氟的危害及控制
氟-MSDS 氟 安全技术说明书

第五部分 消防措施
危险特性:强氧化剂。是最活泼的非金属元素,几乎可与所有的物质发生剧烈反应而燃烧。与氢气混合时会引起爆炸。特别是与水或杂质接触时,可发生激烈反应而燃烧,使容器破裂。氟对许多金属有腐蚀性,并能形成一层保护性金属氟化物。
有害燃烧产物:无意义。
灭火方法:本品不燃。根据着火原因选择适当灭火剂灭火。
眼睛防护:戴化学安全防护眼镜。
身体防护:穿密闭型防毒服。
其他防护:工作现场禁止吸烟、进食和饮水。工作完毕,淋浴更衣。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
第九部分 理化特性
外观与性状:淡黄色气体,有刺激性气味
pH值:无意义
熔点(℃):-219
沸点(℃):-188
相对密度(水=1):1.14(-200℃)
闪点(℃):无意义
PC-STEL(mg/m³):未制定标准
TLV-C(mg/m³):-
TLV-TWA(mg/m³):1.6
TLV-STEL(mg/m³):3.1
监测方法:离子选择性电极法
手防护:戴橡胶手套。
工程控制:严加密闭,提供充分的局部排风和全面通风。提供安全淋浴和洗眼设备。
呼吸系统防护:正常工作情况下,佩戴过滤式防毒面具(半面罩)。紧急事态抢救或撤离时,必须佩戴空气呼吸器。
储存注意事项:储存于阴凉、通风的有毒气体专用库房。实行“双人收发、双人保管”制度。远离火种、热源。库温不宜超过30℃。应与易(可)燃物、活性金属粉末、食用化学品分开存放,切忌混储。储区应备有泄漏应急处理设备。
第八部分 接触控制/个体防护
MAC(mg/m³):未制定标准
PC-TWA(mg/m³):未制定标准
第七部分 操作处置与储存
操作注意事项:严加密闭,提供充分的局部排风和全面通风。操作人员必须经过专门培训,严格遵守操作规程。建议操作人员佩戴导管式防毒面具,穿胶布防毒衣,戴橡胶手套。远离火种、热源,工作场所严禁吸烟。远离易燃、可燃物。防止气体泄漏到工作场所空气中。避免与活性金属粉末接触。搬运时轻装轻卸,防止钢瓶及附件破损。配备相应品种和数量的消防器材及泄漏应急处理设备。
氟的危害及控制

氟的危害及控制3焦 有 杨占平(河南省农业科学院土壤肥料研究所,郑州450002) 付 庆 王留好(河南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郑州450052)(河南省林业学校,洛阳471002)Fluorine H arm and Control.Jiao Y ou ,Y ang Zhanping (Soil and Fertilizer Institute ,Henan Acade 2my of A gricultural Sciences ,Zhengz hou 450002),Fu Qing (B asic Medicine College ,Henan Medi 2cal U niversity ,Zhengz hou 450052),Wang Liuhao (Forest ry S hool of Henan Province ,L ouyang 471002).Chinese Journal of Ecology ,2000,19(5):67-70.Based on survey of the literatre concerned ,the F harm on plants ,soil microbes and human health ,ge 2ographic distribution of the areas with high F water and the statas of F epidemic areas are intro 2duced.And the methods of controlling F harm and testing F in soil are also presented.K ey w ords :fluorine harm ,control method ,fluoride test ,F poisoning ,geographic distribtion.3本文在魏克循教授指导下完成,特此致谢。
氟工业个人职业病危害防护措施_概述说明

氟工业个人职业病危害防护措施概述说明1. 引言1.1 概述本篇文章旨在探讨氟工业个人职业病的危害以及相应的防护措施。
随着氟工业的不断发展,人们对于个人职业健康的重视也日益增加。
氟化物作为一种广泛应用于化工、冶金、药品等众多行业的物质,其对人体可能产生的危害引起了广泛的关注与研究。
通过深入了解和分析氟工业个人职业病的概况,我们可以更好地制定出有效的防护措施,以保障从事氟工作岗位上员工们的身体健康。
1.2 文章结构本文将主要包括引言、氟工业个人职业病危害防护措施、防护设备和装备选用、职业健康监测和评估方法以及结论与展望共五个部分。
在引言部分中,我们首先将对本文进行概述,并明确文章结构。
接下来,将详细介绍氟工业个人职业病危害防护措施。
然后,我们将讨论防护设备和装备的选用原则以及常见的防护装备。
随后,我们将探讨职业健康监测和评估方法,包括监测人员选择与训练要求、检测项目和方法介绍以及数据分析与风险评估等方面的内容。
最后,我们将总结主要观点,并展望未来氟工业个人职业病防护领域的发展方向。
1.3 目的本文旨在通过对氟工业个人职业病危害防护措施的概述说明,加强对该领域的认识和了解。
通过阐述病害概述、危害因素分析以及职业病防护要点等相关内容,帮助从事氟工作岗位上的员工更加清晰地认识到自身所面临的危害和风险,并学习并掌握相应的防护知识和技能。
同时,也为相关行业提供具体有效的防控指导,并促进氟工业个人职业病防护水平的提升。
2. 氟工业个人职业病危害防护措施2.1 病害概述氟工业是指与氟化物相关的生产过程和作业环境,其中包括氟化铝、氟化钾等生产工艺。
在这些生产过程中,人们可能会接触到一系列有害物质,这些有害物质对劳动者的身体健康造成潜在威胁。
一旦暴露在这些环境中,劳动者容易出现各种职业病,比如氟中毒、揮发性骨髓抑制等。
2.2 危害因素分析在氟工业生产过程中,存在多种危害因素。
首先,氟化物具有强烈的刺激性和腐蚀性,高浓度的氟化物可以对人体的呼吸系统、消化系统和皮肤组织造成直接伤害。
氟对人体的危害有哪些?

氟对人体的伤害有哪些?注明:本文由潮白环保科技收集整理,未经同意,请勿转载!氟是最活跃的非金属元素与多种元素和化合物发生反应。
为淡黄色的气体,比空气重。
在空气中很快成为氟化氢,氟化氢遇水很快成为氢氟酸。
亦常以各种化合物存在,如氟化钾、钠;氟硅酸钠等;很多石料含氟量较高,如萤石、冰晶石、磷灰石等。
饮用水中氟离子超过1.0mg/时对人体的危害很大。
饮用高氟水是导致氟病流行的最根本、最重要的因素。
每人每天摄入氟总量大约为3.0-4.5mg,其中60%-70%的氟来自饮水,人体对饮水中的氟吸收率可高达90%。
当膳食中缺钙或属于低营养状态时,更可增进氟的吸收。
氟中毒症状的出现与饮用高氟水的含量有关,氟摄入量达10毫克左右时即可引发急性中毒,每日摄入15-20毫克,持续10-20年可导致氟骨病;每日摄入20毫克,持续20年以上可导致残废设置死亡。
氟应用广泛,职业接触主要有:从含氟矿石中制取氟,制造氟塑料、氟橡胶、医药与农药、磷肥、杀鼠剂、冷冻剂等;使用萤石、冰晶石、磷灰石等作为原料的工业;轻工业中雕刻玻璃、瓷釉等。
对人体的危害:急性中毒:高浓度接触可有眼和上呼吸道的强烈刺激症状,重者引起肺水肿、肺出血;喉及支气管痉挛甚至皮肤灼伤、溃疡和坏死。
如果遇水形成氢氟酸或直接接触氢氟酸,可引起中毒性肺炎和肺水肿。
可致氢氟酸灼伤:接触50%以下氢氟酸局部创面仅有麻木感,数小时后渗出加重,溃疡形成,疼痛剧烈,高浓度则疼痛立即发生,接触量多,深部灼伤或处理不当时,可形成难以愈合的深溃疡,损及骨膜及骨质。
慢性影响:长期低浓度接触可引起慢性鼻炎、咽炎、喉炎、气管炎、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及骨骼改变以及牙酸蚀症等。
虽然缺氟使牙病及其他病患者增多,但氟过量所引起的病症也不容忽视。
氟中毒是一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慢性地方病。
其特点是在高氟地区的环境中,人或动物长期摄入过量的氟化物,蓄积体内而发病,是以牙齿和骨骼损害为主并波及到心血管及神经系统的全身性疾病。
氟安全技术说明书MSDS

第一部分化学品及企业标识化学品中文名:氟化学品英文名:fluorine化学品别名:-CAS No.:7782-41-4EC No.:231-954-8分子式:F2第二部分危险性概述| 紧急情况概述气体。
跟可燃物质接触可能会引起火灾。
高压,遇热有爆炸危险。
会引起皮肤烧伤,有严重损害眼睛的危险。
有严重损害眼睛的危险。
吸入有剧毒。
| GHS 危险性类别根据《危险化学品分类信息表》(2015)危险性类别判定,该产品分类如下:氧化性气体,类别1;高压气体,压缩气体;皮肤腐蚀/刺激,类别1A;眼损伤/眼刺激,类别1;急毒性-吸入,类别2。
| 标签要素象形图警示词:危险危险信息:可能导致或加剧燃烧;氧化剂,内装高压气体;遇热可能爆炸,造成严重皮肤灼伤和眼损伤,造成严重眼损伤,吸入致命。
防范说明预防措施:远离服装和其他可燃材料。
阀门及紧固装置不得带有油脂或油剂。
不要吸入粉尘/烟/气体/烟雾/蒸气/喷雾。
作业后彻底清洗。
只能在室外或通风良好之处使用。
戴防护手套/穿防护服/戴防护眼罩/戴防护面具。
[在通风不足的情况下]戴呼吸防护装置。
事故响应:立即呼叫中毒急救中心/医生。
沾染的衣服清洗后方可重新使用。
如误吸入:将受人转移到空气新鲜处,保持呼吸舒适的体位。
火灾时:如能保证安全,可设法堵塞泄漏。
如误吞咽:漱口。
不要诱导呕吐。
如皮肤(或头发)沾染:立即去除/脱掉所有沾染的衣服。
用水清洗皮肤或淋浴。
如进入眼睛:用水小心冲洗几分钟。
如戴隐形眼镜并可方便地取出,取出隐形眼镜。
继续冲洗。
安全储存:存放在通风良好的地方。
存放处须加锁。
存放在通风良好的地方。
保持容器密闭。
防日晒。
存放于通风良好处。
废弃处置:按照地方/区域/国家/国际规章处置内装物/容器。
| 危害描述物理化学危险跟可燃物质接触可能会引起火灾。
高压压缩气体,遇热有爆炸危险。
健康危害在正常生产处理过程中,吸入本品可产生严重毒害作用,甚至可致命。
腐蚀物能引起呼吸道刺激,伴有咳嗽、呼吸道阻塞和粘膜损伤。
氟气安全技术说明书

氟气安全技术说明书1. 引言本文档旨在提供关于氟气的安全使用和处理的技术指导。
氟气是一种高度危险的物质,正确的操作和控制措施是保障人员安全的重要因素。
2. 氟气的基本信息- 化学式:F2- 分子量:38.00 g/mol- 颜色:无色- 气味:无味- 熔点:-219.6°C- 沸点:-188.1°C- 稳定性:极不稳定,在有机物或可燃物接触下会发生剧烈反应并产生火灾或爆炸。
3. 氟气的危害- 氟气具有强烈氧化性,可导致燃烧或爆炸。
- 吸入氟气会引起呼吸困难、咳嗽、气喘等呼吸道症状。
- 长期暴露于氟气环境可能导致肺病和骨骼疾病。
- 氟气对眼睛、皮肤和黏膜具有刺激性和腐蚀性。
4. 氟气的安全使用为确保人员安全,以下是一些氟气的安全使用准则:- 在使用氟气时,必须戴上合适的呼吸防护设备,如防毒面具。
- 氟气应在通风良好的区域使用,以减少气体积累的风险。
- 避免与氧气或可燃性物质接触,以防止火灾或爆炸事故。
- 氟气密封应储存在阴凉、通风良好的地方,远离火源和可燃物。
- 氟气泄漏时,应立即撤离区域,并通知负责人员进行紧急处理。
5. 氟气的应急措施如果发生氟气泄漏或事故,应立即采取以下应急措施:- 避免直接接触泄漏的氟气,尽量远离泄漏区域。
- 关闭泄漏源,如关闭氟气的阀门。
- 紧急撤离周围人员,并向相关部门报告事故。
- 根据泄漏情况提供适当的急救措施,如呼吸道处理和眼睛冲洗。
6. 总结正确的氟气使用和处理是保障人员安全的关键。
在使用氟气时,必须遵循安全准则,如佩戴呼吸防护设备,确保通风良好,远离火源和可燃物。
在发生氟气泄漏或事故时,采取适当的应急措施以最大程度减少伤害风险。
请注意,本技术说明书仅供参考,具体操作应根据实际情况和相关法规进行。
氟的防止措施

氟的防止措施概述氟是一种常见的化学元素,广泛应用于工业生产和日常生活中。
然而,氟也具有一定的危害性,过量接触氟可能引起健康问题。
因此,采取一些防止措施是很重要的。
本文将介绍一些常见的氟的防止措施。
了解氟的危害在谈论氟的防止措施之前,我们首先需要了解氟可能对人体和环境带来的危害。
氟化物可以对牙齿、骨骼和甲状腺等组织造成不同程度的损害。
长期暴露在高浓度的氟化物下可能导致骨质疏松、牙齿褪色、氟斑牙和甲状腺功能异常等问题。
因此,必须采取防止措施来控制氟的暴露。
避免氟的源头饮用水净化饮用水是人们最主要的氟化物来源之一。
在一些地区,自来水中的氟含量可能超过安全标准。
因此,安装水质净化设备,如反渗透系统或氟化物过滤器,可以有效地减少饮用水中的氟含量。
食物选择一些食物也含有较高的氟含量,如海产品、茶叶和某些矿泉水等。
为了降低氟的摄入量,可以适当减少食用这些含氟食物的量或者选择氟含量较低的替代品。
个人保护措施使用个人防护装备在一些工作场所,如化工厂和实验室等,可能存在氟暴露的风险。
这时,使用个人防护装备是必要的。
根据具体情况,可以选择戴防护眼镜、防护口罩和防护手套等。
这可以有效地降低氟对皮肤和呼吸系统的接触。
定期检查对于那些长期从事与氟相关的工作的人员,定期体检非常重要。
定期检查可以及时发现并处理由氟导致的健康问题。
同时,还可以了解自己的氟接触情况和健康状况,以便采取更具针对性的防护措施。
环境保护措施控制工作环境中的氟暴露对于工厂和实验室等工作场所,控制工作环境中氟的浓度是非常重要的。
采取氟源控制措施,如封闭有氟物质的容器,使用有效的排风系统等。
这样可以减少氟的释放和扩散,从而降低工作环境中的氟浓度。
废物处理氟化物在废物中的处理也需要注意。
不能将氟化物随意丢弃到自然环境中,可能对水体和土壤造成污染。
应该遵守相关的法规和规定,将氟化物废物妥善处理,以减少对环境的损害。
总结氟的防止措施是非常重要的,它可以帮助我们减少氟对人体和环境的危害。
土壤氟污染综述

土壤氟污染综述姓名:高明辉班级:环境工程2班学号:201230770040摘要氟是人体内不可缺少的微量成分,日常摄入适量的氟,有益于预防蛀牙,而氟含量过多或者过少都是对人体不利的。
随着工业的发展,大量的氟被人们排放到大自然中。
水中氟含量过高,会直接影响到人们生活饮用水的质量,世界上有29个国家不同程度的遭受饮用水含氟浓度超标的困扰,尤其是我国,目前饮用高含氟水的人口超过 2.6亿,饮水除氟势在必行。
本文将对氟在土壤中的存在形态,对产生的危害以及土壤氟污染的防治进行论述。
关键词:氟;土壤;污染及防治;一、土壤中氟污染概况1.1污染来源氟是地球上分布广泛的元素之一,在地壳中的含量较为丰富,约为0.06%一0.090%,居第13位,也是电负性最强的元素,几乎能与其它所有元素相互作用,因此自然界中不存在氟单质,大都以无机化合物的状态存在于空气、土壤、水和一切有生命的物质中。
氟在常温下为淡黄色气体,能与很多物质发生化学反应,和水可以立即反应,所以在大多数情况下显出与氟化氢同样的毒性,在酸性介质中氟能形成可溶性有机物,在碱性介质中多以氟离子形式存在。
自然界中矿物、岩石、土壤中都含有氟元素,矿石中氟化物的含量范围为804700 m妙g。
地下水中不同程度的含有氟离子,主要取决于地下水所流经的矿石、土壤情况以及温度、pH等因素。
含氟的矿石主要有:萤石(CaFZ ),氟磷灰石(CaF2}3 Ca3(P04)z)和冰晶石(Na3AlF6 ) 。
氟是以不同形态进入环境的,进入大气的氟主要以气态的四氟化硅( SiF4 ),氟化氢(HF)和含氟粉尘的形式存在,进入水体的氟主要以离子状态存在进入固体废弃物中的氟则以氟化钙(CaF2)等稳定的化合物形态存在。
由于氟及其化合物在工农业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其对环境的污染也在加剧,由于含氟矿石的开采、氟化盐生产、金属冶炼、铝加工、焦碳、玻璃、电子、电镀、化肥、化工、农药及火力发电等行业的迅猛发展,含氟废水大量得排放,导致周围的自然环境包括土壤中的氟含量增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氟的危害及控制3焦 有 杨占平(河南省农业科学院土壤肥料研究所,郑州450002) 付 庆 王留好(河南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郑州450052)(河南省林业学校,洛阳471002)Fluorine H arm and Control.Jiao Y ou ,Y ang Zhanping (Soil and Fertilizer Institute ,Henan Acade 2my of A gricultural Sciences ,Zhengz hou 450002),Fu Qing (B asic Medicine College ,Henan Medi 2cal U niversity ,Zhengz hou 450052),Wang Liuhao (Forest ry S hool of Henan Province ,L ouyang 471002).Chinese Journal of Ecology ,2000,19(5):67-70.Based on survey of the literatre concerned ,the F harm on plants ,soil microbes and human health ,ge 2ographic distribution of the areas with high F water and the statas of F epidemic areas are intro 2duced.And the methods of controlling F harm and testing F in soil are also presented.K ey w ords :fluorine harm ,control method ,fluoride test ,F poisoning ,geographic distribtion.3本文在魏克循教授指导下完成,特此致谢。
作者简介:焦 有,男,31岁,助理研究员,1992年获理学硕士学位。
现从事土壤环境研究。
获河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发表论文10余篇。
环境中氟的危害是环境科学及卫生学界极为关注的问题。
氟的过多吸收,对动植物及人体会产生危害[1,2]。
研究氟危害的表现特征及机理,目的是为了控制或减轻氟危害。
综合评价氟的测定方法,在氟污染调查和环境质量评价中,有切实的实用价值。
1 氟对植物及土壤微生物的毒害作用土壤氟污染对作物的危害是慢性积累的生理障碍过程。
氟能抑制作物的新陈代谢、呼吸作用[3]及光合作用[2],抑制新陈代谢过程中马来酸脱氢酶的活性[4]。
氟对作物的危害主要表现为干物质积累量少、产量降低、分蘖少、成穗率低、光合组织受损伤,出现叶尖坏死,叶绿退色变为红褐色[5]。
氟存在于植物组织中,且是必要的元素[6]。
然而,氟的过多吸收,则对植物产生毒害作用[7]。
针叶树是对氟最敏感的植物种类[8]。
Kundu 等[9]的研究表明,随加入土壤中氟量的增大,磷肥的有效性提高,但小麦对磷的吸收量却减小。
在低磷处理时,氟的毒害增大。
Braen 等[10]认为,氟污染土壤,增加了金属Al 的溶解性,导致F 、Al 对植物的双重危害。
Wilke [11]的实验表明,在低氟量时,土壤腐殖质的氮矿化,碱性磷脂酶(APA )、芳基硫酸酯酶(ASA )的活性即受到减弱,这是Al 2F 化合物的形成所致;另外,氟也影响脱氢酶(DHA )的活性,脱氢酶的测定是标志土壤潜在微生物活性的较敏感方法,优于土壤呼吸作用的测定。
王惟咨等[12]的研究表明,氟能抑制土壤纤维素的分解、土壤硝化作用及呼吸强度,能抑制土壤酸性磷酸酯酶的活性。
2 氟对人体健康的影响氟是人体必需的有益元素[13]。
人体各组织均含氟,但以牙齿、骨骼和头发的含氟量最多[14,15]。
1969年第22届世界卫生组织(WHO )大会作出了”推荐在自来水中添加氟化物预防龋齿”的决议[16]。
当今含氟牙膏的供销[17]也是为了预防龋齿而采取的措施。
然而,因氟的过多摄取引起的氟中毒已远远超过了氟不足对人体健康的影响[16]。
20世纪初,在意大利维苏威火山附近首次发现斑釉齿,当地叫“基阿杰齿”。
直到1937年,人们才认识到这是人体内氟含量超过了正常生态学杂志 2000,19(5)∶67-70Chinese Journal of Ecology 值所引起的慢性中毒[13]。
这是一种典型的地方病,美国叫得克萨斯牙,日本叫阿苏火山病,北非叫达尔姆斯病[13,16]。
氟对人体的危害,有时甚至是致命的,如1930年比利时过磷酸石灰厂因排放大量HF气体,使60名市民中毒身亡[18];有人认为1952年著名的伦敦烟害事件,氟化物应负主要责任[14]。
氟中毒主要是饮用高氟水所致。
世界卫生组织规定饮水氟的上限为1mg・kg-1。
超过此值,则会对人体健康构成危害[1]。
贵阳医学院氟病组对毕节地区的氟病调查表明[17],氟中毒除饮用高氟水外,岩石、土壤、食品中的氟含量也会导致氟病产生。
陈庆沐[19]的研究表明,病区与非病区土壤F/Cl中值为0.4,土壤水浸氟中值为4mg・kg-1,从土壤的角度,划分了氟病流行区。
地方性氟中毒大都发生在火山岩地区、富氟岩石地区。
如萤石、沸石、磷灰石、磷块岩等,以及干旱、半干旱地带的富氟盐湖和富氟盐渍土区。
该区因气候干燥、蒸发作用强烈,地表水含氟量会急剧上升[1,16]。
加之该地区土壤的氟保持能力差[20,21],形成高氟地下水,导致氟病流行[22]。
3 高氟水的地域分布及氟病区的现状由于氟的化学性质,极易随水迁移。
一般地说,干燥的气候条件有利于氟随地下水上升到地表,我国新疆干旱区氟中毒就与此有关。
另外,华北及滨海区,因地势倾斜,氟在地势低洼区易于积累,随海拔降低,氟中毒状况也越来越严重(表1)。
高氟水常与盐碱土呈复区分布,地下水中氟含量与土壤及地下水p H值呈正相关,而与钙离表1 豫东平原自西向东土壤含氟量与氟中毒状况Tab.1F contents and its harm in the soil form west to east of the East-Hebei Plain海拔100-50(m)民权睢县宁陵海拔50-40(m)商丘市商丘县柘城虞城夏邑海拔<40(m)永城人口(万)62.159.845.319.988.570.083.683.1102.5氟斑牙人数5133115607299246012827939075346411855870880氟骨症人数05411110011833161病村数24443670104121147112437占该地区病村百分率(%)24371011131040子含量呈负相关,故盐碱土区也是我国地方性氟中毒的主要区域之一。
降氟的主要措施是开采深层地下水。
然而不少村庄降氟改水措施没能坚持下来,因管理不善,人畜争用自来水,或因设备出现问题而使浅层高氟水又渗入深层,水氟回升,从而降低了改水效果。
再者,萤石矿区、大型炼钢厂、火力发电厂及磷肥厂也是主要的高氟区。
这些工矿业原材料均含有一定的氟,这些工业企业周围,大气、土壤及地下水中氟含量较高,虽是局部污染,但氟的危害强度较大,应加强对废气、废液、废渣的治理,保护生态环境。
4 控制氟危害的方法研究土壤及地下水污染的目的,在于认识其污染和危害的机理,从而预防、消除或减轻其危害程度。
可以应用聚类分析的方法,将氟污染区划分为不同的类别,以示氟危害的程度及原因,从而根据各类别的特征,采取相应的减轻氟危害的方法[23]。
为了改良水质,降低水氟含量,最根本的途径是寻找含氟量适中的水源[24]。
另外,可采用一些常规的方法去除F-,如①沉淀法。
用石灰、氯化钙或铝化物(白矾、铝酸钠、氧化铝、磷酸铝等)加入水中,与F-形成胶状沉淀物,从而使水氟含量降低[25]。
②过滤法。
用骨粉、磷灰石、活性炭等放在过滤池中,作为吸附剂,吸附水中的F-[13]。
③煮沸法。
土壤是良好的净化器,土壤有很大的氟吸附容量[26]。
土壤又是一个多种元素的结合体,很多元素能与氟形成稳定的化合物,这就为含氟废水进行土壤处理提供了基本条件[27]。
在土壤、水、空气、植物这四者中,土壤是氟环境化学体系的枢纽[24]。
浅层地下水含氟量及植物吸收氟量与土壤水浸氟含量呈显著正相关[28~30]。
因此,降低土壤氟的生物活性是减轻氟危害的一种有效措施[31]。
如在苏打碱土上施用石膏[32],在酸性土86生态学杂志 第19卷 第5期上施用石灰[33]。
两种措施即能调节土壤p H值,又可使活性强的F-与Ca2+形成难溶性CaF2,从而降低土壤溶液中的氟化物浓度。
Wenzel等[34]研究表明,当土壤p H为6.0~6.5时,土壤中氟的溶解性最小,p H<610及p H>615,氟的溶解性均增加。
潘宏等[35]研究结果表明,江苏滨海盐土向潮土演化过成中,水溶性F-与水溶性Ca2+互为增减,而与p H值同步增减。
另外,钙与氟的亲和性,在植物叶中也能显示出来,G arrec等[36]通过放射性45Ca试验表明,叶子经钙处理后,加入叶中的氟不会导致坏死损伤。
5 土壤中氟的释放与测定在氟污染调查及环境质量评价中,需有一套完整可靠的测定方法,为控制氟危害提供准确的数据,因此,有必要对氟的测定方法加以讨论。
5.1 氟从样品中的释放土壤全氟量的获得,国外使用的有两种方法,酸熔和碱熔[37]。
我国常用的是碱熔法[38]。
土壤可溶性氟的浸提方法很多,获取的氟量受溶剂种类、浓度、提取时间及温度等因素的影响[39]。
究竟以何种方式得到的可溶性氟能与植物吸收的氟一致,国内外许多学者曾做过探讨[37,40~43],但迄今尚无定论。
Brewer[41]认为,土壤水浸氟含量与植物的吸氟量相关性最好。
陈国阶等[24]认为,土壤是复杂的复合体,任何模拟土壤行为而设想的有效氟含量难以与植物的吸收量取得一致。
于是,水浸氟便成为多数土壤上一个常用的、实际意义更大的指标,具有广泛的可比性。
在环保、农业化学及地方性氟病研究中具有普遍的实际价值。
5.2 氟的测定氟的测定,经典的蒸馏法[44]广泛用于土壤及岩石样品的测定。
该方法很精确,重现性也好,但蒸馏过程复杂、费时,又有潜在危险,需细心控制。
改进后的方法[41]仍需要繁琐的测定过程。
滴定法灵敏,但再现性不好[45]。
用光度计测定,重现性好,但灵敏度低[41]。
总之,由于经典的蒸馏法及与之相伴的滴定法存在固有的缺点,后来的氟离子选择电极法逐步被实验者采用。
它可以忍受相当大的离子干扰而测定结果稳定,不受待测液颜色的限制,且简便、快速[22,38,46,47]。
广泛应用于土壤和地下水中氟的测定,在环境保护及卫生防疫部门有广泛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