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师培训心得阅读教学体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田圆式”课外联读(原创)

——语文教学情境的“温柔陷阱”

北部新区竹林实验学校冉习呤

在礼嘉中学的培训学习中,北京市101中学的田圆老师的课外联读教学法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我私称之为“田圆式课外联读法”。

“田圆式课外联读法”的关键创设情境,用文字的铺排,形成学生通向感动的幽径。在他的《背影》教学课例中,情境是撩拨学生心底最柔软处的柳丝,是三月的春帷不揭响起的嗒嗒马蹄声响,是我们在文字面前心甘情愿坠入其中的温柔“陷阱”。创设情境,是让学生“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之前防不胜防地给他们心灵的“温柔炮弹”,一炸开满天烟花里,不自觉地被深深浸染。创设情境,未成曲调先有情,那似浓还淡的情愫,勾起学生的情感体验,帮助学生迅速而急切地贴近文本,消除陌生感,促使他们提升感受力,丰富情感表达,让语文课堂在开始的最初就充满生命的活力,让学生亲近文字的心一不小心就掉进美好的“陷阱”。

回到学校,我趁热打铁,把“田圆式课外联读法”在班上实践一番,效果不错。

回想当年自己学习《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一课,根本没学懂。原因是一开始并不喜欢这文章。文章说的是要善于动手探究,从实践中获得知识的道理,但你瞧题目,说得文绉绉的不说,还是文言,搞不懂。文章题目都不懂,又怎么会更深入地去亲近这篇文章呢?2013年秋风正紧时,轮到我来教学生学习他们生命中的《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了。我想,可不能给我的学生留下跟我当年一样的遗憾。我突发灵感,想到最近在一本杂志上看到的文章《守候世界上最漫长的实验》,讲述著名的物理学家约翰·梅因斯通为了证明沥青是液体还是固体而把实验装置坚守86年的事。据约翰·梅因斯通估计,要实现整个实验完成,大约还需要100年。与此同时,我还想到了另一篇关于教学的文章《一堂美国生物课》,这篇文章大家比较熟悉了,讲一位美国生物老师在生物课堂上,让学生亲手抓蚯蚓、观察蚯蚓特点的事。班上有一个孩子用线系着蚯蚓,吞进喉咙,再拉出来,证明了蚯蚓生命力很强。

我把上面的两篇文章配上图画,复印给学生看,并说说你看到约翰·梅因斯通先生身上哪些精神。再结合《一堂美国生物课》,我边给大家读文章,边用食指与拇指尖作捏着细线状,表演文中写到的从喉咙里拉出蚯蚓的样子,慢慢地拉,惊奇地看,再惊喜地告诉老师:“老师,您看,蚯蚓进入我喉咙里,再出来,是活的,生命力真强啊!”我也说:“是啊,你们看,我们的喉咙环境恶劣,还能存活,生命力确实强。”孩子们笑了,开心地笑。我知道,他们笑之余,更多地是感受到了约翰·梅因斯通先生坚持实验的精神,是美国孩子的大胆尝试的胆量。然后,我们翻开课本,对,你想对了,翻到《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此时,学生终于明白了,看那两篇文章的目的了。无疑,孩子们早已明白“格物致知”是什么意思了,而且是在文字的“温柔陷阱”里知晓的。

我想,要是当年的老师能给我课外联读一下,我也是早读了《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一文了。“田圆式课外联读法”真好,用了,才知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