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民经济统计概论试题及答案

国民经济统计概论试题及答案
国民经济统计概论试题及答案

自考[国民经济统计概论]试题及答案

《国民经济统计概论》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共25分)

单项选择题是对最基本知识的考核,既考记忆,也考理解,在给出的四个答案中,只有一个备选答案是正确的,备选答案具有相似性,要求考生掌握知识要准确,不能似是而非。这种选择应该是熟练面迅速的,且不会作的题目不可空白不选。

1.统计认识的对象可概括表述为(

①社会经济总体现象的质量方面②社会经济总体现象的数量方面③社会经济现象的具体方面④社会经济现象的规律

2.流量和存量(

①都只能用总量指标表示②都不能用总量指标表示③都是从一定时期意义上核算的④都是从一定时点意义上核算的

3.下列属于数量指标的是(

①某人的工资②某人的月工资780元③工资总额④职工的平均工资

4.统计调查分为全面调查和非全面调查是根据(

①调查登记的时间是否带有连续性②调查的组织方式③调查取得的资料是否是全面性的资料④调查包括的范围是否全面

5.单项数列一般适用于(

①离散变量分组且变量的变动范围不大②连续变量分组③离散变量分组且变量的变动范围较大④品质标志分组

6.1998年某企业计划规定产值比上年增长10%,实际执行的结果比上年增长12%,则该企业1998年末产值计划完成程度为(

①120%②20%③102%④101.82%

7.某鞋厂为了生产鞋,只有()才适合于作为总体的代表值①算术平均数②众数③调和平均数④中位数

8.已知甲、乙两班组工人的平均日产量分别为50件和75件,其日产量的标准差分别为10件和14件,则(

①甲班组的平均数具有较大的代表性②两班组平均数的代表性相同③乙班组的平均数具有较大的代表性④无法判断其代表性的大小

9.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重复抽样的抽样平均误差和不重复抽样的抽样平均误差相比(

①前者一定大于后者②前者一定小于后者③两者相等④无法判断

10.回归方程―y = 100 + 0.8x‖中的回归系数表示:当自变量每增加一个单位时,因变量()

①增加0.8个单位②增加100个单位③平均增加0.8个单位④平均增加100个单位

11.移动平均法的主要作用在于(

①进行统计预测②消除或消弱短期内偶然因素对时间数列的影响③消除长期趋势的影响④消除季节变支的影响

12.若平均工资的可变构成指数为134.5%,职工人数的结构影响指数为96.3%,则平均工资的固定构成指数为(

①139.67%②39.67%③129.52%④71%

13.出口商品总成本(人民币)÷出口商品外汇收入(美元)等于(

①出口商品换汇率②出口商品盈亏率③出口商品增殖率④外汇增殖率

14.就业率是在业人口总数与(

)之比①待业人口②在业人口+ 待业人口③社会劳动力资源总数④适龄劳动人口总数

15.下列反映活劳动消耗经济效益的统计指标是(

①社会总成本净产值率②社会劳动生产率③资金增加值率④资金利税率

16.国民经济可供使用额与国民经济生产额之差为(

①进口额②出口额③损失额④进出口总额

17.我国对外贸易统计中规定(

①出口商品按离岸价格计算,进口商品按到岸价格计算②出口商品和进口商品均按到岸价格计算③出口商品和进口商品均按离岸价格计算④出口商品按到岸价格计算,进口商品按离岸价格计算

18.国际收支总量平衡分析中的国际收支总差额等于(

①经常项目收支差②资本项目收支差③经常项目收支差+ 资本项目收支差+ 误差和

遗漏④经常项目收支差–资本项目收支差–误差和遗漏

19.在我国,若工农产品综合比价指数连年皆为100%,从价值的观点看(

①在农产品和工业品交换中,两者处于平等的地位②在农产品和工业品交换中,农业处于不利的地位③在农产品和工业品交换中,工业处于不利的地位④无法判断两者地位的高低

20.社会产品生产统计的主体原则是(

①国土原则②国民原则③常住单位④整体原则

21.下面采用有名数表示的统计指标是(

①结构相对数②比例相对数③强度相对数④动态相对数

22.由若干个企业的产品产量(x)与生产费用(y)的资料所建立的直线回归方程为y = 120 + 1.8x,利用该回归方程(

①只能根据产量推算生产费用②只能根据生产费用推算产量③既能根据产量推算生产费用也能根据生产费用推算产量④既不能根据产量推算生产费用也不能根据生产费用推算产量

23.不应作为国民生产活动统计的是(

①农民的承包活动②个体商业活动③居民家务活动④学校教育活动

24.我国目前的资金流量核算范围是(

①只核算金融交易②既包括金融交易也包括总储蓄和实物投资③以国内生产总值为初始流量,不仅包括金融交易,还包括收入、分配、再分配与消费和投资等④以国内生产总值为初始流量,不包括金融交易,也不包括收入、分配、再分配与消费和投资等

25.国内生产总值与物质产品净值的关系为(

①物质产品净值=物质生产部门的增加值+服务投入-固定资产折旧②物质产品净值=物质生产部门的增加值-服务投入+固定资产折旧③物质产品净值=物质生产部门的增加值+服务投入+固定资产折旧④物质产品净值=物质生产部门的增加值-服务投入-固定资产折旧二、多项选择题(每题1分,共15分)

多项选择题有五个备选答案,五个答案中至少有2个是正确的,最多也只有5个正确答案,多选、少选均不得分。因此,这是一种较难的题目,拿得准便选,拿不准暂且跳过或者选择两个以上答案碰运气,不必把宝贵的时间耽误在这类题上。

1.―统计‖一词,主要有以下几种涵义(

①统计工作②统计调查③统计资料④政府统计部门⑤统计学

2.典型调查和其它调查方式比有以下特点(

①调查单位是根据调查目的有意识的选择出来的②调查单位是按随机性原则抽选出来的③调查单位是在总体中有举足轻重的单位④是一种深入细致的调查⑤是一种粗略的调查

3.若所研究的总体是某市所有工业企业,则总体的标志总量指标有(

①该市工业企业总数②该市工业增加值③该市工业企业职工人数④该市工业成本利税率⑤该市工业总产出4.总量指标的特征(

①可以表明现象的总规模、总水平,其数值表现为绝对数②其数量值大小随着总体范围的大小而增减③可以反映现象的一般水平④只有对有限总体才能计算总量指标⑤是计算相对指标和平均指标的基础

5.根据组距数列计算众数,其公式为(

①M0 = L +Δ1/(Δ1+Δ2)×d②M0 = L―Δ1/(Δ1+Δ2)×d③M0 = U―Δ2/(Δ1+Δ2)×d④M0 = U +Δ2 /(Δ1+Δ2)×d⑤M0 = U―Δ1/(Δ1+Δ2)×d

6.编制动态数列的原则(

①时间上的可比性②总体范围应一致③指标的经济内容应一致④指标的计算方法应一致⑤指标的计算价格、计量单位应一致

7.相关关系是指(

①现象间数量上不确定的依存关系②现象间数量上确定的依存关系③变量间数量上不确定的依存关系④变量间数量上确定的依存关系⑤现象或变量间数量上不确定的依存关系

8.综合指数中的同度量因素(

①与平均数指标中的权数是两个不同的概念②既起权数的作用,又起同度量的作用③必须固定在同一时期④其时期可以不固定⑤根据指数之间的经济联系或计算指数的目的选择

9.增长速度和发展速度的关系为(

①两者仅相差一个基数②发展速度=增长速度+1③定基发展速度=定基增长速度+1④定期增长速度=各环比发展速度的连乘积-1⑤定基增长速度等于各环比增长速度的连乘积

10.抽样调查的科学性体现在(

①建立在概率论和数理统计基础之上②按随机原则抽样③随意抽样④抽样调查的误差

可以事先计算和控制⑤抽样调查没有误差

11.社会劳动力资源总数中包括(

①现役军人②劳动年龄内实际参加劳动的人口③待业人员④劳动年龄中的家务劳动者

⑤超过劳动年龄而实际参加劳动的人

12.下列属于中间消耗的有(

①在生产经营过程中消耗的外购原料、材料②向外单位支付的运输费③企业为职工的医疗、保险所支付的费用④批发零售贸易业的广告费⑤固定资产折旧

13.国际收支平衡表中的储备资产包括(

①黄金储备②外汇储备③特别提款权④在基金组织储备的头寸⑤对基金信贷的使用

14.社会产品再分配的渠道(

①财政收支②信贷收支③转移收支④价格调整⑤固定资产折旧

15.居民消费额包括(

①居民购买各种消费品的支出额②居民购买各种消费服务的支出额③居民实物分配的作价款④居民自有住房的虚拟折旧⑤居民购买股票的支出额

三、填空题(每空1分,共10分)

主要是考察掌握基本知识的广度,命题有两种情况:一是紧扣教材,直接来自书中的关键词句和要点表述;二是在理解题意的基础上,填入合适的内容。一般以第一种较为常见。因此,应认真阅读教材,注意带有结论性、提示性的问题。

1.逐期增长量之和等于对应的(

)。

2.某厂生产的5000件A产品中,有4900件是合格品,其余为不合格,则是非标志的平均数是(

),标准差是(

)。

3.在95.45%的可靠程度下,若要求估计产品合格率的抽样误差不超过5%,则所需的样本容量至少为(

)个。

4.只有发生在(

)之间的交易,才是国际收支统计记录的对象。

5.外汇增殖额=出口商品外汇收入(美元)-(

6.国民经济分类中的活动单位是指从事经济活动并有经营决策权的基层单位,而机构单位则是指拥有(

)的实体单位。

7.本期生产、本期不再加工、可供最终消费和使用的产品称为(

)。

8.资产负债表是反映一定时点上国民财产(

)状况的一种表格。

9.与其他国家相比,我国目前的资金流量表有两个特点:一是交易内容包括(

)等转移项目;二是突出了财政这一职能部门。

四、判断题(每题1分,共10分)

主要是考察对那些似是而非问题的分辨能力,判断时应首先弄清题目的主干是什么,与主干不符者即是错误的,否则则是正确的。考生在做这类题时,如果一个也判断不清,可全选对或全选错,千万不可乱选一通。

1.一个人口总体可以用人口总数、年龄、性别比,民族来反映和描述。(

2.总指数可以分为数量指数和质量指数,而个体指数则不这样分。(

3.盈利性服务部门的总产出是以其报告期的营业收入来反映的。(

4.海关统计的对象是通过海关的进出口货物,因此经过海关的无偿援助的军用物资和存入保税仓库的物资都应包括在海关统计中。(

5.家庭服务者的收入属于劳动收入。(

6.恩格尔系数越大,说明居民消费水平越高。(

7.统计学的大量观察法和其总体性是一致的。(

8.相关系数的值越大,回归系数的值也越大。(

9.固定资产完全重置价值和耗余重置价值主要用于固定资产的清产核算。(

10.固定资产折旧既是投资,又是积累。(

五、简答题(每题5分,共10分)

主要是考核理论问题的掌握及对问题的理解情况。有两种:一是在书中可以找出现成的

答案;二是没有现成的答案,需要在分析的基础上,作出一定的综合和概括。答题时,不仅要答出要点,还要对要点落加解释。由于各人对教材的理解和把握程度不同,因此,这类问题很难得满分。

1.限制生产理论与扩展生产理论的主要区别是什么?

2.什么是工农产品的剪刀差?通过什么指标来反映它的大小?它对一国政府的政策有何影响?

六、计算题(4题,共30分)

这类题主要考核运用统计方法和统计基本技能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共4题,30分,统计学原理部分3题,经济统计部分1题,且各题分数不等。在很多情况下,要求列出计算公式和计算步骤,否则,就要扣分。

1.某地1994-1998年国内生产总值(GDP)资料如下表:

年份1994 1995 1996 1997 1998

GDP(亿元)

19.9 31.5 49.5 68.9 82.5

试用最小平方法配合一条趋势直线,并据此预测1999年该地的国内生产总值。

2.某市场上两种商品的销售额及价格增减情况如下表:

商品名称销售额(万元)

报告期价格比基期增(+)或减(―)的%

基期报告期

甲400 520 10

乙500 550―5

根据上述资料计算:①价格总指数②价格变动对居民支出的影响额③商品销售量总指数3.某商店销售一批肥皂,为检验其每条的重量,随机抽取100条,现将检验结果整理如下:

每条重量(克)

条数(条)

149以下10

149~150 20

150~151 50

151~152 20

Σ100

按规定每条肥皂的规格重量不低于150克。试以99.73%的可靠性估计该商店本批肥皂的平均重量范围,并确定是否达到了规格要求。(计算结果保留两位小数)

4.现将某地的国内生产总值及使用核算资料摘录如下(单位:亿元)

(一)生产与分配物质生产部门:①总产出1500;②物质产品投入800;③服务投入250;④固定资产折旧205;⑤劳动者报酬180;⑥生产税净额20;⑦营业盈余

25.(二)使用①总支出2000;②物质部门使用1050;③非物质部门使用250;④居民

消费282;⑤社会消费250;⑥固定资产形成120;⑦库存增加40;⑧出口210;⑨进口201.要求:

①分别按生产法、分配法(收入法)和使用法(支出法)计算国内生产总值(GDP)

②按生产法和分配法计算物质产品净值

《国民经济统计概论》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 ②

2. ①

3. ③

4. ③

5. ①

6. ④

7. ②

8. ③

9. ①10.③

11.②12.①13.①14.②15.②16.③17.①18.③19.②

20.③21.③22.①23.③24.③25.①

二、多项选择题

1. ①③⑤

2. ①④

3. ②③⑤

4. ①②④

5. ①③

6. ①②③④⑤

7. ①③⑤

8. ①②③⑤

9. ①②③④

10.①②④11.②③④⑤12.①②④13.①②③④⑤14.①②③④15.①②③④

三、填空题

1.累计增长量

2.平均数为98%,标准差为14%

3.样本容量至少为400个

4.内部单位与外部单位

5.出口商品原材料外汇成本(美元)

6.财务决策权

7.最终产品

8.存量

9.收入与分配

四、判断题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10.×

五、简答题

1.主要区别是:

①基本观点不同。限制生产理论认为,只有从事物质产品生产的劳动才是生产劳动;扩展生产理论认为,任何能够在市场上通过价格取得货币收入的活动,都是生产劳动。

②所界定的生产范围不同。限制生产理论将生产范围限定在五大物质生产部门;扩展生产理论的生产范围则要广泛的多,不仅包括物质生产部门,也包括非物质生产部门。

③赖以形成的核算体系不同。在限制生产理论的基础上所形成的是MPS核算体系;而在扩展生产理论的基础上所形成的是SNA体系。

④对各国统计实践的影响不同。扩展生产理论与SNA原本在西方国家流行,但近年来,被越来越多的国家所采用。

2.①工农产品剪刀差是指在工农业产品交换中,工业品价格高于其价值与农产品价格低

于其价值的不等价交换关系,是一定数量的农产品交换工业品的数量逐渐减少,或一定数量工业品交换农产品的数量逐渐增加。

②在工农产品价值量不变的前提下,可通过测算工农业商品综合比价指数(=农村工业品零售价格指数/农产品收购价格指数)来反映其剪刀差的大小;否则,必须通过测算工农业产品剪刀差指数(=工农业产品综合比价指数×工农业劳动生产率差别指数)来反映其大小。

③剪刀差的缩小或扩大反映着一国政府在制定经济政策对农业重视程度的高低。

六、计算题

1.列计算表如下:

年份x y x2 xy

1994 -2 19.9 4 -39.8

1995 -1 31.5 1 -31.5

1996 0 49.5 0

1997 1 68.9 1 68.9

1998 2 82.5 4 165

合计0 252.3 10 162.6

设趋势方程为:yc=a + bx b=Σxy/Σx2=162.6/10=16.26 a=Σy/n=252.3/5=50.46 yc=50.46 + 16.26x 1999年该地的国内生产总值的预测值为:

yc=50.46 + 16.26×3=99.24(亿元)

2.列计算表如下:

商品名称销售额(万元)

报告期价格比基期增(+)或减(-)的%个体价格指数kp=p1/p0(%)

假定销售额p0q1=p1q1/kp

基期p0q0报告期p1q1

甲400 520 +10 110 472.73

乙500 550 -5 95 578.95

合计900 1070——1051.68

①价格总指数Ip=∑p1q1/∑(p1q1/Kp)=1070/1051.68=101.74%②价格变动对居民支出的影响额:

∑p1q1 - ∑(p1q1/Kp)= 1070 - 1051.68 = 18.32(万元)

③商品销售额指数Ipq=∑p1q1/∑p0q0=1070/900=118.89%因:商品销售额指数= 商品销售量指数×商品销售价格指数即:Ipq=Iq×Ip所以:商品销售量指数Iq=Ipq/Ip=118.89%/101.74%=116.86% 3.列计算表如下:

每条重量(克)

组中值x条数(条)f xf(x-非x)2f

149以下148.5 10 1485 32.4

149~150 149.5 20 2990 12.8

150~151 150.5 50 7525 2

151~152 151.5 20 3030 28.8

合计——100 15030 76

(注:这里略去两幅图)

样本平均数

非x=∑xf/∑f=15030/100=150.3(克)

样本方差s2=∑(x-非x)2f/∑f=76/100=0.76抽样平均误差μ非x=根号(s2/n)=根号(0.76/100)=0.0872(克)

因:99.73%对应的概率度t=3

亦即该商店本批肥皂的平均重量范围在150.04~150.56(克)之间。显然达到了规格要求。

4.①生产法:国内生产总值(GDP)=国内总产出-中间投入

=(1500 + 500)-(800 + 250 + 200 + 50)=2000-1300=700(亿元)

②分配法:国内生产总值(GDP)=固定资产折旧+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额+营业盈余

=(205 + 95)+(180 + 110)+ (35 + 20)+(30 + 25)=700(亿元)

③使用法:国内生产总值(GDP)=总消费者+总投资+出口-进口

=(282 + 250)=(120 + 40)+ 210-201 =701(亿元)

④生产法:物质产品净值=物质生产部门总产出——物质产品投入——固定资产折旧

=1500-800-205=495(亿元)

⑤分配法:物质产品净值=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额+营业盈余+服务投入

=180+35+30+250=495(亿元)

最新徐州市素质教育概论考试题及答案

徐州市继续教育----素质教育概论 (一)单选题:每题1分,共30题,只有唯一一个选项正确 1、激活每位学生(D)发展,使之明确自己正确的发展方向,要比教给他们任何具体知识本身更重要。 A 学习潜能 B发展潜能 C 素质潜能 D个性潜能 2、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最根本的是使学生开拓、(B )地学习。 A持续性B自发性C开创性D创造性 3、从社会心理学的观点看,(B)是指人经过一定方式的社会学习,主动接受社会教化,将社会目标、价值观、规范和行为方式等转化为其自身稳定的人格特质和行为反应模式的过程。A科学内化B个体内化 C知识内化D教育内化 4、教师在素质教育中的最大功绩与贡献在于(D)。 A给学生传授多少经验、知识B开出多少实验C培养哪些技能D能在多大程度上激活学生的个性潜能,并促使这种个性潜能持续不断地发展 5、(A)的重要职能是发展人的个性,使每一位受教育者的潜能都能得到充分地开发和发展。A素质教育 B目标教育C成人教育D高等教育 6、素质形成本身,就是在某一学科领域获得独立准确的(B)判断。 A精神价值B内在价值C外在价值D实际价值 7、(D)阶段的素质教育应当充分地与社会生活相结合,培养学生的生存能力,为其充分地发展自己并充分地参与社会发展作出应有的努力。 A科学教育B社会教育C家庭教育D基础教育 8、(C)是对社会、他人有益而无害的独特人格品质。 A 个人品德修养B科学文化素质C独立人格素质D思想道德素质 9、教育思想或(A)始终同教育的根本职能、目的联系在一起。它是教育者对整个教育现象的总体认识,是对教育前提的深入思考、全面把握。 A施教思想B教育水平C教育经验D教育方法 10、1997年,国家教委在烟台市(D),标志着素质教育开始成为全国范围教育改革的主旋律。 A 举办的“21世纪新型人才培养研讨会”B颁布《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决定》C 颁发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D召开了全国中小学素质教育经验交流会 11、(A)虽不是教育方法本身,但它在很大程度甚至根本上,影响乃至制约良好的施教方法的产生与运用。 A施教态度B师德教育C学历教育D文化素质 12、经过素质教育培养的学生,应具有(D)。 A 适应时代、社会需要的共有素质B体现不同学生个性特点的独特才能 C为人类做出特有贡献,进行优秀的文化积淀 D 以上都正确 13、素质教育目标是稳定性与(D)的统一。 A 持续性B创新性C 延续性D 发展性

国民经济统计概论章节练习题

第一章总论 1.如何正确理解统计的三种涵义? 答:统计是指对客观现象的数量方面进行核算和分析的活动,使人们对现象的数量表现、数量关系和数量变化进行描述、分析和推断 的一种计量活动。“统计”一词具有三个方面的涵义:即统计活动、统计资料和统计科学。 ⑴.统计活动:即统计工作,是指从事统计业务活动的单位,对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数字资料进行搜集、整理、分析的活动。 ⑵.统计资料:即统计所提供的数字和分析资料,是指反映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统计数字资料。 ⑶.统计科学:即统计学,是指搜集、整理和分析统计数据的方法科学,其目的是探索统计数据的内在数量规律性,以达到对客观事物 的科学认识。 统计活动、统计资料和统计科学之间存在如下关系: 统计活动与统计资料是过程与成果的关系,即:统计活动是取得统计资料的工作过程,而统计资料则是统计活动的成果。 统计活动与统计科学是理论与实践的关系,即:统计活动是形成统计科学的实践过程,统计科学是人们长期统计实践工作的经验总结 和理论概括。 2.为什么要了解统计学的发展过程?

答:统计学产生于17 世纪中叶,其发展过程是沿着两条主线展开的:一条是以政治算术学派为开端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以社会经济问 题为主要研究对象的社会经济统计;一条是以概率论的研究为开端并以概率论为基础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以方法和应用研究为主的数理统 计。回顾、了解统计科学的渊源及其发展过程,对于我们了解统计学与社会经济统计学的关系,学习统计学的理论和方法,提高我们的统 计实践和理论水平都是十分必要的。 3.统计学与其他学科之间的关系如何? 答:统计学与其他学科之间的关系主要体现在与哲学的关系、与经济学等实质性科学的关系和与数学、数理统计的关系上。 ⑴.与哲学的关系: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科学的世界观、方法论,它所阐述的关于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关于实践是人类 认识的基础、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矛盾的对立统一观点、质和量的辩证关系、事物普遍联系和相互制约的观点等,对统计发挥认 识工具的作用,具有极为重要的指导意义。 ⑵.与经济学等实质性科学的关系:实质性科学的内容和任务在于揭示客观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以指导人们按照客观规律的要求去改 造世界,而社会经济统计学的形成和运用不能脱离实质性科学的理论指导。这是因为:其一,这类科学对社会经济现象发展规律的论述和 剖析,为统计核算和分析如何入手,如何抓住主要方面描述其数量特征,如何就事物内部及其与其他事物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进行数

自考国民经济统计概论习题及答案解析

精心整理2015年10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全国统一命题考试 国民经济统计概论试卷 (课程代码00065) 本试卷共4页,满分l00分,考试时间l50分钟。 1 2 3 答。 4 卡” 1.总体中部分数值与全部数值的比率称为 A.结构相对指标B.比值相对指标C.动态相对指标D.强度相对指标 2.将总体中各个个体按照某种特征值的顺序排队,然后按固定的顺序和间隔在总体中抽 取若干个个体组成样本的抽样方式是

A.等距抽样B.分层抽样C.整群抽样D.简单随机抽样 3.下列选项中,属于离散型随机变量概率分布的是 A.指数分布B.二项分布C.正态分布D.均匀分布 4.已知某班级8名学生的数学期末考试成绩(分)分别为64、65、72、75、79、84、86、95, 则这8名学生数学期末考试成绩的极差为 A. 5 A.0 6 7 A 8 A C 9 A 10 A.长期趋势B.季节变动C.循环变动D.不规则波动 11.物流业属于 A.制造业B.第一产业C.第二产业D.第三产业 12.国内生产总值减去固定资产损耗总值称为 A.总产值B.营业盈余C.生产税净额D.国内生产净值 13.下列选项中,反映居民收入差距的指标是

A.相关系数B.回归系数C.基尼系数D.恩格尔系数 14.债券和商业票据属于 A.股权B.贷款C.债务性证券D.存款 15.设P为商品价格,g为销售量,则帕氏物量指数的公式是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倦题2分,共1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备选项中至少有两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将“答 题 16 A C E 17 A 18 A 19 A 20.用收入法计算国内生产总值所涉及到的项目有 A.出口总额B.营业盈余 C.生产税净额D.劳动者报酬 E.固定资产折旧 第二部分非选择题 三、名词解释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

设计概论Ⅱ第1阶段练习题20年江大考试题库及答案一科共有三个阶段,这是其中一个阶段。答案在最后一页

江南大学网络教育第一阶段练习题 考试科目:《设计概论Ⅱ》第章至第章(总分100分) __________学习中心(教学点)批次:层次: 专业:学号:身份证号: 姓名:得分: 一单选题 (共5题,总分值20分,下列选项中有且仅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请在答题卡上正确填涂。) 1. ()理论自60年代后期由法国哲学家德里达在其《论语法学》一书中确立。(4 分) A. 解构主义 B. 抽象主义 C. 立体主义 D. 符号学 2. 二战期间发展起来的(),科学的考虑了人的舒适性和工作的效率。(4 分) A. 设计文化学 B. 人机工程学 C. 设计美学 D. 设计史学 3. ()试图通过所领导的工艺美术运动提高工艺的地位,用手工制作来反对机器和工业化。 (4 分) A. 格罗佩斯 B. 贡布里希 C. 米斯 D. 莫里斯 4. 按照()的说法:“普通符号科学——它有各种名称:符号学 (semiotics,semiology) 或语义学 (semasiology) ,这些术语来自希腊语的 sema( 符号 ) 。”(4 分) A. 毕加索 B. 贡布里希 C. 索特萨斯 D. 莫里斯 5. 湖北随县战国时期曾候乙墓出土的铜尊盘,上有玲珑剔透的装饰,就是用()铸造的。 (4 分) A. 染缬工艺 B. 夹缬工艺 C. 景泰工艺 D. 失蜡法工艺 二名词解释题 (共4题,总分值24分 ) 6. 混沌理论(6 分)

7. 符号学理论(6 分) 8. 解构方法(6 分) 9. 无意识结构(6 分) 三填空题 (共5题,总分值15分 ) 10. 设计学是既有__________科学特征又有社会科学特征的综合性学科。(3 分) 11. 依据美术学的划分方法对设计学作研究方向的划分.将设计学划分为设计史、设计理论与 __________。(3 分) 12. 美学是研究美和艺术最抽象最根本问题的东西。美是什么,就是美学的基本问题。古代西 方经典美学认为美是客观的。美学之父-----德国哲学家鲍姆加登认为美是__________。康德把美学的出发点放在了审美和美感上,把美学的基本问题从“美是什么”变成了审美是什么,认为美是无利害而生愉快。黑格尔认为艺术和审美是欣赏不是思考,人们欣赏的表面上看是一个“外在事物”实际上是一种自我实现。(3 分) 13. 设计的一般程序总的来说,分为五个阶段。准备阶段,构思阶段,__________,审核阶段, 管理阶段。(3 分) 14. 设计文化中的技术,从古至今,大致可以分为__________、大工业化机器和计算机。(3 分) 四简答题 (共2题,总分值24分 ) 15. 简述设计学的划分(12 分) 16. 简述设计的目标(12 分) 五论述题 (共1题,总分值17分 ) 17. 试简要论述当代西方设计思潮。(17 分)

素质教育概论考试题及答案

徐州素质教育概论考试题(422页包过) (一) 单选题:只有唯一一个选项正确 1. ()永远是教育的根本目的之一。(C) 促使学生健康成长 2. ()才是提高精神素质的最终目标。(D) 以上都是 3. ()是在表象、概念的基础上,通过长期、反复的分析、综合、判断、推理等认识活动过程而形成的基本稳定的精神品质。(C) 思维素质 4. 素质教育试验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它与素质教育过程的()。(C) 同步性 5. 自主健康成长要求学生(),能在现实环境中找到社会需要、自己乐为而又可为的奋斗目标。(A) 健康成长 6. 教育方法历来是教育的根本问题之一,在一定程度上深刻地反映了一定社会阶段的()与教育水平,决定着教育效果并直接影响学生乃至社会的发展进步。 (A) 教育思想 7. 就具体教学过程授课而言,更有价值的知识包括()等。(D) 以上都是 8. 在全社会倡导()之风,是提高公民素质、民族素质、弘扬民族精神的大事。(D) 素质教育 9. ()是生活教育的重要内容,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A) 课堂教育 10. ()是非学科的,不依赖书本知识的系统传授,突破了课堂时空乃至学校时空的限制,对于学生来说是一种“解放”。(A) 活动课程 11. ()是提高个人以及整个社会生活质量的重要保证,对人们更好地认识改造世界具有重要意义。(B) 精神审美素质 12. 优良的()是师生心理健康发展的重要条件。(B) 教学环境 13. 素质教育理论本质上从属于(),它同时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尽管还处于探索和形成阶段,但是并不妨碍作为设计素质教育目标的重要依据。(C) 教育基本理论 14. 提出教育内容的适度综合,并非主张取消教育内容的分科设置,而是针对()中分科过细且相互割裂的现象而言的。(C) 现实教育 15. 素质教育的提出是整个社会对人、对人的()的高度重视的必然产物。(A) 素质 16. 教育要促进少年儿童身心素质的发展,必须通过青少年儿童的内部原因,即()才能实现。(D) 内部矛盾 17. 任何素质的形成都不可能一帆风顺,这就决定了()必须与困难同行。(A)素质主体 18. 素质教育()是观念形态的东西,是对客观现实的一种超越,它体现着教育工作者的主观意志,是教育工作者的一种愿望。(A) 目标 19. 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最根本的是使学生开拓、()地学习。(D) 创造性 20. ()的重要职能是发展人的个性,使每一位受教育者的潜能都能得到充分地开发和发展。(A) 素质教育 21. 科学思维训练既应统一组织进行,又要体现个别性和个性化,而实现这一目标的最有效方式莫过于运用()实习教学和科研锻炼。(D) 社会 22. ()是对社会、他人有益而无害的独特人格品质。(C) 独立人格素质 23. ()要根据社会发展需要和学校计划向学生传授知识,使其普遍或主干发展得到教育保障。(C) 集体学习

国民经济统计概论章节练习题.doc

第一章总论 1 .如何正确理解统计的三种涵义? 答:统计是指对客观现象的数量方面进行核算和分析的活动,使人们对现象的数 量表现、数量关系和数量变化进行描述、分析和推断 的一种计量活动。〃统计〃一词具有三个方面的涵义:即统计活动、统计资料和统 计科学。 ⑴.统计活动:即统计工作,是指从事统计业务活动的单位,对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数字资料进行搜集、整理、分析的活动。 (2).统计资料:即统计所提供的数字和分析资料,是指反映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统计数字资料。 ⑶.统计科学:即统计学,是指搜集、整理和分析统计数据的方法科学,其目的 是探索统计数据的内在数量规律性,以达到对客观事物 的科学认识。 统计活动、统计资料和统计科学之间存在如下关系: 统计活动与统计资料是过程与成果的关系,艮"统计活动是取得统计资料的工作过程,而统计资料则是统计活动的成果。 统计活动与统计科学是理论与实践的关系,即:统计活动是形成统计科学的实践 过程,统计科学是人们长期统计实践工作的经验总结 和理论概括。 2.为什么要了解统计学的发展过程?

答:统计学产生于17世纪中叶,其发展过程是沿着两条主线展开的:一条是以 政治算术学派为开端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以社会经济问 题为主要研究对象的社会经济统计;一条是以概率论的研究为开端并以概率论为 基础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以方法和应用研究为主的数理统 计。同顾、了解统计科学的渊源及其发展过程,对于我们了解统计学与社会经济 统计学的关系,学习统计学的理论和方法,提高我们的统 计实践和理论水平都是十分必要的。 3.统计学与其他学科之间的关系如何? 答:统计学与其他学科之间的关系主要体现在与哲学的关系、与经济学等实质性科学的关系和与数学、数理统计的关系上。 ⑴.与哲学的关系: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科学的世界观、方法论,它所阐述的关于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关于实践是人类 认识的基础、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矛盾的对立统一观点、质和量的辩证 关系、事物普遍联系和相互制约的观点等,对统计发挥认 识工具的作用,具有极为重要的指导意义。 (2).与经济学等实质性科学的关系:实质性科学的内容和任务在于揭示客观事物 发展变化的规律,以指导人们按照客观规律的要求去改 造世界,而社会经济统计学的形成和运用不能脱离实质性科学的理论指导。这是因为:其一,这类科学对社会经济现象发展规律的论述和 剖析,为统计核算和分析如何入手,如何抓住主要方面描述其数量特征,如何就事物

自考国民经济统计概论历年计算题答案

国民经济统计概论历年计算题答案34.某企业职工月工资水平分组如下: 月工资水平(元)职工人数(人) 1000以下 1000—2000 2000—3000 3000以上 150 250 400 200 合计1000 要求计算:该企业职工月工资水平的中位数。(2004年10月) 月份 4 5 6 销售额(万元) 月末库存(万元) 270 200 352 240 322 220 且该商业企业2003年3月末的库存额为160万元。由此计算:该企业第二季度各月的商品流转次数和第二季度的平均商品流转次数。(2004年10月)

(2)分别从相对数和绝对数两方面分析该企业2003年比2000年工人总的月平均工资变动的原因。(2004年10月) 37.某省为了了解在校大学生生活消费支出的情况,从该省高校中随机抽取了100名学生进 要求:(1)对全省在校大学生人均月生活费支出进行点估计; (2)在95%的置信概率下,对全省在校大学生人均月生活费支出额进行区间估计(t=1.96)。(2004年10月)

根据上表资料计算: (1)当年形成的居民购买力; (2)当年已实现的居民购买力; (3)当年未实现的居民购买力; (4)当年全部居民购买力。(2005年1月) 36.

请计算:销售量总指数,价格总指数和销售额总指数,并从相对数和绝对数两方面对该市场销售额的变化进行指数因素分析。(2005年1月) 件;乙组工人日 37.某车间有甲、乙两个组,甲组工人的平均日产量为36件,标准差为9.6 (2)比较甲、乙两组平均日产量的代表性。(2005年1月) 34.某地区某年购买力与商品供应量资料如下:

设计概论试题(一)答案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 1—5 BDBDB 6—10 BAAAD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 1、结构、动作 2、实用、坚固 3、多利斯柱式、爱奥尼亚柱式、科林斯柱式 4、意态、风神 5、巫术说、游戏说、模仿说 6、艺术作品、艺术欣赏者 7、情感性、创造性 8、罗丹 9、审美理知、审美共鸣 10、向日葵 三、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15分) 1、艺术创作:艺术创作是指艺术家、创作者精神实践活动及其产品。(1分)艺术创作是人类高级的、复杂的、特殊的精神活动。(1分)艺术创作的实现,是一个复杂的创造性劳动过程。(1分)作为人类精神实践活动之一,它不可避免的受到它由之产生的时代特定经济基础的制约,不可避免地受到政治环境的影响。(1分)艺术创作又是行动着的、发展着的审美实践活动。(1分) 2、蒙太奇:蒙太奇一词源于法语,是建筑学中一个名词的音译,是装配和构成的意思,借用到影视中来就是实现画面、镜头、声音等电影元素的艺术组接,是影视艺术中特有的重要表现手段。(3分)蒙太奇以人们的联想和理解能力为依据,运用画面的分切与组合,能动地揭示对象的内在联系和意义。(2分) 3、艺术风格:艺术风格体现着艺术家的艺术个性,(1分)是一个艺术家艺术个性稳定地在作品中表现出来的独特艺术面貌,(2分)它体现着艺术家的审美理想和艺术追求,(1分)使艺术家具备独特的艺术个性的标志。(1分) 四、简答(每题10分,共30分) 1、再现论,是表述艺术创作过程中,艺术家内部主观世界和外部客观世界相互关系的理论。一般将那种侧重于对外部客观世界的再现和模仿,通过外部客观世界表达内部主观世界的艺术理论、艺术创作统称为再现论、模仿轮、再现性艺术、模仿性艺术。(5分) 表现论,和再现论相对应或者相反对,也是表述艺术创作中内部主观世界和外部客观世界相互关系的理论。一般将那种侧重于对内部主观世界的表现,通过内部主观世界间接或曲折地表达外部客观世界的艺术理论、艺术创作、统称为表现论及表现性艺术。(5分) 2、艺术的社会功用主要有审美功用、认识功用、社会组织功用。(4分) 审美功用:艺术是人类审美意识的产物,艺术从生产劳动、巫术等活动中分化出来发展成为一种独立的意识形态,就是为了满足人类愈来愈强烈的审美需要。(2分) 认识功用:艺术反映生活这个命题,尽管有些简单笼统,却还是道出了艺术的意识形态性质,它终究是现实生活中的一个种特殊表现形式。(2分) 社会组织功用:这也是艺术的一个比较突出的社会功用。艺术从一开始就不是为自己而是为社会创作的。(2分) 3、(1)人的首要属性就是其社会性,艺术家当然也不是孤立存在的个体,其成长、其创作无不受其所处特定时代的政治、经济、道德、宗教、民族心理等诸多社会因素的影响,可以说,艺术家是其所处社会因素在个人身上集中反映的综合体。(4分) (2)艺术家总是生活在一定的时代社会形态中的,而不能超越自己所处的时代,特定时代

最新素质教育概论考试题及答案(1)复习进程

素质教育概论试题 (一)单选题:每题1分,共30题,只有唯一一个选项正确 1、激活每位学生()发展,使之明确自己正确的发展方向,要比教给他们任何具体知识本身更重要。 A 学习潜能B发展潜能C 素质潜能D个性潜能 2、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最根本的是使学生开拓、()地学习。 A持续性B自发性C开创性D创造性 3、从社会心理学的观点看,()是指人经过一定方式的社会学习,主动接受社会教化,将社会目标、价值观、规范和行为方式等转化为其自身稳定的人格特质和行为反应模式的过程。A科学内化B个体内化C知识内化D教育内化 4、教师在素质教育中的最大功绩与贡献在于()。 A给学生传授多少经验、知识B开出多少实验C培养哪些技能D能在多大程度上激活学生的个性潜能,并促使这种个性潜能持续不断地发展 5、()的重要职能是发展人的个性,使每一位受教育者的潜能都能得到充分地开发和发展。A素质教育B目标教育C成人教育D高等教育 6、素质形成本身,就是在某一学科领域获得独立准确的()判断。 A精神价值B内在价值C外在价值D实际价值 7、()阶段的素质教育应当充分地与社会生活相结合,培养学生的生存能力,为其充分地发展自己并充分地参与社会发展作出应有的努力。 A科学教育B社会教育C家庭教育D基础教育 8、()是对社会、他人有益而无害的独特人格品质。 A 个人品德修养B科学文化素质C独立人格素质D思想道德素质 9、教育思想或()始终同教育的根本职能、目的联系在一起。它是教育者对整个教育现象的总体认识,是对教育前提的深入思考、全面把握。 A施教思想B教育水平C教育经验D教育方法 10、1997年,国家教委在烟台市(),标志着素质教育开始成为全国范围教育改革的主旋律。 A 举办的“21世纪新型人才培养研讨会”B颁布《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C 颁发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D召开了全国中小学素质教育经验交流会 11、()虽不是教育方法本身,但它在很大程度甚至根本上,影响乃至制约良好的施教方法的产生与运用。

国民经济统计概论答案[1]

国民经济统计概论复习资料 1、社会再生产核算五张表的中心是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中五张基本核算表的中心是国内生产总值表。 2、国民财富按来源分为国民财产和自然资源 3、进口总值大于出口总值的差额称为逆差 4、当现金收支比例系数小于1时说明收入大于支出 5、政府消费的受益对象是全社会 6、社会劳动生产率是用来反映什么的?(宏观经济效益是评价国民经济结构合理化的重要标志之一。主要分析指标有:①最终产品率②社会劳动生产率③资金产出弹性系数。|是每一从业人员在一年内所创造的价值,数值越高,说明宏观经济效益越好。) 7、计算建筑工程产值采用的是什么价格?(预算价格计算)(建筑工程产值=报告期已完施工产值+期末期初未完施工产值差额) 8、性比率若低于100,表明女性人口多问题 9、标志是指总体单位的特征或属性的名称。 10、研究某厂所生产的一批机床的质量,则该批机床为总体表现 11、某城市拟对占全市存储五分之四的几个储蓄所进行调查,以了解全市储蓄的一般情况,则这是典型调查方式 12、数量指标是指表现为数量上不同的标志 13、区分简单分组和复合分组的依据是根据选择分组的标志的多少及复杂程度的不同 14、变量数列中各组频率的总和应该等于1 15、在某一变量数列中,某变量值为零,则不宜计算的平均指标有算术平均数、调和平均数、几何平均数 16、用水平法检查五年计划的执行情况适用于规定计划期初、期末、期内某一期,还是五年累计应达到的水平适用于规定计划期初、期末、期内某一期 17、动态数列中,每个指标数值可以相加的是时期数列 18、某企业单位产品成本报告期比基期下降4%,产量增加4%,产品总成本变化为总成本=单位成本×产量Y=a(1-4%)b(1+4%)=(a-4%a)(b+4%b)=ab+4%ab-4%ab-0.16%ab=ab-0.16%ab 19、按总量指标反映内容不同,可分为按反映的时间状态不同,分为时期指标、时点指标;按表现形态不同,分为实物量指标与价值量指标。 20、序时平均数计算中,“首末折半法”适用于计算不连续时点数列资料 21、动态数列的构成要素是反应时间顺序变化的数列;反应各个指标值变化的数列 22、统计指数按其所表明的经济指标性质的不同,可分为数量指标指数和质量指标指数 23、某商品本年同上年比较,商品销售额没有变化,而各种商品价格平均上涨了8%,则商品销售量平均增加(或减少)的百分比为多少?(44%)y=a*b=a(1+8%)*b=ab+8%ab = =ab+8%ab -8%ab 24、简单随机样本具有广泛性 25、用来表示动态数列中的发展水平的是水平指标 26、某连续变量数列,末组为500以上,又知其邻组的组中值为480,则末组组中值为520 27、统计一般是指统计活动 28、编制综合指数数量指标指数时,其同度量因素最好固定在基期29、反映抽样指标与总体指标之间抽样的可能范围的指标是区间 估计 30、相关系数为0,说明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表示相关系数越弱 31、相关系数的数值越接近1,表明两个变量之间关系表明关系 越强 32、反映国内机构在核算期内通过生产活动所创造的价值的是国 民经济账户的生产账户 33、人口总体更新的自然因素是人口自身的再生产(即出生和死 亡) 34、广义上的国民财富是一个国家在特定时点上所拥有的一切财 富的总和,是衡量一个国家国情国力及反映一国经济实力的主要指标。 35、按收入法计算国内生产总值包括应得的工资、奖金和津贴, 还有劳动者所享受的公费医疗和医药卫生费、上下班交通补贴和单位为 劳动者缴纳的社会保险费等。 36、一定时期内居民在零售市场用以购买商品的货币支付额称为 居民消费支出总额 37、财政活动属于社会再生产的国家财政收支环节 38、反映一个时期居民消费水平的指标是消费率) 39、某班三个学生期末统计学考试成绩分别为70分、89分和95 分,这三个数字是指标志值 40、每次试验只有两种可能结果,一是成功的结果,另一是失败 的结果,两次结果互相对立,这种概率分布属于成数 41、有甲、乙两个数列,若甲的极差比乙的极差大,那么甲与乙 的极差与标准差之间存在什么关系?(p86) 42、在固定资产投资一定的条件下,国内生产总值增长速度与投 资效果系数的关系怎样?(p318) 43、统一是从社会经济现象的量的方面去研究质的方面,对吗? (统计是从数量方面入手认识现象的工具。) 44、在变量数列中,若标志值较小的组权数较大时,计算出来的 算术平均数会出现次数多的标志值队平均数的影响作用大些,使平均数 向其靠拢。) 45、现象之间的依存关系程度越低,则相关系数越接近于0 相 关关系的数值范围在-1和+1之间,相关关系越强,系数值越接近1,相 关系数越弱,系数值越接近) 46、对整个国民经济而言,国民经济账户的计帐形式是国民经济 账户的计账原则:四式计账 47、反映人口疏密程度的是人口密度指标 48、在社会产品生产统计中,社会产品包括⑴按表现形态的不同分 为:物质产品和服务产品;⑵按完工情况不同分为:成品、半成品和在 产品三类。 49、“耕地面积/土地总面积”称为土地垦殖率或垦殖指数 50、按消费主题划分,最终消费分为按消费对象划分,由货物产 品消费和服务产品消费两部分组成。 51、土地是一种自然资源 52、要对不同马力、种类的拖拉机计算总量,最好采用标准实物 量单位 53、全面调查具体包括调查有普查、统计报表 54、若要观察现象在较长一段时间内变动的基本趋势,需测定现 象的时期指标 55、现行的统计报表制度采用哪种方法搜集资料的报告 56、相关系数r=0,说明两个变量之间关系怎样?(p212) 57、对总体仅按一个标志分组的统计表是简单分组 58、假如销售量上升5%,销售价格下降5%,则销售额如何变化? (销售额=销售量×销售价格) 59、若某一变量数列中,有变量值为0,则不宜计算的平均指标 有哪些?) 60、经济普查属于经常性的非全面调查?对吗?× 61、标志变异指标用以说明总体各单位某一数量标志的相对水 平,对吗?× 62、属于时点指标的的指标包括结构相对指标、比例相对指标、 比较相对指标、动态相对指标、强度相对指标和计划完成程度相对指标 63、恩格尔系数越高,相应的说明居民生活水平怎样?(生活水 品越低p422 恩格尔系数在60%以上为生活绝对贫困,50%~60% 为勉强度日,40%~50%为小康水平,20%~40% 为生活富裕,20%以下为 很富裕。(生活水平越高,恩格尔系数越低。)) 64、计算抽样平均误差时,如有几个方差的历史资料,则我们选 一个最大的方差,对吗?(p174) 65、农业总产值的计算原则上采用方法?农业总产出的计算原 则:农业总产出是按产品法计算的。产品法是以产品为主体来计算产值 的一种方法,又称总周转额法 66、反映平均每个就业人员抚养的人口数的指标是就业人口负 担系数 67、我国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是国民经济分配 68、在外币折算时,单位本币折算成外币的方法是外国货币与本 国货币的折算有两种方法:⑴直接标价法⑵间接标价法 69、人口的自然构成包括性别与年龄 70、已知某企业2003年6月份商品流转次数为5次,则该企业该 月的商品流转天数为几天?( 6 天商品周转天数 = 平均每天商品销售额 平均商品库存额 核算期天数 商品销售额 平均商品库存额 商品周转次数 核算期天数 = ? =) 71、土地总面积包括地面积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领土主权范围 内的全部土地面积的总和。按性质划分,土地总面积可分为耕地面积、 森林面积、内陆水域面积、草地面积及其他面积;⑵按利用情况划分, 可分为农用地、建筑用地和未利用地。 72、属于数量指标指数的有产量指数、销售量指数、职工人数指 数 73、强度相对指标包括正指标和逆指标 74、按数量标志分组包括如职工年龄、工资、工龄等数量标志 是指表现为数量上不同的标志 75、时期指标包括产品的产量、商品销售额、国民生产总值 76、哪种情况下,平均数要用几何平均法计算:在计算生产过程 中三道工序的平均合格率时 77、在次数分布数列中,频数和频率的含义和关系是各组的单位 数既为次数分布称频数;频数与总体单位数的百分比表示的相对数称频 率。 78、影响劳动力资源实际利用率的因素有主要受失业人数变动的 影响以及间接收16岁以上在校学生和家务劳动者多少的影响。 79、因素分析法德依据是平均指标 80、资产负债表的主栏项目有包括非金融资产、金融资产与负债、 资产负债差额、资产负债差额与差额总计。

自考00065国民经济统计概论_计算题知识点汇总

第二章统计数据资料的搜集与整理 1.组距=上限-下限 2.组中值=(上限+下限)÷2 或下限+(上限-下限)÷2 3.计算开口组组中值(即有上限无下限)=上限-相邻组的组距÷2=下限+相邻组组距÷2 第三章综合指标 1.结构相对指标=各组总量指标数值÷总体总量指标数值×1 2.比例相对数=总体中某一部分的指标数值÷总体中另一部分的指标数值 3.比较相对数=总体中某项指标数值÷另一总体的该项指标数值 4.强度相对指标=某一总量指标数值÷另一性质不同而有联系的总量指标数值 5.动态相对指标=报告期指标数值÷基期指标数值 6.计划完成程度指标数值=实际完成指标数值÷计划指标数值 7.计划完成程度相对指标={1±实际提高(降低)百分比}÷{1±计划提高(降低)百分比} 8.算术平均数=总体单位某一数量标志值总和÷总体单位数 9.简单算术平均法P64 10.加权算数平均法P65 11.简单调和平均法P68 12.加权调和平均法P68 13.简单几何平均数P71 14.加权几何平均数P71 15.组距数列确定众数P72 16.中位数计算P73 17.全距P78 18.平均差简单平均法P80 19.平均差加权平均法P81 20.标准差简单平均法P82 21.标准差加权平均法P83 22.交替标志的标准差P84 成数交替标志的平均数交替标志的标准差 23.标志变异系数P86 平均差系数标准差系数 24.组内方差平均数P89 25.组间方差P89 第四章时间数列 1.时期数列平均发展水平计算公式P100 2.时点数列平均发展水平计算公式P101 3.相对指标和平均发展指标时间数列计算平均发展水平P104 4.增长量=报告期水平-基期水平助其增长量=报告期水平-前一期水平 累计增长量=报告期水平-固定期水平 5.平均增长量=逐期增长量之和÷逐期增长量个数=累计增长量÷(时间数列项数-1) 6.发展速度=报告期水平÷基期水平 7.增长速度=增长量÷基期水平=(报告期水平-基期水平)÷基期水平=报告期水平÷基期水平-1 8.水平发展速度P111 9.水平增长速度P114=平均发展速度-1 10.常用的测定长期趋势的方法方程式法P120 第九章人口与劳动统计 1.期末人口总数=期初人口数+(本期内出生人数-本期内死亡人数)+(本期内迁入人数-本期内迁出人数) 2.年平均人口数=(年初人口数+年末人口数)÷2 P246 3.城市(乡村)人口占总人口百分比=城市人口(乡村)÷总人口×1 4.城乡人口比例=城市人口÷乡村人口×1 5.人口密度=某地区人口数(人)÷该地区土地面积数(平方公里)

设计概论试题与答案一

设计概论试题与答案第一套 注意:(红色字体为重点) 第一章设计的内涵 思考题答题要点 1."设计"(Design)的本义是什么? 设计(Design)源于拉丁文Designave,其本义是"徽章、记号",即事物或人物得以被认识的依据或媒介,在中国,设计最初是分开使用的,"设"指预想、策划,"计"指特定的方法策略等。 2.不同的学者对设计的理解提出了哪些较有代表性的观点? 设计是人类的行为; 设计的本质是人为事物; 设计是人类生活方式的设计。 3.如何理解设计的内涵? 我们可以从广义和狭义两个方面来理解设计的内涵: 从广义的角度来理解,design最基本的意义是计划乃至设计,即心怀一定的目的,并以其实现为目标而建立的方案,这个界定几乎涵盖了人类有史以来的一切文明创造活动,其所蕴含着的构思和创造性行为过程,则是现代设计的内涵和灵魂; 从狭义的角度来理解,design特指在一般的计划和设计中,对构成艺术作品的各种构成要素,在各部分之间或者部分与整体的结构关系上,

组织成为一个作品的创意过程。 4.如何理解艺术与设计的关系? ①对"艺术"《辞海》解释为:"人类以情感和想象为特性珠把握和反映世界的一种特殊方式。即通过审美创造活动再现现实和表现情感理想,在想象中实现审美主体和审美客体的互相对象化。具体说,它是人们现实生活和精神世界的形象反映,也是艺术家知识、情感、理想、意念综合心理活动的有机产物。" ②设计虽然超越了纯艺术,存在于设计、生产或制作的全过程,和技术、材料、工艺、市场、消费、等因素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但它与艺术创作并不能截然分开,设计师的设计至始至终总是要考虑到具体设计对象,根据生产技术条件和制作技艺的可行性,而进行创造性工作,这个创造性过程始终与审美发生联系。 5.什么是设计的形式?它包括哪些因素? 设计的形式指形态、色彩、肌理等外在造型形式,形式是为内容服务的,形式受到实用功能的制约,同时又对认知功能和审美功能的形成具有重要的作用。 ①形态:通常指某种特定的外形,即物体在空间中的特定形态。物体的形态特征是我们区别不同物体的依据,这里的形态概念既指设计物外形,也包括设计物内在结构,是设计物的内外要素的统一的综合体,构成形态的基本形式有点、线、面、体等; 设计物的形态创造要善于运用变化与统一,韵律与节奏,主从与响应、过渡与均衡、对比与协调、比例与尺度、比拟与联想等多种造型手法,以达

素质教育概论考试题

r (C) 教育经验 r (D) 教育方法 个选项正确 ()是指在素质教育施教过程中应高速度、高质量和高效益地进行知 识信息(技能)传递交流。 [分值: ()概念一旦转化成为普遍的教育行为,一个全新教育时代就将开启, 人类教 育会步入一个崭新的历史发展阶段。 [分 值: 教育方法历来是教育的根本问题之一, 在一定程度上深刻地反映了一 定社会阶段的()与教育水平,决定着教育效果并直接影响学生乃至社 会的发展进 步。 素质教育概论考试 (一)单选题:只有唯 1. (A) 高效快递 (B) 质量传递 (C) (D) 咼质效传递 2. (A) 应试教育 (B) 素质教育 (C) 高等教育 (D) 初等教育 3. (A) 教育思想 (B) 教育水平 4.在国家、 [分值: 民族、阶级和政党都存在的社会,影响人们正确行动的首先

[分值:]5.在素质教育具体方法体系中,教育者的首项任务是如何对()进行科学取舍和深刻 加工。 [分值:]是对教育者的基本职业要求,献身教育是对这种基本职业要求的 [分值:]素质教育的()是“大教育”的组成部分,是适应社会教育化、教育社会化的需要的新观念。 (A)传统课程观 ()。 (A) 政治思想 (B) 思想素质 (C) 个人行为 (D) 社会行为 (A) 教学经验 (B) 素质教育 (C) 教育内容 (D) 教学方法 6. () 进一步提升。 (A) 深爱学生 (B) 忠诚职位 (C) 严于律己 (D) 铸造忠诚 7.

r (B) 培训经验 (A) 教学经验 (C) 教育方法 (D) 课改方法 9. 素质的形成过程表明,()是素质形成的关键环节。 [分值:] 10. ()是为实现教育目的采取的教育方式、途径的总和,具体指教育 者的施教方法 和在此基础上受教育者的自教方法等。 (B) 综合课程观 (C) 小课程观 (D) 大课程观 [分值:] 8. 就具体教学过程授课而言,更有价值的知识包括()等。 (A) 揭示事物本质 (B) 反映内在规律 (C) 符合客观实际 (D) 以上都是 [分值:] ri (A) 知识内化 (B) 知识外化 (C) 知识爆炸 (D) 知识传承

国民经济统计概论重点内容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统计学的性质及分类 一、统计学的性质 统计学的概念:以搜集、整理、分析或推断数据,并以此为依据对所研究对象做出判断或决策的方法科学论。 二、统计学的分类 理论统计学研究如何对客观现象的数量进行计量、观测、概括和表述,是统计学的基础 和统计研究工作的第一步,内容包括统计指标及其设计、统计调查、统计整理、统计图 表、集中趋势测度、离散程度测试、统计指数和时间序列常规分析等理论方法。 推断统计学是现代统计学的核心内容,它以概率论为理论依据,利用部分数据对总体数 据的某些性质或数量特征进推断和检验。 理论统计学和应用统计学的关系:理论统计学所提出的科学的数量方法为应用统计学研

究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条件,而应用统计学的发展又可进一步改进、完善和发展理论统计学所提出的数量方法。 第二节统计学的基本概念 一、总体和个体 总体:构成统计活动研究对象的全部事物的整体为总体(有限总体、无限总体) 个体:总体中每个个体事物。 总体容量:总体中全部个体事物的数量称为总体的容量。 统计总体根据统计研究的目的来确定。 二、样本 样本是指从总体中随机抽取出来,并作为其代表的那一部分个全所组成的子集。 样本的特点:每个个体必须取自于总体的内部,从一个总体可以抽取许多个不同的样本,样本是总体的代表,样本的随机性。 三、变量 变量:客观现象的特征取值或类别在一个以上者均为变量 四、指标及其测度

用来测度研究对象某种特征数量的概念称为统计指标,简称指标。 第三节统计指标体系及其设计 一、统计指标体系的概念 反映总体及其所含个体的各个方面特征数量的一系列相互联系、相互补充的统计指标所形成的体系,称为统计指标体系。 二、统计指标体系中指标的分类 三、统计指标体系设计的内容: 1、设置框架 2、确定内涵和外延 3、确定计量单位 4、确定计算方法 四、统计指标体系设计的原则 统计指标体系设计的原则:目的性、科学性、可行性、联系性

《设计概论》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

威远职中2010——2011学年第二学期期中考试试题 科目:设计概论班级:1018 、1019 姓名:学号: 一、填空题(每空1.5分,共21分) 1、人类为了自身的生存和发展,就必须通过劳动来取得基本的生存条件。 2、后工业社会的设计是以后现代主义为主要特征的。 3、1918年,格罗庇乌斯在魏玛成立了著名的包豪斯学校。 4、从设计角度来讲,功能因素主要有实用功能、认知功能和审美功能。 5、风格主义起源于荷兰画家蒙德里安创办的《风格》杂志。 6、设计的目的是为人服务。 7、新艺术风格究其根源来源于英国的工艺美术运动。 8、设计的价值体现在实用价值和附加价值两个方面。 9,《亚威农的少女》是毕加索的代表作。 10、设计的最终实现是以满足人的精神和物质需求为目的的。 1、产品的设计可以划分为手工艺设计和( C )两大类型。 A、展示设计 B、平面设计 C、工业设计 D、造型设计 2、被后世称为“现代设计之父”的是( B ) A、约翰·拉斯金 B、威廉·莫里斯 C、韦伯 D、福克纳 3、( C )是指以构成人类生存空间为目的的设计,是对生活和工作环境所必需的各种条件进行综合规划设计的过程。 A、环境设计 B、平面设计 C、包装设计 D、展示设计 4、设计的组成因素分为功能因素、形式因素、技术因素和( A ) A、经济因素 B、智能因素 C、制度因素 D、观念因素 5、技术因素因其所处的地位和表现形态不同,可以分为生产技术、产品技术和( B )。 A、制作技术 B、操作技术 C、检验技术 D、评价技术 6、手工艺设计依据设计风格可分为民间工艺、特种工艺和( B )三种形式 A、金属工艺 B、现代手工艺 C、陶艺工艺 D、刺绣工艺 7、( D )是物的结构、材料、技术所表现的合目的和合规律性的功能的统一。 A、生产过程美 B、社会美 C、艺术美 D、功能美 8、对设计物进行社会的社会的审美评价,其方式可以分为三个层次:一种是个人审美评价,一种是社会舆论评价,一种是( A )。 A、权威性评价 B、集体审美评价 C、综合审美评价 D、合理性评价 9、《割耳朵的自画像》的作者是( C ). A、毕加索 B、高更 C、凡高 D、克里姆特

素质教育概论考试题

素质教育概论考试 (一) 单选题:只有唯一一个选项正确 1. ()是指在素质教育施教过程中应高速度、高质量和高效益地进行知 (A) 高效快递 (B) 质量传递 (C) (D) 高质效传递 [分值:] 2. ()概念一旦转化成为普遍的教育行为,一个全新教育时代就将开启, (A) 应试教育 (B) 素质教育 (C) 高等教育 (D) 初等教育 [分值:] 3. 教育方法历来是教育的根本问题之一,在一定程度上深刻地反映了一 (A) 教育思想 (B) 教育水平 (C) 教育经验 (D) 教育方法 [分值:] 4. 在国家、民族、阶级和政党都存在的社会,影响人们正确行动的首先

是()。 (A) 政治思想 (B) 思想素质 (C) 个人行为 (D) 社会行为 [分值:] 5. 在素质教育具体方法体系中,教育者的首项任务是如何对()进行科 学取舍和深刻加工。 (A) 教学经验 (B) 素质教育 (C) 教育内容 (D) 教学方法 [分值:] 6. ()是对教育者的基本职业要求,献身教育是对这种基本职业要求的 进一步提升。 (A) 深爱学生 (B) 忠诚职位 (C) 严于律己 (D) 铸造忠诚 [分值:] 7. 素质教育的()是“大教育”的组成部分,是适应社会教育化、教育 社会化的需要的新观念。 (A) 传统课程观

(B) 综合课程观 (C) 小课程观 (D) 大课程观 [分值:] 8. 就具体教学过程授课而言,更有价值的知识包括()等。 (A) 揭示事物本质 (B) 反映内在规律 (C) 符合客观实际 (D) 以上都是 [分值:] 9. 素质的形成过程表明,()是素质形成的关键环节。 (A) 知识内化 (B) 知识外化 (C) 知识爆炸 (D) 知识传承 [分值:] 10. ()是为实现教育目的采取的教育方式、途径的总和,具体指教育 者的施教方法和在此基础上受教育者的自教方法等。 (A) 教学经验 (B) 培训经验 (C) 教育方法 (D) 课改方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