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侯乙墓二十八宿 漆箱 五面图象新发现 一、盖面

合集下载

曾侯乙墓

曾侯乙墓

• 据检测,曾侯乙编钟音质良好,发音相当准确。 而且整体气势壮丽恢弘,犹如一部动人心魄的交 响乐章。而且编钟的音域宽广,有十二个半音, 形象地说,钢琴上一个八度包括7个白键音和5个 黑键音,这就是十二律在钢琴上的体现,曾侯乙 编钟也有与之相对应的12个音,不过现代钢琴的 12个半音是相等的,而曾侯乙编钟的12个半音确 实不等的。待会大家去听编钟演奏的时候就会惊 讶的发现它不仅可以演奏现代中国的乐曲,甚至 也可以演奏西方维也纳古典派风格的交响曲。
何为青铜器?
是指红铜与铅、锡的合金。 商周时代的青铜,古人称作金或吉 金。 曾侯乙墓出土青铜器的化学成分是 铅锡青铜,含铜量在80%左右。
尊 盘

浑铸、分铸、焊接和失蜡法等多种工艺为一体
千人击缶
鉴缶 (fǒu)


铜 簠
(fǔ)
铜炉盘
曾侯乙编钟
• 曾侯乙编钟上悬挂的镈钟,这鎛种是楚惠 王赠送给曾侯乙的,当年吴国大军攻进楚 都,楚惠王的父亲楚昭王曾在随国避难, 受到了随君的保护,所以楚惠王为代父亲 向随君的后裔表示不忘救难的恩情,送给 了曾侯乙这个镈钟。
编钟演奏
建 鼓 座
彩漆木雕鸳鸯形盒
金 盏
重2156克
玉 琮
玉 琮
葬玉篇
玉 握
玉 琀
金 弹 簧 器
武 士 甲 胄
zhòu
车 軎
(wèi)
长 杆 兵 器
积竹木柲
箭簇:出土4507枚。
铜鹿角立鹤
• 中国古代视鹤、鹿为神鸟 跟瑞兽,此为鹿鹤合体, 是想象中的吉祥动物,出 土时置于曾侯乙墓主棺之 东,是一种沟通人鬼神的 灵媒。吻部右侧有“曾侯 乙作持用终”七字铭文。 其两角之间可放置鼓,所 以也做鼓座之用。

曾侯乙墓展资料

曾侯乙墓展资料

《曾侯乙墓展》展标:浮雕壁画展标内容:二十八宿图、十二只凤凰、墓坑轮廓。

象征意义:敬畏天地、与自然和谐,化生命为宇宙。

十二只凤凰,来自瑟、均钟,十二律。

象征:天籁,天籁,自然之声,宇宙的语言,上界的歌声曾侯乙墓展览共分8个单元第一单元:曾国之迷第二单元:墓主与年代第三单元:青铜器第四单元:乐器第五单元:漆木竹器第六单元:衣箱第七单元:金玉器第八单元:兵器、车马器、竹简第一单元:曾国之迷欢迎各位来湖北省博物馆参观,现在由我向各位介绍曾候乙墓出土文物展览。

1978年,我省文物考古工作者在湖北省随县,也就是现在的随州市境内发掘了一座战国早期曾国国君的墓葬——曾候乙墓。

墓内出土青铜器、乐器、兵器、车马器、金器、玉器、漆木器以及竹简等共15000余件文物,许多都是罕见的珍品。

这里展出的是这批中最具代表性的一部分。

这些珍贵的文物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以展现2400年以前人们的精神世界和物质生活。

随州市,位于湖北省的中北部,长江以北,汉水以东,距武汉市西北155公里。

在随州城关西北郊,有一个叫作“擂鼓墩”的地方。

这一带是山峦起伏的丘陵地带,山从西蜿蜒至此。

山的东端有一个山包,叫“东团坡”,这里发掘的大墓就是曾候乙墓,也称作擂鼓墩一号墓。

(东团坡以西100多米的地方有一个略小的山包,叫作“西团坡”,1981年在这里发掘了一座年代晚于曾候乙墓的战国时期的墓葬,称作擂鼓墩二号墓)。

曾候乙墓是配合基本建设发掘的。

1977年9月,解放军空军雷达修理所扩建厂房,在平整东团坡红砂岩的山岗时,发现了一片青灰色土,当时任雷达修理所副所长的王家贵是个业余的文物爱好者,他怀疑有古墓,于是报告了有关文化部门。

湖北省博物馆的专业人员立即到现场进行勘查和钻探,探明为一座大型竖穴木椁墓。

1978年5月11日至6月28日,著名考古专家谭维带领全省近百名考古工作者经过一个半月的艰苦奋斗,顺利完成了曾候乙墓的田野发掘工作。

请看当年航拍的墓葬全景。

这座墓呈不规则的多边形,东西长21米,南北宽16.5米,总面积220平方米,残存墓口至墓底深11米(估计封土被推掉2米),是目前我国发现的同类型古墓中规模较大的一座。

57件文物看懂中国古代文化

57件文物看懂中国古代文化

57 件文物看懂中国古代文化1、“五星出东方利中国”彩锦护膊(汉魏,纵11.2 厘米、横16.5 厘米,1995 年新疆民丰县尼雅遗址出土)这里的“五星” ,是先秦所谓的太白、岁星、辰星、荧惑和镇星。

秦汉以后,由于五行说的普及,它们又被称为金星、木星、水星、火星和土星。

“五星出东方利中国”是古代星占学上很常见的占辞,“五星出东方”是指五大行星在某段时期内,在日出前同时出现在东方。

这种天象非常罕见,一般要几十年乃至上百年才出现一次。

2、四神瓦拓本——青龙、白虎、朱雀、玄武(西汉,面径18 厘米,陕西西安汉长安城遗址出土)四神瓦流行于西汉。

青龙、白虎、朱雀、玄武(蛇蟠龟)分别代表东西南北四个方向。

四神瓦中以玄武最为稀见。

四神形制亦各自不恒定,不同时、地出土者亦有工拙蚩妍之辨。

3、王澍篆书汉尚方镜镜铭(清代,纵130.6 厘米、横59.4 厘米,上海博物馆收存)镜铭的内容是:尚方御镜大毋伤,左龙右虎避不祥,朱鸟玄武顺阴阳,子孙备具居中央,长保二亲乐富昌。

4、甲骨月食刻辞(《甲骨文合集》第三三六九四片)甲骨上关于月食的文字为“癸酉贞日月又食” 。

刻辞无年月,有纪日干支。

属于历组卜辞。

属于商代王室,但有争议。

胡厚轩认为这片卜辞的意思是:“癸酉日占卜,贞人(占卜的巫师)问,假如发生日食或月食,会是吉利还是不吉利呢?”这倒未必是说癸酉这一天已经真的发生了月食。

5、伏羲女娲图(唐代,纵209 厘米、上宽105 厘米、下宽83 厘米,1965 年新疆吐鲁番市阿斯塔那出土)新疆阿斯塔那地区是唐代高昌故国。

这些图一般都画在麻布或绢上,用木钉钉在墓室顶部,画面向下朝向被葬者的脸。

画中左边是女娲,右边是伏羲。

6、曾侯乙二十八宿衣箱(战国,长71 厘米、宽47 厘米、高40.5 厘米,1978 年湖北随县(今随州市)曾侯乙墓出土)衣箱顶上右边的动物是龙,左边的是虎。

衣箱正中是篆书的“斗”字,围绕“斗”字顺时针排列写有二十八宿的名称。

曾侯乙墓专栏

曾侯乙墓专栏

曾侯乙墓专栏●曾侯乙是谁?出土时,人们一脸茫然。

最好的办法就是从浩如烟海的史籍中去寻找。

然而人们翻遍了先人遗留的史册,却一无所获。

既然在史籍中无从收获,只好进行第二种方法,据出土物的礼制规格去寻求答案。

大墓中有豪华的随葬品:九鼎八簋,(天子用九鼎;诸侯-七鼎;卿大夫-五鼎;士-三鼎)大型编钟。

这一切都说明了墓主人地位的尊崇。

墓中竹简记载了参加曾侯乙葬仪的人物,这其中居然有“相国”职务的人来架车。

能够劳驾“相国”来做车夫,可见这位曾侯乙不是个简单的人物,看来他的身份应该是某个诸侯国的君主。

曾,是国名;侯是墓主的爵位,乙是墓主的名字。

从出土文物的形制看,这个墓的时代当属东周时期。

主棺中墓主人皮肉随腐烂无存,但骨骼尚完整,鉴定为男性,身高1.62.年龄45岁左右。

可是这位君主的王国在哪里呢?众多出土文物,向我们透漏了一个重要信息,那就是曾侯乙和楚国有着密切的关系;艺术风格上,写写满了浓厚的楚文化色彩。

●的●出土15404件最重当属主棺了,共重9吨。

(外棺7吨,内棺2吨)主棺外棺为桐木结构,黑漆为地,上施朱彩,外棺上有个小洞——那时人们认为人肉体虽死但灵魂是要出窍的。

疑问:在墓主头胸部位,还发现有一些玉片,呈长方形或不规则的三角形,每片都有小眼可以穿缀,从而盖住头胸部位。

这是因为当时人们仍未,人已死,他的魂魄就离开尸体到处乱窜,为了不让灵魂跑出去,便盖上这些编缀起来的玉片。

既然如此,那外棺开的洞又是为什么呢?漆器——最著名“二十八宿图”彩漆衣箱:装墓主衣服;衣箱的盖面正中写有篆文“斗”字,象征北斗七星;环绕“斗”字,书写二十八星宿星名,(28宿是用来标识月亮每天的位置,28宿对编制历法,指导农业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以椭圆形排列又代表赤道环,两边分别绘有青龙(东)与(西)白虎的图像。

四兽同时在古代传说中为主管农事之星,意味着五谷丰登。

【南边-鸟,北边-蛇】哪去了呢?,而把衣箱展开,正是看到南边的鸟【朱雀】,以及没有图案显全黑的龟蛇【玄武】而为什么全黑呢?甲寅三日,临近春分,北方七宿在赤道以下是看不见的。

史上最全的曾侯乙·青铜器高清鉴赏

史上最全的曾侯乙·青铜器高清鉴赏

史上最全的曾侯⼄·青铜器⾼清鉴赏曾侯⼄墓——2400年前的地下乐宫1978年5⽉,考古⼯作者在湖北省随州市发掘了擂⿎墩1号墓。

这是⼀座战国早期⼤墓,墓主⼈是⼀位名叫“⼄”的曾国国君,爵位为侯爵,下葬年代不早于公元前433年。

因为墓中⽂物共出现了208处刻有“曾侯⼄”字样的铭⽂,因此习惯上称墓主⼈为曾侯⼄,⽽这座墓葬墓也更常被称为曾侯⼄墓。

这座深埋地下2400多年的宝库分为西、北、中、东4个椁室,呈不规则多边型,总⾯积达220平⽅⽶,共出⼟了15404件⽂物,其中,由世界上最⼤最重的青铜编钟、编磬、琴、瑟、排箫、篪等组成的交响乐团,是⼀座名副其实的艺术博物馆和⾳乐厅。

许多未必声名显赫的⽟器、漆器,也以精湛的⼯艺和奇特的外形令⼈叹为观⽌。

作为20世纪中国最重要的考古发现之⼀,曾侯⼄墓为我们完整再现了古代贵族礼乐制度中的钟鸣⿍⾷以及先秦时期的⽣活场景,也改变了⼈们对先秦时期中国南⽅⽂化的认识,在世界⾳乐史上留下了浓重的⼀笔。

今天,这些珍贵的⽂物被陈列在湖北省博物馆最重要的展厅当中,在这⾥我们可以想象古⼈在短暂的⽣命中追求灵魂的永恒,以精湛的艺术表达对神明的敬畏,热爱⽣活,追求美好,充满浪漫的情怀。

1乐器曾侯⼄墓出⼟9种125件乐器,向我们展⽰了⼀座2400多年前的地下乐宫。

铜建⿎座建⿎,是由⼀条长⽊柱贯穿⿎⾝,插⼊⿎座正中间的空⼼圆柱组成,建⿎座就是承插建⿎的底座。

这件建⿎座是分别铸造后焊接为⼀体,由8对镶嵌着绿松⽯的⼤龙簇拥着中⼼圆柱,圆雕的群龙⾝上盘绕着数⼗条⼩龙,⾸尾呼应,相互缠绕,给⼈纷繁缭乱、变幻莫测⼜舒展开朗、⽣动有序的奇特感受,圆座的外缘有4个对称的铜环提⼿。

整个⿎座远看像⼀盆熊熊燃烧的⽕焰,近看似乎是阵阵⿎声惊醒了群龙,达到视觉与听觉的完美统⼀曾侯⼄编钟钟兴起于西周,盛于春秋战国直⾄秦汉。

它由⼤⼩不同的青铜钟按照⾳调⾼低次序排列,悬挂在钟架上,以敲打的⽅式进⾏演奏。

曾侯⼄墓出⼟的编钟共65件,包括19件钮钟、45件甬钟及1件楚王熊章赠送的鎛钟,分3层8组悬挂在曲尺形钟架上。

文物与中华文明课后练习答案

文物与中华文明课后练习答案

中国古代的音阶之争已完成成绩:?100.0分1【单选题】()中的《乐记》是中国最早的音乐理论着作。

A、B、C、D、我的答案:A得分:?20.0分2【单选题】文献中记载,中国古代音乐中的五音宫商角徵羽,“角”对应的是()。

A、B、C、D、我的答案:D得分:?20.0分3【判断题】据记载,笙是云南少数民族的特有乐器。

()我的答案:×得分:?20.0分4【判断题】据记载,埙是中国特有的一种乐器。

()我的答案:√得分:?20.0分5【判断题】据记载,尧舜时代中国已经有专门负责掌管音乐的官员。

()我的答案:√陶埙与编钟已完成成绩:?100.0分1【单选题】编钟中比较小、薄,属于高音,摆在架子最高层的是()。

A、B、C、D、我的答案:D得分:?25.0分2【单选题】文献中记载,河南殷墟出土的陶埙是()音。

A、B、C、D、我的答案:A得分:?25.0分3【单选题】据记载,曾侯乙墓出土的瑟有()根弦。

A、B、C、D、我的答案:A得分:?25.0分4【判断题】据记载,宫音阶只有相对音高,没有绝对音高。

()我的答案:√贾湖骨笛已完成成绩:?100.0分1【单选题】()是目前中国最早的吹奏乐器。

A、B、C、D、我的答案:D得分:?25.0分2【单选题】据记载,出土的贾湖骨笛在同一侧面共钻有()个孔。

A、B、C、D、我的答案:A得分:?25.0分3【判断题】据记载,现在河南的地方音乐中四声音阶和五声音阶已消失。

()我的答案:×得分:?25.0分4【判断题】据记载,出土的贾湖骨笛上所有孔的误差都小于五个音分。

()我的答案:√中国古代的音阶特点已完成成绩:?100.0分1【单选题】()出版了《阿炳曲集》。

A、B、C、D、我的答案:C得分:?25.0分2【单选题】由李有源、公木词,李涣之编曲的《东方红》是属于()民歌。

A、B、C、D、我的答案:D得分:?25.0分3【单选题】据记载,中国唐代时期的音乐是()音阶。

18年文物精品与中华文明课后练习答案

18年文物精品与中华文明课后练习答案

2018年文物精品与中华文明课后练习答案中国古代的音阶之争已完成成绩:分 1 【单选题】中的《乐记》是中国最早的音乐理论著作。

? ? ? ? A、《礼记》B、《国语》C、《尚书》D、《史记》我的答案:A得分:分 2 【单选题】文献中记载,中国古代音乐中的五音宫商角徵羽,“角”对应的是。

? ? ? ? A、拉B、来C、哆D、咪我的答案:D得分:分3 【判断题】据记载,笙是云南少数民族的特有乐器。

我的答案:×得分:分 4 【判断题】据记载,埙是中国特有的一种乐器。

我的答案:√得分:分 5 【判断题】据记载,尧舜时代中国已经有专门负责掌管音乐的官员。

我的答案:√ 陶埙与编钟已完成成绩:分 1 【单选题】编钟中比较小、薄,属于高音,摆在架子最高层的是。

? ? ? ? A、甬钟B、铜钟C、镈钟D、钮钟我的答案:D得分:分 2 【单选题】文献中记载,河南殷墟出土的陶埙是音。

? ? ? ? A、十一个半B、七声C、四声D、十二个半我的答案:A得分:分 3 【单选题】据记载,曾侯乙墓出土的瑟有根弦。

? ? ? ? A、25根B、20根C、15根D、30根我的答案:A得分:分 4 【判断题】据记载,宫音阶只有相对音高,没有绝对音高。

我的答案:√ 贾湖骨笛已完成成绩:分 1 【单选题】是目前中国最早的吹奏乐器。

? ? ? ?A、殷墟陶陨B、箫C、笙D、贾湖骨笛我的答案:D得分:分 2 【单选题】据记载,出土的贾湖骨笛在同一侧面共钻有个孔。

? ? ? ?A、七B、六C、五D、八我的答案:A得分:分 3 【判断题】据记载,现在河南的地方音乐中四声音阶和五声音阶已消失。

我的答案:×得分:分 4 【判断题】据记载,出土的贾湖骨笛上所有孔的误差都小于五个音分。

我的答案:√ 中国古代的音阶特点已完成成绩:分 1 【单选题】出版了《阿炳曲集》。

? ? ? ? A、1979年B、1967年C、1954年D、1982年我的答案:C得分:分 2 【单选题】李有源、公木词,李涣之编曲的《东方红》是属于民歌。

考古学课件 单元5(夏商周考古:周代墓葬)

考古学课件  单元5(夏商周考古:周代墓葬)

猪尊
晋侯墓地青铜盉与青铜钟
2016/6/13
晋侯酥钟
晋侯墓地玉器
2016/6/13
晋侯墓地玉器
三、战国墓葬 (一).概况
1、战国时期墓葬,按照等级可以分为两种:
(1)、国君和贵族大墓 大多在都城附近,数量众多,有一些重大发 现
(2)、平民小墓 2、表现出前所未有的时代风格 如:僭越礼制、族葬的松弛、人殉的减少、
大冶铜绿山东周矿冶遗址采矿遗址全景
大冶铜绿山东周矿冶遗址Ⅳ号矿体采矿遗址 发掘现场
大冶铜绿山矿冶遗址炼铜竖炉复原示意图
大冶铜绿山矿冶遗址出土采掘工具
1963年侯马铸铜遗址发掘现场
侯马铸铜遗址出土的饕餮纹陶模及线图
侯马东周铸铜遗址出土文物
人形纹范
四龙纹当卢模
2.周代青铜制造业的特点 -规模大、数量多、种类全。 -日用器皿增加,如铜镜、带钩。 -由厚重向轻薄发展。 -技术上进步。出现分铸、焊接。使用失蜡 法、错金银装饰技法。 -地方特色明显。《周礼〃考工记》:“郑 之刃、宋之斤、鲁之削(书刀)、吴越之 剑,迁乎其地而不能为良,地气然也。”
2016/6/13
铜版兆域图摹本
中山王墓出土文物
刻铭铁足铜鼎
刻铭龙饰铜壶
铜鼎与铜壶线图
中山王墓出土文物
青铜山字形器 (高119厘米,推测为建筑构件)
中山侯铜钺
圆形大帐复原示意图
错金银四龙四凤方案
中山王墓出土文物
错金银双翼铜神兽
错金银铜牛屏风插座
错金银铜神兽
错金银铜虎噬鹿屏风插座
错金银铜犀牛屏风插座
2016/6/13
西周鼎簋制度图示
三门峡虢国墓地
2016/6/13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曾侯乙墓二十八宿漆箱五面图象新发现一、盖面曾侯乙墓二十八宿漆箱五面图象新发现一、盖面文/李守力本文试图破译湖北随州曾都区擂鼓墩一号墓即曾侯乙墓出土的一古天文图(战国黑漆朱绘二十八宿图匫)。

分别对五个面出现的星点纹、图案和二十八宿等问题进行了探索,提出自己的一些看法。

发现一:古太极图的最新发现。

发现二:"火"字与"火历"。

发现三:"斗"字指向四象主星。

发现四:古易的原迹。

由于本人知识非常有限,行文显得非常粗陋,撰写本文的目的在于抛砖引玉,以此求教于方家。

一、曾侯乙墓二十八宿漆箱简介:一九七八年夏,湖北随县擂鼓墩出土一战国时期的古墓,称为随县擂鼓墩一号墓,又有人称为曾侯乙墓。

墓内随葬品有乐器、青铜礼器、金器、玉器、木器、竹器和竹简等,共七千多件。

在这众多的随葬品中,有一木箱,箱呈长方形,通长82.8厘米,宽47厘米,通高44.8厘米,内髹红漆,外以黑漆为底色,加施红彩。

彩绘的内容是:盖面正中朱书一篆文的大"斗"字,环绕"斗"字按顺时针方向排列二十八宿名称,并与《史记天官书》的二十八宿名称基本相同。

盖顶两端分别绘出青龙、白虎。

在亢宿之下有"甲寅三日"四个字。

衣箱两端面,一面绘似蟾蜍图、星点纹;另一面绘似大蘑菇云纹、星点纹。

两侧面,一面绘两兽对峙、卷云纹、星点纹;另一面无花纹。

这件衣箱是我国迄今发现记有二十八宿全部名称、并以之与北斗和四象相配的最早的天文实物资料,说明我国至少在战国早期就已形成二十八宿体系。

二、曾侯乙墓二十八宿漆箱盖面天文图解说:曾侯乙墓二十八宿漆箱的命名就是来源于它的盖面有二十八宿。

曾侯乙墓下葬的时间一般认为在公元前433年或稍后,可见在公元前五世纪中国就已经有完整的二十八星宿天文体系了。

下面我首次为二十八宿漆箱的几个侧面确定位置,绘有二十八宿的为盖面,这是无可非议的,而东面、北面、西面、南面的确立是我考证的结果,后面将详述个中缘由。

"曾侯乙墓二十八宿漆箱五面图象考论(一)"是全文的第一部分,本部分论述曾侯乙墓二十八宿漆箱盖面天文图。

曾侯乙墓二十八宿漆箱盖面、南面、东面:曾侯乙墓二十八宿漆箱盖面:曾侯乙墓二十八宿漆箱盖面临摹图:我国旧有的文献记载二十八宿,现存最早的是成书于战国时期的《周礼》,其中有"二十有八星之位"和"二十有八星之号"等说法,但一般认为这只是二十八宿的总称,没有二十八宿的具体宿名;且其称"星",还未见称"宿"。

记载二十八宿具体宿名的,是成书于秦的《吕氏春秋》。

该书《圜道篇》称"月躔二十八宿,轸与角属,圜道也。

"又该书《有始篇》列举九野星名时,写出了自角至轸全部二十八宿名(每个星宿后边的阿拉伯数字是该星宿由几颗星组成,这些组星数非常重要,是我后面立论的重点):中央曰钧天,其星角2、亢4、氐4;东方曰苍天,其星房4、心3、尾9;东北曰变天,其星箕4、斗6、牵牛6;北方曰玄天,其星婺女4、虚2、危3、营室2;西北曰幽天,其星东壁2、奎16、娄3;西方曰颢天,其星胃3、昴7、毕8;西南曰朱天,其星觜嶲3、参7、东井8;南方曰炎天,其星舆鬼4、柳8、七星7;、翼22、轸4。

东南曰阳天,其星张6东方苍龙七宿是角2、亢4、氐4、房4、心3、尾9、箕4;北方玄武七宿是斗6、牛6、女4、虚2、危3、室2、壁2;西方白虎七宿是奎16、娄3、胃3、昴7、毕8、觜3、参7;南方朱雀七宿是井8、鬼4、柳8、星7、张6、翼22、轸4。

曾侯乙墓漆箱天文图二十八宿篆文:经过比较,曾侯乙墓漆箱盖面的二十八宿图与传统二十八宿天文图是一致的,下面是传统二十八宿天文图:但两者也有不同的地方,一是青龙(苍龙)的朝向不同,曾侯乙墓漆箱盖面的青龙朝向与它对应的东方苍龙七宿是角2、亢4、氐4、房4、心3、尾9、箕4呈反方向。

《石氏星经》称:"角为苍龙之首,实主春生之权,亦即苍龙之角也。

"《说文》称"亢人颈也",因此亢宿是苍龙的脖子。

氐宿又名天根,它是苍龙的胸。

房宿为苍龙之腹,由于龙为天马,所以房宿又称为天驷或马祖。

心宿即大火星。

尾宿是苍龙之尾。

所以龙在图上应该是朝上的,曾侯乙墓漆箱盖面的青龙怎么会朝下呢?即使6500年前的濮阳西水坡45号墓的龙虎都朝一个方向,何以曾侯乙墓漆箱盖面的龙虎不朝同一方向,而是青龙白虎首尾相邻,呈顺时针旋转状。

我在此大胆推断,呈顺时针旋转状的青龙白虎首尾相邻图应该是古太极图!青龙就是后来太极图的阳鱼,白虎就是后来太极图的阴鱼。

龙虎的眼睛演化为后来的鱼眼。

传世阴阳鱼太极图(即反S形"阴阳两仪"圆图)一般认为最早出现于明初的一本文字学著作中。

据最新的发现,这个图在北宋朱长文所撰《易经解》中已经存在(杨作龙《探索河洛文化的物象之源》,《光明日报》2005年1月16日)。

近年四川学者王先胜先生破译了双包山西汉2号木椁墓木胎漆盘上的图案为老子太极图,该墓下葬的年代在汉武帝元狩五年(公元前118年)前。

据现知考古材料,老子太极图主要流行于汉代、楚文化圈及受楚文化影响的地区。

阴阳鱼太极图自明初赵撝谦在《六书本义》中公开以来,有关其来历的争议亦颇多。

赵撝谦自注"此图世传蔡元定得于蜀之隐者,秘而不传,虽朱子亦莫之见,今得之陈伯敷氏"。

元代学者袁桷《易三图序》说:"时尝言河洛遗学多在蜀汉间,故士大夫闻是说者,争阴购之。

后朱文公属其友蔡季通如荆州,复如峡,始得其三图焉。

"而曾国是楚国的附庸国,属于楚文化圈。

曾侯乙墓漆箱盖面的古太极图的破译意味着古太极图的发现历史又提前了300多年。

同时也是对老子太极图破译的佐证。

以上是发现一:古太极图的最新发现。

古太极图的最新发现,使太极图的历史从公认的700年的面世时间向前推进到2100多年,又推进到2400多年。

发现二:"火"字与"火历"。

看曾侯乙墓漆箱盖面,在白虎的腹下有一个所谓蘑菇图(又象月牙),实际不是蘑菇,而是一个字。

这个字在漆箱上出现了两次,这是一个很重要的细节。

一在盖面,一在东面,都有这个字。

这个字是"火"字,字形如月牙,但中间突起,甲骨文和钟鼎文的"火"字都是这样写的。

曾侯乙墓二十八宿漆箱西面3、顶面1、东面2、南面4临摹图:这个"火"字指大火星。

大火星不是火星,它是一颗恒星,即东方青龙七宿的心宿。

心宿有星三,即天蝎座σ,α,τ。

又名三星,《诗经?唐风?绸缪》:"绸缪束薪,三星在天。

"朱传:"三星,心也,在天昏始见于东方,建辰之月也。

"刘瑾曰:"心宿之象,三星鼎立,故因谓之三星,然凡三星者,非止心之一宿,而知此诗为指心宿者,盖春秋之初,辰月末,日在毕,昏时,日沦地之酉位,而心宿始见于地之东方,此诗,男女既过仲春之月而得成婚,故适见心宿也。

"《尧典》:"日永星火,以正仲夏。

"《诗经?国风?豳风》"七月流火,九月授衣","七月流火"即指大火星。

《礼积.月令》:"季夏之月,昏,火中"。

《左传?昭公元年》:"昔高辛氏有二子,伯曰阏伯,季曰实沈,居于旷林,不相触也,曰寻干戈以相征讨。

后帝不臧,迁阏伯于商丘,主辰,商人是因,故辰为商星(杜预注:商人,汤先相士,封于商丘,因阏伯,故国祀辰星。

)"《左传?襄公九年》:"陶唐氏之火正阏伯居商丘,祀大火,而火纪时焉,相土因之,故商主大火。

"辰(星)即大火(星),大火(星)即辰(星)。

《尔雅?释天》:"大火谓之大辰。

"郭璞注:"大火,心也,在中最明,故时候主焉。

"《春秋左传正义》:"岁星属木,木位在东方,东方之次皆是龙分。

天之分野,卯为大火,大辰为寿星,大火房心为宋分,寿星角亢为郑分,故龙为宋、郑之星也。

"当代著名学者庞朴先生"火历"的钩沉和解说。

先生读史发现,在以太阳和太阴为授时星象以前,古代中国人曾有很长一段时间以大火(心宿)为生产和生活的纪时根据。

大火昏起东方之时,被认作一年之始;待到大火西流,则预示冬眠来临("七月流火,九月授衣")。

此外如大火晨昏中天、火伏、晨见,也都被作为从事相应活动的指示。

先生称这种疏阔的但却固着于生产与生活的纪时法为"火历"。

他还证明,火历在文献中留有大量痕迹,在民俗中保存着浓厚的风习(如华人为何尚龙,龙为何戏珠,寒食、灶神,等等);天文学史上不少费解的难题(如二十八宿的顺序何以逆反,太岁纪年法的旋转方向为何与日月五星相左,干支古代写法中为何有两个"子"字,等等),也都只能以火历来澄清。

山东莒县出土的陶文,德国内布拉的米特尔贝格山出土的星象盘,都是火历的有力见证。

先生这些思想见于80年代的《"火历"初探》、《续探》、《三探》及90年代的《火历钩沉--一个遗佚已久的古历之发现》等文中。

对照漆盖面白虎腹下的"火"字,我们看距今6500年的濮阳县西水坡45号墓青龙白虎蚌塑图的西侧白虎(右侧)的腹部的下边也有一堆蚌壳摆放的这么一个东西,只是由于它可能散乱了,我们现在看不清楚它的形状,证明当时这儿也有一个图形。

所以这些细节就是完全加强了两者之间的联系,证明这两幅图像的内容是完全一致的,这说明"火历"在古代的传承渊源流长,竟跨越了4000年的时间!濮阳西水坡45号墓天文图发现三:"斗"字指向四象主星曾侯乙墓二十八宿漆箱箱盖正中为一篆文"斗"字,这个"斗"字写得非常夸张,"斗"字四笔伸长四足,分别指向四宫的某一星宿,简直是按着,因为每笔明确的指着唯一的一个星宿。

指向东宫的星宿恰恰是心宿,即大火星!指向北宫的是危宿,写作"厃"字。

指向西宫的是觜宿。

指向南宫的是张宿。

写作"素"字。

《史记.天宫书》:"张,素,为厨,主觞客。

"心、危、觜、张分别隶属于四宫,这应该是曾国人记录的四象主星。

根据天文学四仲中星的岁差计算,心、危、觜、张作为四方中正之星当在公元前2800年前后,这说明古代天文学的传承是很长的。

也就是说曾侯乙墓漆箱盖面上的天文图不是当时的天文星象,而是自远古传下来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