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届高考一轮复习人教版 必修三 第一课 文化与社会 教案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三第1课第1框《文化与社会》word教案

第一课文化与社会第一框体味文化1.观察不同区域、不同人群和不同阶层的文化生活,感悟文化现象的普遍存在,了解广大人民的文化需求,知道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
2.理解文化的内涵及其特征,理解文化作为一种社会精神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的深刻影响。
3.通过观察不同区域、不同人群和不同阶层的文化生活,体察广大人民的文化需求,领悟文化与社会生活之间的紧密关系,增进学生积极参与文化生活的情感。
[读教材·填要点]知识点一文化“万花筒”(1)文化现象无时不在、无处不在。
(2)不同的区域,有不同的自然环境,也有不同的文化环境。
人们的文化生活呈现出各自特有的色彩。
知识点二文化是什么[温馨提示]文化与文明的区别与联系(1)区别:文明主要指人类活动的积极成果,而文化则包括人类活动的整个过程以及活动方式、活动手段,其中既有积极成果,也有消极成果。
(2)联系:文化发展中的积极成果就是文明;文明就是文化中积极、进步与合理成分的总和。
一个社会的文化进步程度越高,社会文明的发展水平相应地也就越高。
知识点三 文化的力量 1.文化的形式文化具有非常丰富的形式,如思想、理论、信念、信仰、道德、教育、科学、文学、艺术等都属于文化;人们进行文化生产、传播、学习、积累的过程,都是文化活动。
2.文化是一种社会精神力量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
这种影响,不仅表现在个人的成长历程中,而且表现在民族和国家的历史中。
[议话题·强认知]一个小孩子看到月亮,可能会形象化地把它同日常生活中的某些东西,如盘子和镜子等具体的事物联系起来,“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
”一个远离家乡的人看到月亮时,更有人会以“我寄愁心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或者是“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抒发自己的离情别绪。
月亮对于农民来说,中秋圆月代表团圆、丰收和圆满。
天文学家眼中的月亮,只是一个普通的天体而已。
[备考精品]高考一轮复习人教新课标必修三:3.1文化与社会学案.doc
![[备考精品]高考一轮复习人教新课标必修三:3.1文化与社会学案.doc](https://img.taocdn.com/s3/m/728757f63b3567ec112d8a7d.png)
一、重点难点突破
全面理解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 文化与经济
文化与政治
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文化是经济政治的反映
①不同民族的文化,影响不同民族和国家各具特色的发展道路。 相 ②不同性质的文化对社会发展的作用不同: 先进的、健康的文化会促进社 互 会的发展,落后的、腐朽的文化会阻碍社会的发展。 影 文化具有自身的传承性和相对独立性, 经济发展是文化发展的基础, 但文 响 化发展与经济发展不完全同步。
科学技术在经济发
人们参与政治生活, 需要更
展中作用越来越重
高的文化素养。 (文化与国
要
内政治)
相 发展教育事业,培 文 化 经 济 世界范围内反对文化霸权
文化政
互 养高素质人才,提 化 交 高劳动者素质,对 融 推动经济建设的作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主义的斗争, 成为当代国际 政治斗争的重要内容。 (文 化与国际政治)
治化
考点二 文化的形式 文化具有非常丰富的形式,如 ___________________等都属于文化, _____________________都属于文化活动。 考点三 文化的社会作用 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变为 _____ 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 考点四 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 1、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影响: ( 1)经济是基础,经济、政治决定文化 ( 2)文化反作用于经济、政治,不同民族的文化,影响不同民族和国家各具特 色的发展道路。先进的、健康的文化会促进社会的发展,落后的、腐朽的文化会 阻碍社会的发展。 注意:文化具有自身的传承性和相对独立性, 经济发展是文化发展的基础, 但文
第一课 文化与社会
[备考精品]高考一轮复习人教新课标必修三:3.1文化与社会学案.doc
![[备考精品]高考一轮复习人教新课标必修三:3.1文化与社会学案.doc](https://img.taocdn.com/s3/m/68710ed0ec3a87c24028c4d7.png)
第一课文化与社会考纲定位课前梳理区(回扣教材、夯实基础)考点一文化的内涵和特点:1、文化的内涵: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__________及其产品。
其中,既包括________________,又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文化的特点:(1)文化是_________特有的现象,文化是由人所创造,为人所特有的。
(从文化与社会的关系上看)(2)每个人的文化素养不是天生的,而是通过对_________的体验,特别是通过参与______,接受_________而逐步培养起来的。
(从文化与个人的关系上看)(3)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________,精神产品离不开________(从文化与物质的关系上看)考点二文化的形式文化具有非常丰富的形式,如___________________等都属于文化,_____________________都属于文化活动。
考点三文化的社会作用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变为_____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
考点四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1、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影响:(1)经济是基础,经济、政治决定文化(2)文化反作用于经济、政治,不同民族的文化,影响不同民族和国家各具特色的发展道路。
先进的、健康的文化会促进社会的发展,落后的、腐朽的文化会阻碍社会的发展。
注意:文化具有自身的传承性和相对独立性,经济发展是文化发展的基础,但文化发展与经济发展不完全同步。
2、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
(1)科学技术在经济发展中作用越来越重要。
(2)发展教育事业,培养高素质人才,提高劳动者素质,对推动经济建设的作用越来越重要(3)文化生产力在现代经济的总体格局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
3、文化与政治相互交融。
(1)人们参与政治生活,需要更高的文化素养。
世界范围内反对文化霸权主义的斗争,成为当代国际政治斗争的重要内容。
人教版政治必修三文化生活:第一课文化与社会优秀教学案例

1.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共同探讨文化与社会的关系,培养团队协作能力。
2.设立小组课题,让学生选择感兴趣的文化话题进行研究,提高实践能力。
3.鼓励小组成员相互交流、分享心得,培养学生的沟通表达能力。
4.教师巡回指导,关注每个小组的学习进度,及时给予反馈和建议。
(四)反思与评价
1.引导学生对自己在课堂上的学习过程进行反思,发现自身不足,明确改进方向。
2.生活实例导入:教师以生活中的文化现象为切入点,如春节、中秋节等,让学生感受到文化的魅力,进而自然引入本节课的主题,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多元化的教学活动:本案例背景中,教师设置了小组讨论、角色扮演、实例分析等多种教学活动,注重学生的实践与体验,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
4.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教师在本案例中,注重对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使学生在学习文化知识的同时,树立正确的文化观念,提高民族自豪感,培养热爱传统文化的情感。
3.坚定文化自信,积极投身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
4.形成积极向上、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提高个人综合素质。
在教学过程中,我将注重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发挥其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作用。通过设置丰富多样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其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我将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成长,及时给予指导和鼓励,使其在学习中不断进步,实现个人价值。
三、教学策略
(一)情景创设
1.利用多媒体展示我国传统文化场景,如春节、中秋节等,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文化的魅力。
2.邀请文化传承者或专业人士到课堂分享亲身经历,让学生了解文化传承的艰辛与快乐。
3.创设现实生活中的文化现象分析情境,如分析某地区旅游业的发展与文化传承的关系。
必修3第一课《文化与社会》教学设计

(3)文化对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文化是生产力(4)文化对政治文明建设的推动作用及对公民政治素质和权利意识的作用(5)文化日益成为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2、能力目标(1)通过全面、准确理解文化的内涵,培养全面分析问题的能力(2)通过分析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培养辩证分析能力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增强培养文化素养的意识和自觉性,参与积极向上的文化生活,提高自身的文化素质(2)感受文化的力量,体会把文化建设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重要战略任务的重要性,懂得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二、教学重难点1.文化内涵的理解2.文化对人的素质形成的作用3.文化与政治、经济的关系4.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作用三、教学工具多媒体课件。
四、课时3课时五、教学过程序:1.文科学习的基本要求(1)上课听的同时必须要参与活动,文科的学习在理解,只有参与才能体会,特别是文化生活的学习,尤其如此。
我期末在评价各位的成绩时会加入课堂参与分(10分)。
(2)多积累一些社会关注与我们生活相联系的新闻,特别是对所有公民都有启发意义或是教育意义的现象,请准备一本本子记录,并留有适当的空间作分析记录,要求一个星期记录2个事例。
(3)知识的记忆是基本条件。
政治课的学习必须注意平时加强对课本知识的记忆,这是学习和运用的基础。
(4)练习是必须的,基本要求是同步完成《学习与评价》,并自己准备一本同步的框题练习册,保证足够的练习量。
2.《文化生活》教材的体系结构《文化生活》的教材分为四个单元:“文化与生活”、“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发展先进文化”,分别对应了课程标准的四个主题,按照“是什么:文化的概念”、“为什么:文化的发展”、“怎么看:民族精神”、“怎么办:文化建设”的逻辑顺序来展开。
四个单元环环相扣,层层推进,构成了《文化生活》教材的有机整体。
一、情境导入学生活动:视频播放“福娃”动画片。
你知道“福娃”的设计反映了什么样的文化特色?鱼(贝贝)、熊猫(晶晶)、奥运圣火(欢欢)、藏羚羊(迎迎)、京燕(妮妮)以拟人化的形象出现,被昵称为“五福娃”。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3第一单元 文化与生活第一课 文化与社会教案

第一课文化与社会理知识体系明目标学法1.结合具体现象,明确文化的内涵、特点和形式。
2.明确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在社会中的作用。
3.理解文化与经济、文化与政治的关系。
4.理解文化与综合国力的关系,掌握科技创新对提升综合国力的影响。
考点一文化的内涵、特点与形式1.理清——文化的含义(1)内涵: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
(2)外延:既包括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部分,又包括非意识形态的部分。
(3)形式①从静态角度看,包括思想、理论、信念、信仰、道德、教育、科学、文学、艺术等。
②从动态角度看,人们进行文化生产、传播、学习、积累的过程,都是文化活动。
人们进行精神性的生产,传播,学习,积累的过程,都是文化活动。
(4)图示法直观把握文化的内涵、外延与形式2.把握——文化的特点角度特点理解文化的本质文化是一种精神现象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文化与人类社会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文化是由人所创造、为人所特有的。
文化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
纯粹“自然”的东西不能称为文化文化与人类个体文化是一种素养①文化素养是通过对社会生活的体验,特别是通过参与文化活动、接受文化知识教育而逐步培养出来的②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创造和发展文化,也在社会生活中获得和享用文化文化与物质载体文化离不开物质载体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精神产品也凝结在一定的物质载体中。
特点侧重点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主要强调的是文化是非自然的文化是一种素养侧重于个人文化素养的形成文化离不开物质载体针对的是文化的存在和传播考点二文化的作用1.认识——文化的实质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
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
2.理解——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1)相互影响①经济、政治决定文化。
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
②文化对经济、政治具有反作用。
人教版政治必修三文化生活:第一课文化与社会教学设计

(五)总结归纳(500字)
1.教师带领学生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巩固所学知识。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文化的内涵、特点及其与社会的关系,学习了我国的基本文化制度和文化政策,分析了现实生活中的文化现象。希望大家能够将这些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
“同学们,刚才我们看到的这段视频是我国春节期间的传统习俗,它反映了我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那么,文化与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关系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讨这个问题。”
2.教师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
“请大家思考一下,文化是什么?它有哪些特点?我们又应该如何传承和弘扬我们的优秀传统文化呢?”
(二)讲授新知(500字)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小组讨论、案例分析等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探究的能力;
2.引导学生运用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方法,理解文化发展的规律;
3.结合时事热点,培养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现实的能力;
4.通过课堂讲授、课后作业等途径,巩固所学知识,形成系统的文化观念。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1.教学方法:
-采用案例教学法,通过具体的文化现象案例,引导学生深入探讨文化与社会的关系,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
-运用问题驱动法,设计富有启发性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兴趣,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结合小组讨论、合作学习等形式,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互动,共同提高文化素养。
2.教学手段:
-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如视频、图片等,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增强学生的直观体验;
8.拓展活动:组织学生参观博物馆、文化遗址等地,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
新人教版政治必修3《第一课 文化与社会》word教案

必修3第一课《文化与社会》教学案一、考点整合(一)文化是什么1、文化的含义理解:(1)文化有广义和狭义之分,我们所讲的文化,就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中的“文化”。
既不是广义的,也不是狭义的。
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
(2)准确把握文化的概念应注意两点。
第一,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而不是自然所具有的;第二,文化是与经济和政治相对而言的人类精神活动及其产品。
2、文化的特点(1)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
文化是由人所创造、为人所特有的。
纯粹自然的东西不能称为文化。
文化是人们社会实践的产物。
(2)文化是人们具有的一种文化素养。
(3)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社会文化和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
其实质是精神现象。
注意:纯粹“自然”的东西不能称为文化,而人们游山玩水则属于文化活动。
文化的实质是一种社会精神力量(提示文化在个人成长中的作用也就是第二课中讲的文化对人的影响和塑造作用与第二框题中所讲的文化对经济、政治的反作用是一致的,因此须将前后知识联系起来把握)。
(二)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1、相互影响(1)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
一定的经济、政治决定一定的文化,文化又反作用于一定的政治、经济,给予政治、经济以重大影响。
(2)不同性质的文化对社会发展的作用不同(先进的、健康的文化会促进社会的发展,落后的、腐朽的文化则会阻碍社会的发展)。
判断:文化都能促进社会的发展答案(略)2、相互交融(1)文化与经济互交融;(2)文化与政治相互交融。
3、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成为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
例题:例1:我们要讲的“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
下列属于文化的是()①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②自然科学③技术④语言、文字⑤选举人大代表⑥企业的信誉和形象⑦园林雕塑A.①②③④⑦ B.②③④⑤⑦ C.①②④⑤⑦ D.①②③④⑤⑥例2:(07潍坊)2007年5月,莺都潍坊掀起创建文明城市的热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总课时:
课题:必修三第一课文化与社会
一、复习目标
1.一个概念:文化的概念
2.一个作用:文化的社会作用
3.两种形式:文化的形式
4.三个特点:文化的特点
5.两对关系: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文化与综合国力的关系
二、复习重难点
重点:1.文化的内涵与特点 2.文化的形式
3.文化的社会作用
4.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
5.文化与综合国力
难点:1.文化的内涵与特点 2.文化的形式
三、授课过程
考点精析考点一文化的内涵、特点
1.文化的内涵 (1)内涵: (2)外延:
温馨提示:判断一种现象是不是文化,应该注意四点:第一,经济现象或活动不属于文化,如商品交易等。
第二,政治现象或活动不属于文化,如参加选举活动等。
第三,纯自然的山水、景观不属于文化,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
第四,文化既包括静态的文化产品,也包括动态的文化活动。
2.文化的特点
3.文化的形式
(1)从静态角度看,包括思想、理论、信念、信仰、道德、教育、科学、文学、艺术等。
(2)从动态角度看,包括各种文化活动,即人们进行文化生产、传播、学习、积累的过程,都是文化活动。
拓展升华正确理解和把握文化的内涵和特点
温馨提示:广义的“文化”指人类改造世界的一切活动及其创造的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
狭义的“文化”指文学艺术和科学知识,或指人们受教育的程度。
“文化生活”中的“文化”是介于两者之间的,从范围上看小于广义文化而大于狭义文化。
如下图所示:
(2016·高考北京)某国际学术期刊的封面,用中国山水画形象地表现了中国某生物研究组的一项重要研究成果。
山顶代表体细胞状态;连接各山顶的桥代表小分子,能够促进各山顶之间的衡越;
山水中的小舟代表转基因方法,通过不同的路线实现重编程。
采用绘画形式表现科学研究成果反映了 A.科学与艺术具有相通性 B.科学与艺术都来自于创新思维 C.科学与艺术都可以提高人的精神素养 D.艺术的传播需要借助科学的力量故本题答案选择A
考点精析考点二文化与经济、政治
1.文化的社会作用
2.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
3.文化与综合国力 (1)地位作用: (2)应对措施:
拓展升华 1.文化的社会作用可以从两方面思考
量的角度质的角度
2.正确理解文化的反作用
(1)文化是反作用于社会的精神力量,但它并不是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在社会发展中具有决定性作用的是生产力。
(2)文化给予政治、经济以重大影响,但是这种影响始终是第二位的,它不能与经济、政治对文化的决定作用等量齐观。
(3)文化对经济、政治的影响,表现为不同性质的文化有不同的作用。
先进的、健康的文化促进社会的发展;落后的、腐朽的文化则会阻碍社会的发展。
(4)文化具有相对独立性。
文化的发展与经济的发展并不完全同步。
文化可能超前于经济的发展而发展,或者是滞后于经济的发展而发展。
3.区分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影响和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
(2016·高考江苏)文博会是文化产业的“大观园”。
2016 年5 月12 日,第十二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隆重召开。
文化创客馆的设立,金融、科技、旅游、体育、时尚等元素与文化联动的新业态的集中亮相,赋予了本届文博会全新的意义。
材料体现了A.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
B.文化是经济的集中表现
C.文化是经济的派生物
D.文化为经济提供方向保证选择A
巩固练习(2015·高考全国Ⅱ卷)2015年1月,由韩国某电视台拍摄、韩国导演执导的全景式反映当代中国发展成就的纪录片《超级中国》在韩国播出,引起热烈反响,创韩国同类电视纪录片收视率的新高。
《超级中国》在韩国热播( ) ①推动中韩两国文化交流上了一个新台阶②显示当代中国文化得到韩国民众的广泛认同③反映中国的经济实力与国际影响力日益扩大④表明当代中国的发展越来越引起韩国民众的关注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③④符合题意
四、课堂小结
1.一个概念:文化的概念
2.一个作用:文化的社会作用
3.两种形式:文化的形式
4.三个特点:文化的特点
5.两对关系: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文化与综合国力的关系
五、作业布置完成同步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