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途列车》纪录片观后感
【观后感】纪录片观后感1600字 归途列车观后感

【观后感】纪录片观后感1600字归途列车观后感《归途列车》是一部真实记录中国农民工返乡的纪录片。
通过记录一列由广州开往重庆的火车上的人们,展现了他们在艰难的农民工生活中对家的向往和期盼。
整部纪录片充满了真实、温暖和感人的情感,观后感言:《归途列车》这部纪录片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它展现了中国农民工的艰辛生活和对家的深深眷恋,让我感受到了中国现实社会中普通人的坚韧和对生活的无尽向往。
片中记录了农民工们在广州繁忙的工作生活。
在城市中,他们没有家人的陪伴,每天忙碌工作,只为了能多挣一点钱寄回家。
他们辛苦工作,只为了让家人过上更好的生活,这种无私的付出令人感动。
他们有着对家的深深眷恋,对子女的深深牵挂,他们是家庭的顶梁柱,是家人的支持。
纪录片展现了农民工们返乡的场景。
每到一年一度的春节,他们都会踏上回家的列车。
在列车上,他们脸上洋溢着喜悦的笑容,充满了对家的期盼,对家人的思念。
这个时刻是他们一年中最期待的时刻,就像是一场幸福的盛宴,让人感动不已。
而纪录片最令人动容的是,片中记录了一对老人的故事。
老人们生活艰辛,但他们坚守着对家的思念和对家人的牵挂。
老人们在列车上的相拥,流露出的深深爱意,让人感动不已。
这段镜头让我深刻地感受到了家庭之间的深厚情感和对家的无尽眷恋。
通过这部纪录片,我更加深刻地理解了中国农民工的生活,看到了他们对家的无尽向往和对家人的深深眷恋。
这部片子不仅仅记录了农民工们的艰辛生活,更是抒发了对家的眷恋和对生活的热爱。
他们的付出和坚持,让我们看到了中国社会中无尽的力量和温暖。
在这个纪录片中,我也看到了中国社会发展的巨大变化。
中国的高铁网络的发展,使得农民工们回家的路程更加便捷,带来了更多的便利和舒适。
但这也不能掩盖农民工们生活中的艰辛和辛酸。
希望我们能够更多地关注他们的生活,让他们能够得到更多的尊重和关怀。
这部纪录片让我深刻地领悟到家的温暖和在艰难生活中对家的向往。
它让我感受到了中国社会中普通人的坚韧和对生活的热爱。
【观后感】观后感1500字 归途列车观后感

【观后感】观后感1500字归途列车观后感【观后感】观后感1500字归途列车观后感外媒曾将中国的春运称为人类历史上罕见的“人口大迁徙”。
不明白中国究根结底是个化不开乡土情结的国家的人同样也不会明白为什么会有那么多中国人选取在这最繁忙的时节最拥挤的地点踏上这趟最艰难的路程,但是是来匆匆,却要奋不顾身。
《归途列车》这部纪录片,并不昭显解释这个宏大主题的野心,只是留意翼翼地在这铺天盖地的春运人潮中跟踪一个家庭的背影,展示三年间他们在这场大迁徙中的悲欢离合与默然无语——前因后果,不言自明。
片子一已经开始的几个镜头,就就连无言以对。
在广州这座最具有代表性的世界加工厂里,儿童们在堆上着回收布料的街边嬉戏,几尺之外就是呼啸而过的车流,他们的父辈正用自我生命中最青壮的力气,为中国经济撑起“madeinchina”的标记;机器轰鸣声的制衣厂里,婴儿们在桌上熟睡,如此大的年纪,他们就已参予了这场宏伟的经济变革,父母都在低头忙,没有时光想要自我为什么必须走进这个陌生的地方,睡上多久,又何时距。
在城市户口的父母们忙着恳请高昂的月婶,排在着队在亲子班报名者的时候,他们不能想到,与他们同城的另一些角落里,存有许多和他们一样公平的生命个体,目之所及的只有存活问题。
他们来自于乡村,贫穷与不平等日日刺激着他们,进城挣钱成了无法抗拒的召唤。
片中的陈素琴在女儿一岁时就与丈夫出门打工,作为一个母亲,这个选取让她心如刀绞,以泪洗面,脚步却没有迟疑。
外出是为了挣钱,挣钱是为了支持下一代的教育,让子女们透过积累文化成本进城,从而摆脱祖辈贫穷的命运。
这样的想法摆在现代中国社会多少已有点陈旧落伍,但它依然是广大农村人口心中亘古不变的城市移民梦。
陈素琴夫妇的家乡,在镜头里的美近乎诗意,恬淡、淳朴、与世无争,然而这一幅轻松悠然田园画卷,在现实中就可以筹划着世世代代的贫困与滞后。
年关,夫妇俩经历了买不起票的心急如焚,又经历了变至票的欣喜若狂,最后在随时可能将冲上自我的滚滚人潮里身不由己,机械地被驱使着前进,但朝着目的地移动的每一步都就是应该的,因为终点就是他们血脉相连着的土地。
归途列车观后感1000字作文5篇

归途列车观后感1000字作文5篇春节是中国人阖家团圆的大日子,是喜庆而欢欣的;但与此同时,春节意味着春运,而春运对许许多多的普通中国人来说,在某种程度上却是一年中最令人屈辱而沮丧的前奏,因为再没有另一个时刻,能让那么多的中国人同时那么深切地认识到,我们无法找到自己在这个国家的位置。
下面是学习啦的小编为你们整理的文章,希望你们能够喜欢归途列车观后感外媒曾将中国的春运称为人类历史上罕见的“人口大迁徙”。
不明白中国究根结底是个化不开乡土情结的国家的人同样也不会明白为什么会有那么多中国人选择在这最繁忙的时节最拥挤的地点踏上这趟最艰难的路程,不过是来匆匆,却要奋不顾身。
《归途列车》这部纪录片,并不昭显解释这个宏大主题的野心,只是小心翼翼地在这铺天盖地的春运人潮中跟踪一个家庭的背影,展示三年间他们在这场大迁徙中的悲欢离合与默然无语——前因后果,不言自明。
片子一开始的几个镜头,就看得人无言以对。
在广州这座最具代表性的世界加工厂里,儿童们在堆着废旧布料的街边玩耍,几尺之外就是呼啸而过的车流,他们的父辈正用自己生命中最青壮的力气,为中国经济托起“madeinchina”的标记;机器轰鸣的制衣厂里,婴儿们在桌上酣睡,如此小的年纪,他们就已参与了这场宏大的经济变革,父母都在低头忙碌,没时间想自己为什么要来到这个陌生的地方,呆上多久,又何时离。
在城市户口的父母们忙着请昂贵的月婶,排着队在亲子班报名的时候,他们不会想起,与他们同城的另一些角落里,有许多和他们一样平等的生命个体,目之所及的只有生存问题。
他们来自于乡村,贫穷与不平等日日刺激着他们,进城挣钱成了无法抗拒的召唤。
片中的陈素琴在女儿一岁时就与丈夫出门打工,作为一个母亲,这个选择让她心如刀绞,以泪洗面,脚步却没有迟疑。
外出是为了挣钱,挣钱是为了支持下一代的教育,让子女们通过积累文化成本进城,从而摆脱祖辈贫穷的命运。
这样的想法摆在现代中国社会多少已有点陈旧落伍,但它依然是广大农村人口心中亘古不变的城市移民梦。
《归途列车》观看心得体会(精选27篇)

《归途列车》观看心得体会(精选27篇)《归途列车》观看篇1这部影片以一个农民工家庭为主线向我们展现了当代农民工的悲苦。
从中我们也看到一个家庭的完整对于孩子的成长尤为重要。
首先,由于家庭成员之间存在着婚姻关系和血缘关系,共同生活,有共同的利益,所以有着相互依存的亲密关系。
从片子中我们看出,女儿对父母是很想亲近的,但由于自小分离,感情疏远,双方都无法相互理解。
从中我们看到影响他们家庭关系的重要因素是家庭成员间的区位距离,家庭成员间的区位距离大,交往和沟通的频率低、次数少。
相互关系就较为疏远。
影片中的家庭就是如此,父母外出打工,一年只回来一次,父母也觉得自我跟孩子没有话说,孩子也不听父母的话。
相比之下,女儿觉得爷爷奶奶才是更亲近的人,是爷爷奶奶陪伴他们长大。
这是一个极大的悲哀,父母以为孩子带给更好的条件的出发点外出打工,换来的却是孩子的不理解甚至是怨恨。
最终女儿为了自由或是一种报复也离开学校、远离家乡外出打工。
尽管不适应,但她觉得自由就是她的幸福。
影片中的夫妻关系较为良好,我注意到丈夫对妻子是很关爱的,比如帮妻子洗衣服,给他倒洗脚水等。
我想如果妻子没有跟丈夫一齐外出打工,那么女儿与妈妈的关系不会这么糟,而夫妻关系倒是会出些问题,这也给我们以警示,农民工生活的进退两难,以及在金钱与亲人间的艰难选取。
从家庭功能角度来看,这个家庭首要功能肯定是家庭功能,父母为了给儿女更好的生活选取外出打工,赚钱以给予他们好的学习条件,这又是家庭的教育功能,以及家庭的情感满足功能,但很显然,这个家庭没有满足最后这一功能,因为父母与子女的分离造成双方缺乏沟通,很难理解彼此的心理。
其次,这个家庭也在起着赡养老人的作用,这对夫妻属于上有老下有小的状态,他们外出打工也是无奈之举。
我看到家里农田的收割全靠老人与孩子,的确觉得外出打工的代价太大了,让孩子一个人处理这么多事情,不叛逆才怪,这也是留守儿童产生问题的根源。
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中国家庭的精神生活和个人的心理状况是令人关注的。
归途列车观后感1000字作文5篇

归途列车观后感1000字作文5篇春节是中国人阖家团圆的大日子,是喜庆而欢欣的;但与此同时,春节意味着春运,而春运对许许多多的普通中国人来说,在某种程度上却是一年中最令人屈辱而沮丧的前奏,因为再没有另一个时刻,能让那么多的中国人同时那么深切地认识到,我们无法找到自己在这个国家的位置。
下面是的小编为你们整理的文章,希望你们能够喜欢归途列车外媒曾将中国的春运称为人类历史上罕见的“人口大迁徙”。
不明白中国究根结底是个化不开乡土情结的国家的人同样也不会明白为什么会有那么多中国人选择在这最繁忙的时节最拥挤的地点踏上这趟最艰难的路程,不过是来匆匆,却要奋不顾身。
《归途列车》这部纪录片,并不昭显解释这个宏大主题的野心,只是小心翼翼地在这铺天盖地的春运人潮中跟踪一个家庭的背影,展示三年间他们在这场大迁徙中的悲欢离合与默然无语——前因后果,不言自明。
片子一开始的几个镜头,就看得人无言以对。
在广州这座最具代表性的世界加工厂里,儿童们在堆着废旧布料的街边玩耍,几尺之外就是呼啸而过的车流,他们的父辈正用自己生命中最青壮的力气,为中国经济托起“madeinchina”的标记;机器轰鸣的制衣厂里,婴儿们在桌上酣睡,如此小的年纪,他们就已参与了这场宏大的经济变革,父母都在低头忙碌,没时间想自己为什么要来到这个陌生的地方,呆上多久,又何时离。
在城市户口的父母们忙着请昂贵的月婶,排着队在亲子班报名的时候,他们不会想起,与他们同城的另一些角落里,有许多和他们一样平等的生命个体,目之所及的只有生存问题。
他们来自于乡村,贫穷与不平等日日刺激着他们,进城挣钱成了无法抗拒的召唤。
片中的陈素琴在女儿一岁时就与丈夫出门打工,作为一个母亲,这个选择让她心如刀绞,以泪洗面,脚步却没有迟疑。
外出是为了挣钱,挣钱是为了支持下一代的教育,让子女们通过积累文化成本进城,从而摆脱祖辈贫穷的命运。
这样的想法摆在现代中国社会多少已有点陈旧落伍,但它依然是广大农村人口心中亘古不变的城市移民梦。
归途列车的观后感范文

归途列车的观后感范文
《归途列车》是一部感人肺腑的电影,讲述了一个围绕列车上的人物展开的故事。
在
这部电影中,人物之间的情感纠葛、人性的悲欢离合、生活的无常都被展现得淋漓尽致,让人深深地沉浸其中。
通过观看《归途列车》,我深刻体会到了人与人之间的情感纠葛和交流的重要性。
在
陌生的列车上,一个个陌生人在一起度过的短暂时光,也让他们之间产生了联系和情
感交流,这种人际的温暖和理解让人感动。
同时,影片也表达了生活的无常和人生的
变数,每一个人物都有自己的故事和困境,在列车即将到达终点站的时候,每个人都
将迎来人生的转折点,这种变化和转折也让人深切地感受到生活的无常和不可预测性。
总的来说,《归途列车》通过一个简单的场景,展现了复杂的人性和情感,让观众深
刻体会到人生的悲欢离合和变幻无常。
这部电影让我思考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让
我更加珍惜眼前的人和事,希望每个人都能在人生的归途上找到属于自己的幸福和所
向往的美好。
归途列车观后感

归途列车观后感归途列车观后感归途列车观后感之所以会提出这个议题,是因为我觉得这部纪录片同我最近看的许多民族志电影很像。
《民族志电影槪述》中对民族志电影是这样描述的:"民族志电影通常指的是以出野考察为基础,借助于影视拍摄与制作技术,以视听形式对某一族群的社会、历史、文化、民俗信仰活动等给予描述与记录,通常类似纪录片,但是它更强调人类学知识的表现。
”;结合我在视觉民族志课上学习到的JayRuby(1975)对民族志电影提出的四条标准,几乎能够给民族志电影列岀三个特征:一是要有田野调查,深入调査对象:二是要描述纪录一族群的社会文化现象:三是要表现人类学知识。
在我看来,具备这三个特征的就能够称之为民族志电影。
在拍摄《归途列车》之前,导演就前往广州的各个工厂做调查,并且挑选出了张昌华这一家做为代表。
外岀务工者,其实就是一个庞大的族群,在他们身上有着相似的经历和处境,代表了社会一个阶层的文化现象。
导演挑选出的这一个家庭是这群外出务工者家庭中普通的一家,但十分具有典型性。
在这家人身上表现出的矛盾,苴实就是这整个群体的矛盾。
他们身上表现岀的社会文化现象,就是这一群体的社会文化现象。
整个拍摄过程,当然也是出野调查的一部分。
导演和摄制组同外出务工者们一同抢春运火车票,一同挤火车,一同体验这种生活的'辛酸。
因此,我认为《归途列车》已经具备了作为民族志电影的第一、二两个特征。
第三个特征,表现人类学知识。
在那里,我不得不提及1986年由美国著划导演罗伯特。
加徳纳柏摄的《极乐森林》。
这部有着长达10年争论的民族志电影,开启了视觉民族志电影的先河。
他首创了不用旁白讲述只用画面记录来表现人类学知识,我认为,范立欣同样采用了与其相似的方式,创作了《归途列车》。
《归途列车》表现的人类学知识能够概括为如下这幅图表:由图中红色箭头可见,最后,有一部分像琴一样的孩子,选取了像他们父母一样城里打工赚钱,踏上了新一代外出务工者之路。
归途列车纪录片观后感

归途列车纪录片观后感《归途列车》这部纪录片深深地触动了我内心深处的情感。
这部纪录片以真实的故事为基础,通过讲述人们在归途列车上的奇妙经历,展现了人性的温暖、坚韧和生命的无常。
纪录片以归途列车为背景,以几个不同的人物作为主线,通过采访和记录展示了他们在列车上的遭遇和心路历程。
这些人物来自不同的背景,有老人、孤儿、流浪汉等。
他们中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故事,互相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个感人至深的整体。
在这个归途列车上,我看到了人们最纯粹的情感。
在逐渐失去亲人的老人中,有一个身材矮小的老太太,她给人们带来了无限的温暖。
她不仅是列车上最后一个幸存的老人,还是一个充满爱心和关爱的人。
她用自己有限的力量去照顾那些孤苦无依的孩子,给他们带来了希望和温暖。
孤儿们在这个列车上找到了家的感觉。
在这个孤儿院里,他们能够与其他孩子一起生活、学习和玩耍。
他们互相扶持,形成了一种特殊的友谊。
纪录片通过记录他们之间的互动和沟通,表达了对归属和亲情的渴望。
流浪汉是另一个感人故事的主角。
他们往往是社会的边缘人物,无家可归,孤独无助。
然而,在这个归途列车上,他们找到了一个可以依靠的地方。
这个列车不仅给他们提供了温暖的庇护所,还给他们机会去学习技能,改变自己的生活。
纪录片通过记录这些故事,表达了人性中最深沉的力量。
这些来自不同背景的人们,他们不同的经历、不同的悲欢离合,让我感受到了他们生活的真实和无常。
在归途列车上,他们展示了坚韧不拔的品质和生命的无尽希望。
这部纪录片还通过摄影和音乐的运用,使故事更加生动和真实。
摄影师捕捉到了每一个真实瞬间,将人物的情感和故事展现得淋漓尽致。
音乐则起到了烘托氛围和增强情感的作用,使观众更加融入到故事情节中。
通过观看这部纪录片,我不禁思考起了人类的生活意义。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故事,每个故事都值得被听到和分享。
无论我们走到哪里,无论我们经历过什么,归属感和亲情的力量总是让人不断前行。
同时,这部纪录片也提醒我们要珍惜生活中的每一个瞬间,因为生命是如此脆弱,我们永远不知道下一刻会发生什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归途列车》纪录片观后感
我这个人很少写影片的观后感,既因为触动心灵的片子太少,也因为我从来不愿意点评别人的作品。
但是昨天看了《归途列车》这部片子,还是很受感染。
这部片子没有任何绚丽的东西,甚至连个故事都没有,是一部“不经大脑”就能拍出来的作品。
这部纪录片是2009年加拿大华人范立欣执导的,追踪3年,以春运为主题,以普通女孩张琴家庭为主角,记录了中国底层社会返家探亲的历程。
该片荣获了30多个业内奖项。
在美国著名影评“烂番茄”网上,以100%的好评率荣获“金番茄”大奖。
还在荷兰阿姆斯特丹国际纪录片电影节上荣获最佳纪录长片奖。
想必很多人也看过,但我确是第一次看,这部片子的下载资源百度已很难找到。
第一个感受:没钱读什么书啊!不读书就去打工吧。
我们这代人,很多人抱怨,抱怨没赶上好社会。
什么意思呢?有很多80后,90后说,房子便宜的时候没赶上、造富的康波没赶上等等,反正就是很苦逼。
我告诉你们:你们看
问题太狭隘啦。
没赶上房子、车子和康波,那都不重要。
重要的是你赶上了中国教育的专业化,平民化,这是80后,90后,尤其是对普通家庭最大的财富。
放眼现在,教育开始商业化,暴利行业之一;庸俗化,以哗众取宠为乐;贵族化,没钱就别读书,至少你接受不到好的教育资源,那是给有钱人办的,有些人只能接受些义务教育。
全社会都在三五岁的孩子身上想方设法弄点油水下来,骗的这些父母团团转,你难道赶上这个就一定好吗?前几年有网络文章说:穷人越来越难培养出出类拔萃的孩子。
80后那时候说读书对普通家庭是一条出路,现在这条出路越来越窄了,这是一种恶性循环。
家里穷,影片里面的主人公常年在广州打工,越穷就越需要去打工,越打工就越没办法照顾家里的孩子,一年回家一次,孩子没人管教,这种孩子能学习好,能超过城市里的孩子那可能吗?这是一个没钱也可以读书的时代,这是指义务教育阶段;这也是一个没钱就别读书的时代,这是指学前阶段和高等教育阶段,人家去国际学校、贵族学校,你去不了,时间久了差距就来啦。
张琴最后选择了和父母一样出去打工,从去广州做衣服到去深圳KTV,这不是她的本意,这是社会大环境决定的微小个体的命运,她别无选择,她靠自己的努力无法从知识中获得力量。
枯萎了。
第二个感受:人有归途这个概念,是人类文明的退步。
归途说白了就是回家,每年到春节,北京城为之一空,
大部分非北京土著居民都有一个自己的家乡。
回去干啥,看看父母,看看孩子。
我这里着重说影片中的中国打工层,农民工这个群体,他们回家为什么?因为他们外面没有温暖的家,只有冰冷的工厂。
他要回家过年,为什么不带上父母和孩子一起去工作的地方呢?因为房价太高,因为没钱置业。
再问为什么要出去呢?因为当地没有产业,为什么我们的社会不能解决这些问题呢?因为我们是发展中国家?因为我们人多?还是因为政策在每个地方的倾斜度不一致?等等等等,同是芸芸众生,出生有时就决定了一生。
春运被外媒是中国独有的人类“大迁徙“,迁徙这个词最初是生物学家用在动物身上的,后来因为中国人可能才用在了人的身上。
人类文明发展到一定程度,应该是古人说的四海为家、安家乐业的状态,或者是真正有家的状态。
安家都难,何谈乐业?而不应该是年年春运,年年为买一张火车票发愁,每年守在电视旁看农民工骑着摩托回家的场景,很多主持人去采访,我觉得如果国家解决不了春运的问题,那就让农民工先上车,让社会底层先上车。
因为其他阶层再不济,还有他妈几天年假吧,农民工没有假期,只有春节老板出于对民俗的敬畏才放几天,别和他们抢。
回家,是我们每个人的梦想。
当有人问你:去哪啊?我说”回家:这两个字就很自豪。
因为我有家啊。
有一次我记得看一个纪录片,一个农民的房子不知什么原因整没有啦,他说一句话:我无家可归啦。
第三个感受:不要寄望社会层级转变,社会层级是不可
逆的。
有些年轻人,经历社会的历练以后,有很多满意的地方,也有很多不满的地方。
有人相信古人说的“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相信“风水轮流转,今年到我家”这些骗人的鬼话,我告诉你这样的话鬼都不信。
影片中张琴说:我不想读书,读书不好,我就想自由快乐的生活。
她那时才17岁,长大了他一定会明白,这个社会或者中华上下五千年允许过谁自由快乐的活一辈子。
这是人类的终极梦想,没有人实现过。
大家有没有想过?什么东西是可逆的,你自己打一个字,发现打错啦,删除重新打,可逆吧。
你当着一个朋友说,我一会请你吃饭,然后说完你后悔了你本不想请他吃饭,你说我收回我刚才说的话,可能吗?不可逆啦。
从社会学角度解释不可逆现象:就是参与人数多于2人的事基本都不可逆,参与人数越多就越不容易逆转。
因为你即使造假统一口径都难。
社会阶层是全社会的人共同搭建的一个框架,你说他可逆嘛!所以社会底层想从阶层上入手解决自身的难题,是不可能的。
那怎么办?唯一的办法就是在这个框架下“往上爬”,他不是一个循环的系统,你等着没有用,只能努力往上爬,怎么爬,一个阶级的结构是基本固定的,爬山的人多啦,必然要有人下来替代你的位置,什么人会到底层来主动或被动置换这些人脱离苦海?除了观世音菩萨,你还能想到有谁吗?有,就是你自己,你把自己的过去留在那里,你再造一个新的自己爬上去。
自我繁殖、自我更新,除此之外,别无他法,
这也是最好的办法。
地藏王菩萨说:地狱不空,我不成佛。
世人都以为他大悲大彻,有宏图大愿。
实际不然,地狱要想不空,除非人类灭绝。
所以地藏的宏愿是消灭人类,而不是普度众生。
如果有人说:底层人不消除,我就怎么怎么样?你一定要注意啊,他是真的要帮助底层人,还是要消灭他们,这种消灭是痛苦的消灭,是不顾及他人感受的消灭。
列车远去,一声汽笛,影片结束,张琴的未来没人知道,但她一定还在这个世界的某个角落活着,至于是否自由快乐,只有天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