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个世界叫做湘西 有一种感情叫做故乡

合集下载

沈从文《边城》论文

沈从文《边城》论文

试论沈从文《边城》的艺术特色内容摘要:沈从文先生的小说《边城》在艺术表现方面具有鲜明独特的个性。

本文主要从三个方面解读了《边城》这部作品的艺术性。

一是作品本身具有的抒情意境的诗化特征;二是其诗境中蕴含的悲凉况味;三是在悲凉感怀下凸显的永恒的人性美。

通过层层体味挖掘其作品中最具价值的东西--人性美。

人性美是永恒的,沈从文先生描绘的这一美好品质在物欲横流的当今仍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

关键词:抒情意境悲凉人性美沈从文先生,是中国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兴起的京派作家中的代表人物。

京派作家是以人道主义为根基,遵循“为人生”的创作思想的作家流派,他们由文化层面探讨人性、人生和国民性,艺术上熔写实、浪漫、记“梦”和象征于一体,多写自然景物、纯真爱情、童心及原始纯朴的人性美和人情美。

就沈从文先生而言,其小说创作大体可分为重叙民间传奇和历史小说、都市讽刺和乡土抒情三部分,其中乡土小说又称湘西小说,是作者对边地山民人情美、人性爱的深情礼赞和讴歌。

中篇小说《边城》就是构筑湘西小说的柱石,也是沈从文先生的代表作。

《边城》以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湘川边境的小山城茶峒及其附近的乡村为背景,描写了撑渡船的老人和他外孙女翠翠的生活,以及翠翠与当地掌水码头船总顺顺的两个儿子大老和二老之间曲折的爱情悲剧故事。

《边城》共二十一节,每一节都充满了诗意,作者以舒缓的节奏、细腻的描画、清丽的语言,给予读者一种悠远质朴的美感。

一、一首具有抒情意境的诗《边城》因其全篇弥漫着悠然袅袅的诗意,而常被人称作“一部田园牧歌式的杰作”、“一颗千古不磨的珠玉”(刘西渭语)。

在沈从文先生的诗化小说长廊中,《边城》无疑是高居其王冠之上的宝石。

首先,作品中的人、事、物皆被镀了一层诗意的光辉。

在故事情节方面,是以翠翠和二老的爱情为诗情的载体,悠然道来二人故事中“爱”与“美”的特质。

翠翠本身就是美的,纯的。

“翠翠在风日里长着,把皮肤变得黑黑的,触目为青山绿水,一对眸子清明如水晶,自然既养着她且教育她......为人天真活泼,处处俨然如一只小兽物......从想不到残忍的事情,从不发愁,从不动气”(1)沈从文先生用寥寥几笔,就勾勒出了翠翠的纯美与柔和,翠翠像一件带有灵魂的美玉。

神秘湘西我的家演讲稿

神秘湘西我的家演讲稿

神秘湘西我的家演讲稿神秘湘西,是位于湖南西部的一片神秘土地,它的山川、风俗、文化,都充满着浓郁的土风土味和神秘色彩。

我很幸运能够生在湖南,更荣幸成为湘西人。

湘西地处城市间之间,在外人眼中,它是一片远离城市喧嚣的世外桃源。

但是,对湘西人来说,这里却是家,是他们心灵的栖息地。

就像我一样,我虽然离开湘西很久了,但是对这片土地的牵挂却没有丝毫减少。

湘西,是一个古老的地方。

它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文化,这里保存着很多古迹和文物,例如,长沙市溢彩山石刻、益阳市潇湘楼、永州市楚瑶王城等。

这些文物中,最让我难忘的,就是吉首市泸溪县的江垭古村。

这座古村建筑错落有致,有清代民居、清代土司府衙、宋代寺庙等多种建筑风格,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人文底蕴,走在古村的青石板路上,仿佛感到置身于清代的小镇上。

在这泊秀的村庄中,隐约能听到古老文化的呼吸,感受着这里古老文化的博大精深,令人神往不已。

除了文化遗产外,湘西还有着壮美的自然风光。

湘西的山峦连绵起伏,有着许多的自然景观,例如张家界、凤凰古城、花明楼等。

这些景色都非常美丽,充满了动人的磁力。

其中,最令我向往的就是张家界了。

这里有天下第一桥、天门山、黄龙洞等旅游胜地。

曾听父母讲述,张家界的天门山令人叹为观止,不仅有雄伟的自然风光,还有着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

听到父母的讲述,我也燃起了对这片奇妙土地的向往之情。

在湘西的风俗方面,也和其他地方有很大的不同。

湘西的古老历史和多民族文化,使这里的风俗独具特色。

在湘西,有着很多的传统节日,例如“笙歌会”“歌墙”等,这些节日无一不充满着浓郁的文化气息。

特别是“笙歌会”,是湘西最为盛行的一种文化传统,它集文学、音乐、舞蹈、戏曲等多种艺术形式于一身,是湘西乡村文化的代表。

每年农历正月初三,很多乡村都要举行笙歌会,来庆祝新年的到来,而笙歌会的节目内容和形式也是五花八门,有歌、棋、书、画、味、劲等丰富多彩的表演,吸引着很多人前来观看。

湘西之所以神秘,除了文化和风俗的原因外,还缘于这里的许多神话传说和民俗传说。

从《边城》看沈从文的“湘西世界”

从《边城》看沈从文的“湘西世界”

从《边城》看沈从文的“湘西世界”沈从文是现代作家中成书最多的一位,特殊的身世经历赋予他独特的文学气质,而《边城》正是他构架的这个世界的核心之作。

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从《边城》看沈从文的“湘西世界”。

希望大家喜欢。

从《边城》看沈从文的“湘西世界”1 边城——一片爱与美的世界地处湘川黔交界处的“边城”——茶峒,山清水秀,风光怡人。

《边城》以白塔下,“一个老人,一个女孩子,一只黄狗”相依为命为基本素材,叙述了这样一个故事:端午节的龙舟赛上,翠翠与外公走散,巧遇当地船总顺顺的儿子傩送,傩送派人送翠翠回家,他青春活泼心地善良,给情窦初开的翠翠平添了一件无法言明的心事,朦胧中有着爱的追求与梦想。

然而傩送的大哥天保也同时爱上了美丽纯情的翠翠,二兄弟按当时风俗相约唱山歌比赛定夺。

后天保为成全弟弟,乘船离家不幸遇难;傩送则悲痛难耐,驾舟出走。

外公因为翠翠的未来心力交瘁,在暴风雨之夜盍然长逝,留下了孤独的翠翠一人,在白塔下静静守候着她的心上人。

那个用歌声把灵魂轻轻浮起的年青人,还不曾回到茶峒来,“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

作者以纯净的笔触谱写出一首爱与美之歌。

湘西淳厚朴实的人情世态,健美古朴的风俗习惯,新奇幽雅的山光水色,情调爽朗明快,色彩绚丽清新,是一幅优美别致的风土人情画卷。

而青年男女的情爱,父子祖孙间的亲爱,人民相互之间的友爱,以及自然万物之爱与湘西之美糅合在一起,了无痕迹地融人了全部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之中。

沈从文在谈及《边城》时说:“我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的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

我主意不在领导读者去桃源旅行,却想借重桃源上行七百里路酉水流域一个小城小市中几个愚夫俗子,被一件普通人事牵连在一处时,各人应有的一分哀乐,为人类‘爱’字作一度恰如其分的说明。

”[1](p45)在边城澈纯明净的风俗画卷中,作者把自己的希冀与追求投射在众多淳朴美好的人物身上,潜心营造出一片爱与美的世界。

湘湘行散记读后感5篇

湘湘行散记读后感5篇

湘湘行散记读后感5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工作计划、工作报告、军训心得、学习心得、培训心得、条据文书、读后感、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work plans, work reports, military training experiences, learning experiences, training experiences, doctrinal documents, post reading feedback, teaching materials, complete essay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stay tuned!湘湘行散记读后感5篇写读后感是提高文学素养的途径,它让我们更深入地理解作品的内涵和作者的意图,写读后感也是一个自我们反思的过程,我们可以审视自己在阅读中的反应和变化,以下是本店铺精心为您推荐的湘湘行散记读后感5篇,供大家参考。

从《边城》看沈从文的理想人生形式

从《边城》看沈从文的理想人生形式

从《边城》看沈从文的理想人生形式从《边城》看沈从文的理想人生形式关键词:《边城》;沈从文;理想人生沈从文出生于湘西,他对湘西有着深切的热爱,多侧面多角度地向世人展示了丰富多彩的湘西世界。

他以既浪漫又写实的手法,描写了边地生活和人性的牧歌情调,其中《边城》便是其艺术成就和小说风格的杰出代表。

在作品中,作者以优美的文字、真挚的笔触,建构了一个美好的湘西世界,同时作者又以现代人的理性眼光、清醒的现实主义精神,审视、观照故乡和传统文化,透过边城人民身上的人性美,洞察了这种处于原始自在状态的人性所具有的消极等待、迷信、愚昧的缺陷,意在呼唤健康人性的复归,建构理想的人生形式。

一审思《边城》“《边城》的出现是在1934年回到家乡,探望母亲时,看到文明的脚步已玷污了故土,是对乡土的热爱经压抑下的圆梦创作。

在《边城》题记上,曾提起一个问题,即拟将‘过去’和‘当前’对照,所谓民族品德的消失与重造,可能从什么方面着手。

”为了使湘西能存真去弊,使湘西的未来更有希望,于是他写下《边城》,希望借助文字的力量,除去湘西由于贫穷、烟毒、内战带来的不良影响,再建一个美丽、平和的理想湘西。

沈从文创作《边城》的意图,“不是逃避现实,也不只是思古怀旧,而是痛感于当前现实的黑暗,企图将过去生活的美对照现实的丑,让人们来鉴别真善美和假恶丑,从而启发人们弃恶向善,舍丑求美”。

《边城》充分体现了沈从文朴素的叙述与幽雅田园式的抒情艺术风格,他用自然景物烘托人物,叙述方式节制凝练,故事情节浪漫凄美,心理描写简单生动,处处呈现出含蓄的情感氛围。

正如沈从文自己所说:“我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的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我主意不在领导读者去桃源旅行,却想借桃源上行七百里路酉水流域一个小城小市中几个凡夫俗子,被一件普通人事牵连在一处时,各人应有的一份哀乐,为人类‘爱’字作一度恰如其分的说明。

”二《边城》中理想人生的寻觅为了实现文学梦,沈从文怀着对知识和理想的渴望来到了都市。

我的家乡湘西作文高中

我的家乡湘西作文高中

我的家乡湘西作文高中湘西,那是我心中最柔软、最温暖的角落。

湘西的山,是那种能把你的魂儿都勾住的美。

不像有的山,高大挺拔却少了几分韵味。

湘西的山,带着一种灵动的秀美,像是大地随意挥洒却又精心雕琢的画卷。

我记得小时候,跟着爷爷去山里砍柴。

那山路弯弯曲曲,窄得只能容一人通过。

路旁的杂草和野花总是调皮地伸到路上,像是在跟你打招呼。

爷爷在前面走得稳稳当当,我在后面跌跌撞撞,时不时被石头绊一下,被树枝挂住衣服。

好不容易到了砍柴的地方,我累得气喘吁吁,一屁股坐在地上。

爷爷笑着说:“娃呀,这点路就把你累成这样啦?” 我抬起头,看着爷爷熟练地挥动着斧头,那汗水顺着他的脸颊流下,在阳光下闪着光。

山上的树木高大而茂密,阳光透过树叶的缝隙洒下来,形成一道道金色的光柱。

微风吹过,树叶沙沙作响,仿佛在讲述着古老的故事。

湘西的水,那更是一绝。

清澈得能看见水底的沙石和游动的小鱼。

村子旁边有条小河,那是我们孩子的乐园。

夏天一到,我们一群小伙伴就迫不及待地跳进河里。

水凉凉的,一下子就把夏日的炎热冲得无影无踪。

我们在水里嬉戏打闹,比赛谁憋气憋得久,谁游得快。

有时候还会一起抓鱼,那小鱼可机灵了,总是从我们的指缝间溜走。

有一次,我好不容易抓到了一条小鱼,兴奋得大叫起来,结果手一松,小鱼又跑了,惹得大家哈哈大笑。

河边有洗衣服的阿婆,一边捶打着衣服,一边拉着家常,那笑声和捶打声交织在一起,充满了生活的气息。

湘西的人,那叫一个热情好客。

谁家要是有个红白喜事,全村人都会去帮忙。

记得有一次,隔壁的李奶奶家娶媳妇,那场面可热闹了。

提前好几天,大家就开始帮忙准备。

男人们忙着搭棚子、杀猪宰羊,女人们则忙着洗菜做饭、布置新房。

婚礼那天,整个村子都弥漫着饭菜的香味和欢乐的笑声。

新娘子穿着红红的嫁衣,漂亮得像仙女下凡。

大家围坐在一起,吃着美味的饭菜,说着祝福的话,那场面温馨极了。

还有过年的时候,家家户户都会做很多好吃的,然后互相串门拜年。

小孩子最开心了,因为可以收到好多红包,虽然里面的钱不多,但那份心意却让人心里暖暖的。

心心湘西演讲稿

心心湘西演讲稿

心心湘西演讲稿尊敬的评委、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我演讲的主题是“心心湘西”,湖南湘西是一个美丽的地方,也是我深深地爱恋的家乡。

湘西,位于中国湖南省西部,是一个山水亮丽、人杰地灵的地方。

这里有壮丽的山峦、翠绿的竹海、悠久的历史文化,更有热情好客的湘西人民。

湘西的风景如诗如画,是人们向往的理想之地。

湘西的山水秀丽,迷人之处可不仅仅只有这些。

这里,还有丰富的民俗文化和独特的民族传统。

湘西居民主要由苗、侗、土家等民族组成,各民族共同构成了湘西浓郁多彩的文化底蕴。

苗族的“芦笙”被誉为“音乐之王”,土家族的鼓舞让人血脉喷张,侗族的舞蹈跳跃奔放。

每年的苗族芦笙节、土家花山节等各类节日都吸引着海内外的游客前来观赏。

在湘西,你可以感受到不同民族的风俗习惯和传统文化的魅力,让人流连忘返。

湘西的历史文化源远流长。

这里有着丰富的历史遗迹和传统手工艺,如凤凰古城、丹凤古城、市江古城等古迹风景区,吸引了大批的游客。

大凉山一带的苗族人民,仍然保留着古老的农耕文化。

他们世代相传的农耕技艺,精湛的赶山、插秧、割禾等传统劳动方式,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体现了湘西人民对土地的深深眷恋和对传统文化的珍视。

湘西的美景、民俗文化、历史遗迹虽然吸引人,但更吸引我的是湘西人民的精神风貌。

湘西是一个贫困的地方,但湘西人民却勤劳智慧,勇敢坚强。

他们在险峻的山峦之间谋生,他们在贫瘠的土地上奋斗,他们坚持着自己的梦想,用自己的双手创造美好未来。

湘西的孩子们,每天都背着沉重的书包,穿行在崎岖的山路上,不畏劳苦,勤奋学习。

湘西的父母们,用自己的辛勤劳动换来了孩子们的受教育权利。

湘西的青年们,放弃了城市的繁华,回到家乡创业,为家乡的发展尽一份力量。

湘西的老人们,用他们智慧的眼神和虔诚的心灵,传承着祖辈们的智慧和文化。

“心心湘西”,这是对湘西的深深怀念和热爱。

湘西是我赖以生存的地方,我热爱这里的风景和人文,我深深地热爱湘西的土地和人民。

每当我远离家乡,无论走到哪里,我的心总是牵挂着湘西。

作家笔下关于故乡的描述

作家笔下关于故乡的描述

作家笔下关于故乡的描述
1. 鲁迅《故乡》:“时候既然是深冬;渐近故乡时,天气又阴晦了,冷风吹进船舱中,呜呜的响,从篷隙向外一望,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

我的心禁不住悲凉起来了。

阿!这不是我二十年来时时记得的故乡?”
2. 沈从文《湘行散记》:“我的家乡是在湖南湘西的凤凰县,一个山清水秀的地方。

那里有古老的城墙、清澈的沱江、翠绿的山峦和独特的民族文化。

每当我想起家乡,心中就充满了温暖和眷恋。


3. 路遥《平凡的世界》:“双水村啊!一块古老而又贫瘠的土地,养育了一代又一代朴实的农民。

他们在这片土地上辛勤劳作,过着平凡而又艰苦的生活。

然而,正是这片土地的坚韧和人民的勤劳,铸就了他们坚韧不拔的精神和对生活的热爱。


4. 史铁生《我与地坛》:“离我的故乡数百里远的地方有一座古老的地坛,我常常独自去那里散步。

它是那样的破败而又充满生机,仿佛是岁月的见证者。

地坛周围的树木和草地,随着季节的更迭,展现出不同的风貌,而我也在那里找到了内心的宁静和力量。


这些片段展示了不同作家对故乡的深情描述,通过文字表达了他们对家乡的思念、热爱和眷恋之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有一个世界叫做湘西有一种感情叫做故乡
【摘要】每一个人都会有属于自己的故乡情结,鲁迅的故乡,老舍的北京,郁达夫的杭州,沈从文的湘西。

生长在湘西边陲的他,对湘西的一花一草都有着自己独特的情感。

细细品读他的文字,仿佛是在跟着那些文字游湘西,那个集古色古香的环境和淳朴善良的人为一体的湘西世界。

【关键词】沈从文;湘西;生活;童趣;自然美
“我就生长在这样一个小城里,将近十五岁时方离开。

出门两年半回过那小城一次以后,直到现在为止,那城门我不曾再进去过。

但那地方我是熟悉的。

现在还有许多人生活在那个城市里,我却常常生活在那个小城过去给我的印象里。

” [1]
沈从文是湖南凤凰县人,他读过两年私塾,正规教育仅是小学,但是他的知识与智慧却是不容否认,他拥有的这一切,都是他的湘西给予他的,那个有着自然美与人性美的地方,那个有着水与船的地方,那个有着拉船声和牛叫声的地方,那个他念念不忘甚至是热爱无比的地方,那是他的湘西,是属于他的地方。

特别是在到北京后,看着大都市里车水马龙、灯红酒绿的生活,还有充斥着冷漠、凉薄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都使他越发想念那个纯朴自然、天真烂漫的小乡村。

沈从文曾说过“这世界上或有想在沙基或水面上建造崇楼杰阁的人,那可不是我。

我只想造希腊小庙,选山地作基础,用坚硬的石头砌它。

精致、结实、匀称,形体虽小而不纤巧,是我理想建筑,
这种庙里供奉的是人性。

”人性是他的“湘西世界”的基础。

而他的人性不同于五四启蒙主义崇尚的人性,他强调的人性基本不包含理性,是特指自然状态下的人性,是那种原始的野性的生命力。

笔者将以《沈从文的湘西》一书举例说明这种浸透着灵魂深处最真挚感情的心灵走在湘西这片大地上的故事。

一、湘西的街道
“从我家中到那个新的学塾里去时,路上我可看到针铺门前永远必有一个老人戴了极大的眼镜,低下头来在那里磨针。

又可看到一个伞铺,大门敞开,做伞时十几个学徒一起工作,尽人欣赏。

又有皮靴店,大胖子皮匠,天热时总腆出有一个大而黑的肚皮(上面有一撮毛!)用来板绣鞋。

又有一个剃头铺,任何时节总有人手托一个小小木盘,呆呆地在那里尽剃头师傅刮脸。

又可看到一家染坊,有强壮多力的苗人,踹在凹形石碾上面,站的高高的,手扶着墙上横木,偏左偏右地摇荡。

又有三家苗人打豆腐的作坊,小腰白齿头包花帕的苗夫人,时时刻刻口上都轻声唱歌,一面引逗缚在身背后包单里的小苗人,一面放光的红铜勺舀取豆浆……” [2]
细腻的描写,精致的刻画,我可以一边读着文字,一边将这些文字在脑海中转化为一幅幅画,阅读的过程仿佛是一个不断播放电影画面的过程,在一条石板路的两旁,是一个个年代很久了的古老房子,每一个房门面都是一家店铺,有针铺、有伞铺、有剃头铺、有染坊,店铺里的人们每天都几乎不变的造型不厌其烦地重复做着同一件事件。

他们是在生活。

这让我想到了我的故乡——绍兴,那一条街叫仓桥直街。

路是凹凹凸凸的用一块块石板铺成的,路的两旁多的是木制的建筑,店面的门用一块块木板组成,店铺上方一定有一个招牌,然后用隶书写着“**楼”或是“**酒”,它其实就是一块有镶边的黄布,但它配上大红灯笼,就使整条街成了一道别样的风景。

这条街并不宽,只够人行走,走在这条街上,仿佛远离了喧嚣,恍惚隔世梦醒在一座古色古香的城市。

或许是有着相类似的生活场景,使我更能感受到沈从文对充满浓厚人情味儿的家乡的感情,也似乎理解了,从这自然淳朴的地方出去的人会不习惯大都市的繁华街景人生百态。

二、湘西的童年
“在这些时节,我便觉得学校真没有意思,简直坐不住,总得想方设法逃学上山去捉蟋蟀。

又是没有什么东西安置这小东西,就走到那里去,把第一只捉到手后又捉第二只,两只手各有一只后,就听第三只……” [3]
“在那里最有趣处是可以辨别各种禾苗,认识各种害虫,学习捕捉蚱蜢分别蚱蜢。

……” [4]
“沿路有无数人家的桃树李树,果实全把树枝压得弯弯的,等待我们去为他们减除一分负担。

还有多少黄泥田里,红萝卜大的如小猪头,没有我们去吃它赞美它,便始终委屈在那深土里!除此以外路塍上无处不是莓类同野生樱桃,大道旁无处不是甜滋滋的地枇杷,无处不可得到充饥果腹的山果野莓。

口渴时……” [5]
看到这些文字,我仿佛回到了小时候。

我家在农村,小时候和小伙伴捉过蛐蛐捉过知了也捉过蝴蝶蜻蜓,我们挖过红薯也自己挖过坑烤过,摘过别人家地里的西瓜黄金瓜,爬过桑树摘过桑葚。

越长大,似乎这一切童年的娱乐都变得奢侈了。

遍地的高楼,上不完的兴趣班补习班等等,大大减少了接触自然的机会。

沈从文对家乡的喜爱我想在一定程度上与这些儿时的自娱自乐有很大的关联。

在大都市都是统一的城市规划,少有这样大自然的风景;城里都是高楼大厦,小区公寓,少有邻里家茶余饭后的串门拉家常;城里都是宽敞的马路,来来往往都是四轮的车,少有孩子在街边嬉闹;城里的店铺宽敞明亮,装修精致,穿着体面的衣服过着小康的生活,少有年代久远木制的店面和有个性的店老板……人一离开家乡就会开始怀念,沈从文对他的湘西世界在看多了大都市的繁华表面孤单内心后更多了几分相思。

此时,湘西对他来说是一剂让自己慢下脚步好好享受生命的良药。

三、湘西的水和船
“要认识湘西,不能不对他们先有一种认识。

要欣赏湘西地方民族特殊性,船户是最有价值材料之一种。

” [6]
在沈从文的笔下,写过很多关于水、船、人的故事。

《柏子》、《水手》、《边城》、《三三》等都与水有着不解之缘。

他对水的情怀不仅是个人的,这是江南所有文人对家乡环境所特有的情怀。

绍兴有一个别称叫做“水乡”。

我只要一提到水乡,就会想象出一幅画。

有一座小小的拱桥,拱桥上有爬山虎,过桥的阶梯有点小
小的杂草让它看起来不那么光秃秃,桥两边的栏板并不高,只到膝盖的样子,站在桥上看水,水是绿色的,两边的河沿壁上爬满了青苔,它不脏,只是证明了它存在的年代的久远。

河的两边是柳树,有柳枝垂下来,倒映在水里显得特别的好看。

周边还有人家,是那种白墙黑瓦的小平房,出了门可以下河阶去淘米或是洗衣服。

末了,吃完饭,大家搬个小凳子坐在河边乘乘凉拉拉家常,等月亮再亮一点的时候,大家就各自回家休息去了。

绍兴有水,也有船,叫乌篷船。

坐着乌篷船,船夫戴着乌毡帽,穿着黑布鞋,瓶子里装一点酒,带点茴香豆,划着船桨,聊着天,别有一番滋味啊。

大城市里,多的是陆路,少的是水路;多的是在家冲澡,少的是下河洗澡。

所以,似乎两相对比就更能理解沈从文对故乡的怀念,对水和船的怀念。

有一个世界叫做湘西,有一种感情叫做故乡。

沈从文的湘西世界是他脑海中童年的回忆,那里有美丽的风景,善良的人们,古老的店铺,清澈的河水,密集的船只,那里还有他珍贵的乡土情结。

叫做故乡的情结似乎每一个离家的游子在坐上车离开的一瞬间
变会萌发,随着时间慢慢慢慢沉淀发酵最后孕育出浓厚思乡的味道。

它不会肆意飘散,只留存在心间。

偶尔想起,那份美好,是永恒无价的财富。

注释:
[1][2][3][4][5][6]沈从文.沈从文的湘西[m].当代中国出版社,2004:3,21-22,26,37,45-46,87.
【参考文献】
[1]沈从文.沈从文的湘西[m].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2004.
[2]沈从文.沈从文代表作(上下集)[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9.。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