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18怀疑与学问习题含答案
《怀疑与学问》基础训练(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8课)

《怀疑与学问》基础训练一、选择正确的一项1.对文章开头两段的特点概括得最完整、最准确的一项是[] A.引用了名言B.提出了中心论点C.提出了中心论点:治学必须要有怀疑精神D.引用名言,提出中心论点2.第四段中,“这是做一切学问的基本条件”中“这”指代的是[] A.信它,因为它“是”;不信它,因为它“非”B.事前的思索,不随便轻信C.对传说提出问题D.不轻信传说3.“我们信它,因为它是,不信它,因为它非”,句中的“是”和“非”是指[] A.正确不正确B.事实非事实C.没有所指,只是说明有一番事前思索二、阅读下面的选段并回答问题①怀疑不仅是从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要步骤,也是从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②对于别人的话,不经过思索,都不打折扣的承认,那是思想上的懒惰。
③这样的脑筋永远是被动的,永远不能治学。
④只有常常怀疑、常常发问的脑筋才有问题,有问题才想求解答。
⑤在不断的发问和求解中,一切学问才会起来。
⑥许多大学问家、大哲学家都是从怀疑中锻炼出来的。
⑦清代的一位大学问家——戴震,幼时读朱子的《大学章句》,便问《大学》是何时的书,朱子是何时的人。
⑧塾师告诉他《大学》是周代的书,朱子是宋代的大儒;他便问宋代的人如何能知道一千多年前著者的意思。
⑨一切学问家,不但对于流俗传说,就是对于过去学者的学说也常常抱怀疑的态度,常常和书中的学说辩论,常常评判书中的学说,常常修正书中的学说:要这样才能有更新更完善的学说产生。
⑩古往今来科学上新的发明,哲学上新的理论,美术上新的作风,都是这样产生的。
(11)若使后之学者都墨守前人的旧说,那就没有新问题,没有新发明,一切学术也就停滞,人类的文化也就不会进步了。
1.①句在文中起了________的作用。
它恰好概括了前后两个分论点:________和________。
2.这段话中11个句子之间的关系如何?请用“/”在下面标出。
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11)3.②③④⑤句同①句有什么关系?⑥⑦⑧句同①句有什么关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⑨句中“要这样……”句中的“这样”指代的是________5.举例说明本段的论证方法。
部编版语文九上18《怀疑与学问》练习及解析

部编版语文九上18《怀疑与学问》练习及解析一、单选题(本大题共5小题,共10.0分)1.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正确的一组是()经过“_____”“_____”“_____”三步以后,那本书才是自己的书,那种学问才是自己的学问。
A. 思索怀疑辨别B. 辨别思索怀疑C. 怀疑辨别思索 D. 怀疑思索辨别2.关于《怀疑与学问》的中心论点,下面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 做学问必须抱怀疑态度B. 治学必须有怀疑精神C. 学者要会疑D. 学则须疑3.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 校园欺凌已经成为青少年成长过程中面临的一大困境,青少年成长问题令人堪忧。
B. 经过“辨别”“思索”““怀疑”三步以后,那本书才是自己的书,那种学问才是自己的学问。
C. 我们不停不歇,一如既往地保持着速度,快速疾驰向前。
D. 90多岁的黄旭华仍坚持工作,将时间毫无保留地献给了毕生钟爱的核潜艇事业。
4.下列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A. 课文引用了孟子的“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在论证上属道理论证。
B. 本文开头引用两句名言,既可以作为中心论点,又可以作为论据。
C. 课文的标题用了一个并列短语,揭示了文章的论点。
D. “一切学术停滞,人类的文化也就不会进步了”一句中的“学术”和“文化”不能互换位置,因为“学术”是人类众多的“文化”活动中的一种,此句是从部分到整体,互换后就讲不通了。
5.给下列句子排列顺序,最恰当的一项是()①如果根本不读书或者不喜欢读书,那么,无论说什么求甚解或不求甚解都毫无意义了。
②一定要好读书,这才有起码的发言权。
③因为不读书就不了解什么知识,不喜欢读也就不能用心去了解书中的道理。
④真正把书读进去了,越读越有兴趣,自然就会慢慢了解书中的道理。
⑤应该承认,好读书这个习惯的养成是很重要的。
A. ②③①⑤④B. ③①②⑤④C. ⑤①③②④D.⑤②④①③二、语言表达(本大题共1小题,共10.0分)6.语言理解运用罗尔斯曾有一段关于如何读书的自白,颇足发人深省。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8课《怀疑与学问》课后练习题(附答案解析)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部编版九年级语来自上册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
人教九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18课《怀疑与学问》同步练习(答案解析)

10.文章开头引用冯英子讲的故事,有何作用?
11.文章第⑤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何作用?
12.作者认为,读书应持的正确态度是什么?
13.结合实际,分析文中画线句子的含义。
四、其他
14.根据你平时的学习积累,举出两个因善于“怀疑而创建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事例。
参考答案
2.B
【解析】
【详解】
字形题从分类看主要考核音近字或形近字,音近字注意据义定形,形近字可以以音定形。辨析方法主要有对举、组词、读音、形旁辨形。B改为:锻炼。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18课《怀疑与学问》同步练习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字词书写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一切学问家,不但对于流俗传说,就是对于过去学者的学说也常常要抱怀疑的态度,常常和书中的学说biàn lùn(______),常常评判(______)书中的学说,常常修正书中的学说:要这样才能有更新更善的学说产生。古今科学上新的发明,哲学上新的理论,美术上新的作风,都是这样起来的。若使后之学者都mò shǒu(______)前人的旧说,那就没有新问题,没有新发明,一切学术停滞(______),人类的文化也就不会进步了。
②是不是可以这样说呢?这位满族贵族,乃是一个标准书呆子,其“死喻”书本,“只相信自己从书上读来的经验,看不到环境的变迁,看不到现实的变化”,故而把自己的思想禁起来,不敢越雷池半步其结果自然可想而知。
③“死”书本,其实就与守株待兔者一样,腐可笑,更可慈可叹。忆起“空城计”是在马谡违抗命今、蜀军缺兵少将、司马懿大军突然来临的情况下发生的。身为主帅的诸葛亮,其时倘有半点惊慌,举止失措,便会造成军心动摇、土崩瓦解的局面。在“空城”的形势下,他的镇定自若、沉着冷静,他的特别布阵,竟令敌方以为城里定有伏兵,从而化解了一起必败的危局。兵不厌诈,“空城计”当是一种重要而有效的军事谋略,但并非唯一的谋略,并非屡试不爽的产物,且总须视情择而用之。如果死啃《三国演义》,把小说当成历史,思想僵化,行动教条,最终必走入死胡。
部编语文九年级第18课《怀疑与学问》同步练习(含答案)

18置疑与学识01堆集运用1.给加点的字注音。
程颐(yí)比如(pì)进程(zhòu)懒散(duò) 塾师(shú) 大儒(rú)阻滞(zhì) 虚妄(wàng)2.将下列句子用楷书抄写在田字格内。
尽信书不如无书3.请从括号内的词语中,选出一个最符合语境的填写在横线上。
1.要知道实践的景象,只要靠自己亲自观察(观察自省)。
2.因置疑而思索,因思索而区分(辨认区分)对错。
3.置疑是活跃方面建造新学说、启迪(启示启迪)新发明的根本条件。
4.关于他人的话,都不打折扣地供认,那是思维上的懒散(懒散懒散)。
4.下列标点符号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A)A.咱们传闻我国古代有三皇、五帝,便要问问:这是谁说的话,最早见于何书?B.法国的大哲学家笛卡儿也说:“我置疑,所以我存在。
”C.孟子所谓“尽信书则不如无书”,也便是教咱们有一点置疑的精力,不要随意顺从或迷信。
D.只要常常置疑、常常发问的脑筋才有问题,有问题才想求答复。
(解析:A.“这是谁说的话”是疑问句,后边的逗号应改为问号。
)5.下列病句批改不正确的一项是(D)A.接近考试,为了让自己浮躁的心寂静下来,我总喜爱在洁白的月光下,仰视满天繁星。
(把“满天繁星”改为“天穹”)B.在这次校园举行的“五四”文艺晚会上,同学们扮演的节目大多以舞蹈为主,充沛展现了他们芳华的风貌。
(把“大多”删去)C.咱们之所以要阅览优异的文学著作的原因,是因为阅览优异的文学著作能够添加常识、进步涵养、丰厚情感。
(把“的原因”删去)D.予人玫瑰,不只今日手留余香,可是明日也有或许得到他人回赠一个玫瑰园。
(把“不只……可是……”改为“尽管……可是……”)(解析:D.相关词语运用不当,应改为“不只……并且……”。
)6.校园正在展开以“爱阅览”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活跃参与并完结下列使命。
1.阅览下面的资料,写出你从中得出的定论。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怀疑与学问 同步训练含答案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19.怀疑与学问同步训练一、选择题1.下列句子有语病的一项是()A.许多大学问家、大哲学家都是从怀疑中锻炼出来的。
B.古今科学上新的发明,哲学上新的理论,美术上新的作风,都是这样起来的。
C.在不断的求解和发问中,一切学问才会发展起来。
D.做学问也是这样,最要紧最可靠的材料是自己亲见的事实根据。
2.下列各组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停滞营改增来势汹汹三皇五帝B.懒惰获得感荒草萋萋顾名思义变幻莫测D.辩论地条钢默守成规味同嚼腊3.下列各句横线处依次填入的关联词,正确的一项是()(1)一切学问家,—对于流俗传说,就是对于过去学者的学说也常常要抱怀疑的态度。
(2)我们对于—哪一本书,哪一种学问,都要经过自己的怀疑。
(3)怀疑—是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须步骤,也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44)_常常怀疑、常常发问的脑筋才有问题,有问题才想求解答。
A.不仅不论不但只有B.不但只有不仅不论C.不仅不但不论只有D.不但不论不仅只有4.补在横线处的语句排序正确的一项是()一切学问家,不但对于流俗传说,就是对于过去学者的学说也,,,:要这样才能有更新更善的学说产生。
①常常和书中的学说辩论②常常修正书中的学说③常常要抱怀疑的态度。
④常常评判书中的学说A. B.③①④②C.④®®② D.③②©①5.下面语段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美丽是平凡的,平凡得让你感觉不到她的存在;美丽是平淡的,平淡得只剩下温第的回忆;美丽又是平静的,平静得只有你费尽心思才能激起她的涟漪。
广袤无垠的大地是美丽的,巍峨矗立的高山是美丽的,鳞次岁比的高楼大厦是美丽的。
C.锻炼新常态鸦雀无声A.xTng yτmao zhιB.xTn yτmao zhιC.xmg qf mao jieD.xTn4mao jie6.在下面的空缺处依次填写关联词语,正确的项是()我们对于哪一本书,哪一种学问,要经过自己的怀疑:因怀疑而思索,因思索而辨别是非;经过“怀疑”“思索”“辨别”三步以后,那本书是自己的书,那种学问是自己的学问。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8课怀疑与学问课时作业

《怀疑与学问》同步练习1.给加点的字注音。
(1)譬.( )如在国难危急的时候,各地一定有许多口头的消息。
(2)我们若能这样追问,一切虚妄.( )的学说便不攻自破了。
【答案】譬(pì) 妄(wàng)【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字音的掌握情况,关于字音,要求学生平时的学习中注意字音的识记和积累,特wàng词义:没有事实根据的。
别是多音字。
“譬”容易读错。
譬如:拼音是pì rú,意思是比如。
虚妄:xū 指一些不着边际的,不可捉摸的事物。
2.下列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 懒惰锻练折扣不攻自破B. 盲从迷信流俗辨伪去妄C. 大儒停滞墨守腐草为莹D. 步骤修正凶险辩别是非【答案】 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字形的掌握情况,关于字形,要求学生平时的学习中注意字形的识记和积累,特别是形近字。
辨析字形既要注意平时的积累,也要联系整个词语的意思。
B项正确。
ACD三项修改为: A.锻炼.;C.腐草为萤.;D.辨.别是非。
3.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1)要知道实际的情形,只有靠自己亲身________。
(2)________常常怀疑、常常发问的脑筋________有问题,有问题才想求解答。
(3)怀疑不仅是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须步骤,也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________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A. 视察只有/才启迪B. 视察只要/就启发C. 察看只要/就启发D. 察看只有/才启迪【答案】 A【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近义词的辨析。
要求学生掌握词语的含义,结合语境分析近义词的细微差别。
视察:指察看;审察;考察;上级人员到下属机构检查工作。
察看:意思是细看以求了解情况。
启发:阐明事例,引起对方联想而有所领悟。
启迪:开导,启发。
一般的场合、小的方面、较浅的知识理论,用“启发”。
而正规的场合、大的方面、较深的知识理论,用“启迪”。
结合语境分析,(1)填写“视察”即可。
第18课《怀疑与学问》同步练习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含答案)

第18课《怀疑与学问》同步练习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含答案)18 怀疑与学问〔字词预习〕1. 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顾颉刚( ) 程颐( ) 萤火( ) 塾师( ) 停滞( )2.解释下列词语。
(1)不攻自破:(2)停滞:(3)启迪:(4)盲从:(5)虚妄:(6)辨伪去妄:(7)墨守:〔整体感知〕3.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两个分论点是什么答:4. 前两段引用学者的名言以提出论点,这种写法有什么好处答:〔积累运用〕5. 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A. 塾师(shú) 程颐(yí)B. 朱熹(xī) 颛顼(zuān)C. 虞舜(yǔ) 懒惰(tuó)D. 譬如(pì) 国难(nán)6. 下列各组成语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 墨守成规不拘一格寸步难行富国强兵B. 不求甚解不攻自破耳目一新欢天喜地C. 寸土必争入木三分孤方自赏艰难困苦D. 耳闻目睹见多识广开卷有益拾金不昧7. 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关联词,最恰当的一项是( )(1)一切学问家,对于流俗传说,就是对于过去学者的学说也常常要抱怀疑的态度。
(2)我们对于哪一本书,哪一种学问,都要经过自己的怀疑。
(3)怀疑是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须步骤,也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4) 常常怀疑、常常发问的脑筋才有问题,有问题才想求解答。
A. 不仅不论不但只有___B. 不但只有不仅不论C. 不仅不但不论只有___D. 不但不论不仅只有8. 下列各句中,不是课文的论点的一项是( )A. 对于传说的话,不论信不信,都应当经过一番思考,不应当随随便便就信了。
B. 信它,因为它“是”;不信它,因为它“非”。
C. 对于不论哪一本书,哪一种学问,都要经过自己的怀疑:因怀疑而思索,因思索而辨别是非。
D. 怀疑不仅是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须步骤,也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精段赏析〕怀疑不仅是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须步骤,也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8 怀疑与学问
01积累与运用
1.把下列句子用楷书抄写在田字格内。
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2.下列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B)
A.懒惰锻练折扣不攻自破
B.盲从迷信流俗辨伪去妄
C.大儒停滞墨守腐草为莹
D.步骤修正凶险辩别是非
(解析:A.“练”应写作“炼”;C.“莹”应写作“萤”;D.“辩”应写作“辨”。
)
3.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A)
(1)要知道实际的情形,只有靠自己亲身________。
(2)________常常怀疑、常常发问的脑筋________有问题,有问题才想求解答。
(3)怀疑不仅是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须步骤,也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________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A.视察只有/才启迪
B.视察只要/就启发
C.察看只要/就启发
D.察看只有/才启迪
4.在下面一段文字的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
①揣度别人是很困难的。
子非鱼,安知鱼之乐?甚至揣度自己也未见得容易多少。
比方说这篇小说写过这么久了,尽管我现在能尽力回忆当时写作的心境,但时过境迁,当时的心境是绝对不可能再完整地重现了。
作者的回顾,事后的创作谈,能在多大程度上与实际创作情状复合,是值得怀疑的。
人不能把脚两次伸进同一条河里。
任何心理活动,任何创作,②也许都具有“一次性”。
5.文学常识填空
(1)顾颉刚,字铭坚,中国现代著名历史学家、民俗学家,古史辨学派创始人。
(2)三皇指的是伏羲、神农、女娲,五帝指的是黄帝、颛顼、帝喾、唐尧、虞舜。
6.学校正在开展以“爱阅读”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积极参与并完成下列任务。
(1)阅读下面的材料,写出你从中得出的结论。
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的调查显示,2017年我国人均纸质图书阅读量为4.77本,比2016年增加0.38本;人均电子书阅读量为2.48本,比2016年增加0.13本。
【示例】2017年我国国民的阅读量比2016年略有增加。
(2)请根据下面两则材料,提出两条改善国民阅读现状的建议。
材料一:
材料二:某地所做的一项调查显示,有近40%的家庭“三无一有”:无文学书、无杂志、无报纸,有电视。
大人和小孩每天一起看电视的时间可能超过一个小时,一起读书的时间却不到十五分钟。
【示例】少上网,多读书;家庭要创造阅读的条件或氛围,家长要培养孩子读书的兴趣和习惯。
02课内精读
阅读全文,回答问题。
7.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治学必须有怀疑精神。
8.围绕中心论点,作者提出了哪几个分论点?分论点之间是什么关系?
提出了怀疑是从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须步骤以及怀疑是从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两个分论点,二者之间是递进关系。
9.“一切学问家,不但对于流俗传说……要这样才能有更新更善的学说产生”中的“一切”和四个“常常”能删去吗?为什么?
不能。
这些词是为了强调所有的学问家都包括在内,都要善于经常怀疑、提问、评判、修正过去学者的学说,这是建立新学说的基本条件。
这体现了议论文语言的严密性。
10.“因怀疑而思索,因思索而辨别是非;经过‘怀疑’‘思索’‘辨别’三步以后,那本书才是自己的书,那种学问才是自己的学问。
否则便是盲从,便是迷信”一句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对比论证,通过正反对比,突出“我们对于不论哪一本书,哪一种学问,都要经过自己的怀疑”的重要性,使论证更有说服力。
03拓展阅读
学贵质疑
黄菊
①我们说有成就的人有“学问”,既然是“学问”,那么就要既“学”且“问”。
“问”从何而来?从疑而来。
只有多疑、善疑、质疑、探疑,才能获得渊博的学识,用之于我们的事业。
所以我们说:学贵质疑。
明朝学者陈献章说:“学贵置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
疑者,觉悟之机也。
”说的正是这个道理。
②人们常常把知识比作海洋,海洋是无边无际的,知识也是无止境的。
一个人,无论他有多大的学问,总会有无知的地方,而多疑、善疑、质疑、探疑则是获取新知识的途径。
正是基于这一点,法国伟大作家巴尔扎克说:“打开一切科学大门的钥匙毫无疑问的是问号,而生活的智慧,大概就在于逢事都问个为什么。
”的确如此,如果达尔文没有对“神创论”的怀疑,就不会有“自然选择学说”的确立;如果哥白尼没有对“地心说”的怀疑,也不会有“日心说”的创立。
所以说,只有疑才能使我们的智慧之树开出艳丽的花,结出丰硕的果。
③但是,我们必须明白,“疑”是建立在丰富的知识和认真思考之上的,绝不是无端的猜疑或随便的怀疑。
达尔文对“神创论”的怀疑,并不是一时的心血来潮,而是在于他随“贝格尔”号帆船环球旅行五年,观察和采集了大量的动植物标本,考察和研究了无数的地质资料,经过综合探讨之后,才向根深蒂固的“神创论”发出了强有力的挑战。
这是一场真理对谬误的挑战,其结果自然是真理胜利。
可见,任何有效的怀疑,都依赖于对事实的仔细分析和对理论的深入研究。
④可是,我们有许多青年,他们不善于怀疑,不善于发现。
他们相信,凡是书上写的便是正确的,凡是前人说的便是真理。
他们迷信书本,崇拜前人,不敢越雷池一步。
这样的人,自然不会有什么发现,更不可能有什么创见。
这样的人多了,势必会影响社会的进步和文明的发展。
所以我们必须提倡怀疑精神。
半个多世纪以前,鲁迅先生就曾通过《狂人日记》倡导这一精神。
如今,历史的车轮已转过了一周又一周,我们也早该拿起反向思维这把钢枪,作为我们向科学进军的武器了。
⑤地质学家李四光曾对他的学生说:“不怀疑就不能见真理。
”这句话对我们也同样适用。
我们要增长知识,寻求真理,就必须多疑、善疑,而且质疑、探疑。
这才是我们打开知识大门的金钥匙。
年轻的朋友们,勇敢地拿起这把钥匙,去打开科学的大门吧!
(选自《语文课外阅读》) 1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2分)
学贵质疑。
(或:我们要增长知识,寻求真理,就必须多疑、善疑,而且质疑、探疑。
)(2分) 12.文中画线句子主要使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何作用?(3分)
比喻论证(1分),画线句子将多疑、善疑、质疑、探疑的精神比作“金钥匙”,将“知识”“科
学”比作有门的“仓库”,使得文章的语言更加生动形象(2分)。
13.请简要分析本文的论证思路。
(3分)【详见本课“学法点津”】
本文先从阐述“学”“问”“疑”的关系入手,引出中心论点:学贵质疑(1分);中间分别论述分论点:“多疑、善疑、质疑、探疑则是获取新知识的途径”,“疑”是建立在丰富的知识和认真思考之上的”,“我们必须提倡怀疑精神”(1分);最后再次强调中心论点:“我们要增长知识,寻求真理,就必须多疑、善疑,而且质疑、探疑”(1分)。
14.请结合你对本文的理解,谈谈对下面这件事的认识。
(4分)
据报载:某专家以每分钟2 500转的电钻钻木,通过多次实验,木头只冒烟不出火,于是写出了《钻木不能取火》的文章。
由此,中学历史教材删除了“燧人氏钻木取火”的内容。
某校学生刘昱对此心存疑虑,进行了多次研究和实验,最终钻木取火成功,恢复了“燧人氏钻木取火”的历史地位。
【示例】质疑是获取新知和创新发展的基础(1分),刘昱同学正是因为敢于质疑,善于探疑,才最终恢复了“燧人氏钻木取火”的历史地位(1分),因此我们不能盲目迷信权威和书本,要敢于质疑,这样才能成为一个知识渊博的人(2分)。
论证思路
【典型例题】简要概括课文的论证思路。
【参考答案】文章开篇先用名言提出中心论点;接着通过讲道理和摆事实论证任何学问都需持怀疑的态度;最后总结古往今来的新发明、新理论、新作风都要怀疑的态度,否则人类的文化就不会进步了。
【技法点睛】分析论证思路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1)统观全局。
无论是整文还是个别段落,在分析论证思路时,都要有全局观,这样才能将论点、论据和论证过程完整、通顺、正确地整合,并加以表述。
(2)紧扣中心论点。
议论文全文均围绕中心论点展开,所以分析论证思路时要紧抓中心论点,依照“何处提出—怎样论证”或“怎样论证—推导出中心论点”的思路进行分析。
(3)言之有序。
利用“首先—然后—接着—最后”的答题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