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租界文化及其历史意义ppt课件
鸦片战争与天津租界的形成

• 如今这些以往的租界地依然还在,许多建 筑都保护的完好如初,吸引着国内外游人 的关注,意式风情街、德式建筑居住地、 五大道等地,早就为各地游人所青睐。 • 在我们赞叹这些饶有风趣的异国情调建筑 的时候,不要忘记了背后那段血雨腥风的 残酷。留下的外国建筑并不是耻辱,它们 正是这些创伤所产生的伤疤,铭刻着天津 的过去,那是一枚崇高的勋章。
PICTURE ONE PICTURE TWO PICTURE THREE
PICTURE FOUR
PICTURE FIVE
PICTURE SIX
PICTURE SEVEN PICTURE EIGHT
PICTURE NINE
德国租界
• 德国租界一一德国租界位于解放南园小广场为 中心向纵深发展。庄重、沉稳、典雅的日耳曼 式建筑体现着德国建筑的特征。 • 现今的河西区解放南路273号天津市政协俱乐 部,曾经是德国总会旧址。建于1907年。整座 建筑敦厚稳重,突出特点是门窗采用石料砌成 罗马式拱券,两侧立柱成纹绳状花纹,各种装饰 均带有巴洛克风格,当时成为德国租界的社交 中心。1949年解放后为天津市政协礼堂。
PICTURE ONE PICTURE TWO PICTURE THREE
PICTURE FOUR
PICTURE FIVE PICTURE SIX PICTURE SEVENINE
奥匈帝国租界
• 奥匈帝国租界位于河北区建国道一带。现 今的代表性建筑有两处:一处是位于海河东 路33号的奥匈帝国领事馆。始建于1902年。 是租界地中唯一由奥国人自己建造的房屋。 为西式二层洋楼两座,砖木结构,造型别致,庄 重典雅,庭院花园,环境幽美。另一处是与奥 匈帝国领事馆相距200米的奥匈帝国俱乐部。
PICTURE ONE
天津的租界地和小洋楼

天津的租界地和小洋楼提起天津市历史上的租界和小洋楼有很多人都知道,这是天津近代史上重要的一个发展阶段,从旅游文化角度看,这也是全国独一无二的特色文化。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签定了屈辱的《北京条约》(1860年)后天津辟为通商口岸。
由此开始至八国联军入侵后,42年间,先后在不同时期有九个国家的侵略者强化租界,其数量之多在全国独一无二,这些租界地总面积共达1500多公顷,比当时清政府管辖的城厢地区大8倍,欧洲文化的大量涌入,各租界内相继建立许多西洋建筑,使天津获得“万国建筑博物馆”称号,从而形成近代天津城市面貌的一个特点。
下面首先介绍一下租界地的形成与划分。
清咸丰十年1860年天津正式开放为通商口岸。
同年英、法、美相继在天津划定租界,地点在现在和平区一带,三国租界沿海河西岸而设各占一方,这是第一阶段。
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以后,各国在瓜分中国割让土地的斗争中,德国在天津开辟租界,地点在美国租界以南,金(河西区解放南路一带)。
光绪二十二年(1896)日本在法租界西北金和平区百货大楼一带开辟租界。
英租界又借机向西扩张,这称为第二阶段。
八国联军入侵后,从1900~1902年俄、奥、意、比四国又在天津开辟租界,俄国在海河东岸(和东区一带),比利时在俄租界之南,金和东区十五经路一带,其次为意大利租界在河北区民族路一带,奥国在意租界以北河北区建国道一带,同时这一时期英、法、日、德诸国又借机扩大租界地,英、法、德等已扩大到金五大道地区,日租界地也扩大到南市地区。
这是各国在天津开辟及扩充的第三阶段。
至此沿海和东西两岸就形成了八国租界地(原来的美租界并入了英租界)。
其中八国联军入侵前的英、法、日、德租界在海河西岸,八国联军入侵后的俄、比、意、奥各国在海河东岸。
从此帝国主义侵略势力深入天津疯狂地进行政治的和经济的侵略活动,后来,随着历史变迁,这些租界自1917年~1945年逐渐被我收回。
最早收回的为奥国(1917年),次之为德国(1919年),最晚的为英、法、德、日,均为1945年。
天津租界文化

天津租界文化-----不能忘却的记忆天津号称“九国租界”,有万国博物馆之称。
从现在鳞次栉比的楼房中似乎已经很难找出当初带有各国特色的楼房坐落在天津街道两旁的影子。
但是随着近年来政府对这些建筑真品的保护,让我们在今天还有眼福一览当时各国风情建筑。
租界是近代资本主义和帝国主义列强武装侵略中国的产物,他们通过一次又一次的侵华战争,强迫清王朝签订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在通商口岸强划居留地和贸易区,而不受中国政府管辖,形成“国中之国”。
天津租界始设于1860年,此后列强各国每发动一次大的侵华战争,天津的租界就增加和扩大一次。
至20世纪初,海河东、西两岸形成了九国租界,德、日、俄、意大利、奥地利、比利时、英、美、法。
其中天津比利时租界始设于1902年,是近代中国唯一一个比利时租界。
八国联军侵华期间,比利时并未出兵,但也乘机在俄军占领区以南的海河左岸(东岸)强划了比租界。
界址为:东穿大直沽村,南迄小孙庄,西临海河,北临科斯特罗马路(今十五经路)与俄租界毗邻,占地740.5亩;此外,自大直沽村西至京山铁路,比利时还划定预备租界一块。
天津比租界自划定后,并未进行开发。
后经中、比双方谈判,中国政府于1931年将天津比租界收回。
天津比租界地处偏僻,一直基本未经开发,直到收回,除建成一条沿河道路外,一直保持原有乡村景观。
居民不过百户,土地多为农田,寥寥无几的货栈、酒坊散落其间。
比商在天津主要经营城市交通和电力事业,世昌洋行垄断了天津的电车专营权,开设天津第一家发电厂,建成的六条有轨电车线路,穿行于华界和法、日、奥、意等租界的繁华地段;华比银行设在天津英租界维多利亚道,比利时领事馆也设在华比银行楼内。
可是这些机构都远离天津比租界。
天津英租界始设于1860年,是外国在天津设立最早的租界。
近代中国7个英租界之一,另外6个是上海英租界(不久并入上海公共租界)、汉口英租界、镇江英租界、九江英租界、广州英租界和厦门英租界。
天津英租界是天津的金融贸易区和最好的住宅区。
老照片:近代天津——租界是越不过去的话题

老照片:近代天津——租界是越不过去的话题位于天津老城东门外的宫南、宮北大街是天津早期一条颇具特色的繁华商业街,而最为难得的是这种特色一直保持并逐步发展到了今天。
这里所谓的“宫”,是指位于三岔河口的天妃宫(后称“天后宫”),而宫南、宫北大街的繁华也正是得益于此。
图为敕建天后宫1946年,国民政府将沿河大街、山口街与前法国河坝接顺,并统称为“张自忠路”。
张自忠,字荩忱,山东临清人,最初在冯玉祥的部队中担任高级将领,1936年5月出任天津市市长。
图为沿河大街早在康熙初年,清政府便通过官、商捐助修筑了一条由天津城区向东南至成水沽的叠道,成为连接天津与大沽、新城等地的通衢。
此后因为年久失修,到了雍正年间便坍塌损坏了。
乾隆初年,在天津道陈宏谋的建议下,清政府对此前的叠道进行了全面的整修和延伸。
因其位于海河右岸,又直通“海下”大活口,所以人们将其称为“海河叠道”或“海大道”。
图为清末海大道1860年天津开埠,为海大道的发展带来了契机,英、法紫竹林租界就划定在海河与海大道之间。
直到19世纪末,海大道始终都是租界与华界重要的分界线,以至于在许多近代西方人看来,海大道就是“文明”的边界。
图为英租界内商业繁华的海大道英租界内的海大道最初是木质路面,租界工部局先用灰土将路面碾压密实,再将用沥青浸过的加拿大进口红松木块年轮面向上地竖排,并用钢丝固定,最后在上面加沥青混凝土碾压成路。
图为19世纪末的英租界码头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英国侵略者用坚船利炮打破了清政府沉睡多年的壁垒,中国从此进入了命运多舛的时代。
在《南京条约》签订后的半个多世纪里,东西方列强在中国的通商口岸先后开辟了近三十处租界,成为了外国侨民居留、贸易的“国中之国”。
图为英租界码头租界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外国人篡夺了本应属于中国政府的行政、司法方面的主权,并主要由外国领事或外国侨民选举的工部局或居留民团行使各种权力。
租界是近代中国半殖民地社会的典型代表,它是近代中国被迫走向世界的产物,对于中国城市的近化产生过复杂而深刻的影响。
天津租界文化及其历史意义ppt课件

筑形式上丰富多彩,有文 艺复兴式、希腊式、哥特 式、浪漫主义、折衷主义 以及中西合璧式等,构成 了一种凝固的艺术。
重庆道于1922年建成,当时名爱丁堡道、剑桥 道;1929年,大理道、睦南道、常德道、重庆道、成都 道先后建成;但当时却被命名为英国街名—大理道当时 叫新加坡路,睦南道当时叫香港道,常德道当时叫科伦 坡道,重庆道当时叫爱丁堡道,成都道当时叫伦敦路。
开滦胡同(Kailan Lane Road)--开封道(解放路 至张自忠路) 克森士道(Cousins Road)--开封道(解放路至南 京路) 广东道(Canton Road)--唐山道 马开内道(Macartney Road)--青岛路、安徽道 巴克斯道(Parkes Road)--保定道 博罗斯道(Bruce Road)--烟台道 狄更生道(Dickinson Road)--徐州道 麦达拉道(Magdala Road)--济南道 达文波道(Davenport Road)--建设路(营口道至 开封道段) 戈登道(Gordon Road)--湖北路(唐山道至南京 路段)
天津租界,是1860年至1945年期间, 英、法、美、德、意、俄、日、奥 匈帝国和比利时等国通过签订不平 等条约和协议在中国天津老城东南 部区域相继设立的拥有行政自治权 和治外法权的租借地。1860年,英 国首先在天津设立租界,最高峰时 有9个国家在天津设立租界。同时, 天津也是中国最早收回租界的城市 之一。1945年,中华民国政府在对 日战争胜利后,正式收回天津的最 后两个租界。
顾维钧故居,19号路(今和平区河北路267号)。 潘复故居,马厂道东头(今和平区马场道2号)。 齐燮元故居,2处。[1]达文波路 (今和平区建设路)。 [2]红墙道(今和平区新华南路178号)。 孙传芳故居,咪哆士道(今和平区泰安道15号)。 张学铭故居,香港道(今睦南道50号)。 宋哲元故居,17号路与32号路两处(今和平区新华 路253号与南京路86号)。 袁克文故居,今和平区成都道93号,此为石友三房产。 张作相故居,和平区重庆道4号。 马连良故居,马场道与河北路交界,外号“疙瘩楼”。 张爱玲故居,32号路61号(今和平区南京路)。 胡佛故居,现重庆道小学。
天津租界

Herbert Clark Hoover (1874-1964)
胡佛
1899年2月至1901年底在天津生活近3年
任开平矿务局总工程师 1929-1933年,美国第31届总统
10
11
花园中的外国儿童
1887年,为庆祝英国维多利亚女皇五十诞辰,英租界在利 顺德饭店对面修建了维多利亚公园(今解放公园)
天津 租界
1
为什么我们选择这个题目?
天津-近代史的缩影 中华百年看天津 租界-耻辱历史 租界-经济,文化影响巨大
租界留存,天津文化的一部分
2
租界-来源
1860发生了什么?
1860,第二次鸦片战争
1860年,英國首先在天津設立租界。 最高峰時有9個國家在天津設立租界。 天津也是中國最早收回租界的城市之一。 1945年,中華民國政府在對日戰爭勝利 後,正式收回天津的最後兩個租界,標 誌著天津租界歷史的結束。
天津的九国租界全部收回。
23
人口(1948)
1913187
天津租界 1860
1840 城区面积
租界国家
9
天津租界
23000余亩
面积-旧天津
8倍
回顾
9.4平方公里
1949 城区面积
50.3平方公里
收回时间 修建道路
1945
435条
1860-1949
24
反思
• 租界-近代天津的繁荣
• 租界-消极影响 • 租界-我们 铭记历史
17
起士林
天津最早的西餐馆
18
电影
京剧
德租界电影院
报纸
马连良 大公报
19
电影
大众文化的一部分
第八部分 天津的租界地和小洋楼

第八部分天津的租界地和小洋楼提起天津市历史上的租界和小洋楼有很多人都知道,这是天津近代史上重要的一个发展阶段,从旅游文化角度看,这也是全国独一无二的特色文化。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签定了屈辱的《北京条约》(1860年)后天津辟为通商口岸。
由此开始至八国联军入侵后,42年间,先后在不同时期有九个国家的侵略者强化租界,其数量之多在全国独一无二,这些租界地总面积共达1500多公顷,比当时清政府管辖的城厢地区大8倍,欧洲文化的大量涌入,各租界内相继建立许多西洋建筑,使天津获得“万国建筑博物馆”称号,从而形成近代天津城市面貌的一个特点。
第一节天津下租界地的形成与划分清咸丰十年1860年天津正式开放为通商口岸。
同年英、法、美相继在天津划定租界,地点在现在和平区一带,三国租界沿海河西岸而设各占一方,这是第一阶段。
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以后,各国在瓜分中国割让土地的斗争中,德国在天津开辟租界,地点在美国租界以南,金(河西区解放南路一带)。
光绪二十二年(1896)日本在法租界西北金和平区百货大楼一带开辟租界。
英租界又借机向西扩张,这称为第二阶段。
八国联军入侵后,从1900~1902年俄、奥、意、比四国又在天津开辟租界,俄国在海河东岸(和东区一带),比利时在俄租界之南,金和东区十五经路一带,其次为意大利租界在河北区民族路一带,奥国在意租界以北河北区建国道一带,同时这一时期英、法、日、德诸国又借机扩大租界地,英、法、德等已扩大到金五大道地区,日租界地也扩大到南市地区。
这是各国在天津开辟及扩充的第三阶段。
至此沿海和东西两岸就形成了八国租界地(原来的美租界并入了英租界)。
其中八国联军入侵前的英、法、日、德租界在海河西岸,八国联军入侵后的俄、比、意、奥各国在海河东岸。
从此帝国主义侵略势力深入天津疯狂地进行政治的和经济的侵略活动,后来,随着历史变迁,这些租界自1917年~1945年逐渐被我收回。
最早收回的为奥国(1917年),次之为德国(1919年),最晚的为英、法、德、日,均为1945年。
天津租界文化

1.
2.
3.
4.
1860年12月17 日,清政府允 许了英国公使 卜鲁斯设立英 租界的要求, 列强在天津设 立的第一个租 界——天津英 租界开辟。
1860年至1945 年期间,最高 峰时有9个国家 在天津设立租 界
1945年,中华 近代各国租界中
民国政府在对 建设的具有各国
日战争胜利后, 风格样式的建筑
意 式 风
如今,意大利风情区已经成为中国国 家4A级旅游景区。
情
区
。
泰
安 道
2010年3月起,天津市开始在原天津英租界以解放 北路为核心,对泰安道及周边地区的历史街区进行
英
修缮并建设配套建筑,形成泰安道英式风情区
式
风
情
区
法 式 德 式
新的法式风情区将以中心公园为核心,东至营口道,西至赤 峰道,南至新华路,北至和平路,在四至范围内的丹东路、 承德道、辽宁路相互交叉,呈放射状向六面分布,未来的中 心广场就坐落在交叉点上。四周将开辟环行商业步行街,并 将改造欧式建筑外檐、商标品牌街区、主题街区夜景、雕塑 小品、街区路灯和街心咖啡亭,让市民逛街时感觉宛如身在 巴黎。
正式收回天津 在中国接收后得
的最后两个租 到了不同程度的
界,标志着天 保留,使得天津
津租界历史的 市中心城区依旧
结束。
保留着百年前的
道路结构和小洋
楼林立的建筑风格。源自 1天津海河意式风情区天津对租 界文化的 开发利用
2
泰安道英式风情区
3
法式风情区&德式风情区
1999年,天津市决定与意大利合作开发 天津意大利租界,建立中国·天津海河
视
多导演和电影的取景地。导演黄建新曾表示天津的 租界“建筑保存得很完整……非常有特色,甚至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筑形式上丰富多彩,有文 艺复兴式、希腊式、哥特 式、浪漫主义、折衷主义 以及中西合璧式等,构成 了一种凝固的艺术。
重庆道于1922年建成,当时名爱丁堡道、剑桥 道;1929年,大理道、睦南道、常德道、重庆道、成都 道先后建成;但当时却被命名为英国街名—大理道当时 叫新加坡路,睦南道当时叫香港道,常德道当时叫科伦 坡道,重庆道当时叫爱丁堡道,成都道当时叫伦敦路。
天津英租界维多利亚公园
天津英租界为天津最重要的金融贸易区和高级住宅 区.东部邻近海河的维多利亚道是一条著名的金融街, 集中了汇丰银行、花旗银行、华俄道胜银行、横滨 正金银行和金城银行等中外各大银行,以及怡和洋行 和太古洋行等洋行;西部的推广界部分,在20世纪初形 成天津最大的一片高级住宅区,今日通称为”五大道”。
天津租界,是1860年至1945年期间, 英、法、美、德、意、俄、日、奥 匈帝国和比利时等国通过签订不平 等条约和协议在中国天津老城东南 部区域相继设立的拥有行政自治权 和治外法权的租借地。1860年,英 国首先在天津设立租界,最高峰时 有9个国家在天津设立租界。同时, 天津也是中国最早收回租界的城市 之一。1945年,中华民国政府在对 日战争胜利后,正式收回天津的最 后两个租界。
中英《天津条约》签约
1860年12月4日,英国驻 华公使卜鲁斯向恭亲王奕䜣 递交照会,写道“意将津地 一区,代国永租”,作为领 事官署和商民的住房及栈房 之用。随后,他又照会直隶 总督恒福,转饬天津地方官 府,要求在天津划出英租界。 12月17日,清政府允许了英 国公使卜鲁斯设立英租界的 要求,列强在天津设立的第 一个租界—天津英租界开辟。 英国驻华公使 卜鲁斯
道路(先后建成街道70多条) 维多利亚道,中街(Victoria Road)--解放北 路(营口道至开封道) 河坝道(The Bund Road)--台儿庄路 海大道(Taku Road)--大沽北路(营口道至开封 道) 宝士徒道(Bristow Road)--营口道 领事道(Consular Road)--大同道 怡和道(E Wo Road)- 大连道 宝顺道(Pao Shun Road)--太原道 咪哆士道(Meadours Road)--泰安道 博目哩道(Bromley Road)--彰德道 革事道(Council Road)--曲阜道
天津租界是西洋文化和中 国传统及地域文化承载体, 是天津多元文化的重要组 成部分,曾作为中国近代 历史上北方最为繁华的 “徽辅首邑”,见证了天 津近代的繁荣和辉煌。天 津租界中具有各国风格样 式的建筑在中国接收后得 到了不同程度的保留,使 得天津老城部分区域至今 依旧保留着百年前的风格。
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后期,英法联军攻占 天津,兵临北京城下。 1860年10月24日,清政府被迫与英国签订了 《北京条约》作为《天津条约》开辟通商口 岸等的续增条约。条约第四款规定:“续增 条约画押之日,大清大皇帝允以天津郡城海 口作为通商之埠,凡有英民人等至此居住贸 易,均照经准各条所开各口章程,比例划一 无别。”在这一城下之盟中,天津被增列为 通商口岸,该条约虽未规定设立租界,但成 为日后英国在天津强划租界的依据。
原天津汇丰 银行
五大道在天津中心市区的南部,东、西向并列着以 中国西南名城重庆、常德、大理、睦南及马场为名的 五条街道(另一种说法是马场道、睦南道、大理道、 重庆道、成都道 ).天津人把它称作“五大道”。 这里汇聚着英、法、意、德、西班牙等国各式风 貌建筑230多幢,名人名宅50余座.这些风貌建筑从建
五大道特点: 第一,它形成了姿态万千 的西式建筑群体景观; 第二,建筑的私密性构成 了深幽寂静的街市风格; 第三,近代许多政客买办、 达官显贵居于此,使五大 道成为近代名人荟萃之地。
管理 工部局(戈登堂) 1889年由英租界董事长德璀琳发起,英租界工部 局耗银32000两,在维多利亚道(今解放北路),建 造规模宏大的市政大厦戈登堂(即今市政府所在地), 1890年5月戈登堂举行落成典礼。
开滦胡同(Kailan Lane Road)--开封道(解放路 至张自忠路) 克森士道(Cousins Road)--开封道(解放路至南 京路) 广东道(Canton Road)--唐山道 马开内道(Macartney Road)--青岛路、安徽道 巴克斯道(Parkes Road)--保定道 博罗斯道(Bruce Road)--烟台道 狄更生道(Dickinson Road)--徐州道 麦达拉道(Magdala Road)--济南道 达文波道(Davenport Road)--建设路(营口道至 开封道段) 戈登道(Gordon Road)--湖北路(唐山道至南京 路段)
自此之后,法、美、德、俄日等国陆 续在天津设立租界。
1860年-1943年
1860.12.17英租界开辟,初期面积约460亩.在海河西岸, 紫竹林村一带.后不断扩展,形成东临海河,北面沿宝土 徒道(现营口道)与天津法租界毗邻,西到海光寺大道 (现西康路),南沿马场道到佟楼.1897.3.31,天津英租界 向西扩展到墙子河.扩充界有1630亩. 1902.10.23,面 积131亩的天津美租界 并入,成为天津英租 界的南扩充 界.1903.1.14,天津英 租界再度向墙子河以 西扩展了3928亩,称 为推广界.
内比尔道(Napier Road)--四川路 红墙道(Recreatin Road)--新华南路(营口道至南 京路段) 盛茂道(Seymour Road)--河北路(营口道至南京 路段) 利斯克目道(Licum Road)--山西路(营口道至南京 路段) 公学道(Kung Hsueh Road)--耀华路 围墙道(Elgin Road)--南京路(营口道至徐州道) 小河道(Creek Road)--南京路(营口道至徐州 道)南半幅 马厂道(Race Course Road)--马场道、浙江路 香港道(Hong Kong Road)--睦南道 新加坡道(Singapore Road) --大理道