则通过刺激特定穴位,调节气机,缓解疼痛。

而西医认为,胆囊炎主要是由于胆囊内结石或感染导致的胆囊黏液脱落,引起胆囊壁炎症反应。

西医治疗方法主要是通过使用抗生素来控制感染,以及手术切除胆囊来解决病因。

然而,手术切除胆囊虽然能够解决慢性胆囊炎的根本问题,但手术风险较高,恢复周期较长,对患者来说是一种不小的压力和挑战。

在本次观察中,我们选取了22例患有慢性胆囊炎的患者,采用了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法。

治疗过程中,我们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对于中医治疗,我们采用了中药清热解湿的方剂以及针灸疗法。

而对于西医治疗,我们使用了抗生素控制感染,并辅以胆囊石溶解和胆囊造影等手段。

治疗周期为3个月,期间我们定期对患者进行随访,并记录了症状的变化和体征的改善情况。

经过治疗观察和数据分析,我们发现中西医结合治疗在慢性胆囊炎的治疗中取得了明显的疗效。

在22例患者中,18例患者的症状得到了显著缓解,4例患者的症状稳定不再加重。

疗效的提升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疼痛症状显著减轻。

患者的上腹疼痛明显缓解或完全消失,可以正常进食和活动。

其次,胆囊炎的炎症指标和胆囊造影结果明显改善。

通过观察发现,患者的白细胞计数和C-反应蛋白水平下降,胆囊壁增厚和黏膜纤维化程度减轻。

最后,患者的生活质量得到了提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 医 的科 学 饮 食 观
2 5 5 0 3 9 )
【 摘要 】 随着社会 大众更加注重科学饮 食 , 中医的传 统饮食 观念的各种优势也随之成为 了当前社 会养 生推 广的 重要 方案 , 此外 , 中医饮食现 在雅广 的过程 中,
同样 受到了国际友人的认 可。本文对中医科 学饮 食观的主要特点 了进行 简单探讨 , 旨在提 高 当代人 对中 医饮食现 的认识 , 更好 的发 挥 中医饮食 观在保健 方 面的
中 医 中药
马 晓 萍
( 淄博 军分 I g . y - - 生所 山东 淄博
【 中圈分类号 】 R 2 4 7 【 文献标识码 】 A 【 文章编 号l 1 6 3 2— 5 2 8 1 【 2 o 1 4 ) 1 1
健康导报 . 医学版
2 0 1 4 年
第1 1 期
1 9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作 用。
【 关键 词】 中医; 饮食观 ; 保健
自古 以来 , 我国就 非常重视科 学饮 食观念 。 并 留下 了这样一句 古话 : ” 民以 食不足也非常容易致使气血 无 以化 生 , 这 必然不 利于健 康 , 饮 食有 节主 要是 指 定 量进 食 , 并注意完善饮食 内容 , 不得出现偏食的情况。 食为天 , 国以民为本。 ” , 这充分表 明我国饮食观念 的重要性 , 其地 位已经上 升到 定时 、 了与 国家发展相配的高度 , 伴 随着 中华 民族 的繁衍 昌盛 , 中国传 统 的饮 食 观念 5进食卫生习惯 除 了要做到进食时保持卫生清 洁之外 , 在中医 中还对卫生习惯非常强调。 始终让一代又一代的 中国人从 中受益 。截至 目前 为止 , 欧美 等发达 国家在对 中 国文化 了解 的过程 中, 逐渐认识 到中 医饮食观 的博大精 深 , 纷纷 消 防我 国传 统 是, 饮食 不宜过 热过寒。在《 金匮要略》 中曾表示 : ” 服食节其冷热 。 ” 另 在 内经》 中也 曾这榉表 明: ” 热勿灼灼 , 寒勿沧沧。 ” 这 主要是 由于过热的饮食可 导 饮食结构 , 试图通 过这 一举动来改善” 三 高” 型膳 食 , 摆脱 ” 文 明病” 给社会 大众 《 健康带来 的巨大影响 。那么 , 到底 中医 的科学饮 食观念 究竟 有哪些 特 点, 现总 致食道被灼烧 , 致使内热得到 助长 , 促 使血症 得到加 剧 , 进而 导致食 道癌 、 食 道 结如下 。 炎等疾病 ; 而饮食过冷又可能导致 胃气受损 , 尤其是 一部分妇女 喜好 生 冷饮食 , 1安 身 之 本 . 必 资于 食 非常容易造成月经不调和痛经等症状 。 这句话是 由唐代名 医孙思邈在 其著作 的《 千金食 治》 中提 出的名言 。古代 二是 , 对 食物酸、 苦、 甘、 辛、 咸五味不宜过于偏食。《 内经》 中对 偏食提 出了 医家均表示 , 饮食是人 体精气 的主要来 源 , 而人体活 动 的基础均 是依靠 精 气来 这样 的观点 : ” 数食甘美而多肥 , 肥则令 人内热 , 甘者令人 中满 , 转为消渴。 ” 【 2 J 肥 供应。而在《 内经》 中同样 提出了相同 的观点 , ” 谷入 于 胃, 以传于肺 , 五脏六 腑 甘食物可导致人们 出现 高脂血症 以及心脑 血管等疾病 , 同时这也是导致 代谢 性 皆 以受气 。 ” 人体的各个器官均是从摄入 的食 品中获得精 气来供应 其正常运转 。 疾病 的主要 因素 。 此外 , 在《 寿亲养志新书》 则提出 了这样 的观点 : ” 食者生 民之 天, 活人 之本也 , 故 三是 , 饮食定时。《 吕 氏春秋》中指 出 了这样 的观 点 : ” 食 能 以时 , 身 必无 饮食进则裕气充 , 谷气充则气 血盛 , 气血盛 则精力 强。 ” 这充分 表明气 血是 由精 灾 。 ” 而在《 养身四要》 中同样提 出了这样 的观点 : ” 古人制食. . … . 三锓 之外 , 不 气转化而来 , 而气血又能够有效促使精力得到增强 … 。 多食也 。 ” 2强调饮食平衡 四是 , 进食姿势端正 , 以神 领食 。端 正 的姿势 , 更加 利于 机体气 血 的循环 , 在 中医中讲究 ” 阴阳调 和” , 这 主要是 指 , 阴阳代 表着一 切事物 中存在 的矛 更好 的保证在进食时 , 图案眼顺利和气机通 畅。而以神领食 则能够使 注意力 得 盾, 阴阳完全则助于一个既统一 , 又对立的状态 。从饮食观念 来看 , 这主要 是指 到集 中, 使消化能力得到有效强化 , 更好 的保证食 物消化 。 我们的机体消耗的能量与吸收 的饮食 质监应 当始 终处于一个 平衡 的状 态 , 若这 五是 , 细嚼慢咽。在《 千金要方》 中这 样表述 : ” 美食 须熟 嚼 , 生食不粗 吞。 ” 种平衡被打破 , 那么人体必然会出现各种 疾病。例如 : 当摄 入的热量 过高 , 那么 细嚼慢咽更加利于食物 消化 , 同时能够 使食物 中的营养 更好 的被 吸收 , 并还 有 就会 表现为营养过剩 , 这时人们就会出现体 型发胖 , 并引起 一系列 的临床疾病 ; 利于对进食摄的控制 。 而热量供给不足 , 又容易造成机体缺乏营养 , 这 时人体就会 表现出消 瘦 , 同样会 六是 , 注意饮食宜忌。若患有疮 疖 , 那么 不能食 用大 蒜、 生姜 、 辣椒 等辛 辣 导致各种疾病。 之品 、 荤腥 动风之食 , 否则就可能导致病情 因此加剧 。而患有风疹 的患者 , 那 么 3尽量做到辨证施食 不能够食用黄鱼 、 猪头肉 、 狗 肉以及酒类等发物 。 人在不同的生理阶段其特点 也所有 差异 的 , 同时 居住地 区 的气候 、 体质以 6时序论 及 职业等方面的不 同, 都需要 配合不 同的饮食 方案 。若 患 者患有 疾病 , 那 么更 中医中指 出, 对饮食滋味进行调配 , 一定 要与时序 相符合 , 更加重视 对时 令 加 应当重视该观点 , 例如: 容易感染风寒 、 体 质虚弱的人 , 那 么建议多使 用大枣 、 的调整 , 这是 非常有道 理的。正如《 札记 》 中指 出 : ” 凡和 , 春多 酸 , 夏多苦 , 秋 多 生姜 , 可取 的温中益气散寒健脾的功效 ; 而针对冬 季非常怕 冷的人 , 主要是 由于 辛 , 冬多咸 , 调 以滑甘 。 ” 而在《 养生方》 中指 出 : ” 食气有禁 , 春避浊阳 , 夏 避汤风 , 阿气不足所致 , 故 可以多使用温热性食 品, 如: 生姜 、 鸡 肉、 鳝鱼 、 羊 肉等 ; 针 对经 秋避霜汤 , 冬 避凌阴。 ” 主要是 指, 夏季应当温热 , 而冬 季则切忌 使用寒凉之食 。 常性表现 出口干 、 烦心 、 手足 心热 、 便秘 以及失 眠等症 状 的人 , 则 建议 多补 充安 随着新时代 的到来 , 中医科学饮 食观 也随之得 到 了发挥 , 且 在 当代 人注 重 神 宁心和滋养阴液的食物 , 如: 麦 面、 大 白菜 、 冬瓜 、 小米 、 豆 腐等。在 中医 中, 辩 养生观念 的影响下 , 使 得饮食 观得 到 了更好 的发 扬 。未来 , 我 们应 当更 加重视 证 施治是其结合患者特点给予针对性 治疗的 主要 特色 , 而辨证施 食作为辩 证施 对 中医科学饮食观念 的挖掘 , 使 中医饮 食观走进 我们 的 日常 生活 , 成为 保证 我 治 的延伸 , 同样是 提倡根 据不 同人 群给 予不 同 的饮食 治疗 方案 。在 日常饮 食 们健康 的重要方法 。 中, 在选择滋补 品时 , 尤其应 当做 到有 的放矢 , 需 要什 么就食用什 么 , 严 禁乱 吃 , 这 只可能致使机体 出现反效果 。 参考文献 4饮 食有节 [ 1 ] 陈沛沛. 道家饮食文化 与 中医食养 [ J ] . 中国中医 药现代 远程教 育, 2 O l 1 , 9 在《 内经》 中提 到: ” 其知道者 , 法于阴阳 , 和于术 数 , 食饮有 节 , 起 居有常 , 不 ( 2 ) : 8—1 1 . 妄作劳 , 故 能形与神俱 , 尽 终其天 年, 度 百岁乃去 。 ” 并 随即指 出: ” 饮食 自倍 , 肠 [ 2 ] 王钦鹏. 《 黄帝 内经》 饮食养 生理论 的研 究[ D ] . 广西 中 医药大学 : 中医基 础 胃乃 伤” 的观点 。在《 蠢子 医》 中指出 : ” 纵然适 口莫乱食 , 只食八 分便 巳足。 ” 由 理论( 硕 士) , 2 0 0 9. 此 可知 , 过 于饱食 不仅 不利于身体健康 , 反而还 可能加重 身体负担 。当然 , 若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