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途列车观后感及心得体会(精选多篇)
纪录片《归途列车》观后感心得体会五篇

纪录片《归途列车》观后感心得体会五篇《归途列车》影片讲述了张昌华和陈素琴夫妇为了子女学业来到广州打工,但女儿丽琴最终选择退学离家的故事埃及王子》该片讲述了法老下令要淹死所有的希伯来男婴,幸运的摩西带领所有的以色列人越过红海,到海的另一方去过自由生活的故事。
下面就是我给大家带来的纪录片《归途列车》观后感心得体会,欢迎大家阅读参考!纪录片《归途列车》观后感心得体会一张丽琴是一部叫做《归途列车》的纪录片中的四川小女孩,这个小女孩和普通的农村小女孩一样长大了,但她的父母还在她一岁的时候就去南方打工,所以她是她的外公外婆带大的。
她和外公的关系很好,在外公去世后,她经常一个人去给外公烧纸,并向外公倾吐自我的心思。
张丽琴不喜欢父母,不仅仅父母从小就没能陪她长大,而且老是逼她认真读书。
她可能也因为成绩不是很好,因此对此感到厌烦,于是在她十七岁的那年,她决定像村里的伙伴那样去南方打工。
因为她需要需要了解外面的世界,也像其他的任何一个女孩一样,她需要钱和漂亮的衣服。
张丽琴到了离他父母不远的一个做服装加工的公司上班,此举令她的父母十分的痛心。
她的爸爸和妈妈都认为在南方这么辛苦的打工赚钱,都是为支持孩子们能够专心上学,因为他们深深明白,孩子要想真正的走出从农村到城市这条路,就得好好读书,在他们看来,读书就是唯一的正道。
但他们的孩子似乎并没有认识到这点,仍然辍学来到这这个高速发展但污染极其严重的南方城市打工。
张丽琴刚来到那里并不适应,长时光的重复劳作令她感到疲惫,饭菜也是难以下咽。
她的爸爸来看她了,并转达了她妈妈的问候。
一家三口都在这个毫无幸福感的城市里打工和互相关爱着,他们以及和他们相似的农民工们辛勤的劳作着,此举支撑了整个蓬勃发展的中国制造业,甚至为2010年的经济大危机做出了脊梁般的贡献。
张丽琴也就是在这一年,她用自我赚的钱买了较流行的衣服,也烫了她人生中的第一个头。
在烫头的时候,发廊里脑袋蓬炸的年轻“发型师”“真诚”的对她说,给她做的这个是洋人的发型,这句话就应能给张丽琴某种信心吧。
归途列车观后感

归途列车观后感导读: 归途列车观后感(一)张丽琴是一部叫做《归途列车》的纪录片中的四川小女孩,这个小女孩和普通的农村小女孩一样长大了,但她的父母还在她一岁的时候就去南方打工,所以她是她的外公外婆带大的。
她和外公的关系很好,在外公去世后,她经常一个人去给外公烧纸,并向外公倾吐自己的心思。
张丽琴不喜欢父母,不仅父母从小就没能陪她长大,而且老是逼她认真读书。
她可能也因为成绩不是很好,因此对此感到厌烦,于是在她十七岁的那年,她决定像村里的伙伴那样去南方打工。
因为她需要需要了解外面的世界,也像其他的任何一个女孩一样,她需要钱和漂亮的衣服。
张丽琴到了离他父母不远的一个做服装加工的公司上班,此举令她的父母非常的痛心。
她的爸爸和妈妈都认为在南方这么辛苦的打工赚钱,都是为支持孩子们能够专心上学,因为他们深深知道,孩子要想真正的走出从农村到城市这条路,就得好好读书,在他们看来,读书就是唯一的正道。
但他们的孩子似乎并没有认识到这点,仍然辍学来到这这个高速发展但污染极其严重的南方城市打工。
张丽琴刚来到这里并不适应,长时间的重复劳作令她感到疲惫,饭菜也是难以下咽。
她的爸爸来看她了,并转达了她妈妈的问候。
一家三口都在这个毫无幸福感的城市里打工和互相关爱着,他们以及和他们相似的农民工们辛勤的劳作着,此举支撑了整个蓬勃发展的中国制造业,甚至为2008年的经济大危机做出了脊梁般的贡献。
张丽琴也就是在这一年,她用自己赚的钱买了较流行的衣服,也烫了她人生中的第一个头。
在烫头的时候,发廊里脑袋蓬炸的年轻“发型师”“真诚”的对她说,给她做的这个是洋人的发型,这句话应该能给张丽琴某种信心吧。
她在走出那家路边拐角的小发廊时还像大多数刚做完发型的女孩般微笑着挥手致谢。
2008年的年初,张丽琴一家三口决定一起回家过春节。
这年一月份的大雪给包括上海、浙江、江苏、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广东、广西、四川、重庆、贵州等在内的20多个省(市、区)造成了很大的伤害,特别是湖南等地的铁路受阻而导致广州的大批农民工滞留好几天,期间所造成的混乱和惶恐不仅令在场的人记忆深刻,也同样使每个观看这部记录片的人受到刺痛。
《归途列车》观后感

《归途列车》观后感《归途列车》观后感第一次观看《归途列车》是在重庆,2014年大三的纪录片课上。
当时看的是大陆网传版本,没有英文字幕,因为熟悉重庆话,所以纪录片里的四川话对白都能直接听懂。
在观影的时候,我喜欢把自我同电影当中的人物进行主角对换,把自我放到电影发生的场景中,用心主角们当时的心境与矛盾。
因此,第二次观看这部纪录片时,我依旧很有触动。
但是比较前后观看的两个版本,我发现了一些细微的不一样之处,此刻的DVD版本中,字幕替代同期声的地方明显增多。
导演为何在最后的版本中这样处理呢?我带着这个疑问,站在电影分析的角度,开始了一趟探索《归途列车》中人情冷暖的心灵之旅。
一列车的背后大家都说这是一部讲春运的片子,但是我却觉得这是一部讲外出务工者生存、家庭、情感状况的片子。
导演范立欣采用剧情片的手法,拍摄一个纪实题材,有主人公,有铺垫,有矛盾冲突,所以很能抓住观影者的眼球。
在影片当中,导演把春运形容成为一场大规模的迁徙,每年约有1。
3亿的外出务工者,将在春节前,回到离工作地几千公里之远的家乡。
在这场浩大的迁徙过程中,火车是他们首选的交通工具,因此,买到一张回家的火车票成为他们这群人最关心的问题。
但是往往会出现一票难求的状况,他们需要排好几天的队买票,有时候甚至只能买到站票。
但无论如何,能过年回家同亲人团聚就是对他们一年辛苦工作最大的安慰。
因此,春运大潮的主力军就是这群外出务工者。
全片有两次出现春运大军的镜头,一段是在开头2006年春运,一段是在中间部分2007年春运。
导演透过春运作为切入点来讲述春运背后的人和事。
片子的主线是讲述一户外来务工者的家庭,透过这个家庭来表现这整批人群的`特点。
父母亲一代在外打工赚钱,孩子留在老家上学由祖父母带。
能够看到在这群人当中,父母亲与孩子的交流是微乎极微的,他们期望自我能多赚钱让孩子继续读书有一个好的未来,但是在孩子们心中,始终认为父母是为了钱才离开他们,父母对自我的照料养育远不及祖父母。
归途列车观后感

归途列车观后感(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讲话致辞、工作报告、合同协议、条据文书、规章制度、策划方案、心得体会、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for everyone, such as speeches, work reports, contract agreements, documents, rules and regulations, planning plans, experiences, teaching materials, complete essay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归途列车观后感归途列车观后感当认真看完一部影视作品后,能够给我们不少启示,观后感就是自己的一种思想感悟,观后感相当注重“感”,也就是从作品中领悟出的道理与思想。
纪录片《归途列车》观后感心得体会五篇

纪录片《归途列车》观后感心得体会五篇----WORD文档,下载后可编辑修改----纪录片《归途列车》观后感心得体会一张丽琴是一部叫做《归途列车》的纪录片中的四川小女孩,这个小女孩和普通的农村小女孩一样长大了,但她的父母还在她一岁的时候就去南方打工,所以她是她的外公外婆带大的。
她和外公的关系很好,在外公去世后,她经常一个人去给外公烧纸,并向外公倾吐自我的心思。
张丽琴不喜欢父母,不仅仅父母从小就没能陪她长大,而且老是逼她认真读书。
她可能也因为成绩不是很好,因此对此感到厌烦,于是在她十七岁的那年,她决定像村里的伙伴那样去南方打工。
因为她需要需要了解外面的世界,也像其他的任何一个女孩一样,她需要钱和漂亮的衣服。
张丽琴到了离他父母不远的一个做服装加工的公司上班,此举令她的父母十分的痛心。
她的爸爸和妈妈都认为在南方这么辛苦的打工赚钱,都是为支持孩子们能够专心上学,因为他们深深明白,孩子要想真正的走出从农村到城市这条路,就得好好读书,在他们看来,读书就是唯一的正道。
但他们的孩子似乎并没有认识到这点,仍然辍学来到这这个高速发展但污染极其严重的南方城市打工。
张丽琴刚来到那里并不适应,长时光的重复劳作令她感到疲惫,饭菜也是难以下咽。
她的爸爸来看她了,并转达了她妈妈的问候。
一家三口都在这个毫无幸福感的城市里打工和互相关爱着,他们以及和他们相似的农民工们辛勤的劳作着,此举支撑了整个蓬勃发展的中国制造业,甚至为2010年的经济大危机做出了脊梁般的贡献。
张丽琴也就是在这一年,她用自我赚的钱买了较流行的衣服,也烫了她人生中的第一个头。
在烫头的时候,发廊里脑袋蓬炸的年轻“发型师”“真诚”的对她说,给她做的这个是洋人的发型,这句话就应能给张丽琴某种信心吧。
她在走出那家路边拐角的小发廊时还像大多数刚做完发型的女孩般微笑着挥手致谢。
2010年的年初,张丽琴一家三口决定一齐回家过春节。
这年一月份的大雪给包括上海、浙江、江苏、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广东、广西、四川、重庆、贵州等在内的20多个省(市、区)造成了很大的伤害,个性是湖南等地的铁路受阻而导致广州的大批农民工滞留好几天,期间所造成的混乱和惶恐不仅仅令在场的人记忆深刻,也同样使每个观看这部记录片的人受到刺痛。
归途列车读后感

归途列车读后感【篇一:观《归途列车》有感】今晚在清华美院看了范立欣导演的纪录片《归途列车》, 感到每个镜头背后都下了不少功夫, 带着诚意拍的, 总体来说很可以。
但有困惑, 导演强调讲述农民工的故事, 那么纪录片和故事片的界限在哪里呢?纪录片当然也是在讲故事, 影片开始展示两代人的矛盾线索时, 我就在心里担心后面会看到更为激烈的冲突, 因为按照这个主题的逻辑以及故事片的逻辑, 都应该有这样的冲突出现, 当然这是真实的家庭悲剧, 背后则是社会问题, 看的人确实很冲动, 但, 看到父女发生口角和打斗时, 仍然感到非常的不忍。
那耳光一次次在公共空间里被播放, 被怀着各种动机的观众所观看, 这让人有点困绕。
女孩突然转向镜头大叫“不是想看真实的我么?这就是最真实的我!”这一刻, 被记录者猛然地把记录者从镜头后拖进叙事中了, 这时不禁要问那个老套的问题:该怎么理解所谓的“真实”?镜头切入到一个家庭最私人的空间里:少女们睡前的谈心、夫妻睡前的对谈、一个家庭除夕夜的激烈冲突……镜头如此深入到隐秘的个人不幸中时, 是否真的捕捉到了在它到来之前“本来”的“真实”?影片的叙事技巧以及背景音乐的使用等等又让我反过来想, 如果以故事片的方式来讲这个故事会有什么效果?比如, 《三峡好人》里的男主演是个真实的小人物, 他的个人生活和机遇对这部影片产生一种很好的契合。
再打个比方:《卖火柴的小女孩》当然是故事, 但它同样具有震撼力, 而如果我们要拍摄一个卖火柴的小女孩的纪录片, 要怎么才能恰当地呈现“真实”?也就是说, 这种通过真实人生剪裁出来的纪录片叙事和带有强烈纪录片风格的故事片之间的界限在哪里?和故事片相比, 纪录片有什么特别的功用、魅力, 以及伦理。
最后, 还是推荐一下, 大家有机会的话可以看看。
特别里面记录到XX年春运, 南方暴雪, 广州站旅客滞留的场景太可怕了, 调动军队维持秩序, 那场面竟然有点像是暴动了, 人们挤来挤去, 还有一个大叔呵斥一名士兵不让他翻栏杆。
归途列车观后感

归途列车观后感
归途列车观后感
归途列车观后感(1):
这部影片以一个农民工家庭为主线向我们展现了当代农
民工的悲苦。
从中我们也看到一个家庭的完整对于孩子的成长尤
为重要。
首先,由于家庭成员之间存在着婚姻关系和血缘关系,
共同生活,有共同的利益,所以有着相互依存的亲密关系。
从片
子中我们看出,女儿对父母是很想亲近的,但由于自小分离,感
情疏远,双方都无法相互理解。
从中我们看到影响他们家庭关系
的重要因素是家庭成员间的区位距离,家庭成员间的区位距离大,交往和沟通的频率低、次数少。
相互关系就较为疏远。
影片中的
家庭就是如此,父母外出打工,一年只回来一次,父母也觉得自
我跟孩子没有话说,孩子也不听父母的话。
相比之下,女儿觉得
爷爷奶奶才是更亲近的人,是爷爷奶奶陪伴他们长大。
这是一个
极大的悲哀,父母以为孩子带给更好的条件的出发点外出打工,
换来的却是孩子的不理解甚至是怨恨。
最终女儿为了自由或是一
种报复也离开学校、远离家乡外出打工。
尽管不适应,但她觉得
自由就是她的幸福。
《归途列车》观看心得体会

《归途列车》观看心得体会这部电影由范立新执导,张长华、陈素琴和张勤主演,讲述了张长华和陈素琴为了孩子的学业来到广州工作,但他们的女儿秦丽最终选择辍学离家的故事。
然后,我想和大家分享一些关于《归途列车》的经验,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归途列车》观看心得体会1第一次看《归途列车》是2022年重庆大三的纪录片班。
当时看的大陆在线版,没有英文字幕。
因为熟悉重庆话,所以能直接看懂纪录片里四川话的对话。
看电影的时候喜欢和电影里的人物交换自己,把自己放在电影发生的场景里,用心去感受主角当时的心情和矛盾。
所以第二次看这部纪录片的时候,还是很感动的。
但是比照前后两个版本,我发现有些细微的差异。
在此刻的DVD版本中,字幕代替实际声音的地方明显增多。
为什么最终版导演要这么做?带着这个问题,我从电影分析的角度出发,开始了一段探索《归途列车》中人情冷暖的心灵之旅。
大家都说这是一部关于春节旅游顶峰的电影,但我觉得这是一部关于农民工生存、家庭和情感状况的电影。
导演范立新用戏剧电影的方法拍摄了一个带有主角、伏笔和冲突的纪录片主题,以此来吸引观众的眼球。
在影片中,导演将春节旅游顶峰描述为大规模迁移,约1。
春节前,3亿农民工将回到离家数千公里的家乡。
在这个庞大的迁移过程中,火车是他们的首选交通工具,所以买火车票回家成了他们最关心的问题。
然而,往往很难买到票。
买票需要排队好几天,有时候只能买站票。
但无论如何,能回家过年,能和亲人团聚,是他们一年四季努力的最大抚慰。
所以春运热潮的主力军就是这群农民工。
整部电影里有两个春游热潮大军的镜头,一个是2022年的春游热潮,一个是2022年的春游热潮。
导演通过春运顶峰讲述春运顶峰背后的人和事。
影片主线讲的是一个农民工家庭,通过这个家庭表达了整个人群的特点。
父母在外打工挣钱,孩子留在家里上学,由爷爷奶奶带。
可以看出,在这群人当中,父母和孩子的沟通是微乎其微的,他们期望自己多赚钱,让孩子能够继续学习,有一个好的未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归途列车观后感(精选多篇)第一篇:归途列车观后感归途列车观后感观看完这部电影深有感触,我觉得这个电影真实的反应了我国的一些现状,很贴近广大普通老百姓的生活,没有扭曲,没有刻意添油加醋,没有政治色彩,呈现出农民工的悲苦、亲情与生计间的矛盾,能让人感受到生活的艰辛和人事的复杂以及浓浓的亲情。
片子一开始的几个镜头,就看得人无言以对。
在广州这座最具代表性的世界加工厂里,儿童们在堆着废旧布料的街边玩耍,几尺之外就是呼啸而过的车流,他们的父辈正用自己生命中最青壮的力气,为中国经济托起“madeinchina”的标记;机器轰鸣的制衣厂里,婴儿们在桌上酣睡,如此小的年纪,他们就已参与了这场宏大的经济变革,父母都在低头忙碌,没时间想自己为什么要来到这个陌生的地方,呆上多久,又何时离。
他们来自于乡村,贫穷与不平等日日刺激着他们,进城挣钱成了无法抗拒的召唤。
片中的陈素琴在女儿一岁时就与丈夫出门打工,作为一个母亲,这个选择让她心如刀绞,以泪洗面,脚步却没有迟疑。
外出是为了挣钱,挣钱是为了支持下一代的教育,让子女们通过积累文化成本进城,从而摆脱祖辈贫穷的命运。
尽管自己对春运的疯狂景象已经感同身受过,但是当2014年初那个雪灾之春的真实景象出现在荧幕上的时候,心中还是为之一震。
一个中年男子和他的女儿走散了,他想翻过一道栅栏去找她们,武警战士拦住了他。
“你今天在那边站岗,明天你也和我一样走到社会上??”男人疲惫地论理,栅栏那边同样疲惫的小战士没有话,只是轻轻拍着栏杆上男人的手。
其实我们都一样,难。
是的,不是他们想离家,只是他们没得选;他们也不想逃难般挤在春运里,只是他们没得选。
印象最深的是片中反映的留守儿童与父母的情感隔阂问题,因为我自己也是在类似的环境中长大的。
小时候爸妈外出打工把我放在外婆家,我很能理解片中的女儿张丽琴无法宣泄的叛逆,无法疏导的躁动。
是的,小时候,当看到其他父母如何般关心呵护他们的小孩时,自己心中总是暗自感到难过,与她不同的是,我外婆很好,但是我外公有着很保守的观念,重男轻女,重孙女轻外甥女,而我恰好就是那个外甥女,所以他总是看不惯我,我也为此受过不少委屈,不过,这在另一方面也让我变得更坚强、更独立。
片中张丽萍的爸爸妈妈都认为在外这么辛苦的打工赚钱,都是为支持孩子们能够专心上学,因为他们深深知道,孩子要想真正的走出从农村到城市这条路,就得好好读书,在他们看来,读书就是唯一的正道。
但张丽萍似乎并没有认识到这点,仍然辍学来到这个高速发展但污染极其严重的南方城市打工。
我小时候爸妈亦是这样教导我,幸运的是,我继续着我的学业,虽然之前也有过叛逆,但还没到片中那样和爸爸打起来的场面,顶多也是反驳过爸爸几句,我想这应该是读了书的好处,并且随着自己的长大,我对他们多了份理解,我也深深感受到他们对我的爱,只是爱表达的方式不一样。
还有外婆潜移默化中对我的影响,外婆不是圣人,但在我心中就是最好的菩萨,我很爱她。
真的,我希望社会上更多的人,尤其是国家领导人能重视留守儿童这个问题,毕竟那关乎到我们国家的未来。
由于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城乡二元化的巨大差距,改变的不仅是乡土中国的基本生存状态,还有人伦秩序。
无数从婴儿起就与父母被迫分离的留守儿童,像丽琴一样,与父母的感情产生了不可弥合的裂痕。
不知从何时起,父母的叮嘱不再是他们依照执行的准则,父母的梦想不再是他们愿意付诸努力的希望,就连父母本人也显得平凡愚昧,即使身为女儿,对他们大声喊出“老子要如何如何”,甚至动手打架也不再是什么大逆不道的事情。
“对我们来说,自由就是快乐”,丽琴依然稚嫩的脸在深圳夜店的红灯绿酒下被映照得迷离惶惑。
未来毫不确定,家却已没有归的意义。
现代中国不知方向的急速前行,早已淘尽了古代田园生活里的那种闲逸,此时此刻问起春运潮中的农民工们,徒留隐忍不发的悲凉与艰辛。
只道生不容易,活不容易,生活更不容易。
第二篇:归途列车观后感篇一:归途列车观后感张丽琴是一部叫做《归途列车》的纪录片中的四川小女孩,这个小女孩和普通的农村小女孩一样长大了,但她的父母还在她一岁的时候就去南方打工,所以她是她的外公外婆带大的。
她和外公的关系很好,在外公去世后,她经常一个人去给外公烧纸,并向外公倾吐自己的心思。
张丽琴不喜欢父母,不仅父母从小就没能陪她长大,而且老是逼她认真读书。
她可能也因为成绩不是很好,因此对此感到厌烦,于是在她十七岁的那年,她决定像村里的伙伴那样去南方打工。
因为她需要需要了解外面的世界,也像其他的任何一个女孩一样,她需要钱和漂亮的衣服。
张丽琴到了离他父母不远的一个做服装加工的公司上班,此举令她的父母非常的痛心。
她的爸爸和妈妈都认为在南方这么辛苦的打工赚钱,都是为支持孩子们能够专心上学,因为他们深深知道,孩子要想真正的走出从农村到城市这条路,就得好好读书,在他们看来,读书就是唯一的正道。
但他们的孩子似乎并没有认识到这点,仍然辍学来到这这个高速发展但污染极其严重的南方城市打工。
张丽琴刚来到这里并不适应,长时间的重复劳作令她感到疲惫,饭菜也是难以下咽。
她的爸爸来看她了,并转达了她妈妈的问候。
一家三口都在这个毫无幸福感的城市里打工和互相关爱着,他们以及和他们相似的农民工们辛勤的劳作着,此举支撑了整个蓬勃发展的中国制造业,甚至为2014年的经济大危机做出了脊梁般的贡献。
张丽琴也就是在这一年,她用自己赚的钱买了较流行的衣服,也烫了她人生中的第一个头。
在烫头的时候,发廊里脑袋蓬炸的年轻“发型师”“真诚”的对她说,给她做的这个是洋人的发型,这句话应该能给张丽琴某种信心吧。
她在走出那家路边拐角的小发廊时还像大多数刚做完发型的女孩般微笑着挥手致谢。
2014年的年初,张丽琴一家三口决定一起回家过春节。
这年一月份的大雪给包括上海、浙江、江苏、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广东、广西、四川、**、贵州等在内的20多个省(市、区)造成了很大的伤害,特别是湖南等地的铁路受阻而导致广州的大批农民工滞留好几天,期间所造成的混乱和惶恐不仅令在场的人记忆深刻,也同样使每个观看这部记录片的人受到刺痛。
张丽琴亲身经历了这一切,我不知道这会对她造成一种什么样的心理影响,但至少让她见识了这些社会底层人命运卑微与坎坷。
他们最终回到了那宁静安逸但封闭的农村,一家人也终于在新春佳节团聚了。
张丽琴的妈妈很开心的看了她弟弟的成绩单,并为她弟弟能取得的较好成绩而自豪,这似乎能给他们这个世代农耕的家庭带来改变命运的希望。
也就是在这个春节,出于叛逆期的张丽琴和父亲发生了激烈的肢体冲突,并遭受了父亲的第一次的殴打,这使她更加坚定了要自己闯荡和赚钱的决心。
这年夏天她剪掉了精心呵护的长发,只身来到了深圳,开始了她打工的生活。
张丽琴刚开始找到的工作是在酒吧卖啤酒,老板教育她说,顾客永远是对的,对此她并没有发表看法,只是默默的干着自己的工作。
也就是在这一年,北京迎来了举世瞩目的奥运会,张丽琴和全国甚至包括全世界的华人一样守在电视大屏幕前看着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的开始。
他们对祖国的强大和辉煌的事迹感到无比的自豪。
他们含着热泪,看着一枚枚金牌在中国健儿身上产生,并祝愿能获得更多。
张丽琴在深圳工作了一段时间,已经适应了这边的生活,对于灯红酒绿和劲歌艳舞也能融入其中,她和身边的那些年轻的男女一样,在鬼火般闪耀不定的灯光和震耳的喇叭咚咚声中,也扭起了在寂静的农村永远不会扭动的舞姿。
……而离深圳不远的另一个南方城市,张丽琴的父母为了家中的儿子不重蹈姐姐的路,她母亲决定回家照顾儿子和家庭。
张丽琴的母亲是一个多愁善感的朴实农村妇女,她一方面担心家中的孩子,期间给村中的神灵们烧心许愿希望她女儿张丽琴能变好,另一方面也心疼丈夫孤身一人在外打工辛苦。
最终,他们还是把最重要的希望留给了孩子。
这部纪录片是年轻的导演范立欣的第一部独立记录长片,忠实记录了外出打工农民工的艰苦生活,特别是每年的春节回家过年,那真是一场地狱之行的真实体验。
这部片子在国际上获得了不少的大奖,特别是那清新而真实的镜头让人印象深刻。
这部片子是这次清华美院纪录片展映的开幕影片,导演范立欣希望能让更多的人看到这部片子,他想从一个长远的发展角度看,试图通过这种纪录片来影响这些在校的并将来能成为社会主流的大学生们,希望他们关心一下这些底层的农民工们。
篇二:归途列车观后感这部影片以一个农民工家庭为主线向我们展现了当代农民工的悲苦。
从中我们也看到一个家庭的完整对于孩子的成长尤为重要。
首先,由于家庭成员之间存在着婚姻关系和血缘关系,共同生活,有共同的利益,所以有着相互依存的亲密关系。
从片子中我们看出,女儿对父母是很想亲近的,但由于自小分离,感情疏远,双方都无法相互理解。
从中我们看到影响他们家庭关系的重要因素是家庭成员间的区位距离,家庭成员间的区位距离大,交往和沟通的频率低、次数少。
相互关系就较为疏远。
影片中的家庭就是如此,父母外出打工,一年只回来一次,父母也觉得自己跟孩子没有话说,孩子也不听父母的话。
相比之下,女儿觉得爷爷奶奶才是更亲近的人,是爷爷奶奶陪伴他们长大。
这是一个极大的悲哀,父母以为孩子提供更好的条件的出发点外出打工,换来的却是孩子的不理解甚至是怨恨。
最终女儿为了自由或是一种报复也离开学校、远离家乡外出打工。
尽管不适应,但她觉得自由就是她的幸福。
影片中的夫妻关系较为良好,我注意到丈夫对妻子是很关爱的,比如帮妻子洗衣服,给他倒洗脚水等。
我想如果妻子没有跟丈夫一起外出打工,那么女儿与妈妈的关系不会这么糟,而夫妻关系倒是会出些问题,这也给我们以警示,农民工生活的进退两难,以及在金钱与亲人间的艰难选择。
从家庭功能角度来看,这个家庭首要功能肯定是家庭功能,父母为了给儿女更好的生活选择外出打工,赚钱以给予他们好的学习条件,这又是家庭的教育功能,以及家庭的情感满足功能,但很显然,这个家庭没有满足最后这一功能,因为父母与子女的分离造成双方缺乏沟通,很难理解彼此的心理。
其次,这个家庭也在起着赡养老人的作用,这对夫妻属于上有老下有小的状态,他们外出打工也是无奈之举。
我看到家里农田的收割全靠老人与孩子,的确觉得外出打工的代价太大了,让孩子一个人处理这么多事情,不叛逆才怪,这也是留守儿童产生问题的根源。
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中国家庭的精神生活和个人的心理状况是令人关注的。
家庭是给其成员提供情感安全,心里安定的港湾,但显然,影片中的家庭没有做到这一点,女儿外出打工投考的是自己的朋友,而不是自己的父母。
这里我有一个很直观的感受,我的一个亲戚家在黑龙江,现如今在北京打工,小女儿从小随父母搬家,他们在大连工作过3年,随后转战北京,在这种不安定的生活中,小女儿的学业很差,不得不也和父母一样做打工妹,这样的生活中,受伤最大的就是孩子,在还未成年的岁数,就去赚钱养家,是一种潜在的悲哀,或许短暂的自由与快乐让人看不到痛苦在哪里,但在春运回家的人潮中,我们就会深刻体会到那样一种北京离乡的酸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