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边城》看沈从文笔下的湘西之美

合集下载

从《边城》看沈从文的“湘西世界” 沈从文笔下的湘西世界

从《边城》看沈从文的“湘西世界” 沈从文笔下的湘西世界

从《边城》看沈从文的“湘西世界” 沈从文笔下的湘西世界沈从文是现代作家中成书最多的一位,特殊的身世经历赋予他独特的文学气质,他用优美古朴而又略带忧伤苍凉的笔调,倾诉着一个个普通平凡的小故事,构建成他独特的湘西世界,而《边城》正是这个世界的核心之作。

本文将通过对《边城》的解读来探讨沈从文小说世界里那种行将凋零的爱与美1边城一片爱与美的世界地处湘川黔交界处的边城茶峒,山清水秀,风光怡人。

《边城》以白塔下,一个老人,一个女孩子,一只黄狗相依为命为基本素材,叙述了这样一个故事:端午节的龙舟赛上,翠翠与外公走散,巧遇当地船总顺顺的儿子傩送,傩送派人送翠翠回家,他青春活泼心地善良,给情窦初开的翠翠平添了一件无法言明的心事,朦胧中有着爱的追求与梦想。

然而傩送的大哥天保也同时爱上了美丽纯情的翠翠,二兄弟按当时风俗相约唱山歌比赛定夺。

后天保为成全弟弟,乘船离家不幸遇难;傩送则悲痛难耐,驾舟出走。

外公因为翠翠的未来心力交瘁,在暴风雨之夜盍然长逝,留下了孤独的翠翠一人,在白塔下静静守候着她的心上人。

那个用歌声把灵魂轻轻浮起的年青人,还不曾回到茶峒来,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

作者以纯净的笔触谱写出一首爱与美之歌。

湘西淳厚朴实的人情世态,健美古朴的风俗习惯,新奇幽雅的山光水色,情调爽朗明快,色彩绚丽清新,是一幅优美别致的风土人情画卷。

而青年男女的情爱,父子祖孙间的亲爱,人民相互之间的友爱,以及自然万物之爱与湘西之美糅合在一起,了无痕迹地融人了全部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之中。

沈从文在谈及《边城》时说:我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的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

我主意不在领导读者去桃源旅行,却想借重桃源上行七百里路酉水流域一个小城小市中几个愚夫俗子,被一件普通人事牵连在一处时,各人应有的一分哀乐,为人类‘爱’字作一度恰如其分的说明。

从《边城》看沈从文小说的文化内蕴

从《边城》看沈从文小说的文化内蕴

从《边城》看沈从文小説的文化内蕴【正文】沈从文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特立独行、别具个性的日益引人注目的小说大师,他终生为之构筑的“湘西世界”以其不可抗拒的艺术魅力和文化底蕴散发出浑厚自然的审美价值。

他的作品虽然很少描写惊心动魄的社会巨变和激烈复杂的矛盾冲突,但却因风格的深远自然、清灵纯朴、和谐隽永而编织出一幅“乡村中国”的美的图画。

一、美轮美奂的湘西之景回归于自然、融合于自然,是老子人生最高境界。

沈从文正是本着这种古老的文化情绪走向文学创作的殿堂,他自称“乡下人”,出生于湘西黔北、川东交界的山区凤凰县,是苗族、土家族、汉族杂处的地方;他的血管里流着苗族“健康的血液”,家庭出身世代行伍,他也在湘西的土著部队当了7年兵,在长达千里的沅水流域,度过了“不易设想的痛苦怕人生活,也因之认识了旧中国一小角隅好坏人事”。

并把“这一小角隅好坏人事”以艺术的灵光之笔带给无数的读者。

他凭着爱和同情去看自己的乡土、亲人、士兵、农妇、水手、和勤劳的少女。

他迷恋故乡的河流山川、风土人情,尤其是跑到北京之后对现代文明下都市社会里人性之恶的厌弃,希望返归于湘西乡人淳朴率真的善美人性。

因此在他的作品中,对湘西的描写几乎是田园牧歌式的,体现了生命与自然合一的精神境界。

沈从文的小说,触目皆是湘西的山光水色、花草树木,美丽的大自然造就了这里的恬静、和谐民风与古朴、淳厚的民情。

凡读过沈从文作品的人无不被他那情致缠绵的乡土之爱所陶醉,使这里的芸芸众生可爱又可悯。

《边城》中傍山依水的“茶峒”小山城里,人与自然息息相通,老船夫、翠翠与黄狗、渡船相依为命。

主人公翠翠是生于这个青山绿水怀抱中的“孤雏”,“在风日里长养着,把皮肤晒得黑黑的,……一对眸子清明如水晶,自然既长养她且教育她。

为人天真活泼,处处俨然一只小兽物。

人又那么乖,和山头黄麂一样,从不想到残忍的事情,从不发愁,从不动气。

”翠翠是沈从文刻画的一个纯善少女的典型,是自然化的人的代表。

另一方面,茶峒小镇善良诚挚的平民百姓及古朴原始的人性描写,构成了一个令人神往的人间佳境,这里的人没有狡诈与欺瞒,没有敌意,表现出平等互爱的人伦关系及重信守约的人际关系。

湘西之美看《边城》

湘西之美看《边城》

湘西之美看《边城》摘要:《边城》选自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的第一单元,是现代小说家、散文家沈从文先生于1931年完成的,这也是他的代表作。

在这篇小说中,作者极力描绘了一个世外桃源——湘西,但是不同于陶渊明笔下世外桃源的那般神秘,这篇小说融入了一些自然人性,风景的美好、人性的淳朴让文章更加贴合实际,同时也引发了更多读者的共鸣,奠定了其在文学界的地位。

关键词:《边城》;沈从文;湘西;人性;自然《边城》是沈从文先生的巅峰代表作,这篇小说结合散文的形式为读者呈现了美好的湘西,将湘西的自然美、风物美和人性美表达得淋漓尽致,令人向往。

下面本文将通过浅析《边城》去看沈从文笔下的美好江西。

一、“湘西世界”与“都市生活”比较沈从文对于乡村一直都有一种近乎亲情的情愫,或许是与他步入城市后的坎坷遭遇有关,在他脱离乡村后依旧以“乡下人”自居,他用乡下人的淳朴与城市人抗衡。

在《边城》中,描绘的就是乡下姑娘翠翠和船总儿子傩送的故事,里面有知足常乐、慈善的老船夫,有纯洁热情、质朴的翠翠,以及慷慨大方、热心的船总顺顺……除此之外还有很多,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淳朴自然。

这里只有人性的美好。

而与此相对的是沈从文的另外两部小说《八骏图》和《绅士的太太》,都是以城市为背景的,描绘了“上层人士”的虚伪、无聊以及“上等家庭”中的尔虞我诈,极力描写了人性的残缺。

沈从文先生非常提倡两性之爱,这是他表现自然和谐的一个手法,其在构建湘西世界的许多作品中,都对不受虚假道德及清规戒律束缚的两性关系进行了肯定。

比如《边城》中,他对妓女形象也进行了一定的描述。

自古以来,妓女都是社会的低等人,在封建王朝,这类人甚至不能称之为“人”,而是一个物件,可以任人生杀予夺,认为这类人满心都是利益,没有任何情理存在。

但是在《边城》一文中,沈从文先生给予了她们足够的尊重,将人性的真善美发挥到极致。

妓女对于身体交易和爱情有着不可逾越的原则,她们重义轻利,守信自约。

相反在以城市为背景的《八骏图》中,极力讽刺了那些“知识分子”虚伪、龌龊的形态。

以边城为例,论沈从文小说中的湘西世界

以边城为例,论沈从文小说中的湘西世界

以边城为例,论沈从文小说中的湘西世界沈从文作品《边城》讲述了几个人旅行在湘西地区的故事,通过他们的旅行经历,展现了湘西的世界。

沈从文将湘西的景色、民谣、历史文化以细腻的笔触,完美地再现出来,营造丰富多彩的湘西世界。

沈从文在小说《边城》中展现了湘西所特有的气候状况。

他描写了湘西乡村时雨时甚,湿清蒸腾的景象:“雨水跳跃,光滑如银,像一只把满满的草碗打翻了一般。

”“雨有歇息,又有重启,淭滚滚,栗栗而至。

”他还描写了湘西那凉爽曲折、空旷明亮的景色:“地面高低的峻峰,一成不变,见着没有鸟儿叫,也没有什么树木摆弄,荒僻漆黑……”这些描写,淋漓尽致地勾勒出湘西的高原气候,也展现了湘西乡村恬静而特有的自然风光。

沈从文在小说《边城》中还给湘西世界带来了民情与文化,他写到:“行人隔着相隔的竹林,偶尔可以听见一窝湍急的距声,大概就是山里的红木簪中穿出声来的……”他还描写了百姓们使用破旧的火把,在深夜里进行勤劳力行活动;他还写到了山里人们欢唱的民谣:“只见他们吟咏起歌,诗意绕指柔,溢满嘹亮歌声,那时歌里歌外,昏暗夜空,满是凄凉滋味。

”这些描写勾勒出湘西世界温暖老实的民间文化。

小说《边城》中,沈从文还把湘西的历史人文一一细致而丰富的绘制出来:他把湘西的知青们在社会里的表现凸显出来,就像小说中的柯小畅、山花放纵自由;他还写到了湘西古老的革命传统,以及小伙伴们的友情,满怀敬畏的爱国精神;他还将湘西受破坏的道德和优质的人文素养生动的表达出来。

以上各方面的细致描写,形成了湘西充满历史文化底蕴的独特世界。

总之,沈从文在《边城》一书中,细腻而生动地描写出了湘西的世界。

从气候、文化、历史等方面来看,他勾勒出湘西乡村平和而又深深扎根在湘西土地之上的气息,更深刻地展现了湘西人淳朴而生机勃勃的特点。

从《边城》看沈从文的“湘西世界”

从《边城》看沈从文的“湘西世界”

从《边城》看沈从文的“湘西世界”沈从文是现代作家中成书最多的一位,特殊的身世经历赋予他独特的文学气质,而《边城》正是他构架的这个世界的核心之作。

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从《边城》看沈从文的“湘西世界”。

希望大家喜欢。

从《边城》看沈从文的“湘西世界”1 边城——一片爱与美的世界地处湘川黔交界处的“边城”——茶峒,山清水秀,风光怡人。

《边城》以白塔下,“一个老人,一个女孩子,一只黄狗”相依为命为基本素材,叙述了这样一个故事:端午节的龙舟赛上,翠翠与外公走散,巧遇当地船总顺顺的儿子傩送,傩送派人送翠翠回家,他青春活泼心地善良,给情窦初开的翠翠平添了一件无法言明的心事,朦胧中有着爱的追求与梦想。

然而傩送的大哥天保也同时爱上了美丽纯情的翠翠,二兄弟按当时风俗相约唱山歌比赛定夺。

后天保为成全弟弟,乘船离家不幸遇难;傩送则悲痛难耐,驾舟出走。

外公因为翠翠的未来心力交瘁,在暴风雨之夜盍然长逝,留下了孤独的翠翠一人,在白塔下静静守候着她的心上人。

那个用歌声把灵魂轻轻浮起的年青人,还不曾回到茶峒来,“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

作者以纯净的笔触谱写出一首爱与美之歌。

湘西淳厚朴实的人情世态,健美古朴的风俗习惯,新奇幽雅的山光水色,情调爽朗明快,色彩绚丽清新,是一幅优美别致的风土人情画卷。

而青年男女的情爱,父子祖孙间的亲爱,人民相互之间的友爱,以及自然万物之爱与湘西之美糅合在一起,了无痕迹地融人了全部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之中。

沈从文在谈及《边城》时说:“我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的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

我主意不在领导读者去桃源旅行,却想借重桃源上行七百里路酉水流域一个小城小市中几个愚夫俗子,被一件普通人事牵连在一处时,各人应有的一分哀乐,为人类‘爱’字作一度恰如其分的说明。

”[1](p45)在边城澈纯明净的风俗画卷中,作者把自己的希冀与追求投射在众多淳朴美好的人物身上,潜心营造出一片爱与美的世界。

从《边城》到《长河》观沈从文笔下“湘西”变化

从《边城》到《长河》观沈从文笔下“湘西”变化

8从《边城》到《长河》观沈从文笔下“湘西”变化安艳宁冀州区第一中学摘要:沈从文是二十世纪现代文学史上乡土小说的代表作家。

他以自己的故乡湘西为原型,书写属于自己心中的“桃花源”。

在他的两部作品——《边城》和《长河》中,他通过人物形象的变化、人际关系的变革以及风俗习惯的更迭等方面来阐述了他笔下的“湘西”变化,通过这些变化,可以发现以湘西为代表的农村文明与城市文明的冲击与碰撞。

关键词:《边城》;《长河》;沈从文;“湘西”变化1前言沈从文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独树一帜的大作家,是朴野之美的发现者,他用独特的牧歌式文体,描绘了一幅幅自然美和人性美紧密结合的生活画卷。

《边城》是一首浪漫主义的牧歌,同时也是对自己心中“桃花源”消失的一首挽歌。

因此在这部小说中,作者倾注了“爱”与“美”,在描述湘西特有的风土人情下,极力展现人性的善良美好。

如果说《边城》是“纯粹的诗,与生活不相粘附的诗”[1],那么《长河》就是湘西的现实写照。

《长河》是沈从文第二次回湘西时所创,它详细地记录了当时湘西的变化。

但无论是《边城》湘西的“常”亦或是《长河》湘西的“变”[2],本质上都是沈从文对自然人性美执着的追求[3],这对于当下身处都市文明中的人们具有一定的启发借鉴意义。

2人物形象沈从文笔下的边城像一幅徐徐展开的水墨画卷,山水间、渡船上,一个个小人物跃然纸上。

《边城》中的湘西自成一个世界,尚未受到外来文化的冲击,湘西人自有的一套价值观念支撑着湘西世界的运行。

在这部小说人物塑造中,作者塑造了一群至善至美的小人物,如天真善良的翠翠、淳朴厚道的爷爷、豪爽大方的天保、勇敢正直的傩送、洒脱仗义的顺顺,在他们身上可以看到湘西人的信仰与自然赋予他们的勤劳善良。

其中少女翠翠是作者倾注了“爱”与“美”的理想艺术形象。

“翠翠在风日里长养着……自然既长养她且教育她,为人天真活泼,处处俨然一只小兽物。

”[4]翠翠是自然的产物,成长在青山绿水之间的翠翠身上散发着来自山林的活泼与灵动,如山头小鹿一样,单纯善良。

论沈从文笔下湘西世界中少女形象之美

论沈从文笔下湘西世界中少女形象之美

论沈从文笔下湘西世界中少女形象之美沈从文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备受推崇的作家之一,他以其深邃的湘西笔墨闻名于世。

在他的作品中,湘西少女形象是深受关注的一个重要角色,她们在沈从文笔下展现出了独特的美丽与灵动。

湘西少女形象的美,不仅来自于她们外在的容颜,更是源于她们内心世界的深刻韵味。

本文将从沈从文作品中湘西少女形象的塑造、形象的美与灵魂的美两个方面进行探讨,探寻沈从文笔下湘西世界中少女形象之美的精髓。

一、湘西少女形象的塑造在沈从文的小说中,湘西少女的形象经常被描绘成有一种特有的美丽,这种美丽常常与湘西的山水风景相互辉映。

在《边城》中,佳期事已遥,孤房梦相随,春临深巷静人静,绿水同天流。

这是对湘西少女黑妹的诗意描绘,用简练的语言勾勒出了湘西少女的清丽和柔美。

在《湘行散记》中,沈从文则以更加细腻而深刻的笔触描绘了湘西少女的形象。

他写道:“不但长的标致高雅,腰苗窈窕,手脚细长,而且大都性情特别柔顺,善解人意。

”这种描述中所流露出的情感,无疑给人一种湘西少女柔美和清丽的印象。

二、形象的美与灵魂的美在沈从文笔下,湘西少女的美丽不仅仅是形象上的,更是一种内心的灵魂美。

她们的眼中有山水,心中有乡愁,她们的内心是如此的深邃和丰富。

在《边城》中,漫山遍野的茶树丛中,有许多少女,她们那双闪烁着灵动智慧的眼睛,给整个山村带来了一种独特的生机和活力。

湘西少女的灵魂美还体现在她们的聪慧与独立上。

在沈从文的作品中,湘西少女常常展现出超越了时代的智慧和思想,她们不仅仅是淳朴的山里人,而是有着独立思考能力和自主意识的女性形象。

湘西少女的美丽还体现在她们对生活的热爱和对家乡的情感。

她们热爱着山水之间的美景,热爱着家乡的土地,这种深厚的情感也成就了她们内心世界的美丽。

在《边城》中,锦绣边城的景色和湘西少女的形象浑然一体,体现出了一种无法言喻的生命力和活力。

三、结语沈从文笔下的湘西世界中的少女形象,不仅仅是一种形象的美,更是一种内心的灵魂美。

解读《边城》——我看沈从文的湘西情结

解读《边城》——我看沈从文的湘西情结

解读《边城》——我看沈从文的湘西情结解读《边城》——我看沈从文的湘西情结摘要:《边城》展示给读者的是湘西世界和谐的生命形态,是沈从文的代表作。

《边城》发表于1934年,小说描写了山城茶峒码头团总的两个儿子天保和傩送与摆渡人的外孙女翠翠的曲折爱情。

湘西,绿水,河边的老艄公,16岁的翠翠,江流木排上的天保,龙舟中生龙活虎的傩送……《边城》中的一切都是那样纯洁自然,展现出一个诗意的自然环境与人类社会。

读过《边城》,最令人难忘的是沈从文渗透在文章字里行间的**情结,这种情结的生成与他的生长生存环境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我们姑且透过小小的《边城》窥探沈从文浓郁的**情结。

关键词:沈从文**世界**情结柔情乡下人自卑热情坚守人性价值实现期待应该成认,上个世纪30年代的沈从文是独立的,独步的。

他所构筑的**世界在过去,现在和未来的历史长河中,在乡村和城市的比照空间里,建构了一个以伦理道德的视角表现人性之“常”的独立艺术世界,从而彰显了他人难以替代的独特性,使中国现代文学的交响曲中唱出了独特的声音。

沈从文用他那“乡下人”的打算,既远离党派政治的视角攻击农村的调敞和都市的罪恶,又抛却现代商业文化的触角来开掘物质的进步和道德的颓坏。

他游荡于左翼和海派文学之外,撷取地域的,民族文化历史态度,由城乡对峙的整体结构来批判现代文明在其间进入中国的初始阶段所显露的全部陋处。

这一切,都决定了沈从文所精心构筑的**世界必然疏政治而亲人性,必然从伦理道德的角度去审视和剖析人生。

事实上,我们很容易发现,沈从文在他的作品中对于**世界的照顾,从来都是不遗余力的,也是相当成功的,这种**清结是他无法也不愿舍弃的。

但同时,在某种程度上说,沈从文对于**世界的这种过分依赖,确实又构成了他致命的弱点,就像后天再怎么努力也无法弥补先天的缺乏一样,一方面是他引以为豪的**世界,一方面是他无法融入的都市生活,两者像世界包括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以及二者的融合,作家本身包括他〔她〕的缺点势必也构建于文学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边城》看沈从文笔下的湘西之美
杨如虎
内容摘要:沈从文对“人与自然契合”的湘西世界的自然美、风物美和人性美进行了热情洋溢的歌颂,极力追求一种古朴宁静的乡村文化景观。

他在作品中构筑的那个的“湘西世界”,触及了中华民族文化心理结构中积淀的“天人合一”的理想社会的原型,满足了时代补偿性调节的需要,因此震撼了人们的灵魂,使其作品获得了不朽的艺术魅力。

然而,湘西世界究竟是怎样的?确实有那么美吗?或许,作者把这里写的如此之美,如此和平,正是想要反衬出湘西的不和平。

关键词:沈从文;湘西世界;人性;自然
在沈从文笔下,湘西是一个独特、多姿多彩的理想世界,在某种程度上,寄托了他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甚至有学者说沈从文的主要文学贡献是用小说、散文建造起他特异的‘湘西世界’”。

[1]他在古老的生活节奏和情调中,塑造了一系列不带社会阶级烙印的自然人,讴歌人生的自然性,自由性以及自得其乐的人生境界,沈从文力图表现一种本于自然、回归自然、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审美理想。

这些都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进一步分析。

一、《边城》中淳朴的人性之美
说起《边城》,老船夫、翠翠、天保、傩送……一连窜的名字在我的脑海中泛起涟漪。

很平凡的一些人,很平常的一些事,却勾勒出了理想中湘西之美的美好蓝图。

老船夫世故如松,刚强如石,人生沧桑,生活磨难并不曾损蚀他们的淳朴,那么忠厚善良,慈爱可亲是我们古老民族传统美德的集中体现。

沈从文把人性的“爱”与“美”体现在了这个饱经风霜的老人身上,他在沈从文笔下是“善”的化身。

老船夫是边城世界里的公仆,五十年如一日,在溪水中为来来往往的客人摆渡,渡头属公家所有,过渡的人本不必出钱。

但辛苦了这老人,心中总是不安,临下船时总要抓一把铜钱掷在船板上,留给祖孙俩零用。

老船夫则是坚决不允,依然塞到那人手里。

有时却实在情不过,便用这钱买来茶叶和草烟,为往来过客义务烧茶、递烟,招待他们。

有时他在渡口遇到熟人,常常直接请到家中喝酒,有时去城里,别人想尝他的酒,他就把酒葫芦递上让人家痛痛快快喝个够。

因此,他颇受众乡亲的尊重,他“一到河街上,且一定有许多铺子上商人送他一些粽子与其他一些东西,作为对这个忠于职守的划船人的一点‘敬意’”。

[2]老船夫质朴憨厚、侠义心肠、慷慨大方、善待乡亲。

“从不思索自己自己职务对于本人的意义”,[3]只是把渡船看成是自己的天职,任劳任怨。

“静静地,很忠实的在那里活下去。

”[4]
老人死后,令人感动的是曾对老人因误会而略有怨气的船总顺顺竟能捐弃前嫌帮助料理老人的后事,还派杨马兵照顾翠翠以后的生活。

小说中的人物从老船夫到船总
顺顺,从翠翠到傩送兄弟,从杨马兵到其他人,都能互相关心、真诚相待,彼此间的感情如一泓清泉,清澈见底。

“虽然也同样有人事上的得失,……然而从整个说来,这些人生活都仿佛同‘自然’已相融合,很从容的在那里尽其性命之理,与其他无生命物质一样,惟在日月升降寒暑交替中放射,分解。

”[5]在这里,人与自然交汇融合,相得益彰。

这种如诗如画,天人合一的理想境界让人仿佛进入了“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的桃花源。

二、晶莹剔透的“爱”
我生活在一个越来越现实的世界,喧闹、烦躁充满了我的生活。

我希望我的生活如湖面一样平静,我的爱情中可以没钱、没车,甚至于没房……,但不能没有一种力争上游的勇气。

这一切的一切,不知在将来的生活中能否实现,但“翠翠”得到了不计名利的“爱”,我有些歆羡。

翠翠是《边城》中最主要的人物形象。

沈从文在《老伴》、《水云》等文章中说过,翠翠是由“绒线铺小女孩”、青岛崂山的“一个乡村女子”以及“身边新妇”三个原型“合成”的,是经过作者乡恋情结与怀旧思想孕育起来的一个血肉丰满的人物形象。

①翠翠,和沈从文其它小说中所写的小女人,如《三三》里的三三、《长河》中的夭夭都是作者的理想化身:恬静、温柔、忠贞、清纯,从外表到内心似乎都很完美。

围绕翠翠描述的宁静自足的生活,淳厚的人情美、人性美,人心向善,正直、朴素,信仰简单而执着的地方民族性格,加上乡村风俗的自然美的渲染。

由此,寄托出了作者心向往之的那块人类童年的湘西神土。

翠翠,是沈从文构思中的一个“理想人物”,是他崇拜的爱神与美神。

翠翠的父亲和母亲把她带进这个世界后相继死去。

从此,她便是爱的天使、爱的精灵。

“翠翠在风日里长养着,把皮肤变得黑黑的,触目为青山绿水,一对眸子清明如水晶。

”[6]这就映射出了翠翠以后的生活。

翠翠与爷爷相依为命,除此之外,天保、傩送是她所接触过的不多的男性。

当二老请他去家里做客时,她说“我陪我爷爷”,爷爷去她就去,她是那么的羞涩,不敢直接面对爱的来临。

或许,她并不知道这就是“爱”。

然而,当翠翠被乡绅女孩叫去坐自己旁边时,她便去了,并没有多想,和那女孩坐一起,只是心中老不自在,只想借故跑去。

翠翠并没有想到自己和乡绅女孩坐在一起是否合适,也不知道这个乡绅女孩是来“看”傩送的。

见了落水的傩送也不知道该说什么,相互看了一下,就离开了。

就这样一个纯洁的女孩对傩送这样一个熟悉而又陌生的男性萌生了爱意,就任由自己的心思,爱上了当地掌水码头团总的二儿子傩送,并没有觉得自己的地位低下,甚至在听到了团总想要与有碾房陪嫁的人家打亲家的话之后,丝毫没有将这个消息与自己的婚事联系在一起,在她的天真纯洁的心灵,似乎根本就不存在"门当户对"这种封建婚姻的概念,因此,在作者眼中,她的爱是超越一切世俗利害关系的最为高尚也最富有诗意的爱。

同样高尚的是团总的两个儿子,大老天保和二老傩送同时都爱上翠翠,
但他们并没有自相残杀,当天保知道翠翠爱上了自己的弟弟后,便主动退出了竞争。

现实生活中是否也有这样的爱情?我们不得而知。

或许,是一直生活在一个所谓的“象牙塔”中,对生活总是充满着一些可望而不可即的期许……
三、“说不出的和谐,说不尽的美”②
“山头一抹淡淡的午后阳光感动我,水底各色圆如棋子的石头也感动我。

我心中似乎毫无渣滓,透明烛照,对万汇百物,对拉船人与小小船只,一切都那么爱着,十分温暖的爱着!我的感情早已融入这第二故乡一切光景声色里了。

”[7]桃花源是陶渊明心中的理想国,而湘西是沈从文想要表现的理想世界——那里的人淳朴、善良,如沈从文所说:“我只想造希腊小庙”,[8]“这神庙供奉的是人性”;[9]那里的山岭脉络蜿蜒各处走去,江河曲曲折折流向远方。

湘西的人和自然是和谐的,有着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的人生形式。

[10]“时时刻刻为人生现象,自然现象所神往倾心。

”[11]
我喜欢山,喜欢水,喜欢不同的民族……而湘西恰恰就是这样一个地方。

走在湘西青石板铺成的小路上,一排排整齐的房屋,白色的墙,黑色的屋顶,远远地看起来,如同镶嵌在巍峨的山上。

一直以来,沈从文都称自己是“乡下人”,正是这样,沈从文对故乡有着特殊的感情。

在他看来,故乡的一切都是美的、有生命的,充满了勃勃的生机。

天是湛蓝湛蓝的,森林是翠绿翠绿的,溪水也清澈见底,连鸟鸣都如同歌声般动听,夕阳下的渡口更是不能用文字就可以把美传递出来……这一切都如同桃花源一样让人向往,作者是如此爱着这片土地。

所以,沈从文把他对故乡的爱写入了他的小说,给他的小说注入了生命的活力。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类滥砍滥伐,随便开荒,大片的森林不断消失,自然不再如人间仙境,鸟语花香也即将成为传说……曾经的风光旖旎一去不复返。

当大家明白地球的“肺”在缩小的时候,自然已经与我们同相反的方向行走,似乎离我们愈来愈远,而沈从文先生不仅自己欣赏了故乡的美,他把都市人想不到的风景,或只能在图片、电视、电脑上看到的美景用优美的文字留给了后来的人。

湘西属于苗族的聚居区,风俗习惯与众不同,不同的风俗描写让人又不一样的感觉。

作为文化的一部分,如“赶尸”、“踩月亮”、端午节的“赛龙舟”,如果我们不去那里,这些都是我们不曾感受过的,很有地方特色。

在《边城》中沈从文对端午节的“赛龙舟”、“抓鸭子”进行了一番描写,这就进一步从侧面表现了湘西人的朴实、憨厚。

提到翠翠,我们总是有说不尽的赞美,她不仅是沈从文心中的理想人物,她更多的衬托出了现代社会爱情中的清纯、恬静、忠贞等一些本属于女生特有的品质的缺失。

不管是人还是物,一经社会的润色,他就会或多或少失去原有的美,留下一些遗憾。

《边城》并没有给我们描述湘西有多美,可是,它通过表现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为我们展现了一个理想的世界。

沈从文把湘西描写的这么美,这么
和平,正是因为它不和平,但是它美,美得犹如一块玉,完美无缺,毫无瑕疵,用周敦颐的话说就是: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③然而,再完美的东西总会有消逝的那一天。

于是,沈从文用他的笔为我们记录了这块“玉”最精彩的一刻,即使有一天它不存在了,后来的人也会在史册中感受一下《边城》那最美的一瞬,让人回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