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感染的基础概述

合集下载

抗感染基础知识

抗感染基础知识

抗寄生虫药物
总结词
抗寄生虫药物是一类能够抑制或杀死 寄生虫的药物,生虫的不 同生物学阶段,干扰寄生虫的代谢、 繁殖或移动等,从而发挥抗寄生虫作 用。常见的抗寄生虫药物包括吡喹酮 、阿苯达唑、甲硝唑等。
CHAPTER
04
抗感染药物的合理使用
接种疫苗
根据医生建议接种相关疫苗,预 防某些感染性疾病的发生。
抗感染药物不是万能药,不要 在没有医生指导的情况下随意 使用。
注意药物相互作用
在使用抗感染药物前,应告知 医生自己正在使用的其他药物 ,避免药物相互作用导致不良
反应。
抗感染药物的预防措施
加强免疫力
通过合理饮食、适量运动、保持 良好的作息等方式提高自身免疫
力,减少感染的风险。
遵循卫生规范
注意个人卫生,勤洗手、戴口罩 等,避免接触感染源。
促等症状。
骨髓抑制
长期使用抗感染药物可能导致 骨髓抑制,表现为白细胞、红
细胞、血小板等减少。
使用抗感染药物的注意事项
遵医嘱用药
严格按照医生的处方和医嘱使 用抗感染药物,不要自行增减
剂量或改变用药方式。
注意观察不良反应
在使用抗感染药物过程中,密 切观察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 如出现不适及时就医。
避免滥用抗感染药物
静脉注射
适用于重症患者或不能口 服给药的情况。
局部用药
如滴眼液、喷雾剂等,适 用于局部感染的治疗。
抗感染药物的联合用药
协同作用
联合用药可增强抗感染效果,减 少耐药性的产生。
拮抗作用
某些药物联合使用时,可能会产生 拮抗作用,降低疗效。
药物相互作用
联合用药时需注意药物之间的相互 作用,避免不良反应的发生。

抗感染治疗的基本思路

抗感染治疗的基本思路

抗感染治疗的基本思路所谓感染,就是指细菌、病毒、真菌、寄生虫等各种各样的病原体通过接触传播、血液传播甚至是空气传播等方式侵入人体。

它们能在人体内某一特定的部位迅速生长繁殖,建立一个原发灶,也就是它们日后逐渐繁殖到人体其他部位的核心地带。

例如,伤寒杆菌进入肠道后,主要在淋巴组织内繁殖;白喉杆菌主要在上呼吸道繁殖;肝炎病毒主要侵人肝细胞;乙脑病毒主要侵犯脑组织等。

这些病原体会导致机体的正常功能、代谢、组织结构破坏,引起局部组织发生损伤性病变和全身性炎症反应。

在感染后,人体会出现发热、疼痛、功能障碍、皮疹、呕吐、乏力等症状。

而且不同的感染还会导致不同的临床症状。

例如,如果患者患上肺部感染的时间比较长,并且长期在接受治疗但是都没有好转的话,很有可能会患上慢性气道疾病。

此外,长期患发肺部感染的患者还很有可能会出现糖尿病和肾衰竭等一系列的并发症。

当患者发生感染症状时,应该立即进行抗感染治疗,防止感染的进一步扩散,保护患者的生命安全。

抗感染治疗应按照以下基本思路进行。

首先要明确临床和病原学判断。

观察患者所出现的症状,是否符合感染后出现的一系列临床症状,然后观察患者生命体征,有无被感染的迹象,还需要根据影像学,对患者进行影像检查,观察患者体内所检查出的影像是否符合感染发生的影像学表现。

随后需要对患者进行抽血化验检查,测验患者血液内血常规、降钙素原以及C反应蛋白的数据,是否在发生感染的区间内。

临床和病原学判断不能根据单一证据便确认患者已经受到感染,必须有多种证据相互印证患者已被感染,才能做出确切的临床诊断。

在确认患者已被感染后,需要马上确认患者的感染部位,以便对感染病原体做出大致判断,随后需要对患者受感染的严重程度进行评估。

下一步需要根据病原学推断出患者感染的病原体,这也需要多方面的调查和印证。

首先需要确认获得场所,是从社区接触病原体还是在医院接触到病原体。

随后根据感染部位所可能接受的病原体,缩小病原体的可能范围,然后需要对患者的年龄和基础疾病以及易患因素进行调查,进一步缩小可能感染的病原体范围,最后需要临床表现的数据以及病原学性差,还有当地近期病原学构成和药敏资料,确定患者所感染的病原体已经可能出现的耐药性,以确定用药。

抗感染免疫

抗感染免疫
吞噬过程分为以下几个连续步骤:趋化、识别 与调理、吞入及杀菌和消化。
第二节 抗细菌感染免疫 病原细菌侵人动物机体后,首先遇到非特异性免
疫机能的抵抗,其中以细胞吞噬和炎症反应为主。 随后特异性免疫产生,两者协同,共同把病原菌消 灭。
细胞吞噬 、炎症反应 。
1. 急性细菌性感染的免疫 急性细菌性感染多属细胞外细菌的感染,如巴氏
免 疫 学 基 础 四
()
抗感染免疫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非特异性免疫的因素 抗细菌感染免疫 抗病毒感染免疫 抗寄生虫感染免疫
抗感染免疫
抗感染免疫是机体抵抗病原体感染的能力。分为 抗细菌免疫、抗病毒免疫、抗真菌免疫、抗寄生 虫免疫等。包括先天性免疫 (非特异性免疫力)和 获得性免疫(特异性免疫)。
E. 补体介导的趋化性 在补体级联反应激活过程 中,产生了多个趋化因子,包括C5a等。这些趋化 因子对嗜中性、嗜碱性与嗜酸性粒细胞、巨噬细胞 有趋化作用。
(二)其他抗微生物物质 除补体外,非特异性抗微生物物质尚有溶菌酶与
乙型溶素等。 1. 溶菌酶 是一种低分子量不耐热的碱性蛋白,主
要来源于吞噬细胞,广泛分布于血清及泪液、唾液、 乳汁、肠液和鼻涕等分泌物中。溶菌酶作用于革兰 氏阳性菌细胞壁的肽聚糖。
补体系统有二条激活途径,即经典途径和替代途径。 经典途径 又称为C1激活途径。免疫复合物依次活 化C1、C4、C2、C3,形成C3与C5转化酶,称之为经 典途径。 替代途径 又称为C3激活途径,C3旁路。该途径是 补体系统不经C1、C4,C2而直接活化C3。
4. 激活补体的生物学效应 A. 细胞免疫溶解和细胞毒性损伤作用 补体系统
激活后,引起细胞膜的损伤,起到杀菌、溶菌或溶 血作用。

医院感染的基本理论

医院感染的基本理论
误诊原因分析
分析误诊原因,如临床表现不典型、实验室检测 假阳性或假阴性等,提高诊断准确率。
05
治疗策略及药物选择原则
抗感染治疗原则
早期干预
确诊感染后尽早开始抗感染治疗,以减轻病情、 缩短病程、减少并发症。
个体化治疗
根据感染类型、病原体种类、患者年龄、病情严 重程度等因素,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
规范化治疗
03
易感人群与高危因素识别
易感人群特征描述
免疫力低下
包括新生儿、老年人、慢 性疾病患者等,他们的免 疫系统功能较弱,容易受 到病原体的侵袭。
手术患者
手术过程中,患者的皮肤 、黏膜等天然屏障被破坏 ,增加了感染的风险。
侵入性操作
如导尿管、气管插管等操 作,破坏了人体的自然防 御屏障,使病原体容易侵 入机体。
高危因素分析及评估方法
高危因素分析
包括患者年龄、基础疾病、手术情况、侵入性操作、抗菌药物使用等,这些因素都可能增加感染的风 险。
评估方法
可采用风险评分法、临床路径法等对感染风险进行评估,以便及时采取预防措施。
重点科室和部门关注对象
重症监护室(ICU)
患者病情危重,免疫力低下,且常需进行侵入性操作,是医院感 染的重点关注对象。
手术室
手术过程中患者皮肤、黏膜等天然屏障被破坏,增加了感染的风险 ,因此手术室也是医院感染防控的重点部门。
新生儿科
新生儿免疫系统发育不完善,抵抗力较弱,容易受到病原体的侵袭 ,因此需要重点关注。
04
诊断方法与标准解读
临床诊断标准
感染部位判断
根据感染部位的不同,制定相应 的临床诊断标准,如肺部感染、
遵循相关指南和规范,确保治疗方案的规范性、 有效性和安全性。

医院感染基本知识总结的很好

医院感染基本知识总结的很好

医院感染基本知识总结的很好随着医疗水平的提高和医疗技术的发展,人们对医院感染的关注也越来越多。

在医院里,由于患者数量庞大、病原体存在、医疗操作等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医院感染问题变得尤为突出。

为了更好地控制和预防医院感染,掌握一些基本知识是至关重要的。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医院感染的定义。

医院感染指的是在医疗机构内出现的与住院、手术或其他医疗操作相关的感染。

医院感染主要通过接触、飞沫、空气传播以及医疗设备等途径传播。

了解医院感染的传播途径有助于我们采取相应的措施来预防和控制。

其次,对于医院感染的常见病原体,我们也要有所了解。

常见的医院感染病原体包括细菌、真菌、病毒等。

其中,细菌感染最为常见,如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等。

针对不同的病原体,我们需要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例如选择合适的抗菌药物进行治疗和预防。

然后,我们要了解医院感染的高危人群。

在医院中,某些患者由于特殊的身体状态或抵抗力较弱,容易感染上医院感染。

例如免疫功能低下的患者、年老体弱的患者、长期住院的患者等。

针对这些高危人群,我们需要采取更加严密的控制措施,以降低感染的风险。

另外,医疗操作也是导致医院感染的一个重要因素。

医院感染往往与手术、插管、导管、创伤等操作密切相关。

因此,在进行这些操作时,医护人员需要严格遵守无菌操作的原则,切实保证操作过程的卫生和安全。

此外,医院感染防控离不开医疗机构的管理和监督。

医院应建立完善的感染监测和报告制度,及时了解和掌握感染的发生情况,及时采取措施并阻止感染的传播。

同时,医院也应加强对员工的培训和教育,提高他们的感染防控意识和操作水平。

最后,我们还要注意医院感染的消除和控制。

对于已经感染的患者,医护人员要选择适当的治疗措施,防止感染的进一步扩散。

对于未感染的患者,医护人员要采取一系列措施,如手卫生、穿戴个人防护用品、定期消毒、病房空气清洁等,以降低感染的风险。

总的来说,医院感染是一个复杂而又常见的问题,对于患者和医疗机构来说都具有重要意义。

抗真菌感染基础

抗真菌感染基础

抗真菌感染基础简介真菌是一种微生物,可以在人体的皮肤、毛发、指甲以及内脏等部位生长。

大多数真菌是不会引起疾病的,但是一些特定的真菌会导致不同的疾病,如真菌感染。

真菌感染是一种常见的疾病,它可以影响皮肤、头发、指甲、口腔以及其他部位。

抗真菌药物可以有效地治疗真菌感染,并且能够防止疾病的再次发生。

本文将介绍抗真菌感染的基础知识。

真菌感染的症状真菌感染的症状会因病原体的种类、感染部位以及宿主个体差异等因素而有所不同。

例如,足癣是一种常见的真菌感染,主要症状包括皮肤瘙痒、发炎、起泡、脱皮等。

鹅口疮是一种常见的口腔真菌感染疾病,主要症状包括口腔疼痛、舌头发白以及口腔溃疡等。

其他真菌感染的症状可能包括指甲发黄或松动、头皮屑以及发痒等。

抗真菌药物抗真菌药物是治疗真菌感染的有效工具。

抗真菌药物主要分为以下几类:1.多肽类抗真菌药:多肽类抗真菌药主要用于治疗真菌感染疾病较重的患者。

这类药物的副作用比较大,因此需要严密监测。

2.三唑类抗真菌药:三唑类抗真菌药是治疗真菌感染的首选药物之一。

这类药物与人体细胞合成的酶相似,可以抑制真菌的生长繁殖。

3.多糖类抗真菌药:多糖类抗真菌药主要用于治疗念珠菌感染。

这类药物可以增强宿主抗真菌的免疫力,从而防止真菌繁殖。

抗真菌药物的应用抗真菌药物的应用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而定。

在选择药物时,需要考虑以下几个因素:1.病原体的种类:不同的真菌感染需要不同类型的抗真菌药物进行治疗。

2.疾病的程度:疾病的程度越重,需要使用的药物就越强效,但也可能会带来更多的副作用。

3.宿主个体的情况:宿主个体的体重、年龄、药物耐受性、过敏史等因素都会对药物的选择产生影响。

抗真菌药物的副作用抗真菌药物的副作用可能会对患者的身体产生一定的影响。

一些常见的副作用包括恶心、呕吐、腹泻、头痛等。

此外,抗真菌药物还可能对肝脏、肾脏、心血管系统等产生一定的影响。

在使用抗真菌药物时,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监测和调整。

预防真菌感染预防真菌感染是非常重要的,特别是对于高危人群,预防措施尤为必要。

基础免疫学-固有免疫应答反应的过程

基础免疫学-固有免疫应答反应的过程
❖ 早期固有免疫应答阶段 感染后4~96小时 • 巨噬细胞募集 • 巨噬细胞活化 • B-1细胞活化 • NK、γδT细胞及NK T细胞活化
❖ 适应性免疫应答诱导阶段 感染96小时后
趋化因子
适应性 免疫应答 T细胞应答
集和激活保护性细胞及分 子,如:补体
全身性反应, 如:发热
固有免疫应答的分期
❖ 即刻固有免疫应答阶段 感染最初的0~4小时 • 屏障作用 • 巨噬细胞的作用 • 补体激活 • 中性粒细胞的作用 ✴ 抗细菌和真菌感染 ✴ 绝大多数病原体感染终止于此
固有免疫应答的分期
固有免疫应答反应的过程
抗感染免疫概述
物理屏障
病原体(如:病毒) 化学屏障
皮肤或黏膜/腺体的上皮层
酸性pH及抗微生物蛋白及多肽
被NK细 胞杀伤
NK细胞 病原体的清除
被感染的细胞
破损或感染 病原体
巨噬细胞 吞噬和降 解
与细胞结合树突状细胞 Nhomakorabea抗菌物质 如:多 肽、干扰素等
细胞因子
激活 分泌抗体
炎症反应:在感染部位募

感染与微生物学基础

感染与微生物学基础

病毒致病性及其影响因素
病毒致病性
病毒致病性是指病毒引起疾病的能力,与病毒种类、毒力、感染剂量和宿主免疫力等因 素有关。
影响因素
病毒致病性受多种因素影响,包括病毒变异、宿主年龄、性别、遗传背景、营养状况、 环境因素等。例如,病毒变异可能导致病毒毒力增强或减弱,从而影响病毒的致病性。
常见病毒感染类型及预防措施
适应性免疫应答
特异性防御机制,针对特定病原体产生长期记忆和高 效清除能力。
免疫调节机制
通过细胞间相互作用和信号传导,维持免疫应答的平 衡和稳定。
免疫预防策略在抗感染中应用
疫苗接种
01
通过注射含有病原体抗原的疫苗,刺激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应
答,预防相应病原体感染。
被动免疫
02
通过输注含有特异性抗体的免疫血清或免疫球蛋白,直接提供
01
免疫器官
包括骨髓、胸腺、淋巴结、脾 脏等,是免疫细胞生成、成熟
和分布的场所。
02
免疫细胞
包括T细胞、B细胞、自然杀伤 细胞等,负责识别、吞噬和清
除病原体。
03
免疫分子
如抗体、补体、细胞因子等, 参与免疫应答和调节过程。
免疫应答过程及调节机制
固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免疫应答
非特异性防御机制,对多种病原体具有快速应答作用 。
机体对病原体的免疫保护。
主动免疫
03
通过激活机体自身的免疫应答系统,产生针对病原体的特异性
免疫力和长期记忆。
THANKS
治疗方法
治疗真菌和其他微生物感染的方法包括药物 治疗和手术治疗等。药物治疗是最常用的方 法,包括使用抗生素、抗真菌药物、抗寄生 虫药物等。手术治疗主要用于治疗一些严重 的寄生虫感染,如脑囊虫病等。在治疗过程 中,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治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微生物基础知识
培训资料 仅供内部使用
学习目标与要求
培训资料 仅供内部使用
目标与要求
• 完成本章的学习后,应能够
– 掌握微生物的分类,微生物基本结构 – 熟悉常见的致病菌特点及其分类
培训资料 仅供内部使用
感染的罪魁祸首:微生物
• 微生物是自然界中一种肉眼不能看见,必须借助显微镜才能观察 到的微小生物,包括细菌,病毒,真菌,寄生虫等
• 人体的世界和微生物世界差异1:
– 虽然这两个世界遵循同样的自然规律,但是,这两个世界有着显著地差异:微生物的世界比人类世界更 早出现,约是人类出现时间的100倍,而且种类众多,约有20-30亿种
– 但能与人体相适应的微生物很少,仅有约 1000种
1. Waldvogel FA.Infectious diseases in the 21st century: old challenges and new opportunities.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fectious Diseases.2004,8:5-12.
小贴士
抗炎治疗与抗感染治疗区分:
• 抗炎治疗是对症治疗:主要消除炎症的治疗,有时使用抗菌药物治疗,但有时会使用 消除或减缓炎症反应的药物,如解热镇痛药,有时也为抗炎治疗
• 抗感染是对因治疗:主要对感染的微生物的一切治疗,主要使用抗菌药物治疗
培训资料 仅供内部使用
感染的来源
感染的来源主要包括外源性感染和内源性感染
(virus)、亚病毒(subvirus)、朊粒(prion)
病毒
➢ 细胞型微生物:有完整的细菌结构(细胞膜,细胞质等):如细 菌,真菌,寄生虫
而细胞型微生物根据有无真正的细胞核结构分为:
细菌
• 原核细胞型微生物(无真正的细胞核),如细菌
• 真核细胞型微生物(有真正的细胞核),如真菌,寄生虫
真菌
培训资料 仅供内部使用
培训资料 仅供内部使用
什么是感染?
感染:病原体通过各种适宜的途径侵入人体, 侵入的病原体若未被人体清除;则可定植并繁 殖,引起组织损伤、炎症和其他病理变化
病理过程:病原体进行生长繁殖、释放毒性物 质等引起疾病,进而产生临床症状
培训资料 仅供内部使用
什么是抗感染?
• 抗感染治疗:
– 指对包括对感染的微生物的一切治疗,通常主要的治 疗方法为使用抗感染药物进行治疗
• 人体抵御细菌侵入的主要三种 免疫机制有三种方式1:
进入人体细胞内,直接引起 细胞死亡
释放内、外毒素杀死细胞,或释 放降解组织成分,或损伤血管引
起缺血性坏死
引起机体免疫反应,虽可抵御入 侵的病原体,但也可诱发超敏反
应引起组织损伤
vs.
第一道防线: 皮肤粘膜及其它屏障结构
第二道防线(非特异性免疫) •抗菌物质,吞噬细胞的吞噬作用
培训资料 仅供内部使用Biblioteka 微生物世界人体世界
1. Waldvogel FA Infectious diseases in the 21st century: old challenges and new opportunitie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fectious Diseases.2004,8:5-12.
微生物的基本概念
病原微生物:
➢ 能引起感染等疾病的微生物
正常微生物群(normal microbiota):
➢ 正常人体体表与外界相通的腔道如口腔、鼻咽腔、肠道、泌尿生殖道存在的各种微 生物,在人体免疫功能正常条件下对人体无害的,以细菌、真菌为主,它们在宿主 细胞上定居、生长和繁殖的现象称为“定植”(colonization)
感染:微生物世界vs.人体世界
• 感染性疾病是两个的世界对峙:微生物世界和人体世界1
Infectious diseases are the confrontation of two worlds, the microbial world and the world of human physiology1.
•炎症反应,淋巴结的过滤作用
第三道防线(特异性免疫)
•体液免疫;细胞免疫
李甘地主编.病理学(2001)
培训资料 仅供内部使用
一般感染的临床表现
全身炎症表现 发热:
ᅳ 病原体蔓延入血时表现很突出,皮肤血管收缩,散热降低而发热
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升高或降低:
ᅳ 细菌感染引起的炎症,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可升高 ᅳ 某些病毒性疾病和伤寒等炎症能出现计数降低
局部炎症表现
“红、肿、热、痛”及功能性障碍
ᅳ 红:以上是由于炎症局部血管扩张、血流加快所致 ᅳ 肿:由于局部炎症性充血、血液成分渗出引起 ᅳ 热:发热 ᅳ 痛:由于渗出物压迫和某些炎症介质直接作用于神经末梢而引起疼痛 ᅳ 功能障碍: 基于炎症的部位、性质和严重程度将引起不同的功能障碍
目录
• 什么是感染与抗感染? • 感染与抗感染基础知识
培训资料 仅供内部使用
抗感染的基础概述
目录
• 什么是感染与抗感染? • 感染与抗感染基础知识
– 微生物基础知识 – 抗生素基础知识
培训资料 仅供内部使用
学习目标与要求
培训资料 仅供内部使用
目标与要求
• 完成本章的学习后,应能够
– 掌握感染的定义,感染的临床表现; 了解感染的来源,结局
– 掌握抗感染的定义
• 可通过环境,病畜和带菌 动物,患者,带菌者引起
汪复主编. 实用抗感染治疗学(第一版)
培训资料 仅供内部使用
感染结果取决于:细菌的致病力vs.人体防线
病原体vs. 人体:取决于病原体的毒力、数量,侵入部位和人体的反应性(responsiveness)1
• 病原体损伤人体的机制主要有三 种方式1:
微生物的相对大小
微生物大小的直观感觉
可见范围
微生物的相对大小
肉眼
真核细胞型
培训资料 仅供内部使用
光学显微镜 电子显微镜
原核细胞型 病毒
微生物的分类
培训资料 仅供内部使用
• 根据是否具有完整细胞结构分为:
➢ 非细胞型微生物:仅有一种核酸类型,外披蛋白质衣壳,有的
仅有一种核酸不含蛋白质,或仅含蛋白质而没有核酸。如病毒
内源性感染
(endogenous infection)
当机体抵抗力降低时,原来正常寄 居人体的微生物可能侵入人体其 他部位造成的感染,所引起的感 染称之为“内源性感染“
外源性感染
(exogenous infection)
病原体进入正常人体组织,抵抗宿 主的防御功能,在体内繁殖,引起宿 主的组织损伤和功能障碍,所引起的 感染称之为“外源性感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