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租界史调查报告
天津历史上的租界-天津法租界

天津历史上的租界-天津法租界天津法租界天津法租界,近代中国4个法租界之一(另外三个是上海法租界、汉口法租界和广州法租界)。
同时也是天津的9个租界之一。
天津法租界基本位于现在天津和平区一带。
历史设立1861年6月2日,法国政府和清政府签定《天津紫竹林法国租界地条款》,划定法国租界,在英租界北邻确定了位置,面积为439亩。
不过,天津初期的对外贸易并不兴盛,来到这里的少数外商主要居住在天津城东门外三岔河口的宫北大街,仅有天津英租界内建造了少数房屋;天津法租界内甚至没有任何法国机构,只有1个供英美侨民使用的宗教建筑合众会堂,法国在天津的主要活动就是位于三岔河口的望海楼天主堂,连法国领事馆都设在临近的宫北大街。
1870年6月发生了天津教案,外国侨民纷纷移居租界,天津英租界首先得到开发经营。
由于法国在普法战争中失败,国力不振,天津法租界一段时间内仍不见起色。
直到1880年代才开始着手进行市政建设。
扩张天津法租界在历史上共有两次扩展。
1900年,天津法租界向西扩展到墙子河(今南京路),使该租界面积扩展了4倍,达到2360亩。
1916年,法租界向老西开扩张的行动引发天津市民的强烈抗议。
(老西开事件)繁盛1900年以后,由于海河航道得到疏浚,同时挖出的泥沙又填平了各国租界中的大片沼泽,使得天津的投资环境得到很大改善。
天津法租界的商务活动也趋于繁盛,民国初年,天津法租界内兴建了众多精美的欧式建筑。
1912年(民国元年),壬子兵变,华界的北门外大街、宫南大街、宫北大街遭到士兵抢劫、毁坏,华人商业大批转移到法、日租界,在法租界内主要集中在杜总领事路(梨栈大街,今和平路)。
在中国北方传教的天主教会各大修会的账房—首善堂(遣使会,设在承德道21号)、崇德堂(耶稣会,在河北东南部献县等地传教,设在营口道20号)、普爱堂(比利时圣母圣心会,在内蒙古传教)以及立兴洋行(法国)、先农公司(英国)、仪品公司(比利时)等各国企业纷纷在这一带进行房地产投资,买地盖房出租。
1860年天津开埠后英法美德日俄比意奥九国租界区域究竟是如何划分的?

1860年天津开埠后英法美德日俄比意奥九国租界区域究竟是如何划分的?天津曾是九国租界。
1914年出生于天津的美国人约翰·赫西,在回忆文章中描述过一种时空错乱的感觉,他说:“我生长在一个多么奇怪的城市!用三四个铜板,我就能坐着黄包车从我在英格兰的家到意大利、德国、日本或者比利时。
我步行到法国上小提琴课,还经常过河去俄国,因为俄国人有一个美丽的树木繁茂的公园,公园里面还有一面湖水。
”一、英租界1860年12月17日天津英租界开辟,初期面积约460亩,位置在海河西岸,紫竹林村。
早期开发的速度有点儿慢,十年后,英租界才建成了第一条马路——从老海关大楼到利顺德饭店的维多利亚道(今解放北路营口道至开封道一段),这也是天津各国租界中修筑的第一条路。
1897年3月,天津英租界向西扩展到墙子河(今南京路),增加面积1630亩;1902年10月,面积仅为131亩的天津美租界并入英租界。
1903年1月14日,“英租界推广界”(今五大道)正式确立,天津英租界总面积达到六千余亩。
英租界内建成了成排的高楼大厦、密集的道路交通网。
道路上的汽车数量增加得太快了,以至于路口不得不设立交通巡捕。
1937年七七事变前后,出于安全考虑,华界居民不断向英租界迁移,租界中的中国居民占了绝大多数。
不久,日本人成为天津实际的主人,英国驻军列队离开了兵营,再也没有回来。
(英租界维多利亚公园 - 五大道)二、法租界1861年,《天津紫竹林法国租地条款》正式签订,法租界之东、北两条边界均临海河,西至海大道(今大沽北路)以东巴黎路(今吉林路)附近,东南接英租界,面积约360亩。
19世纪后期,法租界当局通过越界筑路等方式,蚕食海大道东北尚未划入法租界的地段,又越过海大道继续向西南扩展。
法国驻津领事杜士兰又与日本驻津领事郑永昌私相授受,把今锦州道与沈阳道之间一段土地让与日本人。
这样,法租界地界改为:东北临海河、北部从马家口沿今锦州道向西至墙子河、南沿今营口道向西至墙子河,占地面积达2360余亩。
在租界时期天津的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分析

在租界时期天津的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分析天津作为中国的历史名城,自租界时期以来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曾经是国际租界的中心,天津在这个时期经历了许多变迁,对于其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的分析,有助于我们了解天津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首先,回顾天津租界时期的发展现状,可以看到天津成为了东方的门户。
租界时期,天津取得了城市现代化的进步,成为了商业、金融和交通的中心。
西式建筑、大型码头和发达的商业街区等都成为了城市的地标,吸引了许多外国商人的到来。
同时,天津还作为中国的开放口岸,引进了许多外来的先进技术和商业机会,为当时的发展提供了契机。
然而,随着租界时期的结束,天津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
特别是在改革开放以后,天津积极推进经济转型和现代化建设。
作为中国最重要的沿海城市之一,天津成为了河北地区的门户,拥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和优越的交通条件。
越来越多的企业在天津设立,使得天津经济快速增长。
与此同时,城市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也得到了显著改善,为居民提供了更好的生活条件。
当前,天津正积极推进新一轮的发展。
作为京津冀一体化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天津已被确定为拓展首都经济圈的核心区域。
天津自贸试验区的设立,为天津带来了更多的机遇和挑战。
这一政策的实施将促进天津与世界更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吸引更多的外资和人才。
同时,天津正加快建设国际航运中心和国际物流中心,致力于打造成为全球性的海运枢纽城市。
这些发展的努力无疑将为天津带来更多的机遇和潜力。
在未来,天津的发展趋势将主要集中在几个关键领域。
首先,天津将继续加强现代制造业的发展。
今年刚过去的“中国制造2025”峰会正是在天津召开,标志着天津在现代制造业方面的重要地位。
随着中国经济的转型升级,天津将继续发展高端制造业和智能制造业,提高产品质量和技术水平,增强竞争力。
其次,天津将大力发展服务业。
作为一个拥有庞大市场和高消费能力的城市,天津将致力于发展金融、科技、文化、旅游等服务业。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于高品质服务的需求也在增加,天津将通过吸引更多的人才和项目,为服务业发展提供支持。
天津租界史调查报告

天津租界史调查报告调查目的:天津租界,是1860年至1945年期间,英国、法国、美国、德国、意大利、俄国、日本、奥匈帝国和比利时等国通过签订不平等条约和协议在中国天津老城东南部区域相继设立的拥有行政自治权和治外法权的租借地。
作为天津人,我们应当了解天津租界的历史。
这次我将调查关于天津租界的趣味历史知识。
调查人员:周清润调查时间:2013.11.24调查方法:上网搜集材料调查结果:(一)天津租界开辟较早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后,英国首先在中国攫取租界。
1860年10月24日,清政府被迫与英国签订了《北京条约》作为《天津条约》开辟通商口岸等的续增条约。
条约第四款规定:“续增条约画押之日,大清大皇帝允以天津郡城海口作为通商之埠,凡有英民人等至此居住贸易,均照经准各条所开各口章程,比例划一无别。
”在这一城下之盟中,天津被增列为通商口岸,该条约虽未规定设立租界,但成为日后英国在天津强划租界的依据。
1860年12月4日,英国驻华公使卜鲁斯向恭亲王奕䜣递交照会,写道“意将津地一区,代国永租”,作为领事官署和商民的住房及栈房之用。
随后,他又照会直隶总督恒福,转饬天津地方官府,要求在天津划出英租界。
12月17日,清政府允许了英国公使卜鲁斯设立英租界的要求,列强在天津设立的第一个租界——天津英租界开辟。
1861年春天,法国参赞哥士耆赶往天津实地勘察界定天津法租界的界址。
6月2日,三口通商大臣崇厚与其订立《天津紫竹林法国租地条款》。
天津法租界位于天津城南的紫竹林一带,南接英租界,西近海大道,东和北两面傍海河,面积为439亩。
清政府为了显示不歧视美国驻天津领事,在1862年或稍后,也有意让美国在天津建立一个专管租界,发给美国领事一份租契。
然而,美国驻华公使蒲安臣极力反对租界制度,且当时来华美国商人屈指可数,因此美国在若干年后才对该地作了短暂的行政管理。
1895年,原先在中国尚未辟有租界的德国也开始动作。
在辽东半岛尚未交还中国之时,德国驻华公使绅珂根据本国政府的指令,向总理衙门提交照会,要求在天津开辟专管租界,以扩展德国在当地的商务。
天津租界史研究现状

展, 毗邻成 片 , 它 们 之 间 文 化 交 流 和 融 合 的 步 伐 也 不 断 加快 。 比如 电影 作 为 从 西 方 引进 的 娱 乐 形 式 , 最 l 甲 J 流 行
于租 界 , 后来渐渐 向华界普及 。 卜 权 林一 带 , 后来迁到南市 。 平 发 电影 院是 英 乖 H 界 平 安 影 院在 南 市 开 设 的分 号 。 与之相对 应的是 , 随 着 大 批 军 阀政 客 定 居 租 界 , 成 为租 界 消 费 的 主 力 , 传 统 艺
出于工作 便利 的需要 , 天津 文 化名 人 的聚居地也
逐 渐从 老城 区迁移 到租 界 、 南 市 等 新 兴 文 化 中 心 。 如
画 家 陈少 梅 在 天 津 的 处 主 要 居 所 都 在 租 界 内 , 包 括
达 文 波道 ( 今 建 设路 ) 达 文 里 和伦 敦道 ( 今 成都道 ) 世 界 里和福 音 里 , 这 可 能 是 由于 当 时 天 津 的 书 I 丽文 化 中 心 已经 由 老 城 区 迁 移 到 租 界 , 尤 其 是 法 租 界 的 永 安饭 店 是 当时 举 办 书 画展 览 的重 要 场 所 。张 善 仔 、 张大 干 ,
艺术 家 马三立 当年接 到 天祥 商场 大 观 园 的演 出邀请
费水平较低 , 因 此 这 里 的 化 设 施 和 娱 乐 场 所 也 比较
时 的 激动 心情 : “ 撇 开其 他 因素 不谈 , 从剧场 、 合 作者
档 次 看 ,… …若 能 人 大 观 圃 则 是 一 次 人 人 的 恪 , 是
简陋 , 很 多 曲艺 表演 最初 都 是 以“ 撂地” 的彤 式 进 行 , 后 来 才 逐 渐 现 了一 些 由 苇 席 、草 把 搭 建 而 成 的 茶 棚 。 因此 有 这 样 一 种 说 法 , “ 4  ̄ - A : 腕 儿 的 丰 儿 进
天津租界史研究现状

天津租界史研究现状作者:万鲁建来源:《理论与现代化》2013年第05期租界作为近代中国的产物,其出现具有特殊的历史原因,乃是19世纪中期至20世纪中期帝国主义列强在中国的通商口岸开辟、经营的居留和贸易区域。
它是西方列强根据不平等条约在中国各通商口岸强行划定的,独立于中国的主权之外,成为“国中之国”。
租界存在于中国各通商口岸,尤以天津为多。
先后有英、法、日、意等九国租界。
租界的存在,对于近代天津城市的成长变化、文化的重塑、城市空间等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甚至直到现在还在以某种形式影响着天津城市的空间布局。
租界在近代天津的重要地位,使其在天津史、城市史研究中占有重要地位,也因此引起了研究者的重视。
长期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后有关租界的研究成绩卓著。
不但推动了天津租界史的研究,也深化了城市史的研究。
对于目前学界有关天津租界的研究现状,本文试作一概述与分析。
任何一种研究的推进,都需要基础资料的积累与整理。
租界研究也当如是。
在此方面,天津史学界动手是比较早的。
早在1914年大中华商报就出版了《天津各国租界条款》一书。
其后,南开大学政治学会又于1926年编著了《天津租界及特区》一书,该书对于天津租界的沿革与组织都作了较为详细的论述。
然而此后租界研究却出现了一个较长时间的沉寂。
直到20世纪60年代,天津历史研究所组织编译了多篇有关租界的历史资料,重新开展租界史研究。
然而“文化大革命”又使租界史的研究中断。
直到改革开放后才又重新活跃起来。
1980年开始《天津文史资料选辑》陆续刊登了天津租界资料汇编及相关专题内容,并据此先后出版了三部租界史料集,即《天津租界》(天津人民出版社1986年)、《列强在中国的租界》(中国文史出版社1992年)、《天津租界谈往》(天津人民出版社1997年)。
除此之外,《天津通志·附志·租界》(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6年)则是利用所能掌握的资料,努力展现天津租界的全貌。
如果说这些资料集更多得还是侧重于“三亲”性质的口述史料,那么《天津租界档案选编》(天津人民出版社1992年)则是第一手的档案资料汇编,为租界史的研究奠定了良好基础。
天津法租界

天津法租界在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的中国,多个城市出现了外国租界,成为了不同国家势力范围的象征。
其中,天津法租界作为法国在中国设立的一个租界,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本文将探讨天津法租界的历史背景、建立情况、影响力以及最终的命运。
背景天津法租界创建于1860年,正值第二次鸦片战争后的混乱时期。
当时,中国面临外国侵略的压力,各大国争相在中国设立租界以获取更大的经济和政治利益。
法国作为列强之一,也参与了这场角逐。
天津作为一座重要的商港城市,自然成为了列强争夺的焦点之一。
建立1860年,法国和清政府签署了《北京条约》,其中规定法国在天津设立了一个租界。
这一租界位于天津城的西南角,占地约3.78平方公里。
法国通过修筑法国式建筑、引进西方商业和文化,逐渐将这片土地改造成了一个具有法国风情的城市。
影响力天津法租界的建立,极大地推动了天津城的现代化进程。
在这里,西方的文化、科技和商业得以融入中国,为当地经济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同时,法租界也成为了各国商人和外国侨民的聚集地,促进了中西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命运然而,随着中国民族意识的觉醒和反对帝国主义运动的兴起,各个租界的存在也备受质疑。
在1943年,法租界终告结束,这一块曾经繁华的烟火地也变得冷清起来。
不过,它留下的建筑、历史和记忆,依然在今天的天津城中流传着,让人们回想起那段独特的历史时期。
综上所述,天津法租界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个重要符号,它承载了中西文明交流的历史。
尽管已成为历史,但它的影响却依然存在于今天,成为了天津城市发展的一部分。
愿我们能够从中汲取教训,珍惜历史,珍惜和平,共同建设美好的未来。
天津租界历史故事

天津租界历史故事
天津租界始建于1860年,起源于天津条约的签订。
该地区由英、法、德、日、美等国占领,成为外国势力在中国的一个“特殊区域”。
租界内的街道、房屋、公共设施等都按照外国规划建设,呈现出西方
的建筑风格和文化气息。
在租界里有许多值得一提的历史故事。
例如,1912年,在天津大沽口爆发了著名的“大沽炮台事变”,这是中国抵御日本侵略的早期
事件之一。
当时,日本侵略军企图在大沽口港口安装火炮,而中国军
队为了保卫国土和主权,勇敢地攻击了日军,并将之击退。
此外,租界内也曾发生过一些令人感慨的历史事件。
在二战期间,许多犹太难民逃离德国纳粹的迫害,逃到了天津租界。
这些难民与当
地的中国人、外籍人士携手合作,为抵制法西斯主义的战争贡献自己
的力量。
近年来,天津租界地区已逐渐成为了一个文化旅游区,吸引着国
内外众多游客前来观光和参观。
在这里,可以欣赏到多元文化的碰撞
和融合,感受到历史遗迹的魅力和神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天津租界史调查报告调查目的:天津租界,是1860年至1945年期间,英国、法国、美国、德国、意大利、俄国、日本、奥匈帝国和比利时等国通过签订不平等条约和协议在中国天津老城东南部区域相继设立的拥有行政自治权和治外法权的租借地。
作为天津人,我们应当了解天津租界的历史。
这次我将调查关于天津租界的趣味历史知识。
调查人员:周清润调查时间:2013.11.24调查方法:上网搜集材料调查结果:(一)天津租界开辟较早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后,英国首先在中国攫取租界。
1860年10月24日,清政府被迫与英国签订了《北京条约》作为《天津条约》开辟通商口岸等的续增条约。
条约第四款规定:“续增条约画押之日,大清大皇帝允以天津郡城海口作为通商之埠,凡有英民人等至此居住贸易,均照经准各条所开各口章程,比例划一无别。
”在这一城下之盟中,天津被增列为通商口岸,该条约虽未规定设立租界,但成为日后英国在天津强划租界的依据。
1860年12月4日,英国驻华公使卜鲁斯向恭亲王奕䜣递交照会,写道“意将津地一区,代国永租”,作为领事官署和商民的住房及栈房之用。
随后,他又照会直隶总督恒福,转饬天津地方官府,要求在天津划出英租界。
12月17日,清政府允许了英国公使卜鲁斯设立英租界的要求,列强在天津设立的第一个租界——天津英租界开辟。
1861年春天,法国参赞哥士耆赶往天津实地勘察界定天津法租界的界址。
6月2日,三口通商大臣崇厚与其订立《天津紫竹林法国租地条款》。
天津法租界位于天津城南的紫竹林一带,南接英租界,西近海大道,东和北两面傍海河,面积为439亩。
清政府为了显示不歧视美国驻天津领事,在1862年或稍后,也有意让美国在天津建立一个专管租界,发给美国领事一份租契。
然而,美国驻华公使蒲安臣极力反对租界制度,且当时来华美国商人屈指可数,因此美国在若干年后才对该地作了短暂的行政管理。
1895年,原先在中国尚未辟有租界的德国也开始动作。
在辽东半岛尚未交还中国之时,德国驻华公使绅珂根据本国政府的指令,向总理衙门提交照会,要求在天津开辟专管租界,以扩展德国在当地的商务。
同时,德国外交大臣也向中国驻德国公使许景澄提交“租界节略”,其中声称,“中国通商口岸之友英国租界,或间有法国租界,已多年矣”。
“在中国之德商,因无本国租界,未免散居在他国租界内,几作英法寓客,所以德国商务相涉诸人,日夕盼自有本国租界也”。
因此,德国“应在相宜口岸商划租界”。
清政府随即迅速同意了德国划分租界的要求。
在天津,由直隶总督王文韶饬派的天津道任之骅和海关道李岷琛与德国驻天津领事司艮德于同年10月30日签订《天津租界合同》(《天津条约港租界协定》)。
根据合同规定,天津德租界东临海河,北接原来的美租界,西至大沽路东,南接小刘庄,面积为1034亩。
1900年6月,大批俄军进入天津地区,在紫竹林租界内与义和团及清军激战。
6月17日起,俄军、义和团与清军为争夺海河北岸的天津老龙头火车站而的血战升级。
在持续数十天的战斗中,俄国兵死伤惨重。
7月下旬,八国联军占领天津后,俄军就抢占包括老龙头火车站在内与紫竹林租界隔海河相望的大片土地。
接着俄国军队曾在天津车站附近抵抗义和团及中国军队的攻击,保卫了外国的租界,并因而作出了牺牲。
因此,俄国政府对海河对岸老龙头火车站以及向海河下游越两英里的一片土地保留绝对的主权。
此事,赶到北京来愈列强议和的李鸿章正在继续推行联络俄国的方针。
在格尔思正式提出开辟天津俄租界的要求后,李鸿章就奏请朝廷允许俄国的要求:“臣查各国在天津均有租界,俄商独无,论理本觉偏枯。
今既来就范围,以礼乞请,自应允许,使彼心向我益坚”1906年10月19日,总署大臣敬信等便与林董订立《公立文凭》4款。
其中第一款规定,在中国添设的通商口岸中,“专为日本商民妥定租界,其管理道路以及稽查地面之权,专属该国领事”第3款,日本允许中国酌量向机器制造的货物抽税,以换取中国允许日本在天津等处设立专管租界。
(二)英、法、美、德、日、俄、意、奥、比九国都曾在天津租界海河东、西两岸形成了九国租界,德、日、俄、意大利、奥地利、比利时、英、美、法。
东南沿秋山道(现在的锦州道)与法租界相连,南抵墙子河(现南京路),西至南门外大街,北起东南角闸口沿旭街(今和平路)两侧到福岛街(现多伦道)折向西。
意租界的道路:马可波罗路(民族路)但丁路(自由道)佛罗伦萨道(民生路) 的里雅斯德道(北安道) 桑朱利亚诺侯爵道(博爱道) 埃马诺卡洛托道(进步路),康特伽利娜道(光复道)营盘小马路(光明道)伊曼纽尔三世路、大马路(建国道)。
南临海河,北到京山铁路。
距离东火车站不远。
与市中心天津法租界和天津日租界隔河相望。
天津俄租界:以南,海河与大直沽村之间,直到小孙庄。
英美租界:位置在海河西岸,紫竹林村一带。
东临海河,西到海光寺大道(现西康路),北面沿宝土徒道(现营口道)与天津法租界毗邻,南沿马场道到佟楼。
日租界:海光寺,许多抗日战士在此受到严酷的刑讯拷打致死。
现在原址重新建设改为天津血液病医院,只有海光寺这个地名还保留在天津地图上。
法租界:法租界东至海河,南沿宝土徒道(现在的营口道)与英租界相邻,西至小埝(现在的新兴路),北沿秋山道(现在的锦州道)和日租界毗邻。
德租界:德租界不断向西南方向扩张,先后占领了北洋西学学堂(今海河中学)、三义庄、桃园村一带,以及东楼、西楼附近,共占地四千二百余亩。
奥租界:位于海河、京山铁路与金钟河(今狮子林大街)之间,东面隔路(今北安道)与天津意租界相邻。
比租界:在俄租界以南,海河与大直沽村之间,直到小孙庄。
(三)租界对天津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天津租界开辟之后,西方文化对天津各个方面的影响不断渗透。
租界的建设对天津的城市建设起到了促进和示范的作用。
天津租界除了影响天津城市风貌的改变之外,租界文化还通过与教会有关的教育、报刊杂志等影响着天津人的文化生活。
由租界教会创办的学校、医院、报刊和杂志,代表着不同国籍、不同政治利益,某种程度上也意味着文化殖民。
但是它们同时又代表着不同的文化,呈现出多元性、多样性的特点,客观上促进了天津文化的多元融合与发展,在近代天津迈向现代大都会的初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天津租界自开辟之后,干净整洁、秩序井然的租界不仅促进了天津老城的城市建设、道路改造,其独特的风格还起到了良好的示范作用,并在改造后的城市形态上留下了深深的印迹。
到了19世纪后期,曾与其他中国城市类似的天津,城市风貌开始出现了新的气象。
1888年11月3日的《中国时报》曾这样报道天津,“一度遍地皆是深沟、大洞、臭水沟的使人恶心的可恨的道路被铲平、拉直、铺平、加宽。
并且装了路灯,使人畜都感到舒服,与此同时,城壕里的好几个世纪以来积聚的垃圾也清除掉了。
”日本作家谷崎润一郎1918年来过天津并被当时天津独特的城市空间与都市文化所感染,曾在其小说中写道:“走在天津城里最气派、最整洁、最美丽的街区,令人仿佛来到了欧洲的都会。
”由于九国租界的建设与发展,天津租界建筑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多样性、丰富性和复杂性。
从时间发展与风格式样分析,天津的租界建筑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1860年-1919年时期的建筑呈现出中古复兴式时期的风格。
早期阶段的建筑活动主要是教堂、领事馆、住宅等,如1916年在法租界的罗曼式西开教堂,1907年建造的德国领事馆则具有日耳曼民居的建筑特征。
第二阶段,1919年-1930年时期的建筑呈现出古典主义、折衷主义时期的风格。
1919年前后,北洋军阀、西方列强趁机加强在天津的实力。
大型银行、洋行、商场、旅馆及娱乐建筑、高级花园住宅随之相继出现。
大部分银行集中在英、法租界的中街上,采用西洋古典柱式形式,如建于1924年的英国麦加利银行,立面是两层高的爱奥尼克柱式,具有古典主义风格。
商业旅馆建筑集中在法租界劝业场一带,采用较多的折衷主义手法,如劝业场是古典复兴式的檐口及装饰,但门窗式样却比较活泼。
第三阶段,1930年-1945年时期呈现出摩登建筑时期的风格。
1930年以后受欧美摩登运动的影响,建筑师逐渐抛弃了古典式折衷的设计手法,代之以简洁、自由、富有体积感与雕塑感的摩登设计手法。
这时期的代表性建筑有利华大楼、渤海大楼、中国大戏院。
截至2013年,关于天津租界建筑的研究已经引起建筑界广泛的关注。
各国租界的工部局都作为董事会下设相应电务、水道、卫生处等。
租界的市政导向促进了晚清乃至民国时期市政建设和管理体系的设立与发展。
此后,由于民族实业家及外商不断投资市政和公用事业,使天津自来水、电灯、邮政事业等相继得到发展。
这些公用设施的创办以及相应的管理,对天津城市的发展变化产生了推动作用,为天津形成近代化的城市提供了基本条件。
(四)旅游景点意式风情街:天津意式风情街(意大利风情区)位于天津市河北区,由河北区五经路、河北区博爱道、河北区胜利路、河北区建国道这四条河北区的道路合围起来的四方形地区统称为意大利风情区原意大利租界(意式风情街)现存完整的原汁原味有百年历史的欧洲建筑近200余栋。
内含河北区进步道、河北区民族路、河北区民主道、河北区民生路、河北区自由道、河北区光复道、河北区光明道等多条道路。
是意大利本土以外最大的意式风格建筑群,内有梁启超、曹禺、张廷谔、曹锟、袁世凯、齐耀珊、张学铭、曾国藩家族、冯国璋、李叔同、汤玉麟、卢鹤绂、王卓然、刘髯公、程克、鲍贵卿、华世奎、易兆云、李廷玉、张鸣岐、李文田、章宗祥、孙良诚、倪嗣冲、段芝贵、王一民、王郅隆、黄郛、曹锐、卢木斋、郑诵先、黎元洪、安文忠、杨以德、齐耀琳、吕调元、靳云鹏、龚心湛等等多处中国的名人故居更留下了一代伟人民族英雄蔡锷将军的足迹,蔡锷将军与梁启超先生曾在这里商讨讨伐袁世凯的护国大计。
天津意式风情街1998年底,作为海河综合开发建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启动了意大利风情区的开发建设,充分利用这个地区独特的历史文化资源。
许多大家耳熟能详的影视剧如《非常完美》《建国大业》《白银帝国》《风声》《辛亥革命1911》《梅兰芳》《金粉世家》《大上海》《毒战》等等都是在天津河北区的意风区拍摄,而且更多的影视剧也将越来越多的在这里取景拍摄,不仅因为这里很美,更因为这里是有历史的地方。
西开教堂:西开教堂全称天主教西开总堂,又称老西开教堂、法国教堂。
西开教堂位于天津和平区滨江道独山路,坐西南朝东北。
1916年由法国传教士杜保禄主持修建。
抗日战争时期,老西开近34公顷的中国土地被法租界鲸吞。
西开教堂因地处法租界,又是法国传教士建造,故旧时津民亦称之为法国教堂。
大教堂采用法国罗曼式建筑造型,高45米,建筑面积1585平方米,平面呈长十字形,正面和后部耸立高大塔楼三座,呈“品”字型,楼座以黄、红花砖砌成,上砌翠绿色圆肚形尖顶.檐下为半圆形拱窗。
堂内为三通廊式,内墙彩绘壁画,装饰华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