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山伯与祝英台

合集下载

风云人物-祝英台和梁山伯的故事是真的吗?祝英台结局真的殉情了吗?

风云人物-祝英台和梁山伯的故事是真的吗?祝英台结局真的殉情了吗?

风云人物-祝英台和梁山伯的故事是真的吗?祝英台结局真的殉情了吗?《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故事可谓是家喻户晓,祝英台女扮男装去学院读书,与同学梁山伯相爱,可是祝英台最后却被家里人许配给了马家。

梁山伯闻之忧伤,得急病而死,祝英台则在祭拜梁山伯的时候,跳进了梁山伯的坟墓殉情,传说二人化作了蝴蝶。

西方将《梁山伯与祝英台》称为东方的《罗密欧与朱丽叶》,都是经典中的经典。

但是,梁山伯和祝英台的故事只是民间传说,历史上真有其人其事吗?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故事背景是在晋朝时期,祝英台的祖上两代都是朝廷将领,他们曾追随祖逖、陶侃、桓温等大将军北伐,立下了很多军功。

祝英台从小就听长辈们讲述各种传奇征战故事,所以立志要做一位巾帼英雄,而不是柔弱的大家闺秀。

十四岁时,祝英台央求父母送她入学读书,以弥补她身为女子而不能上阵杀敌的遗憾,父母拗不过她,只好将她女扮男装送进了书院。

在书院里,祝英台认识了梁山伯,二人志趣相投,便结为了异姓兄弟。

后来,祝英台对梁山伯日久生情,但是又不敢告诉梁山伯她的女儿身份,结果直到三年之后毕业了,祝英台回到家,梁山伯才知道她居然是个女的,这才情窦初开。

可惜,梁山伯开窍开得太晚了,因为祝英台回家以后就被父母许配给了有钱有势的马家。

等梁山伯急急忙忙赶到祝家时,祝家与马家婚约已成。

祝家和马家都是体面人家,悔婚这是不可能的,两家都丢不起这个脸。

最后,祝英台只好想出了一个拖延战术,她让梁山伯考取功名,等梁山伯有了功名,就可以以官威压一压这门婚事了。

梁山伯有了动力,一下子就考中了功名,可是还没等到他向祝英台提亲,他就病逝了。

此时的祝英台已经拖到了二十岁,她被家人催婚,听闻梁山伯去世的消息,她才万念俱灰的答应了嫁到马家。

在成亲的路上,经过梁山伯的坟墓时,祝英台前去祭拜,结果众人只看到一阵大风,然后坟墓打开了一个缺口,祝英台纵身一跃就跳了进去。

等大家回过神来,梁山伯的坟墓已经恢复原状,只是祝英台从此消失了。

人们都说,祝英台为了梁山伯殉情,他们俩变成了蝴蝶。

梁山伯和祝英台的故事

梁山伯和祝英台的故事

梁山伯和祝英台的故事
梁山伯和祝英台,是中国古代四大爱情传说之一,也是《梁祝》这部脍炙人口
的爱情传奇故事的主人公。

他们的爱情故事被后人传颂不衰,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梁山伯,是梁山县的县令之子,家境殷实,聪明伶俐。

祝英台,是祝家的千金
小姐,聪慧美丽,才情出众。

两人在祝英台的七岁生日上相识,梁山伯为了能够见到祝英台,便在祝家当了家庭教师。

他们在相处中互生情愫,彼此深深地爱上了对方。

然而,命运多舛,梁山伯被父亲迫于政治原因送往远方读书,与祝英台渐行渐远。

梁山伯在外求学期间,祝英台被迫订婚,两人的爱情遭到了无情的打击。

梁山伯得知此事后,伤心欲绝,决定回家与祝英台私奔。

然而,事与愿违,梁山伯的计划被祝英台的父母发现,祝英台被软禁在家中,无法与梁山伯相见。

梁山伯和祝英台的爱情遭到了家庭、社会的阻挠,最终导致了他们的悲惨命运。

祝英台被迫嫁给了他人,而梁山伯也在思念祝英台的日子里患病而亡。

他们的爱情故事以悲剧收场,但他们的爱情却在后世流传不衰。

梁山伯和祝英台的故事,不仅仅是一段动人的爱情传说,更是中国传统文化中
对爱情、命运、家族观念等多方面的思考和表达。

他们的爱情虽然悲剧收场,但却给后人留下了深刻的启示,爱情需要勇气和坚持,需要面对困难和阻碍,更需要珍惜眼前人,不留遗憾。

梁山伯和祝英台的故事,至今仍然感动着无数人的心灵,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
不朽的经典之作。

他们的爱情故事,不仅仅是一段历史,更是一种精神,一种对爱情、对人生的态度,永远流传下去。

梁山伯与祝英台原文言文注释

梁山伯与祝英台原文言文注释

梁山伯与祝英台原文言文注释1. 引言梁山伯与祝英台是中国古代四大爱情故事之一,也是中国文学中最为脍炙人口的爱情传说之一。

本文将对《梁山伯与祝英台》的原文进行注释和解读,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一经典之作。

2. 故事背景《梁山伯与祝英台》发生在中国古代,讲述了梁山伯和祝英台两位青年的爱情故事。

梁山伯出身贫寒,但才情出众;祝英台则出身富贵,美貌聪明。

两人在祝英台的丧父之后成为了表兄妹。

他们亦师亦友,情意深厚,慢慢地相互产生了爱意。

然而,由于社会地位和家族背景的差异,他们的爱情遭到了众人的反对。

3. 祝英台的美丽与才情祝英台是一个美丽而聪明的女子,她优雅高贵,有着上乘的文学天赋。

在故事中,她的美貌和聪慧被多次提及,赢得了梁山伯的赞美和爱慕。

祝英台的美丽和才情给整个故事增添了不少亮点,也是梁山伯无法抗拒的诱惑。

4. 梁山伯的才情和坚定梁山伯是一个贫穷但有着才华的青年,他对文学音乐有独特的鉴赏力。

他自幼学习文学,酷爱诗词歌赋,并向祝英台学习琴棋书画等技艺。

梁山伯对祝英台一往情深,无论是家族的反对还是社会的阻碍,他都没有放弃对祝英台的爱,表现出了他的坚定和勇气。

5. 社会地位与爱情的冲突梁山伯和祝英台的家族身份和社会地位的差异是这个爱情故事的主要冲突之一。

祝英台出身于富贵之家,而梁山伯只是一个贫穷的书生。

在古代中国社会,门第和家族背景是制约婚姻的重要因素,因此他们的爱情遭到了众人的反对和阻碍。

6. 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悲剧结局由于家族的压力和社会的阻碍,梁山伯和祝英台最终无法在一起,他们的爱情以悲剧收场。

祝英台被逼嫁给他人,而梁山伯无法忘怀她,最终病倒并去世。

在梁山伯临死前,他请求祝英台的丧父保佑他们能够在来世得到相聚。

7. 爱情的力量与社会的束缚《梁山伯与祝英台》通过悲剧的结局展示了爱情的力量和社会的束缚之间的冲突。

爱情可以使人勇敢奋斗,但在特定的社会背景下,它也可能变成一种奢望和无法实现的梦想。

在这个故事中,梁山伯和祝英台最终无法克服社会的压力,这也是对社会制度和家族观念的一种隐喻。

梁山伯与祝英台的原文故事

梁山伯与祝英台的原文故事

梁山伯与祝英台的原文故事
在春天,梁山伯告别父母,辞谢恩师,肩挑竹书箱,随带干粮,朝东沿江日夜兼程向四明山下鄮城赶路。

一天,梁山伯来到渡口,搭船渡江去鄮城。

在上船时,碰到一位书生模样男子,旁边还有一位挑书箱的书童。

同行三分亲,梁山伯上前询问:“请问公子尊姓大名,家居哪里,此行何处?”只见对方彬彬有礼答道:“鄙人姓祝,名英台,字信斋,祝家庄人。

此去四明鄮城从师求学。

”梁山伯一听,志同道合,十分高兴。

连忙通报自己姓名和住址。

并说:“你我两家只数山相隔,同属会稽郡,也算同乡,本人才疏学浅,请公子多多指教。

”英台忙说:“不必客气,不必客气。

”两人在船上滔滔不绝,叙谈得很投机。

又互通年龄,梁山伯16岁,长英台2岁,于是双方称兄道弟,好不亲热。

英台的书童银心为英台巧遇这样和气有礼的兄长感到十分高兴。

梁山伯与祝英台故事简介

梁山伯与祝英台故事简介

梁山伯与祝英台故事简介
1、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故事是中国四大民间传说之一,这是一个口头传承的传说故事,叙述祝英台女扮男装求学,结识同窗梁山伯,最终却无法结下姻缘的爱情悲剧。

2、在2003年将梁祝传说申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设立的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

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3、相传东晋时,浙江上虞祝家有一女祝英台,女扮男装到杭州游学,途中遇到会稽来的同学梁山伯,两人便相偕同行。

同窗三年,感情深厚,但梁山伯还是不知祝英台是女儿身。

后来祝英台中断学业返回家乡。

梁山伯到上虞拜访祝英台时,才知道三年同窗的好友竟是女红妆,欲向祝家提亲,此时祝英台已许配给马文才。

之后梁山伯在鄞当县令时,因过度郁闷而去世了,家人将其葬在马乡官路西沿。

祝英台出嫁时,经过梁山伯的坟墓,突然狂风大起,阻碍迎亲船队的前进,祝英台到梁山伯的墓前祭拜,梁山伯的坟墓塌陷裂开,祝英台跳入坟中,其后坟中出现一对彩蝶,双双飞去。

第 1 页共1 页。

梁山伯与祝英台原文与解析

梁山伯与祝英台原文与解析

梁山伯与祝英台原文与解析梁山伯与祝英台,中国文学经典之一,是一部描述梁山伯与祝英台之间的感人爱情故事的传统戏曲剧本。

本文将对梁山伯与祝英台的原文进行解析,重点探讨故事情节、角色塑造、象征意义以及艺术表现等方面。

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故事发生在中国古代的江南地区。

故事一开始便以梁山伯与祝英台童年时的相识为起点,两人相互爱慕,情意深厚。

然而,由于社会阶级和家庭背景的差异,他们的爱情遭到了各种阻碍和反对。

梁山伯被迫离开祝英台,寻找自己的前程,而祝英台则被迫嫁给了他人。

故事情节充满了悲剧性和反转。

梁山伯在外闯荡多年后,得知了祝英台已经出嫁的消息,心灰意冷,悲痛欲绝。

他最终回到故乡,与祝英台相见,但他们的相聚只是短暂的,因为祝英台已被丈夫发现了他们之间的感情。

为了追求真爱,梁山伯与祝英台决定双双殉情,以换取永远在一起的机会。

在梁山伯与祝英台的原文中,角色塑造也是一大亮点。

梁山伯被描绘成英勇善良、才华横溢的青年,他的人物特点体现了传统美德和儒家伦理观念。

祝英台则被塑造成聪明、坚强、独立的女性形象,她的形象展示了女性在爱情中坚持自我、勇敢追求真爱的特质。

此外,梁山伯与祝英台的原文中还蕴含着丰富的象征意义。

比如,他们的名字分别以山、台来命名,象征着他们分离时的巨大障碍和困境。

同时,他们殉情的决定也凸显了对真爱的坚守和追求的象征,表达了对爱情的超越和对真爱永恒的渴望。

在艺术表现方面,梁山伯与祝英台以传统戏曲的形式呈现,采用舞台表演、唱腔以及音乐伴奏等元素。

这种形式使得故事更加生动、感人,给观众带来了深刻的触动。

此外,剧中的唱词和对白也富有诗意,真实展现了角色的内心世界和情感纠葛。

综上所述,梁山伯与祝英台是一部感人至深的爱情故事,通过对故事情节、角色塑造、象征意义以及艺术表现的解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并欣赏这个经典作品。

它不仅展示了传统文化的魅力和智慧,也让我们思考了爱情、人性和命运等永恒的话题。

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故事传说

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故事传说

民间传说故事历史渊源Top 1关于梁祝传说,有众多权威专家学者考证历史上确实真实存在过,而且他们之间的爱情故事也是历史上确实发生过的真实事件,并有众多历史资料及文物古迹可供佐证。

1.梁祝传说产生于晋朝士族文化荟萃的大都会绍兴。

现存最早的文字材料是初唐梁载言所撰的《十道四蕃志》。

到了晚唐,张读所撰的《宣室志》作了文学性渲染,可见其大致轮廓:“英台,上虞祝氏女,伪为男游学,与会稽梁山伯者同肄业。

山伯,字处仁。

祝先归。

二年,山伯访友,方知其女子,怅然如有所失。

告其父母求聘,而祝已字马氏子矣。

山伯后为鄮县令,病死,葬鄮城西。

祝适马氏,舟过墓所,风涛不能进,问知山伯墓,祝登号恸,地忽逢裂陷,祝氏遂并葬焉。

晋丞相谢安奏表其墓曰义妇冢。

”Top 2.据山东省济宁市文物局副局长、济宁市梁祝研究会会长、著名的梁祝文化专家樊存常先生考证,梁山伯与祝英台包括马文才,历史上确有其人,他们之间的故事为历史真实事件,而且他们的籍地都在孔孟之乡。

马坡是祝、马的故里,在古邹邑西邻微山湖北岸,唐武德年间(公元618-626年)济宁市邹县(今邹城市)马坡,有梁祝合葬墓,并立有“梁山伯祝英台之墓”的石碑,元代济宁市梁祝读书处邹县峄山上有梁祝石像,陈云琴游峄山写有七绝《万寿宫梁祝像》云:“信是荣情两未终,闲花野草尽成空。

人心到此偏酸眼,小像一双万寿宫”,明朝皇帝钦差大臣、南京工部右侍郎、前督察院右副都御史崔文奎巡视济宁马坡时发现唐朝修建的老梁祝墓破旧不堪,奉旨重修梁祝墓,墓碑历经淤积长期深埋,2003年10月27日,山东省济宁市梁祝文化研究会和微山县人民政府,隆重举行了“重修梁山伯祝英台墓记碑”的复出仪式,这是全国现有九处梁祝墓中,唯一的一块墓碑,立碑人崔文奎身份为明朝皇帝钦差大臣、南京工部右侍郎、前督察院右副都御史,为中国历史上见证梁祝故里官方人物之中官位最高、职位最重、权威性最大的一位。

而且从碑文中反映出非常重要的一个事实是:从崔文奎向明朝皇帝“书以奏名”、而至得到当朝皇帝应允“奉敕”到“丁酉贡士前知都昌县事古邾赵廷麟撰;文林郎知邹县事古卫扬环书;亚圣五十七代世袭翰林院五经博士孟元额”。

【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故事】梁山伯与祝英台

【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故事】梁山伯与祝英台

【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故事】梁山伯与祝英台东晋永和九年三月。

一日,会稽郡上梁村的梁光汉,中年喜得贵子,格外器重,请来识字先生给儿子取名。

先生对梁光汉说:“为人处事要重仁义道德,孩子就取字‘处仁’,你身居山村,难得第一子,名叫‘山伯’吧。

”梁光汉夫妇对此十分满意。

山伯自小聪明超人。

到四五岁时,听大人讲故事,非但一遍能记住,而且还能原原本本传给邻里小孩听。

数数、算帐一清二楚。

上山砍柴,放羊喂鸡,勤快能干。

长到12岁时,一天,他看到几个富家子弟提着书箱去念书,小山伯很羡慕,他好奇地跟到读书处,在窗台上张望。

只见一位老先生摇头晃脑在教书,他觉得很新鲜,不知不觉地竟把先生念的和解释的东西一一记住了。

当先生抽查学生背诵时,有一位学生背不下去了,在窗外的梁山伯捂嘴一笑,忍不住接着背下去了。

先生一听外面有人接背课文,感到惊奇,出来一看,原来是位机灵秀气的孩子,十分讨人欢喜。

先生问:“孩子,你为什么不上学”山伯有礼貌地回答:“家里没有钱供我上学。

”先生有心栽培这个聪明的孩子,就叫山伯引路到家。

先生对梁光汉说:“我看这孩子聪明过人,将来必成大器。

人家孩子读书要交三石五斗米,你家孩子我粒米不收,书本文具由我资助。

”梁光汉一听,很是高兴,心里想,我家世代不识字,能在儿子一代读书识字,再好不过了,于是就答应了先生。

小山伯对先生感激不尽,向先生深深一鞠躬。

果然,山伯在学堂念书,四书五经,过目不忘;吟诗作文,出口成章。

入学三年,才华出众,年年第一,先生心里自然十分高兴,但是转念一想,这孩子在我地方已无书可读了,应为他的前程着想,不如送他到鄮城四明学馆名师处去深造。

出于爱才,先生说服山伯父母,倾囊相助一百二十两银子,作学费盘缠,并向名师修书一封,引荐梁山伯入学。

春上,梁山伯告别父母,辞谢恩师,肩挑竹书箱,随带干粮,朝东沿江日夜兼程向四明山下鄮城赶路。

日出而起,日落歇脚。

一日来到渡口,搭船渡江去鄮城。

上船时,碰到一位书生模样男子,旁边还有一位挑书箱的书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梁山伯与祝英台》是中国汉族民间四大爱情故事之一可谓中国家喻户晓,流传深远,被誉为爱情的千古绝唱。

动漫版的《梁祝》将这一部脍炙人口的小说用更现代,更通俗的表现形式,给我们上演了一场笑中有泪的爱情悲剧。

动漫版的《梁祝》根据中国民间爱情故事梁山伯与祝英台改编,由于对原故事改动较大,加大了马文才的戏份,加入了许多搞笑元素,电影的画面唯美华丽,色彩运用优美典雅。

电影中梁山伯与祝英台的造型分别参考了配音的萧亚轩和刘若英的造型。

马文才的造型中的大鼻子凸显了滑稽的感觉,以前马文才给人的形象就是一个坏人,但是本片中马文才滑稽的形象,语气和行为都走了搞笑路线,使人感觉上并没有那没坏。

无论是人物设定还是故事情节的发展上,运用夸张搞笑的手法借鉴了的外国因素迎合现代人的取向,但我觉得剧情改编还是有些诟病,古典题材的改编说容易也容易,说难也难,本片的原作改写号称是“主要情节遵循原作,加入一些时尚元素”,但既没学会徐克《小倩》和好莱坞《花木兰》中拿灵牌当手机、用熊猫送急件等情节在细节上的活泼创新,也没学会日式动画对主题的深入挖掘,空有一具新瓶装旧酒的躯壳,剧本却既无原作的含蓄优美,也无真正意义上的创新。

而在某些情节的铺设与安排上更是莫名其妙,从祝英台对着无人把守的大门又敲又打,到梁山泊没来由的一句又一句“我们不是约好了的吗”,再到马太守的突然“改邪归正”以及其后与他的角色身份严重不符的长篇说教,使人略感突兀。

但是在加入搞笑创新的方面上使人有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这方面值得肯定,可以给未来中国动画在传统文学的创新上作为一个示范。

要说整部片最使我感到的片段莫过于哭坟化蝶那一段了,影片最后,英台听闻梁山伯死讯内心哀痛不已,她穿戴成美丽的新嫁娘,偷偷离家来到了山伯的墓前。

就在此时,墓碑崩裂,山伯温柔微笑牵引着她,缓缓走入墓中,两人化成翩翩彩蝶,双双飞向天际……,二人始终对彼此忠贞不渝。

他们生前不能在一起,死后终化成彩蝶,飞入没有约束的天空,所经之处,花儿漫天开放…他来带她走了,一起走向那个没有家族利益,没有逼迫,没有分离,只有他们两个人的世界中去。

他们随着光一起进到了那个属于他们爱情的世界中去,幸福的生活。

这种悲剧式却带有一丝圆满的结局,远远比起那种大团圆式的结局给人更深刻的印象。

使我们知道人们失去了自己本来该拥有的自由,但是被封建制度的所束缚.所以作者不会让主人公复活,而是变成蝴蝶,蝴蝶是美丽的昆虫可以自由的飞在花丛那美丽的世界之中,人们是无法打扰他们那美丽的世界的.蝴蝶虽然生命短暂但是他幸福自由的生活让他足以忘记那烦恼的生活,开心的体会花粉的香味.。

反映了当时现实社会的残酷。

并通过梁山伯与祝英台那凄美的爱情故事说明更多的有情人不能够终成眷属。

表达了世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憧憬。

赞美了有情人的美好思想。

《梁祝》作为中国极具代表性古典民间的文学作品,,,它流传极其广泛,至今还在全国各地(包括少数民族地区)人民中间口头讲述,表现出顽强的艺术生命力。

作为民间的文学作品,民间故事是一种叙述的文学样式,在这个叙述的过程中表现出特有的民间文学特性:变异性、承传性以及深厚的民间文化内涵品质。

寓不变于万变,万变中有不变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故事在流传过程中得以不断丰富,影响甚大,被改编成各种文学艺术形式,成为其他文学艺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得益于民间文学的变异特性和承传性。

变异性是民间文学最生动、最突出的特性,民间文学之所以长盛不衰,其原因之一就是它具有变异性,变异性时民间文学在流传过程中的一个基本特征。

它指的是和作家的书面文学的稳定性相比。

民间文学在流传过程中,其内容和形式往往因时、因地而发生变化。

总之,民间文学的变异性使得梁祝这一故事在流传过程中经过长期的琢磨和淘汰,集中了千百万人的智慧、感情和长期积累起来的艺术技巧,使梁祝达到了一个较高的精美的艺术境界,但是变异本身存在着一系列不确定性,一个动人的故事或者民间文学作品要世代流传还有赖于民间文学的承传性。

尽管故事本身已为种种原因发生了形态上的变化,但总体上的故事脉络得到了承传,还有赖
于民众的共同审美意识、审美情趣,也就是一种群体性的审美活动。

可以说梁祝故事是全国人民的共同财富,是全国人民共同创造的。

各族各地的民众在传播梁祝故事的过程中都倾注了他们的情感,并且按照他们各自的文化心理和审美情趣对梁祝故事进行着加工改造。

悲剧。

作为民间文化的主要载体,梁祝故事并未违背这一基本的历史规律。

,民间文化中的悲剧和悲观是无缘的,它总是保持着理想主义的精神。

《梁祝》的理想,主要表现为“化蝶”。

“化蝶”是梁祝文化故事发展到成熟、完美阶段而出现的点睛之笔。

它不是天真文人的浪漫幻想,它是千百年来广大民众对两性关系的深邃体悟和求索的诗意表达。

爱情被毁灭了,但爱情的火种是扑不灭的。

《梁祝》作为一个经典,流传到现在有很多种版本,各种题材的影视作品,音乐作品,戏剧作品不胜枚举。

就像一句话所说一百个人心中就有一百个哈姆雷特,不同版本的作品都蕴含着其作者对《梁祝》的不同理解。

所以如果我们想要将梁祝充分了解,不妨将各种版本的都欣赏一遍,也许每次都会有不同的感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