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人体的基本生理功能

合集下载

人体解剖生理学(左明雪)第三章重点知识点整理考点整理

人体解剖生理学(左明雪)第三章重点知识点整理考点整理

大脑与神经第一节、一、神经系统的组成主要由神经细胞(neuron)和神经胶质细胞(neuronglia)组成。

神经细胞=神经元:接受刺激、整合信息和传导冲动,是神经系统中最基本的结构和功能单位。

神经胶质细胞:数量为神经元的10~50倍,不参与神经冲动的传导,对神经细胞起营养、支持作用;参与髓鞘的形成。

(一)神经元结构:由胞体和胞突两部分组成。

基本结构:细胞体、树突、轴突、髓鞘、朗飞氏结、轴突终扣。

1、胞体(神经元的营养和代谢中心)大小形状不一,5~100µm。

是可兴奋膜,具有接受刺激、处理信息、产生和传导神经冲动的功能。

细胞膜膜蛋白:决定了神经元细胞膜的性质,其中有些是离子通道(Na+、K+、Ca2+、Cl- 通道);有些膜蛋白是受体,与相应的神经递质结合后,可使某种离子通道开放。

尼氏体(特征性结构):光镜下:嗜碱性颗粒或小块;电镜下:粗面内质网、游离核糖体。

细胞质(神经元胞体) 功能:合成蛋白质供神经活动需要。

合成合成更新细胞器所需要(核周质)的结构蛋白,合成神经递质所需要的酶,以及肽类神经调质。

神经原纤维:光镜下:在硝酸银染色的标本中呈棕黑色的细丝,在细胞质内交织成网。

(特征性结构)并深入树突和轴突。

电镜下:神经丝和微管功能:构成神经元的骨架,起支持和运输的作用。

线粒体、高尔基复合体、溶酶体等细胞器。

脂褐素细胞核圆型,一个,居中,大、染色浅、核仁明显,染色质呈空泡状。

特点:大、圆、淡、核仁清晰①细胞核:位于胞体中央,大而圆,常染色质多,着色浅,核仁大;②细胞质:内含尼氏体和神经原纤维,还有线粒体、溶酶体等细胞器神经递质(neurotransmitter) :是神经元向其它神经元或效应细胞传递化学信息的载体,一般为小分子物质,在神经元的轴突终末合成。

神经调质=神经肽:在胞体的内质网和高尔基体中合成,通过轴浆运输至轴突末梢。

一般为肽类,能增强或减弱神经元对神经递质的反应,起调节作用。

按神经元的传递方向分类:A)感觉神经元(sensory neuron):一种感受内外环境变化并将这些信息传递到中枢神经系统的神经元。

七年级生物下册第四单元 “第三章 人体的呼吸”的必背知识点。

七年级生物下册第四单元 “第三章 人体的呼吸”的必背知识点。

七年级生物下册第四单元生物圈中的人“第三章人体的呼吸”必背知识点一、呼吸系统的组成呼吸系统由呼吸道和肺组成。

呼吸道包括鼻、咽、喉、气管和支气管,是气体进出肺的通道。

肺是呼吸系统的主要器官,位于胸腔内,左右各一个,是气体交换的主要场所。

二、呼吸道的作用呼吸道的作用主要包括保证气体顺畅通过、对吸入的气体进行处理 (使其温暖、湿润、清洁)。

然而,呼吸道对空气的处理能力是有限的,因此我们需要保持环境中的空气新鲜、清洁。

呼吸道内的结构如鼻毛、鼻腔内的黏液和气管内壁上的纤毛等,共同协作以阻挡灰尘、细菌等有害物质进入肺部,并通过咳嗽等方式将其排出体外。

三、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是通过呼吸运动实现的。

呼吸运动包括吸气和呼气两个过程,与呼吸肌 (如肋间肌和膈肌)的收缩和舒张密切相关。

吸气时,肋间肌和膈肌收缩,胸廓容积增大,肺随之扩张,肺内气压降低,外界气体被吸入肺内。

呼气时,肋间肌和膈肌舒张,胸廓容积缩小,肺随之回缩,肺内气压升高,气体被呼出体外。

四、肺泡与血液的气体交换肺泡是肺进行气体交换的基本单位。

肺泡壁很薄,由一层上皮细胞构成,外面包绕着毛细血管网。

当吸气时,肺泡内的氧气浓度高于血液中氧气的浓度,氧气便通过肺泡壁和毛细血管壁进入血液;同时,血液中的二氧化碳浓度高于肺泡内二氧化碳的浓度,二氧化碳便由血液进入肺泡,并通过呼气排出体外。

这样,就完成了肺泡与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

五、呼吸运动的调节呼吸运动受到神经和体液的调节。

其中,神经调节起着主导作用,主要通过呼吸中枢 (如脑干中的呼吸中枢)来实现对呼吸运动的控制。

体液调节则主要通过血液中的化学物质(如二氧化碳、氧气和氢离子等)来影响呼吸中枢的活动,从而调节呼吸运动的深度和频率。

六、呼吸的意义呼吸是人体获取氧气、排出二氧化碳等代谢废物的重要途径。

通过呼吸作用,人体细胞能够利用氧气分解有机物并释放能量,以维持正常的生命活动。

同时,呼吸还有助于维持体内环境的相对稳定和酸碱平衡等生理功能的正常进行。

第三章皮肤的生理功能

第三章皮肤的生理功能

(二)角质层的水合程度 角质层水合程度越高,吸收作用就越 强。封包式湿敷等
(三)透入(被吸收)物质的理化性质
完整皮肤能吸收少量水分和微量气体 单纯水溶性物质不易被皮肤吸收,电解
质吸收也很少。 脂溶性物质,油脂类物质易被吸收;吸 收强弱顺序为羊毛脂>凡士林>植物油 >液体石蜡。
药物的剂型可影响皮肤的吸收
二、防护物理性损伤
对电屏障作用 皮肤对电的屏障作用主要位于角质层,含水 量增多电阻减小,易发生电击。 对光线的防护 正常皮肤对光有吸收和反射的能力,且皮肤 组织吸收光有明显的选择性。
如角质层:反射大量日光,并吸收波长 180~280nm紫外线 棘层和基底层:波长320~400nm);黑 素细胞生成的黑素颗粒有吸收紫外线的作用, 因此黑素细胞对防止紫外线损伤具有重要作 用,黑素细胞在紫外线照射后可产生更多的 黑素颗粒并输送到角质形成细胞中,使皮肤 对紫外线的屏障作用显著增强。
四、防御微生物
角质层对微生物的侵害具有防御功能 致密的角质层和角质形成细胞间通过桥粒结 构互相镶嵌排列,可以机械的阻挡一些微生 物的入侵。 角质层的不断脱落,可以排出一些微生物。 皮肤表面干燥、弱酸性不利于微生物生长。 皮肤脂质膜中的某些游离脂肪酸、 表面寄居 菌 对正常皮肤表面寄生菌的生长有抑制作用 。
第四节 皮肤的感觉功能
皮肤的感觉可分为两类: 单一感觉 复合感觉
皮肤的感觉功能
单一感觉
皮肤内感觉神经末梢和特殊感受器感
受体内外单一性刺激,转换成一定的 动作电位并沿相应的神经纤维传入中 枢,产生不同皮肤的感觉功能
复合感觉 皮肤中不同类型的感觉神经末梢或感 受器共同感受的刺激传入中枢后,由 大脑综合分析形成的感觉。 如干、湿、光滑、粗糙、坚硬、柔软 等都属于复合觉,它使机体能够感觉 外界的各种变化,以避免机械,物理 和化学损伤。

生理学人体的基本生理功能课件

生理学人体的基本生理功能课件

02.
负反馈与正反馈的比较:
03.
控制特点:
*
正反馈是破坏原先的平衡状态,使某一生理活动在同一方向上不断加强,并迅速完成.
负反馈是维持系统的平衡或稳态。 正常机体中有大量的负反馈机制(压力感受性反射,体温调节),正反馈机制很少(排尿反射、分娩、大量失血出现的“恶性循环”)。
*
定义:是指控制部分向受控部分发出指令的同时,又通过另一快捷通路向控制部分发出前馈信息,及时地调控受控部分的活动。 控制方式:双通路。 控制特点: 前馈机制可更快地对活动进行控制,使活动更加准确。 有些条件反射也可认为是一种前馈控制(如看到食物就唾液分泌)。
动作电位的概念 指细胞在受到适当剌激后,其膜在静息电位的基础上发生一次快速的、可逆的、可扩布的电位变化。
*
高K+
+ + - -
+ + + - - -
+ + + - - -
Na+内流动力:膜内外Na+浓度差和膜内带负电
06
阴离子: Cl-为主
07
高K+
+ + - -
+ + + - - -
+ + + - - -
阻力
动力
01
RP形成_主要是由于细胞内K+的外流。
02
K+外流的动力:细胞膜内外K+的浓度差。
03
K+外流的条件:安静时细胞膜对K+有通透性。
是人体最重要的物质转运形式 Na+、K+的主动转运: Na+-K+泵(sodium-potassium pump) ,或称钠泵(sodium pump)---Na+-K+依赖式ATP酶的蛋白质

人体的形态结构及功能

人体的形态结构及功能

内分泌失调:可能导致 各种疾病如糖尿病、甲 状腺功能亢进等
各系统之间的相互影响
循环系统:为全身提供氧气 和营养物质
消化系统:消化食物吸收营 养物质
内分泌系统:调节体内各种 生理功能
运动系统:完成各种运动功 能
神经系统:控制和协调其他 系统的活动
呼吸系统:提供氧气排出二 氧化碳
泌尿系统:排出体内废物和 多余水分
骨骼系统包括颅 骨、脊柱、肋骨、 四肢骨等
骨骼具有支撑、 保护、运动、造 血等功能
骨骼的健康与运 动、营养、生活 习惯等因素密切 相关
肌肉系统
肌肉类型:骨 骼肌、平滑肌、
心肌
骨骼肌:附着 在骨骼上通过 收缩产生运动
平滑肌:分布 在内脏器官和 血管壁上维持 器官和血管的
形态和功能
心肌:分布在 心脏负责心脏 的收缩和舒张 维持血液循环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内分泌系统包括甲状腺、肾上腺、 胰腺、性腺等等相互作用共同维持人体内环境的 稳定
人体的主要功能
第三章
运动功能
肌肉:产生力量完成动作
骨骼:支撑身体保护内脏
关节:连接骨骼实现运动
神经系统:控制运动协调动 作
感知功能
视觉:通过眼睛接收光线形成视觉图像
肌肉异常:可能导致肌肉 萎缩、力量下降等问题
脂肪异常:可能导致肥胖、 心血管疾病等问题
器官异常:可能导致功能 障碍、疾病等问题
运动对改善人体形态结构的作用
增强肌肉力量: 运动可以增强肌 肉力量提高肌肉 耐力和爆发力
改善骨骼健康: 运动可以促进骨 骼生长提高骨密 度预防骨质疏松
提高关节灵活性: 运动可以增加关 节灵活性提高关 节稳定性预防关 节损伤

生理学 第三章 血液

生理学 第三章 血液

几点说明:
①渗透压的作用: 晶体渗透压维持细胞内外水的平衡 胶体渗透压维持血管内外水的平衡
②胶渗压与水肿的关系: 血浆蛋白(白蛋白)浓度↓→胶渗压↓→水向组织 间隙转移→组织液↑→水肿。 ③渗透压与溶液的关系: 等渗溶液:与血浆渗透压相等的溶液。 0.9%NaCl溶液、5%葡萄糖溶液
第三节 血细胞
纤维蛋白原、球 蛋白、胆固醇
白蛋白、磷脂
RBC 叠连
RBC 叠连
血沉 血沉
3.红细胞的渗透脆性 概念:红细胞抵抗低渗溶液的能力。 抗低渗液的能力大=脆性小=不易破; 抗低渗液的能力小=脆性大=容易破。
(三)红细胞的生成与破坏
1.红细胞的生成 ⑴生成部位:胚胎期为肝、脾和骨髓;
出生后主要在骨髓。 ⑵造血原料:蛋白质和铁。 ①铁:体内过程:成人每天需20~30mg合成Hb(血红
血清 ≠ 血浆
血细胞比容 概念:血细胞在全血中所占的百分比。 正常值: 男性 40~50%, 女性 37~48%
变 化: 血浆量与红细胞数量发生改变时,
都可使红细胞比容改变。
例: 严重腹泻或大面积烧伤时→血浆量↓→红细胞 比容↑
贫血→红细胞↓→红细胞比容↓
水(91%-92%)
白蛋白
血浆
血浆 球蛋白
凝血酶原酶复合物形成
凝血酶原
↓ 凝血酶
纤维蛋白原
↓ 纤维蛋白

网络血细胞及血小板吸附凝血因子
(形成凝血块)
凝血因子分布 全在血中
参与酶数量

凝血时间
慢、约数分钟
组织和血中 少 快、 约十几秒钟
内外原性凝血的区别
(三)抗凝系统
正常情况下尽管血液中含有多种凝血因子,但血 液不会在血管中凝固。原因在于: 1、血管内皮光滑完整,对凝血因子和血小板无激 活作用 2、血流速度快,凝血因子不易集结 3、即使血管损伤,启动凝血过程,也只限于局部, 多余凝血因子会被血流冲走稀释,并在肝、脾等 处被吞噬破坏 4、血液中还有抗凝物质和纤维蛋白溶解系统存在

《生理学》第三章

《生理学》第三章

《生理学》第三章在生理学这门奇妙的学科中,第三章通常会聚焦于某些关键的生理过程和系统。

让我们先从细胞的层面说起。

细胞,作为生命的基本单位,它们的活动对于整体的生理功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细胞内部有着复杂而精细的结构,其中细胞膜就像是一个严格的守卫,控制着物质的进出。

它具有选择透过性,只允许特定的分子和离子通过,以维持细胞内环境的稳定。

而细胞内的细胞器,如线粒体,被称为细胞的“能量工厂”。

线粒体通过呼吸作用,将我们摄入的营养物质转化为细胞能够直接利用的能量形式——三磷酸腺苷(ATP)。

这个过程就像是一个高效的生产线,不断地为细胞的各种活动提供动力。

再来看细胞之间的通讯。

细胞可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们之间通过各种信号分子进行交流和协调。

这种通讯方式可以是直接的,通过细胞间的连接结构,比如缝隙连接,让小分子物质在细胞间快速传递;也可以是间接的,通过释放化学信号分子,如激素、神经递质等,作用于远处的细胞,从而实现对整个身体的调节。

说到调节,就不得不提到神经系统。

神经系统就像是身体的“指挥中心”,通过电信号和化学信号的快速传递,实现对身体各个部分的精确控制。

神经元是神经系统的基本单位,它们通过突触将信息传递给下一个神经元或效应器细胞。

而内分泌系统则是通过分泌激素来调节生理功能。

激素在血液中循环,到达靶细胞后,与细胞表面或内部的受体结合,引发一系列的生理反应。

例如,甲状腺激素可以调节新陈代谢的速度,胰岛素能够调节血糖水平。

血液循环系统也是第三章的重要内容之一。

心脏作为血液循环的动力泵,不断地将血液输送到全身各个部位。

血管则像是运输的管道,分为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

血液中的红细胞携带氧气和二氧化碳,白细胞参与免疫防御,血小板在止血过程中发挥关键作用。

在呼吸生理方面,呼吸系统负责吸入氧气,排出二氧化碳。

肺是气体交换的主要场所,通过肺泡与血液之间的气体扩散,实现氧气的摄取和二氧化碳的排出。

呼吸的调节机制也非常复杂,涉及到神经调节、化学感受器等。

第三章生理学

第三章生理学

第三章生理学考点1绪论L体液:按其分布部位的不同分为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两大部分。

2 .内环境及稳态:内环境既是细胞与外环境间接交流的必经途径,也是细胞生活和发挥自身功能的必需场所。

在生理条件下机体能通过各种调节机制使内环境的理化因素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称为稳态。

3 .机体生理功能的调节:在内、外环境发生变化时,机体能通过自身完备的调节机制有效地调控各系统、器官、组织和细胞的生理功能活动,使机体更加适应环境的变化,维护自身生存。

4 .神经调节:由感受器、传入神经、反射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五部分组成,反射弧中任何一个组成部分的结构和功能被破坏反射将不能进行。

5 .体液调节:是指体内生成的某些化学物质经体液途径而影响机体功能活动的一种调节方式主要通过内分泌活动进行。

6 .负反馈:维持机体生理功能的稳态,如体温、下丘脑一垂体一靶腺轴系对相应激素的调节等。

7 .正反馈:激起机体某种功能活动迅速达到某种特定状态,并发挥最大效应,如排尿反射、血液凝固等。

考点2细胞的基本功能L无饱和现象:单纯扩散、经通道的易化扩散。

2 .有饱和现象:经载体的易化扩散、主动转运、钠泵、钙泵。

3 .钠通道的阻断剂为河豚毒,钾通道的阻断剂为四乙胺,钙通道的阻断剂为维拉帕米(异搏定)。

4 .原发性主动转运是指离子泵利用分解ATP释放的能量将离子逆浓度标度和(或)电位跨膜转运的过程;继发性主动转运是指驱动力并不直接来自ATP的分解,而是借助原发性主动转运所形成的离子浓度梯度进行的物质逆浓度梯度和(或)电位梯度的跨膜转运方式,两者均必须消耗能量.5 .原发性主动转运形成Na+、K+在细胞内外不均匀分布,原因是膜上Na+、K+依赖式ATP前的活动。

钠-钾泵转运3Na+∙2K+°6 .葡萄糖在红细胞(普通细胞、脑细胞)的吸收属于载体介导的易化扩散;葡萄糖在肾小管和小肠的吸收属于继发性主动转运。

7 .神经末梢释放神经递质(乙酰胆碱)的方式:出胞。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章细胞的基本功能
(第二周)
2009/9/191
载体:离子通道载体和载体蛋白两种类型。

不同细胞的跨膜信号传递方式有三大类§由膜的特异受体蛋白、G蛋白和膜的效应器酶组成的跨膜信号传导系统
化学门控通道
§由具有感受结构电压门控通道
的通道蛋白机械门控通道
§酶耦联受体介导的信号转导
PDF 文件使用 "pdfFactory Pro" 试用版本创建
“离子学说”认为,细胞水平生物电产生的前提有二
②细胞膜在不同的情况下,对不同离子的通透性并不一样,如在静息状态下,膜对K+的通透性大,对Na+的通透性则很小。

对膜内大分子A-则无通透性。

细胞受刺激时,在静息电位的基础上发生一次短暂的扩布性的电位变化,这种电位变化称为动作电位。

果说静息电位是兴奋性的基础,那么,动作电位是可兴奋细胞兴奋的标志。

阈电位可兴奋细胞(如神经细胞)受刺激后,首先是膜上Na+通道少量开放,出现Na+少量内流,使膜内负电位减小。

当膜电位减小到某一临界值时,受刺激部分的Na+通道大量开放,使Na+快速大量内流,表现为扩布性电位,即动作电位。

这个引起膜对Na+通透性突然增大的临界电位值,称为阈电位。

阈电位是可兴奋细胞的重要生理参数之一。

一般它与静息电位相差约20毫伏。

如果两者差距减小,则可兴奋细胞的兴奋性升高。

反之,则降低。

重要概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