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管圈活动在产科护理风险管理中的临床应用
产科护理风险管理中品管圈活动的应用效果

产科护理风险管理中品管圈活动的应用效果摘要】目的研究将品管圈活动的方式引入到产科风险预防中所存在的实践意义。
方法自2012年开始我院逐步的推行了品管圈的活动,根据实际工作需要设置了产妇护理、新生儿护理以及健康教育三个组别,在工作完成之后,根据这三个组别的患者身日状况以及满意度得出品管圈活动的优势。
结果推行品管圈活动之后,产妇及新生儿的手圈以及胸牌遗失的概率明显降低,且所有产妇和新生儿的满意度比较高,并且前后的数据均符合统计学意义(P < 0. 05)。
结论品管圈活动使用在当前的产科护理中,可以更好的进行风险控制,并且可以全面提升患者的满意度,并且让产妇及家属掌握相关的知识,提高患者身体健康质量,可以在大范围内使用。
【关键词】品管圈; 产科护理; 降低风险行为; 组织和管理医院是一个非常特殊场所,人员密度比较高,会直接影响人们的生命健康。
而产科也是非常特殊的一个科室,其会迎接新生命,这对于任何一个家庭来说都非常重要,关乎着人文和伦理。
由此可见,产科工作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
在此基础上,如何提升服务质量,为产妇以及新生儿提供更加完善的服务是护理人员的最终目标。
基层医院承担着基本医疗服务,任务中且医疗风险比较高,尤其是产科面对的“患者”人群非常的特殊,需要时刻保持高度警惕,一旦放松,就有可能造成严重的医疗事故和纠纷。
因此,护理人员必须要时刻保持高度警惕,积极的学习以提升专业技能,提高护理工作质量,提升满意度指标,避免医疗纠纷的出现。
这就对产科护理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为了更好的保证医疗护理工作高效、安全的进行,应该充分的降低护理风险的存在。
本次我院开展的品管圈活动主要分成了产妇护理、新生儿护理以及健康教育三个组别,要保证本科室内所有的人员都能够参与到其中,并且不断的提高管理水平,切实提高工作的安全性,严格按照规范来进行各项工作,护理人员也应该积极的参与进来,全面提升护理工作质量,将风险降到最低,更好的为产妇及新生儿服务,切实提高我院的医疗服务水平[1]。
2024年本科毕业论文

2024年本科毕业论文本科毕业论文1 品管圈活动在产科护理的应用 摘要:目的探讨品管圈活动在产科护理风险管理中的效果。
方法通过对20xx年9月~20xx年9月在我院产科应用品管圈活动,观察比较品管圈活动实施前后产妇满意度、知识掌握情况、护理缺陷发生率、护理病历合格率差异。
结果实施品管圈后产妇满意度、相关知识掌握情况和护理病历合格率同实施前比较均明显提高,护理缺陷率显著低于实施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90) 该同学按毕业论文任务书圆满完成规定的任务,工作量饱满; 2)能独立查阅相关中(英)文文献,具备有良好的阅读相关资料的能力,并能从中获取、加工各种信息及新知识; 3)论文设计了周密、合理、可行的`实验方案; 4)论据正确,计算准确,能运用所学知识去发现问题并解决实际问题。
5)该同学工作作风严谨务实,论文格式标准,层次清晰,文理通顺,图表规范,结构严谨,逻辑性强; 6)结论具有一定创新性,实验成果有一定应用价值。
从完成论文情况来看,该同学已具备了较强的实际动手能力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达到了专科毕业论文(设计)要求,同意组织答辩。
并建议成绩为:优秀。
(此为评阅评语)答辩过程中该生能在规定时间内熟练、扼要地陈述论文的主要内容,条理清晰,回答问题时反映敏捷,思路清晰,表达准确。
经答辩委员会全体投票一致同意通过答辩,并建议成绩为:优秀。
良好(80~89) 1)该同学按毕业设计(论文)任务书独立完成了全部工作量; 2)能独立查阅相关中(英)文文献,具备有一定的阅读相关文献资料的能力,并能从中获取各种信息及新知识; 3)论文设计了合理、可行的实验方案;论据正确,计算准确; 4)论文概念清楚,文理通顺,图表规范,结构严谨,结论正确。
从完成论文情况来看,该同学已具备了一定的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达到了专科毕业设计(论文)要求,同意组织答辩。
并建议成绩为:良好。
(此为评阅评语)该生能在规定时间内比较流利、清晰地阐述论文的主要内容,能恰当回答与论文有关的问题。
品管圈活动在产科护理风险管理中的应用

品管圈活动在产科护理风险管理中的应用目的分析讨论品管圈活动在产科护理风险管理中的应用和效果。
方法该院在2015年9月—2016年8月对产科实行品管圈活动,根据接收的患者反馈和对以往护理过程中存在的不足等资料进行分析,辨别存在的问题和潜在的风险。
根据需求的不同成立了孕产妇护理、新生儿护理、健康宣教3个品管圈小組,展开工作。
结果品管圈活动的开展,大大降低了新生儿护理缺陷的发生概率;提高了孕产妇对知识掌的掌握和对服务的满意度,同时护理流程更顺畅、质量大大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品管圈活动正面影响着产科护理的风险管理,临床效果好,对降低产科护理中的不完美有积极的作用。
标签:品管圈;产科护理;风险管理;应用效果作为医院的重点科室,急诊、夜诊、出诊情况较多是产科的主要特点,同时作为高风险科室之一,病患周转频繁、病情复杂且进展快、家属期望值高等也是其存在的特殊性。
产科的护理工作十分特殊且重要,关系到孕产妇及新生儿的身心健康。
护理不良可产生纠纷,甚者引发医疗事故[1]。
品管圈(QCC)是由相同、相近或互补工作场所的人们组成的数人小团体,按一定的程序和思路全体合作,持续不断地推行管理措施、改善工作环境,通过轻松的管理方式提高护理品质,医护人员主动参与管理,以饱满的工作热情和熟练的技术服务患者,从而在工作和服务中产生成就感,得到满足[2]。
强化产科的风险管理水平,时刻把母婴的健康安全作为产科护理工作的核心,为确保护理工作的安全、顺利,提高质量、降低风险、规避矛盾,该院2015年9月—2016年8月,将品管圈活动用于产科护理风险管理中,效果十分理想,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对2015年9月—2016年8月在该院产科接受治疗护理的158例产妇开展品管圈活动,作为该次研究的一般资料。
该次参与研究的患者都知情该次研究的方法和目的,并自愿提供研究信息同时签定了知情同意书,此次效果研究已通过该院伦理委员会的审核与批准。
品管圈活动在产科护理风险管理中的应用

品管圈活动在产科护理风险管理中的应用目的:分析品管圈活动在产科护理风险管理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随机选取本院于开展品管圈活动前接收的33例产妇作为常规组,随机选取开展品管圈活动后接收的33例产妇作为品管圈组,通过对产妇护理缺陷、新生儿护理缺陷以及两组产妇的护理满意度情况进行调查统计,明确品管圈活动的实际应用效果。
结果:品管圈组新生儿的护理缺陷发生率为12.12%,品管圈组产妇的护理缺陷发生率为9.09%,与开展品管圈活动前相比显著降低。
同时,在开展品管圈活动后,产妇的护理满意度由之前的72.73%提升至90.91%。
结论:在产科护理风险的管理过程中,应广泛开展品管圈活动,降低新生儿和产妇的护理缺陷发生率,提升产妇对护理工作的满意程度。
标签:品管圈活动;护理缺陷;护理满意度由于产科的患者类型较为特殊,产妇的周转频率较高,加剧了护理风险的发生概率,因此需要护理采用具有针对性的护理措施,实现对护理风险事件和护理纠纷事件的有效预防。
品管圈活动采用人性化护理理念,能够使产妇在轻松的氛围中接受健康教育,有利于提升护理人员的专业素质[1]。
本次研究选取了品管圈活动开展前后的66例产妇作为观察对象,探讨了品管圈活动在产科护理风险管理中的应用价值,现阐述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随机选取本院开展品管圈活动前接收的33例产妇作为常规组,产妇年龄22~34岁,平均年龄(27.64±2.31)岁,其中16例初产妇,17例经产妇。
随机选取本院开展品管圈活动后接收的33例产妇作为品管圈组,产妇年龄24~33岁,平均年龄(28.11±2.05)岁,其中15例初产妇,18例经产妇。
1.2 方法常规组产妇实行常规护理办法,对产妇进行常规健康知识教育,教授产妇育婴常识,对产妇的饮食摄入进行指导,不开展品管圈活动。
品管圈组产妇开展品管圈活动,建立品管圈小组。
在构建品管圈小组前,护理部门应组织护理人员进行培训,提升对品管圈相关知识的了解程度。
品管圈活动在产科护理风险管理中的应用研究

品管圈活动在产科护理风险管理中的应用研究DOI:10.16659/ki.1672-5654.2017.30.127目的探讨产科护理风险管理中应用品管圈活动的效果。
方法选择该院产科2015年5月—2017年5月收治的产妇80名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表法分组,各自40名。
对照组在护理风险管理中按照常规模式处理,而研究组则采取品管圈活动进行护理风险管理,对两组新生儿护理缺陷发生率、护理病历书写合格率及产妇对护理满意率进行观察与记录,实施统计学分析。
结果研究组新生儿护理缺陷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护理病历书写合格率与护理满意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产科护理风险管理中应用品管圈活动不仅可以减少新生儿护理缺陷发生率,而且可以提高护理病历书写合格率和护理满意率,值得借鉴。
标签:产科;护理风险管理;品管圈活动;效果产科作为医院比较重要的科室,与下一代繁衍息息相关,同时也和伦理、人文等密不可分[1]。
针对产科医疗服务,除了积极做好治疗,还要加强护理干预。
产科任务繁重,风险高,尤其是该科室患者的特殊性,存在急诊、夜诊等,稍有不慎就可能有医疗纠纷、护患纠纷等风险事件[2]。
基于此,针对产科要积极做好护理风险管理,该院产科近几年将品管圈活动应用其中,取得不错的效果,现将2015年5月—2017年5月收治的80名产妇进行如下分组研究。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择该院产科收治的产妇80名作为研究对象,入组对象有完整临床资料,愿意配合研究,产后证实均为单胎妊娠,按照随机数表法分组,各自40名。
研究组:年龄最小20岁、最大37岁,均值(28.9±4.2)岁;孕周最短36周、最长41周,均值(38.9±1.3)周。
对照组:年龄最小20岁、最大35岁,均值(28.6±4.7)岁;孕周最短36周、最长41周,均值(38.5±1.7)周。
2组产妇在前述资料上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比。
品管圈活动在产科护理风险管理中的应用

品管圈活动在产科护理风险管理中的应用:目的:分析品管圈活动在产科护理风险管理中的应用。
方法:选取我院产科护理人员60例,接受管理的时间为2012年1月至2013年5月期间,产科护理人员采用品管圈活动管理,比较产科护理人员管理后综合素质、品管圈知识掌握、护理质量评分、风险事故发生率。
结果:观察组产科护理人员管理后综合素质、品管圈知识掌握、护理质量评分和风险事故发生率显著优于管理前(P<0.05)。
结论:品管圈活动在产科护理风险管理具有良好的管理效果。
标签::品管圈活动;产科护理风险管理;产科护理人员近年来,本院对品管圈活动进行研究,主要开展在产科护理领域[1],因此,本院选取60例产科护理人员实施品管圈活动管理,具体的内容可见下文描述。
1资料和方法1.1基线资料选取我院产科护理人员60例,接受管理的时间为2012年1月至2013年5月期间。
产科护理人员全为女性,年龄21~35岁之间,平均年龄为(26.75±1.74)岁,其中大专的有20例、本科的有21例、中专的有19例。
1.2方法护理人员管理方法:护理人员采用品管圈活动管理。
(1)品管圈小组:护士长应对60例产科护理人员进行品管圈培训,包括品管圈原则、特点、活动内容、方法等,加强产科护理人员对品管圈活动的认知,由产科护理人员成立品管圈活动小组,将品管圈活动小组成员分为两组,第一组负责产妇品管圈护理,第二组负责新生儿品管圈护理。
(2)常见问题管理:护士长应开展品管圈活动管理讨论会,由产科护理人员对临床护理质量和护理计划进行分析,针对品管圈活动护理中常见的问题,提出整改品管圈活动方案;①第一组产科护理人员应在产妇待产中密切观察产妇的异常情况,了解产妇胎心音变化,从而避免产妇体内胎儿窘迫情况发生,②待产妇分娩后护理人员监测产妇的阴道出血量、子宫收缩情况,并详细记录,并重新制定完善的品管圈活动。
(3)品管圈知识主题:护士长应每月举办品管圈知识主题,提高产科护理人员对品管圈知识认知,采用生动的护理案例给予护理人员讲解,体现品管圈知识护理的要素,给予产妇护理人员详细解答如何应用品管圈知识活动,同时应给每位产科护理人员发放《品管圈知识》等书籍,同时要求产科护理人员进行自学,护士长应定期考核产科护理人员理论基础。
品管圈活动在产科护理风险管理中的应用价值
品管圈活动在产科护理风险管理中的应用价值摘要:目的探讨产科护理风险管理中运用品管圈活动的临床效果。
方法选择我院产科2015年6月-2016年10月期间收治的150例产妇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其中对照组行常规风险管理,而观察组则运用品管圈活动,对比分析两组管理效果。
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的新生儿护理缺陷发生率较低,组间比较有明显差异(P<0.05);同时,相比较对照组而言,观察组的护理满意度高,组间对比有差异(P<0.05)。
结论临床上在产科护理风险管理中实施品管圈活动,能够减少护理不良事件,使护理满意度提高。
关键词:风险管理;产科护理;品管圈活动产科作为高风险的一个科室,具有家属期望值高、孕产妇周转频繁、出诊多、夜诊多以及急诊多等特点,如果护理不当,容易出现诸多不良事件,诱发护理纠纷,严重的情况下,甚至导致医疗事故[1]。
所以,为了预防风险事件,保障医疗安全,加强产科风险管理尤为重要。
因此,本文研究了品管圈活动运用在产科护理风险管理中的临床价值,现报道如下。
1.资料和方法1.1一般资料选择2015年6月-2016年10月期间我院产科收治的产妇150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每组75例,均为单胎妊娠。
对照组孕周37-40周,平均(38.7±1.6)周,年龄22-38岁,平均(29.6±10.2)岁;观察组年龄23-39岁,平均(29.7±10.3)岁,孕周38-41周,平均(38.8±1.7)周。
两组的基线资料如年龄、孕周等比较无区别(P>0.05)。
1.2方法1.2.1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包括入院指导、病房护理、环境护理以及健康指导等。
1.2.2观察组观察组则运用品管圈活动:①组建活动小组:组织护士对品管圈的活动方法、活动原则以及特点进行学习,使护士充分了解品管圈的质量管理,然后由科护士长和护理人员组成品管圈活动小组,通过分析产科护理缺陷资料、孕产妇反馈以及质量检查等对潜在或存在的风险问题进行识别。
品管圈活动在产科护理风险管理中的运用
品管圈活动在产科护理风险管理中的运用【摘要】目的:研究在产科护理风险管理中,应用品管圈活动的方法及效果。
方法:选择2015年2月-2016年2月医院接收的产妇194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产妇97例。
对照组产妇实行常规护理风险干预,观察组产妇实行品管圈活动。
护理后,对比两组产妇出现护理缺陷的几率,同时对比两组产妇的护理满意度。
结果:观察组产妇发生手圈丢失的几率为4.12%,发生胸牌丢失的几率为2.06%,均低于对照组产妇(P<0.05)。
观察组产妇护理总满意率为95.88%,高于对照组产妇的80.41%(P<0.05)。
结论:在产科护理风险管理中,对品管圈活动加以运用,能够有效减少护理缺陷,提高护理质量。
【关键词】品管圈活动;产科;护理风险管理产科的主要接诊对象是即将分娩的产妇,具有较高的工作压力和较大的护理风险,因此产科护理风险管理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产科护理人员应当强化和提升风险管理意识,以确保产妇、新生儿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1]。
品管圈活动作为一种先进的管理模式,在产科护理风险管理中加以运用,能够降低发生护理风险事件的几率,更好的保证母婴健康,减少不必要的医患纠纷。
基于此,本文选择2015年2月-2016年2月医院接收的产妇194例,研究了品管圈活动在产科护理风险管理中的运用。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择2015年2月-2016年2月医院接收的产妇194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
对照组中纳入产妇97例,年龄在22-34岁,平均年龄为(27.9±1.3)岁,孕周在35-41周,平均孕周为(39.5±1.6)周;观察组中纳入产妇97例,年龄在24-36岁,平均年龄为(28.7±1.4)岁,孕周在37-43周,平均孕周为(40.1±1.2)周。
纳入标准:均为单胎头产妇,对本研究均知情同意。
排除标准:合并各类疾病的产妇,存在认知障碍的产妇。
产科护理风险管理中品管圈的应用
产科护理风险管理中品管圈的应用摘要:目的分析产科护理风险管理中品管圈的应用效果。
方法选取我院产科开展品管圈活动进前后收治的两组产妇,对比在开展品管圈活动前后产科的护理质量及两组产妇在院期间不良事件发生率。
结果产科开展品管圈活动后护理质量评分明显高于开展品管圈前,开展品管圈活动比较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住院期间研究组发生不良事件几率较比对照组有差异,P<0.05,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产科护理风险管理应用品管圈能提升产科护理安全性,提高护理工作的效率,保障在临床护理工作中充分体现医院整体的护理质量。
关键词:产科;护理风险管理;品管圈[Abstract]:Objective:to analyze the application effect of obstetric nursing risk management of the QC circle. Methods:two groups were selected in our hospital obstetric QCC into before and after treated,in contrast to the QCC activities before and after maternity nursing quality and two groups of mothers in the hospital. Results:Obstetric QCC nursing quality score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of QCC before QCC comparison there was significant difference(P < 0.05);P<0.05 group of adverse events during the hospitalization rate over the control group,difference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Conclusion:obstetric nursing Risk management application quality control circle can improve the safety of obstetric care,improve the efficiency of nursing work,and ensure the overall nursing quality of the hospital in clinical nursing workKeywords:obstetrical nursing,risk management,quality control circle 产科向来有护理难度大、风险系数高、工作重的的特点,护理风险管理工作是减少护患纠纷发生的重点所在[1],而近年来品管圈的应用极大的提高了产科护理工作的质量及效率,本文分析了产科护理风险管理中品管圈的应用效果,报道如下。
品管圈活动在产科护理风险管理中的应用_0
品管圈活动在产科护理风险管理中的应用目的:阐述品管圈活动在产科护理风险管理中的应用方法,观察应用效果。
方法:选取本院开展品管圈活动前后的护理人员作为样本,将其分为管理组与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方法落实护理管理工作,管理组开展品管圈活动,加强对产科护理风险的管理。
结果:管理组护理风险发生率3.85%,孕产妇护理满意度100.00%;对照组护理风险发生率23.08%,孕产妇护理满意度76.92%。
结论:将品管圈活动应用到产科护理风险管理中,可有效降低护理风险的发生几率,提高孕产妇护理满意度。
标签:品管圈活动;产科;护理风险管理产科急诊及夜诊多,孕产妇周转频繁,护理风险发生高。
加强护理风险管理,可有效降低护理风险的发生,是提高产科患者护理满意度的主要途径。
本文于本院产科2015年7月至2016年7月实施品管圈活动期间的护理人员中,随机选取26例作为观察组,阐述了护理风险管理的应用方法,观察了应用效果。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于本院产科2015年7月至2016年7月实施品管圈活动期间的护理人员中,随机选取26例作为观察组,护理人员均为女性。
年龄21~42岁,平均年龄(28.99±1.33)岁。
护士20例、护师6例。
高中及中专10例、大专及本科15例、本科以上1例。
工作年限1~15年,平均年限(6.74±1.17)年。
同时选取本院2015年7月前未实施品管圈活动期间的护理人员26例作为对照组,护理人员均为女性。
22~40岁,平均年龄(29.01±1.28)岁。
护士21例、护师5例。
高中及中专9例、大专及本科16例、本科以上1例。
工作年限2~13年,平均年限(6.88±1.20)年。
两组护理人员在性别、年龄、职称、文化水平及工作年限方面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对照组采用常规方法落实护理管理工作,包括对护理人员工作时间以及护理项目的管理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探讨护理管理对消毒供应专业发展的影响李 芳 黄尚瑜(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岭南医院 广州 510635)摘要:目的:分析评估不同护理管理方法对于消毒供应专业发展的临床影响和促进作用。
方法:2014年1月-2014年12月选择为对照阶段(实施分散式管理),2015年1月-2015年12月为观察阶段(实施集中式管理),分别收取两阶段消毒供应中心的相关资料,对比两阶段的工作质量、管理质量、人员考核情况和临床满意度。
结果:观察阶段的工作质量和管理质量评分分别为(86.58±6.32)分、(88.32±5.49)分,临床满意度评分为(91.47±5.40)分,人员考核评分(79.05±4.35)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水平,各项指标的组间差异经统计学分析后意义显著(t=12.75,11.05,13.75,11.79;P<0.05)。
结论:集中式护理管理能有效改善消毒供应中心的实践效果,提高工作及管理质量,且有利于临床满意度的提升,需对此引起重视。
关键词:护理管理 消毒供应 专业发展 实践影响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6.07.272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6)07-0212-01 消毒供应中心是各大医院内对重复使用的诊疗器械、器具进行清理消毒灭菌的重要部门,也是确保院内感染零风险的关键科室[1]。
能否对消毒供应中心的工作进行合理管理、提高管理质量,是决定医院医疗和护理质量的关键问题。
消毒供应中心的工作特点主要表现在医疗器械多样、器械数量多、无菌要求严格等方面,需通过合理有效的护理管理来帮助降低医院感染风险。
本研究通过前后对比分析,研究加强集中式护理管理的临床应用效果,详情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2014年1月-2014年12月选择为对照阶段(实施分散式管理),2015年1月-2015年12月为观察阶段(实施集中式管理),分别收取两阶段消毒供应中心的相关资料。
对照阶段消毒供应中心工作人员13名,男性和女性分别为2名、11名,平均年龄(35.68±5.20)岁;观察阶段消毒供应中心人员12名,男性2名,女性10名,平均年龄(34.58±4.39)岁,对两阶段的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后并未发现显著差异(P<0.05),可比性高。
研究内容均被所有入选人员知晓,且入选者自愿参与,符合相关伦理学要求。
1.2 方法。
对照阶段采用分散式护理管理模式,观察组则予以集中式护理管理:①在科室内对不同人员进行分工,可划分为清洗、包装检查、灭菌、发放、下送三类,并进行科学合理分工。
要求清洗组人员结合器械结构及污染程度、清洗需求等进行分类,并使用洗涤剂等进行彻底清洗,反复两次洗涤(粗洗、精洗)后烘干并将其运送至包装区[2];所有清洗人员确保配备齐全的一次性防护设施。
检查包装组则需先后使用放大镜检查是否清洗达标,并在确认无误后进行包装,按照规范要求科学包装,灭菌后结合科室需求及使用情况,由专人使用无菌车送至对应科室。
②加强人员培训,对原有的工作人员进行专科业务知识和技能的培训,不仅要定期通过讲座、进修等方式,帮助提升消毒供应室工作人员的相关操作技能,同时也要注意加强对人员法律意识、自我保护意识的培养;与此同时也要开放招聘通道,吸收符合标准的25-40岁工作人员,系统化培训后确保所有护理人员充分明确消毒供应中心的重要工作内容、工作注意事项以及无菌操作要求,并在培训后考核,合格后方批准上岗;③规范工作流程和交接流程,动员医院各部门进行协调合作,尽量做到各科室分开消毒、医疗器械分开处理,避免交叉感染;并对工作流程加以规范、确保所有无菌操作均能按规定进行。
1.3 观察指标[3,4]。
统计两阶段的工作质量、管理质量、人员考核情况和临床满意度。
工作质量及管理质量的评价均采用自制量表调查,实行百分制。
同时自制满意度量表(百分制)调查各科室对于消毒供应质量的满意度情况,分数越高表示越满意。
人员考核则通过技能检验和理论知识考核实现,满分百分制。
1.4 统计学方法。
将SPSS17.0作为本次研究中的数据统计学分析软件,计数资料和计量资料的组间对比分别予以卡方检验和t检验,构成比(%)表示计数资料,均数±标准差(x±s)表示计量资料。
当P<0.05时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观察阶段的工作质量和管理质量评分分别为(86.58±6.32)分、(88.32±5.49)分,临床满意度评分为(91.47±5.40)分,人员考核评分(79.05±4.35)分。
对照阶段的工作质量和管理质量评分分别为(71.47±5.30)分、(70.75±6.84)分,临床满意度评分为(80.86±6.28)分,人员考核评分(67.49±5.07)分。
观察阶段的工作质量、管理质量、临床满意度和人员考核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水平,组间差异经统计学分析后认为存在显著意义(t=12.75,11.05,13.75,11.79;P<0.05)。
3 讨论从科学合理分工、工作环节管理、时间规划等方面加强集中式护理管理,有利于消毒供应中心改善管理质量、取得更满意的无菌处理效果,更好降低院内感染的发生风险。
本研究通过对比后发现,观察阶段的工作质量和管理质量评分、临床满意度评分及人员考核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水平,各项指标的组间差异经统计学分析后意义显著(P<0.05)。
与郑爱萍的研究结论基本一致。
综上,加强集中式护理管理有利于改善消毒供应专业的管理质量,提升工作效率和临床满意度,帮助进一步降低院内感染风险,需对此引起充分重视。
参考文献[1] 胡先明,廖琴.探讨护理管理对消毒供应专业发展的影响[J].中国中医药科技,2014,15(z2):94-95[2] 杜秀云,赵庆兰,马玲玲等.护理管理对消毒供应专业发展的促进作用[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2,18(28):3441-3443[3] 黄浩,周晓丽,陈慧等.帮扶西部地区基层医院消毒供应工作的实践与效果[J].中国护理管理,2015,09(4):398-400[4] 郑熙琳,黄霞,梁燕等.加强护理管理促进消毒供应中心专业发展[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连续型电子期刊),2014,25(31):510-511品管圈活动在产科护理风险管理中的临床应用裴向新(红安县人民医院 红安 431500)摘要:目的:分析品管圈活动在产科护理风险管理中的临床应用效果。
方法:选取我院产科开展品管圈活动进前后收治的两组产妇做为研究组(112例)与对照组(108例)。
对比产科开展品管圈活动后效果。
结果:开展品管圈活动后产科护理质量明显优于开展品管圈前;研究组产妇护理风险事件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
结论:产科护理风险管理中应用品管圈活动,能够提高护理效率,最大程度减少护理风险事件的发生。
关键词:品管圈 产科护理 风险管理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6.07.273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6)07-0212-02 我院产科自2015年1月开展品管圈活动,科室内护理人员工作态度、工作能力与工作积极性均明显提高,获得了患者的认可。
本文重点分析了品管圈活动在产科护理风险管理中的临床应用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和方法1.1 基本资料。
1.1.1 患者资料,选取我院产科开展品管圈活动进前后收治的两组产妇做为研究组(112例)与对照组(108例)。
研究组为2015年1月~2015年12月产科收治产妇,年龄20~39岁,平均年龄(29.3±2.9)岁。
对照组为2014年1月~2014年12月产科收治产妇,年龄20~38岁,平均年龄(28.7±2.6)岁。
两组患者基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1.2 产科资料,我院产科共有护理人员30名,均为女性,年龄21~54岁,平均年龄(32.7±3.8)岁;文化程度:中专3人,大专12人,本科15人;职称:主管护士11人,护师9人,护士10人,助产士6人。
1.2 方法。
我院产科于2015年初实施护理改革,以降低护理风险为重点,对产科护理质量实施改进,并将品管圈理念运用至护理质量改进工作。
在此期间,组织科室内护理人员参加品管圈知识培训,培训内容主要为学习品管圈的概念、开展目的、发展现状、应用技巧、操作步骤及流程要点等,同时分阶段对参加培训的人员进行考核,考察护理人员对品管圈相关知识的掌握情况。
1.2.1 成立产科品管圈小组,品管圈小组由5名护理人员组成,科室可212健康之路 2016年7月 第15卷 第7期 Health way July 2016 Volume 15 No.7手术室麻醉苏醒护理对减少腹部手术患者全麻苏醒期躁动的疗效分析杨 烨(安徽省合肥市第二人民医院广德路院区 合肥 230011)摘要:目的:研究手术室麻醉苏醒护理对减少腹部手术患者全麻苏醒期躁动的疗效。
方法:随机选择2014年5月~2015年12月期间我院收治的80例行全麻下腹部手术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
对照组按照常规方法护理,研究组患者在此基础上针对全麻苏醒期躁动的诱因进行针对性护理,比较两组患者苏醒期血压、心率和躁动情况。
结果:①两组患者基础值均无明显差异,P>0.05。
心率、收缩压、舒张压的苏醒值均明显高于基础值,但组间比较,研究组各项指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t分别为5.804、3.083、7.033,P<0.01,具有显著性差异。
②研究组发生苏醒期躁动者有6例(15.0%),明显低于对照组12例(30.0%),X2=5.827,P<0.05,差异显著。
结论:麻醉苏醒期进行针对性护理可有效减少腹部手术患者全麻苏醒期躁动的发生,有利于保证麻醉的顺利进行和围手术期的安全。
关键词:麻醉苏醒护理 苏醒期躁动 腹部手术 全麻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6.07.274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6)07-0213-02 苏醒期躁动是全麻手术常见的并发症,是患者在麻醉到完全清醒的过渡时期出现的意识障碍、情绪激动等状态[1]。
由于患者在苏醒期机体各方面机能均不稳定,躁动可能使循环系统剧烈波动,对机体恢复产生严重影响[2]。
针对苏醒期躁动进行预防和护理,对临床麻醉顺利进行和保证患者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选择80例2014年5月~2015年12月期间收治的行全麻下腹部手术的患者为研究对象,评估了麻醉苏醒护理对减少患者躁动的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