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第一课鲧禹治水教案

合集下载

语文S版六年级语文下册教案鲧禹治水

语文S版六年级语文下册教案鲧禹治水

语文S版六年级语文下册教案-鲧禹治水教学目标1.了解中国传统的治水文化、鲧禹治水的故事,并理解其中的道理。

2.培养学生善于思考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提高学生的语文运用能力,让学生体验语文思维与创造的乐趣。

教学重点1.了解中国传统的治水文化、鲧禹治水的故事。

2.理解鲧禹治水故事中的道理。

3.探讨如何运用故事中的道理解决现实问题。

教学难点1.如何让学生认识到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和特点。

2.如何使学生理解和运用鲧禹治水故事中的道理。

教学内容1.治水文化的培养。

2.了解鲧禹治水的故事。

3.鲧禹治水的道理。

4.与现实生活的结合,如何将鲧禹治水的道理运用到现实生活中。

教学策略1.启发式教学:通过启示学生思考,引导学生自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2.情境教学:通过为学生设计情境,让学生走进故事人物的生活中,感受故事中的道理。

3.合作学习:通过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方式,让学生共同学习、共同合作,提高学生合作能力。

教学步骤第一步:导入新课让学生回忆一下之前所学过的中国传统文化,了解其特点和传承。

然后引导学生谈论一下自己知道的治水文化。

最后,教师介绍鲧禹治水的故事。

第二步:学习故事教师通过故事教学的方式,带领学生深入了解鲧禹治水的故事情节、主要人物等,并进行分析讨论。

第三步:整理故事道理教师通过展示故事中的问题,引导学生找出在鲧禹治水中所体现的故事道理。

并帮助学生整理和记录这些道理。

第四步:运用故事道理通过联系现实生活中的水资源问题,引导学生讨论如何运用鲧禹治水故事中的道理解决现实问题。

第五步:总结教学内容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课堂总结,巩固所学内容。

并与学生讨论如何应用所学内容到今后生活中。

教学评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采用以下方法进行评估:1.板书评估:教师可以收集学生的板书内容,进行评估,检查学生对本节课的理解程度。

2.问答评估:教师可以通过课堂提问的方式,检查学生对故事的理解。

并通过学生的回答,指导学生填补基础知识。

最新语文S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鲧禹治水》公开课教学设计

最新语文S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鲧禹治水》公开课教学设计

1 鲧禹治水【教学目标】1.认识3个生字;会写5个生字;理解“汪洋、泛滥、汗流浃背、齐心协力”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了解鲧禹父子俩治水的原因和方法。

3.体会神话故事想象丰富、情节离奇的特点,及鲧禹父子改造自然、征服自然、爱护人类的崇高精神,感悟我国远古先民们的智慧和坚韧不拔的意志。

【教学重点】1.认识3个生字;会写5个生字;理解“汪洋、泛滥、汗流浃背、齐心协力”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了解鲧禹父子俩治水的原因和方法。

【教学难点】1.体会神话故事想象丰富、情节离奇的特点,及鲧禹父子改造自然、征服自然、爱护人类的崇高精神,感悟我国远古先民们的智慧和坚韧不拔的意志。

【教学素材】1.搜集有关禹的资料。

2.关于《鲧禹治水》的幻灯片。

3.《大禹治水》歌曲。

4.《大禹治水》动画片。

【教学课时】两课时【教学流程】第一课时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激趣谈话:我们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的历史,在这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流传着许多美丽的神话与传说。

你知道哪些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脍炙人口的民间传说——《鲧禹治水》。

(出示幻灯片)2.揭示课题,简介鲧、禹。

(1)板书课题。

(2)简介鲧、禹资料。

(出示幻灯片,鲧禹有关资料)鲧传说中原始时代部落首领。

颛顼之子,禹之父,建国于崇,号崇伯。

由四岳推举,奉尧命治水。

禹后人多称他为大禹,就是“伟大的禹”的意思。

大禹因治水有功,受舜禅让继帝位,是夏朝第一位天子,因此后人也称他为夏禹。

我们常说的“九州”,据说也是由他划定的。

二、识记字型,指导书写。

1.自读课文,画出生字,借助注音读准字音。

2.学习并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

(出示幻灯片)3.点拨写法,识字记型。

(1)禹:“口”要写得扁些。

(2)汪:“氵”呈弧形排列,“王”前两横稍短。

(3)壤:“土”略小,右部笔画较多,要写得紧凑些。

(4)烫:上部略扁平,下部“火”的撇、捺要舒展,托住上部。

(5)浃:左窄右宽。

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1鲧禹治水语文S版

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1鲧禹治水语文S版

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1鲧禹治水语文S版教学目的:1. 认读〝壤、霆、浃〞个生字,会写〝禹、汪、壤、烫、浃〞个生字。

了解〝一片汪洋、息壤、滚烫〞等词语。

2. 指点先生有感情地朗诵课文,掌握课文主要内容,能讲这个故事。

3. 引导先生了解课文内容,体会鲧禹父子改造自然、降服自然的高尚肉体,感悟我国远古先民的智慧和坚忍不拔的质量。

4. 体会神话故事想象丰厚、情节新奇的特点。

教学重点了解鲧禹父子区分是怎样管理洪水的。

教学难点体会这个神话故事提醒的意义。

教学预备要求先生查阅有关鲧禹治水的相关资料。

制造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2课时教学基本进程第一课时一、说话交流,导入课文1让先生说说读过哪些我国现代的神话故事,并说说读后的感受。

2总结先生的感受。

3提醒课题,板书课题。

4结合课前搜集的资料,让先生说说鲧禹治水的相关故事。

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1引见«山海经»主要内容:引见官方传说中的天文知识,包括山川、矿物、民族、物产、药物等。

保管了包括夸父逐日、女娲补天、精卫填海、大禹治水等相关内容在内的不少喜闻乐见的远古神话传说和寓言故事。

«山海经»具有特殊的文献价值,对中国现代历史、天文、文明、中外交通、民俗、神话等的研讨,均有参考价值。

其中的矿物记载,更是世界上最早的有关文献。

2自读课文让先生自在读课文,边读边看法生字,画出不了解的词语,并想一想课文主要写的是什么?3认读生字(1)出示生字:壤(2)比拟字形:壤嚷攘4了解词语祈求:央求;诚实地希望失掉。

斥逐:排挤,驱逐。

怒不可遏:比喻大发脾气,高声痛斥。

众多成灾:江河湖泊的水溢出,构成灾难。

汗流浃背:浃,湿透。

汗水湿透了背上的衣服。

描画汗出得很多。

5指名读课文(要求读得正确、流利〕6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留意引导先生抓住要点,言语精练、完整。

多找几个先生来概括,最后教员总结。

】三、再读课文,加深了解让先生用自己的话说说鲧和禹是怎样治水的,找到相关的内容仔细地读一读。

S版六年级语文下册1、鲧禹治水教学设计

S版六年级语文下册1、鲧禹治水教学设计
7.认读本课的生字词。
息壤汪洋滚烫
大发雷霆泛滥
汗流浃背欢呼雀跃
加深巩固
二、研读课文,深入感悟。(用时:20分钟)
1.默读课文,思考:(1)鲧禹父子为什么要治理洪水?(2)鲧禹父子治理洪水的办法有什么不同?(3)想一想鲧禹父子共同的精神是什么?
2.交流体会。
交流一:鲧禹治水的理由。(1)读第1自然段。说一说洪水会给人们带来哪些灾难。播放关于洪水的资料片。(2)理解“哀求”“祈求”的含义,体会当时人们的心情。(3)读出人们的苦难。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了解人物形象特征。了解鲧禹父子治理洪水的原因、方法及结果。
2.学习对比手法在人物形象塑造上的作用。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达标检测
设计意图
一、回顾旧知,复习导入。(用时:5分钟)
1.回顾全文的主要内容,指名复述课文。
2.认读本课的生词。
1.回顾课文主要内容。
2.认读词语(课件出示)。
1.仔细读课文,看本文可以分几个部分,每部分的大意是什么?
2.出示自读要求。
3.让学生复述课文大意,先在组内交流,然后小组内选出代表在班上交流。
1.学生再读课文,交流课文可以分为几个部分。
2.学生自读全文,按要求完成自读习题。(1)边读课文边做批注,对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以便质疑。(2)小组交流解决疑问。
4、这样的感受在文中出现了几次?
媒体出示。
5、整体感知一下:这三次“亲切、舒服”的感受有什么不同?
1.齐读课题,揣摩文章所写的内容。
2.同学们观看图片或视频,谈谈自己的体会和感受。
1.给下列生字注音。
禹()
烫()
壤()

六年级语文S版下册教案

六年级语文S版下册教案

1 鲧禹治水教学目标1.学习并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会认3个字,会写5个字,掌握“一片汪洋、息壤、大发雷霆、滚烫、汗流浃背”等词语,理解词义。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整体感知,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理清文章的脉络。

4.学习课文第一、二部分,了解鲧治理洪水的原因、方法及结果。

教学重点1.学习生字新词,理清课文脉络。

2.了解鲧治理洪水的原因、方法及结果。

教学难点:掌握理清文章脉络的方法和“壤、浃”等字的字形和写法。

一.导入:传说远在上古时代,人们就深受洪水灾害,在与洪灾抗衡的过程中,上演了鲧禹治水的故事。

师板书课题:鲧禹治水。

齐读课题,理解课题,认识人物。

⑴鲧:是传说中的一位善良的天神。

⑵禹:即大禹,是鲧死了三年后,肚子裂开而钻出的一个孩子,也就是鲧的儿子,后来成了一位治理天下的君王。

二、自读课文,整体感知1.自由认真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找出生字新词,读读记记,并联系上下文或借助工具书加以理解。

可同桌或小组共同完成。

3.给各自然段标上序号,并画出不理解的词句,四人组成一个学习小组交流解疑。

4.想想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

三、自学反馈,交流互动1.分段指名轮读课文。

2.集体评议,及时纠错正音。

3.教师强调字词难点。

⑴字音:“壤”声母是r,读第三声。

⑵字形:“壤”右半部分笔画多,书写时各个笔画要对齐写紧凑,注意有下方有三个横。

⑶词义:汪洋:形容水势浩大的样子。

息壤:是传说中天帝的一件宝物,是一块几尺见方的黄土块儿,只要把它放在地上,说一声“长”,它便会迅速扩大,驱走洪水,露出陆地。

大发雷霆:比喻大发脾气,高声训斥。

泛滥成灾:江河湖泊的水溢出,形成灾害。

汗流浃背:浃,湿透,汗水湿透了背上的衣领。

形容汗出得很多。

4.齐读课后“读读写写”及“词语采集”中的词语,加以识记。

5.提出小组交流后仍不能解决的词句疑点,全班交流。

6.指名说说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四、理清脉络,练习概括1.快速默读课文,给课文分段,并概括段意。

六年级语文下册《鲧禹治水》教案

六年级语文下册《鲧禹治水》教案

六年级语文下册《鲧禹治水》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1.2理解课文大意,了解鲧禹治水的过程和意义。

1.3学习课文中的生字词,并能灵活运用。

2.过程与方法:2.1通过讨论、分享,提高学生合作学习和表达能力。

2.2运用多媒体教学,增强学生对治水故事的兴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3.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尊敬祖先的情感。

3.2教育学生要有责任感和使命感,勇于面对困难。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1.1课文的朗读和背诵。

1.2课文生字词的学习和运用。

1.3了解鲧禹治水的过程和意义。

2.教学难点:2.1课文中部分生字词的书写和发音。

2.2对课文深层含义的理解。

三、教学步骤第一步:导入新课1.向学生简要介绍鲧禹治水的背景,引发学生对治水故事的兴趣。

2.邀请学生分享他们对鲧禹治水的了解。

第二步: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注意语气、节奏。

2.学生自主查找课文中的生字词,并尝试解释。

第三步:课堂讨论1.教师引导学生讨论课文的主题,即鲧禹治水的过程和意义。

2.学生分享自己对于课文的理解,教师给予点评和指导。

第四步:课堂讲解1.教师针对课文中的难点进行讲解,如生字词的书写和发音。

2.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鲧禹治水的相关图片,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第五步:课堂练习1.学生完成课文生字词的书写练习。

2.教师出示有关课文内容的填空题,学生抢答。

第六步:课堂小结2.学生分享自己的收获和感悟。

第七步:课后作业1.学生背诵课文。

2.学生完成课文生字词的练习。

四、教学评价1.通过课堂问答、讨论,了解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掌握程度。

2.通过课后作业,检查学生对生字词的掌握情况。

五、教学反思1.教师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反馈进行调整。

2.学生反思自己在课堂上的表现,提出改进意见。

六、教学资源1.课文原文及注释。

2.多媒体课件。

3.生字词卡片。

七、教学时间1课时本节课通过学习《鲧禹治水》,使学生了解了中国古代的治水英雄,培养了学生热爱祖国、尊敬祖先的情感。

语文s版六年级下册鲧禹治水教案

语文s版六年级下册鲧禹治水教案

语文s版六年级下册《鲧禹治水》教案1教学目标:1、通过关键词句体会英雄人物公而忘私,身先士卒的精神,征服大自然的决心,坚忍不拔的意志;2、学习对比手法在人物形象塑造上的作用;3、掌握文中的生字词;教学重点:理解鯀禹父子分别是怎样治理洪水的。

体会这个神话故事揭示的意义。

教学难点:理解课文内容,体会鲧禹父子改造自然、征服自然的崇高精神,感悟我国远古先民的智慧和坚忍不拔的意志。

课时数:二课时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掌握“一片汪洋、息壤、滚烫”等词,理解词义。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整体感知,了解课文内容,理清文章的脉络。

4.学习课文第一、二部分,了解鲧治理洪水的原因、方法及结果。

教学重点: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掌握“一片汪洋、息壤、滚烫”等词,理解词义。

教学难点:了解鲧治理洪水的原因、方法及结果教学用具:小黑板录音机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我们都看过《西游记》、《封神榜》,知道那是一种神话故事。

那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文章,看看文中塑造的又是一种怎样的人物形象,又是如何塑造的。

二、初读课文:1、学生默读全文,用二十以内的字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大禹继承父志,历尽千辛万苦,制服洪水。

)2、朗读全文,分别体现出不同人物的性格和精神三、细读课文:1、仔细读课文,看本文可以分几个部分,每部分的大意是什么;A:鲧因同情人类的悲惨遭遇,盗天帝的息壤以治水,天帝发现后将其处死,治水失败。

(1------4自然段)B:大禹产自鲧腹,继承父志,依靠人类自己的力量,历尽千辛万苦,最终制服洪水。

(5-------10自然段)2、学生自读全文:作业:1、学生推选各小组的代表汇报讲解本组的收获,并提出问题;2、学生自由回答各小组代表的质疑问难,不会或有争议的,板书设计:鲧禹治水天帝-----鲧天帝----大禹鲧----大禹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理解大禹父子分别是怎样治理洪水的,了解大禹治水的方法及结果。

2品析关键词语,体会大禹所付出的艰辛与努力,体会鲧禹父子创造自然、征服自然、爱护人类的崇高精神,感悟我国远古先民们的智慧和坚忍不拔的意志。

六年级下册语文教学设计课文1《鲧禹治水》语文S版

六年级下册语文教学设计课文1《鲧禹治水》语文S版
2.教师针对生字词进行讲解,帮助学生掌握字音、字形和字义。
3.教师逐段分析课文,讲解文章的结构、句子和段落大意,引导学生理解鲧禹治水的过程和精神内涵。
4.分析课文中的写作技巧,如人物描写、环境描写等,指导学生如何将这些技巧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
(三)学生小组讨论
1.教师提出讨论话题:“鲧禹治水的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他们是如何克服的?”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师通过展示一幅大禹治水的图片,引发学生的好奇心,提出问题:“同学们,你们知道这幅画中的主人公是谁吗?他有什么伟大事迹?”
2.学生回答问题,教师总结并引出本课主题——《鲧禹治水》。
3.教师简要介绍鲧禹治水的背景,激发学生对课文内容的兴趣。
(二)讲授新知
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标注出生字词,理解课文大意。
7.课后拓展,深化学习:布置课后作业,如搜集关于鲧禹治水的其他故事、讨论鲧禹治水的精神在现代社会的意义等,引导学生深化学习,拓展知识视野。
8.关注个体差异,因材施教: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和特点,采取有针对性的教学策略,提高教学质量。
9.评价与反馈: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如课堂问答、小组讨论、写作作品等,全面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及时给予反馈,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学生完成练习题,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五)总结归纳
1.教师引导学生从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三个方面进行总结。
2.学生分享自己在课堂上的收获,教师点评并给予鼓励。
3.教师强调本课的重点内容,提醒学生课后复习和巩固。
4.布置课后作业,如搜集关于鲧禹治水的其他故事、讨论鲧禹治水精神在现代社会的作用等,引导学生深化学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单元神话与传说单元教材解读:本单元编排的五篇课文为中外神话和传说。

期中《鲧禹治水》《大卫》《夸父逐日》是精读课文,《天上偷来的火种》《女娲造人》是略读课文。

本单元课文既有中国古代神话故事,又有外国著名的传说。

学生阅读这些优秀作品,能深刻地体会到古代劳动人民是怎样大胆、丰富的想象中,来表达对真善美的追求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同时还能感受到神话与传说想象丰富、情节离奇的特点。

本单元的“语文百花园一”包括”温故知新“”口语交际“和”习作“三个栏目。

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结合课文内容,引导学生体会神话想象丰富、情节离奇的特点,从而体会远古先民是怎样对真善美的追求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的。

教学时,还要注意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引导学生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欣赏神话与传说离奇曲折的故事情节,品味生动灵活的故事语言。

本单元随课文会认识12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

1 鲧禹治水教材简析:这篇课文取材于我国先秦时期主要记录古代神话、地理等方面内容的古籍《山海经*海内经》。

课文讲的是在上古时代,中国闹过一次大水灾,那时,大地一片汪洋,民不聊生。

一位叫鲧的天神非常同情人们的悲惨遭遇,决心帮助人们治理洪水,于是他偷出了天帝的宝物——息壤,赶退了洪水。

天帝知道鲧偷走息壤后,派火神杀死了鲧。

鲧死后,尸体三年都没腐烂。

一天,从鲧的肚子里钻出了他的儿子大禹。

大禹决心继承父亲的遗志,完成拯救人类的事业。

经过十三年的苦战,大禹终于将洪水彻底治服。

选编这篇课文的目的:使学生了解我国远古先民改造自然、征服自然的强烈愿望和崇高精神,体会我国远古先民的智慧和坚忍不拔的意志品质,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体会神话故事想象丰富、情节离奇的特点。

设计理念:这是一篇精读课文,课文的内容并不深奥,学生容易读懂。

可让学生通过自主阅读,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感悟人物的精神品质。

教学时既要注意引导学生抓住课文重点语段进行朗读、品读;又要注意引导学生查阅有关鲧禹治水的资料,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感受古代神话的魅力。

教学时不仅让学生学习作者表达的方法,还要让学生体会到神话故事的主要特点。

教学目标:1、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课文主要内容,能讲这个故事。

2、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体会鲧禹父子改造自然、征服自然的崇高精神,感悟我国远古先民的智慧和坚忍不拔的意志品质。

3、体会神话故事想象丰富、情节离奇的特点。

4、认识“壤”字,会写“汪、壤、烫”3个字。

掌握“一片汪洋、息壤、滚烫”等词语。

教学重点:理解鲧禹父子分别是怎样治理洪水的。

教学难点:体会这个神话故事揭示的意义。

教学准备:要求学生查阅有关鲧禹治水的相关资料。

制作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3课时教学设计:第一课时一、谈话交流,导入课文1、让学生说说读过哪些我国古代的神话故事,并说说读后的感受。

2、总结学生的感受。

3、揭示课题,板书课题。

4、齐读课题。

5、结合课前搜集的资料,让学生说说鲧禹治水的相关故事。

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1、介绍《山海经》(这篇课文取材于我国先秦时期主要记录古代神话、地理等方面内容的古籍《山海经*海内经》。

《山海经》是中国先秦古籍。

一般认为主要记述的是古代神话、地理、动物、植物、矿物、巫术、宗教、古史、医药、民俗、民族等方面的内容。

《山海经》原来是有图的,叫《山海图经》,魏晋以后已失传。

《山海经》记载了许多诡异的怪兽以及光怪陆离的神话故事,长期被认为是一部荒诞不经的书。

有些学者则认为《山海经》不单是神话,而且是远古地理,包括了一些海外的山川鸟兽。

)【先让学生自己说说对《山海经》的了解,如果学生说的不全,老师出示资料补充。

】 2、自读课文.让学生自由读课文,边读边认识生字,画出不理解的词语,并想一想课文主要写的是什么?【让学生按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一定要给足时间,让学生边读边思考。

】3、认读生字①出示生字“壤”(要求读准字音,认清字形,组成词语)②比较字形:壤嚷攘4、理解词语汪洋——形容水势浩大的样子。

哀求——苦苦请求。

祈求——请求;恳切地希望得到。

斥逐——排斥,驱逐。

息壤——古代传说的一种能自生长,永不减耗的土壤。

拯救——挽救;救济。

滚烫——滚热。

遗志——死者生前的志愿。

后多指生前没有实现的志愿。

大发雷霆——比喻大发脾气,高声训斥。

泛滥成灾——江河湖泊的水溢出,形成灾难。

汗流浃背——浃,湿透,汗水湿透了背上的衣服。

形容汗出得很多。

【根据学生的要求理解词语,注意不要孤立得解释,要让学生联系课文内容来理解。

】5、指名读课文(要求读得正确、流利)【课文较长,要多找几个学生来读,注意读后的评价与反馈,养成认真读书,认真倾听的好习惯。

】6、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注意引导学生抓住要点,语言简练、完整。

应多找几个学生来概括,最后教师总结。

】三、再读课文,加深了解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鲧和禹是怎么治水的,找到相关的内容认真的读一读。

四、积累词语,布置作业1、让学生找找喜欢的词语,抄写在词语积累卡上。

2、作业:通读课文,能讲述这个故事。

第二课时一、复习引入1、认读词语(课件)一片汪洋苦苦哀求斥逐洪水毫不理会悲惨遭遇大发雷霆山南海北成千上万挖渠开山四处横溢泛滥成灾不畏艰险汗流浃背毫不在乎冬去春来欢呼雀跃兴奋不已天寒地冻2、回顾课文主要内容。

二、研读课文1、自学提示(课件)。

默读课文,思考:①鲧禹父子为什么要治理洪水?②鲧禹父子治理洪水的办法有什么不同?边读边画出最令你感动的语句,并把自己的体会做出批注。

③想一想鲧禹父子共同的精神是什么?【给学生充分读书思考的时间,然后让学生在小组内合作交流,教师深入学习小组指导。

】2、交流体会。

●交流一:鲧禹治水的理由(上古时代的中国闹过一次大水灾,人们受尽了洪水的折磨,便苦苦的哀求天帝驱逐洪水,可是天帝毫不理会。

鲧禹父子非常同情人们的悲惨遭遇,决心帮助人们治理洪水。

)①读第一自然段。

说一说洪水会给人们带来哪些灾难。

播放洪水的资料片。

②理解“哀求”“祈求”的含义,体会当时人们的心情。

③读出人们的苦难。

●交流二:鲧是怎样治理洪水的。

①指名读课文的3—4自然段,说说自己的感受。

②“息壤”是怎样宝物,神奇在什么地方?③天帝为什么要大发雷霆?你对天帝有什么看法?④你怎么评价鲧?【对于鲧的评价,鼓励学生多元的理解,既要看到他的善良,不惧危险,又要看到他投机取巧的错误。

】●交流三:禹是怎样治理洪水的。

①指名读5-10自然段。

②说说课文是怎么写禹治理洪水过程的?(板书:治洪前——治洪开始——治洪过程——治洪后)③依据描写的顺序,让学生说说最感动的地方。

a治洪前:句子:大禹走遍.......了地形和水的走向等情况,决定用引洪水入大..了山南海北,摸清海.的方法来消除水灾。

【抓住“走遍”“摸清”“引洪水入大海”等词语,理解禹治水讲究方法,非常有头脑。

】b治水开始::句子:大禹亲自..拿着镐头,率领成千上万的人挖渠开山,疏通河道。

【体会“亲自”一词,说明大禹以身作则,不畏艰难,才赢得人们的相应,因此也感动了神龟和应龙。

】c治水过程:A大禹在治水的过程中遇到哪些困难?让学生找到相关的句子读以读,说说自己的感受。

B参考资料:三过家门而不入古时候,洪水泛滥,为了让人们能过上安定的生活,舜帝派大禹去整治洪水。

大禹一去十三年,“三过家门而不入”:第一次是在四年后的一个早晨。

大禹走近家门,听见母亲的骂声和儿子的哭声,大禹想进去劝解,又怕更惹恼了母亲,唠叨起来没完,耽搁了治水的时辰,于是就悄悄地走开了。

治水六七年后,大禹第二次经过家门。

那天中午,大禹刚登上家门口的小丘,就看见家里烟囱冒出的袅袅炊烟,又听见母亲与儿子的笑声,大禹放心了。

为了治水大业,他还是饶过家门,赶紧向工地奔去。

又过了三四年,一天傍晚,大禹因治水来到家的附近。

突然天下起了滂沱大雨,大禹来到自己家的屋檐下避雨,只听见屋里母亲在对儿子说:“你爹爹治平了洪水就回家。

”大禹听得非常感动,更坚定了治水的决心,立刻又转身上路了。

C指导朗读,读出大禹坚忍不拔、不屈不挠的精神品质。

d治水后:句子:就这样,大禹带领人们,由南.到北.,由西.到东.,经过十三年..疏通...的苦战,终于了河道,治服了洪水。

【可让学生抓住重点词语进行体会,感受大禹治水的艰辛,“由南到北”“由东到西”说明大禹带领人们治水的地域广。

“十三年”说明治理水灾的时间长,从“终于”一词可以看出疏通河道、治服洪水是多么的不易,多么艰辛。

】D,齐读课文的最后一句话。

④小结:大禹率领民众,与自然灾害中的洪水斗争,最终获得了胜利。

大禹为了治理洪水,长年在外与民众一起奋战,置家庭于不顾,“三过家门而不入”体现了公而忘私、把个人的一切献身于为人民造福的事业之中的崇高精神。

尤其可贵的是,大禹在治水中积极组织大家去治理洪水,一心一意地降服水患,这种执着的精神,坚定的信念是伟大的,人民在大禹的领导下,齐心协力,共同战胜了灾难。

●交流四:讨论鲧禹治水的共同精神。

(善良,同情人们的遭遇,都有帮助人们治理洪水的决心。

有改造自然、征服自然的强烈愿望,有勇敢、奉献的崇高的精神。

)三、拓展升华1、你想对鲧禹父子说点什么?2、总结:这个传说让我们体会到了中华民族的勤劳、智慧、勇敢、奉献、坚毅不屈、万众一心战胜困难的民族精神。

第三课时一、领悟写法1、引言:这是一篇神话故事,丰富的想象和离奇的故事情节是它的主要特点。

那么课文中哪些情节使你感受到是离奇的想象?2、交流。

(让学生抓住主要情节谈出感受,例如:像“鲧的出现”“神龟和神鸟帮助鲧偷取息壤”“息壤的神奇”“大禹出事”神龟运送土石“应龙在地上划出深沟”等)3、小结:神话是古代人民驰骋他们奇特想像和幻想所创作,具有神奇、丰富、多样化的特色。

表面看起来很荒诞,实质朴素、真实、生动。

二、讲述故事。

分小组进行讲故事比赛。

【先让学生说说怎样才能讲好故事,然后学生自己练习,在小组推荐代表讲述,注意讲述后的评价与鼓励。

】三、课外作业引导学生阅读《语文同步读本》中的《鲧王治水》《禹王锁蛟》《三过家门》的故事。

板书设计:1 鲧禹治水鲧偷宝物治水前:走遍摸清禹治水开始:亲自率领治水过程:大山横当烈日当空毒虫猛兽天寒地冻治水后:安定幸福勤劳智慧勇敢奉献坚毅不屈万众一心课后练习:1、读写词语。

一片汪洋苦苦哀求斥逐洪水毫不理会悲惨遭遇大发雷霆山南海北成千上万挖渠开山四处横溢泛滥成灾不畏艰险汗流浃背毫不在乎冬去春来欢呼雀跃兴奋不已天寒地冻2、用词造句。

继承——推举——3、根据课文内容填写。

大禹不怕辛苦,不畏艰险,带领人们一点儿一点儿地开凿。

夏天,___________到了晚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冬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大禹治水成功的原因是什么?5、神话故事的特点是什么?你还读过哪些神话故事?补充建议:1、课前让学生了解《山海经》,并找一找,读一读《山海经》中的神话故事,感受神话的特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