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从文“湘西世界”的接受研究

合集下载

沈从文作品中的湘西世界

沈从文作品中的湘西世界

湘西:沈从文的精神故乡——读沈从文作品有感474166 河南省邓州市元庄二初中王光海[内容摘要] 任何作家都处在一定的客观环境和文化氛围里。

作家要展开自己的创作,离不开对一定地域空间与背景文化的借助与依托。

在成长的过程中,环境和文化中的一切都会影响着作家思想意识的形成,由此,作家敏感的心灵也不断地获得对所处环境和文化的认同。

作家性格、心理、气质、观念赖以形成和文学空间得以生成的精神上或地域上的本土,对作家创作的启示是非常广泛的,文章以沈从文作品中的湘西世界为例进行阐述,藉以探讨湘西本土文化对沈从文创作的启示和影响。

[关键词]沈从文湘西本土湘西世界“人性小庙”“乡下人”作家赖他得以成长的地域范围、文化环境而构筑自己独特的文学世界,这在古今中外都是司空见惯的文学现象。

文学反映作家的创作理想决定了他要受制于作家的思想感情、价值取向、人生理想和生存体验。

任何一个作家,无论他是现实的还是浪漫的,现代的还是后现代的,无论他是写客体世界的还是心灵世界,总离不开他生活的历史、心灵的痕迹、思维的回音,离不开沉浸在他灵魂中的那种文化氛围耳濡目染的影响。

作家要将某种创作意图赋以文本的形式,首先要面对的是空间的选择与背景的设定。

在这种构建中,作家充分发挥主体精神对该地文化环境的同化作用,他们一般借助某个现实地方的各种成分作为载体,加入自己的观念重新提炼、组合与塑造,形成一个似是而非的地方,他们与现实中的原地相似相交而无法重叠。

现实故土对作家影响甚深的某个地方往往会成为作家的精神家园,诱使他在作品中一次次执着地“还乡”,将故土文化带入自己的作品中,久而久之,成了他创作的恒常背景。

典型的如本文要论及的湘西本土之于沈从文。

另外,沪港洋场之于张爱玲,浙东越地之于鲁迅,湖北黄梅故乡和京西城郊世界之于废名,河南果园城世界之于芦焚,北京城根篱下世界之于萧乾,苏北高邮地区之于汪曾祺,葛川江之于李杭育,约克纳帕塔法之于福克纳,都是生动的例证。

浅析沈从文的湘西世界---乡村文化

浅析沈从文的湘西世界---乡村文化

摘要:对于沈从文来说,具有原始野性的和纯真色彩的湘西世界是最具诱惑力的,他沉酣于拙朴的“边城世界”,醉心于那几条古巷和那几弯清河,倾爱于大胆的娼妓和勇敢的船夫,歌颂未被都市文明扭曲的质朴率真的自然人性人情,他用散文诗化的语言把湘西的风土人情和人文情感自然流畅的表现出来。

没有刻意雕琢,也没有丝毫华丽不实之感,只有唯美与自然,呈现给世人一个无比淳朴的、自由的、满溢着生命力的王国。

关键词:湘西元素沅陵女子人的本性都市文明文学魅力一、沈从文的生平和文学创作沈从文生于1902年,逝于1988年,湘西凤凰县人,原名沈岳焕,京派小说代表人物,三十年代起开始用小说构造心中的“湘西世界”,创作结集约有80多部,成书较多。

代表小说有《龙朱》,《旅店及其它》,《石子船》《月下小景》《边城》《长河》,散文有《从文自传》《记丁玲》《湘行散记》《湘西》文论有《烛虚》《云南看云集》等。

二、沈从文作品中的湘西元素谈到一个世界,无外乎两个面,一个是精神世界,一个是物质世界,“湘西世界”也不例外。

通过接触沈从文的文学作品,不难发现,他骨子里的浓郁的乡土气息总是不经意在他的笔下流淌,徘徊不散,似乎他许多文章的结束语都应该有这么一句:我是真切的眷念着家的人。

写到他的湘西,总不会忘记提到常德的船和沅陵的女子。

(一)常德的船常德的船有各种类型,诸多变化。

有三桅大方头船,专作装盐用,船体较大,也叫“大鳅鱼头船”;有专门运粮食越湖的乌江子,显得如白面书生般的秀气斯文;有如北方汉子般霸气外漏的洪江油船;有只行驶在酉水一带的白河船;有制作单薄脆弱并缺少个性的辰溪船,也叫“广舶子”;还有如水鸟般轻巧快捷的洞河船,在河面上掠来掠去;还有秀拔灵便的麻阳船;有专门载客人来往于桃源密境的桃源刘子,更有甚者,集众家之所长,做各种生意。

那里的船承载了沈从文太多的回忆与情思,《边城》里摆渡的翠翠,在船上营生的娼妓,靠拉船过活的青年和老人,在《湘行散记》中,沿路的风景便是在船上所见。

从《边城》看沈从文的“湘西世界” 沈从文笔下的湘西世界

从《边城》看沈从文的“湘西世界” 沈从文笔下的湘西世界

从《边城》看沈从文的“湘西世界” 沈从文笔下的湘西世界沈从文是现代作家中成书最多的一位,特殊的身世经历赋予他独特的文学气质,他用优美古朴而又略带忧伤苍凉的笔调,倾诉着一个个普通平凡的小故事,构建成他独特的湘西世界,而《边城》正是这个世界的核心之作。

本文将通过对《边城》的解读来探讨沈从文小说世界里那种行将凋零的爱与美1边城一片爱与美的世界地处湘川黔交界处的边城茶峒,山清水秀,风光怡人。

《边城》以白塔下,一个老人,一个女孩子,一只黄狗相依为命为基本素材,叙述了这样一个故事:端午节的龙舟赛上,翠翠与外公走散,巧遇当地船总顺顺的儿子傩送,傩送派人送翠翠回家,他青春活泼心地善良,给情窦初开的翠翠平添了一件无法言明的心事,朦胧中有着爱的追求与梦想。

然而傩送的大哥天保也同时爱上了美丽纯情的翠翠,二兄弟按当时风俗相约唱山歌比赛定夺。

后天保为成全弟弟,乘船离家不幸遇难;傩送则悲痛难耐,驾舟出走。

外公因为翠翠的未来心力交瘁,在暴风雨之夜盍然长逝,留下了孤独的翠翠一人,在白塔下静静守候着她的心上人。

那个用歌声把灵魂轻轻浮起的年青人,还不曾回到茶峒来,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

作者以纯净的笔触谱写出一首爱与美之歌。

湘西淳厚朴实的人情世态,健美古朴的风俗习惯,新奇幽雅的山光水色,情调爽朗明快,色彩绚丽清新,是一幅优美别致的风土人情画卷。

而青年男女的情爱,父子祖孙间的亲爱,人民相互之间的友爱,以及自然万物之爱与湘西之美糅合在一起,了无痕迹地融人了全部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之中。

沈从文在谈及《边城》时说:我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的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

我主意不在领导读者去桃源旅行,却想借重桃源上行七百里路酉水流域一个小城小市中几个愚夫俗子,被一件普通人事牵连在一处时,各人应有的一分哀乐,为人类‘爱’字作一度恰如其分的说明。

论沈从文小说的湘西世界

论沈从文小说的湘西世界

论沈从文小说的湘西世界1. 湘西世界的地理背景湘西是指中国湖南省的西部地区,地理环境多山且多雨,山峦起伏,河流纵横。

这片土地上的人民生活艰苦,但同时也孕育了独特而丰富的文化。

沈从文以湘西为背景创作了众多脍炙人口的小说作品。

2. 湘西世界中的人物形象沈从文笔下刻画出了许多具有鲜明个性特征和生动形象的人物。

比如,在《边城》中,他刻画了乡村女子韦小宝和李秀莲这两个形象鲜明、性格迥异、但又富有感染力的女性角色。

他们以自己独特而坚强的方式面对生活中的困境和挑战。

3. 湘西世界中的自然环境湘西地区自然环境独特而美丽,蕴含着浓厚而神秘的文化氛围。

沈从文通过对自然景观和气候变化等细致入微地描写,使读者仿佛置身于湘西的大自然之中。

他的作品中常常出现雨水、山水、雾气等自然元素,这些元素不仅仅是背景的描绘,更是作品中人物心理和情感的映射。

4. 湘西世界中的人情味湘西地区人民淳朴善良,他们坚守着自己的信仰和传统,对待亲情、友情和爱情都表现出深厚而真挚的感情。

沈从文通过对人物之间关系和交往方式的描写,展现了湘西地区独特而真实的人情味。

5. 湘西世界中的历史背景沈从文笔下描绘了湘西地区历史悠久而丰富多彩。

他通过对历史事件和传统习俗等细致入微地描写,使读者更加深入地了解湘西这片土地上发生过的事情。

他在小说中融入了大量历史元素,并通过对历史事件背后人物命运和心理变化等方面进行刻画,使作品更富有厚重感。

6. 湘西世界中的宗教信仰湘西地区有着独特而深入人心的宗教信仰,这种信仰不仅仅是一种宗教形式,更是人们对于生活的一种态度和追求。

沈从文在小说中多次描绘了湘西地区的宗教信仰,通过对人物的心灵世界和内心矛盾的描写,深入探讨了宗教信仰对于人们生活和命运的影响。

7. 湘西世界中的社会问题湘西地区是一个经济相对落后、社会问题较多的地区。

沈从文在小说中通过对社会问题如贫困、文盲、封建迷信等进行揭示和批判,使读者更加深刻地认识到这些问题对于湘西地区人民生活造成了哪些困扰。

沈从文“湘西世界”的接受研究

沈从文“湘西世界”的接受研究
抗异化 的虚拟 天地 。 关t词 : 湘西世 界 I 泺情蛄 I 芙经验 桃 审
Ab t a t , Th x a g i rd o s r c e y S e o g n h s b e g o e n rt ie y t ema n t e m r s a sr c , e“ l n x wo l ”c n tu t d b h n C n we a e n i n r d a d c i cz d b h i s r a wo d i
ers ・

I I





0 o
I l
” y wo d x a g i rdlXa a u c mp e Ke r s in x I wo l n d o l x;a s h t x e in e e t e i e p re c s c
维普资讯

口杜 昆 [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 南京209] 江苏 107
摘 宴: 沈从 吏 构 筑 的“ 西世 界 ” 建 固后 长 期 被 主 流话 语 忽 略 和 批 判 , 来 随 着“ 从 文 热 ’ 海 内外升 温 。 湘 西 世 界 ’ 湘 在 后 沈 ’ 在 “ ’
除 了在 15 9 7年 出版 了一 本 小说 选集 , 从 文在 建 国 沈
后 和他 的创作就 销声匿迹 , 与此 相照应 的是 文学 湘西世 界” 沈从文 和读者 群 共 同推 是
崇和倾心的 , 是他创 作中最 富有诗意 和魅力 的部 分 。它 充 分展示出沈从文杰 出的叙事 和想 象能力 , 形成 了中 国现 代
文学中独特的文学一文化景观 。可以说 ,湘西 世界 ” 沈 “ 和 从文彼此成就 了对 方 。沈从 文 作品 的接受 研究 中, 湘 西 “ 世界” 的接受 自然是考察 的重 点 。本文试 图勾勒 建国后 以 《 边城》 主体 的“ 为 湘西世界” 几个层 面上 的接 受变迁 , 分析 其成因和蕴涵 。 并探讨审美经验 的摆渡作用。

浅析沈从文笔下的湘西世界

浅析沈从文笔下的湘西世界

浅析沈从文笔下的湘西世界摘要:沈从文对湘西生活的回忆性书写是他众多作品中较为典型的一部分,他笔下的湘西世界不是一个封闭的乌托邦式的桃花源,而是一个充满烟火气息的人间世界,那里人们的生活在战争与时代变迁的影响下显出颓败与堕落。

本文深刻剖析沈从文在不同时期乡土小说中对湘西世界的描写,并发掘沈从文作品对于人性的关注,对人与自然灵性相通的讴歌。

关键词:沈从文;湘西;乡土小说一、沈从文乡土小说的创作背景沈从文创作时期所处的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正是我国社会的动荡时期。

沈从文在生活的都市中见惯了人情冷暖,他成了无法融入城市生活的“乡下人”,故乡成了他精神上的净土,但几次回乡却发现物是人非,正如之前谈到对他一次又一次地重视记忆中的故乡,他看到社会变革冲击下湘西的变化与人们的堕落,他基于对当时社会现实的思索,并且将重建乡村世界与湘西自治的愿望倾注到他的作品中。

他不仅让我们读到自然与人给我们的启示,也企图通过对现实世界的反思让我们正视我们所处的环境。

二、沈从文不同创作时期的湘西世界1.初期对湘西世界的描写:《从文自传》和《边城》从《从文自传》中我们可以了解到少年时对家乡的记忆,如《我所生长的地方》中是这样写的“凡有机会追随了屈原溯江而行那条常年澄清的沅水,向上游去的旅客和商人,都应当明白‘镇筸’是个可以安顿他的行李的最舒服的地方,那里土匪的名称不习惯于一般人的耳朵,兵卒纯善如平民,与人无侮无扰。

农民勇敢而安分,且莫不敬神守法。

商人各负担了花纱同货物,洒脱的向深山村庄走去,同农民作有无交易,谋取一什之利。

地方统治者分数种:最上为天神,其次为官,又其次才为村长同执行武术的神的侍奉者。

人人洁身信神,守法爱官,每家皆有兵役……”(沈从文,1992)我们可以看到,湘西普通人的生活大致是这样的,人们守法敬神,遵从古礼,甚至连兵卒都“纯善”如民。

不难看出沈从文记忆中的家乡人事有一种近乎完美的状态,是一种和谐尽然有序的状态。

同样沈从文的《边城》留给大家的印象相似,可却又有本质的不同,即沈从文笔下的茶峒是一个充满人间烟火的现实世界,一条河打通了它与外界的联系,人们去附近的城镇赶集,庆祝节日,村民们同样按照古老的遗风生活,可这里不只有美好,仍然有苦难,这里的湘西世界似乎更加有魅力,因为这个地方是存在的,并不是桃花源那样一个与世隔绝的地方。

沈从文的湘西叙事研究

沈从文的湘西叙事研究

吉首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沈从文的湘西叙事研究姓名:***申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文艺学指导教师:***20100501摘要摘要沈从文的文学地位建立在湘西叙事基础之上。

他的湘西叙事是在学习前人,总结中外叙事理论的基础之上创立的一种独特叙事,这种叙事是方法与内容的共同体现。

湘西叙事塑造了具有湘西特色的湘西形象,湘西形象既是对湘西世界的整体艺术把握,又是湘西世界的典型概括,还是湘西民族气概与民族精神的集中表现。

其中尤以水和人的形象最为突出和重要。

沈从文的写作与水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水给沈从文提供了写作资源,也生发了他的美学理想。

湘西的人是沈从文主要写作对象,在这群人身上,倾注了沈从文民族品德重造的文学理想。

沈从文的湘西叙事建立在“乡下人”立场之上,这种叙事立场是沈从文在城乡二元对立中,主动向乡土生命靠近,乡土文化倾斜的结果。

“乡下人”叙事立场形成了沈从文特殊的审美视角,因此,沈从文从苦难中看到了雄强、从悲剧中看到凄美,从小儿女的生存中映照出大湘西的历史。

沈从文创造了独特的叙事方法。

他将“常”与“变”进行两相乘除,从中显示湘西社会人性的巨变。

他将宗教情绪和幻想情绪进行结合,形成了一种诗意的叙事。

抽象的抒情是沈从文在湘西叙事中运用的又一叙事方法,抽象的抒情将抒情与抽象相结合,于抒情中实现抽象,于抽象中深化抒情。

沈从文非常重视叙事语言的运用,在他以湘西为题材的作品中,运用了大量的方言俗语。

因此,他的湘西叙事语言具有非常明显的地域色彩。

主题词:沈从文,湘西叙事,湘西形象,叙事立场,叙事方法,叙事语言ABSTRACTABSTRACTShen Congwen's literary status based on his narrative of western hunan. Shen Congwen has created an unique narrative,it based on Chinese traditional narrative theory and Foreign narrative theory. Shen Congwen's narrative of western hunan is the common reflection of methods and contents.Shen Congwen's narrative of western hunan shapes the image of western hunan. The image is the whole art grasping and typical generalization of western hunan, it’s the concentrated expression of national mettle and spirit about western hunan,too. The most important part is image of water and country people. Shen’s writting has a very close relationship with water. Water provides him with writing resources and caused his aesthetic ideal. Shen Congwen focus on country people, it reposes his recreate of national morality.Shen Congwen's narrative of western hunan based on“Country Folk”narrative standpoint. Considering of urban-rural opposition,Shen Congwen closed to country life and country culture initiatively. “Country Folk”narrative standpoint formed an unique aesthetic perspective.And then,he saw strong power from suffering ,tragic beauty from tragedy and western hunan’history Change from country life’living Change.Shen Congwen created an unique narrative method. He fused “normality” and“changes”and expressed western hunan’history and country life’living Change. He aslo fused religious and fantasy mood,and then he fomed poetical expression. Shen aslo created expression of the abstract and fused abstract and lyric. Shen Congwen payed very important attention to narrative language.He used lots of dialect and folk adage in his works about western hunan. therefore, his narrative language showed local color obviously.Key Words:Shen Congwen,narrative of western hunan,image of western hunan, narrative standpoint, narrative method, narrative language独创性声明本人声明所呈交的论文是我个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

从湘西世界看沈从文对人性异化的认识

从湘西世界看沈从文对人性异化的认识

湖南社院学报Joum al of H unan I ns t i t u t e of Soc i al i smV01.11.N o.2(2010)从“湘西世界”看沈从文对人性异化的认识刘亮红’【摘要】沈从文在一系列作品中构筑了一个完羡纯净的“湘西世界”,描绘了中国理想的“天人合一”社会的原型,给人们的心灵世界一方纯净的乐土。

这方乐土虽然汇聚了作者对一个理想世界所有的憧憬,但这方乐土也不是一个完全没有矛盾的世外桃源,这里仍然抵挡不住现代物质文化的侵袭所导致的人性的异化,因此昔日曾作为“梦中绿洲”的湘西世界也充满了“喧嚣与骚动”,古老的价值也几乎要消失殆尽了,代之而来的是唯实唯利庸俗的人性异化的出现。

【关键词】沈从文;湘西世界;人性;矛盾【中图分类号】12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2293(20l o)02—0052—04沈从文对他的故乡湘西有着深切的了解和浓烈的感情,他对下层社会及民众有着透彻的了解和认识,对故乡的山光水色、风俗人情更是体会殊深、呼之欲出。

沈从文在1931年所写的《甲辰闲话》中,为自己的创作定下了一个总的目标,便是要写出“故乡的民族性与风俗及特殊组织”l l】。

在沈从文的创作中,他用小说构筑了一个充满“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2J的“湘西世界”,这是一个对现代人有着无穷魅力的充满乡土气息的世界。

有学者甚至称沈从文的主要文学贡献就是用文字建造起他特异的“湘西世界”。

一、沈从文笔下湘西世界的特点沈从文曾说过:“你们读者中少数的少数,会越过那条间隔城乡的深沟,从一个乡下人的作品中,发现一种燃烧的热情,对于人类智慧与美丽永远的倾心,健康诚实的赞颂,以及对于愚蠢自私极端憎恶的感情。

”这种思想情绪渗透他整个的创作历程,促使他用艺术家的眼光和“乡下人”的努力发掘出未经“文明社会”浸染的人类童年时代自然世界的美,人性的纯。

1、自然山水纯净美丽。

在以湘西为题材的小说中,沈从文对湘西世界的自然美进行了热情洋溢的歌颂,极力追求一种古朴宁静的乡村文化景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沈从文“湘西世界”的接受研究杜昆内容提要沈从文构筑的“湘西世界”在建国后长期被主流话语忽略和批判,后来随着“沈从文热”在海内外升温, “湘西世界”逐渐成为瞩目和神往的对象。

这个世界是否“桃源”的争论经历了一个由否定到肯定的过程。

“桃源”情结是沈从文和读者共有的,是人类对理想家园的追寻和期待。

审美经验沟通了作者和读者, “湘西世界”成了沈从文和读者自我救赎和抵抗异化的虚拟天地。

关键词湘西世界;桃源情结;审美经验构筑在水边的“湘西世界”是沈从文和读者群共同推崇和倾心的,是他创作中最富有诗意和魅力的部分。

它充分展示出沈从文杰出的叙事和想象能力,形成了中国现代文学中独特的文学—文化景观。

可以说, “湘西世界”和沈从文彼此成就了对方。

沈从文作品的接受研究中,“湘西世界”的接受自然是考察的重点。

本文试图勾勒建国后以《边城》为主体的“湘西世界”几个层面上的接受变迁,分析其成因和蕴涵,并探讨审美经验的摆渡作用。

一、批判和忽略除了在1957 年出版了一本小说选集,沈从文在建国后和他的创作就销声匿迹,与此相照应的是文学史教材上对他近30 年的批判和挞伐。

如王瑶的《中国现代文学史稿》、丁易的《中国现代文学史略》、刘绶松的《中国新文学史初稿》、林志浩主编的《中国现代文学史》等,论及沈从文时, “大家一致认为沈从文是一个反动作家,其理论是反动的,其作品也是为统治阶级服务的”,批判时基本上“以述代作”,立论依据主要是郭沫若、茅盾等左翼领导人的权威性檄文[1 ] 。

近30 年的文学史教材对沈的批判受左的影响越来越深,注重阶级分析和政治定“为时代所决定的文性,以点概面,因人废言,对作家文艺思想的讨伐和清算,代替了创作批评。

学史的‘生产方式’,显然会制约和影响某一时期文学史写作的普遍性思维与结构”,“这些文学史大同小异,都在构造一种新的知识体系,并且已经顺利纳入当时的教学与学术的生产体制,在消费过程中发生实际影响,影响着人们对文学经典、历史与传统的理解,甚至影响着人们的阅读方式。

”[2 ] 文学史的生产难以摆脱“苏联模式”的影响,反映出当时的接受氛围与价值取向是多么浮躁和急功近利。

文学史制约着读者的期待视野从而影响着人们的阅读方式和范围,这就造成了许多青年学生认为沈从文是一个反动作家,甚至不知道他还是一个小说家。

对沈从文文艺思想批判的同时,文学史家有意对沈从文的作品冷落和忽略。

上述几部教材,除了王瑶外,对20世纪30 年代颇有影响的《从文自传》和《边城》都避而不谈,噤若寒蝉。

相比之下,王瑶对沈作品的简要介绍和分析,对沈文文艺特色的肯定便显得难能可贵了。

王瑶认为沈从文的小说是“多以趣味为中心的日常琐事⋯⋯他有意藉着湘西、黔边等陌生地方的神秘性来鼓吹一种原始性的野的力量。

他笔下的人物都是只有一个轮廓。

有人说他是‘文体作家’,就是说他的作品只有文字是优美的;其实他也有要表现的思想,那就是对‘城市人’的嘲笑和对原始力量的歌颂[3 ] 。

这些论断,显然揭示了富有神秘性和浪漫情调的湘西是沈从文表现思想的凭借,指出了湘西之于沈从文的重要性,行文间流露出对作品判断的敏锐和文学史家“较真”的勇气。

遗憾的是,后继的文学史一直局限在批判和清算的格局中,对作品的有意忽略造成了沈从文研究的凝固和空白。

沈从文构筑的“湘西世界”和其它众多作品一样,湮没在历史寂寞的角落里。

诚然,被批判和忽略不是沈从文一个人的遭遇,但沈从文及其作品的命运无疑具有典范性。

曾作为名家的这种接受情况至少说明了一个时代的审美趣味是多么偏狭和顽固。

而时间,我们错误判断的纠正者,虽然姗姗来迟,终未遗忘。

罗杰斯说:“天才的有意味的作品,不论是一种思想,一部艺术品,还是科学发现,最初都极有可能被视为错误的、坏的和愚蠢的,只是到后来,它才最终被评论为创造性的贡献。

”[4 ]今昔对比,历史仿佛给人开了一个过于荒诞和沉重的玩笑,然后做出了公正的裁判。

二、“沈从文热”和“桃源”争鸣“沈从文热”是80 年代中国文坛诸多热潮中的一例,不同的是它显得更为持久不衰。

它首先涌发在海外,“正当沈从文在国内被冷落的时候,国际上却掀起了一股‘沈从文热’。

在香港,沈从文的选集出了一百多种;美国大学里,已经有四人因研究沈从文的作品得了博士……。

”[5 ] 在大陆,沈从文的选集、文集和传记先后由多家出版社推出;在湘西,文学青年争相购买沈从文的书,纷纷传阅[6 ] 。

《沈从文文集》成了“二十年来对中国影响最大的一百本书”之一。

文坛上还盛传沈从文将荣获诺贝尔文学奖的消息。

文学史教材对沈从文及其作品的评价逐渐改观,篇幅增加到以专章论述,肯定他在文学上的杰出贡献。

研究沈从文创作的文章和专著不断涌现。

文物一般出土的沈从文及其作品,重新受到了读者的礼遇和关注,形成了奇特的沈从文现象。

国内“沈从文热”的兴起固然有政治层面拨乱反正的原因,但最根本的还是由于沈从文的作品蕴涵着丰富的魅力,广大普通读者和文学研究者的热情正是根植于此。

但是“探求魅力的秘密,不能仅仅到文艺作品中去寻找,而应该在文艺欣赏的实践活动中寻求解释。

”[7 ]在新时期诸多研究文章中,有个惹人注目的围绕《边城》是否现实主义的讨论,即有关“桃源”的真实性的争鸣。

1984 年《, 书林》杂志同期刊出四篇争鸣文章,有两篇认为《边城》不是现实主义的小说。

“在这里,作者所要刻画的,并不是现实生活中实际存在的错复杂的社会关系,而是摒弃一切阶级矛盾的‘君子国’里田园牧歌式的‘人性美’和‘人类之爱’。

”“这种经过作者‘理想化’的小农社会人间关系,在当时战争频繁、动乱不安的旧中国是很难找到的。

”[8 ]评论老调重弹,从真实出发要求沈从文表现阶级性,否则思想上便有较大的局限性。

另一篇认为:“小说描绘的却是一个没有压迫、没有剥削、人人平等、安居乐业、人与人之间充满着真诚的爱的桃源仙境。

”[9 ] 论者认为这个世界是不存在的乌托邦的社会理想,也要求小说须有阶级性和时代的投影。

两文皆残留着注重阶级分析的批评思维,抛开这一层面不论,相同之处还在于承认《边城》世界是理想化的“君子国”或“桃源仙境”。

与此针锋相对,刘一友、孙韬龙和王继志三位先生随后著文回应,捍卫《边城》的真实性,认为《边城》是一部现实主义的杰作。

刘文首先从《边城》故事发生的时间和地点两方面论证了“世外桃源”论者的误读,接着指出论者对《边城》人物性格和心理冲突的社会性和悲剧性缺乏必要的分析,对沈的创作动机作了曲解,驳斥了弹了50 年的“世外桃源”老调[10 ] 。

两派立论的依据都是现实生活,向生活真实求证的思维方式是相同的。

有趣的是,刘文在驳斥“世外桃源”论的同时,又在论证“桃源”故事的真实性,这不是有些矛盾吗? 说到底,刘先生也是“桃源”论者,只不过这个桃源是真实的,是个“世内桃源”。

关于《边城》是否现实主义的论争延续了过去时代非此即彼的一元化批评模式,至于“边城”是“桃源”(不论真假) ,则是双方的共识。

“世外桃源”的有无是争鸣的焦点,究竟哪一种接受更符合沈从文的创作意图呢? 沈创作《边城》又有几种创作意图呢? 一方面,沈从文早就提醒读者:“我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的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

我主意不在领导读者去桃源旅行,却想借桃源七百里路酉水流域一个小城小市中几个愚夫俗子,被一件人事牵连在一处时,各应有的一份哀乐,为人类‘爱’字作一度恰如其分的说明。

”[11 ]5几十年来,读者从《边城》中读出了牧歌情调,也读出了忧郁和隐痛。

接受效果如此南辕北辙,充分证明了沈从文作品蕴涵的丰富和复杂。

另一方面,沈从文喜欢说自己的创作近于“情绪的体操”,他后来说:“即以极细心朋友刘西渭先生的批评文章说来,就完全得不到我如何用这个故事填补过去生命中一点哀乐的原因。

”“有人用文字写人类行为的历史,我要写我自己心和梦的历史。

”“我准备创造一点纯粹的诗,与生活不相粘附的诗。

”[12 ]可以推断,《边城》寄托了他自己一些受压抑的苦闷和幻想,它是苦闷的象征,也是欲望的升华。

沈从文借《边城》中理想化的人生形式,寄托了某种理想,也释放了自己积压已久的情绪和幻想。

《边城》是“湘西世界”的代表作,对边城世界的接受集中代表了大众对“湘西世界”的接受情况。

赵园先生在《沈从文构筑的“湘西世界”》中最早使用“湘西世界”一词,来概括沈从文描绘湘西乡土的作品,认为这个世界是“展示着健全生命形态的湘西,体现着文化批判倾向的湘西,包容着重建民族的愿望的湘西。

在城乡对比、中西参照中,对湘西世界作了多方面的诠释,读出了湘西世界的现代性、现实感和使命感[13 ] 。

至此不难发现,对湘西世界的理解和研究回归并超越了30 年代苏雪林的论断。

之后,桃源争鸣逐渐声歇,如何理解湘西世界的丰厚思想蕴涵成了研究者的重点课题之一。

凌宇在回顾沈从文研究时说:“沈从文的人生经历及创作内涵,显示出中国知识分子对人类精神家园的追寻。

倘若这一命题能够成立,那么沈从文以乡土为题材的作品,究竟有没有一个‘桃源世界’? ……超越思想是否保守、倒退的辩难,回答沈从文创作究竟有没有反映出‘桃源情结’? 在这样一个层次上,也许可以说,沈从文的创作中,确实积淀着一个桃花源原型, ⋯⋯在梦断桃源之后,他要超越‘桃源’,去追寻民族人类的理想家园。

”[14 ]凌文从创作内涵和人生经历透视并提炼了沈的精神历程,对前一时期的争鸣做出了总结,有关“桃源”的争鸣到此一锤定音,研究者不再纠缠在真假的圈子里,转而阐释、发掘桃源的意义和内涵。

“牧歌”作为“桃源”的孪生姊妹,在《边城》70 年的接受史中,牧歌也经历了一个肯定———否定———肯定的循环过程。

汪曾祺认为《边城》(和沈先生的其他作品) 不是牧歌,不是挽歌,而是希望之歌[15 ] 。

也是二元对立的一贯思维,忽视了作品的模糊性和多义性。

刘洪涛认为《边城》作为中国现代文学牧歌传统中的顶峰之作,它巩固、发展和深化了乡土抒情模式。

”“牧歌代表着对乡土和家园的守望;由于中国作为后发国家的特性,在优秀的作家那里,这种乡土抒情模式也蕴涵了对民族身份的追寻,对民族形象的诗性想象。

”[16 ] 刘文延续并拓展了对桃源牧歌的内涵阐释。

后来者沿着文化和文明批判的思路,继续阐释“湘西世界”的意义。

如有论者认为:“沈从文试图用体现了中国人天人合一的社会理想的‘湘西世界’来抵御现代物质文明对人的生命异化和人性扭曲。

”[17 ] 也有论者仍从文本出发探寻《边城》受喜爱的原因:“《边城》受到世界读者的喜爱,在于它所展现的东方神韵及所具有的人类普遍性价值。

”[18 ]我们认为,湘西世界的研究也应重视读者的地位及作用。

三、《边城》改编与“桃源”情结“湘西世界”的接受自然还应包括除文学研究者之外的普通读者的认识、反应和理解,这是一个更广大的读者群;随着《边城》被改编成电影和舞剧,接受主体扩大为观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