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历史上的租界-天津法租界

合集下载

天津市五大道景点介绍

天津市五大道景点介绍

天津市五大道景点介绍天津市五大道,又称旧法租界,是天津市的一个历史文化景点,位于和平区南部的和平路、小白楼街、大理道、鞍山道、马场道五条运河沿岸的道路上。

这里保存有中西合璧的建筑风格,具有浓厚的历史和文化底蕴。

下面为大家介绍天津市五大道的景点。

一、天津古文化街天津古文化街坐落于鞍山道与小白楼街交口处,是一条具有中国传统文化风情的商业步行街,也是天津的一个重要旅游景点。

这里有600多个店铺,以及客栈、餐饮、文化娱乐等设施,是天津市的商业繁华地带。

同时,由于它坐落于五大道区域内,所以这里的建筑也充满了浓郁的欧式特色,是一个兼具欧陆风情和中国特色的风景区。

二、意租界风情街意租界风情街位于大理道上,是一个集旅游、购物、娱乐为一体的主题街区。

这里还有九曲桥,大光明电影院等著名景点,是游客到五大道逛街购物的好地方。

三、五大道建筑群五大道是天津著名的历史建筑群,这里很多具有中西合璧的建筑,诠释了当时中外合作,文化交流的历史。

这里最著名的是条约建筑,一些历史上的重要场所,如大总统府、德国瑞典公使馆等等。

四、天津音乐学院天津音乐学院是一所位于鞍山道的音乐院校,是全国重点音乐学院之一。

学院位于1924年建成的原德国租界总督官邸,这里有各种各样的排练室、音乐厅、展览馆等,给人们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五、古文化花园古文化花园位于和平路,是一个大型主题公园,园内的建筑构造既有汉地历史的沉淀,又有西方的元素,堪称中国古代建筑和欧洲风格的完美融合。

花园内设有诸如天津市博物馆、马秀英艺术馆等知名景点,吸引着大量游客和爱好者前来游览。

以上即是对天津市五大道景点的介绍,五大道不仅代表着天津的历史文化,还是囊括了时尚购物、美食餐饮、休闲娱乐、文化艺术等诸多元素的综合性区域,非常值得前来游览。

天津租界史调查报告

天津租界史调查报告

天津租界史调查报告调查目的:天津租界,是1860年至1945年期间,英国、法国、美国、德国、意大利、俄国、日本、奥匈帝国和比利时等国通过签订不平等条约和协议在中国天津老城东南部区域相继设立的拥有行政自治权和治外法权的租借地。

作为天津人,我们应当了解天津租界的历史。

这次我将调查关于天津租界的趣味历史知识。

调查人员:周清润调查时间:2013.11.24调查方法:上网搜集材料调查结果:(一)天津租界开辟较早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后,英国首先在中国攫取租界。

1860年10月24日,清政府被迫与英国签订了《北京条约》作为《天津条约》开辟通商口岸等的续增条约。

条约第四款规定:“续增条约画押之日,大清大皇帝允以天津郡城海口作为通商之埠,凡有英民人等至此居住贸易,均照经准各条所开各口章程,比例划一无别。

”在这一城下之盟中,天津被增列为通商口岸,该条约虽未规定设立租界,但成为日后英国在天津强划租界的依据。

1860年12月4日,英国驻华公使卜鲁斯向恭亲王奕䜣递交照会,写道“意将津地一区,代国永租”,作为领事官署和商民的住房及栈房之用。

随后,他又照会直隶总督恒福,转饬天津地方官府,要求在天津划出英租界。

12月17日,清政府允许了英国公使卜鲁斯设立英租界的要求,列强在天津设立的第一个租界——天津英租界开辟。

1861年春天,法国参赞哥士耆赶往天津实地勘察界定天津法租界的界址。

6月2日,三口通商大臣崇厚与其订立《天津紫竹林法国租地条款》。

天津法租界位于天津城南的紫竹林一带,南接英租界,西近海大道,东和北两面傍海河,面积为439亩。

清政府为了显示不歧视美国驻天津领事,在1862年或稍后,也有意让美国在天津建立一个专管租界,发给美国领事一份租契。

然而,美国驻华公使蒲安臣极力反对租界制度,且当时来华美国商人屈指可数,因此美国在若干年后才对该地作了短暂的行政管理。

1895年,原先在中国尚未辟有租界的德国也开始动作。

在辽东半岛尚未交还中国之时,德国驻华公使绅珂根据本国政府的指令,向总理衙门提交照会,要求在天津开辟专管租界,以扩展德国在当地的商务。

天津租界 宗教建筑

天津租界 宗教建筑

原麦加利银行
第三阶段,1930年-1945年时 期呈现出摩登建筑时期的风格。 1930年以后受欧美摩登运动的影响, 建筑师逐渐抛弃了古典式折衷的设 计手法,代之以简洁、自由、富有 体积感与雕塑感的摩登设计手法。 这时期的代表性建筑有利华大楼、 渤海大楼、中国大戏院。 目前,关于天津租界建筑的研 究已经引起建筑界广泛的关注。
俄国东正教教堂
东正教堂特有的拜占庭建筑风格。厚门高窗,上为拱形,室 内壁上绘有油画。上层有钟楼。群众称之为“喇嘛台”。

拜占庭式建筑对欧洲建筑 发展的主要成就是创造了 把穹顶支承在4个或者更 多的独立支柱上的结构方 法和相应的集中式建筑形 制,充满了结构的美感。 建筑内常常大量采用镶嵌 画,即使用陶片、贝类、 碎石等嵌于墙壁、地面或 室內屋顶,构成图画或图 案。因为拜占庭式建筑门 窗通常狹小,室內光线甚 暗,如用镶嵌画作為装饰, 可藉贝类、碎石、陶片等 的反光,增加室內亮度, 又因多用鲜艳色彩,室內 可因各种色彩光线之反射, 产生一种神秘及多彩的宗 教气氛。
天津租界区 ——宗教建筑
盛楠 1208031021
天津租界,是1860年至1945年期间,英国、 法国、美国、德国、意大利、俄国、日本、 奥匈帝国和比利时等国通过签订不平等条 约和协议在中国天津老城东南部区域相继 设立的拥有行政自治权和治外法权的租借 地。1860年,英国首先在天津设立租界, 最高峰时有9个国家在天津设立租界。同时, 天津也是中国最早收回租界的城市之一。 1945年,中华民国政府在对日战争胜利后, 正式收回天津的最后两个租界。
第二阶段,1919年-1930年时期的建筑呈现出古典主义、折衷主 义时期的风格。1919年前后,北洋军阀、西方列强趁机加强在天津的 实力。大型银行、洋行、商场、旅馆及娱乐建筑、高级花园住宅随之 相继出现。大部分银行集中在英、法租界的中街上,采用西洋古典柱 式形式,如建于1924年的英国麦加利银行,立面是两层高的爱奥尼克 柱式,具有古典主义风格。商业旅馆建筑集中在法租界劝业场一带, 采用较多的折衷主义手法,如劝业场是古典复兴式的檐口及装饰,但 门窗式样却比较活泼。

穿梭在天津的老租界

穿梭在天津的老租界

穿梭在天津的老租界“五大道”是对成都道、重庆道、大理道、睦南道、马场道这五条路,以及周围共22条道路的总称,这片区域在清末时被英法列强占为租界,当时,各国纷纷驻兵建房,一座座不同风格的建筑就在这不大的区域里纷纷建立起来。

时间已过去了百年,但这些建筑却很好地保留了下来,因此,这片区域被称为“万国建筑博物馆”。

天津基本没有正南正北正东正西的街道,大部分都是斜街,马场道虽是五大道中最宽的,但也不例外。

这是一条东北西南走向的路,也是各色西洋建筑最集中的区域。

19世纪末,英籍德国人德璀琳在这一带开设了一个赛马场,于是就以这里为起点,铺设了这条从英租界通向赛马场的道路,马场道的名字也就因此而得。

走在这条街上,两边都是不同风格的小洋楼,幽雅的外观,精致的细节,让人不时停下脚步,仔细观看。

而在这些小洋楼中,最引人注目的,恐怕要数现在的天津外语学院,这个高大气派的建筑,当年曾是法国工商学院,建筑群至尽保存完整,就连当年的小教堂,如今也还在。

顺着马场道旁边的小路,穿过居民区,就是另一番景象,睦南道虽和马场道仅一街之隔,却要清净很多。

因为僻静,当年很多名人就把自己的家安在了这里,眼前的一栋房子,是张学良二弟张学铭的住宅,而在相隔不远,还分别有孙殿英、李叔福、高树勋等曾经居住过的旧宅。

这条路上最显眼的,也是最具观赏价值的,是张作霖三姨太许氏旧宅,这房子是按英国乡间别墅的模样盖的,而距此不远的某军阀的宅子,与之比起来就显得土气很多。

五大道的每个历史建筑,不但保存完好,还会在门外有文字说明,什么风格、年代、曾经的主人都写得很清楚,让到这里来的游客即使没有导游也能了解得很清楚。

这些老房子如今多是办公机构,周末的时候大门紧闭,更加透出一丝神秘,很多故事,都曾在这里发生。

其中比较有名的,可能要算“箱尸案”。

大理道23号曾是某富商的宅邸,他伙同情人,德国混血女子施美丽杀了原配夫人董氏,将其肢解后装在箱子里偷偷运出,又假报失踪。

但终究被查出,从而成了当时天津轰动一时的大案。

天津历史上的九个租界分别在哪里

天津历史上的九个租界分别在哪里

天津历史上的九个租界分别在哪里1、天津英租界始设于1860年,是外国在天津设立最早的租界。

界址为:东临海河右岸(西岸),南至博目哩道(今彰德道),西至海大道(今大沽路),北至宝士徒道(今营口道)。

这就是所谓的“原订租界”。

2、法国租界地天津法租界始设于1860年英租界设立之后。

界址为:东、北临海河右岸(南、西岸),西南至海大道(今大沽路),东南与英租界毗邻。

不过,天津初期的对外贸易并不兴盛,来到这里的少数外商主要居住在天津城东门外三岔河口的宫北大街,仅有天津英租界内建造了少数房屋。

3、美国租界地天津美租界约设于1862年。

界址为:东临海河右岸(西岸),南至开滦胡同(今开封道),西至海大道(今大沽路),北至博目哩道(今彰德道)与英租界毗邻。

共占地一百三十余亩。

4、天津德租界在天津存在的时间是1895年-1917年。

1895年,德国驻华公使绅柯向清廷总理衙门提出照会,借口德国在中日甲午战争中“迫日还辽”有“功”,向清*** 索取租界,要求享受与英法等国同等特殊待遇。

5、日本租界地天津日租界始设于1898年。

最初,日本仅在法租界以北、天津城厢东南,划定了租界与预备租界的范围;另在德租界以南的小刘庄划出停船码头。

6、天津俄租界始设于1900年。

八国联军侵华期间,俄国军队占领了天津火车站及海河左岸(东、北岸)的大片土地。

由于这一区域阻隔了自紫竹林法租界和英租界至火车站的通道,引起两国不满。

经德国从中调停,俄国同意改划原订租界范围,将火车站地区交还中国,俄租界遂分为东、西两区。

7、意大利租界地天津意租界始设于1902年。

八国联军侵华期间,意大利军队乘机占领了海河左岸(东北岸)、俄军占领区以西的地段,并宣布为意租界。

界址为:东北自意中交界路(今兴隆街)沿京山铁路至俄租界,南沿波格拉尼路(今五经路)与俄租界毗邻,西南临海河,西北沿意奥交界路(今北安道)至兴隆街,占地近八百亩。

8、奥地利租界地天津奥租界始设于1902年。

天津法租界

天津法租界

天津法租界在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的中国,多个城市出现了外国租界,成为了不同国家势力范围的象征。

其中,天津法租界作为法国在中国设立的一个租界,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本文将探讨天津法租界的历史背景、建立情况、影响力以及最终的命运。

背景天津法租界创建于1860年,正值第二次鸦片战争后的混乱时期。

当时,中国面临外国侵略的压力,各大国争相在中国设立租界以获取更大的经济和政治利益。

法国作为列强之一,也参与了这场角逐。

天津作为一座重要的商港城市,自然成为了列强争夺的焦点之一。

建立1860年,法国和清政府签署了《北京条约》,其中规定法国在天津设立了一个租界。

这一租界位于天津城的西南角,占地约3.78平方公里。

法国通过修筑法国式建筑、引进西方商业和文化,逐渐将这片土地改造成了一个具有法国风情的城市。

影响力天津法租界的建立,极大地推动了天津城的现代化进程。

在这里,西方的文化、科技和商业得以融入中国,为当地经济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同时,法租界也成为了各国商人和外国侨民的聚集地,促进了中西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命运然而,随着中国民族意识的觉醒和反对帝国主义运动的兴起,各个租界的存在也备受质疑。

在1943年,法租界终告结束,这一块曾经繁华的烟火地也变得冷清起来。

不过,它留下的建筑、历史和记忆,依然在今天的天津城中流传着,让人们回想起那段独特的历史时期。

综上所述,天津法租界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个重要符号,它承载了中西文明交流的历史。

尽管已成为历史,但它的影响却依然存在于今天,成为了天津城市发展的一部分。

愿我们能够从中汲取教训,珍惜历史,珍惜和平,共同建设美好的未来。

1943年天津法租界的“收回”

1943年天津法租界的“收回”

1943年天津法租界的“收回”作者:吕颖刘英奇来源:《历史教学·高校版》2019年第11期摘要抗日战争期间,为了配合“大东亚共荣圈”计划,提升自身政权的合法性,南京汪伪政府在日本的扶持下展开了“收回”租界的运动。

从天津法租界“收回”的背景、经过和结果来看,虽然维希政府被迫同意将租界移交给汪伪政府,但也以文化和教育等为名成功地保留了大量租界资产并仍享有治外法权。

汪伪政府此举并非是反殖民化和民族解放运动,而是为了配合日本排挤西方在华势力,实现独占中国的战略意图,因此没有获得中国民众的认同与支持。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为了欺骗中国民众,提高其傀儡政权的社会声望,日本当局直接授意和操纵汪伪政府展开了“收回”租界的运动。

由于法国维希政府与日本同属轴心国阵营,其通过与汪伪政府的谈判,成功地保留了法租界内的部分资产并继续享有治外法权。

尽管双方所达成的协议并不为国民政府和战后的法国政府所承认,但它所造成的既成事实给战后中法两国的谈判带来了不少的变数和挑战。

关于在华法租界的收回问题,学界的一些相关研究有所涉及。

①而本文以1943年天津法租界的移交详情为视角,结合法国外交部档案馆巴黎分馆、南特外交档案中心以及中国历史第二档案馆的档案,分析维希政府对华所采取的外交方针,并揭示出法租界“收回”的欺骗性本质。

1940年3月,日本扶植的汪精卫伪国民政府在南京成立后,很快便配合日本方面的“大东亚共荣圈”计划,提出了“收回租界,撤废治外法权”的口号。

法国人对此举有着清晰的认识。

5月6日,法国驻上海领事鲍黛芝(Marcel Baudez)致法国外长保罗·雷诺(Paul Reynaud)的信中写道:“日本在华,特别是在上海活动的主要目的之一就是取缔租界。

这一行动符合其‘新秩序’政策,代表着黄种人的胜利,并会提高服务于日本的中央政府在中国人眼中的威望。

”②同一时期欧洲的国际局势也发生了巨大变化。

1940年7月,面对纳粹德国节节败退的法国政府宣布投降,法兰西第三共和国灭亡,菲利普·贝当(Philippe Pétain)在维希成立了听命于德国的傀儡政府。

天津意大利租界

天津意大利租界

天津意大利租界2013年6月13日我与外甥女在天津意租界“八国联军”侵华,是中国人心头永远抹不去的痛史。

天津作为“庚子事变”中的战地要冲,在事变后成为列强势力介入中国最多的城市之一。

近代史上天津曾有九国租界,这就是在中国土地上独一无二的现象。

当时,天津被八国联军军官组成的“都统衙门”(Tientsin Provisional Government)掌控。

天津的城墙、炮台被拆毁,清朝军队被驱除,这座城市真正成了西方列强说了算的城市。

1902年,“都统衙门”解散,天津在名义上被交还给清政府。

然而列强租界的迅速扩张与发展,又事实上主导着这个城市的命脉。

此前,意大利在中国并没有多少经济利益可言。

意大利派军队参加八国联军,只是为了表明它也是个世界“大国”!而参战了,便可以与其他列强一起,坐地分赃。

从此,意大利也步英法日德诸国后尘,在中国拓展其势力。

1900年10月10日,意大利驻华公使萨尔瓦葛(Margnis Giuseppe Salvago Raggi)向北京公使团通告:为保护商务和航运利益,意大利王国要在天津开设领事馆,并称有必要设立租界。

在与意大利方面进行的租界谈判中,垂暮的中方大臣李鸿章在国家战败的不利情况下,仍据理力争,在设立租界的地点和居民的搬迁费用上进行了艰苦的抗争。

可惜李鸿章于1901年去世,新任直隶总督袁世凯接手谈判时,意大利军队早已在占领区内占地收税,大兴土木。

袁世凯除了承认既成事实外,也只能徒唤奈何。

1902年5月2日,天津海关道唐绍仪与新任意大利驻华公使嘎里纳(Count Giovanni Gallina)签订了《天津租界章程合同》。

在今天津火车站西面、海河在此处的一个大弯道的北面,意大利人开始兴建起了他们的租界,面积为771亩。

意大利人称之为“La Concessione italiana di Tientsin”。

与英、法、日、俄、德等国的租界相比,天津意租界是比较小的。

然而意租界的环境却相对较规整、平静,意租界当局很注意市政建设和房地产经营活动,使这里的道路平直整洁,房地产税低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天津历史上的租界-天津法租界
天津法租界天津法租界,近代中国4个法租界之一(另外三个是上海法租界、汉口法租界和广州法租界)。

同时也是天津的9个租界之一。

天津法租界基本位于现在天津和平区一带。

历史
设立
1861年6月2日,法国政府和清政府签定《天津紫竹林法国租界地条款》,划定法国租界,在英租界北邻确定了位置,面积为439亩。

不过,天津初期的对外贸易并不兴盛,来到这里的少数外商主要居住在天津城东门外三岔河口的宫北大街,仅有天津英租界内建造了少数房屋;天津法租界内甚至没有任何法国机构,只有1个供英美侨民使用的宗教建筑合众会堂,法国在天津的主要活动就是位于三岔河口的望海楼天主堂,连法国领事馆都设在临近的宫北大街。

1870年6月发生了天津教案,外国侨民纷纷移居租界,天津英租界首先得到开发经营。

由于法国在普法战争中失败,国
力不振,天津法租界一段时间内仍不见起色。

直到1880年代才开始着手进行市政建设。

扩张
天津法租界在历史上共有两次扩展。

1900年,天津法租界向西扩展到墙子河(今南京路),使该租界面积扩展了4倍,达到2360亩。

1916年,法租界向老西开扩张的行动引发天津市民的强烈抗议。

(老西开事件)繁盛
1900年以后,由于海河航道得到疏浚,同时挖出的泥沙又填平了各国租界中的大片沼泽,使得天津的投资环境得到很大改善。

天津法租界的商务活动也趋于繁盛,民国初年,天津法租界内兴建了众多精美的欧式建筑。

1912年(民国元年),壬子兵变,华界的北门外大街、宫南大街、宫北大街遭到士兵抢劫、毁坏,华人商业大批转移到法、日租界,在法租界内主要集中在杜总领事路(梨栈大街,今和平路)。

在中国北方传教的天主教会各大修会的账房—首善堂(遣使会,设在承德道21号)、崇德堂(耶稣会,在河北东南部献县等地传教,设在营口道20号)、普爱堂(比利时圣母圣心会,在内蒙古传教)以及立兴洋行(法国)、先农公司(英国)、仪品公司(比利时)等各国企业纷纷在这一带进行房地产投资,买地盖房出租。

[1]
1920年代,在法租界内的杜总领事路与福煦将军路(今滨江道的大沽北路至南京路段)十字路口陆续建成天津劝业场、天祥商场、泰康商场等商业设施,以及国民、惠中、交通三大旅馆,渤海大楼、浙江兴业银行等众多整齐美观的西式建筑,形成天津最繁盛的商业中心。

当时,天津的中外上流社会人士主要聚居在天津英租界今五大道区域,而劝业场一带则成为他们进行消费、娱乐的区域。

法租界东至海河,南沿宝土徒道(现在的营口道)与英租界相邻,西至小埝(现在的新兴路),北沿秋山道(现在的锦州道)和日租界毗邻。

收回
1943年6月,汪精卫政府接收天津法租界。

1945年天津法租界被国民政府正式收回。

道路大法国路--解放北路(解放桥到营口道)
杜总领事路--和平路(锦州道至营口道)
葛公使路--滨江道(张自忠路至大沽北路段)
福煦将军路--滨江道(大沽北路至南京路段)
狄总领事路--哈尔滨道
萨工程师路--山西路
石教士路--黑龙江路
梅大夫路--辽宁路
德大夫路--河北路(锦州道至营口道段)
樊主教路--新华路(锦州道至营口道段)
圣路易路--营口道
甘领事路--南京路(营口道至锦州道段)
柏公使河坝--张自忠路(锦州道以东,大沽北路至解放北路段) 大法国河坝--张自忠路(解放北路至营口道段)
水师营路--赤峰道(张自忠路至解放北路段)
巴斯德路--赤峰道(解放北路至和平路段)
丰领事路--赤峰道(和平路至南京路段)
领事馆路--承德道
巴黎路--吉林路
七月十四日路--长春道(大沽路东)
—坡城路--河南路
狄米得城路--陕西路
霞飞路--花园路
克雷孟梭广场(PlaceClemenceau)--长春道,
紫竹林大街--大沽北路
金融
东方汇理银行
零售商业
劝业场,21号路(梨栈大街)。

房地产
娱乐业
渤海大楼
学校新学中学
法汉中学
医院
马大夫医院
宗教
西开若瑟天主堂天主教西开总堂
天主教紫竹林圣路易堂
卫理公会维斯理堂
伦敦会教堂
人物
张学良故居,法租界32号路(今和平区赤峰道78号)。

吉鸿昌故居,法租界40号路(今和平区花园路5号)。

庄乐峰故居,霞飞路(今花园路10号)。

吴景濂故居,樊主教路(今新华路文联大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