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沽历史调查报告

合集下载

调查报告

调查报告

一、问题的提出一天,在我看<中华上下五千年>看到鸦片战争时天津用炮台防守英法联军时,想到了我们天津的三宗宝:鼓楼、炮台、铃铛阁。

于是,我召集小组的同学们来做一次关于天津卫三宗宝的调查。

二、调查方法1.上网浏览2.请教家长三、调查情况和资料整理大沽口炮台位于天津市东南60公里塘沽区海河于渤海的交汇处,是“外接深洋,内系海口”的“海门古塞”。

大沽口是京津门户,海河要隘。

炮台始建于明代后期,清代多次进行修正。

中国军民册曾在这里多次浴血抗击外国侵略者,1840年至1900年整整60年间,大沽口炮台曾4次被帝国主义列强入侵,1858年(咸丰八年)5月,英法联军进攻大沽,大沽口炮台失陷;1860年的侵华战争使天津沦为半封建、办殖民地,开辟为通商口岸;1901年9月7日清政府与八国联军签订了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并拆毁了大沽口炮台。

在1997年将炮台遗址整修对外开放。

大沽口炮台现存炮台3座,以威、镇、海三字命名。

大沽口炮台已成为近代中国人民反对侵略战争的重要遗物,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鼓楼天津卫三宗宝,鼓楼,炮台,铃铛阁。

明朝永乐二年(公元一四零四年),天津设卫筑城,当时,这座"卫城"只不过是土围子。

经历了大约九十年,到弘治六、七年(一四九三---一四九四),才砌成砖城。

修建了东、西、南、北四个城门的城楼和四处城角的角楼。

位于城中心的鼓楼,也是在这个时候修建起来。

即距今四八八---四八九年之间。

名为鼓楼,实为钟楼。

铃铛阁铃铛阁位于红桥区南部,在西北城角,铃铛阁大街东端南侧,其原址现为铃铛阁中学。

铃铛阁始建于明万历七年(1579),是稽古寺的藏经阁。

主体建筑两层,砖木结构,雕梁画栋,庄严古朴。

阁楼顶部屋脊房椽顶端系挂铜铃百余个,清风吹拂,铃声悦耳,距离阁楼二三里的人们都可聆听。

天津民间流传俗语:天津卫三宗宝,鼓楼、炮台、铃铛阁(gǎo)。

大沽炮台保卫战

大沽炮台保卫战

大沽炮台保卫战大沽炮台历史背景大沽口炮台位于今天津市东南50公里海河入海处,西北距北京约170公里,东濒渤海、西邻海河平原、隔河与塘沽相望。

“地当九河津要,路通七省舟车”,有京津门户、海陆咽喉之称。

自古以来即为海防重镇,素有“南有虎门,北有大沽”之说。

在中国近代史中,大沽炮台更是成为我国重要的海防屏障。

明永乐二年(1404)成祖朱棣建都北京后,在天津筑城设卫,于大沽海口筑墩设炮。

由著名将领戚继光监造。

炮是用铜制造,名曰“大将军”。

为了防止海盗的骚扰,戚继光又在入海口插上纯铁铸成的梅花桩48根,与炮台构成一道防御的屏障,森严壁垒,使得海面长时间无战事,解除了天津卫的后顾之忧。

明朝嘉靖年间,为了抵御倭寇,加强大沽口海防战备,开始构筑堡垒,正式驻军设防。

从此,炮台一直驻扎着军队,成为军事重地。

清嘉庆二十一年(1816年),清政府在大沽口南北两岸各建一座圆型炮台。

炮台内用木料,外用青砖砌成,白灰灌浆非常坚固。

高度约为一丈五尺,宽九尺,进深六尺。

这是大沽口最早的炮台。

第一次鸦片战争后对炮台进行增修加固。

至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已建成大炮台五座、土炮台12座、土垒13座,组成了大沽炮台群,形成较为完整的军事防御体系。

二、大沽炮台保卫战第一次保卫战:1858年1月英法联军占领广州,为迫使清政府签订新的不平等条约,侵略者公然叫嚣“现在只有一个办法取胜,即占领天津直接威胁北京”。

5月份英法联军在美俄的支持下进攻大沽口炮台,一时间,津城闻炮,海鸥啼血,将士奋起反抗,击沉敌舢舨4只毙敌近百名,法军炮艇“霰弹”号受重创,艇长被击毙。

正当守台将士与敌人艰苦鏖战之际,手握兵权的直隶总督谭廷襄,布政使钱昕和却临阵脱逃,致使守军士气大挫,无数爱国将士空捐性命。

帝国主义第一次用大炮轰开了中国的北方大门,迫使清政府同沙俄、美国、法国签订了屈辱的不平等条约《天津条约》。

第二次保卫战:1859年,英法联军进攻广州胜利后,并未达到迫使中国清廷修约的目的,6月,英、法、美三国公使借口到北京与清政府交换条约文本,率舰队到大沽口外,向清政府施加压力。

参观大沽炮台感想

参观大沽炮台感想

参观大沽炮台感想站在大沽炮台的顶端,我不禁被面前这座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建筑所深深吸引。

大沽炮台,作为中国近代历史上著名的一幕,见证了中国百年的辛酸与屈辱,也是一段警示我们永远不能忘记的历史。

在这里,我不仅仅感受到了历史的沧桑,也思考了中国现代历史的发展。

大沽炮台位于天津市滨海新区,建于19世纪末,最初作为沙俄流弹囤积点和沙俄侵略中国的前哨阵地。

1900年,八国联军联合侵略中国,大沽炮台成为他们进攻天津的重要目标,并在滩头堡炮台上瞄准了天津城。

这场不平等条约引发了中华民族的耻辱。

参观大沽炮台,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首先是它的历史价值。

大沽炮台见证了中国被外国侵略者欺凌的时刻,也见证了中华民族爱国心的觉醒。

站在这里,我仿佛听到了那些为国家和人民奋斗的英雄们的呐喊声。

他们用鲜血和生命为祖国建立了一座座坚实的堡垒,保卫了国家的尊严和民族的独立。

其次是大沽炮台的建筑风格。

大沽炮台由砖石建造而成,庞大的炮台上装有巨大的火炮,宛如一座坚固的堡垒。

一旦火炮瞄准敌人,就会发出震耳欲聋的炮声,炮弹秒速射出,让敌人无所遁形。

站在这里,我仿佛能感受到历史上的战争场景,那种身临其境的感觉让我陷入无尽的回忆和思考。

另外,大沽炮台的景色也令人陶醉。

站在炮台上,我可以远眺海的尽头,欣赏到壮丽的海景。

微风拂过脸颊,吹动着面前飘扬的五星红旗,让我感受到祖国壮丽的华章。

这里不仅是历史遗迹,也是一个展示现代中国发展成果的地方。

在这里,我不禁为我们伟大的祖国的发展感到骄傲和自豪。

参观大沽炮台让我深刻地认识到,只有坚定的信念和强大的实力,才能够守护自己的家园。

中国近代历史上的屈辱,给我们上了一堂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课。

我们要珍惜现在来之不易的和平与稳定,通过努力学习和实践,强化自身素质,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总的来说,参观大沽炮台是一次充满教育意义的旅行。

通过亲身体验历史沧桑和现代发展,我更加明白了爱国主义的重要性以及保卫国家和民族的责任。

大沽炮台社会实践报告

大沽炮台社会实践报告

大沽炮台,位于天津市滨海新区塘沽区的海河入海口,是中国近代史上具有重要历史地位的海防要塞。

为了深入了解大沽炮台的历史文化,增强爱国主义教育,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我于2021年暑假期间,组织了一次为期一周的社会实践活动。

以下是本次社会实践的报告。

二、实践背景1.历史背景大沽炮台始建于明朝永乐年间,历经多次扩建和修缮,形成了现今规模。

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后,大沽炮台成为抵御外敌入侵的重要军事设施。

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爆发,大沽炮台再次发挥重要作用。

1933年,国民政府在大沽炮台设立海军基地,继续发挥海防作用。

新中国成立后,大沽炮台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实践意义通过本次社会实践,我们旨在深入了解大沽炮台的历史文化,传承爱国主义精神,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为今后投身国家建设奠定基础。

三、实践内容1.参观学习在实践期间,我们首先参观了大沽炮台博物馆。

馆内陈列着大量历史文物、图片和模型,展示了大沽炮台从古至今的发展历程。

通过参观学习,我们对大沽炮台的历史背景、建筑特点、军事作用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

2.实地考察在大沽炮台博物馆工作人员的带领下,我们实地考察了大沽炮台遗址。

在炮台遗址上,我们看到了保存完好的古炮、弹药库、兵营等设施,感受到了昔日战火硝烟的浓厚氛围。

3.座谈交流实践期间,我们与博物馆工作人员、当地居民进行了座谈交流。

通过座谈,我们了解到大沽炮台在历史上的重要地位以及它对当地人民生活的影响。

同时,我们也向当地居民了解了关于大沽炮台的传说故事,进一步丰富了我们的知识。

为了更好地传承爱国主义精神,我们还在大沽炮台博物馆开展了志愿服务活动。

我们协助博物馆工作人员进行游客引导、讲解等工作,为游客提供优质的服务。

四、实践成果1.加深了对大沽炮台历史的了解通过本次社会实践,我们对大沽炮台的历史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认识到大沽炮台在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地位。

2.增强了爱国主义情怀在参观大沽炮台的过程中,我们深切感受到了爱国主义精神的力量。

荣辱兴亡大沽口(天津近代史论文)

荣辱兴亡大沽口(天津近代史论文)

荣辱兴亡大沽口摘要:天津故事的开始,正是一个时代的结束,当整个清政府千疮百孔的时候,天津却因为他特殊的地理优势,遭受了严重的屈辱,却也得到了飞速发展的机遇,大沽口炮台,帝都海防的万里长城,却一次次修建,一次次被毁害,从这一个小小的大沽口,却折射出了一个帝国的荣辱与兴亡。

关键字:大沽口炮台海防修建兴亡先秦史看中原,秦汉唐史看西安,明清史看北京,近代史看天津。

这是大家公认的事实。

说起近代史就不能不提天津,从李鸿章洋务运动,到袁世凯小站练兵,侯德榜制碱实业工厂,都是在天津这片神奇的土地上完成的。

然而今天这个故事,却是从一个时代的黄昏开始。

海河入海口,潮汐带来的水汽弥漫四周,大沽船坞,李鸿章创建于1880年,现在他的名字叫天津船厂,这里甚至制造出了当时中国第一艘潜水艇,还曾仿造出先进的一弹后膛炮,技术甚至超过了德国。

然而在它古老的厂房里,隐藏着时光遗留的密码,船厂的院子里,有一个座清代皇家庙宇的遗址。

在220年前的一个秋天,一支800人的英国船队,载着591件贺礼,经好望角进入印度洋,经过十个月的航行,在1793年的盛夏,当船底迎来东方鱼群的时候,来到了他们的目的地,英王特使马戛尔尼站在甲板上通过望远镜看到了这座高耸在海岸边的东方神庙。

这座大清皇帝敕建的皇家庙宇,成为了直隶总督迎接外国使团的驿站,这一切,都被使团的画师用色彩的方式记录了下来。

这支由马戛尔尼率领的英国使团,在承德避暑山庄收到了乾隆皇帝的召见,而马戛尔尼在送上礼品清单的同时,也说出来此行的真正目的,请求开放天津与英国通商,乾隆皇帝断然拒绝,马戛尔尼无功而返,但这却打破了大清盛世的平静。

天津临海近都,作为京城屏障,有着拱卫京畿的重要责任,更是大清咽喉要塞,外国的战舰一旦到达这里,不需一天,便可出现在皇帝的眼皮底下,1817年,皇帝的忡忡忧心,化为大沽口南北两座炮台,这是最早的大沽口炮台,在此后的40多年时间里,修建炮台从未停歇。

1858年,钦差大臣僧格林沁斥资九万两白银的巨款,重修大沽口炮台,6座炮台,60门大炮,更有十几门万斤大炮,这些大炮时刻准备应对海上的危机,僧格林沁分别将它们命名为“威”“镇”“海”“门”“高”,但是这些看似固若金汤的海门要塞,是否真能令大清朝高枕无忧呢?在马戛尔尼离开了56年之后,20艘战舰载着18000英法联军来到了昔日马戛尔尼登岸的地方,曾经的贺礼换做了1000多门无情的火炮,西方的坚船利炮轰开了清政府紧闭的国门,《中国近代史》是这样描述1860年的,“8月21日大沽失陷,应发侵略军长驱直入,24日占领天津。

天津地名调查报告

天津地名调查报告

天津地名调查报告天津地名调查报告一、背景介绍天津,位于中国北方沿海地区,是中国四个直辖市之一。

作为中国的重要经济中心和港口城市,天津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底蕴。

为了更好地了解天津的地名,我们进行了一次调查。

二、调查方法我们采用了多种方法进行地名调查。

首先,我们查阅了历史文献和地名资料,了解了天津地名的起源和演变。

其次,我们走访了当地居民,听取他们对地名的认识和理解。

最后,我们还进行了网络调查,收集了一些网友对天津地名的看法。

三、地名起源和演变天津的地名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

根据史书记载,天津的名字最早出现在元代,当时这里是一片水域,被称为“天津港”,意为连接天空和海洋的港口。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地名逐渐演变为今天的“天津”。

这个名字既有地理意义,也有历史文化内涵。

四、地名的文化意义天津的地名承载着丰富的文化意义。

例如,天津的中心区域有一座古老的桥梁,名为“古文化街”。

这条街道保存了许多明清时期的建筑,是天津传统文化的重要代表。

另外,天津还有一座著名的观光景点,名为“海河”,这个名字寓意着天津与海洋的紧密联系。

五、地名与人文景观天津的地名与其人文景观密切相关。

例如,天津有一座著名的公园,名为“五大道”。

这个名字来源于该地区曾经居住着许多外国使节和高级官员,他们的住宅建筑以欧式风格为主,形成了独特的街道景观。

此外,天津还有一座历史悠久的学府,名为“南开大学”,这个名字代表着天津在教育领域的重要地位。

六、地名与经济发展天津的地名与其经济发展密切相关。

例如,天津有一座国际商务区,名为“滨海新区”。

这个名字体现了天津作为中国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城市的地位。

此外,天津还有一座著名的商业街,名为“和平路”。

这个名字代表了天津人民对和平的追求和向往。

七、地名与居民生活天津的地名与居民的生活息息相关。

例如,天津有一座著名的菜市场,名为“大悦城”。

这个名字代表了人们对生活的快乐和满足。

此外,天津还有一座历史悠久的饭店,名为“狗不理”。

大沽炮台活动感想

大沽炮台活动感想

大沽炮台活动感想前段时间,我们班级组织了一次大沽炮台活动。

作为一个历史爱好者,我对于大沽炮台这一历史遗迹有着浓厚的兴趣。

这次活动让我有机会亲身体验大沽炮台的历史魅力,也让我对于历史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感悟。

大沽炮台,位于天津市滨海新区,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块重要的历史地标。

据了解,大沽炮台建于明代嘉靖年间,原名"南关",后来在清乾隆时期重修并更名为"大沽炮台"。

这座炮台曾经历过数百年的风雨,见证了无数历史事件的发生和世事的变迁。

如今,大沽炮台作为一个重要的历史遗迹,成为了众多游客和历史爱好者的朝圣地。

这次活动,我们班级一行人在老师的组织下,来到了大沽炮台。

刚进入大沽炮台,我们就被这座古老的建筑所震撼。

炮台外墙高大挺拔,厚实的城墙让人感受到了这座炮台曾经的威严和庄严。

在导游的带领下,我们参观了大沽炮台的内部,了解了这座炮台的建造历史和重要地位。

一座历史遗迹的背后,总是蕴藏着无数的故事和传说。

在导游的生动讲解下,我们仿佛看到了那个年代的烽烟四起,战火纷飞的场景,也领略到了大沽炮台曾经的辉煌和荣光。

参观完大沽炮台的内部后,我们又来到了炮台的顶端。

站在炮台上,远眺着远处的大海和蔚蓝的天空,心情顿时舒畅了许多。

这座炮台曾经是国防的前沿阵地,也是对外交通的重要据点,而如今,炮台的宁静和祥和,让人感受到了岁月的轮回和历史的变迁。

同时站在这里,也让我们体验到了历史文化的厚重和深远,对于历史的尊重和热爱也更加浓厚。

除了参观大沽炮台的历史遗迹,我们还参加了一些与炮台相关的文化活动。

我们在炮台内的广场上举行了一场文艺表演,表演了一些古老的民俗节目和表演。

在这座古老的炮台内,我们感受到了传统文化的魅力和历史的温度,也让我们对于传统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

这次大沽炮台活动给了我非常深刻的感受和收获。

在这里,我不仅领略到了古老文化的魅力,也对于历史和文化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感悟。

历史是一座丰碑,留下的不仅仅是风雨的洗礼,更是我们应该铭记的宝贵财富。

天津地名调查报告

天津地名调查报告

天津地名调查报告天津地名调查报告一、引言天津是中国北方的一个重要城市,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

作为一个发展迅速的现代化城市,天津的地名也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本报告旨在对天津的地名进行调查和分析,探讨其背后所蕴含的意义和价值。

二、天津的地名起源天津的地名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

据史书记载,天津最早的名字叫做“塘沽”,意为河塘边的港口。

这个名字反映了天津作为一个重要的水上交通枢纽的地位。

后来,随着天津的发展壮大,城市的地名逐渐演变为“天津”,意为天的渡口。

这个名字传承了天津作为港口城市的历史,并且寓意着天津作为一个连接天与地的重要交通枢纽。

三、天津地名的特点1. 历史沉淀:天津地名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沉淀。

例如,南开区的名字源于南开大学,这个名字反映了该区域曾经是中国近代教育的重要中心。

河西区的名字则反映了该区域位于天津的西部,是一个河流流经的地方。

这些地名的背后都有着深厚的历史和文化意义。

2. 地理特征:天津地名也与其地理特征有关。

例如,和平区的名字反映了这个区域的和平与安宁。

河东区的名字则反映了该区域位于天津的东部,是一个河流流经的地方。

这些地名的选择与当地的地理环境密切相关。

3. 文化传承:天津地名也承载着丰富的文化传承。

例如,红桥区的名字源于红桥,这座桥是天津的标志性建筑之一,也是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地标。

这个地名不仅反映了天津的历史和文化,也象征着中国的革命精神和奋斗精神。

四、天津地名的保护和传承天津地名是城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得到保护和传承。

首先,应该加强对地名的研究和整理工作,深入挖掘地名背后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其次,应该加强对地名的保护和维护,避免随意更改地名,以保持地名的连续性和稳定性。

同时,应该加强对地名的宣传和教育工作,让更多的人了解和认识天津地名的价值和意义。

五、结论天津地名是城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通过对天津地名的调查和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和认识天津的历史和文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沽历史调查报告
一、调查目的
大沽,解放前为天津县大沽镇,为天津市七十二沽的最后一沽,海河入海口,有京津门户、海陆咽喉之称。

作为天津人,我们应当了解大沽炮台在清末至民国时期的历史。

二、调查人员
张妍、于潇晴、张丹妮
三、调查时间
2018.8.22
四、调查方法
上网搜集材料、浏览博物馆
五、调查结果
(1)大沽口炮台
明嘉靖八年(1529)为防倭寇侵扰,始筑炮台。

清政府于1817年、1841年、1858年(第一次大沽之战后)多次增建、整修,共建炮台六座,其中五座分别以“威、镇、海、门、高”命名;又建小炮台25座。

1840年6月第一次鸦片战争爆发,8月英军入侵大沽口,以武力要挟清廷“改约”未逞。

1856年10月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

1858年4月,侵略军挑起第一次大沽之战。

炮台守军英勇还击,守将沙春元等壮烈牺牲。

大沽陷落,侵略军沿白河(海河)侵入天津。

清廷在炮火威胁下分别与俄、美、英、法签订了《天津条约》。

1859年6月,英、法以“入都换约”为由率军舰21艘抵大沽口,挑起第二次大沽之战。

炮台守军愤怒反击,英法联军受重创,折损军舰13艘,死伤400多人,狼狈逃走。

1860年7月,英法联军二万五千余人,舰船二百多艘入侵,乘虚在北塘登陆,烧杀洗劫。

进而攻陷北炮台,提督乐善英勇牺牲。

英法联军再次入侵天津城,继由天津入侵北京,焚掠圆明园。

逼迫清廷签订中英、中法《北京条约》。

图为大沽炮台模拟景
1900年6月,“八国联军”向大沽炮台发动猛烈进攻。

大沽炮台守将、天津镇总兵罗荣光率军奋勇还击,使敌舰受重创。

后终因力量悬殊、腹背受敌致炮台失陷,罗荣光拔剑自刎,以身殉国。

侵略联军攻陷大沽口后,烧杀掳掠,犯下了残暴罪行。

翌年,依清政府与十一国签订的《辛丑条约》,大沽口炮台被拆毁。

1988年,大沽口炮台被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在此建立了“大沽口炮台遗址纪念馆”,进行了局部修复,建成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2)双忠祠
1859年第二次大沽之战中,北炮台守将直隶提督史荣椿被炸伤仍坚持指挥,直至壮烈牺牲;南炮台守将大沽协副统龙汝元奋勇当先,不幸中炮身亡。

清政府为表彰其功绩,在塘沽于家堡建“双忠祠”,以资纪念。

六、总结
大沽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它是中国曾经饱受屈辱的象征。

我们应当铭记历史,牢记使命,不忘初心,守护好我们家园的这一片土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