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诚信源流
关于诚信的传统文化

关于诚信的传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中强调诚信的重要性。
自古以来,诚信就是中国文化的核心价值观之一。
《中庸》中有云:“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
”这句话表达了诚信的重要性,认为诚实是天道和人道的基础。
在中国古代的儒家经典中,也多次提到了诚信的重要性,如《论语》中孔子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这句话强调了诚信与道义的关系,认为诚信是君子的品质,而小人则只追求私利。
这些经典的教导让诚信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诚信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对个人和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
诚信是个人品德的体现,一个人只有具备诚信的品质,才能受到他人的尊重和信任。
在商业交往中,诚信更是至关重要的。
古代的商人在交易中常常要守信用,不欺诈顾客,才能获得长久的生意。
而在社会生活中,诚信也是人与人之间建立良好关系的基础。
只有相互信任,才能形成和谐稳定的社会。
诚信也在中国的政治文化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中国古代的君子行为是以诚信为重的,君子要言行一致,言出必行。
这种诚信的精神也影响了政治文化,要求政府官员以诚信为准则,为人民谋福祉,不贪污腐败,不虚言诳骗。
而在现代社会,诚信也是政府和公务员的基本要求,政府官员要守信用,恪守职责,以诚信的原则为民众提供优质的公共服务。
在教育领域,诚信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教育内容。
中国古代的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品德,其中诚信是重要的一部分。
古代的师者要以身作则,教导学生要诚实守信,不撒谎、不作弊。
现代教育也注重培养学生的诚信意识,学校会对学生进行诚信教育,倡导学风正派,反对作弊行为。
诚信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它不仅是个人道德的体现,也是社会和谐稳定的基石。
诚信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个人、社会、政治和教育都产生着深远影响。
在现代社会中,我们仍然需要弘扬诚信的精神,让诚信成为我们行为的准则,为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做出贡献。
传统文化对诚信的解释

传统文化对诚信的解释中国传统文化中,诚信被视为重要的道德规范,贯穿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以下是关于诚信的几个主要方面的解释:1.诚:“诚”是指真实、诚实、真诚的态度。
在传统文化中,认为只有真诚才能获得别人的信任和尊重。
同时,“诚”也是个人修养的重要方面,通过真诚的态度可以提升自我修养和品德。
2.信:“信”是指信用、信任、信誉等。
在传统文化中,信用是被高度赞扬的品质,是人与人之间互相信任的基础。
一个人只有守信用才能在社会上立足,获得他人的尊重和信任。
3.诚信:“诚信”是指真实、诚实、守信用的行为和态度。
在传统文化中,诚信被视为基本的道德规范,是个人和社会和谐相处的基础。
一个人只有诚实守信才能赢得他人的尊重和信任,同时也能为自己创造更好的发展机会。
4.诚信为本:“诚信为本”是指把诚信作为处世立身的原则和根本。
在传统文化中,强调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信任和尊重,认为这是社会稳定和发展的基础。
因此,诚信是每个人应该遵循的基本原则,只有坚持诚信才能赢得他人的信任和尊重。
5.诚信立身:“诚信立身”是指通过诚实守信来树立自己的形象和地位。
在传统文化中,认为只有诚实守信才能赢得他人的尊重和信任,从而在社会上立足并获得成功。
因此,一个人应该始终坚持诚信原则,以树立自己的良好形象和地位。
6.诚信做事:“诚信做事”是指在做事情时应该遵守诚实守信的原则。
在传统文化中,认为只有诚实守信才能把事情做好,获得成功。
因此,一个人在做事情时应该始终遵守诚信原则,以获得更好的成果。
7.诚信待人:“诚信待人”是指对待他人应该真诚、诚实、守信用。
在传统文化中,认为只有真诚、诚实、守信用才能赢得他人的尊重和信任,从而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因此,一个人在待人接物时应该始终遵循诚信原则,以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8.诚信兴业:“诚信兴业”是指只有坚持诚信才能使事业兴旺发达。
在传统文化中,认为只有诚实守信才能赢得他人的信任和支持,从而获得更好的发展机会和成果。
关于诚信的传统文化

关于诚信的传统文化诚信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重要价值观念之一,贯穿于中国人民的日常生活和社会交往之中。
诚信是一种道德规范,涵盖了个人、家庭、社会等方面,对于维护社会和谐、促进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在个人层面,诚信是一个人品质的体现。
一个诚实守信的人,言行一致,言出必行,不轻易违背自己的承诺。
这种品质不仅使自己倍受尊重,也可以赢得他人的信任和合作。
在日常生活中,诚信意味着不骗人、不欺诈,而是以真诚和正直的态度对待他人。
只有树立起诚信意识,人与人之间才能建立起互信的基础,社会才能更加和谐稳定。
在家庭层面,诚信是家庭和睦的基石。
一个诚实守信的人,对家人言出必行,家庭成员之间的承诺能够得到充分的信任和执行。
诚信在家庭中的体现不仅包括言行一致,也包括对家人的忠诚和信任。
只有家庭成员之间相互信任、真诚相待,家庭才能和谐融洽,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才能更加牢固。
在社会层面,诚信是社会发展的基础。
一个诚实守信的人,不仅能够取得他人的信任,也能够赢得社会的认可和尊重。
在商业交往中,诚信是商人赢得客户信任和进行长期合作的关键。
只有在商业交往中坚守诚信原则,承诺兑现,才能建立良好的商业信誉,促进经济发展。
在社会交往中,诚信也是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的重要基础,只有诚实守信,才能使社会关系更加和谐稳定。
古人云:“君子之于天下也,义为先,利为后。
”这句话充分体现了诚信在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诚信是一种道德操守,是一种为人处世的准则。
诚信不仅体现了一个人的品质,也是社会和谐与发展的基石。
在现代社会中,我们也应当弘扬诚信文化,树立起诚信意识,从个人做起,从小事做起,努力践行诚信,为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诚信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重要价值观念,贯穿于个人、家庭和社会交往之中。
诚信不仅是个人品质的体现,也是家庭和社会和谐发展的基础。
只有树立起诚信意识,坚守诚信原则,才能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经济繁荣。
让我们共同弘扬诚信文化,建设一个更加和谐、诚信的社会。
中国传统文化之诚实守信PPT课件

名言
言必信、行必果——《论语》 君子一言,快马一鞭。——《景德传灯录》 小信诚则大信立 ——韩非子 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
——《孟子》 巧伪不如拙诚。——《颜氏家训》
讲信义是我们民族的传统 。——邓小 平
第9页/共71页
• 情境:小康家搬了新房子,要把 旧房子卖掉。妈妈请来装修工人, 把房子稍微修饰一下,掩盖了几 处有裂缝的地方。一对老夫妇看 上了这套房子,打算买下来。
第1页/共71页
壹 诚实是做人的基本原则
第2页/共71页
考
考 你
诚实守信知多少
请说出有关诚实守信的 成语、名言,或有关诚 实守信的故事。
第3页/共71页
成语
一诺千金 开诚布公 实事求是 光明磊落 表里如一 抱诚守真 一言九鼎
第4页/共71页
故事
立木取信 一诺千金 曾子杀彘 金斧头(寓言)
第5页/共71页
秦末有个叫季布的人,一向说话算数,信 誉非常高,许多人都同他建立起了浓厚的 友情。当时甚至流传着这样的谚语:“得 黄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诺。” 后来,他得罪了汉高祖刘邦,被悬赏捉拿。 结果他的旧日的朋友不仅不被重金所惑, 而且冒着灭九族的危险来保护他,缍使他 免遭祸殃。一个人诚实有信,自然得道多 助,能获得大家的尊重和友谊。
属于“善意的谎言”的是:
A、小明为使父母高兴,将自己的不 及格成绩改成了及格
假如你是厂长你怎么做? A、卸货找到少腿烧鹅 B、算了,不管它了
第16页/共71页
他下令把所有货物全部装回,全厂职 工用了一个昼夜时间终于找到了该烧鹅 ,但是因此推迟了交货时间,赔偿了违 约金。这趟生意不但没赚还赔了。
事情发生后,很多工人都说这个厂长 “傻冒”。
诚实守信的传统文化-概念解析以及定义

诚实守信的传统文化-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概述:诚实守信是一种重要的价值观,它贯穿于人类社会的各个方面,不论是个人生活、商业交易还是国家政治。
诚实是指言行一致、不说谎不欺骗,守信则是指信守承诺、言行一致。
诚实守信不仅是道德规范,更是社会秩序的基石。
本文将探讨诚实守信的重要性,分析守信的意义,并深入探讨传统文化对诚实守信的影响,旨在引起人们对这一传统文化价值的重视和传承。
1.2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如下:文章结构分为引言、正文和结论三个部分。
引言部分概述了文章要探讨的主题——诚实守信的传统文化,并介绍了文章的结构和目的。
正文部分分为三个章节,分别探讨了诚实的重要性、守信的意义以及传统文化对诚实守信的影响。
通过深入分析这三个方面,读者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诚实守信在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
结论部分总结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展望了未来关于诚实守信的发展方向,并以精炼而深刻的结语结束整篇文章,为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1.3 目的:本文旨在探讨诚实守信在传统文化中的重要性和意义,深入剖析传统文化对人们品德修养的深远影响。
通过对诚实守信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的阐述,旨在引导读者认识并传承传统文化中培养诚信品质的重要性,促使人们在现代社会中重拾传统美德。
以此提升社会和谐稳定,为未来建设美好社会做出自己的贡献。
2.正文2.1 诚实的重要性诚实是人们价值观念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一种道德品质,是人与人之间相互信任的基础。
诚实意味着诚实地对待他人和自己,不说谎,不欺骗,不偷窃,不欺诈。
诚实的人具有真诚、坦率、正直的品质,他们在言行举止中展现出了诚实和诚信,被人们所尊重和信赖。
在个人生活中,诚实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只有诚实坦率地对待他人,才能建立起真诚的友谊和亲情关系。
诚实的人通常情商高,能够与周围的人建立起良好的沟通和交流。
此外,在工作和学习中,诚实也是非常重要的品质。
只有诚实地对待工作和学习,才能取得真实的成绩和进步,获得他人的认可和尊重。
传统文化的诚信理念

传统文化的诚信理念
传统文化中的诚信理念是一种重要的价值观念,它强调诚实、守信、守约、讲信用的行为准则。
在传统文化中,诚信被视为人与人之间相互信任的基础,是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保障。
诚信理念在传统文化中体现了以下几个方面:
1. 诚实守信:传统文化强调个人应该诚实守信,言行一致,不说谎、不欺骗他人。
诚实守信是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基础,也是社会信任的基石。
2. 守约尽责:传统文化中强调人们应该遵守承诺,履行自己的责任和义务。
守约尽责不仅体现了个人的责任意识,也有助于维护社会秩序和稳定。
3. 讲信用:传统文化中强调信用的重要性,认为信用是人与人之间互相信任的基础。
讲信用不仅是个人的品德修养,也是商业交往和社会合作的基础。
4. 忠诚正直:传统文化中强调人们应该忠诚于自己的职责和使命,保持正直的品行。
忠诚正直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基础,也是个人品德的重要体现。
总之,传统文化中的诚信理念是一种重要的价值观念,它强调个人应该诚实守信、守约尽责、讲信用、忠诚正直。
这些理念在社会交往、商业合作和个人品德修养中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诚”和“信”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诚”和“信”一、“诚”的源流和内涵中国传统伦理对诚信问题的探释,可以追溯到先秦儒家:中国最早的历史文献《尚书》中已出现“诚”的概念,《尚书·太甲下》中有“神无常享,享于克诚”的记载,此时“诚”主要指笃信鬼神的虔诚。
《周易》中,“诚”已摆脱纯粹的宗教色彩,具有日用人伦的道德意义。
《周易·乾》中讲:“修辞立其诚,所以居业也”,认为君子说话、立论都应该诚实不欺、真诚无妄,才能建功立业。
“诚”在孔子那里虽未形成理论概念,但他多处讲“仁”,其修己爱人的内在意蕴与“诚”是一脉相通的。
在孟子那里,“诚”逐步成为体验道德本体、规范人们道德行为的一个重要理论概念。
他说:“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
至诚而不动者,未之有也;不诚,未有能动者也。
”(《孟子·离娄上》)孟子以此告诫人们,“诚”是顺应天道与人道的基本法则。
荀子发挥了孟子“诚”的思想,并开始以“诚”涉政,把“诚”从做人之道扩展为治世之道,指出“诚”乃“政事之本”。
在儒家经典《礼记·大学》中,“诚意”作为“八条目”之一,成为连接“格物”、“致知”与“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重要环节,成为道德内养与外成的关节点,具有促进道德完善、家庭和睦、国家兴旺与下安宁的多种社会功能。
经典格言:至诚如神。
《礼记·中庸》真诚的最高境界有如神灵。
惟天下之至诚,为能化。
《礼记·中庸》只有天下最真诚的心才能感化人。
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
《孟子·离娄上》真诚,是自然之理;心地真诚,是为人处世之理。
君子以言有物,而行有恒。
《周易·家人》言:言谈。
物:实际内容。
行:行为。
恒:恒心。
君子说话有根据,做事有恒心。
君子以行言,小人以舌言。
《孔子家语·颜回·孔子语》君子用行动来说话,小人则光说不做。
圣人为知矣,不诚则不能化万民。
《荀子·不苟》圣人固然是无所不晓,但是不是真诚也不能感化万民。
中国古代讲诚信的故事

中国古代讲诚信的故事中国古代讲诚信的故事(通用19篇)故事在现实认知观的基础上,对其描写成非常态性现象。
是文学体裁的一种,侧重于事件发展过程的描述。
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中国古代讲诚信的故事(通用19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中国古代讲诚信的故事篇1商鞅任秦孝公之相,欲为新法。
为了取信于民,商鞅立三丈之木于国都市南门,招募百姓有能把此木搬到北门的,给予十金。
百姓对这种做法感到奇怪,没有敢搬这块木头的。
然后,商鞅又布告国人,能搬者给予五十金。
有个大胆的人终于扛走了这块木头,商鞅马上就给了他五十金,以表明诚信不欺。
这一立木取信的`做法,终于使老百姓确信新法是可信的,从而使新法顺利地推行实施。
中国古代讲诚信的故事篇2李苦禅是我国当代着名画家,他为人爽直,凡答应给人作画,从不食言。
有一次,有位老朋友请他作一幅画,李苦禅因有事在身,未能及时完成。
不久,当他接到老友病故的讣告后,面有愧色,即趋作画,画了幅“百莲图”,并郑重其事题上老友的`名字,盖上印章,随即携至后院,将画烧毁。
事后,对儿子说:“今后再有老友要画,及时催我,不可失信啊!”中国古代讲诚信的故事篇3清代乾隆年间,南昌城有一点心店主李沙庚,最初,以货真价实赢得顾客满门。
但其赚钱后便搀杂使假,对顾客也怠慢起来,生意日渐冷落。
一日,书画名家郑板桥来店进餐,李沙庚惊喜万分,恭请题写店名。
郑板桥挥毫题定“李沙庚点心店”六字,墨宝苍劲有力,引来众人观看,但还是无人进餐。
原来“心”字少写了一点,李沙庚请求补写一点。
但郑板桥却说:“没有错啊,你以前生意兴隆,是因为‘心’有了这一点,而今生意清淡,正因为‘心’少了这一点。
”李沙庚感悟,才知道经营人生的重要。
从此以后,痛改前非,又一次赢得了人心,赢得了市场。
中国古代讲诚信的故事篇4上个世纪七十年代,一位老先生步履蹒跚地亲自上门找到李苦禅,说自己十分喜欢李苦禅的作品,想向李苦禅求一幅画。
虽然前来求画的人非常多,但眼见老先生求画的心情十分迫切,李苦禅便当即答应下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诚信源流本文探讨了中国古代诚信的起源与发展过程,提出了对今天社会诚信发展的若干启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诚信源流》常州古代管理思想研究会顾问、教授徐永林一.诚信观念的萌芽及确立1.诚信的含义中国传统文化中伦理的诚信,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
中国最早的历史文献《尚书》中已出现"诚"的概念,《尚书·太甲下》中有"神无常享,享于克诚"的记载,这里的"诚"主要指笃信鬼神的虔诚。
在同一本《尚书》中,也有关于"信"的记载,如《书·康王》云:"信用昭明于天下",《周书》曰:"允哉允哉,以言非信则百事不满也"等。
春秋以前,"信"和"诚"一样,多用于对鬼神的虔信。
后经儒家提倡,"诚"与"信"才逐步摆脱宗教色彩,成为经世致用的道德规范。
在中国古代,"诚"与"信"单独使用较多、较早,连起来使用则较少、较晚。
春秋时期著名政治家、先秦法家创始人管仲曾将"诚"与"信"连用,他明确讲:"先王贵诚信。
诚信者,天下之结也。
"(《管子·枢言》)认为诚信是集结人心、使天下人团结一致的保证。
战国末期,荀子也曾将"诚"与"信"连用,"诚信生神,夸诞生惑。
"(《荀子·不苟》)意思是诚实守信可以产生神奇的社会效果,相反虚夸妄诞则会产生社会惑乱。
在《周易》中,"诚"已摆脱纯粹的宗教色彩,具有日用人伦的道德意义。
《周易·乾》中讲:"修辞立其诚,所以居业也",认为君子说话、立论都应该诚实不欺、真诚无妄,才能建功立业。
"诚"在孔子那里虽未形成理论概念,但他多处讲"仁",其修己爱人的内在意蕴与"诚"是一脉相通的。
在孟子那里,"诚"逐步成为体验道德本体、规范人们道德行为的一个重要理论概念。
他说:"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
至诚而不动者,未之有也;不诚,未有能动者也。
"(《孟子·离娄上》)孟子以此告诫人们,"诚"是顺应天道与人道的基本法则。
荀子发挥了孟子"诚"的思想,并开始以"诚"涉政,把"诚"从做人之道扩展为治世之道,指出"诚"乃"政事之本"。
在儒家经典《礼记·大学》中,"诚意"作为"八条目"之一,成为连接"格物"、"致知"与"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重要环节,成为道德内养与外成的关节点,具有促进道德完善、家庭和睦、国家兴旺、与下安宁的多种社会功能。
在儒家那里,"信"也逐步摆脱了宗教色彩,成为经世致用的道德规范。
"信"被人们更早地与为政之道结合起来。
孔子十分强调"信"在治理国家中的重要作用,认为治理国家时即使"去兵"、"去食",也不能"去信",因为"民无信不立"(《论语·颜渊》)。
不仅如此,孔子还提出"信"是国与国相交的道义标准:"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
"(《论语·学而》)孟子继承了孔子关于"信"的基本思想,并进一步把"朋友有信"(《孟子·滕文公上》)与"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并列为"五伦",成为中国封建社会道德评价的基本标准和伦常规范。
荀子也把是否有"信"作为区分"君子"与"小人"的重要道德标准。
可见,作为中国儒学的原创,孔、孟、荀都把"信"作为做人与为政必须遵守的基本准则。
在中国古代,"诚"与"信"单用较多、较早,连用较少、较晚。
春秋时期著名政治家、先秦法家创始人管仲曾将"诚"与"信"连用,他明确讲:"先王贵诚信。
诚信者,天下之结也。
"(《管子·枢言》)认为诚信是集结人心、使天下人团结一致的保证。
战国末期,荀子也曾将"诚"与"信"连用,"诚信生神,夸诞生惑。
"(《荀子·不苟》)即诚实守信可以产生神奇的社会效果,相反虚夸妄诞则产生社会惑乱。
到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仍然是以诚释信,以信释诚。
由于"诚"、"信"意义相近,在实际生活中,二者常常被互换互用,但如果仔细体察,"诚"与"信"的规范意义仍然是存在着细微差别并各自有所侧重的:"诚"更多地是指"内诚于心","信"则偏重于"外信于人";"诚"更多地是对道德个体的自身要求,"信"更多地是针对社会群体提出的双向或多向要求;"诚"更多地是指道德主体的内在德性,"信"则更多地是指"内诚"的外化,体现为社会化的道德实践。
当然,这种区分并不具有绝对的意义,二者是相互贯通、互为表里的,"诚"是"信"的依据和根基,"信"是"诚"的外在体现。
正如北宋理学家张载所言:"诚故信,无私故威"(《张载集·正蒙·天道》),"诚"与"信"共同保证我们的道德规范得以实践。
正因为如此,下文在介绍我国古代的诚信道德观念时,将不再严格将二者区分,而是统称为"诚信"。
2.诚信观念的萌芽人类社会的道德是在长期共同的劳动和生活中逐渐产生的。
我国是世界文明最早发源地之一,从已发现的最早的元谋人推算,至少在170万年以前,中华民族的先人就已劳动、生息、繁衍在祖国的大地上。
在原始社会时期,生产力水平十分低下,生产资料公有,没有阶级和国家。
那时的社会诚信是什么样的?由于没有文字记载,我们只能作如下分析。
在原始社会,狩猎是一种基本的生产劳动,是种族得已生存延续的基本手段。
《尸子》中记载:"庖牺氏之世,天下多兽,故教以猎。
"而狩猎是一种集体活动,需要参加者协调一致,共同行动。
这就要求每个参加狩猎者都能遵守事先安排的约定,狩猎活动才能正常进行。
如果有少数人不守约,狩猎成果就会受到影响;如果大都数人不守约,狩猎就无法进行。
由此可见,共同的劳动必然会产生守约、守信的概念和要求。
原始社会中诚信概念的产生还可从我国解放前仍处于原始社会阶段的边远地区少数民族的讲信守信的记载中看出。
例如,《黔记》中记载古时苗族审理本族案件时,其程序是:"要约文书,刊寸木判以信。
"《腾越州志》中记载更为有趣:"夷有风俗,一切借贷赊用,通财期约诸事,不知文字,唯以木刻为符,各执其半,如约酬偿,毫发无爽。
"这说明社会生活中已产生了诚信行为。
再如,解放前贡山独龙族仍处于物物交换阶段,猪是交换中的一般等价物,其比率是:一头小猪与一口8寸锅或50筒包谷相当;一头中猪与一口1尺6寸锅或100筒包谷相当;一头大猪与一口1尺8寸锅或150筒包谷相当;一头大肥猪与一口2尺锅或250筒包谷相当。
这种约定俗成的结果,人们在交换中都能自觉遵守。
由此可见,原始社会末期的内部商品交换,已表现出了行动守信的本质。
关于我国上古原始人的道德风貌,可从《礼记·礼运》篇中的记载看出:"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男有分,女有归。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
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这里不仅反映出原始社会的公有观念、平等互助观念,而其中的"讲信修睦"实际上就是讲诚信、修和睦之意。
尽管原始社会中也有战争,但凭着"讲信修睦",人类终于走出了野蛮,走向了文明。
3.诚信观念的确立经过漫长的血与火锤炼,人类终于步入了阶级社会。
夏部落的首领禹打破了"禅让"制度,建立了世袭的夏王朝,标志着奴隶制社会在我国正式诞生。
商朝则是我国历史上的第二个奴隶制国家,由于出土了大量的甲骨文,还有其他出土文物和古书的记载,使我们对这一朝代有了较多的了解。
商代的特征是:社会由氏族血缘关系联结,祖先崇拜和天神崇拜相结合,伦理思想和宗教意识相混合等。
正如侯外庐在《中国思想通史》中所说:"我们翻遍卜辞,没有发现一个抽象的词,更没有关于道德智慧的术语。
......社会内部的权利义务观念还没有明显的标志。
"这里的"社会内部的权利义务观念还没有明显的标志",实际上就是说还没有明显的伦理道德观念。
在卜辞中虽然已出现了孝、德、礼等字,但这些字的内涵并无伦理道德的含义。
据考证,卜辞中的孝字与老字、教字相通,礼则是指盛有双玉的祭器,因而,这些字并不能作为道德规范使用。
约在公元前1100年,周武王灭商,建立了西周王朝。
这时,殷商卜辞中出现的孝、德、礼等字开始有了伦理道德意义。
西周初期的统治者,在总结夏、商兴亡的历史教训基础上,提出了"以德受命"、"以德配天"的思想。
周公姬旦的许多谈话、命令中都贯穿了伦理思想,他认为德是由天所命的,商朝灭亡是因为"惟天不畀,不明厥德"。
因此,他总结了一套以父慈、子孝、兄友、弟恭为主要内容的伦理道德规范,认为这是由上帝赐予民众的行为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