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科学与技术学科工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电子信息工程学院 电子科学与技术(0809)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电子信息工程学院电子科学与技术(0809)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一、适用学科电子科学与技术(0809)物理电子学(080901)电路与系统(080902)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080903)电磁场与微波技术(080904)电磁兼容与电磁环境(0809Z1)集成电路设计(99J2)二、培养目标在电子科学与技术学科领域内掌握坚实的基础理论知识,特别在物理电子学、电路与系统、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电磁场与微波技术、电磁兼容与电磁环境、集成电路设计等专业方面掌握系统的专门知识,并掌握必要的相近学科的一般理论与专门知识,了解该学科领域的发展方向和国际学术研究前沿;比较熟练地掌握一门外国语,能熟练阅读本专业的外文资料,具有一定的国际学术交流的能力;具有从事科学研究或独立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有较强的原创精神和学术创新能力。
三、培养方向1.物理电子学:包含光电技术与光电工程、空间信息技术、成像信息技术、微波/太赫兹波光子学、量子信息学与技术等专业方向;2.电路与系统:包含综合电子信息系统综合仿真与评估、数模通信电路与系统、模式识别与人工智能、人机交互与情感计算、图像获取/处理/压缩与分析、红外目标跟踪制导等专业方向;3.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包含微纳电子学及系统、抗辐射电子学、微纳新材料与新器件、微电子机械系统及微集成传感器技术、生物医学电子学等专业方向;4.电磁场与微波技术:包含射频/微波与毫米波电路与系统、通信和天线工程、计算电磁学、雷达目标特征测量与仿真、微波遥感等专业方向;5.电磁兼容与电磁环境:包含系统级电磁兼容设计与评估、信号完整性、抗干扰理论与应用、电磁环境效应、虚拟仪器与自动测量控制系统等专业方向;6.集成电路设计:包含集成电路与系统的设计/制造和测试、生物医学信息获取与处理、电子设计自动化与嵌入式技术等专业方向。
1四、培养模式及学习年限本学科全日制硕士研究生主要为一级学科内培养,结合国际联合培养及校企联合培养等模式。
电子科技大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特别地,若为面向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所开设的专门课程,则对应专业领域代表的两位数,首位统一为“4”,次位是该领域的编号。
开课学院对应代码和学院包含的学科对应序号详见下表:
学院代码
学院名称
学科、专业领域名称及课程编号中对应的序号
01
通信与信息工程学院
★
思想政治教育
030505
教育学
心理学
0402
应用心理学
040203
文学
外国语言文学
0502
英语语言文学
050201
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050211
新闻传播学
0503
传播学
050302
理学
●
数学
0701
数学
070100
基础数学
070101
计算数学
070102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
070103
★
应用数学
070104
研究生修读不同级别的课程,根据各级别的学分要求计算实得学分。具体规定如下:
硕士生学习400级课程不计学分,学习500级以上(含500级)课程按课程学分计算。
博士生选修400级、500级课程不计学分,学习600级以上(含600级)课程按课程学分计算,但博士生的专业选修课限选700、800级课程,不能用500、600级课程学分取代。
电子科学与技术是我国二十一世纪重点发展的学科之一,它的发展必将极大地推动信息社会的进步,对促进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提高人民生活的质量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一、培养目标
硕士学位获得者应具有坚实的数学、物理基础知识,掌握本学科坚实的理论基础及系统的专门知识,掌握相关的实验技术及计算机技术。掌握一门外语,具有从事科学研究工作及独立从事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以及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工作作风,能胜任研究机构、高等院校和产业部门有关方面的教学、研究、工程、开发及管理工作。
贵州大学_电子科学与技术-博士-硕士培养方案-201413

0809 电子科学与技术博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2014修订)电子科学与技术是物理电子学、电磁场与微波技术、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电路与系统及相关技术的综合交叉学科;主要在电子信息科学技术领域内进行基础和应用研究。
它的研究方向可以概括为:以量子、光子、光电子、微电子的运动规律为基础,探索电磁场与波及与物质相互作用机理,以新型电子材料和集成器件为依托,构建电子系统,实现电子能量与信息存储和传播。
它的研究对象是电子运动规律、电磁场与波、电子和光电子材料与器件、电子线路及其系统。
关注的核心内容是微粒子(微电子、自旋、光子、量子)的运动规律及其传播载体(即器件集成与线路构造)和方式(即电磁场与电磁波),以及包括信息领域在内的各种应用问题。
近二十年来以电子科学与技术为基础的电子系统和光电子系统正在向高速化、绿色化、集成化、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方向发展,成为推进信息与通信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控制科学与工程、仪器科学与技术等一级学科发展的不可或缺的基础。
一.培养目标1.热爱祖国,掌握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基本原理,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具有良好的人文素质,遵纪守法,品行端正,诚信为人,具有强烈的事业心和团结协作精神,崇尚科学、追求真理,知晓人文和社会科学,社会责任感强;具有为人类的科学技术进步而无私奉献的精神, 为祖国的繁荣昌盛而努力奋斗的决心。
2.具有坚实的数学、物理基础知识,对本学科包含的信号与系统、电路、电磁场和波、物理电子学、电子材料与元器件、半导体物理和半导体器件、集成电路等理论具有广泛的知识,对所研究的具体领域有全面的掌握;能够清楚了解本学科主要发展趋势,以及有能力获得在本学科的任何一个领域开展研究所需要的背景知识;具有独立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熟练掌握相关的实验技术及计算机技术,对本学科的某一方面有深入的研究并有独创性的研究成果。
具备设计实验方案的能力,系统的实验技能和熟练的仪器设备操作能力;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具备成为学术带头人或课题负责人的素质;能独立承担对学科发展或国民经济建设有意义的研究或开发课题;能胜任高等院校和研究院的教学和研究工作,或担任技术管理和工程设计工作3.至少熟练掌握一门外国语,可选修第二外国语。
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培养方案

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培养方案一、培养目标本专业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培养德、智、体、美全面,爱国进取、创新思辨、团队协作,厚基础、宽口径、精术业、通工程,掌握必备的自然科学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具有良好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专业能力,身心健康,具有国际视野和团队精神,可从事光电子技术及相关领域中系统、设备和器件的研究、设计、开发、制造、应用、维护、管理等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通过3-5年实际工作的锻炼,期望达到如下目标:1.具备良好的社会责任感、职业道德水准和敬业精神,有意愿和能力服务国家和社会;2。
具备独立承担复杂产品和装备的研发、设计、制造、测试等工作的能力;3.具有较强的工程创新能力,成为科研院所及企事业单位的中坚力量和业务骨干;4。
具备良好的团队协作精神,作为初级领导或者重要成员有效地发挥作用;5。
具有广阔的国际视野,能够通过继续教育或其它学习途径更新其核心知识和能力,部分毕业生通过研究生教育能够开展横跨不同学科领域的科学研究。
二、毕业要求1。
工程知识:具有从事光电子技术及相关电子信息领域工作所需的数学、自然科学、工程基础和专业知识,并能在分析和解决复杂工程问题中加以利用。
2。
问题分析:能够应用数学、自然科学和工程科学的基本原理,识别、表达,并通过文献研究分析光电子系统和器件的设计、制造、应用等复杂工程问题。
3。
设计/开发解决方案:具有针对光电子技术及相关电子信息领域中的复杂系统、新型器件、工程应用的设计/开发能力,能够在设计环节中体现创新意识并考虑社会、健康、安全、法律、文化及环境等因素.4。
研究:具有运用科学原理和科学方法设计和实施复杂工程实验的能力,能够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并通过信息综合得到合理有效的结论。
5。
使用现代工具:在光电子技术及相关电子信息复杂工程活动中,具有选择和运用技术、资源和信息工具进行工程实践的能力。
6。
工程与社会:能够评价光电子技术及相关电子信息工程实践和复杂工程问题解决方案对健康、安全、法律和文化问题的影响,并理解应承担的责任.7.环境和可持续:能够理解和评价光电子技术及相关电子信息工程实践对环境、社会可持续的影响.8。
杭电电子信息学院 电子科学与技术(学术)培养方案

电子信息学院学科:电子科学与技术代码:080900一、培养目标本学科培养从事电子科学与技术领域及相关领域的理论研究、实际开发与设计等方面的人才,掌握电子科学与技术领域及相关领域的基本理论和系统的专业知识,了解本学科最新进展和研究动态,具备开展具有较高学术意义或实用价值的科研工作,并有一定的创新能力和成果。
掌握一门外语。
具有从事科学研究工作及独立从事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
二、专业设置及研究方向1.物理电子学(二级学科代码:080901)研究方向:①薄膜电子学与器件②射频电子器件③新型电子材料与器件④磁电子学与器件⑤光电集成及检测技术。
2.电路与系统(二级学科代码:080902)研究方向:①集成电路设计及EDA技术②新型电子器件设计及应用系统③电子系统集成技术及应用④光电信息处理系统⑤射频电路设计与应用⑥非线性电路与应用⑦嵌入式系统应用⑧智能信息处理系统⑨物联网技术与应用。
3.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二级学科代码:080903)研究方向:①ASIC 及系统集成电路设计②射频集成电路设计及应用③电子信息材料与器件④抗电磁干扰技术⑤RFM/NEMS及集成新技术。
4.电磁场与微波技术(二级学科代码:080904)研究方向:①天线理论与技术②微波技术与微波通信③电磁散射与电波传播④微波声学与MEMS ⑤移动通信与无线接入。
三、学习年限本学科学制为2.5年,其中课程学习时间一般为1年,学术型硕士参加科研、撰写学位论文和论文答辩的时间为1.5年。
四、培养方式与原则1、学习各环节的设置与安排及学分要求(1)课程学习时间为2学期。
课程设置由学位课、非学位课和必修环节组成。
学位课包括公共学位课、专业基础学位课、专业必修学位课三类;非学位课包括专业选修课和全校公共选修课两类。
硕士研究生在课程学习阶段至少应修满28学分,其中学位课17学分,非学位课8学分,必修环节3学分,但一般不超过33学分。
(2)本学科允许学生在导师指导下,跨学科(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控制科学与工程,数学,统计学)选修专业基础学位课、专业必修学位课、专业选修课,所修学分可以计算作本学科培养方案选修课(含专业选修课和全校公选课)学分。
河北工业大学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集成电路原理及设计,信号处理软件,单片机原理及应用, 传感器原理及应
用,计算机网络,DSP 技术,嵌入式系统
低频电子线路,高频电子线路,数字逻辑与数字电路, EDA 技术,EDA 技术
实验,电磁场与微波,工程图学,大学物理实验,固体物理,半导体物理,微
2、分析问题能力 电子器件,半导体光电器件,微电子工艺,集成电路原理及设计,信号与线性
三、毕业要求及实现矩阵
1. 毕业要求
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电路与系统、微电子工程、电子测控等方面的专业知识,受到电子科学与技 术工程实践的基本训练,具备电路与系统、微电子工程、电子测控系统设计、开发及应用的基本能力。
本专业毕业生应达到如下要求: 1)工程知识:掌握数学、自然科学基础知识,能够将电子电路与电磁场、微电子工程、电子测控 技术、信号与信息处理等专业基本理论和知识,用于分析和解决电子科学与技术领域的复杂工程问题。 2)分析问题能力:能够综合运用所掌握的知识、方法和技术,识别、表达、并通过文献研究分析 电子科学与技术领域复杂工程问题,以获得有效结论。
系统Ⅱ,数字图像处理, 电子线路课程设计,半导体物理与器件综合实验,
电子器件测量与综合实验,测控技术综合设计实验,电子实习,毕业设计
3、设计开发能力 低频电子线路,低频电子线路实验,高频电子线路,传感器原理及应用,EDA
2
技术,EDA 技术实验,单片机原理及应用,计算机网络,微电子工艺,集成
电路原理及设计,DSP 技术,嵌入式系统,电子设计与仿真,电子线路课程
河北工业大学
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一、专业基本信息:
学 院:电子信息工程学院 学科门类: 工学 学 制: 四年
专业名称: 电子科学与技术 专业类别: 电子信息类 授予学位: 工学学士
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培养方案

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培养方案一、专业介绍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是以电子技术为基础,培养具备电子科学与技术研究、电子工程设计、电子技术应用和电子信息系统开发等方面的能力的高级应用型专业人才。
该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备扎实的电子学、电子信息技术和计算机应用技术基础,熟悉电子工程设计与管理的能力,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高级应用型专业人才。
二、培养目标1.学习深入掌握电子科学与技术的基本理论和知识,了解最新的科研动态和前沿技术;2.具备电子工程设计和开发能力,能够独立进行电子信息产品的研发和设计工作;3.具备电子系统测试和调试能力,能够解决电子产品运行中的故障和问题;4.具备电子信息系统开发和应用的能力,能够为企业和组织提供技术支持和解决方案;5.具备团队协作和沟通能力,能够在多学科、多层次的团队中合作开展工作;6.具备自学能力和终身学习的意识,能够适应快速发展的技术和行业需求。
三、培养体系1.基础课程阶段:在大一、大二阶段,学生将学习数学、物理、电子学、计算机科学等基础课程,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
2.专业课程阶段:在大三、大四阶段,学生将学习电子技术、电子工程、电子仪器、数字电路、模拟电路、电子产品设计等专业课程,掌握电子科学与技术的核心知识和技能。
3.实践教学环节:通过实验课程、实习、毕业设计等实践教学环节,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选修课程: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发展方向选择相关的选修课程,如嵌入式系统设计、半导体器件与工艺、通信原理等。
5.学科竞赛:鼓励学生参加各种学科竞赛,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和实践能力。
四、培养模式1.学院与企业合作模式:学院与企业合作,提供实习机会,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应用能力,培养适应企业需求的高级应用型专业人才。
2.产学研结合模式:学院与科研机构合作,提供科研项目,培养学生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具有研发能力和创新精神的专业人才。
五、就业方向该专业的毕业生可以在电子信息产业、通信业、计算机软件与硬件开发、自动化控制、新能源等领域就业,担任电子工程师、电子产品设计师、电子系统测试工程师、电子信息系统开发工程师、技术支持工程师等职位。
清华大学微电子学研究生培养

首页->人才培养->研究生培养一、简介我所研究生培养一级学科名称为电子科学与技术,二级学科名称为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
研究方向有以下五个方面:微/纳电子器件及系统;集成电路与系统;集成电路工艺与纳米加工技术;半导体器件物理与CAD;纳电子学与量子信息技术。
我所现有博士生导师13名;研究生课程共设置27门;目前在校学生数:博士生85人;硕士生:343人(包括工程硕士243人)。
2007年度录取研究生155名(其中博士生15名,工学硕士研究生36名,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90名,在职工程硕士研究生15名);毕业研究生95名(授予博士学位13名,工学硕士学位45名,工程硕士学位37名)。
二、博士生导师情况介绍姓名职称研究方向李志坚院士教授半导体新器件、器件物理和器件模型、微电子机械系统陈弘毅教授超大规模集成电路设计技术(多媒体数字信号处理、算法的VLSI实现和系统的芯片集成技术)周润德教授超大规模集成电路设计技术(微处理器与嵌埋式系统设计,加密算法,低压,低功耗电路设计)许军教授SiGe/Si微波功率HBT器件与集成电路以及超高速应变硅MOS器件刘理天教授半导体新器件、器件物理和器件模型、微电子机械系统魏少军教授深亚微米集成电路设计方法学研究,面向设计再利用的SOC(System on a Chip)设计方法学研究和高层次综合技术研究陈炜教授纳米加工、纳米电子器件、超导量子器件和量子计算实现孙义和教授超大规模集成电路设计技术(多媒体DSP技术、VLSI测试方法和可测性设计、网络安全)陈培毅教授半导体新器件、器件物理和器件模型、新型半导体材料余志平教授半导体器件和电路计算机模拟:亚100nm硅CMOS器件模型;纳电子器件量子输运模型;基于版图和衬底耦合的RF(射频)电路分析,验证软件和电路单元自动生成王志华教授CMOS模拟、数模混合及射频集成电路技术、通信专用集成电路设计、数字音频及视频信号处理及专用集成电路、电子系统集成及片上系统任天令教授微机电器件与系统(MEMS)、新型半导体存储器、纳电子与自旋电子学王燕教授纳电子器件的量子输运模型,化合物半导体器件和电路计算机模拟三、课程设置研究生课程共设置27门,本年度已开课程24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电子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物理电子学()、电路与系统()、
微电子与固体电子学()、电磁场与微波技术()
一、学科专业简介
电子科学与技术是物理电子学、近代物理学、电磁场与微波技术、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电路与系统及相关技术的综合交叉学科,主要在电子信息科学技术领域内进行基础和应用研究,是其它与电类相关学科发展的基础。
西安邮电学院的“电子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包含物理电子学、电路与系统、微电子与固体电子学和电磁场与微波技术四个二级学科。
电子工程学院由光电子学系、微电子学系、电子信息系、电路电子技术基础教学部、电工电子实验教学部、陕西省通信专用集成电路设计工程中心等教学和科研机构组成,实验条件优良、实验设备先进。
学院的师资雄厚,其中有教授16 人,副教授44人。
形成的主要研究方向包括:专用集成电路与系统集成,通信电路与系统、射频微波与无线技术、图形图像与视频处理、微纳电子材料与器件等6 个研究方向。
近年来,承担国家“863计”划项目、国家“十五”科技攻关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省部级科研项目40 余项,一大批横向科研项目。
本学科在国内外重要学术刊物发表学术论文200 余篇,其中被SCI、EI、ISTP 收录30余篇;获得省部级奖励4 项。
电子科学与技术是我国二十一世纪重点发展的学科之一,它的发展必将极大地推动信息社会的进步,对促进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提高人民生活的质量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二、培养目标
本学科硕士学位获得者掌握本学科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对所从事的研究方向及相关领域具有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掌握相关领域的研究、发展趋势,熟练掌握与学科方向相关的实验技术及计算技术,对本学科的某一方向有较深入的研究并有一定创新性的研究成果。
至少熟练掌握一门外语。
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教学工作或独立担负专门技术的工作能力和创新能力,以及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工作作风。
学位获得者应政治合格,身体健康,有志于现身社会主义建设事业。
三、学制与学习年限
硕士研究生(简称“硕士生”)学习年限一般为3 年。
提前完成培养计划者,经过规定的审批程序可以提前毕业。
硕士生因特殊原因未能按时完成学习、研究任务或参加硕士论文答辩的,可由本人提前三个月提出申请,指导教师签署意见,经所属院系同意并报研究生部审核,可延长学
习年限。
延长年限一般不超过一年。
四、二级学科
1、物理电子学主要研究方向:光电信息技术、量子信息技术、光纤光学应用技术和光子器件技术。
2、电路与系统
主要研究方向:专用集成电路设计与集成系统、通信系统与电路、图形图像与视频处理技术、电视显示技术。
3、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
主要研究方向:纳米电子材料与器件、固体电子系统中的动力学研究、小尺寸半导体器件及其电路可靠性分析、宽带隙半导体材料与器件、新型光电功能材料。
4、电磁场与微波技术主要的研究方向为:无线与电波传播、射频微波电路设计、天线理论与工程、无线定位技术等。
五、课程设置与学分
课程学习实行学分制。
硕士研究生应获得学分要求不低于28 学分,不高于
34 学分。
硕士研究生课程学习学分的基本组成为:
1、学位课程(不少于19 学分)
(1)马克思主义理论课3 学分
其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为必修课,2学分,36 课时,“自然辩证法概论”
和“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为选修课,1学分,18 课时。
(2)第一外国语4 学分
其中基础外语3 学分,专业外语阅读1 学分。
(3)专业基础和专业课12 学分
一般应包括公共数学课6 个学分(马克思主义理论等学科除外)。
2、非学位课程由专业方向课(不少于9 学分)、选修课(主要由体育课和科技论文写作课等组成,不计学分)和补修课程(不计学分)组成。
补修课程是针对缺少本学科本科层次专业基础的硕士生开设的,一般应在导师指导下选定1〜3门本学科的本科生主干课程作为补修课程。
补修课程
列入研究生培养计划,只记学时和成绩,不计学分。
六、培养方式和方法
1、硕士生的培养采取导师负责制,可以成立指导教师为主的指导小组共同进行指导。
导师应根据本学科研究生培养方案要求和因材施教的原则,在硕士生入学后一个月内制定好课程学习计划,第三学期制定好论文工作计划。
2、硕士生的培养采取课程与论文工作并重的原则,既要使之掌握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又要掌握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和技能,在电子科学与技术领域内,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的能力或独立从事开发设计的工程能力。
3、指导教师应既教书又育人,充分发挥指导教师与硕士生两方面的积极性,做到教学相长。
教师的作用在于启发硕士生深入思考与正确判断,培养硕士生独立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在硕士生培养的全过程中,无论是课程学习、论文工作或实践课程都要注意培养硕士生刻苦钻研的学风,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诚实严谨的工作作风和谦虚诚挚的合作精神。
要重视硕士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硕士生应认真学习政治理论和党的方针政策,积极参加各项公益活动。
七、实践环节
教学与社会实践是培养硕士生在实践中树立知识报国、服务人民的志向,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引导硕士生面向社会、面向基层,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通过教学实践活动使硕士生了解高等教育与教学工作的基本规律,掌握教学的基本技能。
教学实践活动可以采取讲课、辅导、批改作业、指导本科生的实验和毕业论文等形式。
通过社会实践活动使硕士生了解国情、了解社会,将所学理论知识与实际相结合,服务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
社会实践活动可以采取深入社会基层从事与所学专业相近的知识培训、技术指导、科技咨询、社会服务、行政管理和调查研究等形式。
教学与社会实践活动可任选之一参加。
考核合格后方可参加论文答辩。
硕士生要积极参加学术活动。
指导教师须定期组织研究例会,听取硕士生汇报研究进展,开展学术讨论,至少每月一次。
硕士生在全校范围内至少选听、参加6次学术讲座或学术沙龙,结合学位论文选题,完成一篇学科发展综述报告。
硕士生参加学术活动并达到上述要求者方可参加论文答辩。
八、学位论文工作
学位论文应在导师指导下由研究生独立完成,学位论文工作的每一个环节
(开题报告、中期检查报告、论文评阅、组织答辩等)都要按《西安邮电学院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的规定》和《西安邮电学院学位授予实施细则》的有关条款执行。
电子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
二级学科
1.物理电子学()
3•微电子与固体电子学()2.电路与系统()4.电磁场与微波技术()课程设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